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墙上的斑点读后感(通用16篇)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通用16篇)

时间:2023-12-29 08:21:01 作者:HT书生墙上的斑点读后感(通用16篇)

读后感是一种自我审视和自我成长的方式,它让我们对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同时充满了信心和挑战。以下是几篇热门的读后感推荐,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阅读。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作文

《水浒传》是最经典的中国名著之一,与它相关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也称中国的“四大名著”。

在《水浒传》中,奸臣当道贪官横行的北宋,一百零个好汉各有不同的原因和情祝,先后聚义,纷纷被逼上梁山,扯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劫富济贫,走上反抗的道路:“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位粗中有细,非常直率真汉子;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官府的剥削而活不去;智多星吴用为托搭天王晁盖献计,联手智取;武松庶民,他疾恶如仇,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总算造反;宋江三打祝祝三庄,英雄排座次,大闹大名府,大败高大尉。卢俊义、宋冮葬在一起了。

读了《水浒传》这本书,我还了解了古代的历史。《水浒传》又是一张画卷,它展示了社会景观,揭露了腐朽的宋王朝及统治阶级罪恶,赞扬了梁山英雄们的反抗精神。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作文

其中我最讨厌李逵,因为他非常鲁莽,就是这个习惯所以曾经脑袋还差点掉了。那次先是在东京看花灯时让李逵看门。可是,李逵见到了东京还不能理解,为什么让我们看啊?正撇了一肚子气,这时杨太尉正好来找皇上。这时李逵说也不说声,就拿起椅子向杨太尉砸去,这时宋江等人来了,见李逵行凶,就把李逵拉走了,可是李逵在路上还见人就打,这时李逵还没有到,宋江让燕青等李逵自己先回梁山去了。燕青、李逵两个人一路回梁山,中途在一个人的口中得知宋江抢了那人的女儿。回到梁山,李逵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的旗撕得粉碎。宋江问:“你要干什么?”燕青将路上的事情说了遍,宋江就与李逵赌,还签了军令状,可最后刘太公一看,不是这个人啊。回到山寨,李逵按照燕青教他的负荆请罪,宋江还是不肯,非让李逵杀了那个假宋江才行。李逵听了很高兴,把刘太公救出来,把两个贼人的头颅给宋江,才免了砍头的约定。

《水浒传》的故事很精彩,有些段落我看了好几遍,以后我还会再看的。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作文

这个暑假我看了著名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水浒传》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书。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书中生动形象地叙述了以宋江为老大,再加上很多英雄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首先写了晁盖、鲁智深、林冲、宋江、武松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人物被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英雄们慢慢集中,梁山队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

《水浒传》中,我最喜欢的情节就是智取生辰纲了。它主要写了梁中书与蔡夫人将十万罐金银珠宝送给蔡京庆寿,决定让杨志押送。

中途,杨志带着手下路过一家酒楼,他们想稍作歇息,可又担心生辰纲被劫,所以十分小心谨慎。杨志见卖枣的客人吃了卖酒的半瓢酒后,就给口渴难耐的手下买了剩下的酒,可谁知,酒中被下了药。原来这些人都是由晁盖、吴用、白胜等人假扮的。晁盖为了引诱杨志,演了一场戏,目的就是想让杨志他们来买酒,然后他们在酒里放了蒙汗药。杨志他们喝了有药的酒,全部倒地不起,最终丢失了生辰纲。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作文

时常看到苹果上方有斑点,可这并不影响苹果的味道。甚至,苹果依旧飘香。

众所周知,发明大王爱迪生历经一千多次的失败,才发明了灯泡,为全世界造福。对于他的失败,没有人表示鄙夷,因为他成功了!如果说,失败通向成功,成功点缀人生的话,那么失败便是使人生闪光的基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伤心的历史,而那段往事,就是红红苹果上的一个小小的斑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就是身份再高,品质再好的人,也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因为,他也是从小孩到大人,从幼稚到成熟的。

毛泽东主席是我国第一任主席,他的功绩应该不用我多说了,尽管他错误地发动了““””,但人们却并未忘记他的价值,并未忘记他的正确思想,他的生命价值没有因过错而丧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要将过失看得太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及时改正错误,延续生命的价值!

