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余华作品活着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8篇)

余华作品活着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8篇)

时间:2024-01-10 23:08:48 作者:BW笔侠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些我参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其中的经验和观点。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我欣赏活着,活着如此美好,活着如此快乐。我看过余华作家写的活着,讲了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三年自然灾害等等。以及福贵晚年对生命平静和自然的态度。告诉我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当你走出困难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挫折并不可怕。

当你帮助他人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帮助他人是多么快乐。

当你功成名就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成功是多么骄傲。

霍金是一位不幸而又幸运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使本来年轻时就患了绝症的他,冲破了一切困难,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受到世人的赞美。是什么使他成功的呢?是乐观地看待生活,体验生活。

当小小的嫩牙抽出枝干;当新生儿发出响亮的哭喊。当病人已经康复。当鱼儿在水中快乐地嬉戏,当鸟儿在枝头发出婉转动听的歌声。就会感到,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这一切都预于着生活的美好,美好的生活永远伴随着我们。

郭沫若曾说过:“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就让我们过得快乐,活的美好吧。

余华的《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人为什么活着?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为什么活着?为了生存?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或者为了我一直挂在嘴边的那句——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而去活着。

我常常会这样想,人活着,不能只为了生存,人是有意识、有感情的动物,人类创造了世界的美好,就应该懂得去享受这一切的美好,大学毕业了,我们努力,我们奋斗,我们为了生计不停地奔波,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为了钱,钱又为了什么?我们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为了让我们的享受变得更加安逸,完美,我们才开始了奋斗的生活。

每个人对于活着的目的也许都不一样,至少我不会想的太过复杂,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享受生活而去生活。享受生活里的各种爱,各种美食,各种快乐,当然还有成就梦想过程中的心酸等等。

个人认为,本书的适读人群为所有有志之士,但是最适合于商界的成功人士去阅读,去学习,然后总结和反思。稻盛和夫的思想对于成功者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战略;对于正在或者正向往奔向成功的后继者,是一种警戒,一种正确的引导。

总觉得这本书能有很多值得品味和研读的道理,因此,看的时候比较慢,我会反复把一个段子看很多遍,但至今总觉得还是有很多的遗漏。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活着是一种人们追赶时间的基本姿态,更是生命面临死亡的呐喊。活着,承载了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呢?它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更是灵魂的永恒追求。

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当我们听着故事的叙述者福贵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时,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感受到生命在苦难中沉浮时的彷徨与呐喊。福贵的一生就像他所唱的“少年好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样凄凉孤苦。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享尽荣华富贵;他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依无靠,亦无欲无求。

也许,生命本就是这样的无常。生活充满了许多的磨难和挑战,人的一生就要不断地迎接命运的挑战,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积极进取,实现生命的价值,追求活着的意义。人们盘踞生活之山,日日与两条巨蟒摩娑盘旋,一条叫命运,一条叫死亡。福贵经历过大浮大沉的一生,但最终却以一种滑稽的方式死去,昭示着高贵命运不过是人类苦苦追寻的虚妄而已,而活着是生命最有力的呐喊。

佛说:婆娑世界,众生皆苦。婆娑即为忍受,这与余华《活着》的真谛恰恰吻合。又有词云: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少,又十年皆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中,宁无些个烦恼。

面对命运,福贵选择与其斗争到底,宁死不屈;面对生命,福贵选择守护等待,顽强乐观。其实对于死亡来说,活着也是人们强有力的呐喊和进攻。毕竟,死亡只需要一时的意气,而活着却需要一辈子的勇气。

福贵的一生饱含沧桑和痛苦却又乐观积极。活着是福贵生命的呐喊,是他渴望天伦之乐的体观,更是他不屈不挠的一生的写照。

静水流深,总有一种力量在默默中玉汝于成;细水流长,总有一种声音冲破岁月依旧洪亮,那便似福贵生命的呐喊——活着,那般清脆却又深意悠长。

余华的作品《活着》的心得体会

初读余华的《活着》,感慨颇深。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福贵一直在忍受着,忍受生命赋予他的责任,忍受现实带给他的各种苦难和逆境。最后,连唯一的亲人苦根也因意外撑死而离他而去时,他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家人了。福贵的一生很悲惨,家道衰落,失去亲人,这些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难发生在了他的身上。但他没有气馁,依然“活着”,他的活着好像就是在向我们证明的生命到底有多么坚韧。更为可贵的是,尽管经历了这么多苦难,他活着也并不仅仅是为了消耗难熬的日子,还有希望、热爱和慰藉。

活着这件事向来不易,家族的衰败和亲人的离去让福贵难以释怀却也无力回击,但他在面对苦难时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对于命运接二连三的捉弄,他没有怨天尤人,相反是自己慢慢消化、独自适应。这让我想起那些和福贵一样经受过苦难却热爱生活的人,作家史铁生便是之一,失去了双腿后又被查出尿毒症,他的人生是艰难的。可他最后却拿起了一支笔,用羸弱的笔尖勾勒出了生命最真实的样子。这群人只是看似在逆来顺受卑微地活着,实际上并没有屈服,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反抗着,等待生命的爆发,让“活着”更有意义。

这本小说也将我拉进了对现实的思考,庚子初的疫情让“活着”成为了每一个人平凡到极致的追求。或许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工作的烦闷,爱情的失意,家庭的琐事,无休止的“难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尝试重新接纳生活并努力去改变现状!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再一次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还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时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以至于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当时的感受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是依稀记得一点点感受: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历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位老人牵着他的老水牛走在夕阳下的情景,我不为他感到悲伤,我自己很平静。这个暑假我突然又很想看看这本书,这次是断断续续看完的,看完后仍然是一种静谧,一种对大自然对生命的静谧感,时光就那样就躺着,人的生命也一点点消耗着,谁也逃不了最终的结局,都会这样静静地离开……。

书中的故事的确让人有一种悲痛,甚至说是一种苦难,但作者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确让我们感到平静,几乎没有大喜大悲,就是一位老人在话家常,讲述家人的故事,他们曾经生活过,然后他们死了。

余华在麦田新版序里这道这样一句话:“《活着》的福贵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的确,在我们看来福贵这一生的确过于悲惨,但在福贵自身看来,他和他们有许多的经历,或快乐,或悲伤,或恐惧,他们经历过了,然后各自走向各自的归程,有的人可能走得快点儿,有的人可能稍微慢一点,但最终都殊途同归。曾经的我一直害怕讨论死亡的话题,我没有经历过,我害怕,我不知道在面对至亲在面对自己死亡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但是如今我却有点看明白了,就像福贵说的“人是早晚会熟的”,也就不再如此害怕,反而开始想想自己的这一历程该如何去度过。

