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实用20篇)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实用20篇)

时间:2023-12-28 21:34:55 作者:雨中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实用20篇)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机会和平台。在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毕业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从一般意义来讲毕业论文是检验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来讲,法学本科开放教育试点,其目的是探索多种方式培养法学专门人才的路子。实践环节进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试点项目的评价和远程开放教育的未来。

二、毕业的基本要求。

1、目的要求毕业论文是带有学术研究性的理论分析文章。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学生要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文章观点明确,材料详实,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2、内容要求毕业论文的体裁应具有学术性。毕业论文包括目录、提纲、论文摘要、正文、引用的参考资料,其中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它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毕业论文的内容容量与所给予的时间和学分相适应,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专科毕业生不得少于4000字。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选题要求。

(1)毕业论文的选题限于法学专业的范围内,一般以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内容为主要选题方向。

(2)要紧密结合法学研究动态和我国立法、司法、执法实际。

(3)选题避免过大。

(4)选题避免过度集中,要有新意,要结合专业,学生自选两个题目,交指导教师平衡后,确定其中一个为你的论文题目。选题时要注明以哪门课程(法)为主。

(5)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写的毕业论文不可直接或变相作为本科的毕业论文来使用。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3、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4、罗马法与日耳曼法所有权制度的比较研究。

5、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6、西欧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

7、教会法的教阶制度。

8、教会法刑法研究。

9、伊斯兰法基本特点探讨。

10、英国法“遵循先例原则”研究。

11、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比较研究12、1804年法国民法典述评。

13、美国1787年宪法研究。

14、日本法制近代化进程及其启示。

15、德国法西斯法律制度研究。

16、比较法学研究。

17、论《汉穆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

18、论种姓制度与古代印度法律制度。

19、罗马私法论。

20、日耳曼法特征论。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生源质量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招生宣传是吸引优秀生源、提高生源质量的前提和重要途径。本文以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为例,探讨了法学类研究生招生宣传现有的主要举措及以后努力的方向。

:招生宣传;法学;研究生。

我国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后,省属高校出现报考人数减少,生源质量下滑甚至无法完成招生计划的现象,研究生招生形势严峻状况凸显(王卓等,2018)。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生源问题更是对研究生教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燕溪溪等,2018)。研究生生源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和水平(靳慧,2017)。当前高校对研究生生源争夺日益激烈,招生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陈小娟等,2016)。招生宣传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十分重要,高校通过对外宣传,可以展示教育水平与办学实力,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报读(冯璐,2017)。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法研究生生源质量,扎实推进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在招生宣传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分析了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招生宣传模式的合理性,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法学类研究生招生宣传的一些建议。

以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招生宣传为例,分析目前招生宣传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宣传的总体思路以提升研究生整体生源质量为目标,不断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的各种宣传平台,构建学院、导师、辅导员、学生等多层面的研究生招生宣传体系。改进工作办法,注重工作落实,切实提高研究生招生宣传效果。

(二)建立立体化的招生宣传队伍1.校内成立招生工作小组硕士点负责人为组长,导师、管理人员和在读学生组成高水平研究生招生宣传队伍。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让他们熟悉掌握宣传内容。导师招生宣传工作在年终考核、评优、晋级以及导师招生中给予适当考虑。管理人员宣传队伍由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领导、工作人员、本科任课教师及辅导员组成。学生宣传队伍由本科学习经历来自不同高校的我校在读研究生组成,还有在读本科生。2.校际层面队伍建设积极与兄弟院校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知名校友建立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宣传协作队伍,以利于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三)招生宣传模式1.发放宣传册等资料通过将院系概况、学科专业与特色、招生计划、导师介绍、参考书目、考试大纲等内容编制为宣传册,在面对面或招生咨询会上发放,让考生通过宣传资料获悉本校研究生教育水平和招生相关信息,从而达到招生宣传的效果。2.网上宣传活动完善法学院官方网站,提供详实、准确、及时的招生信息。通过qq、微博、微信等平台全面介绍经济法学科与导师情况,加强其对外宣传的功能。3.校内宣传活动(1)留住本校优质生源立足于本校,把自己的优秀生源留下来即做好本校生源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科生基地项目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发现科研好苗子,精心培养,让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和信心,为后面上研究生提供好的基础(王琼芳,2018)。为努力挖掘本校优质生源,9月下旬各辅导员组织召开应届学生考研动员会,动员本校学生继续留校攻读研究生,同时了解我院考研学生的有关情况,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动员会内容包括:学校招生政策介绍特别是奖助政策,学科优势与研究方向介绍,优秀导师介绍,本校学生考研经验介绍,同时要求学生扩大宣传等。(2)宣传融入课堂要求毕业班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抽出时间进行宣传动员,并为学生复习考试方面的问题提供讲解辅导。(3)研究生导师团队研究生导师不仅对法学学科及专业了如指掌,还可以在招生活动中解答考生的各种专业性问题。因此,经常利用召开导师组会议时机,对导师进行招生宣传培训,让导师充分认识到招生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鼓励硕士生导师在个人微信、微博及其他网络平台上发起或转发招生信息,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时,都要积极进行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在奔赴各地外出宣传时,安排硕士生导师走向一线进行招生宣传。(4)积极与其他二级学院合作针对法学硕士点的学科特点,特别是为了留住本校优质生源,积极与其他二级学院联系,欢迎其他学院的学生跨专业报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交叉学科人才。4.校外宣传活动为吸引优秀外校学生报考我校,我们一方面根据研究生处统一安排赴外地高校进行招生宣传,另一方面,法学院根据往年招生生源情况,针对有法学本科但没有硕士点的高校重点进行面对面宣传。与兄弟院校网络或电话联系,积极进行宣传,争取优质生源。充分利用校友、学生联络员、学生社团、辅导员等各种渠道建立与重点生源高校毕业班的联系,发放经济法硕士点的电子与纸质宣传材料。利用网络、短信、微博、微信等现代化通信手段,做好考生的咨询和服务工作。

西安财经大学经济法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06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2007年开始招生。我校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良好,近年来平均招生规模稳定在20-25人,每年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平均40人以上,第一志愿平均录取比例66.25%,调剂占33.75%。(见图1)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志愿报考人数和上线人数不足,优秀生源不足,生源质量有待提高,调剂生源比例过高等。生源结构中毕业院校大多为省内外二本、三本院校,一本院校占比较少;原专业大多为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外语类等专业,法学专业每年比例约占33.6%。一定比例专业跨度较大的学生,因其法学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比较缓慢,学生相关科研能力较弱,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每年通过第一志愿报考和调剂,最后有大约30%的学生是本校学生,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会出现学术思想僵化、失去活力等现象,很难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在学术上产生共鸣,不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

招生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连续性的工作,招生宣传的效果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要建立招生宣传效果的跟踪评价及反馈机制。依据往年的招生数据,分析生源结构,做到“全面撒网,重点招生”;根据录取生源状况及培养环节评价等方面的跟踪分析,来评估宣传产生的效果,并积极调整宣传措施。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研究生招生宣传模式。通过“互联网+”模式,依托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及时高校研究生招生相关信息,并以互动的形式开展网络招生宣传,吸引更多考生关注(孙海涛,2018)。继续利用好调剂政策做好调剂工作。一志愿上线率不足会给完成招生计划带来巨大的压力,但根据近几年研究生招生情况来看,一志愿报考的生源基本为本校生源或层次低于本校的生源,调剂生源的学校类型、生源地等各种各样,通过调剂筛选优化,经常能够调剂到优于一志愿的生源。“打铁还需自身硬”,人才培养质量是招生宣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吸引生源的关键。毕业生就业去向即就业率的高低、就业质量的好坏都会影响到报考人员的选择,因此,法学院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研究生就业机会和深造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学校优质品牌,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充分认识法学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

[1]王卓,吴鲁阳.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背景下省属高校研究生招生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1):49-51.

[2]燕溪溪,郑世良.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问题分析与发展举措探讨——基于上海某高校2012—2017年招生数据分析[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8.35(3):234-241.

[5]冯璐.浅谈全媒体时代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22.

[6]王琼芳,张文英,屈小娥.网络环境下的研究生招生宣传新举措[j].新西部,2018(5):122+125.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当今的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医闹”现象的发生:患者家属围堵医疗机构,殴打甚至杀害医护人员,甚至在医疗机构滞留患者的尸体或者设置灵堂等等。医患关系本是鱼水共存、唇齿相依的关系,医患双方的利益应该是统一的,但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种种暴力事件也是时有发生。因此,通过法律途径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对于减少医疗暴力事件的发生、缓解医患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疗纠纷案件专业性强、争议大、矛盾突出,是司法实践的热点和难点,所以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解决这一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法谚有云:“举证责任分配是民事诉讼的脊梁。”举证责任分配问题自然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举证责任的分配关系到医患双方实体权利能否实现,关系到医患双方在诉讼中的胜败,因此,如何在医患双方之间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如何让医患双方公平的承担举证责任,是医疗侵权诉讼的焦点之所在。

所以,我选择了“医疗纠纷制度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作为我的论文主题。对于此篇论文,我打算从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的发展阶段入手,比较国外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找出我国现在实施的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制度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建议。只有合理的分配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责任,才能公平公正的解决医疗纠纷,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对于本文,拟从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的发展阶段入手,比较国外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找出我国现在实施的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制度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建议。

提纲如下:

一、我国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分配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举证责任由患者承担。

(二)第二阶段:举证责任由医疗机构承担。

(三)第三阶段:区分类型划定举证责任制度。

二、外国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一)过错原则——专家责任体系。

(二)“说明责任”分配。

(三)过失大概推定原则。

(四)表见证明规则——生活经验法则。

三、现阶段我国区分医疗纠纷类型划定举证责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纠纷类型的划分。