苹果上的斑点,固然不美丽,但它却象征着成熟和收获。

苹果上的斑点,意外着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意味着美丽结局前的一段痛苦的感觉。

苹果上的斑点,是今后启人奋发的小小的资本和幸福的回忆。

朋友,也许你也是一个有斑点的苹果。那么,我祝贺你,因为一个没有斑点的苹果,就好象一个没有挫折过的人生,恐怕,他是不能经历什么风雨,也不能有什么成绩的。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作文

小说里写了最具反抗精神的李逵、性格刚烈的武松、最讲义气的宋江以及逆来顺受最后走上反抗道路的林冲,他们都是受朝廷迫害而走上反抗道路的。宋江每次打仗都用了智多星吴用军师的计谋,他们才会战无不胜。再加上梁山泊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那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所以朝廷没有把他们攻下来过。

梁山泊众好汉中功夫最厉害的是卢俊义,他被称为“玉麒麟”,还有“没羽箭”张清,你别以为他是射箭的,其实他是用石头打人的,而且百发百中。他们中我最喜欢武松,因为他不但功夫了得而且还赤手空拳打老虎。人们最熟悉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我从故事里知道古代的老虎都叫“大虫”,武松在一个名叫“三碗不过冈”的酒店喝了十八碗酒后,在山上用手打死一只虎,可想而知他的力气有多大,有多勇猛。我还知道武松最后在杭州六和塔出家,死后葬于西湖边,现在在西湖边你还能看见武松的墓。

我要从这些梁山泊好汉的身上学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可千万不要以武力来欺负弱小。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作文

在《水浒传》中,我最敬佩的一位人物那就是——武松。武松赤手空拳在景阳冈打虎,为他自己赢得了都头的职位。我觉得他是个勇敢,有英雄气概的人。记得还有一次,他杀了蒋门神和张都监还有张团练十几口之后,甚至在墙上用自己的鲜血写: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在这一段,我看出了武松敢作敢当的好品质。

《水浒传》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最后的第三十四回——英雄聚义排座位。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大家举起“替天行道”的旗子,大家将位排毕,入座。

《水浒传》作为一部经久不息、广为流传的名著,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作文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

《水浒传》的人物很有特色,但书中体现的忠和义二字令我的印象更是深刻。忠字,就是对人民和国家的忠心。义字就是《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那样为人们赴汤蹈火,哪怕是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也要保住其他人的性命,这种品德令我敬佩。

墙上的斑点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教学设想。

2、对联想方法的把握和材料的选取是要深入研究的,可以让学生当堂练习。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简介伍尔夫生平和创作及意识流小说:

1882-1941;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41年投河自尽。

强调内心;“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意识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的。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

鉴赏重点。

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小说内容。

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默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对斑点的推测 意识涉及的事、物。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第二课时。

写法特点。

结构特点。

(永远不离线索,内容从斑点开始,又回到斑点,像一个花瓣,严谨有序)。

比较阅读。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作文字

生活是充满了艺术想象的活体,根据不同背景,描绘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我熟悉的生活,有无限的回忆,回忆中还会有一些想象,但所有的过程,只是有一种事物串联起来的,那就是生活的烦恼。

逢年过节时,我们相互用吉祥如意的话语来庆贺,相聚相离时我们相互关怀,这似乎是在排斥着一种消极的事物出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有时烦恼并不是指的避讳的事情,相反,有些情感恰恰是由烦恼串联在一起。

生活中有许多的障碍,如同一堵堵封闭的墙。当我们稚嫩的时候,这堵墙就存在我们身边,比如不准带十元以上数额的钱上街,不准在大人的房间找东西玩,不准与不熟悉的人打招呼等,而这种浅而易见的限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一点点的扩大,如果我们不加以区别地看待,就会很极端的以为生活本该如此,生活本该没有自由。于是开始对生活有了一套消极的认识。

一定程度上来说,墙是一种消极的意象,仿佛因为有了墙,我们就看不见外面的美好。

墙不仅有阻碍的含义,还有自我保护的意义,例如城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墙表现了它积极的一面,那就是不伤害他人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我以为中国历史遗留下的观念里就有这一层意思。中国兵书里有以守待攻的故事,正如“子曾经曰过”的那样,“你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想要到我的城池就先把武器放下,和平地走进我的大门。而任何思想在历史的考验中,都能表现出消极的观点,而不幸的是,有时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会有一些我们发现不了的错误,而前人就已经指出了,不信,你看完兵书,就会发现以守待攻的战例中,成功的多是攻的一方。被动挨打者固有城墙来保护,也改变不了其落后自封的丑态,也改变不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命运。中国经历了百年创伤,由此,我们早以汲取了不少教训。