前几天刚看到一票文章叫做“闲暇的重要性”,文中指出工作不应该变成我们生活中唯一重要的部分,我们应该学会虚度光阴,近年来有很多人士开始认识到虚度光阴所带来的幸福感,但社会上更多的还是拼命工作和鼓吹拼命工作的人,这些人们为了工作放弃了一切,包括父母,爱人,子女,无法陪伴他们,无法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曾经有一篇伤情的文章叫做工作了就没法陪伴孩子,看着让很多人唏嘘不已,人类的无奈也正在这里,每个人都在生活里挣扎。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生活永远是自己的感受,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所以不强求别人,也别委屈自己,做好自己就好,短暂飘渺的一生有很多问题想不明白都是正常的,自从有了人类开始,大家就在探讨生死的问题。就在探讨如何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一致的方向是向着真善美出发,但个种情景只能由自己去体会,去成长,去经历。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读这本的人都说,这本书惨,冷血,黑暗。我不觉得,反而觉得从始至终贯穿在故事里的是生命的力量,平凡又炙热的爱情,无声又浓烈的亲情,简单又真诚的友谊,无比温情。当在,命运对富贵是惨忍的,跌宕起伏的一生,从有钱地主家的败家子,再到娶妻生子,败光家底一贫如洗,母亲病重求医路上被抓做壮丁,后又被解放军俘虏,回家乡后遭遇一系列变故,女儿不幸变成哑巴,儿子活泼可爱.....本来以为生活慢慢开始好转,却没想到真正的悲剧正慢慢上演......妻子家珍换病,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被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嫁个同样身患残疾的男人生孩子的时候大出血去世,紧接着不久女婿也因为意外身亡,外孙随福贵一起回到乡下,本以为爷孙相依为命结果为了让外孙苦根吃顿好的煮豆子吃,没想到苦根吃豆子撑死......命运对他是何其惨忍,希望一次又一次的被现实似的粉碎,最后的富贵只能和一头老牛度过年老时光。

但我同时又觉得富贵是幸福也是幸运的,他有不离不弃的糟糠之妻,有着可爱乖巧懂事儿女,也有讲义气的兄弟,他的一生也有过很多幸福的时光,我认为造成这些悲剧的并不是他本身,而是时局和时代。我认为余华先生的《活着》不是刻意堆砌的悲剧。首先,《活着》并不是悲剧;其次,福贵的一生并不是作者刻意堆砌出来的悲剧。福贵的一生几乎经历遍了中国这几十年的大事件。书的后半部分,亲人都以非正常速度死亡,这些与时局变化,建国、三五反,抗美援朝、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余华先生在《活着》的韩文版序中这样写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看完《活着》,我并没有沉浸在书中主人公悲惨的世界里面,我看到的是作者纵使经历过命运痛苦的冲击,依然怀抱着对这个世界的善意,依然乐观坚强的活着!心里默默感叹着,活在21新世纪的我们是何其的幸运和幸福!好好珍惜这么好的时代给我们的馈赠吧,怀抱着善意对看待这个世界!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日子像细沙般慢慢从指缝中划过,转眼步入工作岗位已经一年有余,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唯有读书方能使自己身心得到沉淀。最近有朋友偶提起《活着》这本书,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与大学初读时相比有了更深的体会。

如今,我明白了余华先生起这个名字的意义。活着不应是用尽一切办法留在人世;而是在生命经过无数磨难后仍不放弃生命,活着只为活着,纯粹简单。

福贵,文章的主人公,这个曾经的富少,过着刘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宠。人往往在满足和拥有中堕落,富贵他爹因为赌输了一半的家产,在富贵这里,把另一半家产也丢了,顿时富贵成了一穷二白的落魄少爷,一夜瘦了一大圈。

家道中落,富贵也在贫困中顿悟,也许这并不算迟,毕竟浪子回头金不换。可厄运的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的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他的父母在家境落败后相继离去,丈人来雪上加霜,带走了他的妻子。当他的妻子生完有庆回来时,我以为富贵会过上幸福的日子了,虽然不能像之前那样锦衣玉食,可是在爱的人的陪伴下,粗茶淡饭胜过锦衣玉食。

可命运仍要跟福贵开玩笑,去城里请郎中不幸被国民党军队叫去拉大炮,好不容易才捡了条命回来。

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苦难仍没准备放过福贵,送走了有庆,女儿嫁了个好人家,却难产死了,妻子家珍也熬不下去了,女婿干活的时候被两块水泥板夹死了,只有苦根跟自己相依为命。本以为这样富贵在死的时候还有人收尸安葬,可苦根最后也戏剧化的离开了人世,留福贵一个人在这世上继续忍受着苦难。

余华先生在中文版序里写道,写《活着》,是因为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黑奴历经一生的苦难,家人都离他去,可他仍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所以才开始写《活着》,他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只为活着,简单纯粹,世间万物都应这样纯粹,为喜欢而喜欢,为活着而活着,这样子世界就会简单很多。

平静的近乎冷酷的笔触,余华用他哲学的思考为我们勾画出了血肉丰盈的福贵;艰难的近乎残忍的人生,福贵用他那悲剧的命运向我们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与活着的意义。

鲜红的封皮,一本《活着》,我几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贵的人生之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感受到泪水的微不足道。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的叹息,精神的支撑似乎随时会被瓦解,会在眨眼间烟消云散。福贵几乎时时身陷生与死的边缘,痛苦的挣扎,忍受着至亲们一个个的离去,在一次次希望的破灭中坚忍不屈的依旧活着。

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笑着活下去》,很喜欢这个剧名,“笑着”是一种人生态度,“活下去”则是要去践行的生命状态,“笑着活下去”则是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与实现生命,而这,也就是所谓的人。

很多人之所以在人生中困惑与不安,或许是因为他们把人生复杂化了,活着,其实就是最简单化的人生,也是人生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它没有额外的喧嚣浮华与功名利禄,它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是最自然的生存状态,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在福贵输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家产时,福贵的母亲这样对他说:“只要活的快乐,穷也不怕”。是的,有什么可怕的呢?活着已经是一种幸福,而能够快乐的活着,也许就是人生莫大的追求了,其他的虚名浮利都只是身外之物,只是迷乱了双眼的一时虚幻。对于失去了所有亲人的福贵来说,活着是简单的幸福,一步一个脚印,孤零零的走下去。