1.学理上医疗纠纷类型的划分。

2.立法上不同归责原则下医疗纠纷类型的划分。

(二)不同医疗纠纷类型下举证责任的划分及其缺陷。

1.医疗技术损害纠纷举证责任的划分及缺陷。

2.医疗伦理损害纠纷举证责任的划分及缺陷。

3.医疗过程中的产品质量损害纠纷举证责任的划分及缺陷。

四、完善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制度。

(一)举证责任缓和制度的充分适用。

(二)专家辅助鉴定制度的建立。

(三)降低医疗风险制度的立法完善。

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一)我国关于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分配的研究。

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施行之前的“谁主张,谁举证”阶段;第二阶段,204月1日以后至6月30日以前的“举证责任倒置”阶段,医方就医疗行为没有过错及没有因果关系进行举证;第三阶段,20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施行以后,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实行区分类型确定举证责任的制度,一般由患者证明医方存在过错,医方在特定情况下就医疗行为没有过错进行举证。就目前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实行区分类型确定举证责任的制度也存在着学历上的分类与立法上的分类的分歧,以至于在举证责任分配上也存在分歧。

(二)外国关于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分配的研究。

外国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分配使用比较广泛地有以下几种类型:

1、欧洲大部分国家将医疗行为责任归入专家责任体系。专家责任的核心要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专家责任基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技术性被赋予了高于一般人的注意义务;另一方面,专家只负过程义务,而不负结果义务。

2、目前英美法院主要采用“说明责任”分配法则。在事实说明自己法则之下,原告无须对被告的过失行为举出直接证据,仅需依据情况证据,基于普通常识判断,即可推论被告过失存在及被告行为与原告之损害间具有因果关系,而令被告负责。

3、在日本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诉讼程序中,司法实务中经常引用“过失大概推定”原则作为医患双方举证责任分配的指导原则。

4、德国的医疗纠纷诉讼程序中一般适用“表见证明”理论来分配举证责任,其主要源自英美法上的“事实本身说明过失”原则。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合理的'分配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责任为目的,通过了解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的发展以及外国对该问题的研究,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相关问题的建议。你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不同根据下我国医疗纠纷类型的划分。

2.现阶段我国区分类型划定举证责任制度存在的缺陷。

3.如何完善我国区分类型划定举证责任制度。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通过了解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外国关于此问题的一般研究及规定,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区分医疗纠纷类型划定举证责任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完善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建议,以期待达到公平公正的解决医疗纠纷,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法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致谢词法学本科生毕业人数

老师,谢谢您!

三年寒窗,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视野。很庆幸这三年来我遇到了如此多的良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一个充满温馨的环境中度过三年的大学生活。感恩之情难以用言语量度,谨以最朴实的话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不仅培养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的兴趣,让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使心灵有了虔敬的归依,而且也为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会好好孝敬他们,报答他们!爸妈,我爱你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少年时最喜欢的诗句。就用这话作为这篇论文的一个结尾,也是一段生活的结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少年时的梦想,永不放弃。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等论点的提出,法学专业愈发地变得热门起来,但法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社会中不同单位进行调研,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法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问题。

关键词: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就业能力。

主要是根据在职人员与主管人事的负责人的调查问卷得出的结论所做的分析,从而期望能够从中了解社会的迫切需求,并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所在单位。我们针对不同单位的法律服务人员进行调研,其中在人民法院工作的占比20%,人民检察院占比26%,律所占比29%,企业、学校各占比1%,其他(司法局)为23%。其中,公安机关占比为0%,不是说法学生难以进入公安机关工作,而是此次调研问卷并没有向公安机关部门发放。在实践中,公安机关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具备法学专业知识的毕业生能够进入公安系统工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调查中看,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是大多数法学生钟爱的选择。

2.入职年限。在我们所调研的对象中,入职工作3年以下的占比26.25%,4—5年的占比18.75%,6—10年的占为25%,10年以的占为30%。

在天津地区,在职人员毕业院校为“双一流”的占比32.5%,普通本科院校占比60%,专科院校占比7.5%。就目前形势看,普通本科院校虽然没有“双一流”学校的竞争力优势,但普通本科生也具有其优势,譬如工作时更加努力、谦虚谨慎。因此,用人单位不应该一味地设置高门槛,而应更加注重法学生的就业能力,给更多的法学应届毕业生一个锻炼自己、奉献自己的机会。

4.是否已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参与调研的在职人员中,73.69%已经通过司法考试,26.31%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由此看来,通过司法考试并不是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必备条件。比如,进行相关非诉业务及律师助理等,并不必须要求拿到法律资格职业证书。但是要想成为执业律师、法官、检察官、公证员,必须通过司法考试,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事法律服务的基础。

1.用人单位是否要求您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在所调研的对象中,约65%的在职人员表示用人单位要求其通过司法考试,仅有35%左右的在职人员表示用人单位并无此要求。由此来看,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使得自己能够顺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可以使自己在就业时更具竞争优势。

2.除了专业要求,用人单位对您还有哪些证书要求。根据在职人员的描述,用人单位要求最多的证书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高达56.25%,31.25%的人表示用人单位没有特别的证书要求,要求计算機等级证书的占了8.72%,而要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占比最少,仅3.78%(会计从业资格证现已取消)。证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就业者能力的判定,有利于单位快速寻找到合适的求职者。从调研结果来看,求职者能够熟练掌握英语非常必要,毕竟目前英语仍是国际化的通用语言。对其他专业技能的掌握,目前还不是十分必要的元素,但随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求,一个人掌握多种技能在求职时能够更具竞争优势,是十分明确的。

3.对于应聘者,贵单位以什么为标准进行初步筛选(多选题)?

如何能够使得自己的简历从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一份出色的简历会为你的求职赢得先机。从表1中可以看出,以毕业院校的牌子对求职者进行初步筛选的单位占27.78%,13.89%的单位会注重简历中的获奖情况,而以文凭性质及简历中的社会实践情况作为初步筛选标准的占比最多,分别是72.22%、85.71%。文凭及毕业院校无法决定,而在校期间能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并起到领导作用,也会为自己的简历增添光彩。

4.对于应聘者,您认为下列各项能力中比较重要的是(多选题)。

表2是对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对于应聘者,您认为下列各项能力中比较重要的是”的数据汇总,可见用人单位更注重应聘者的分析解决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各占比72.22%。能力中,居于次之的是思维反应能力与动手能力,各占比41.67%;独立工作能力占比27.78%;继续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各占比14.29%;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其他各占比0%。由此可以看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最受用人单位青睐。据此来看,在校期间应多注重培养自己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及交流沟通能力。

1.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认为,当前法学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用人单位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应届毕业生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

2.用人单位负责人认为,刚入职的法学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有:专业理论不扎实,知识面狭窄;经验不足,不能吃苦耐劳;责任性较差等。

3.在职人员认为,高等院校在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较突出的问题有: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单一,不能与需求结合;学生缺乏课堂参与互动;校风、教风、学风不严谨;实习制度不规范,效果不理想;就业指导不健全,就业服务不完善。

不管是在职人员还是人事部门的负责人,大多认为大学生个人素质是影响就业能力的主要原因,学校教学模式、校园环境也会对学生就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本次调研结果,为探索如何更好地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使社会需求与校园培养目标相衔接,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提出一些建议。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懂得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好自己的社会位置。大学生在择业前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气质、个性及能力等因素,把自己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既不过高估计自己,也不妄自菲薄,准确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好自己的社会位置,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应届毕业生缺乏从业经验,应该处于一个虚心学习的位置,着眼于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2.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增强竞争力。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实践的关键,加强理论结合案例教学,针对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开展相应的动态课程(如名人讲座、校友会等)。课程设置要合理,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授课活动;教与学之间不能割裂开来,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学生也应多与教师沟通、交流。

3.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增强竞争力。突出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完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法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学生实践教育不足,解决实际案件能力差,已经成为制约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针对这一问题,应在培养方案中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法科学生运用法律知识,针对纠纷案件的事实进行法律分析,适用法律条文,提出司法建议或参与法律诉讼的能力,也就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包括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动手能力等,应当在法学本科培养方案中进一步突出实践环节,改革实践性课程,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实践性课程不同于认同性课程,它不否认理论知识掌握的必要性,但也不止于认同式的掌握。它强调以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性活动,以实践活动来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其重心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批评的科学精神,为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阶段、论文写作及修改阶段、答辩阶段设置相关问题,调查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一)论文选题阶段。

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论文写作成功的关键一环,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联系实际,解决实际法律问题,为地方经济民生服务作为选题原则之一。选题时采取老师推荐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题目及指导教师。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在选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题偏大、选题与实际联系不紧密、选题陈旧不能切合社会热点、选题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而另一方面,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选题阶段老师的指导很重要,无论是选择推荐题目还是自选题目,都需要老师提供宝贵意见。另外,学生还希望系部能组织社会调研,开展毕业论文培训,提供查阅资料的便利等。

(二)开题报告阶段。

在毕业论文的题目选定之后,学生应在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拟出论文的写作提纲,进行开题。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论文提纲的写作,缺乏重视。在回答是否有必要组织开题论证的问题时,有5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这个环节对论文有一定指导作用;有15%的学生认为应该进行,但作用不大;有30%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进行。学生对开题报告认识不足,不重视,特别是论文提纲不完善导致写作困难增加。而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希望指导老师能就提纲写作给予专门指导。

(三)论文写作及修改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文章的创新性不足,实践中经常出现学生仅凭一两篇论文或一两本教材就完成论文的写作或东拼西凑,复制加粘贴,毕业论文俨然成为他人论文的“拼盘”的现象,文章的创新性无从谈起。而收集最新的研究文献是解决论文创新不足的重要前提,因此学生希望指导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论文相关信息、系部应对学生多开“绿灯”,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平台来搜集有用的资料。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取舍,把新颖的有价值的用到自己的论文中,这样不但可以增强自己论文的新颖性,也可以提高论文质量。

