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4年家庭环境与职业发展的关系(通用21篇)

2024年家庭环境与职业发展的关系(通用21篇)

时间:2024-01-05 04:31:02 作者:曼珠

范文范本的写作风格独特,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同的写作思路和风格选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2007年12月18日,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学学院共同主办的“以水为主题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师范大学王民教授支持会议。国家环保总局宣教司副司长刘友宾出席会议并就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发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以水为主题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上来自中日两国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汇聚一堂,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必将增进双方的理解,对推进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把环境保护摆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十七大报告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前进中面临的首要突出困难和问题,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内容,把“环保上互相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作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十七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了党章总纲,标志着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和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已经列入了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紧迫任务。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新时期的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传播生态文明观念重要的精神工程。我们要深入思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掌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时代要求,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宣言把“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作为共同的信念和原则,这正是日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滥觞。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在重申《人类环境宣言》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2002年9月,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会议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进一步重申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并将“环境保护、社会与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石,进一步丰富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从“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再到将“环境保护、社会与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石,30多年来,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深化。正是对解决环境问题的不倦探索,可持续发展思想才应运而生。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它不是就环境论环境,而是把环境问题放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格局中通盘考虑。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石,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互相联系,密不可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指出,“环境给予人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发展的机会”,“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和不可分割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强调,“消除贫困、改变消费和生产方式,保护和管理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人类社会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保障,离开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就失去了根基。必须把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对环境教育的再认识,是对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加强。

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面广,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可持续发展教育有不同的侧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大为改善。但同时,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改变,一些地方和领导同志仍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频发,全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05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2006年4月,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温家宝总理指出,作好新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向人民做出庄严承诺,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消减10%作为约束型指标。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政治意愿和当务之急,成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时代要求和重要内容。

这次研讨会以水为主题,切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污染防治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是首要任务。加强中日之间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国际交流,对形成全社会参与水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水环境形势。当前,我国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要教育公众树立水环境忧患意识。同时,也要看到,水环境问题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要引导公众用理性的、发展的、建设性眼光看待中国的水环境问题,树立解决中国水环境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让公众了解水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水环境问题。特别是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以后,在总结水污染防治的经验教训后,提出“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成为新时期中国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部署。

三是在全社会树立保护水环境的道德观。水环境教育,既要传播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更要加强水环境伦理研究。只有保护水环境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才能在公众心中激发起自觉自愿保护环境的热情和动力。

四是积极开展保护水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保护水环境,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开展水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要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并把公众参与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参照。

五是加强水环境保护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环境保护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要积极借鉴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在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研究水环境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发挥其解决水环境问题的特殊作用。

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通常所说的单一发展,其实就是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一味地破坏生态环境,加强对能源的过度开采,树木过度砍伐,大量污染气体随意排放。地方政府只是以gdp指标来衡量地区的发展速度,却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而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彻底治理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经济发展速度可以在短期内实现,但是如果气候发生改变,环境遭到破坏,那就容易导致各种自然灾害的增多,将会导致环境的不断恶化。

2.2矛盾的统一性。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矛盾的统一性。首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矛盾的,想要发展经济就肯定要开采资源,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而一味保护环境,就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出现,无法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相互对立的。其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也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两者之间相互统一,想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保障,这样才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环境的保护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尤其是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投入十分关键,这样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论文

成人教育主要是针对社会成员中被视为成年的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的普通教育后的教育。从成人教育的基本含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成人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事实上是职后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从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含义中,我们可以探寻到两者既有本质上的共通性,又有规定性的差异,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十分明显的相融性趋势。从教育目的上看,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扩大教育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终身教育。职业教育是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的需求为目的,同时以保障学生的就业为根本目标,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由此可以看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扩大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目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这一教育目的上的共同点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教育内容上看,成人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对在职从业人员、转岗人员和待业人员进行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二是对已经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的更新和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的教育;三是为老年人、妇女乃至全体公民所开展的法律常识、妇幼卫生、美容美发、烹调营养、花卉栽培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而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职工的就业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以及对职业院校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所进行的培训等。通过对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内容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部分内容是高度重合的。因此,这一教育内容上的重合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奠定了现实基础。从教育形式上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想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而成人教育刚好能帮助人们实现这一美好愿望。因为成人教育主要是针对在职从业人员所进行的教育和培训。其教学形式主要有成人高考(学习形式有脱产,函授,夜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广播电视大学(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所有这些教学形式很好地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需求的人的需要。而职业教育教学形式相对比较简单,其教学形式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不但动脑,而且动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成人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不能彻底抛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的特点与要求使得两者在教学形式上的沟通与融合成为可能。

二、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与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通常说来,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在内部的各个层次能很好地衔接、在外部又能很好地与其他教育互联互通的开放性体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职业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都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对学生的文化成绩及职业基础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意向来校就读就行了,这样一来导致学生的专业教育基本上是从零开始的,学生在校接受三年的教育后,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同时也拿到了诸多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形成了事实上的“断层教育”,这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为了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党中央国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国家必须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且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同时还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上大学不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这就给成人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学历提升的教育任务已逐步完成,另一方面成人教育办学模式日益“趋同化”,缺乏应有的特色,久而久之,成人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地位。成人教育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这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唯有全面创新才能使成人教育摆脱目前的困境。当前,成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转换工作思路,由原来的学历提高为主的教育,逐步转移到以更新知识和培训职业技能当中,以达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只有这样,成人教育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自己的新发展。

三、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与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

当前,我国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管理不完善,管理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工作分属两套不同的班子,且各自按照自己的管理办法和规定行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矛盾和问题(比如争抢生源、开空头支票、滥发证件等)。为确保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沟通,就必须改革当前的这种多头领导体制。因此,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应加强宏观调控,而行业和县(市)则可以根据具体需要来安排两类教育相应的管理形式和管理办法,这样,就可以创设出一种新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二)盘活存量,优化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存在着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分割封闭、重复交叉等严重问题,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综合效益的提高。加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以系统的、全面的视角来推进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对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及职前、职后教育的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样,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综合效益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一些院校通过对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组织结构一体化整合后,调整了体系内部结构,优化了资源配置途径,克服了分割封闭、重复建设、教育规模偏小、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不足,大大盘活了资源存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实行双证书制,契合教育壁垒。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这就给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事实上,想要再以在职学历提高教育来支撑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成人教育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这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在职教育必须转变办学思路,以原来的在职学历教育为主全面走向以市场为主导、以培养职业和能力为目标定位的方向转变。而在当前,我国成人教育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育体制和程式上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转轨准备。目前,我国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这无形之中阻碍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实行双证书制(学员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制度)是有效解决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融合发展,消除教育壁垒的重要途径。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使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更加明确;二是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三是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设备、设施,使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有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四)调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性,实施重点建设项目补助机制。

为进一步调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加强县(市)一级对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筹,针对当前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设置具体的建设项目和补助资金。项目补助不搞平均主义,而是通过申报、评审、公示等多个环节,以竞争择优的方式确定。以落实“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推进中高职院校示范实训基地建设、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合体建设、特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引导各地各校在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点领域加强改革创新,提升内涵水平。

