当前位置:首页>方案>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专业18篇)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专业18篇)

时间:2023-12-27 20:35:18 作者:字海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专业18篇)

三年级教案是指为三年级学生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旨在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下面是一些经过实际教学验证的三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备课和教学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翠鸟》原文及教案

《翠鸟》一文中,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等,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我的教学活动反思如下:

一、比较可取之处是:

1、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要求学生仔细认真观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描写翠鸟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教学始终保持师生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老师处处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崇尚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价值都得以体现。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方面做得还不够细致。

2、小组合作学习时时间较短。

3、启发式教学运用得还欠缺。

4、板书不够十分简洁明了。

三、改进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对有的学生有分散注意力现象时能及时的利用巧妙艺术婉转的语言把学生的情绪或注意力调整过来。

2、小组交流的方式方法还需要磨合,还需要指导。

三年级语文西师版《雪儿》原文和教案

我的腿跌伤了。爸爸、妈妈每天要去上班,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冬天过去了,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

爸爸说雪儿是一只信鸽。信鸽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能够飞越千山万水,忠实地为人们传递信息,所以人们称它们是“蓝天信使”。于是,我更盼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

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我望着它那金黄的眼珠,喃喃说道:“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我把雪儿轻轻捧起,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

小学三年级语文《翠鸟》原文及教案

重点句子:

1、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2、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3、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起。

4、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

主要内容:

《翠鸟》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爱。孩子们也喜欢这样可爱的小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

1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根据旁批展开想象,感受西藏高原的美丽神奇,富饶可爱。

3尝试边读边做旁批,记录自己的感受。

4激发学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西藏高原是一个美丽神奇、富饶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青藏高原》歌曲,老师解说:优美的旋律激起多少人对那片神奇土地的向往与追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西藏,感受她独特的魅力。课前你搜集了哪些有关西藏的资料。听歌曲,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朗读,体会。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2相机理解文中新词:神奇、富饶……。

3请生自学生字,利用生字卡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请生再读课文,尝试边读边旁批,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5交流阅读感觉,相互质疑解答。自读课文,思考问题,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并说明原因。理解文中新词。自学生字。再读课文做旁批。交流、质疑、解答。培养孩子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

三、品味课文,领悟美景。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清楚为什么喜欢。

2其他同学补充,再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共同领悟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没有哪位同学去过西藏。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领悟文中美境。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明原因。

注意:

1高原的天空还像什么?

2用“不仅……而且……”说话。

3第2段的写作方法是先写看到的,再写感受。培养孩子的朗读、感悟、想象能力。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作者笔下的西藏如此动人,摄像师眼中的西藏又是怎样的呢?(播放配乐风光片)。

2你眼中或心中的西藏又是怎样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3学完这一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欣赏风光片。

交流自己心中的西藏。

说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通过眼观、口述来达到目标。

五、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记生字。

2扩词。

3认真写字,注意汉字的形体美。认生字,记生字。

扩词。

书写生字。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3拓展收看《走进西藏》的电视纪录片,在课堂上再交流自己的收获。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

教材分析:

全文共9个自然段,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战线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贺知章的《咏柳》。

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小萝卜头》三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科生字。会熟练书写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弄懂小萝卜头把小虫放飞的原因。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拼读,书写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内心的世界。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文章的学习,体会小萝卜头渴望自由的迫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对小萝卜头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知道小萝卜头把小虫放飞的原因,体会小萝卜头渴望自由的迫切希望。

(2)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小萝卜头的愿望。

教学方法:

感情朗读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

2、介绍背景:这篇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岩》。

二、检查预习情况。

大概:大约、或许。表示猜测。

蝉翼:禅(知了)身上那薄薄的翅膀。

惟恐:只担心,只害怕。说明小萝卜头非常小心。

瞥见:很快地大略看一下。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问题。

三、理清文章思路。

1、录音范读。

2、学生轻声自由读。

3、课文的思路。

这篇课文先写了小萝卜头下课时在白公馆的走廊上看墙外的群山——接着写小萝卜头在走廊上捉到了一只漂亮的小虫,并把它放在火柴盒里——最后写小萝卜头看到失去自由的小虫在不安的爬动,便放飞小虫。从小萝卜头的行动和语言中,体现出小萝卜头对自由的渴望,他盼望着解放。