所以,生活中碰撞的经历能够带给我们前行的动力,正是因为此,它才能串联起难忘的回忆,它才能承载起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墙,给了我充实的想象,刻录在墙上的斑点,是我用文字承载的思想。我以过客者的心态回忆那段倒流的时光,如同意识流般无羁。

墙上的斑点

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教师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作者及意识流小说。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揭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再读小说,探究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要点:

1.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船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第二课时。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对比。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曾经阅读过的小说(以教材中的为主),并让学生对某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进行分析,然后大家针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可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之后教师总结如下: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 。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写主人公看到,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刺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从看意识流小说的诗意美。

研究提纲:

(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的语言美(诗性语言)。

(3)的结构美(诗性结构)。

(4)的想像美(诗意想像)。

(5)意识流小说中的诗意美集中体现在中的“三美”

参读书目: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伍尔夫著,刘炳善译《书和画像》,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观。

研究提纲:

(1)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基本内涵。

(2)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形成。

(3)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看她的生命观。

(4)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观。

(5)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对我们的启迪。

参读书目:

(1)伍厚凯《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伍尔夫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译《伍尔夫随笔集》,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4)黄梅、张耀东译《伍尔夫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墙上的斑点》教案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1、理解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

2、理解和把握的课文基本结构。

简介伍尔夫生平和创作及意识流小说:

1882-1941;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41年投河自尽。

强调内心;“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意识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的。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

对斑点的推测。

意识涉及的事、物。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作文字

今天读完了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在几天前我就开始读这篇作品,这几天断断续续地读下去,终于读完了。原来墙上的斑点是一只蜗牛。读意识流小说最痛苦的是没有故事情节,所有的文字都是作者根据思想写下来的,有时会觉得枯燥无味,很多时候都会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这篇文章我用了四天的时间才把它读完。读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说实在话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感想,只不过有一种终于解放的感觉。

墙上的斑点只是作者联想的一个突破口,在想象的世界里,关于斑点的思想并不多,就像中国古代所说的神游太虚一样,只是通过某一个东西渐渐进入自己的思想世界。思想是一个人长时间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的累积,他的思想中最多积累的是平时的感受和触动,是平时最关心关注最多的事物,也代表了潜在的意识。

我们的思想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总是在寻找平静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以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在孩童时期产生的。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不平静的生活,这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早期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里面,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直想摆脱它,直到看到这个斑点,使我打断了这个幻觉,指引我想一些新事物,使我思绪一哄而上。

我思绪中向往的是平静的生活,像老房客那样的人家为老房子挂上一幅小肖像画,那才是有意思的人家,但是想拥有这样的生活好像很难,就像火车和路旁的老太太、年轻人一样,一晃而过。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地阻碍。渴望的东西通常是我们生活中所缺少的,因为不曾拥有才特别想要。很明显战争在主人公的思想上刻下了很深的烙印,时时被战争的不安定感困扰着,战争意味着死亡,那么死亡又是什么呢?来世呢?人死了之后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即使是一棵树倒了,它的生命也没有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卧室里,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人也一样,虽然死了,但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着。生命是神秘的,而人类又是无知的,就像墙上的斑点一样,无论你怎么想它也只是一只蜗牛罢了。

以上是我对《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不知道有没有领悟到作者的思想,但确实那是《墙上的斑点》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

《墙上的斑点》教案

因为它要捕捉的正是人们的潜意识,要向读者客观地呈现那一刻自己意识流动的过程。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现代小说》中所写的:“小说的适当素材是不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切感情、一切思想都是小说的适当素材;头脑和心灵的一切特点都值得吸取;一切知觉印象都有用处。”因此,《墙上的斑点》不是关于那个“斑点”的小说,“斑点”不过是触发她丰富联想与想像的一个媒介而已,小说的主题也正浓缩在她恣肆汪洋的想像和探求中。