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水平虽然得到了提升,但是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直接危害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当前我国政府也开始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但是想要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必须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西方工业社会目睹了二战以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人间喜剧,领略了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无限的风光但也亲身体验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切肤之痛。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土地的沙化、碱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减少、空气、水等的严重污染、物种的灭绝等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些问题为害尤烈。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推进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相互依存,经济与环境必须协同发展。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1.2环境、环境保护的含义。

关于环境的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定义,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等自然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源和现象的总和。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人类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或者使环境向不稳定和无序的方向运动,特别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统遭到继续破坏而使生命之网瓦解。

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影响人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不仅要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更要保障人们能够健康生活、长远发展;不仅要维护公众在个人物质财富上的合法权利,更要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权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的国家。由此可见,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所以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从而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为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等。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计算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空气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类似。另外,发达国家需要采取行动,控制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再被允许出口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技术。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中国在发展中,对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对因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将以/全球伙伴0的精神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中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为此,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都由四个要素决定:一是环境,即自然界的光照、空气、水分、土壤等;二是生产者,即植物,它从大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矿物质,经过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和生物能,从而使无机物变为有机物;三是消费者,即动物和人,保证种群、环境以及社会平衡运行;四是分解者,即微生物,它把植物、动物残骸和排泄物分解为简单的物质或元素,重新进入环境。所以,要实现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就要求保持人类生态系统网络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协同与平衡,要求物质和能量及信息的输出与输入,既在数量上相对接近,又在质量上促进生态系统的适应和演变进化。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协同机制,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保持在持续稳定的状态中。总之,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好了,不但会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经济要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必须先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尽快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草场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大开发是以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为主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出现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营造当地不宜的经济林的现象。森林建成后的开发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让我们团结起来“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共赢绿色未来。

融水民族旅游经济与其发展环境的关系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距柳州市108公里,是广西三大旅游热线之一,被列为广西近期建设和完善的15个重点旅游县(市)之一.融水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柳州市的一个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大县.

作者:黄翠鸾作者单位:刊名:广西林业英文刊名:guangxiforestry年,卷(期):“”(6)分类号:关键词:

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面对当前环境问题现状,我国政府部门必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能联合企业起到带头作用,要始终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要在社会上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要积极提倡绿色消费,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帮助民众树立生态可持续理念,要不断宣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关注环境保护问题,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为后世子孙留下良好的生存环境,严格杜绝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2开拓绿色市场产业链。

通常所说的绿色市场主要是指用绿色的理念来实现对经济指标的考核,要有效促进农业经济、新型工业的发展,积极提倡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要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到一起,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同时还要提倡对污染产品的回收,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此外,还要鼓励企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提倡绿色工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建立绿色市场产业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3.3严格执法,依托科技改进环保。

当前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机制的健全,各部门要紧密协作,实现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要严格执法,发现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积极鼓励民众参与到环保监督中来,定期对企业各项指标进行检查,有效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科技创新,依托科技改进环保,要不断研究新技术、新工艺,将环保任务下达到各个地方政府,实行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管理,有效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存在矛盾,又相互统一,想要实现两者的共赢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树立,还要对绿色市场产业链进行开拓,要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在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有效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晓超.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j].统计研究,(11).

[2]宋永利.新时期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发展关系探究[j].品牌(下半月),2015(09).

[3]岳习之.污水处理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浅析[j].山西水利,2015(11).

毕业论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从理论上看,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与保障,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

首先,二者是对立关系。非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与加剧,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大一些。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人们认识的滞后性与利益的诱惑性,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会采取“以环境换增长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用于治理环境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总量小而增长速度快。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

其次,二者是统一关系。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持。

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能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且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通过新的产业形态(如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源泉与内容。从物质基础看,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源泉与内容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变气候,培育新的质量更高的环境。

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从表面和短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的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脱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但从本质和长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环境保护与环境生态化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就环境保护而言,将环保产业与服务纳入区域产业的体系之内,将环保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来经营,同样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国家和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就环境生态化而言,环境生态化会直接或间接衍生出一系列产业(绿化、卫生、文化产业),提供许多就业机会。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环境保护的结果必然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新型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比如,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等。可以说环境保护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助推器。

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本。环境保护使环境良性化,从短期看直接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本,从长期看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与运行。环境保护与培育能够吸纳和同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废物利用,支持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良好的环境保护与培育,可以促进节约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使区域经济实现良性运行。

提高生活质量与提升人们的境界。良好的环境,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与思想境界,还可以使人们容易形成友好的相互关系,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毕业论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摘要工业化转型阶段,石化资源广泛使用、粗放的发展模式、对gdp的过度追求,导致中国大气污染严重,同时大气污染也带来了经济损失,超越了环境承载能力,部分地区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在本文看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与协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敏感的环境意识,强化环境法制建设及执行力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沈逸,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达到6.0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粗放的发展模式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低效能源利用方式,使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co2排放居世界第二,另外,产生的so2、nox使81.6%的城市出现酸雨,汽车尾气――nox、co、固体颗粒等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最新数据,从我国大气污染排放量来看,2000-2011年,中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速为19.06%,由2000年的138145亿标立方米增长至2011年的674509亿标立方米,11年间增长了2.39倍。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差距较大.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据预测,到21世纪我国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时,能源供应量为29――36亿吨标煤,化石燃料排放的co2将超过15――20亿吨标煤。巨大的资源消耗显然是不能持续的,日益加重的污染也使生态环境难以承受。

同时,室内化学品污染、日用化学品污染也不可小觑,美国成立专门机构历时五年进行专题调查发现:许多民用和商用建筑,室内的空气污染程度是室外空气污染的2-5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中有关空气污染的章节称,列举一个关键的事实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

此外,在我国局部地区,污染物相互作用,并且与来自附近城市和工业区的污染叠加,形成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报告以悬浮颗粒物为例介绍,在中国,最显著的大气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pm10)。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也很高,并成为严重的区域环境问题。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研究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所在日内瓦表示,研究发现空气污染能够导致罹患癌症,应该将其列为人类致癌物质,户外空气污染不仅会对基本健康构成威胁,同样是导致因癌症死亡的重要环境因素。据统计,2010年全球22.3万人死于因空气污染而导致的肺癌。此外,空气污染还有可能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风险。

煤炭为主能源消耗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在国际上也将承受越来越大压力。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体占国内生产总值3%-8%,中国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环境破坏经济损失占到国内生产总值10%。危机推进改革,催动和触发了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在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同时,中国治理污染投入占gdp的比例严重不足。2007年到2011年我国环保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均不足1%,不能充分满足环境治理需要。

当今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旅程,已经持续了30多年,进入时期后的中国,经济还能继续高速增长30年吗?不少经济增长来源于新的“思想”或新的“配方”的发现,以及事物由低价值组合向高价值组合的转型。这种新的经济增长依赖的主要不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而是智力、资讯、管理等软资源。因此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实现了良性循环,良好的经济发展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都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支柱。

------------最新【精品】范文。

融水民族旅游经济与其发展环境的关系

佛坪是我省野生动植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林区,据调查仅高等植物就有240多科大约1600多种,构成乔木层的树种有5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439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9种,二张保护动物有39种,其中有19种()和2种虻唯一在佛坪分布.