4、学生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1、学生轻声自由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同桌互相讨论。

学生反馈。

生1:我读懂了小萝卜头在走廊上。

生2:我读懂了小萝卜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生3:我读懂了小萝卜头的家在北方。

4、提出质疑。

你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你还要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5、用圆圈圈出小萝卜头动作的词语。

(放、抓、踮、看、问)。

6、这些动作的词说明了什么?(对外界世界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充满着对自由的渴望。)。

7、哪一个字最能说明他渴望自由?(啊)。

8、指导朗读第2、5两个自然段。

(读出好奇、渴望的心情)。

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2遍。

2、积累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小萝卜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根据自己的感悟回答。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小萝卜头在干什么。抓住写小萝卜头动作的词语,体会小萝卜头心里在想什么。从“放“抓”“踮”“看”等词语体会内心世界。反复练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根据课文回答,

(1)找出有关语句好好地读一读。

(2)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如果你是小萝卜头,你会怎么对待小虫?

(3)全班交流,讨论。

2、小萝卜头看到那只小飞虫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联系上下文和自由查阅的资料,说说:“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的意思。

读读有关的句子。“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这句话要读慢一些,显示出小萝卜头若有所思、惆怅的样子。要读出对家的向往。“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读出十分高兴、渴望自由的感觉。

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

三、拓展。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练笔。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小英雄小萝卜头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接触,了解了他那悲惨、艰苦但一直都有追求的童年,现在,让我们一起给他写一封信,送给天国的英雄吧!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了解课文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西藏高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西藏,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学习文章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西藏,立志将来为国立功劳。

教学准备:《青藏高原》歌碟,西藏高原风光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搭建认知桥梁。

从歌曲和学生认知前提来建构学习本课的前提。听了豪迈激昂的《青藏高原》你有何感受?以学生熟悉的音乐引入课文,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搭起认知桥梁,联系学生认知前提:你知道西藏在哪儿吗?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并简介西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了文章,你认为西藏高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也许会概括的讲美丽富饶,也许会具体到某一个方面来说,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课外,深入感悟。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西藏高原的美丽体现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从课文,文中插图,课件,以及图文结合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到高原的天空、湖泊、森林的确非常美丽迷人,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这美好的景致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的美,保护生态平衡。

2、结合课件师生共同总结课文3-5自然段写了高原的美,通过这几方面写的:天空。

湖泊、鲜花美丽。

森林。

(这部分用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出示,引导学生认识文章介绍事物的条理性。)。

四、合作学习,领悟写法。

1、教师用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分小组合作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合作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2)讨论课文从哪几部分介绍西藏高原的富饶?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讲的。

(4)各小组自主选择汇报学习结果的方式,比一比哪个组最会学习。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指导。

3、展示合作成果,评定各组学习效率。

五、总结提升。

课文用清晰的条理,为我们介绍西藏高原的美丽富饶,学到这里,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西藏高原这样美丽富饶,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你们长大了去开发那里的宝藏,使我国的西藏更加美丽富饶。)。

《小萝卜头》三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刚刚转回头,要说什么,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

“哟,你看!”

一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了走廊上。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了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

“哟,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它。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刘思扬从口袋里摸出一只空火柴盒,丢出铁窗给小萝卜头。小萝卜头打开火柴盒,把虫子放了进去。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

虫子终于轻轻扇动翅膀,飞起来,缓缓飞出栏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小萝卜头高兴地拍着手叫:“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

教材简介:

《西藏高原》是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从地形,气候,天气,湖泊,森林,特产等情况,说明西藏高原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课文有是10个自然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作顺序,对西藏高原做了介绍。