如果文章最后辄止于福贵老人一个人的继续生存,将失色不少,而作者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为老人福贵找了个伴:老牛福贵。从此,属于他们的土地上继续耕耘,本书的境界也在此中进一步得到提升,在给了人们更多哲思空间的同时,更深层次揭示了活着的本质意义,也暗示了人生在经历困苦艰辛,尝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之后终将归于平静,就像大海在汹涌过后终会变成一个安睡的孩子。

也许有人会说,简单的活着会很平庸。平庸?你们觉得福贵平庸吗?不!他不平庸!因为他承受住了所有难以忍受的苦难,他还有强烈的活着的信念,他有着一股子与命运抗争不屈的精神。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注定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他是平凡中的伟大,他所承受的一切铸就了他的伟大,他的坚忍与抗争升华了他的价值。活着,是他对命运抗争取得胜利的最好证明。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夕阳下的两个“福贵”漫步在自己的土地上,悠然享受着幸福。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这些经典语句都是出自于著名作家余华的著作—《活着》。

《活着》是一本对人生另一种透彻的解释的书,源于生活归于现实,直面而淋漓尽致的写了人活着这一生为了什么,又为了什么而活着,整篇文章以直白的第以人称来写,让故事更具真实性更直击人心,故事里真挚朴实毫无掩饰的话语,让人读过之后不禁潸然泪下。

流年未亡,光阴荏苒,记忆是无法抹掉的,旧时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在这本书里被直观的体现出来,当时人性的多面性,暗藏在社会中的种种黑白两面,作者的描述,又让读者产生怎样的共鸣?历史的真相又如此的残忍,时间是没有情感的,然而时间里所发生的所有事情,让它有了生命。时间是最好的法官,却也是活着的资本,它无需通知我们即可改变一切,如果因为苦难而驻足不前,时间它定不会等待你,因为它的宗旨就是不停的转动,就像人一样,有了生命就为了活着。人的一生就像一根竹节,每段竹节都代表着不同的经历,我们不停的追赶不停的成长,只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余华对活着的方式对活着的感悟,没有华丽的过度渲染,没有用大量文字进行铺垫,它的直白直观,正是灵魂与肉体之间的融合与注视。书里面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自己风华雪月的青年,经历了家境由富裕跌落到谷底的残酷,虽然也经历了短暂的幸福但却也受到了命运无情的拍打,最终才让他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而什么又让他活着。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生命是一个个体,是心脏让它有了跳动,活着何尝不也是这样只要还来得及那么恍然大悟永远不会晚。

有些人很早就知道活着是因为什么,而有些人到一辈子的尽头才忽然感悟活着的本质,看了书里的故事,我会想一生这样坎坷惨淡,为什么福贵还能这样自我消淡,最后平淡的活着,杨绛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人生最婀娜的舞姿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但福贵的内心让她真实地了解了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虽然身体会越来越硬,却有一处地方如夏火般灿烂,如春雨般柔软,也许活着只为了一件事活着,那是超脱物质和人情之后的态度。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想必也是这个道理吧。

高尚不是一些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这是余华所说的,就像福贵一样虽然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善待自己。人对痛苦的承受能力远远超于自己所认为的程度。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死去亦如此。无需要站在金字塔顶端,只愿可以做一棵在风沙中无坚不摧的小草足矣。

中国有站在腥风血雨中依然呐喊着保卫中华的士兵,有着对复兴中华的昂扬斗志,也许在路上会遍体鳞伤,也许会跌得头破血流,但他们却不停的向前冲,只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活的更有意义。人的一生不断地随时间在变动,只希望暴风雨来临的时候都能够泰然接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亦长,但只要还活着,那么那绚丽多彩的画卷永远不会拒绝你的颜色。只要一切来的及,开始定不会晚。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一切只因,活着。

哈姆雷特的悲剧来自他的.家族,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迷失归罪于年轻时的放浪,而福贵的悲剧却只能由“时代”这一莫须有的替罪羊负责。

看福贵这一生,他有什么选择呢?苟且、屈服都不能挽救他的家人,因为他们就从未昂首活过,所以他们即使低下头颅也得不到廉价的怜悯。从他父母到儿孙,没有一位是为崇高的理想、伟大的斗争而献身,而都以良民的身份横遭不幸。他们的死亡没有光辉,但生命却没有污点:妻子死于疾病,儿子死于医生的媚权,女儿凤霞死于难产,女婿二喜死于工程事故,孙子苦根更是因一晚豆子饱胀而死。追求着最低限度的生存,是福贵一家人数十年所坚持的唯一信念。他们拥有中国农民最坚强的内心,也拥有中国农民最仁厚的宽容,但他们所面临的却是一次次无孔不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劫难。

中国农民——广义的来说——具有选择的勇气和智慧,也具有无法选择时的坚忍甚至顽固。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使福贵熬过了内战、饥荒,他们在尘土与贫穷中生儿育女。但这种坚韧向上的努力并不能最终挽救生命,并不能躲避社会的疯狂。

福贵的悲剧,是最彻底最无解的悲剧:假使他没有输光家业,他将死于人民的审判;假使他不将凤霞出嫁,凤霞必不能获得爱情的幸福。假使他不为孙子炒上那碗豆子,苦根也许会和有庆、凤霞一样死于另一位庸医之手吧。世界没有给他们安排活路,死亡恰恰是按部就班。

世界广阔,然而不属于他们。政府吞没的是和平,三年饥荒吞没的是生命,文_吞没的是秩序。时代夺走穷人的褴褛衣衫,最终让底层人民一无所有。在他身边,龙二、春生、大队长,又有哪一个的结局比福贵幸福?他们丢尽了颜面,最终死灭,经常是比凤霞、有庆死得更迅速。

余华的语言简洁有力。他将事实简单地概括,像一位历史学家一样,冷峻而精确。从第一页到最后一段,那些灰色的文字,由平淡走向残酷,从岁月的铁栏杆后——我们仿佛已经忘记了栏杆背后并不是虚无的黑暗——露出血丝的眼睛。那是一代农民的血泪史,他们为城市人、知识分子和政客的差错买了单。他们没有超脱的能力与智慧,不存在逃避的可能。

就这样,他们成为没有转折、没有希望、没有文献与石碑刻录的悲剧。虽然农民为历史进程做出的牺牲可歌可泣,但却并不能够被传颂。历史的真过程太惨烈,假使全部拿出来,恐怕要崩断我们松弛的神经。

余华在《活着》写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是啊,福贵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正如王安忆认为的: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便是这样一位世人。福贵在感叹着祖上的两百多亩地到他手上竟折腾光了;感叹着战火纷飞、子弹无形的日子已消失;感叹着原本不该死去的亲人终究都死去了;感叹着他最后竟跟老牛一起存活下来……这一切的厄运一个个地将他逐进了伤心绝望的深渊,但是接连的灾难并没有把福贵打倒,他活着,与一头名叫福贵的牛好好地活着。