作者:佛坪林作者单位:刊名:陕西林业英文刊名:forestofshaanxi年,卷(期):“”(5)分类号:f59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与枣庄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

船舶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有较强的地域特征,推动了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如江苏省地方海事局与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联手打造的“扬泰造船”、“辅助验船师”等项目,是行、校、企三方优质资源对接共享、深度合作的成功案例。另一成功案例是在资源与利益充分啮合基础上,建设和培养地方经济发展紧缺的“内河船舶驾机合一”人才的“根植共生”合作模式。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船舶类专业设置与江苏省造船工业发展关系研究”过程中,对全省职业院校和部分造船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收集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及要求,了解了相关院校在“十二五”期间的招生策略。根据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及江苏省造船行业发展规划,归纳梳理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数量与结构的矛盾。

2.1.1技术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据统计,全国船企技能型人才中,高、中、低级技术工人的比例数为1:6.16:14.53,世界平均值为1:3:6,发达国家为2:4:5,造船企业每一万载重吨大约需要100个岗位从业人员。如果按全省年造船量3000万载重吨的目标估计,需要30万从业专技人员;如果将企业需求人才的理想结构归纳为a(中小型企业)、b(大型企业)、c(央企)3类,根据抽样调查,按此比例统计所需的人员分类见,高(中)职人才需求最大。同时还了解到,造船企业中外包工比例过高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已经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正逐步增加基本工数量。此外,海洋工程产品单品较多,需要大量生产设计人员。

2.1.2专业结构不匹配造船企业在船舶体、机、电3个专业方向的`传统人才配比是3:2:1。以前,船舶机械、船舶电气类专业多数转向通用型机、电专业,淡化了船舶特性,甚至于在一些船舶类知名大学也难觅船舶机电专业的位置。造船工业黄金时期,各类船用机电产品大都有生产厂家负责(或指导)安装、维修,因而企业对船舶机电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质量并不十分迫切。但是,随着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产业结构向海洋工程方向的发展,船舶机电类专业人才需求矛盾开展凸显。现代造船技术向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则十分稀缺。

2.1.3生源结构不合理船舶行业在众多制造业中仍是外场作业多、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周期长的重工业之一。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发达的地区,在苏南,焊接、船舶工程技术、船舶驾驶等专业生源正逐年下降(焊接高职专业“十一五”期间的招生总人数小于1000)。在众多造船企业中,现场作业的装配工、电焊工中本省人士占比极少,使用外包工成为惯例。在中高级专技人员队伍中,外省从业者或由于家庭等因素并不稳定(曾有苏中地区某船企招聘的40多位外省专科毕业生5年中流失了95%),或由于经济、环境等因素而另谋高就(流向浙江、山东、安徽等地),人才流失严重。

2.2教学内容与手段亟待更新。

2.2.1课程体系陈旧船舶类相关职业院校中,各专业相对独立,在体、机、电三者中自成孤岛,涉及到造船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不够,海洋工程的职业教育还是颇新的课题。尽管数字化造船驱动了第一轮专业课程改革,但由于我国造船企业的技术改造大都自成一体,反映在教学中也只是课程的加减法,难以形成现代的、有效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同时,造船是大型综合性工程技术,如果没有特定的情境、相当的手段,即使现场教学也只能认识表象。仿真技术早已运用在装备制造业许多环节之中,我们的教学手段并没有跟上,部分中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场所还不完备,各院校对于核心技能的理解与设定缺乏统一的标准。

2.2.2国际化程度低船舶行业是典型的国际化行业,各企业反映最多的共性问题就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英语水平太低。在中国从事船舶设计与建造者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并不多,在江苏省教育界,每年都有师资培训国际项目,但鲜见与船舶或海洋工程教育领域的交流。此外,船舶类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普通高校,缺乏工程实践。教育是教师先行的事业,师资尚且如此,又何谈工业的国际化?而职工素质将影响造船技术,影响造船质量和管理效率,影响产品附加值提升,影响产业结构转型,也必然会严重阻滞行业发展的进程。

2.3校企合作缺少互动。

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校企合作当前在如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奖学金及工学交替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依然停留在用人层次。校企在制度上的差异,使得专技人员可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教育主管部门虽再三强调教师必须保证每年有一定时间下厂实践,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造船是系统工程,每年2个月下厂锻炼难有收获,学生下厂实习环节也因种种原因效果不佳。而企业,一方面多数没有建立人才培养及储备的长远规划,另一方面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满足于现状。企业、学校的资源和信息难以实现真正的共享,学校与企业难以形成合力。

3.1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与定位。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海洋工程技术专业,加强对海洋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强化相关学科知识、技能的结合。研究设置船舶仿真技术专业,为行业的两化融合储备人才。扩大高职、减少中职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技术技能项目培训,提高现有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3.2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师资必须要通过校企共同培养。对新教师,应该要求专业教师在企业跟踪完成相关产品的建造全周期,而不是以实践天数来衡量;鼓励从企业引进专职或兼任教师,进行适当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培训;资助优秀教师出国修学,担负起学习、宣传和引进先进技术理念及方法的责任。

3.3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力度很大程度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企业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主动热情地深入到师资培养、专业建设、教材建设等各个育人环节之中,如邀请学校参与新产品研发、企业学习考察,把职业教育、职工培训的投入共同纳入预算中,对教育所需要的实训设备提供赞助,对职业教育需求的企业指导教师给予支持,派遣有经验的工程师、能工巧匠传授知识技能,适时创造、提供机会,创新合作模式,助推船舶与海洋工程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与枣庄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

摘要介绍了枣庄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及采取有力措施办好枣庄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枣庄经济发展。

枣庄市虽然面积很小,但在山东省是较早设立地级市的中等城市。枣庄是“因煤而兴,因煤而立”的老工业城市,计划经济时代,煤炭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形成了以单一煤炭开采为主、其他相关产业为补充的产业结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枣庄市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九五”期间和“十五”的前4年,全市gdp保持了年均10.3%和16%的较快增长速度;商业、服务业日益繁荣,新兴产业迅速壮大,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05.8亿元,比年均增长12.6%,产业结构实现优化。

2存在的问题。

枣庄市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其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金的大量投入而取得的,而不是建立在人才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基础上之上。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形势下,枣庄市“因煤而兴”,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工业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成为枣庄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2.1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出趋向低加工度化。

虽说煤炭、建材、纺织和机电是枣庄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但是自以来,“一黑二灰”(即煤炭和水泥)仍是枣庄的主要产业,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增强。这种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给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3个制约因素,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环境的`污染性和受市场波动影响的经济的不稳定性。

2.2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工业集约化程度低。

枣庄科技人才少,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在一项调查中显示,枣庄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12%,大学专科的占36%,高中占65%,48%的从业人员是初中文化程度,因此人才资源缺乏是制约枣庄经济发展的瓶颈。其主要表现就是枣庄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偏低。

2.3思想观念保守,对外开放程度低。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国有工业基地传统的影响,枣庄市信息相对闭塞,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对外开放程度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与枣庄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

摘要:

通过分析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主体的特征,从高等教育“新常态”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的要求出发,探讨构建由政府统筹、高校主导、行业监督的特色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多元主体。

关键词:

一、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等职业教育要准确了解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服务新常态,为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的能工巧匠。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也应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创新评价机制,因此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把传统高职教育评价升级为更为科学性、联动性和协同性的“诊断与改进”。

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机制的构建,也应从创新评价主体为出发点,构建科学合理、客观多元且突出高职特色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主体。

二、传统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主体现状分析。

第一,传统高职教育评价主体具有单一性。

改革开放以后,依托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与其形成对比的是,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具有单一性。

这种单一性体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从招生、人才培养、学位授予等方面都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过程即监控,教育评价似乎不再需要其他主体的参与。

使得高职教育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过程的实施都存在着教育主管部门独导的局面,缺乏多元评价主体,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往往只能“一评定音”。

[1]第二,传统高职教育评价主体趋向于同质化。

大学的建立与发展并不是倚靠单一化的模式与标准,其评价体系也应具有多样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不同于本科院校,不应该拿具有普适性的规范来衡量不同办学定位的教育。

同时,高职院校之间也应设定“个性化”评价主体。

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因此在高职教育评价主体的构建中,要从各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多元主体。

[2]。

三、“教育新常态”对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提出新要求。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阶段,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相应的“新常态”特征: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的增幅越来越趋向于理性。

二是高等职业院校要突出特色、适应市场需求,巧妙避开与研究型院校的竞争;三是要创新高职院校管理思路。

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新形势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办学形式更加灵活,因而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也因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和要求,建立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从而使得评价结果更好指导高职教育与市场的衔接。

第二,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必须体现教育改革内涵。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教育“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纵观中国高等教育“深综改”的历程,就是把“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置于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首位,完成这一任务最根本标志是政府简政放权,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只有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现代化,大学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从过程管理走向质量监控、从传统管理走向法规治理。

四、高等教育“新常态”下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机制多元主体的构建。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是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的统筹主体。

教育“新常态”下,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转变职能,变“管理教育”为“服务教育”。

一方面要减政放权,把具体的、微观的事务向学校放权;另一方面要监权,善于运用如法律、规划、经费等综合政策工具对学校发展进行引导,发挥高校自身的组织能力,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保障各个环节的.有序推进,进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

教育行政部门在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中的统筹作用应体现在:一是引导制定宏观的质量诊断与改进标准和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应整合高职院校的共性和个性,畅通社会参与渠道,起草普适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标准和机制。

二是协调过程。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团队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诊断与改进评价工作。

三是统筹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结果。

教育行政部门不应对诊断与改进结果进行干预,只是统筹、分析、下达教育诊断与改进结果,并对整改过程进行监督。

第二,院校是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组织主体。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方案的主要研制者杨应崧教授强调,“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的初衷正是为了让职业院校能够在不依靠外部评估的情况下,把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将社会赋予院校的质量保证责任落到实处。”

从源头来讲,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门,其组织实行也必然应该由高校自身来执行。

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组织主体作用,一方面体现在高职教育质量的自我诊断与改进上。

现代化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应该以高职院校的自我诊断与改进为基础。

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应该发挥教育主体学校、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高职教育过程实行自我监控,对高职教育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分析,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体现在评价过程中“自下而上”的质量诊断与改进。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评价过程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标准——院校按照标准实施教育行为——院校自查——专家组进驻听取报告——专家组核实佐证材料——出具评估结果和意见。

“自下而上”的诊断与改进过程则是:首先由高职院校自身对办学条件进行自我评估,然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根据不同的专业差异,形成本区域内各专业的教育诊断与改进标准,接着根据标准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

创新性的“自下而上”的诊断与改进体系保证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参与了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标准的制定,并且倒逼诊断与改进标准的科学化和差异化设定。

第四,行业企业是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的监督主体。

社会组织在教育诊断与改进中的监督作用,一是可以进一步调动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为社会和学校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激发社会参与教育事务的积极性。

二是更进一步体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初衷。

把行业企业纳入高职教育过程中来,使得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师生与用人单位相互了解,使得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用人单位的对高职教育的自信心。

也使得高职院校能够获知社会需求,更精准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

[3]五、结束语当前中国处在优化升级、转型调整的“新常态”阶段,高等教育也相应地进入了稳定发展、深化改革的“新常态”。

高职教育评价也需要顺应教育改革潮流,突破固有思维,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高职院校组织、行业企业监督的诊断与改进多元主体,从而形成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高效科学的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模式,在深化改革的“新常态”下形成共同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合力,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常态”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段晓聪单位: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婷婷,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j],(1).

[2]李如密.教育新常态与新常态教育[j].江苏教育,(8).

[3]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月29日第9版。

【2】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方式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信息时代,加强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将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以信息技术为出发点,探究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方式。

[关键词]。

职业教育;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效果。

0引言。

在现代化教育中,信息技术是日常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育现代化,推动职业学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等。

信息化教育能够让学生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

所以,在职业教育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快职业学校教育升级以及我国教育改革进程,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1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1.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数据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已经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信息加工、信息获取、信息交流,还是信息管理等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计算机对信息数据进行设计、安装、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应用等,也被称之为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ict),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及通信技术。

1.2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日常管理、日常教育、日常交流等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由于信息技术具备便捷性、时效性、效率性与丰富性等特点,使信息技术备受人们关注。

信息技术是为信息数据服务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数据信息处理效果和效率,极大减少人工信息处理的繁琐工序,提高信息数据管理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将书本知识形象化,让学生脱离教材或教师的知识束缚。

丰富的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还能够让书本知识延伸化、拓展化,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形象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范围,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2.1树立信息化教育观念。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想要将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首先教育人员要在思想上认可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信息化教育观念,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个人的思维往往决定了意识,而意识、思维决定着人的言行,所以观念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到事物发展结果的好坏。

因此,对于职业教育人员来说,想要真正地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就必须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信息技术,找出其中的优劣势,并根据职业教育实际情况改变教育观念。

对于信息技术而言,任何事物有利就有弊,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

教师在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同时,也不要过多地迷信信息技术,走出信息化教育的误区,要从客观的思想上重新认识信息化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

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根据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将信息技术贯穿到职业教育中,推动教育模式的发展,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信息化教育。

2.2将信息技术带入到课堂之中。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教育领域中的一大“利器”,其信息性、拓展性、丰富性与便捷性都对教育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

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之中,让信息技术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作用。

现如今我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我国职业教育能够创新发展。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将教学任务完成好,并且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双向教学,拓宽学生的思维与眼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现如今最广泛、最有效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做成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看到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高等职业教育与枣庄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一直存在争论。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因素。他们认为,只要一个国家有了足够的资本,就能使经济快速发展,反之,则不然。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着是生产性投资还是消费性投资的争论。

20世纪60年代后在“第三次浪潮”的冲击下,教育对经济的巨大作用才充分显示出来。日本和联邦德国出现的经济奇迹更使人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同经济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人力资源的质量及其应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而人力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关键在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关于教育对经济作用的研究和探索进入全面、系统、深入的阶段。综合各派观点,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1-2]。