纵观本单元五篇文章,根据实际学情和学生知识积累的需要,我将本单元教学目标分层到不同的课中去落实。《趵突泉》和《花潮》两篇文章,语言生动、简洁、优美,描写景物细致入微,主要通过读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欣赏语言,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方面。《西藏高原》和《和大自然交朋友》介绍说明事物条理性强,特点突出,主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后一课放在人与动物的情感体验上。所以本课教学主线就是通过读,了解文章内容,即西藏高原的美丽富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几个侧面具体来有条理地介绍说明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了解课文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西藏高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西藏,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学习文章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西藏,立志将来为国立功劳。

教学准备:

《青藏高原》歌碟,西藏高原风光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搭建认知桥梁。

从歌曲和学生认知前提来建构学习本课的前提。听了豪迈激昂的《青藏高原》你有何感受?以学生熟悉的音乐引入课文,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搭起认知桥梁,联系学生认知前提:你知道西藏在哪儿吗?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并简介西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了文章,你认为西藏高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也许会概括的讲美丽富饶,也许会具体到某一个方面来说,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课外,深入感悟。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西藏高原的美丽体现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从课文,文中插图,课件,以及图文结合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到高原的天空、湖泊、森林的确非常美丽迷人,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这美好的景致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的美,保护生态平衡。

2、结合课件师生共同总结课文3-5自然段写了高原的美,通过这几方面写的:天空。

湖泊、鲜花美丽。

森林。

(这部分用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出示,引导学生认识文章介绍事物的条理性。)。

四、合作学习,领悟写法。

1、教师用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分小组合作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合作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2)讨论课文从哪几部分介绍西藏高原的富饶?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讲的。

(4)各小组自主选择汇报学习结果的方式,比一比哪个组最会学习。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指导。

3、展示合作成果,评定各组学习效率。

五、总结提升。

课文用清晰的条理,为我们介绍西藏高原的美丽富饶,学到这里,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西藏高原这样美丽富饶,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你们长大了去开发那里的宝藏,使我国的西藏更加美丽富饶。)。

上周我校成功的举办了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听了几节课感受很深,明显体会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语文课实施的途径和策略来讲,加强语文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弘扬,有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这种开放的方式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在做课的几位教师的课堂上,教师力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体验,去揣摩。

《西藏高原》一课,在课始我以歌曲和学生的认知前提引课,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进入活动,整个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机的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

在这堂课中我的语言藏有丰富的潜台词,语调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都带有“弦外之音”,对学生含而不露的批评。委婉含蓄的要求,不失时机的启发和鼓励都可通过语言暗示提示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代替不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在这节课中我巧妙地将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教育学生热爱西藏高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注重环保,保护生态平衡这些三维目标结合起来,既学习了文章,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作到了既教书又育人。运用一些形象、生动、逼真、贴切的课件,将学生带入西藏高原那美丽富饶的神秘境地。同时学生可以借助情景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课件扮演的技术把课文内容活化为语言交际的素材,模拟现实生活演练,教师创设特有的教学外部环境,能使学生无意识活动在学习中同时发挥作用。教学一开始的豪迈激昂的歌曲消除了学生怯场的心理。美国人类研究社社长卡尔.施米歇尔说:如果你认为学习另一种语言很困难,你就会感到困难。但如果你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的老师,并且懂得学习是你头脑要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之一,事情就会比你可能想到的情况还要容易,这种心理暗示使这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另一方面,这堂课值得反思的是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动机,课堂上提出的语言都富有激励性,通过教师各方面的指导,学生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欣赏每个学生、宽容每个学生的过失,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用期待唤醒学生,用成功激励学生,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所谓“亲其师,信其教”,“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应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要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欣赏每一位同学,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中允许学生大胆的发表个人见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张扬得到极致的发挥。

在《西藏高原》一文的讲授中还有一处值得反思的版块那就是板书。板书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窗口”能体现课文的脉络、重、难点以及主题思想等,在新课程向我们走来的今天,教师都认为教学的每个环节力求一个“新”字例外,这篇课文板书设计注意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西藏高原的美,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审美情趣,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像的翅膀。好的板书是学生思维的启迪,例如:在课文的3、4、5自然段中分别讲述了西藏高原的美,天空、湖泊、野花、森林不同的特点,在整理后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应用于指导背诵,一举两得,效果不凡。