是啊,活着作为一种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余华用一种平淡而又自然的笔触将福贵的一生经历娓娓道来,这样的平淡与自然更能凸显出生活于福贵而言是残酷与无可奈何,但同时也是一种活着的态度,真正体现生命的张力与无限可能。也正如作者余华所说的:“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的任何事物而活。”福贵有很多个离开这个人世的理由,但他却仍然从容淡定地活着。

面对各种各样的苦难,福贵在活着,其实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但让人感到难受而不禁泪下。在我的认知中眼泪是痛苦或喜悦的宣泄,而《活着》却是寓于这种宣泄后的沉思,上升到生命意识的高度。从主人公身上,我看到生命在苦难与幸福之前与之后,永远都是饱含着对希望、幸福、美好的追求;福贵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平凡,在他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他又是不平凡的,他面对苦难所展现的坚忍和抗争正是常人所不能及,我为他的不幸与坚忍而感动。纵使泪水照耀不了前进的道路,但我们可以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也是一种哭过后的坚强和泪水洗涤过的幸福。作家余华正是以犀利的笔调将人类的苦难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不得不有所“畏惧”,同时也真正地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活着,便是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去展示生命中最顽强、最动人的精神力量。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要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去克服它、度过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所以让我们忍受此时的苦难,享受此时的幸福,因为我们正活着!活着已经是一种难求的幸福,而能快乐地活着,那便是人生莫大的追求了!不管生命赋予了我们怎样的一种责任,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力、尽量、尽心、尽意地完成它。走进余华,读完《活着》,我收获了对人生的另一种深层感悟。

不再赘述故事内容了,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沉重的悲剧故事,其令人绝望的不单单在于故事的悲壮和人物的凄苦,而是每当一切都慢慢好起来的时候,往往有一个更大的绝望等在前面,那么突然且轻易地就将现在的看似美好化为乌有。整个故事没有俗套的因果报应和理所应当的苦尽甘来,每一处转折都让读者猝不及防,每一次都盼着这只是作者的写作技巧、之后一定会有转机,然而每一次都会失望甚至绝望。

这本书适合一口气看完,如果断断续续地看,你就会一直被冰冷的绝望感笼罩,这个故事没有为什么凭什么,但一切看着又那么真实,借用放牛老人之口,慢慢叙说自己的故事,语言平淡朴实,一幕幕就在眼前发生,而这种淡定叙说自己家破人亡的感觉,就好像躺在手术台上,清醒看着别人剖开自己心腹一样,放牛老人福贵对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似乎已经将自己和过往剥离,实际上他每天都在折磨自己,有庆、二喜、家珍、凤霞、苦根,每一次放牛的时候会把家人的名字说上一遍,再一次撕裂伤口,虽然疼,好歹减轻了寂寞感。

败家子福贵的前半生是何等荒唐,他的后半生又是何等悲凉,然而作者不按常理出牌,最有理由死去的人一直活着,就跟他买的老牛一样,是村里人口中的两个不老也不死的,他身边那些不计前嫌、勤劳向上的却通通都不得善终,每一次变故的发生,都让人会以为福贵会接受不了而选择自我了结,可偏偏最扛得住的就是他。

书名叫活着,这其实是个残忍的玩笑,福贵当然希望自己活着,不然他不会在每一次打击中都坚强撑下来,但是他绝对不会愿意独自一人活下来,所以苦根去世后的第二年,他还是买了牛,还特意挑了头待宰的老牛,一方面是不忍心,另一方面想必是不敢再看到身边年轻的生命相继离开的场面,或许他觉得自己快要不行了,和老牛为伴凑合到终老也不孤单。

文中多次提到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又变成牛,这是一句充满希望的话,然而到最后,福贵有了牛,却看不到未来,看似积极的话增加了全书的悲剧色彩。

福贵一直活着,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他还能有什么盼头,他不知道,但是他没有选择懦弱地终结生命,大概生命对他还是神圣的,他是把妻儿老小的离开当做老天爷的惩罚,他一直活着也是老天爷的惩罚,既然是惩罚,那就不是自己决定结束时间的。

活着也许不是因为勇气,活着也许不是为了梦想,活着也许不是肩负重任,也许仅仅是怕死,仅仅是习惯,但是不管再难都一直活着的人,应该是已然看透生死了。

小说以简洁诙谐的开场把我吸引进来,随着故事的深入使我心潮起伏欲罢不能。时时会想到,人生怎么会有如此艰难苦涩?我的心真的在颤抖,我明白一个人的生命在天地之间是多么的卑微。

输光了家产,使父亲含怨而死的富贵站在清冷的街头,落寞地嚎啕大哭。他妻子家珍被其父接回家,临去时那幽怨的一眼,包含了太多的辛酸。看着一个人由活得潇洒到活得可悲。后来当苦难和病痛夺走了他的母亲、妻子、儿女、女婿及年幼外甥的生命。想象不出,一个人的一生如何来承受如此多的苦难和打击。温情的时光是那么的短暂,而活着的含义愈来愈清晰,苦难才是人生的真相,忍受它,直到终结。活着不仅仅是呼吸,活着便是一切!人活到老时需承受丧亲之痛,这是何等的备受折磨,福贵没能向他的名字一样有福有贵,在现实的蹂躏中,福贵坚强的走过来了,最让人感动的是,主人公在承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之后,仍能保持一颗平和、乐观的心。真的太不容易了。

人是那么脆弱,又是那么坚韧。当这两样突然一起放在面前,真是有点受不了!什么是真实的生活?如何看待生活?生活就是如此,给予我们太多的问号和无奈,象福贵那样经历了许多而仍然顽强地生存下去,他那时对生存其实并无明确的认识,只是以一种动物般的求生本能使他延续了生命。但他在暮年却能以一种洞察人生的乐观来对侍生命,这一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的启迪。生命能够承受的重量到底是多少?生命的存在与消逝怎会如此简单、轻易?如雨、如风,过了却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多数人也活着,但仅仅“活着”,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昨天曾将梦想抓在手心,今天却无奈地任它随风而逝。流走的不只是光阴,还有我们内心深处当初的执着与渴求。没有特别的理由,我们就不再努力争取,就淡然地活着。还不断地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

当看完这篇《活着》时,心终于豁然开朗!是啊,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富贵比起来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可仍然不满足,仍然在抱怨世界对我们不公平,其实自己受再多的苦和书中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活着就是福了,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余华的作品《活着》读书心得