一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调节作用。高等教育说到底是经济教育,需要相当的财力支撑。支撑区域国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财力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即教育经费。从根本上说,教育经费既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节机制。二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投入规模。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因此除了政府的财政拨款外,还需要社会通过投资、交纳学费、捐赠等多种形式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力的大小有赖于居民经济实力和消费结构水平。三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就业状况。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推动高职院校的招生发展规模。反之,人才的富足又可以为社会扩大再生产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指出,美国在1929—1957年的经济增长中有20%是由教育引起的,现在教育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3%;1955年,日本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22%。区域高等职业教育通过2种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所在的地区如果是高校密集,就有可能比其他地区的企业优先得到高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形成区域新产业。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饮食、文化、旅游、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兴起,较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是教育产生经济增长的生变量。二战后,遭受战争重创的西欧和日本之所以能迅速重建和强大起来,关键在于其教育普及程度高,拥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也与其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分不开。二是教育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教育消费理论认为,通过扩大教育的规模,可以刺激教育消费及其相关投资,进而在短期内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三是教育调节经济增长。当经济繁荣、就业容易时,许多人就会选择先就业,然后再在工作中接收高等职业教育,这时高等教育规模就比较小;相反,当经济不景气、就业竞争激烈时,许多人就会走进校园或继续留在校园,进行磨刀深造,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这时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就比较大[3]。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探析【】

[1]李晓超。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j]。统计研究,2015(11)。

[2]宋永利。新时期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发展关系探究[j]。品牌(下半月),2015(09)。

[3]岳习之。污水处理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浅析[j]。山西水利,2015(11)。

马井全(赤峰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内蒙古赤峰024000)。

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

公路经济区域给公路的养护、建设、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不仅仅加大了管养难度,更增加了管养成本。公路交通便捷、场地宽广、免费试用等特点为各种经济买卖活动提供了便捷之门,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公路的正常使用,难以确保公路的畅通、整洁、绿化。地区大量存在囊括马路市场、物流区、集镇公路经济,一定程度上占用、挤占了公路。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路政管理部门对此并不求全责备。然而随着我国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不断强调部门职能以及更新人们的理念,地区经济与路政管理的矛盾日益凸显。依靠公路,充分利用公路交通便捷、无偿使用的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形成独具特色的公路经济,对发挥地区经济作用较大。从客观分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较好地活跃了市场经济。然而也造成了公路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负作用。公路经济给公路养护带来了较重负担,提高了管养成本,这必然是转移到了整个养护成本中。公路经济的兴盛的确给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就是这样的地区公路经济的活动区域,公路产权也容易被侵犯和损害,倒过来又限制了经济的迅速、健康发展,其路政管理出现了更加复杂的问题。此外公路运输超限超载行为屡禁不止,导致了公路致命性破坏,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养护,更危害了公路的通畅和安全。因此,加强路政管理,有利于减少公路养护成本,促进地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路政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宣传力度。

加大路政执法宣传,由于拆除违规建筑与清理路障关系到大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宣传不到位,执法工作很难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时甚至会造成尖锐的矛盾,导致社会不和谐。所以,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宣传形式,将《公路法》、《公路路政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深入民心,增强人民群众的守法意识,从而能够主动维护路产路权,减少了整顿阻力,建立了牢固的基础。

(二)拆除违章建筑。

完整、畅通、安全的公路设施将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要严格实施路政管理职能,整治和清除公路两边控制区域内违规建设的建筑物与地面构筑物,创造一个干净、美观的公路路容路貌。

(三)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加强路政工作的日常巡查,提高动态管理力度,并实施路政员执勤执法量化考核机制,激发路政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与创造力,从而增强路政工作人员的管事率,充分发挥其管理能力。加强路政管理力度,确保路产路权的完好,保证路况良好,减少经济损失,也降低养护资金的投入,并保证公路安全通畅。

(四)将路政经费统一纳入财政路政经费是路政管理工作有序长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如果路政经费不能及时得到落实,就会极大地影响路政工作的成效。随着国家路政监督管理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路政规费的收入也较之前大幅减少,地区性的路政执法工作受到了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在上路执法、公路险情处置物资等经费来源上无从保证,使得执法人员装备,路政工作的时效性和成效难以保障。路政管理属行政执法行为,因此路政经费理应纳入统一行政开支中。笔者认为应当尽早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路政经费保障体系,从财政资金中划分一部分作为路政执法经费。这样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

(五)重点整治超限超载车辆。

重点整治超限超载运输是路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计重收费是对超限超载车辆通过罚款行为而进行的公路资产破坏行为的补偿。路政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将计重收费作为整治超限超载行为的唯一手段,应当在计重收费的基础上,对于超限超载车辆采取禁行或是减载放行的处理。只有通过计重收费与禁行(或减载放行)的联合处理才能确实保证公路路政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化。

三、

综上所述,在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路政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多、更难的挑战。由于路政工作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妥善处理好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寻求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路政管理模式,从而使地区经济繁荣发展与路政管理双赢,是我们每个路政管理人员共同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水资源费征收与经济发展软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

为认真贯彻执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0号)、《湖北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省政府令285号)、以及省物价局、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关于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试行)及有关问题的通知》(鄂价费[2006]96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水资源费由地税部门代征的通知》(鄂政发[2006]44号)、《湖北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试行)》(鄂水利发[2006]17号)等文件精神,切实履行职责,协同做好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工作,经黄冈市水利局、黄冈市地方税务局协商,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取水量核定。

取水量(发电量)核查工作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地税部门参与。其中,省、市管取水单位取水量(发电量)的核定工作,按照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市地税部门参与,取水单位所在县(市)水利、地税部门配合;县级管辖单位由各县市参照本细则组织核查,市级不定期抽查和指导。

省、市管单位取水量(发电量)核查具体操作程序:

1、由市水利、地税部门联合制作《湖北省取水单位个个人取水量(或发电量)应缴费额申报通知书》,交所在县市水利、地税部门送达取水单位或个人。

2、取水单位或个人于每月1-3日将上月实际取水量(发电量)报送所在地的县市水利、地税部门。

3、县市水利、地税部门根据取水单位或个人申报情况,结合日常监管、监测情况,立即对其实际取水量(发电量)及征收数额进行核定,于每月4-7日上报水利、地税部门。

4、市水利部门每月10日前向省水利厅规费总站报送上月《省管水资源费缴费单位应缴费额核查情况上报表》。

省、市管单位取水量(发电量)核查工作,所在县市水利、地税部门每月进行一次;市水利、地税部门每季度核查确定一次。核查结果必须由水利、地税和取用水单位或个人签字、盖章。对及少数取用水单位拒不签字的,应将相应证据一并报送。水利、地税部门报送的.各种核查表格,均应按有关规定经制表、校核、审核人员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结合地税部门现行税收征管工作要求,对全市水资源费的征管权限统一实行“集中核定(分级核定)、属地管理、分级入库”的管理方式。对于属于省、市级取用水项目,仍由其所在地主管税务征收机关负责日常征收管理工作,按级次入库。

取用水单位和个人不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依据国家水资源管理相关法规进行查处,地税部门配合提供收征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和证明。所追缴的水资源费按规定入库,行政处罚罚款作为水行政罚没收入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