(四)论文答辩阶段。

论文答辩是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己的论总结的环节。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在该阶段缺乏一定的紧张感,对答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说学院颁布一系列的针对答辩的要求,但是也有学生认为只是走过场而已。有些学生似乎更喜欢这种形式主义,针对这一问题,学生有如下的建议:改变答辩模式、建立末位淘汰制等。

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现在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很少会考察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由此认为毕业论文对就业影响不大。学生不重视,必然会直接导致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从而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很少能深刻领会法学理论的内涵,同时也缺乏对其深层次的独立思考。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有近二分之一的人存在着入手盲目,思路不清,欠缺独立思考和分析,甚至文不对题等问题,这都直接会引起毕业论文质量下降。

(二)质量监控方面的原因。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然而我国高等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管理与规范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没有形成完备、有效的管理机制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例如过分依赖指导教师在过程监控中的作用,系部作为毕业论文组织管理主体发挥作用有限、缺乏严格奖惩机制,论文答辩程序形式化、尚未普遍建立论文相似检测制度等。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需要指导老师尽职尽责,加强监督和指导。但是,因为老师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在一定的程度上疏忽和轻视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师生互动交流少,没有从选题、收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撰写初稿、中期检查到修改定稿等层层把关。这也使得学生放松了自己对论文的要求,最终使得毕业论文的质量不高。

通过对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问题及其需求的调查,笔者认为要提高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需要系部、指导老师、学生多方的努力。教学单位在制定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时应重视学生的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如下:。

(一)学生应重视毕业论文写作,增强自身综合能力。

学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融会贯通,并进一步深化和应用于实际的一项基本训练过程。因此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论文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论文质量。而学生自身能力如何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学生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从大一开始就认真学习,夯实基础,掌握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擅于创新,培养自己的各种爱好。这样有利于充实自己论文的内容,将研究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有利于创新,避免了内容陈旧等问题的出现。

(二)系部应完善质量监控制度,积极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论文写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系部应制定相关制度及各种文表,以便系部对老师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督促老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将双向选择制与老师年终评比相联系,增强老师的责任心;对学生要开展论文专题讲座,讲解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论文选题和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怎样撰写文献综述、怎样拟订写作提纲、以及如何组织论文的内容;改革答辩形式,如:将原来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改为学生对论文自我陈述、总结的过程;确立严格标准,进行论文相似度检测。学生论文质量不高,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论文中缺少数据支撑,缺乏实践性,针对这一问题,系部需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以拓宽自己的视野,进而提高知识面,最终达到写作论文时有话可说,有数据可用,不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状况,写出有自己观点的论文,那么论文质量必然会有所提高。

(三)指导老师应加强监督管理,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1.健全选题、开题步骤。

对于推荐选题,老师应做到提前了解,胸中有数,推荐选题应尽量能满足既体现专业知识,又与时事及学生的兴趣相结合的要求,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必然会影响论文的质量。同时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选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题报告期间,老师应开展开题专项指导,了解学生所需,帮助学生在此阶段为论文写作打好基础。

2.加强对论文的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的检查工作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最终质量。这个期间老师应该时常关注学生的论文进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更应该将近期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论文的完成情况及时向老师汇报,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这样才有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

3.加强评阅和答辩管理。

答辩是学生论文工作的最后环节,在此阶段应着力改变答辩程序不规范,走形式的现状,使学生理解答辩的重要性。老师严格进行论文评阅工作,杜绝给人情分、同情分,将学生论文好坏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表现结合起来,客观评分。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在当今的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医闹”现象的发生:患者家属围堵医疗机构,殴打甚至杀害医护人员,甚至在医疗机构滞留患者的尸体或者设置灵堂等等。医患关系本是鱼水共存、唇齿相依的关系,医患双方的利益应该是统一的,但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种种暴力事件也是时有发生。因此,通过法律途径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对于减少医疗暴力事件的发生、缓解医患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疗纠纷案件专业性强、争议大、矛盾突出,是司法实践的热点和难点,所以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解决这一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法谚有云:“举证责任分配是民事诉讼的脊梁。”举证责任分配问题自然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举证责任的分配关系到医患双方实体权利能否实现,关系到医患双方在诉讼中的胜败,因此,如何在医患双方之间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如何让医患双方公平的承担举证责任,是医疗侵权诉讼的焦点之所在。

所以,我选择了“医疗纠纷制度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作为我的论文主题。对于此篇论文,我打算从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的发展阶段入手,比较国外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找出我国现在实施的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制度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建议。只有合理的分配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责任,才能公平公正的解决医疗纠纷,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对于本文,拟从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的发展阶段入手,比较国外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找出我国现在实施的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制度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建议。

提纲如下:

一、我国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分配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举证责任由患者承担。

(二)第二阶段:举证责任由医疗机构承担。

(三)第三阶段:区分类型划定举证责任制度。

二、外国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一)过错原则——专家责任体系。

(二)“说明责任”分配。

(三)过失大概推定原则。

(四)表见证明规则——生活经验法则。

三、现阶段我国区分医疗纠纷类型划定举证责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纠纷类型的划分。

1.学理上医疗纠纷类型的划分。

2.立法上不同归责原则下医疗纠纷类型的划分。

(二)不同医疗纠纷类型下举证责任的划分及其缺陷。

1.医疗技术损害纠纷举证责任的划分及缺陷。

2.医疗伦理损害纠纷举证责任的划分及缺陷。

3.医疗过程中的产品质量损害纠纷举证责任的划分及缺陷。

四、完善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制度。

(一)举证责任缓和制度的充分适用。

(二)专家辅助鉴定制度的建立。

(三)降低医疗风险制度的立法完善。

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一)我国关于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分配的研究。

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施行之前的“谁主张,谁举证”阶段;第二阶段,204月1日以后至206月30日以前的“举证责任倒置”阶段,医方就医疗行为没有过错及没有因果关系进行举证;第三阶段,201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施行以后,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实行区分类型确定举证责任的制度,一般由患者证明医方存在过错,医方在特定情况下就医疗行为没有过错进行举证。就目前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实行区分类型确定举证责任的制度也存在着学历上的分类与立法上的分类的分歧,以至于在举证责任分配上也存在分歧。

(二)外国关于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分配的研究。

外国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分配使用比较广泛地有以下几种类型:

1、欧洲大部分国家将医疗行为责任归入专家责任体系。专家责任的核心要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专家责任基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技术性被赋予了高于一般人的注意义务;另一方面,专家只负过程义务,而不负结果义务。

2、目前英美法院主要采用“说明责任”分配法则。在事实说明自己法则之下,原告无须对被告的过失行为举出直接证据,仅需依据情况证据,基于普通常识判断,即可推论被告过失存在及被告行为与原告之损害间具有因果关系,而令被告负责。

3、在日本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诉讼程序中,司法实务中经常引用“过失大概推定”原则作为医患双方举证责任分配的指导原则。

4、德国的医疗纠纷诉讼程序中一般适用“表见证明”理论来分配举证责任,其主要源自英美法上的“事实本身说明过失”原则。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合理的分配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责任为目的,通过了解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的发展以及外国对该问题的研究,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相关问题的建议。你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不同根据下我国医疗纠纷类型的划分。

2.现阶段我国区分类型划定举证责任制度存在的缺陷。

3.如何完善我国区分类型划定举证责任制度。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通过了解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外国关于此问题的一般研究及规定,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区分医疗纠纷类型划定举证责任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完善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建议,以期待达到公平公正的解决医疗纠纷,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本文多采用调查法对我国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外国关于此问题的一般研究及规定做了初步的了解和学习,利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现阶段区分医疗纠纷类型划定举证责任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了研究,大量掌握相关知识,为提出完善建议提供了知识基础。

六、本课题的进度安排。

1、第1周(20xx年2月24日—2月28日)开题答辩并完成开题报告。

2、第2—12周(20xx年3月3日—5月16日)完成论文一稿,并于20xx年4月25日(第九教学周)前完成毕业设计中期检查表。

3、第13周(20xx年5月19日—5月25日)完成论文二稿。

4、第14周(20xx年5月26日—6月1日)完成论文三稿。

5、第15周(20xx年6月2日—6月8日)论文定稿。

6、第16周(2010年6月9日—6月13日)论文答辩和毕业鉴定。

七、参考文献。

1、陈聪富:《美国医疗过失举证责任之研究》,载朱柏松等:《医疗过失举证责任之比较》,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

2、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王泽鉴:《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强美英:《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分担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7、彭秋红:《我国医疗侵权举证责任分配研究》,山东大学年硕士学位论文。

8、代全喜:《医疗纠纷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3、神判天罚现象研究。

4、礼治与法治。

5、董仲舒法律思想研究。

6、唐太宗法律思想研究。

7、朱熹法律思想研究。

8、道家法律思想研究。

9、墨家法律思想研究。

10、商鞅法律思想研究。

11、韩非法律思想研究。

12、法家法律思想研究。

13、沈家本法律思想研究。

14、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儒家化及其影响研究。

15、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6、黄老思想与汉初文景之治的关系。

17、法家思想与秦朝法制。

18、论中国古代神权法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19、论西周神权法思想的特点。

20、商、周神权法思想之比较。

法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致谢词法学本科生毕业人数

在论文完成之际,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易典益教授。从本科方向的确定,到具体的论文写作,导师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而这四年里导师对我的指导和鼓励至今铭记在心,而他在科学本科方面孜孜不倦的为学精神,都将会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在此,再次感谢导师!

同时感谢给予我帮助与指导的老师们,感谢我们班所有可亲的同学们,正是因为大家的团结和努力,才使得我们这个本科生团队生机盎然,感谢你们的陪伴!

感谢我的家人,你们是我一路向前的动力源泉!

最后,衷心感谢各位专家、教授抽出宝贵时间,付出辛勤劳动评阅本论文。

谢谢老师们的宝贵意见!