有的人活得幸福辉煌,有的人活得痛苦平庸。富贵的一生从幸福到痛苦,从辉煌到平庸,最大的悲哀也是此,所有人拼命努力,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只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能摆脱平庸,活得精彩。

“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变成了鹅,传到你手里,鹅变成了鸡现在鸡也没了。”《活着》就从徐家的败落写起,成了富贵坎坷一生的源头。

富贵败光了所有家产后,他的母亲对他说:“只要活得快乐,穷也不怕。”可富贵真的活得快乐吗?败光家产住到乡下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母亲患病他去城里求医却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看到这一幕我尤其着急,直在心里呐喊:你快回去呀,你有主角光环的,你不会死的,你母亲还等着你呢,你的妻儿还等着你呢,他们会很着急的。我虽抱着着急心态,却一点不敢敷衍,认认真真看完过程直到结果,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他和战友被解放军俘虏,才得以归乡。母亲却早已过世,妻子含辛茹苦带大一双儿女,女儿凤霞也因一场大病成了哑巴。作者最终没给富贵任何主角光环,他救不了他的母亲也救不了他的凤霞。

我以为他们一家人在大时代的背景下,随着社会变革,艰难的生活,用他们的生活反应当时的苦,然后告诉我们,我们现在丰衣足食的生活来之不易等等,可是,并没有。这只是悲剧的开端。

妻子家珍因为换上软骨症而干不了重活,儿女还小,重担就落在了他身上。为了让儿子能够上学,他把女儿送人,同样作为家里的女儿的我愤愤不平,又庆幸我生活在了一个好时代,。虽然最后女儿回来了,还嫁了人,还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因大出血死在了医院里。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被医生抽干了血,也死在了医院里,医生和县长没有受到任何的法律制裁,才惊觉,那不是我现在生活的时代。儿女相继死去后,家珍也随着去了。女婿在工作时,出了意外也走了,留下小小的外孙和富贵相依为命。富贵给外孙煮豆子吃,外孙因吃豆子被噎死了。

看到最后,情绪倒没了多大起伏,我想,作者给富贵的主角光环就是他还活着吧,会继续活着吧,在失去了所有之后,经历人间最痛之后,一颗心已千疮百孔之后,没有轻生的念头,对生活也不报任何希望。他还有什么可失去的呢?那头陪伴他的、也叫富贵的老牛吗?作者用冷酷的文笔描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西雅图时报》评价说: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

活着,其实并不复杂,它是最简单化的人生。人们常说的“我活得好累”不过是要求得太高了罢了,活着只是活着,是生命的延续,没有喧嚣浮华,也没有功名利禄。可是,如果活着只为活着,人生倒是没了精彩没了追求,活得平庸了呢。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如果我们有更多选择,就不会有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可是我们只能沿着这条狭窄的小道,麻木地走过去。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应当进取乐观的处世至理,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我的人生观却没有异常大的改变。要说收获,则无非是在感叹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应当知足。

我认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没事胡思乱想,无非是因为人的软弱,因为人的不懂得知足,总是想要得更多。

《圣经》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软弱的,人的体内人的成分使人易怒,冲动,不能自制。这一点我是相信的。人的软弱,使人应对困境时往往无力支撑自我走向新生,使自我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我明知善恶却无胆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旷野独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无声地攀爬,在无桥无船甚至无人的野渡泅过冰冷的河面,充分显示自我的勇气与智慧,那么在现实的世界里,人的日子会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时,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总是难以得到满足的。未经沧桑的人总是容易在现实的捆绑中藉着心灵的不满足幻想着换个环境,一味认为物质的困境使自我忙于无意义的奔波,无暇顾及精神享受。于是,在不如意的现实边缘,痛苦地理解一袭又袭虚无的冲击。却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中,过着看人脸色甚至随时可能遭人毒打,随时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还会为以往的生活尽不如意吗或许那时,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恼和追悔了吧。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读了《活着》,我想,理解现实,努力成长,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打开鲁迅文学奖(20xx——20xx)获奖作品名单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最慢是活着》。那一刻,我平静中夹杂着惊喜,惊喜中又参杂了佩服,佩服中又略显自豪的表情,弄得家人莫名其妙。这种复杂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这部作品的作者是我的同乡,书中再三提到的杨庄,与我家也仅二十里之遥。有了这层关系,便毫不见外地将乔叶视为熟悉的邻里,其他获奖作家,依然是遥远的只能仰望的星。

第一次听到乔叶这个名字,是20xx年。有朋友看到我发在《焦作日报》上的豆腐块后问,认识乔叶吗?她是咱们这儿修武县人,在《焦作日报》上发的作品最多。我遗憾地摇头后记住了这个名字。

后来,读她的作品多了,也有意无意地在网上搜过她的资料。除了看到她比较详尽的简介外,也仅限于知道,她后来搬到了郑州,加入了作协,成为了专职作家。其中的时间先后到现在我也弄不清。

她的获奖作品《最慢的是活着》,我很早就读过了。

我说这么多的原因不是在分析这篇作品的真实程度,而是想起了夏阳老师曾经考过我的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许多作家的成名作就是自己的处女作吗?其一的原因是刚学写作,作品不好根本不可能有人发现;其二是开篇之作往往从写自己入手,倾注进了大量的心血和真情实感,这样更容易感染读者,尽而得到评者的推崇和认可,成为人们眼中的精品。

虽然乔叶在得到这个奖项之前早已硕果累累了,但这篇作品获奖也不能否认有这个原因在里面。

第一次读这篇作品时我有点粗枝大叶,没有吸取到应有的营养。这次的读,是完全跳进去的读,写这篇评论时,我也是差不多跳出来了(评论作品时,只融进去不跳出来,就不能更客观更冷静更准确地了解作品,体悟“形象客观”和“作家主观”两种表达意图在作品中相互融合的艺术水平和效果)。

再次读完后,我很庆幸与作者是老乡兼同龄人,对作品中的人物个性语言和生活习惯认知,以及很多精彩的细节没有一点隔膜。

在评论作品中,很多真正的大家都将作品的语言推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本人不才,但一向也认为语言不精的作品不能称之为精品。

我对乔叶印象最深的作品,大部分是散文和小品文。早就感知她文风清淡,措词委婉,惜墨如金,不经意间总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出哲思来。换句话说,正是这种小部头的写作历练,成就了乔叶的语言。本篇小说语言除了以上提到的特点外,又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快感与畅意。