当然,《西藏高原》一课的教学出并非十全十美。比如学生如何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内化,如何欣赏领悟文本中精彩的表达艺术进而进行创造运用等方面还有些欠缺即工具性有些弱化。另外从学法上看,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理解为出发点组织教学多,这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真正形成。

总之,在《西藏高原》一文中教学中人文气息,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强烈关怀意识,以及幽默、睿智的个人素养,都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

三年级语文《翠鸟》原文及教案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起。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

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理解其特点与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掌握“鲜艳”、“疾飞”、“锐利”等词语意思。读懂反映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初读课文,介绍翠鸟的生长环境。

(1)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

(2)查字典理解词语“鲜艳、疾飞、锐利”。

2、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教师重点指导查字典,学习生字。

(1)读课文有关句段,找出生字的词语和句子,指导查字典理解字义。

(2)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时告诉学生这是理解词语的第一种方法:读一读,查一查(查字典)。

(3)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加深理解。指导学法:联系句子理解词语。

二、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划分自然段。

2、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作业。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品读体验。

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

完成填空练习:一双()的爪子;一双()的眼睛;一张()的嘴。

(2)说一说翠鸟的外形(联系图画和课文)。

(1)爪子、眼睛和嘴;。

(2)翠鸟的颜色:(头上、背上、腹部)。

(3)齐读描写翠鸟身体的句子。用曲线画出表示颜色的'词。

(4)从上到下说一说翠鸟各部分的颜色。

理解词语“鲜艳”的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并告诉学生这种方法叫做:联一联,想一想)。

(5)提示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从几个方面写的?(喜爱、习性、颜色、形状)。

(6)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翠鸟活动特点。

(1)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有几句话。

(2)画出表现翠鸟活动特点的词语。

理解“疾飞”的意思:先查字典,然后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也是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导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翠鸟的捉鱼本领。

(1)读读课文,想想翠鸟怎样捉鱼。

按“等待、发现、叼走”的顺序说一说翠鸟捉鱼的过程。

(2)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翠鸟它一动不动是因为它有一双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翠鸟能发现小鱼是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翠鸟能叼走小鱼是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3)指导理解:“尽管……还是……”、“像……一样”、“只有……还在……还在……”的句式,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4)读第二、三自然段。

翠鸟之所以能贴着水面疾飞是因为它小巧玲珑。

(5)从图和文可以看出翠鸟外形、动作怎么样?(美、快)。

4、学习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我们”为什么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1)“我们”为什么想捉一只翠鸟?又为什么要打消了这个念头?

(2)为什么作者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结合前后内容,指导理解。)。

二、巩固延伸。

1、通过学习翠鸟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什么?翠鸟不仅外形美,而且有本领。(会捕鱼会隐蔽保护自己)。

2、在这节课上还学会怎样理解词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三年级语文《荷花》原文及教案

重点句子:

1、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2、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3、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主要内容: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散文,讲述的是作者到公园看到荷花池中的荷花美景而产生了联想。

三年级语文《植物的睡眠》原文及教案

一、板书课题,质疑课题。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植物怎么睡呢?

生:植物为什么要睡眠?

二、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大自然中植物的睡眠。

2、看了课件,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生字、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

(1)同桌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方格里的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师: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3、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内容。

师:谁能说一说。你可知道哪些植物需要睡眠?

(生纷纷举手发言:合欢树、红三叶草、花生、睡莲……师随机板书)。

四、深入课文,合作研读。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并谈原因。

(2)师:在夜晚,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周围的植物,就会发现它们奇妙的变化。

看——(出示合欢树变化的录像)。

(3)引导学生读:它的叶子由__,在白天__,可一到__,那__好像__,全部合拢起来。

(4)师:让我们自由的去感受一下合欢树的奇妙变化吧。(自由读)。

(5)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种植物?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2、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花朵也要睡眠。不信,请读第4自然段。(生齐读第4自然段)。

(1)理解“娇柔、酣睡”等词语。

(2)指导朗读,小组读,男女读。

(1)指名说,并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2)指导朗读。

3、师:植物的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他不仅是__,而且还是____呢?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段吧。(生齐读)。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2、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补充讲解。