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高层建筑成为都市建筑的潮流,然而高层建筑施工对施工技术却有更高的要求。一旦某个技术环节出现了差错,那么不但会威胁到居民的安全,还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殊为不利。为此,就需要加强高层建筑关键施工技术的了解,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建筑工程建设的发展。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要求,以期对高层建筑施工有所帮助。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特点关键技术。

现代都市中,高层建筑是主要建筑结构,是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趋势。城市的科学技术可以从高层建筑施工上看出来,高层建筑施工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当今的城市中,高层建筑数量越来越多,而能够技术对建筑施工质量影响甚大,为此,加强对高层建筑关键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较于多层建筑,高层建筑施工有自己的特点,具体如下:

1.1建筑地基深。

稳定性对高层建筑至关重要,地基深度有一个硬性的要求,那就是要在建筑整体高度1/12以上。打桩时候所需桩基,也需要在整体高度的1/15以上,至于那些不包括桩基的长度,也要在地下室空间的高度。正因如此,一般的地基都有5米深,如果建筑属于超高层,地基的深度则需要超过20米。总的来说,地基施工十分复杂,如果施工地带是软土的话就更加复杂,故而施工时间以及成本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1.2技术要求高。

钢筋混凝土、钢材结构材料是高层建筑比较常见,故而高层建筑多会用到相关的施工技术。现浇是钢筋混凝土的主要方式,为此在实际的浇筑之前需要了解诸多施工技术,其中不但包括工业化模板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结构安装技术,还包括钢筋连接技术、建筑制品技术。此外,装饰、防水、设备等也是需要重要的内容。

1.3施工周期长。

多层建筑一般需要10个月的施工时间,高层建筑却是多层建筑两倍多的时间,要缩减高层建筑施工时间,除了减少结构施工,就是在装修时间上下功夫。针对不同的高层建筑,需要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正确的模板选择对现浇型混凝土高层建筑十分关键,利用好的话可以有效地减少时间以及成本。

1.4施工量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层建筑的面积不断增加,这就带来了巨大的施工量,日益多样化的项目,而要完成这些项目就需要更多的部门和工种。在高层建筑施工之前,就需要积极的筹备,协调好各方的关系,这无疑加大了施工、管理的难度,唯有更加精确的`管理,才能减少高层建筑施工量大、层数多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有了清晰地认识,因此在实际的高层建筑能够中,我们需要对一些关键施工技术予以分析与研究,具体包括如下几种:

2.1混凝土施工技术。

周期长、工程量大是高层建筑施工的典型特点,受到气候及工作条件的影响,混凝土的发散程度会产生变化而影响强度,这样就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要确保混凝土结构安全性、强度,就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混凝土浇筑,在施工浇筑的时候要采用分层分段施工方法,如此一来就能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连续性,施工缝不需要预留。在分层浇筑环节,需要把握的就是下层混凝土初凝时间,一旦初凝就浇筑上层混凝土,这样就能形成等级相同、连续的混凝土强度。其二,加强配比工作,计量工具要尽量精准,确保原材料的重量可以被准确称量,依据设计人员的配合比准确控制混凝土的级别,在搅拌的过程中,要注意拌合技术的应用。其三,振捣,必要的振捣工序是浇筑必不可少的。泵送混凝土装置在高层建筑施工中较为常用,在作业面上铺设混凝土的时候,施工人员应该一面进行作业面修正,一面用振捣棒进行振捣。振捣方式应该坚持两个要点,一个是从上而下,另一个是快插慢拔,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遗漏的出现。

2.2高层泵送技术。

将双渗技术应用到高泵程混凝土输送中优势明显,不但可以确保混凝土配合比涉及要求,还能保证混凝土的泵送高度。这里所说的双渗,一个是掺粉煤灰,另一个是掺化学外加剂。泵送到顶的技术可以确保泵送预设浇筑高度的实现,确保了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施工质量。

2.3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从建筑功能角度来看,高层建筑上部要用小空间轴线布置,而下部正好与其相反,需要大空间轴线布置,这和结构力学正好契合。然而在实际布置的时候,由于高层下部楼层受到很大的压力,而上部的压力却不是那么大。故而下面不但需要很大的刚度、密集的柱网,还需要大量的柱墙,而到了上部墙和柱都慢慢的减少,轴线的间距也越来越大。要使建筑功能要求得到满足,就需要以常规相反的方式布置结构,上面布置小空间,而下面则布置大空间。以剪力墙布置在上部,以框架柱布置在下部,要实现这种效果,就需要设置转换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在当前的工程中还是比较常见的。随着转换层上移,应以桶装结构予以置换。

2.4深基坑技术。

为了避免建筑物倾斜、沉降等情况的发生,就需要使基坑具备更强的荷载能力,故而在基坑施工中对施工技术就有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高层建筑基础施工不但包括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还包括基坑支护等。正是因为高层建筑要求深基坑,所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就需要采取适合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施工技术。

这就需要注意如下几点:其一,大型高层建筑往往在繁华地段,大量的管线密集分布在地基周边;其二,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建筑工程的安全性难以得到很好地保证;其三,施工手段要安全,确保基坑工程符合建筑工程建设的要求。

2.5模板施工技术。

模版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一种是整体爬模法,另一种是整体滑模法。其一,整体爬模法。一般来说筒体结构都采用整体爬模法。

具体来说,先用千斤顶将大模板顶升到位,确保其达到高层后对其进行校正,确保无误后完成混凝土浇筑环节;待楼层面与模板下口等高,水平结构施工就可以顺利进行。其二,整体滑模法。整体滑模法广泛应用于高层住宅施工中,这样对主体结构的整体性有很大的好处。此外,通过这种方式,附着、运转、管网敷设等工作将会减小,加设工具、模板装置费用也将减少,施工作业面得以扩大,施工的速度大大加快。

如今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代都市建筑中高层建筑逐渐成为主流,高层建筑不但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人口紧张问题,还能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为此,加强对高层建筑关键施工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技术,以期对高层建筑施工有所帮助。

[1]刘凡.浅析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价值工程,2013(23).

[2]赵江波.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分析与研究[j].城市建筑,2013(02).

[3]梁胜佳.高层建筑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7.)。

[4]郭宝仓.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6).

[5]蒋学勤.也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价值工程,2010(24).

本科毕业论文

1、汇报本人选定毕业论文题目情况,经指导教师协调后确定论文题目;。

3、根据本人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任务书要求,撰写“毕业论文项目调研提纲”;。

对以下内容展开调研。

1、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情况,历史沿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2、沙钢股份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3、沙钢股份公司经营成果与财务分析;。

4、沙钢股份公司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定价权;。

5、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对沙钢股份公司的影响;。

对以下内容展开调研。

1、沙钢股份公司主营产品与竞争优势;。

2、沙钢股份公司外部环境与竞争对手分析;。

3、沙钢股份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的地位;。

4、沙钢股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5、沙钢股份公司应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变化的对策和措施等。

1、学习“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的相关内容:

2、学习“财务管理学”的相关内容:

3、复习“管理学”相关知识:

4、学习“08级工商管理课程设计资料”:

5、归类整理搜集的资料,并根据调研所搜集的资料完成项目调研报告。

1、分析、整理调研资料,

2、对归类整理的数据、资料进行认真阅读、研究、分析,

3、进一步了解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变化对沙钢股份公司的影响。

依据毕业论文任务书、项目调研报告、毕业论文计划进程表,撰写开题报告。准备开题报告答辩。

1、进一步查阅文献,搜集、补充、完善资料;。

3、确定论文框架,完成详细论文写作提纲。

对前几周的论文进展情况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完成中期检查报告。总结前期工作中的不足,补充疏漏的部分,为论文初稿做好准备工作。

按开题报告的论文结构要求,按写作提纲的内容、层次、逻辑安排,对论文框架进行展开,撰写论文初稿。

进一步分析、整理,补充、完善资料,对论文初稿进行充实,细化论文内容。

进一步完善论文内容,完成论文初稿。

在导师评阅毕业论文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论文。

规范论文格式,丰富内容。根据导师的意见和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论文。

完成论文终稿。

提交打印版、电子版毕业论文、过程文件和课题项目调研报告,交指导教师和评阅人审查、评阅。

准备及参加毕业答辩。

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建筑行业的兴起与迅速发展,建筑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渐渐突出,而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针对施工资料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现今建筑工程对资料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在资料管理方面的对策,来探讨资料员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建筑施工;施工资料;资料员。

建筑工程的施工资料在整个建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工程的施工和验收的主要依据,而在建筑工程中,资料员就显得尤为重要。资料员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资料档案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以及内业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人员。下文通过分析当今对于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类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进而探讨建筑工程的施工资料在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建筑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建筑行业标准、技术的日益提升,建筑企业管理模式渐渐地和国际标准接轨,施工资料作为建筑企业管理体系文件的一部分,必须跟上企业发展速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真实化、信息化管理。

1.2工程质量的真实记录。

施工资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包含工程建设施工过程的基础资料、质量保证资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记录等,是整个施工过程的一手材料。

1.3工程建设后续管理的载体。

工程交付使用一定时期后,由于工程施工、环境、业主使用等原因,工程可能出现一些质量缺陷,施工资料成为工程交付使用后维修、管理、改建和扩建的客观依据,是唯一的工程施工时的现场依据。建筑施工资料能为施工单位在其他工程建设施工时提供管线布局、隐蔽工程等的参考数据,起到范例作用。

1.4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建筑施工资料是由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文件材料转化而来的,是工程承包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观反映、记录建筑单位主体及施工过程的重要文件,是建筑单位施工的直接成果之一,它与完成工程主体有同样的重要性,代表着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是评定工程质量等级的重要依据。