四、工作配合与协作。

1、部门职责。

(1)水利部门主要职责:牵头组织取用水量的核定工作;牵头开展对水资源费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理。

(2)地税部门主要职责:办理缴费登记;协助水利部门核定应缴水资源费单位或个人的取用水量的;负责征收水资源费并按级次入库;配合水利部门查处水资源费征收中的违法行为。

2、协作方式及时间。

(1)为共同搞好水资源费的征收工作,水利部门、地税部门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协调会,相互通报情况,研究解决水资源费征收过程中发生的相关问题。

(2)水利部门应于每年1月和7月编制完成半年的取用水核查计划,计划中应按月列出核查进度计划,并以书面形式送达地税代征机关和取用水单位;地税部门应于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以书面形式向市水利部门提交本季度水资源费征收进度。

(3)水利部门、地税部门均应明确相应对口职能科室和办事人员,以便于日常工作联系;并要加强水资源费征管工作的档案管理。

(4)水利部门、地税部门应根据征收水资源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法案件加强沟通,以利及时依法作出处理。

(5)涉及水资源费征收的各种证的申领、年审工作,根据法定职责由水利、地税部门各自办理。

(6)其他未尽事宜由水利、地税部门据实际情况依规处理,需协商解决的,由双方协商解决。

文档为doc格式。

高等职业教育与枣庄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

学术研究不是高职教育的目的,高职学生更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教育方式,所以高职课程建设要以职业工作结构和职业工作逻辑为核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有人认为应以“能力为导向”,有人认为应以“就业为导向”,支持后者居多。实际上,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性,前者强调以技能、知识为学习目标,忽视了对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方面的培养;后者过分强调就业目标,忽略了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其特点和独特的规律,高职教育既然作为育人的阶段,必须要遵循育人的根本规律,全面性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职课程体系,才是高等职业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工程造价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应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规律,培养具有高职特色的工程造价人才。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一)主要岗位群分析。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对象主要为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单位和政府管理机构等,具体岗位包括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装饰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工程的预算员和造价员、成本核算员、计划统计员、资料员岗位,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从业范围拓展到工程造价咨询、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技能型工作,经过一定年限的工作实践后,可以成长为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项目管理师等,从事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工程造价工作过程的规律为导向,通过分析主要岗位(群)需要的素质、技能和知识的结构体系,按结构体系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工程造价课程按照实际工作逻辑顺序安排。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

严格按照高职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综合考虑教育模式和课程内容的统一,达到如下教学效果。

(1)掌握工程建设程序。

掌握工程专业术语的含义并能正确应用,掌握工程造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和计量、计价方法,熟悉各专业工程的分类,掌握各种计价定额的组成、分类和使用方法。

(2)掌握图纸识读能力。

对工程造价需掌握的建筑、结构、水、暖、电等基本施工图纸,能正确识读,能清楚掌握设计意图并能根据图纸进行相关计量工作(即发掘出相关计量数据)。

(3)掌握工程量的计算。

根据计价规范等计量规则和相关图纸,合理规范的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快速准确地进行工程计量。

(4)掌握工程计价。

根据施工图纸,能利用计价工具进行工程造价各个阶段工程造价的编制和审核,熟练掌握规费、措施费等取费标准,进行系统的工程造价计价。

(5)掌握计价软件的使用。

(6)具有工程造价所需的综合素质。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独立处理职业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等综合素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编制要处理好内容排序和内容选择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符合工作逻辑的顺序规律,课程内容具有代表性,难度适宜,尽量减少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的重复教学;将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新工艺等添加至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强调实践性,不过分强调知识结构,按照高职教育的特色来编制。“要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理想的方式是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只有深刻地理解了工作逻辑,才可能真正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毕业课程设计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核心,通过标准化工程案例,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实现全过程工程造价教学课程设计。

(四)教学模式的调整。

1.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工程造价转涉及大量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方案、工程材料等实践性内容,要求学生对工程构造及施工图纸有很强的识读能力。因此,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感性认识,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采用课堂授课、现场参观、分组学习讨论,实训练习、课后自学等方法。反复学习,加深理解,熟练操作。教师反复讲解,加大重点、难点内容的模拟训练;有针对性地到施工现场进行观摩或简单实际操作。

(1)现场教学法。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施工现场,并请施工现场技术人员配合教师进行教授。

(2)实训教学法。利用校内的实训基地,开展工程图纸识读,标准化图纸计量、计价,教师进行配合辅导,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实现毕业和上岗的零距离对接,在实训过程中,将思维创新和技能培养的基本理念贯穿实训全过程;联系校外合作企业,创造校外实训机会,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

(3)sdspr教学法。将教学单元按照教师进行项目展示、教师工作过程演示、学生实训模仿、随堂课程实践和课后总结提高的过程展开。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组扮演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等角色,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利用动画演示、多媒体素材库、图片库、施工现场照片、bim建模系统、造价教学视频等各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培养学生对技术、材料、结构的形象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4.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条件,将工程计价软件、相关文件规定、教案、课件、教学案例、习题库等放到网络系统上,便于学生课余学习,降低课堂教学教学容量,同时弥补实践不足的缺陷。不断的对网络内容进行更新,更新内容包括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新规范、新规定等,让学生时刻了解技术前沿。设置网络答疑栏目,由教研室课程组教师定期解答学生问题,搭建师生间无障碍的网络平台,将优质造价资源进行网络共享,扩展学生技能、知识获取途径。

5.技能大赛。

以技能大赛为契机,以赛代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自参加省技能大赛以来,联系两届获得团体和个人一、二名,排名靠前的按照相关政策,可直接自行择校升入本科和奖励资金,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参赛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提升。

(五)教师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一直强调的是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对教学团队的年龄、学历和职称都有要求。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双师型教师其实是严重匮乏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周期长、难度大,从外单位引入困难。高职院校教师在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的基础上,同时具备高水平技术能力和高教学水平双师型其实只是一个理想状态,精于技术的教师不一定精于教学,精于教学的教师不一定精于技术。因此,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不应将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作为阻碍因素,近年来,这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精品课程的评审更加看重课程特色的内涵建设;加重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比重;更加理性地看待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其权重也逐渐降低;并通过逐渐降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指标的分值,来加强精品课程评审的客观性和合理性”。高职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分工的形式来完成精品课程体系的建设,分工协作,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反而容易做出“精品”。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目标应是建设“精品”型教师,即能游刃有余的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的教师,不一定要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三、结语。

高职工程造价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体系需要根据行业发展不断调整,课程内容需要根据知识、规范的发展不断变化,教师的能力需要和时代共同进步,课程体系目标也需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断的持续改进才是高职院校工程造价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所在。

高等职业教育与枣庄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

[摘要]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一直没能引起传统教育学者关注的学科,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于把高等教育学认为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其实,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问题没有分支学科说那么简单。通过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学与传统教育学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学科地位。

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从学科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学科都必须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把握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而在一门学科创生之初,人们对它的研究对象的认识往往并不十分明确。对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在几部高等教育学著作中,分别是这样论述的: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揭示高等专业教育的特殊规律,论述培养专门人才的理论与方法为研究任务的高等教育学新学科。――潘懋元著的《高等教育学》(1984)。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科学。――田建国著的《高等教育学》(1990)。