比如“——在我貌似任性的表征背后,其实一直长着一双胆怯的眼睛。我怕被这个世界遗弃。多年之后我才悟出:这是奶奶送给我的最初的精神礼物。可以说,那些日子里,她一直是我的镜子,有她在对面照着,才使得我眼明心亮。她一直是我的鞭子,有她在背上抽着,才让我不敢昏昏欲睡。她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不喜欢你,你会成为别人不愉快的理由。你从来就没有资本那么自负,自大,自傲。从而让我怀着无法言喻的隐忍、谦卑和自省,以最快的速度长大成人。”

再比如“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奶奶对于父亲这个独子的感觉,我想只有这个字最恰当:怕。从怀着他开始,她就怕。生下来,她怕。是个男孩,她更怕。祖父走了,她独自拉扯着他,自然是怕。女儿夭折之后,她尤其怕。他上学,她怕。他娶妻生子,她怕。他每天上班下班,她怕。——他在她身边时,她怕自己养不好他。他不在她身边时,她怕整个世界亏待他。

父亲是个孝子,无论她说什么,他都俯首帖耳。表面上是他怕她,但事实上,就是她怕他。

没办法。爱极了,就是怕。”

能比如的太多了,如果我再这样举例下去,这篇文章有可能超出这个中篇小说的长度,所以比如停止,评论开始。

在结构的安排上,这部作品既没有一波三折的引人情节,也没有环环相扣的阅读期待。她只给了我们一种感受氛围——如邻家大姐一样毫不隐瞒地讲述祖母的一生,其间也讲述了“我”的心灵触动。这种真心真意的讲述打动了我们(读者),使我们也拿出真心来,为祖母的威力或低首或反抗,为祖母的酸苦或鲠喉或理解,为祖母的宽容或宽容或赞同,然后再在这种所知所感中思考活着的直观意义。

这篇文章之所以直逼人心,是作者摒弃了写作方法上的繁华与嘈杂,仅以时间为序的单线结构为主要叙述方式,偶尔为了某个细节的完整才将之后发生的事情提到之前的位置。再就是选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根本不去借助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依靠醇厚真纯的叙述韵味感染读者。真心往往换来的也是真心,这在写作上也不例外。

学习完这篇小说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尽管有人对一成不变的传统表达早已斜眼藐视,但这种结构方式稍加润色更能表达作品的舒缓与静美。这篇作品的亮点就是以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成功地刻化了一位传统女性卑微而又强健的一生。

文章娓娓道来,行云流水般洁净而略带回音。偶尔让细节带起微风,吹起浪花,摇曳生姿,过后又潺潺而去;之后不远又用细节带起微风,吹起浪花,摇曳生姿,过后又潺潺而去……如此回环往复恬静的叙述让我们明白,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生活尽管地嘈杂喧哗,而纯粹的生命也还是活着或者死去,不管你愿意与否,你将永远成为上辈人的传承和继续,下辈子人的怀念与遗忘。如此一来,对个体来说最短暂的生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将变得最为缓慢与长久。

“我的祖母已经远去。可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间距从来就不是太宽。无论年龄,还是生死。如一条河,我在此,她在彼。我们构成了河的两岸。当她堤石坍塌顺流而下的时候,我也已经泅到对岸,自觉地站在了她的旧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她的陈颜。我必须在她的根里成长,她必须在我的身体里复现,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

这多么好。”

是啊,正如文中所说,这多么好。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

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家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这部小说的确让我感到沉重,我觉得《活着》是一部超越个体情感而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进行的创作。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忍受。

这个看似荒唐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人文价值的关怀,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弃生命的理由和借口,这个简单却又充满思辩色彩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活生生地诠释。“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

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人活着,最怕的应该是孤独吧。无论多么辉煌的背景,转身既是孤独的背影。有时候看完一本书是享受的,但是有时候觉得看完一本书是悲伤的。前不久看完了余华的作品《活着》,如果要问我说,看完是什么感受,那一定是:压抑。当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个死去,最后只剩下主人公富贵和那头老牛的时候,不免会觉得作者太过无情、冷血,但又是作者那种冷静几近残忍的写作手法,才会给我们那么多的思考。

今天我又把书本拿了出来,我有在书中做笔记的习惯,我翻到了这段话:“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这句话我想大概每个人都想过吧,只是都没有一个太好的答案,可以满足自己,也就不了了之。悲伤的时候我认为是不适合看《活着》这本书的,因为它会把你带入一个更加悲伤的情绪中,也许更糟糕的是,会让你无法自拔。

有时候,你不会不敢把文章串联起来,因为一旦串联,你会发现,这书中的主人公未免也过得太惨了吧,这样的承受能力,我想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很难想象的,太可怕了,主人公所遭遇的一切。

但是,当我们经常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会有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是我们在一个死胡同里走不出来,另一种是我们越想越敞亮。也许,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活着的读书心得体会

余华老师的《活着》就把这些如果变成了真实,他用细腻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人世间最难以承受的悲欢离合,讲述了生命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即使再鲜活的人物,在强大的命运面前,还是显得那么的渺小,那么的苍白无力…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坎坷曲折的人生,并以此向我们诠释了活着的本质:活着,是为了活着。

和主人公鲜明的对比,我们的种种不如意就像是一种无形而有力的讽刺。优越的条件使人变得懒散。

如果说福贵的坚持和豁达,为我们谱写了一曲豪迈的生命赞歌,那么余华老师,便是最能把这首歌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人。而我们,在聆听之中,享受了一次生命的洗礼。

此时此刻,我是带着泪写的,不自禁啊,请原谅我的年轻。

再想想,不知道鼻根酸了多少次,纸巾已经堆积成雪原,不知道热乎乎的眼泪什么时候停了,什么时候又涌了出来,只觉得凉在枕头上,被单上。夜晚读书真的承受不住这样的感情。夜早就深了,可是现实全变了,找不到自己,找不到睡意,忘了明天的一切计划,忘了夏夜窗外的蝉鸣。

有庆离开人世的那一段,心里一抽一抽,止不住的又酸又疼,我真不该怎么表达。福贵抱着儿子走回去的那一路,我好像也走了一遍。那风呀,那路呀,那黑暗的夜呀,那个抱着儿子的父亲,都像是我自己一样。

感情丰富,我一向认为这是福分。那时候,我觉得流着眼泪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它让我感受到自己血肉的存在,感受到勃勃跳动的心脏,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厚重,眼泪的宽广和伟大。好像自己也付出所有,爱了一场,能帮他承担一次生离死别的痛苦。