2.1资料编制的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不够。

施工资料编制不规范:随意涂改,修改时没有进行划改或者划改人未签名;文字、图标、印章不清晰;当资料为复印件时,没有在复印件上加盖印章;部分资料结论不明确;竣工图不符合规范要求;签字不严肃等。施工资料制作和实际工程进度不匹配,资料编制落后,甚至出现工程结束后“闭关修炼”施工资料。施工资料不完整,部分资料未编制或者漏编,部分资料外借后未及时归还,部分资料保存不妥,检查记录表填写不完整等。“闭门造资料”,一些建筑施工资料找不到任何缺点,现场实测实检、工程项目试验数据堪称完美,与现实规律不符。

2.2资料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不到人。

施工单位出现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而做资料,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往往只抓工程实体质量,忽视施工资料的管理,没有形成专门的施工资料管理规程和奖罚制度,缺乏监督机制。或者有制度但无执行力度,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成为墙上摆设。部分施工单位没有专职资料员。施工技术人员缺乏及时将现场资料归档的责任意识。资料员没有养成及时收集资料的习惯,甚至出现部分资料员不催不做,催催做做的现象。监理工程师没有做好周查月查的.工作。环环脱节,导致施工资料管理责任不到人。

2.3资料管理竖、横向不交圈。

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必须管理与技术并重,执行与实践交叉的跨工种的综合性工作。项目工程师、施工技术人员、质检人员、试验人员、材料人员等都各自负责其中某一部分资料的编制与管理,缺一不可,但是经常出现互相间缺少交流,导致施工技术资料中各工种间的技术资料交圈不吻合。

2.4资料利用率不够。

工程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查阅施工资料的习惯,而是凭经验,凭记忆查找问题。工程交付使用后出现质量缺陷,没有及时到城建档案馆查询工程技术资料,而是找原参与建设施工人员了解情况,凭记忆推断。没有发挥施工资料的查询和依据作用。

2.5信息化管理较弱。

中小型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较弱,还拘泥于传统的纸质化管理,资料管理人员在施工资料的分类、归类、整理上完全凭借工程经验或者照搬别的工程资料管理目录,检索依靠人工检索,工作效率较低,工作成果离标准化尚有距离。

3.1健全组织机构,重视资料管理岗位。

成立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组成的施工资料管理和监督机构,定期检查施工资料管理工作,每个分部工程完成后进行大查,并及时归档。选派懂业务、精管理、有责任心的优秀人员担任专职资料管理员工作,统一负责对工程项目施工资料的整编工作,专门划出资料存档的场所,确保施工资料保存的安全性。

3.2完善资料管理规章。

建立施工资料管理制度,细化施工资料管理的各个环节,明确资料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具体内容包含:资料管理流程、岗位设置、书写规范、依据规范、资料内容、移交实检,归档职责、存档办法等。

3.3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加强资料员及有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培养一支有理论、懂技术、会管理、业务精的施工技术资料管理队伍,使各资料编制相关人员更新观点、提高认识、由被动变主动,认真理解和落实国家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规程,提高施工资料管理水平。

3.4量化施工资料日常管理,纳入年终考核。

施工资料的整编和归存重在同步:施工资料收集与施工过程同步,施工资料验收与工程项目完工验收同步,规范日常管理,保证双同步。各资料编制相关人员的资料管理工作纳如年终考核。

3.5建立激励机制。

资料员薪资结构打破常规,采取低底薪,高奖励制度。以资料的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为权重内容,细化考核内容,重奖重罚。相关技术人员考核加入资料编制与管理内容,加强各工种之问的沟通,实现工种资料问交圈吻合。

3.6强化信息化管理。

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广泛应用,建筑工程施工资料也逐渐开始管理的信息化。通过开发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软件,根据软件数据库来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整理、分类及检索,促进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的高效与规范程度。

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在不断完善自身体系,从而达到快速有效发展的目的。建筑工程施工资料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状况影响着建筑工程整体的发展趋势,就此,建筑工程中资料员的技术工作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在建筑工程中,加强对资料员的培养训练,同时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管理制度,协调资料管理与其他工程项目管理的合作,从而提高建筑行业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2]基本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法规规范选编[g].浙江省档案干部培训中心,浙江省档案事务所.

[4]李兵,金芳.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4,26:313.

本科毕业论文

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英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运动的活动,也有思维的活动,既有条件反射,也有顿悟。与其他学科的性质有明显的不同,其学习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明确这些问题,对提高英语学习质量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英语是怎样学会的?历来是英语界有争论的一个问题,形成了两种学习观:联想主义学习观和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联想主义学习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刺激与反应论或条件反射学说,是听说法的心理学基础;认知主义的学习观,强调认知结构和人的思维,是认知法的心理学基础。对这两种学习论不应做僵化的理解,不能因为不赞成听说法就否定联想主义学习论,更不必追本求源,加上经验论的帽子加以否定;同样,也不能因为不赞成认知法而否定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要看到今天的认知主义与它的老祖宗已不完全是一回事,在理论上有了许多发展。英语学习是个复杂的过程,既有运动的活动,也有思维的活动,既有条件反射,也有顿悟。从目前总的情况看,仍然要强调:在非英语环境下进行起始的英语教学,不宜一概排斥模仿和重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模仿和重复。由于英语教学受到非英语课程教法的影响,讲得多、会妨碍联想的建立,造成基本功不牢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对联想主义学习论的理解不深,对于初级形式的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还研究不够,教学形式单调,方式刻板,课堂上缺乏交际气氛,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很少,这就不能不影响到教学效果。我们应当看到非英语环境下学习英语这一特点,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对待两种学习观的作用,把握住整个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英语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性质不同,其训练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明确这些问题,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来学习的,其目的是为了运用。任何一种工具的掌握和运用,一般都经历知、能、熟、巧四个阶段。掌握英语这一工具,一般说来是处于前三个阶段。英语学习是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很长的。但从知到能,由能到熟,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已有母语习惯性的,因此他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把母语习惯强加在英语身上,这就使得从知到能,由能到熟的过程更加复杂化。掌握英语,是建立一新习惯的过程,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和严格的训练过程。

加强英语学习的基本训练,一方面要根据英语这一工具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英语本身的训练,不要把英语课上成知识课、汉语课,在课堂教学中搞无益于培养各种能力的活动;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重视打好基础,不能贪多求快。英语教学中的基本训练就是指导学生听音和发音,写字,掌握单词和惯用词组,合乎语法、合乎习惯地造句等训练,这都是掌握一门英语的根基工作。这些工作做得切实,各项能力就比较容易培养起来。相反,忽视这些训练,就会给将来的学习造成层层障碍,对进一步提高留下长远的不良影响。

基本训练是手段。基本训练的依据是基础知识,其目的是化知识为技能、熟巧。上面我们把中学生掌握英语过程分为知、能、熟三个阶段。从基本训练这一角度来看,不能训练到“能”为止。“能”是指人们初次进行自己理解了的行动。这种“能”距离“熟”还很遥远,而作为实际掌握和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是不能不熟练的。我们通常讲的“得心应手”、“脱口而出”就是“熟”的标志。基本训练的功夫应该达到这种境地。因此,基本训练包括由知到能的训练,即巩固语音、语法、词汇、书写等基础知识的训练,也包括从能到熟的训练,即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训练。

英语的基础知识指的是课文范围内的语音、语法、词汇、书写等知识。基础知识是基本训练的依据,因此,基本训练就要根据基础知识的性质和特点,确定适当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语音离不开模仿的方法。模仿有直觉模仿和自觉模仿。直觉模仿仅仅要求学生凭感觉作简单的模仿,自觉模仿应让学生理解发音部位和语音特点。每一种语言里,都有一些音是可以直觉模仿学会的,但如果全都以自觉模仿来学就未必经济。语音训练要注意我国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主要困难及方言的影响,有目的地、有重点地进行训练。

语音学习是为了在言语实践中运用的,因此语音的基本训练也应该在言语实践中进行。语音训练要贯彻在课文教学中,和词汇、语法教学结合起来。正确地听准和读准所学单词、一些惯用词组、常用句型和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应当是语音教学中很重要的而又非常具体的基本训练内容。

写字的技能包括正确的书写技巧。书写训练要以临摹为主要方法。从运笔的基本动作开始,先用准格法,按格子书写,严格要求,一笔不苟地反复练习。书写教学要充分利用黑板。教师端正、美观的板书是学生临摹的榜样。教师要注意多让学生有在黑板上练习的机会。在练习过程中,对大写笔顺、小写连笔、标点、移行应予特别重视。为书写技巧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较长的时间训练和培养。

任何一种言语技能的形成,都必需以一定语言材料为基础。掌握词汇过程的主要矛盾表现在音、形、义、用等四个方面。在初学阶段,首先是音形矛盾,许多拼音错误,大多数是由于读音不准而造成的。读音规则、构词知识,可以帮助记忆单词,但真正记忆单词还是靠多拼读、拼写。词汇义用矛盾是随着学习进程而逐步尖锐起来的。教学中要贯彻“就词论词”、“词不离句”的原则;一个孤立的词是很难掌握其意义和用法的,必须和具体的句子及语言环境结合起来才好理解和掌握。

语法的基本训练必须从加强语法基本知识教学和常用句型的训练两方面着手。语法基本知识,要按照不同阶段的要求,简明扼要地讲解清楚,并通过实践练习,达到掌握。进行常用句型的训练是克服“汉语式”英语的重要途径。语法教学中适当的汉外对比是必要的,通过对比可以自觉地排除母语的干扰作用。但对比只能解决理解、领会,而真正的掌握还是要加强英语本身的实践练习。在语法教学的基本训练是建立一种新习惯的过程,其主要方法是熟读多练。因此,在语法教学中贯彻精讲多练是加强基本训练的重要标志。

本科毕业论文

本文针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专业英语口语教材、口语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对话能力,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对大学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而增大,同时也对人们的口头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国内高校英语教学主要把重点放在读、写、译等方面,而“说”这个技能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不能把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交往中,出现所谓的“哑巴英语”现象。本文试就口语教学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寻求相关对策以提高教学效果。