3、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晴朗的夜晚”、“娇柔艳丽的花朵”这样的词语,你能再找出一些吗?写在练习本上。

三年级人教版语文《珍珠泉》原文及教案

主要内容:

《珍珠泉》描述了家乡珍珠泉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5个字(包括一个多音字“担),能用“缘故、朴素”造句。

2.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每一段的基本意思。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7个生字,用“缘故、朴素”造句。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师: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泉,它有什么特点。我国还有很多神奇的泉,你知道吗?(学生可说“资料袋”中的内容,也可说自己搜集的内容。)作者吴然的家乡也有一眼泉,叫——板书课题《珍珠泉》。

2.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眼泉为什么叫珍珠泉?在作者的眼里,它是一眼怎样的泉?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

同桌轮读课文,互相订正读错的字词,最后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招聘“导游”,模拟“游客”

播放旅游景点中导游解说场面的片段(30秒钟之内)。

思考:导游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城市学生对导游这一职业较为熟悉,该环节可省略。)。

2.师:要当好“珍珠泉”的导游,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后归纳。

(1)要熟悉“珍珠泉”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特点介绍给游客;。

(2)针对游客最想知道的进行解说;。

(3)解说时要富有感情。

三、品读课文,准备“应试”

1.出示“导游”招聘条件。

考题。

(1)概括介绍“珍珠泉”的特点。

(2)选择其中一个特点,详细、生动地介绍“珍珠泉”的美丽景色。

(3)能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

要求。

(1)能主动、热情、大方地为游客作解说。

(2)介绍“珍珠泉”的特点时能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表达出对“珍珠泉”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能认真倾听游客的提问,并认真、耐心、有礼貌地解答。

2.学生根据招聘条件中的“考题”和“要求”细读课文,四人小组内每人轮流当导游(其他当游客)进行模拟“招聘考试”。

3.教师巡视各小组“应试”情况,学生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1)解说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时,要注意“水是那样绿……已经发黑的树叶”这两句话,既要突出绿的程度,又要表达出赞叹的感情。

(2)解说第3自然段中“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这句话,要突出水泡的顽皮。“开始水泡很小……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要表现出轻松、活泼的情感。“水面和潭底……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要表现出水泡色彩丰富、晶莹剔透的特点。

(3)第4自然段有一句话:“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要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什么时候说较好,如何强调重音和停顿,如何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4.出示“珍珠泉”挂图,指导学生凭借挂图解说,并能恰当用一些手势辅助解说。

四、组内比赛,竞聘“导游”

1.组织学生分组(四人一组)进行解说比赛,推选出优胜者(每组1名)。

2.老师为优胜者颁发“导游证书”。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续。

小导游们,你们的解说尽兴吗?小游客们,你们这次“珍珠泉”之行愉快吗?

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家乡——,而且还继续招聘小“导游”。你们准备带领游客到家乡的哪个景点参观,如何解说呢?的美丽、有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西师版语文《温暖》原文及教案

小韩是雷锋班的战士。一天,他的棉裤被汽车电瓶里的硫酸烧了好几个小洞。小韩出车回来得很晚,又累又困,钻进被窝就睡了。

雷锋夜间值班回来,看到有的战士蹬开了被子,便轻手轻脚地过去给盖好。当他发现小韩的棉裤上有好几个小洞时,心想,天气风寒,可不能让小韩穿这样的棉裤出操、出车,就拿起棉裤一针一线地给缝补好,然后轻轻地盖在小韩的身上。

第二天出完操回来,大家围着火炉烤火时,小韩才发现自己的棉裤已经补好了,他惊奇地叫起来:“哎,奇怪呀!这是谁给我补的裤子?”大家你看看我,我瞅瞅你,都摇头说不知道。雷锋在一旁也不吭声,不住地用火钩捅炉子,把炉火捅得旺旺的。

过了一会儿,班里的一个战士终于告诉了小韩:“班长为了给你补裤子,半宿都没睡呢!”