我几乎是立刻想到了《天蓝色的彼岸》,想到了哈里。我记得当初读到死去的他回家看望父母与姐姐的场景,那种可望而不可及,那种欲言又止,那种隔离,那种思念,也是这般感慨万分,心酸难释。也许死亡是一个平常而真实的东西,它自然而然就来了。活在一个甜蜜的保护伞里,我将永远感受不懂何谓生命。而这两本书,却让我感受到更多的痛苦与离别。我恍然发现:我命里的幸福,简直是几百辈子修来的福分。是因为我年轻,才让我如此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会拥有他们一辈子,好像只要凭借善良和努力就可以。可是它也许不是这样的,我从一开始就错了。

命运本就是我自己,我离不开它,它离不开我。我们来的时候因为不得不来;走的时候因为不得不走。所谓的幸福和不幸,都是相对的,是内心给自己的安慰或者打击,是我们选择“活着”这一选项的底气和毅力。说实话哦,有点诚惶诚恐,不知该如何去守住我所谓的福气。

看着福贵,我还明白了生活不易,不仅如此,拥有了生命也很不易。个人,家庭,社会,世界,你有你自己的一切追求和美好的小天地,也会有逃不掉的责任与还不完的债,错综复杂的命运大网里,每个人都是一个点,不知谁是谁的开始,谁是谁的结局,谁和谁走散了,谁和谁走下去。

甚至是你自己,都无法预料明天你是否会如自己期望的那样站在同样的阳光下,大口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足下是生你养你的土地。当这一天又如你所期望的那样过去了时,大声笑吧,好好感谢生命给予你这样的幸福,能让你如愿地爱着与被爱着,如愿地活着。

我珍视生活,从前是,现在是,将来只增不减。每一束温润的阳光,每一滴轻轻的雨,每一场热烈的日出,每一朵盛放的云,都令我感到那么幸福。春秋冬夏,花草树木,亲临挚友,衣食起居——组成我生活的每一部分,我都热爱它,发自肺腑地热爱它,拼尽全力地热爱它,因为它们是我创造的,是随我而产生的,是我每分每秒存在的证明,是我的每一滴血,每一根骨头,每一次呼吸。

福贵的生活,就是一下一下有力的心跳。咱中国人是这样过来的,从贫穷与落后中咬牙爬出来的,走过的弯路,含冤而去的事物,农村生活的苦,都爬出来了。就算这样的苦中,也能有令人潸然的幸福,福贵和家人的陪伴是又酸又甜的,那些农田上度过的清晨与傍晚是又苦又香的,就连福贵一次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时光,也是五味杂陈的。

我要加油,为了很幸福,要一直这样守候着。

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懂为什么书名会叫做《活着》,慢慢的深入看下去才知道,因为福贵的一家老小,随着时间随着各种原因相继的离开了人世,到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只被他命名为福贵的老牛,他俩也相伴走完剩下的路。

福贵他做过地主,打过仗,逛过戏院,赌过博,经历着家人们一个又一个的离去。从富贵一时到落魄无比,从放荡的青年直至寂寞的晚年,或许平常人看来是悲惨的,但作者偏偏采用第一人称,这样或许旁观者的伤感大概是不必要的,人生的喜怒哀乐大概只有福贵自己知道吧!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忐忑的,更是觉得很苍凉。忐忑,是因为看着福贵一家人的离世,一个接着一个,永远都不知道你看到哪里,他的家人又会离开;苍凉是因为,看着在这世界就只剩下福贵一人,年迈的他尽显孤独。

这大概也是最能打动我的地方,是啊,有时候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是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的。而活着中的福贵,更让我们看到活的人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看法。

或许有的人会像福贵一样小心翼翼的活着,小心翼翼的待人待事,又或许我也是这样的,小心翼翼,可是尽管有再多的小心翼翼,也藏不住内心冲劲儿,面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没做过的事情,告诉自己,别怕,试试看,大不了重新来过,没什么的。

却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中,过着看人脸色,甚至随时可能遭人毒打,随时可能朝不保夕的日子,你还会感到生活不易甚至徒生感叹吗?那曾经的不如意,恐怕就变成了一个个的美好回忆了。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就应该选择努力,没有一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坚信,活着才有一切,才有希望。

《活着》这部小说讲得很悲惨,当一位名叫富贵的老人以乐观的心态讲述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地离去,我们同情他。当然,这个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年轻的时候做过多少蠢事,也许将来有多少厄运发生在你身上!我们也许会同情他,但并不会可怜他,因为人总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所以富贵的故事告诉我们:但行前路,也要考虑后果!

人生本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亦或是为人丈夫,都应该先学着做人!有些东西可以去尝试,但需要一个合适的“度”,正如《活着》中的富贵,不能因为父亲是地主,家里有钱,就不顾父母,妻子的阻挠,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去追求自己所谓的.“人间极乐”!

人生在世,何来亏欠,都是本色出演!人生都是一场骗局,谁的骗局高明,谁就活得更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同样也是世界上最傻的动物!有些东西拥有的时候,不懂得去珍惜,直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我们望着富贵和老牛的背影渐行渐远,从他们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活着的艰辛,看到了活着的不易。故事的最后老人和老牛成为彼此的依赖,也许剩下的时光可能会很累,但我希望他们是快乐度过的,也愿他们只为活着而活着!

活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容易的,但活得潇洒,每天都快乐却又是非常困难的。《老人与海》中说:“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但就是打不败他”,我想既然活着,就去和所谓的命运抗争。正如电影哪咤中所言“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你问我人是否能改变命运,我不晓得,但我晓得的是,不认命也许就是富贵的命吧!

福贵的一生经历的苦难,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人们生活唯一的目标就是活着。也许现在的人,永远无法理解!书中人物貌似离我们很远,但一个个人物又是那么的真实。因为现实远比小说残酷!那段残酷的岁月,大家只为了活着。

读这本《活着》犹如经历了一遍那个年代,走了一遍福贵的人生。与我而言是震撼的!福贵一生苦难无数,却从未放弃生之希望。美好生活之希望!我们是幸运的,生存在这个和平年代。但更不应虚度光阴!

活着,就要有意义。好好活!