1.口语教材。

目前关于英语专业口语教材有很多种,各个高校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也不尽相同。不过大部分的教材设置都是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而编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每个单元都会有固定的话题(topic),然后随之列举出一些相关的表达方式,编制一些典型的对话供学生参考练习。有些教材还在课文之后引用些名言名句、英文诗歌或者英文歌曲等内容供学生欣赏。这些内容的确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在课堂之外,这些内容就与学生束之高阁,学生不能用所学的语言真实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这些教材与目前社会和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想法关联性不大,以至于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在某个特定的不熟悉的环境中,无法进行思想表达,更谈不上用英语进行阐述。学生对课文所提供的练习也只是在自己的思维空间进行生硬的英汉转换。然而在目前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学生更需要的并不只是如何问路,怎样去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而是如何真实地、自如地表达自我,如何对目前所处的社会条件、生存环境和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描述和评价,从而达到在各种应用领域中自由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目的。因此,英语专业口语教材的选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2.口语教师。

在中国的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下,高校英语教师的上课模式仍然是单向的灌输过程,教师至始至终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尤其在口语课堂上很少有参与的机会或者达不到练习口语的目的。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少数口语基础好的学生,没有耐心来训练和帮助多数口语较差的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没有什么成就感。结果,整堂课下来效果甚微,学生感觉枯燥、无聊、学不到东西从而选择逃课或者其他方式来反抗等,学生练习口语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这里面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者,英语口语教学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和引导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的能力至关重要,如果教师本身发音不过关,方法老套死板,没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地影响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

3.学生方面。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太容易解放自己,害羞、拘禁、怕出错等方面的心里障碍是需要我们倍加关注的,班里有相当多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与别人很少沟通,在课堂上更不敢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表现出焦虑、紧张等情绪,再受到一次小挫折后就更加封闭起来,不再在课堂上发言,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这对他们的口语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者,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这几十分钟练习口语,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普遍使用母语交流,因此练习口语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只想在课堂上迅速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是不可能的。

1.选择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材。

该教材应该能够以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为前提,将英语基础课和口语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言的内容、形式、功能进行有效地融合。从简单的英语基本交流技巧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社会情景训练。而且课堂上的口语练习也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安排设置,教师可以自由灵活安排,结合本地区学生的特点和情况设计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真实话题来讨论。

2.创造良好的口语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

课堂的教学方式应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教师不再是口语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真正的中心人物。教师应该为口语课堂创造一个自然宽松的交际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自由交谈,教师应该持鼓励、友好、宽容的态度,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消除紧张感和焦虑感,使其积极开口说话。此外,教师还要循循善诱,要有耐心和信心,对教材的形式和安排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进行角色扮演对话、发表小的演讲、即席提问、模拟情景场合等,这些练习要从易到难,充满趣味。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应该是分阶段性的,就是准备阶段、流利阶段和后续阶段。在准备阶段,学生就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预习和记忆;在流利阶段,教师在教室集中训练学生语言的流利性;最后阶段学生可以用的其他感兴趣的材料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3.丰富教学手段与内容,加强文化教学的`导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口语教学的手段也随之丰富起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科技手段,在多媒体课堂上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比如让学生观看适合的英语节目,并从中自觉地学习地道的语言;教师也可以剪辑电影或录像,然后进行消音处理,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猜测和进行配音等活动,这些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精心选择英语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或话题,提供大量相关资料让学生学习讨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大语言的输入。与此同时,语言的文化的载体,文化学习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解和交流文化做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英美文化的素材和资料,设计各种不同国外真实的情景,使学生能对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分析、比较、提高文化的意识,培养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口语教学导入文化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尽量减除由于本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表达不确切,从而导致交流失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性,也要注意语言意义的得体性和可接受性。

4.加强课外口语实践训练。

要多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实际,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口语训练是很有成效的。口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校内的各种英语实践活动,比如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抓住一切机会练习口语。

总之,口语教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变观念,不断探索和尝试,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作为一项任务长期坚持下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0.8.

[3]冯涟漪,吴蕾.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初探[j].外语界,2005,(2).

[4]岑建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线上答辩结束后,答辩秘书及时整理答辩过程中相关电子资料,保存答辩过程录像视频,将答辩记录和答辩成绩录入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文档存档工作。

【关闭】。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

校内备案号:jw备18000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jwch@。

本科毕业论文

《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在这里,共同性与合理性实际上被视为宪法秩序的本质。唯其如此,宪法方可具有包容性,成为国家的整体框架;唯其如此,宪法方可具有正当性,成为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唯其如此,宪法方可具有操作性,成为全民的行动纲领。

而要夯实宪法作为基本共识和根本规范的实质内容,就不得不进一步开展价值观讨论,达成基本共识,从而形成新的法律意识形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顶层设计背景下,“问题”的研究仍然很重要,但“主义”的探讨也无从回避。因为解决“问题”的技术化操作无法形成价值体系上的基本共识。没有这种共识,顶层设计就无法做,宪法实施也无法得到可靠的保障。

为此,有必要提倡一种“共和主义”精神。它可以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和而不同”的原则相对接,可以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理性设计和可继承的共同性相对接,可以与历史唯物论相对接,同时也能凸显程序本位的现代法治原理。这种共和主义必须包括市场法理、指令法理、共同法理这样三种最基本的价值元素。

实际上,在全球性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法治秩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正当化根据,本来就包含两个不同的维度:一是从零开始的理性设计,也就是社会契约型的国家观;另一是尊崇事实、利益以及传统的继承原理,也就是历史传承型的国家观。因此,现代化的价值体系并非通常理解得那样单纯,而是内部存在张力。以此来反观中国现代化过程,价值体系也并非像苏维埃诠释者所断言的那样一元绝对化。

在社会主义体制下,要实现法律意识形态向这种三元共和主义的解释性转换,首先要认真解读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生产力(劳动、土地、货币)的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主要指由谁、怎样支配生产手段和劳动力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1]虽然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基础、社会的物质条件决定上层建筑的存在方式。[2]当今的中国,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基础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市场已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国家体制和法律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必须随之进行调整,这正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法律秩序的价值体系必须进行重构,主要是加强“市场法理”这个价值元素的比重和核心地位,并相应调整所谓“指令法理”、“共同法理”与“市场法理”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要通过反腐举措遏制官僚机构的畸形膨胀,进而让权利哲学和公共哲学来制约政府权力的运行,并把这种理念和举措制度化、程序化,纳入法治的轨道。一般认为,历史唯物论特别强调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具有单维进化史观和决定论的特征,在这样的分析框架里,个人的主体性和选择自由似乎缺乏生存空间。但是,仔细研读经典文本可以发现,这样的认识其实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例如恩格斯的以下这段著名论述,就可以从中找到若干个推陈出新的切入点:“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外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服从客观规律的历史进程中包含着许多特殊的个人意志,并且这些个人意志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这些个人各有自己的生活条件和语境,通过博弈形成合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社会结构的塑造。然而,每一个人的意志却不能单独决定事态的演变,结果总是取决于许多个人意志的博弈和综合作用。因此,社会发展很难完全按照预定的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复杂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永远存在偶然性和意外性,但又会按照自然的机制不断地有序化演进。

由无数个合力作用的平行四边形构成的这种动态场域,与自我调整的市场其实是相通的、相洽的,也属于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范畴。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历史唯物论与市场经济背景下关于合理选择的理论框架之间的距离,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得那么大,而是很容易采纳实践理性的逻辑来考虑个人意志的计算、利害关系的计算、交涉成本的计算,等等。

实际上,西方有些学者已经试图把理性的个人选择以及公共选择概念与历史唯物论结合起来,采取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和数理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重新认识和诠释。

例如霍布斯提出的如何避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这样一种秩序问题,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实际上就是关于资源和利润如何分配才能减少或者防止纠纷的问题;在法学层面上看,就是如何对权益进行制度化分配的权利论问题。对于欧美现代的合理选择理论而言,在权利分配方面最重要的是交换与共识,因而制度设计上的基本原理是假定个人是均质的',并且通过法治使得每个人互相尊重权利,这样就可以平等地获得效用。但是,这样的模式过于单纯化了,似乎这样一来就可以获得实质上的平等,结果并非如此。

对于历史唯物论而言,在权利分配方面最重要的是不平等和支配,于是必然引起非合作型的博弈乃至阶级斗争。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共产党宣言》中宣示的社会革命理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会对历史唯物论产生一种崭新的认识,并且可以合乎逻辑地推演出关于统治理性的根本问题:要么让那种非合作型的博弈导致无休止的阶级斗争,要么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让不同的利益诉求充分表达并进行有效的协调。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权利论,或者说为权利而斗争的学说。当然,斗争的方式可以不同:有合法的、和平的,也有非法、反法的甚至暴力的;有个人的,也有群体的。通过这样的思考线路,历史唯物论其实也可以通往自由而平等的法治秩序,以及关于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的制度设计。更重要的是,这里潜藏着一种新的制度观:制度不仅仅是博弈的规则,实际上主要体现为博弈的均衡状态,并且有可能出现多样性的均衡状态。

对于法律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关系的处理,历史唯物论有两个命题很值得重视。一个命题是马克思提出的。他指出,“无论政治的立法或民事的立法,都不过是宣布和登记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已”[6].他还认为,“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7].马克思的观点与维辛斯基提出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达”那样简单化、政治化的公式有着明显的不同,而更强调客观化的共同性。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奠基人安东尼·拉布里奥拉诠释得非常好:“国家是一个现实的有效能的机构,它保障社会制度和它的基础亦即物质生产的稳定性。