“又是班长!”小韩感动得一下抓住雷锋的手……。

“这点小事,瞧你大惊小怪的。”雷锋边说边放下小韩的手,又拿起煤块往炉子里添。

炉火烧得更旺了,小韩心里感到暖烘烘的。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原文及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1)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2)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一)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1、指名读1—4自然段。

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5、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二)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1、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3、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三)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1、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4、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所以。

5、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3、难字书写指导:

“弓”是独体字,笔画是3画;。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4、书写练习。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同步练习。

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原文及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3、学生和教师一起初读课文,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先说说,然后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有什么不懂吗?

4、讨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同意“筑路工人有一颗高深的心”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你认为还有哪些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8、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3、你能给人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吗?

三年级西师版语文《温暖》原文及教案

今天跟孩子们一起学习温暖一课,感觉很开心很轻松。我把问题都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孩子们提出了下面的许多问题:

为什么题目叫温暖呢?温暖是什么意思呢?是谁带给别人温暖呢?怎样带给别人温暖呢?谁得到了温暖呢?什么时候可以给人温暖呢?随着一个个精彩问题的提出,我引导孩子学习第一段。这一段着重让孩子理解时间晚了,又累又困等情景,为下文着铺垫。

在学习二三自然段时,引导分析“轻手轻脚”“一针一线”“轻轻地”时,我故意说这些句子太长了,老师把这些词语去掉好不好?孩子异口同声说:不好。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孩子说出不好的理由,孩子终于上当不自觉地进入了学习。然后让孩子用动作体会轻手轻脚和一针一线的意境,孩子学了懂了乐了。

在引导孩子体会“温暖”一词的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感受炉火的温度高引出孩子感受身体上的温暖,然后我说除了身体上的温暖,雷锋的关心让小韩什么地方感到温暖呢?是头上吗?是手上吗?还是?孩子一下子答出:心里感到温暖。于是我引导孩子说雷锋把小韩感动了,小韩被雷锋感动了。

不经意间,孩子理解了温暖的两重含义。

轻松愉悦的课堂,让孩子心情愉悦。

相关范文推荐
  • 12-27 姐姐的高考(模板20篇)
    优秀作文是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需要坚持和反复练习。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体验其中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盛夏的夜晚,虫鸣阵阵撩人,窗外的孔子,袅袅弥漫
  • 12-27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总结(汇总19篇)
    月工作总结是我对过去一个月工作的总结和回顾,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和告诉他人我所做的努力和成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几篇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有
  • 12-27 事故隐患整改通知(热门20篇)
    发送通知可以帮助组织或个人更好地组织工作、安排时间或提醒重要事项。通知范文结构合理,内容准确,语言简洁明了,是撰写通知的优秀样例。小学(幼儿园):。根据上级有关
  • 12-27 四风方面存在问题自查报告大全(16篇)
    自查报告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通过它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随着自查报告的呈现,让我们一同探讨其中的经验和启示。(一)职能交叉重叠。
  • 12-27 妇女节日演讲稿(精选18篇)
    节日演讲稿可以用来向观众传达节日的意义和价值观,引发共鸣和思考。以下是一些备受赞誉的节日演讲稿,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大家早上好!我是xxx,演
  • 12-27 小学生上网调查报告大全(14篇)
    调查报告的撰写还需要注意语言简练、条理清晰,以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和获取信息。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成功的调查报告实例,供大家参考。最近我发现许多人因为上网太久而
  • 12-27 市政管理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汇总15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进行梳理和整理,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制定更有效的计划和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月工作总结格式和写作要点,希望对大家
  • 12-27 学生上网协议书(汇总14篇)
    签订合同协议有助于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并为合作提供法律保护。这是一些常见合同协议的实例,您可以参考其中的表达方式和用词选择。高xx班x同学涉嫌于20xx年4月
  • 12-27 学讲普通话教案(精选14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为了规划学校教学工作而制定的一份具体计划。请大家阅读以下教学工作计划的示例,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思路。20xx年9月12日至18日。校内的同学及校
  • 12-27 民工免责协议书民工免责协议书(汇总21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中进行风险管理和合作保障的一种方式。在商务合作中,合同协议的范文可以提供给双方参考和借鉴,以减少纠纷的风险。乙方:(研究生)乙方系学院专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