反复细读这篇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在“漫不经心”的意识流动中,或隐或现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例如她揭示了生命的真谛与生活的真实——生命具有无限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它是不确定的甚至神秘的,不可能为它找到明确的结论,正如我们面对面地坐在车厢里,相互观看,只能看到些朦胧的幻影,或者犹如与车厢外的人一样擦肩而过,难以彼此了解。

在作品中,弗吉尼亚·伍尔夫还表达了一种“平静的、幸福的联想”——一棵树倒下了,它的生命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换言之,弗吉尼亚·伍尔夫有这样一个信念:个体生命与普遍生命是相融合的,往昔的生命体验依然存在于现时的记忆中,从而使个体生命通过转移和延续获得扩展与永恒。更为激烈的是,在这篇小说中充满了对男性话语霸权的挑战,她愤慨地指出:“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她期待着把这一切陈腐的枷锁都送进垃圾箱,她渴望拥有一个“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和湛蓝的`花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没有惠特克年鉴,没有尊卑序列表,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想。

总之,《墙上的斑点》蕴涵着弗吉尼亚·伍尔夫许多意义重大的体验和领悟,它触及到生命在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文学创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以及女性反抗男性中心体制和男性观念的问题等等。正因如此,《墙上的斑点》才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撼力与穿透力,给了我们无穷的回味,使我们的灵魂在阅读中得到洗涤。

墙上的斑点

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  。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作者及意识流小说。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揭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再读小说,探究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可归纳要点:

1.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船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第二课时。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对比。

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曾经阅读过的小说(以教材中的为主),并让学生对某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进行分析,然后大家针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可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之后总结如下: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 。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写主人公看到,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刺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从看意识流小说的诗意美。

研究提纲:

(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的语言美(诗性语言)。

(3)的结构美(诗性结构)。

(4)的想像美(诗意想像)。

(5)意识流小说中的诗意美集中体现在中的“三美”

参读书目: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伍尔夫著,刘炳善译《书和画像》,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观。

研究提纲:

(1)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基本内涵。

(2)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形成。

(3)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看她的生命观。

(4)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观。

(5)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对我们的启迪。

参读书目:

(1)伍厚凯《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伍尔夫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译《伍尔夫随笔集》,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4)黄梅、张耀东译《伍尔夫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墙上的斑点》教案

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教师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作者及意识流小说。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揭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再读小说,探究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要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船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从《墙上的斑点》看意识流小说的诗意美

(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墙上的斑点》的语言美(诗性语言)

(3)《墙上的斑点》的结构美(诗性结构)

(4)《墙上的斑点》的想像美(诗意想像)

(5)意识流小说中的诗意美集中体现在《墙上的斑点》中的“三美”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伍尔夫著,刘炳善译《书和画像》,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版。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作文字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同化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

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实施。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英国著名小说家维吉尼亚・伍尔芙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伍尔芙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点放在对人物思想和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的印象效果。1919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该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变化莫测。与大多数意识流小说一样,初读往往不能理清头绪,可是细读后就会发现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继而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可谓是乱中有法。

(一)“形散”――“形聚”

《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除了主人公一人外,没有其他人物,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小说在开始,即主人公第一次看见墙上斑点时,便使读者开始进入她的潜意识深处,在大约四千字的文章中我们遨游在主人公纷繁复杂的意识流之中。意识流小说便是这样一反传统的使用人物肖像、行动、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描写人的意识流过程,展示其心灵世界为主来塑造手段,使读者很难看到类向化的物和人格。

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想象和自由联想亦是一种非理性独白。这样的心理过程,在无数毫不相关的事物间跳跃,或者说是无数个连续不断的“由此及彼”的联结,虽然就想象的内容而言是杂乱无章的,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想象的线索确实很有条理的。作者就好像抓住了一根线索的线头,沿着这个线头慢慢的理出了人物想象的轨迹。

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按时间次序编排故情节的结构,故事叙述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和因果关系的制约,而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物的意识活动来组织情节。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上,一般表现为时间上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上的逻辑关联,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并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在心理变化和意识的流动中,常常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彼此颠倒、交叉、相互渗透,使人物的视觉、回忆、向往三种现象交织、重叠在一起,根据“心理时间”创造出异常的结构,从而展现人的意识的跳跃、穿插的复杂性。“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性。“那个斑点”几次将主人公拉回到现实中来,其结果只是让她的思想向更远方驰骋,以跳跃的方式,在“现实―幻想、现在―未来、此生―来世”之间自由跳跃,主人公的意识是一种非常自由、任意流淌的令人难以捉摸状态,却真实地表现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即时性和不可捉摸性。