这种保障的实质是采取各种方法来保持各阶级的均衡。”[8]由此可见,在市场已经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今天,法制建设必须从自由竞争机制的需要出发,寻求社会各种利益群体的最大公约数或者共同信念。同时,还必须注重社会的公共性,培育民间自组织机制。这些正是历史唯物论的题中应有之意。这个命题也提醒我们,尽管个人意志、自由、权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题词,但制度改革并非从“应当是怎么样的人”这个观念论前提出发,而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也就是说,个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利益格局以及文化语境中来把握。尽管可以把公民从他们被镶嵌在传统秩序和关系网络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是他们的行为方式仍然会带有历史的惯性。从这样的“现实的人”出发来推动社会制度的变迁,就可以扬弃社会契约型国家观与历史传承型国家观之间的矛盾,使得法律秩序能够摆脱个人与政府对立的内在矛盾。

历史唯物论的另一个重要法学命题是恩格斯提出来的,涉及良法与恶法的区别,涉及国家制度的反思理性,以及不同政策和意见之间的自由比赛。他是这样表述的:“如果说民法准则只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那么这种准则就可以依情况的不同而把这些条件有时表现得好,有时表现得坏。”

这意味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并非自动产生的,也并非固定不变的:法律的表现形式是可以比较的、可以选择的、可以改进的,从而为主观能动性和技术合理性留下了足够的回旋余地,也为制度改革提供了支点和杠杆。恩格斯晚年非常强调法律制度对经济以及财富分配的反作用[10],为自由主义市场容易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贫富悬殊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历史唯物论的思考线索。把社会主义者以及左翼思想家所关注的平等和公正纳入法治的制度设计蓝图,同时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也构成了加强规范秩序正统化机制的一个重要的契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拒绝那种绝对化的法律实证主义立场,让各种制度不断经历批判理性的洗礼和正当性根据的检验,不断趋向公平正义以及民主理念。

我们还须特别留意,与第二个命题相关但又不同的是,在历史唯物论的视野里,法律始终被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中介物,应该保持中立性,发挥沟通媒介的作用,这与斯大林时代的“阶级司法观”也大相径庭。马克思早就主张法律体系在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发展的整体机制中,应当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法律是社会各种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的中介物,无论何种社会关系的实现都需要有法律上的表现形式。法律之所以能够发挥这种作用取决于其抽象性,正是由于这种性质,法对于它所包含的被媒介的关系保持“中立”,不改变这类关系的性质。

在这里,我们隐约看到“法治中国”的图景:个人被抽象地勾画为受到客观条件制约的主体,并具有关于背景的基本共识。个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意志,也可以提出要求,但这些都需要与其他个人的意志和要求进行相互协调。为此,有必要像尤根·哈贝马斯的批判社会理论以及法的实践哲学所描述的那样,设定一种在公正程序之中进行对话和商谈的理想状况,至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独立人格的相互承认;

(2)排除强制、确保自由和平等、提供充分的参加机会;

(3)在信息充分公开和具有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确定议论的主题。

与此相应,国家和法律体系则被理解为某种现实可行的社会机制,或多或少地对个人的诉求做出回应,而这种回应都必须也有可能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总之,个人的自由和解放主要通过理性对话的方式得到实现,自由度、解放感以及回应的效果则主要取决于机制的反思理性。这正是推动历史唯物论的法学进行重构的关键所在。

以历史唯物论为线索来分析和解释法律意识形态,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法学实际上包含非常丰富的价值内涵和理论创新的契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仅可以与指令法理相联系[12],而且还可以与市场法理、共同法理相结合。这就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一种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多元化和复杂化事态的公共哲学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通过更具有包容力的共和主义来凝聚关于体制转型和法治秩序构建的基本共识这样的政治需求拓展了话语空间。

新时代的法律意识形态,必须反映国家、市场以及社群这三种不同维度。以这种三元结构为特征的共和主义内部既然包括了不同价值的并存、交错、互动、组合,因而势必容许复数的记述体系和正确解答之间的竞合,这就意味着人们交往和商谈的行为,以及相应的沟通程序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只有按照程序公正原则构建的对话环境,才能真正使人们保持共和主义精神,不断自由地探讨使原理以及道德判断正当化的适当理由;才能在多层多样的语境中丰富对话内容,实现思想认识上的推陈出新,并就公平正义达成共同的立场和态度,进而实现社会价值体系的整合。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6.

[2]圣地亚哥·卡里略,钟琦译。“欧洲共产主义”与国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2、1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8.

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设置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构建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实践以积极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达到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历经“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卫生和咨询”、“心理卫生与健康”等变化,直至近十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才广为接受。20xx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xx]5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始走向规范化建设道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卓有成效,全国普通高校大多开设相关课程,呈现出一条从单一到多样,从任选到必修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主要有三种实践模式:一是学科模式,以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内容作为设计课程体系的主线,注重传授系统与完整的心理学知识;二是经验模式,采取心理训练、活动、实践等形式,旨在让学生获得经验和体验;三是问题模式,注重心理辅导与咨询,从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入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无论何种模式,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思想依旧占主导,过分突出学科理论体系,忽视人文精神的传递与文化素养的陶冶,没有把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美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新设课程,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没有太多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因而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目标上,

以“问题矫治”为导向“,成长发展”不够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依据教育的三项历史使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置一般分为三级:一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为主,注重开发潜能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二级目标面向心理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为主,注重心理咨询与疏导,消除心理症状;三级目标面向心理障碍和疾病学生,以心理治疗为主,注重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矫治[1]。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受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在教学目标上没有契合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过于偏重二、三级目标,忽视一级目标,导致过分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与障碍矫治,忽视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偏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预防与发展为主,促进全体学生成长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内容上,

以“理论”为主,“实践”不足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学科取向”为主,知识本位的课程思想严重,过分强调讲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在内容编排上呈现重症状诊断,轻预防,重障碍,轻发展的特点,凸显出过于理论化、专业化、系统化的专业心理学教学的特点。这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未能紧贴学生实际需要,解决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违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方法上,

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互动”不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决定着其是一门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均是大班教学,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少课堂互动,更缺少教学实践活动,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冷眼旁观,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心理素质未能有效提升与培养。

二、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首发,旨在倡导用一种积极的态度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是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其中积极情绪体验是核心,积极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最多、成果最丰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的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应该从单纯的问题取向转移到人类正向品质的研究与培养,通过挖掘人类自身拥有的潜能和力量来达到积极预防和积极治疗的目的,这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不同。1958年,学者jahoda率先在反思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健康的科学概念[2];cowen更进一步主张“健康应该是积极特征的存在程度,而不仅仅是疾病的缺乏”[3]。由此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指标正式融入心理健康的诊断治疗体系,促使人们对心理健康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也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应主张开发心理潜能、降低负性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从而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4]。可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新的思潮已经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成为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分析

(一)设置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智慧、感恩、乐观、美德、幸福”等积极因素被积极心理学认为是人类所固有的特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这些积极的特质被培育与强化,那么与其相对的消极的特质就会改变与消退[5]。因此,要想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和力量,必须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协调发展、预防、干预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由关注学生的消极方面转向积极方面即可。在具体的目标设置上,大学身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健康、和谐、幸福的价值核心理念,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优势心理品质和正向积极的力量,在协调心理问题解决与积极品质培养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人格特质的健全、心理潜能的开发。

(二)构建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丰富了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扩大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提出了诸如增强主观幸福感、开发心理潜能、改善学习能力、完善积极人格等14项学校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5]。概括起来涵盖三层含义:一是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增强其主观幸福感,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融入“幸福课程”;二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必须塑造积极的人格,彼得森和赛里格曼提出了6种美德和24种积极人格特质[6],为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创建积极的教学环境,增加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离不开营造积极环境,一个良好而积极的教学环境是增加大学生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的必要条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实践以积极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深入心灵的课程,它的开设不仅要让学生入脑,更要让学生入心,只有学生用心、用脑、用感情去实践与体验这门课,才能更好地领悟与体会,才能内化与升华。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突出学生主体为中心、以创设故事情境为中介、以凝聚成功经验为起点、以提升积极体验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主线”的原则,通过课堂互动、团体活动、角色扮演、多元艺术表演等手段,形成自觉自愿的自我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用乐观的心态去体会,增强他们的心理免疫力和对不健康心理的抵抗力,达到预防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xx(5):44。

[4]葛莹莹。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科教文汇,20xx,309(3):132。

[5]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

[6]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7]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xx(8):55—56。

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如果将资金比作一个的“血液”,那么酒店的资金管理系统就是保证酒店能够正常高速运转的“心脏”。只有将财务管理的权利进行合理的分配,才能保障酒店资金资产的有效使用,才能促进酒店经营计划的完成,进而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酒店;资金管理;资产。

1.1酒店财务管理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酒店的财务管理体系也应不断完善。

(1)在资金的筹措方面,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当前世界金融市场需要的机制,扩大酒店的资金来源渠道。

(2)在财务分析方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财务分析体系,建立规范的财务报表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

(3)在成本控制方面,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实行成本核算,完善成本控制制度。

(4)在资金管理制度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对酒店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

1.2酒店财务管理的趋势。

酒店的财务管理目标是酒店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不仅仅是酒店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更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酒店财务管理目标从它的演变进程来看,都直接反映了酒店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反映了企业利益集团利益关系的平衡,更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

2.1把握投资方向。

酒店筹措资金,是为了能够满足酒店的投资需求。在筹措资金之前,酒店要做好投资方向的调研。两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投资之前必须要做好的是筹措资金,那么在筹措资金之前,也要做好投资的调研。在酒店筹措资金之前,一定要对投资方案严格把关,并对其可行性要充分考虑。要考虑到所投资项目是否有先进的技术,在经济上是否能够符合,以及此次投资的长远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投资是否真正合理。也只有在把握了大体的投资意向后,才能选择投资的方式。

2.2节约筹资成本。

酒店筹资的方式多种多样。再完美的筹资方案,也会付出一定的投资成本。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节约筹资的成本预算,达到酒店的利益最大化,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