上述关于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认识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不同内容的高等教育学的产生。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是次要的,关键的问题是每一种高等教育学是否揭示出了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或特殊规律。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关于作为基本的一门学科的高等教育学的问题,以及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长期以来,受教育学局限性的影响,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高等教育一直没有引起传统教育学者的关注。传统的教育学固守其普通教育的“地盘”。但是,我国的普通教育学却又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其他教育现象关注不多甚至视而不见,那些对教育学感兴趣的学者也主要是关注中小学教育而不关注高等教育,其结果是高等教育不但被社会科学家忽视,而且被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所忽视。因此高等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找不到理论根基,在传统的“教育系”或“教科院”这些教育学的组织建制里高等教育研究难有安身之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如果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构建自身相对独立的逻辑结构。在这个逻辑结构中,由高等教育学承担理论建设的任务,以人类一切高等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的方法,探索和揭示高等教育活动的规律,反映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并对现存的高等教育概念和原理进行制度化梳理,为人们提供一系列由概念、原理、原则、规律等构成的具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据笔者分析,无论是在学科建制方面还是在研究对象方面,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并列的兄弟关系。

但是一般人却认为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既然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为什么高等教育学研究还要进行学科化的探讨;为什么长期以来,教育系(学院)里面一直没有开设高等教育学方面的研究,而是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呢。因此,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问题,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可以通过对教育学学科演进历程的客观分析,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以及高等教育学自身的建制的问题。

三、教育学的演进过程。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兴起了国民教育运动,伴随着国民教育运动的展开,中小学的师资培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进行师资培训的师范院校应运而生,为了满足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实践需要,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便诞生了。在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教育学就成为了一门必需的课程。对此,赫尔巴特在其《普通教育学》里指出:“也许教育学是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意图提供系统说明,并帮助他们掌握传授知识的方法。”基于这种背景,当时的大学为了更好地为师范学校培养师资,便开始开设教育学讲座。当时的教育学,根据实践的需要,其研究对象只能为普通教育,其关注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其存在的形式是成为中小学师资培训中的一门课程。教育学形成学科,最大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实践的迫切需求,即普及教育所导致的师资培训的压力。“教育学”便是用来培训职业教师的,最初的目的就是指导与规范学校教育的实践。

赫尔巴特之后,教育学的进展一直不大,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名不符实,名为教育学,实为普通教育学。其二,由于教育学以师资培训的课程形式存在,因此其内容主要关注教学的方法、原则、程序、规律等问题。这种传统的沿袭,教育学就成了研究“教什么、怎么教”的学问或艺术,而非研究“教育是什么”的科学。其结果是“当固定化的学制、教科书和班级授课制这“三位一体”的学校体制形成的时候,当以学校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形成的时候,大规模的培养人才的本质在教育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传统教育学本身,却走向了衰微。

总之,由于历史的局限,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的界定上,还是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一开始就是不完备的,而且一直没有完备起来。可以认为,历史上的教育学只能相当于普通教育学。

历史上,高等教育的兴起远远早于普通教育。自古希腊起,接受教育就是少数统治者子弟的特权,因此,在古代,教育一直就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教育的理论就是高等教育的理论。但是等到近代民主思想勃兴,接受教育成了每个人都该有的权利之后,普及的全民的教育理论才应运而生,教育讨论的也就多集中于中小学教育的问题上,似乎并未注意到高等教育所独有的问题。换言之,就教育研究的历史来看,整个教育研究一开始就是以高等教育的研究为开端的。但是,在近代普及的全民的教育出现之后,教育学却是以普通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由于普通教育最先面临普及化的任务,出于师资培训的需要,普通教育成了教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与之相比,高等教育虽然兴起较早,但一直居于象牙塔中,世俗化较晚。

中世纪大学以后,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集中于20世纪上半叶。经过了这次大发展,整个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的社会影响开始显现,高等教育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研究的热潮开始兴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教育学局限性的影响,高等教育还没有成为传统教育学者关注的对象。传统的教育学仍然固守其普通教育的“地盘”。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要想得到关注,必须构建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以中国为例,20世纪中期潘懋元先生首倡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分析当时形势,高等教育研究毫无基础,要建学科谈何容易,但是不建学科,高等教育研究又无从谈起。当时的情况,就学科的合法性而言,在教育系里谋求高等教育研究的建制,借助教育学的名义开展高等教育研究较为有利。但当时的教育系由于对高等教育毫无研究,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研究一直持排斥态度。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便依托综合大学成立“高教所”发展起来。不过,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虽名为“学科”,但经典的成果不多,学科的含义并不强。而且由于历史的局限,我国高等教育学的草创基本延续了教育学的体系,重走了普通教育学的老路。

不少学者形成了“由普通教育学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式。这种方式虽然促进了高等教育学的初建和成型,但也使高等教育学成为普通教育学的直接延伸和简单移植,高等教育学自身的概念、范畴和体系不完善。因此,必须突破普通教育学研究定势的束缚,尽快摆脱高等教育学对普通教育学的依赖,站在高等教育学立场上,以自身的逻辑为线索进行学科的研究和建设。那么,既然高等教育研究在大学里获得了独立的建制,高等教育进行学科诉求,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有之义。事实上,就学科本义而言,学科就是独立学科,二级学科进行学科诉求的意义不大。因为在学科的含义里,一个重要的内含就是学科建制。可以想象,如果教育学是完备的,那么,高等教育学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教育学的门下开展研究,就好比经济学门下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样。但由于教育学不完备,高等教育学在教育学门下既无法建制,又无法利用它的学术资源。高等教育研究不得不另立门户,重新创业。那么,既然是重新创业,“名正言顺”则尤为重要。事实上,既然高等教育研究有了自己独立的建制,那么证明自己是独立的学科便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高等教育学明知逻辑上不可能取得与教育学并行的独立学科地位,却又不得不努力地去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对此论述,很多学者可能不以为然。因为,在一般人的眼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似乎就是要诉求成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我认为,这种想法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讲可能都是对于常识的一种误解。原因在于,如果教育学是完备的,高等教育自然而然是一个二级学科,无须诉求,就象教育统计学,教育管理学一样,就是一个二级学科,无需争论高等教育是不是学科,能不能成为学科。现实情况是,教育学是不完备的,教育学仅限于教育学,这时说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则有其名无其实。因为,无论是在学科建制方面还是在研究对象方面,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明明是“兄弟”关系,现在在“逻辑”上却一定要说它们是“父子”关系,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高等教育学的诉求经历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学实现学科独立的历史还很漫长。近年来,教育学重建思潮的兴起提示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即完备的教育学,也许将会出现,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独立问题可能自动消解,高等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将不再成为问题。那么,教育学应如何进行重建呢?通过教育学的重建,教育学将成为真正完备的教育学科,这样,高等教育学的学术研究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1984.

[2]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1999.

[3]侯怀银,王霞.高等教育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教育研究,2006,(4).

[4]李硕毫.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辨析.高等教育研究,2002,(1).