(二)“神散”――“神聚”

伍尔夫强调写主观真实,她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物“心理的隐曲”,要敢于“撇开一切她认为是外来的因素”,要把内心切“微尘”,“连同它的光彩,它的粗俗,它的缺乏连贯,它的闪电般突然跃现的意义”全部记载下来,即使这样写出来“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最终结局”,也不要紧。在《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中,就突出了这一理念,首先,主人公的一句“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让读者体会到主人公对战争的憎恨,接下去突然冒出一个似乎与战争无关的念头:“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战争也像蜗牛那么令人憎恶、讨厌。“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这是战争带来的充满忧伤、无奈的感叹。“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会行动、不会说话、无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脚下,在巨人的脚趾间摸索呢?至于什么是树,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人们再过五十年也是无法说清楚的。”这又是多么令人心酸的悲哀。“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尊卑序列表。据我猜想,大战后它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这是多么强烈的愿望。一个生活在世界大战期间,厌恶、憎恨战争的妇女,对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没有自由、平等的现实强烈不满,对虚伪充斥、压抑沉闷的的社会氛围极其反感,安定宁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在《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向读者展现了缤纷的意象和非凡的想象。主人公从想象墙上的斑点是挂肖像画的钉子留下的痕迹开始,顺着这条思路,各种意象纷至沓来:房屋的前主人、火车经过的郊外别墅、正举起网球拍的年轻人、装订书钉的浅蓝色罐子、鸟笼、溜冰鞋、手风琴、家具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意象的并置,不仅产生了一种蒙太奇的效果,而且反映出一种“真实”,一种对客观现实的内心感受,一种对感受到的客观真实加以提炼升华后得到的“内在真实”或“终极真实”。这样,斑点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它不仅只是一个斑点,它象征一种存在物,作为物件,作为具体的东西,作为身外的世界,它能代表着一种现实感,带给人安慰,平静人的不愉快的思想。伍尔夫通过对象征性意象的运用,巧妙地将人物的心灵与外在世界联系起来,构筑了一个心灵――意象――心灵”的交互模式。作品中“我”的全部意象和事物,在幽微、深邃的意识的感知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小说的象征意蕴已不再是孤立的形象或语言,而是架起整部作品的重要深层结构之一。《墙上的斑点》的意识裹挟意象的模式使其有了完美自足的结构,这一点似乎使它同现实拉开了距离。然而其深层结构的象征意蕴又使它与现实紧密相联,并由此揭示出这个“小斑点”中的“大世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关范文推荐
  • 12-29 心动的一刻(模板13篇)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你的观点和论证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帮助。厚地高天,堪叹古
  • 12-29 财务人员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理论或引用他人的经验,来加强自己的观点和论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 12-29 医生干部工作总结(实用20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对于即将进行月工作总结的朋友们来说,这里有一些精选的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转眼,20xx的脚步声便离我们
  • 12-29 大队委发言稿(专业16篇)
    作为一份重要的演讲文稿,发言稿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和组织,以确保我们能够在演讲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和魅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言稿范文,旨在提供给大家一些启发
  • 12-29 学校校园运动会(精选16篇)
    运动会经常会有一些出色的运动员和精彩的比赛,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下面,我们将为大家呈现一些优秀的运动会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盼星星,盼月亮,我们最终
  • 12-29 再见了于晶老师范文(22篇)
    作文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考的方式,通过写作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示例,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
  • 12-29 幼儿园班级秋游活动总结(模板16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进我们的行为方式。想了解更多活动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范文,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
  • 12-29 内部招聘通知范文(23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通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及时向相关人员传达重要信息。小编整理了一些常见的通知写作技巧,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为进一步加大公司中层
  • 12-29 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实用16篇)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下面是一些教师们用心编写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
  • 12-29 小班捉迷藏教案范文(14篇)
    编写小班教案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便清晰明确地传达教学内容和安排。老师们可以参考以下小班教案范文,从中获取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