(1)筹资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酒店在筹资时要尽量选择风险性较小的投资项目。降低筹资的风险尤为重要。如果酒店为了筹资而面临非常大的风险,甚至负债,就会增加偿还银行贷款的负担,负担越重,就有可能在贷款到期的时候,没有及时偿还的能力。因此,酒店在筹资的时候,一定要是降低筹资成本,减少筹资风险。

(2)筹资时要选择筹集资成本比较低的渠道。综合比较各种筹资,方案降低筹资成本和风险降低筹资的风险负担。以便取得更好的效益。

在财务管理方式上,酒店集团体现为高度的全面预算。预算结构、运作过程比较复杂。

在财务管理环境上,拥有广泛融资投资的通道,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融资手段,为酒店集团的市场进入、后期投资、投资组合、转移与退出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提供财务资源的支持。

在财务管理目标上,表现为成员个体财务目标与集体整体财务目标在战略上的统一性。

在财务管理对象上,呈现出多级理财主体各自资金运动系统的一体化复合结构特征。

在财务管理主体上,表现为一元中心下的多层级复合结构。

因此,相对单体酒店而言,酒店集团财务特征不仅复杂很多,在财务管理上也是突破了单体酒店的范围。

现金流量是指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非经常性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的总称。

现金流量可分为3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决定企业兴衰存亡的是现金流,最能反映企业本质的是现金流,在众多价值评价指标中基于现金流的评价是最具权威性的。现金流量比传统的利润指标更能说明企业的盈利质量。首先,针对利用增加投资收益等非营业活动操纵利润的缺陷,现金流量只计算营业利润而将非经常性收益剔除在外。其次,会计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确定的,可以通过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扩大赊销范围等手段调节利润,而现金流量是根据收付实现制确定的,上述调节利润的方法无法取得现金,因而不能增加现金流量。可见,现金流量指标可以弥补利润指标在反映公司真实盈利能力上的缺陷。

在酒店运营活动中,只要是与资金有关的活动,就是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工作。在酒店内部,各个部门都与财务部门打交道。比如说工资的发放,年终奖励等,小到桌椅碗筷,大到内部装修都与财务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需要各个部门在财务部门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资金,来保证酒店的正常运营,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效益,降低成本。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精选

社会责任这个概念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并非专属于律师职业,关于什么是律师的社会责任,有人做过调查,有人认为是律师作为“法律人”的人格责任;也有人认为是律师的法律责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首先应搞清楚社会责任的概念,才能在律师职业中更好的履行其特殊的社会责任。在现阶段要想给予律师社会责任一个准确的概念是很不容易的,但本文认为律师的社会责任应该做以下的定义:律师的社会责任是除了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以外的、在道德范畴内所要求律师应该为社会公众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责任。本文从律师社会责任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特殊性去考虑具体内容,故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第二、进行法制宣传推动立法活动;第三、促进法律文化建设;第四、维持社会稳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律师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主要包括现阶段存在的法制障碍和社会障碍。

(一)法制障碍。

中国律师,和全球的同行一样,与生俱来地带有一项重大的任务,即用持有的权利(不管有多小),去限制那个时时都会产生坏东西的好宝贝———权力(不管有多大),说得精确点,哪里有权力的滥用,哪里就应援用权利予以制约,借以体现制度平衡的作用。但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当权力与权利相撞时,现实生活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深圳“九二零”大火,烧出了陈某“玩忽职守”案。案发时陈某正在休假,闻讯急奔现场,组织救援,甘冒生命危险,亲临前沿,为及时灭火减少损失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旁人看来陈某当之无愧为救火的英雄,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功臣勇士竟被控“玩忽职守”,判刑六年,沦为冤案。案件发生在某俱乐部,因为演员表演节目时失误导致歌舞厅引发大火。经调查,这所歌舞厅消防验收尚未合格即开业经营。

检方和法院一致认为“陈某是消防中队辖区内防火监督的第一负责人,对安全隐患没有及时进行检查,因此存在严重失职行为,致使该俱乐部在未通过消防验收的情况下,长期违法经营,而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上面论述大体符合事实,但结论太过于武断,凭空指责陈某“未完全履行职责”,于是“存在失职行为”。并且“未采取整改、责令停业等措施”不属于陈某及其单位的职责,因此更谈不上“玩忽职守”。陈某是消防功臣,曾因灭火救人重伤致残,而今却被指为“玩忽职守”,真是欲加之罪。

关注过这类案件的人会有一个共同的体会,现如今社会公平何在?事实何在?我们法律的经典“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体现在哪里?产生这类事件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法制还是不够健全,没有完善的监督体制去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有权力的存在就会有人去滥用它,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约束,但我国现阶段这方面仍旧面临重重困难。

上述问题的存在在实现律师的社会责任上,直接导致律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难以实现,只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法治国家,律师才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其社会使命才能更好的实现。

(二)社会障碍。

律师作为法律工作的专业人员,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安定,有着重大的责任。但律师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其职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障碍。首先,个人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维护,律师有时候只顾追求过高的收入,而很少去从事公益事业。其次,律师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很少参与有关信访接待方面的工作,没有从根本上进行矛盾的消除,进而导致不和谐的社会因素。最后,律师很少介入国家权力阶层,很少参与立法活动。律师是直接接触当事人的人,会更清楚的了解公民之间的矛盾,如果律师能够更多的参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这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法治国家的建设会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律师社会责任的实现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要想提出一个完整的构建措施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本文只针对现已有的问题加以探讨,在实现律师社会责任的同时,希望能够更进一步的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首先,律师执业准入制度改革,律师素质是实现律师社会责任的基础性条件,律师的职业准入是律师执业的最初关口,因此要在其职业准入的这个关口把握和提升律师素质。不仅如此,适当规范法律服务者的执业资格与社会公共利益从业规范也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包括:律师选用的标准要适当调整,“合格高素质的律师必须受过正规的法学教育,满足这一条件,然后才是资格考试”。法律服务是对公民权益的保障,必须要有专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去做这项工作,现如今,新律师只要有本科学历,通过司法考试就可以从事律师职业,那么,那些从上大学到有资格参加司法考试就一直学习法学的学生,他们的教育意义何在,因此,本人认为律师选用的标准需要做一些调整,仍需进一步提高;规范法律服务者的执业资格,现在在基层存在法律服务工作并不少见,他们虽然没有取得律师资格证,也不属于律师职业队伍,但他们除了刑事辩护与代理以外的所有的律师事务几乎都会涉及,并且在案件代理及收费几乎与正式律师无异,这其实是不利于法律服务市场管理的。如果说为了壮大法律服务队伍而盲目的去扩充力量,这更是对法律职业市场发展的一种阻碍。我们应该在壮大法律服务队伍的同时,更加严格规范律师执业资格。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的规范律师职业市场,更有利于提高律师的整体素质。

其次,完善律师职业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律师职业管理体制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监督和律师协会的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虽然在逐渐的进步,但完善律师管理体制还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具体来说:加强律师职业共同体自治建设,虽然现在律师的从业有司法机关与律师协会的限制,但相比较来说,他们没有强大的强制力束缚,律师需要自治组织来维护自身的权利,提高律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律师自治组织的存在不仅可以对律师进行监督和管理,更重要的是这对律师更好的履行其社会责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完善律师自治组织的职权,律师自治组织建立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律师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为律师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保证,通过加强律师自治组织职权的合理控制和调整,使得律师队伍在社会中的整体素质、地位都会有很大的提升,进而完成律师所要达到的特殊社会责任。

最后,把律师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律师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至今为止,恢复律师职业仅仅三十多年的时间,正处在摸索前进的阶段,没有完善的律师文化,很多从事律师行业的人没有正确定义自己的工作目标,往往把追求名利放在第一位,这使得我们的律师文化道路存在偏差,对此,我有一些个人的想法:律师自治组织要充分发挥其作用,真正做到规范律师行为,将律师的社会责任履行作为律师自身评价的重要标准,律师自身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其价值的提高不仅仅是靠高收入带来的,更重要的是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律师事务所作为专业的律师执业机构,应当最大限度的促进律师团队去履行社会责任,这样可以使得律师事务所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特点,不仅有利于律师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对整个律师文化的建设也会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
  • 12-28 失败没有借口(实用14篇)
    优秀作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成绩,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匪浅。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
  • 12-28 六一儿童节少先队员发言稿(通用16篇)
    一个成功的发言稿应该简洁明了,语言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复杂的词汇,以便让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撰写发言稿时,我们可以参考这些优秀范文,借鉴他们的论
  • 12-28 灭蚊神功五年级(热门19篇)
    作文是一种艺术,通过优秀的作文可以展现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表达风格。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以及优秀的解决方式。灭蚊夜深夜,四处静悄悄
  • 12-28 酒店领班年终个人工作总结大全(17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下个月的工作目标和计划。这些月工作总结范文闪耀着智慧和才能,对我们提升工作写作能力和思考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2017年转眼已逝
  • 12-28 导游培训情况的心得体会(专业21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20xx年4月22日至4月24日,我们有幸
  • 12-28 维修电工技师履职总结(专业14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述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本人在多年的工作中,根据变电所实际情况,发
  • 12-28 六一儿童节感受的小学范文(15篇)
    优秀作文通常具有内容丰富、观点独到、结构合理、语言得体等特点。看看以下这些优秀作文,不仅语言精细,观点独到,而且感人至深,令人难以忘怀。就在昨天,我们学校举行了
  • 12-28 开店计划书(模板24篇)
    计划书是在实施一项工作、项目或活动之前阐明目标、计划、策略和方法的一种书面文件。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美国对于开店成功率曾
  • 12-28 社会实践的收获与心得体会(优质13篇)
    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以下是一些社会实践经验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所帮助。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
  • 12-28 生活总是快乐(汇总15篇)
    作文的优秀表现常常体现在立意独特、观点鲜明和论证充分等方面。下面是一些被评为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下优秀作文的特点和风格。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