[5]王建华.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关系争议――兼论教育学的未来.学前教育研究,2007,(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等职业教育与枣庄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逐渐紧缺,这也说明了社会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有所提升,但是随着技能在创新发展,所要求的人才也要得到一定的创新,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创新的管理模式,那么如何将高等职业教育与创新管理模式向融合,成为现代教育管理者所重点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一、引言。

伴随着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高速运行,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众化,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成为主力军。

这就使高等职业院校中高等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向社会输送出技能型人才所接受的教育,这使得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创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使得高职人才得到创新的发展,进而为中国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本文主要阐述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只有将其关键点做好总结,才能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管理模式得到更好的提升。

第一,从管理角度来看。

现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管理中,是依照党委进行领导的院长责任制。

这使得高等职业学院中校长是整体的决策者,在校院中的党委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对其学校在行政和学术的管理等相关工作进行负责。

[1]第二,从组织构造角度来看。

现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管理中,组织构造可以分为教学、后勤和学生三个部分,并且每个部门的建立都是遵循着行政管理模式。

但这种管理模式并没有将学院各个部门进行整体融合,而只是各自独立的进行管理,这也阻碍了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综合能力的培植。

[2]第三,从教学运行角度来看。

现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管理中,教学运行没有把管理和服务进行有效的连接,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并且并没有将创造性和积极性发挥到应用的范围内。

在进行学生教务管理上,也没有进行特色的课程设置,许多课程与其他大学并无差异,并且对专业课程也没有科学和严谨的设置。

[3]第四,从教学质量角度来看。

其二,学校没有形成一定条理的教学,在学习模式、学习制度和对课程的选择都没有一定的弹性[3];其三,职业院校没有自身的特色教学,没有开发本身具有特色的资源,一般采取统一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完全没有预想后期职业教育创新的发展。

[3]。

第一,组织构造需要进行改善。

高职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存在不同,本身需要有着一定的职业和实践性,这也使得对教学资源需要具备一些开发性,这也要求在组织构造不能单单照搬高等教育的组织模式,不然定会影响高职院校的效率和职能,进而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要依照企业与社会中的需要,进而为学生提供服务,使其建造一个创新并且贴合社会的全新的组织构造。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提升,使得在教育模式中的工学结合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工学模式主要就是把教学与实践进行紧密的联合,主要就是先依照社会所需的人才,然后再进行对教学计划的制定,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将实践教育落实。

这也要求组织构造也要随之提升,使得组织构造与教育模式向符合。

第二,管理理念需要进行改进。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人才,使得更好满足社会上的需求,所以无论是在教师配置上、专业设立上、教材的抉择上和课程的安排上都以此目标进行人才的培养,也说明了高职院校的职能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服务。

对于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选手来讲,学校既是服务的施与者,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就使得学生在接受学生教育培养,也是在享受服务。

这也说明传统的管理理念过于陈旧,无法适应于新形势下各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和相互竞争,这也使得管理理念,有着必然改善的原因。

第三,管理过程需要进行提升。

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想要得到实现,就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管理过程,以达到最终的教育成果,这就需要提升其管理过程,将办学的理念落到实处,并在此同时还要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要将教学过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使得管理模式得以创新发展,完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四,管理建设需要进行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就是要为我国培养高技能素质的人才,而高等职业学院也需要这种办学宗旨下进行,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高职教育需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进行,这也需要管理建设不能过于单一进行,要依照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进行师资配备和实践基地等管理建设方面的进行。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对高职院校的输出人才所更加青睐,这也让人们明白当代的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只懂得理论的全才,更需要的拥有创新型的人才,只有依靠这样人才,才能把祖国的经济飞速提升。

所以现阶段,众多莘莘学子选择了更加偏向教授技术的高职院校,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需求就被大大加重了,这也突显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管理模式的重要性,这也使得现代教育管理者,必须要正确看待高等职业院校中管理模式的问题,提升创新的管理模式,使得我国创新型人才可以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

作者:黄文杰张圆圆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参考文献:

[1]田国秀.学校师生冲突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马宇,李金宝,邹文漪,朱科明,邓小明.模拟教学复合多媒体教学法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1):213-214.

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经济大系统中,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资源不仅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而且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投入要素,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转化成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是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的供给。

经济的发展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影响。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减轻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使我们更加合理、更加充分的利用了各类自然资源。

经济发展又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人口发展。同时,人口又处于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是经济发展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的能动要素。

一方面,人口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资源。人口资源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对经济发展也起到阻碍作用。

3.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关系。

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又与环境、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使资源利用合理和环境优化;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造成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恶化。

是有条件的,不顾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人口增长是不能长久的。

上述诸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说明,只有各方面都能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别的方面创造条件,人类生存和发展才能步人良性循环轨道。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解决人口问题。

首先应当继续适度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过快增长对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及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要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素质则对转化人口压力、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人口数量多与素质偏低并存是我国人口的客观现实。在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后,提高人口素质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其三,优化人口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等。努力保持出生性别比的平衡,老、中、青年龄比的平衡以及城乡人口比的平衡等。

其四,合理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具有双重性。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控制人口增长更多的是考虑了人的消费性的一面,而开发人力资源则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创造性的一面。从创造性来讲,世界上只有人才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战略资源,是活的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

2.改变发展模式。

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提高人们节约资源、环保意识。

做好宣传工作,让人们认识到我国人口膨胀,资源耗竭、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的国情。提高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4.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5.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要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就要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就要以促进公平、发扬民主、保障自主为社会发展目标。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激发和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关范文推荐
  • 01-05 包饺子的活动心得(专业22篇)
    我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很多收获,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些收获进行总结和梳理。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本次活动是结合我班科研《家园共育
  • 01-05 2024年心理问题学生的谈话记录范文(17篇)
    范文范本的撰写需要结合具体的写作要求和目标,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曲辉,20xx铣工一班学生
  • 01-05 家庭敬老活动心得(热门19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里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发。20xx年x月xx日上午艳阳高照,风和日
  • 01-05 舞蹈报幕词精辟大全(17篇)
    阅读一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些范文范本涵盖了各个领域,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参考素材。男: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
  • 01-05 优化营商演讲稿(热门19篇)
    演讲稿要注意语言的得体和口语化,使其更贴近听众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演讲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作风是外在表现,根子
  • 01-05 劳动局工作总结报告(优秀17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计划进行评估和调整,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成果。随着各行各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写一份出色的月工作总结变得非常重要。下面是一
  • 01-05 支部组织生活会报告(优质17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拓宽思维,培养创造力,增加写作的灵感和想象力。这里有一些优秀的总结样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写作技巧。2021年,在**党委的正确指导下
  • 01-05 招标服务协议(通用15篇)
    服务月是通过志愿者活动来传播爱心和正能量的有效方式。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些服务月活动的创意和建议,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法定住所:____________
  • 01-05 最新舞蹈报幕词指南(优质16篇)
    范文范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1、高:五年级花球操青春与热情舞蹈,活力与动态
  • 01-05 高中生参加党团活动的心得体会(汇总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成长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文段,希望能够激发同学们对写作的兴趣和思考。高中生活是人生中一个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