这本书看完了,这确实是一本不需要书签的书,对于想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来说,十分推荐这本书,读起来很流畅。

一本书一共有五篇自序,这还是第一次见。在日本自序中,余华谈到了时间创造了一切,创造了生离死别,创造了酸甜苦辣,并引用了贺知章的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对于某些事情的认识,确实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就像对于读完上面这首诗的感受,初中和现在相差深远。而现在当我读完《活着》的这本书时,感触并不是很深,并没有觉得这本书写的有多么好,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上一两代人所遭受的苦难没有切身体会的原因吧。

读完之后大概有以下几点感触:富贵最大的幸运就是取了家珍这么好的妻子,这一点甚至改变了自己之前的择偶观;凤霞因为生病变成哑巴真的是太可惜了,但是她第一次就相亲成功我感觉还是比较意外的;有庆一定是一个超级可爱的孩子,如果当时能给他一只狗狗陪他玩,简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毕竟绵羊和人类的互动还是很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富贵夸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时候,仅有的一次表扬,内心真得比有庆本人还要激动,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吧;凤霞因为难产而去世,二喜因为工地事故而去世,苦根因为吃豆子而去世,这样类似的事情回老家时也听长辈提起过,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确实。

只有回老家时,才能听到长辈讲述他们年轻时的苦难,表情状态大都相似,脸上的皱纹快乐的游动着,和富贵一样,精彩的讲述着自己。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福贵到最后只剩下人生存的唯一理由——活着。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活着的,只是再想起这本书时,也许刚好在疫情期间,每天能看到很多生死别离的新闻,内心有了些许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远比我们想象的宽广,而活着,就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这是对生命最后的敬畏,也是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秉性——活着。我读《活着》。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余华——一个看上去朴素无华的作者,却写出了最最朴实但震撼人心的故事。

富贵悲惨的一生让人觉的心酸,一个乐观的人面对亲人的不断离去,力不从心的他也只能被现实折服,值得庆幸的是他没有因此被打—倒和击溃,依然屹立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与靠全部积蓄买来的老黄牛相依为命着在黄昏的余晖中作者看到的是一位满脸沧桑却精神矍铄的老人。

在他的一颦一笑中却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在人生的道路上给人以鼓舞,从而认识到命运的残酷所带来的种种无奈,但在古代人定胜天概念的怂恿下,让后人始终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正所谓饭饱思淫欲,一向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富贵也只能顺应事物自然发展的规律,加上对祖辈基业毫无顾忌的无休止挥霍,生活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中的富贵慢慢的走向失魂落魄,家业日暮途穷!从而逐渐走下繁荣的历史舞台在新时代的洪流中被冲刷着,永远得不到翻身。

这种生活让他心安理得,无所顾忌,就像书中说的:人是为自身而活着,不是为本身以外的事物而活!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社会环境的`因素给我为物质金钱而奋斗的使命。可是我明白,或许等我到了不惑之年的时候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含义——人生最崇高的哲学!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活着》。

算起来我和错过《活着》这本书,少说也有三次。

早在住宿时代,7床的舍友推荐给我的,我瞟了一眼那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字,不屑只持续了一小会儿。后来几乎成了全宿舍共读的读本,我还是没有看。

历史老师紧缩课时,抽出时间给我们放了两次姜文的禁片《活着》,每次半节课。我一向讨厌人民公社、大跃进这些“社会主义特色产物”,于是两次放电影我都趴在桌上梦会周公。

后来在书店又看见这本装帧普通的书,蓝色的封皮,定价15元。摸摸身上皱巴巴的二十几块钱,叹口气,最后买回的是北岛的诗集。

最终把这蓝色的小薄本捧在怀里时,已经太多波折。用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故事不很长,也并不沉重,却是字字深入人心。

我后悔看完整个故事以后又不过瘾地读完了后面的评论,那些溢美之词似乎是为了增加这本小书的价值而存在,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判断。事实上,伟大的故事在收笔的刹那就已经成就,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本身。

如果仅用“家庭悲剧”来形容《活着》所讲述的故事的话,那么太过浅显。穿越时空的是福贵和年轻时自己的对话,也是和我们的对话。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离开自己,有的是一步步走向衰亡,有的是意外去世,还有的以荒谬离奇的方式死去。他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因为这样的一场灾难中,只有他一个人得以幸存。

引发我思考的是,为什么福贵没有哭天抢地怨恨命运夺去亲人的生命,也没有感天谢地庆幸自己能够在这场灾难中幸免。他好像很清醒,在年轻了一场之后,也很淡然,甚至从来没有想过死。被抓去充壮丁的时候没有,亲人相继去世的时候也没有。我想象着所有的一切,那样的颠沛流离,没有任何指盼的生活,路只剩下一条,就是活下去。的确,在那样一个荒谬的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便也不再荒谬了。

余华的文字对于我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不带任何的装点和修饰,就是简单而直接,扑面而来的质朴和清新。很久以来,我一直追求着文字的本真魅力,只用恰到好处的词藻装点,不必过分铺垫,也不必过分华丽。比“不着一字而尽显风流”更加高妙,它可以并不风流,只是看着舒服,让人明白。这样极简的处理一下子凸显出时间轴的巧妙之处——用有限的文字量描述了宽广的时间跨度。这就是时间的神奇,在这样平实普通的讲述之中。看完最后的一个段落,脑海中浮现出同样的画面,刹那间的感动,恍若隔世。

余华说,“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们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贵的活着是出于本能的,生命本体的延续。书中最感动我的情节是家珍和福贵对春生说“你欠我们一条命,用你自己的来还”那个地方。他让春生好好地活下去,不让他死。这样的活着,没有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所渲染的那般高尚,你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想到死很容易,去死也很容易,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上,向往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和意识。即使这个人已经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被一再地边缘化,即使他的人生如同一场戏剧般跌宕,不变的依旧是生命的热度和力量。

当一切过去后,你要活着,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地位、身份或是其他的什么,就是为了你自己。为了活着,为了见证,为了自己还能拥有一切的权利。

这种活着也许艰难而高傲,不断地和苦难斗争;也许简单而卑微,像我们的主人公福贵,他并不为了活着而和苦难斗争,而是在苦难里活着。

他感觉不到痛,并不是因为麻木,而是痛苦对于活着来说全然没有意义。

他一时兴起,从集市上买回待宰的老牛养起来,他编着其他家族成员的故事来哄骗它,责备它不好好耕田,然后又是一笑置之。

他在悠扬的农田里孤独地行走,走过广阔的空间,走过无限的时间,嘴里哼唱着最朴实的民谣,让蹩脚的旋律穿破天边最后一缕光亮。

我们看见他,他也许悲伤,也许不。

他也许累了,也许不。

重要的是,他活着。

余华作品《活着》读书笔记

小小的一本书,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用最简单朴质的文字,镌刻了生命的沉痛与恒久。触碰着余华笔尖留下的每一个字符,我开始用虔诚的眼去反观自己的生命。

《活着》这部蜚声国际的大作,沉淀在薄薄的纸张里。但你分明能感受到它四两拨千斤的铿锵。我是个热爱文字的人,但其实我也很难说清楚什么是我心中的文学。这已经是个太宽泛的话题,没有人道破也没有人可以去道破。我只能说有些文字它可以反映出一些人的心声就够了,这已经构建了一个创作与鉴赏的平台。

突然想借用安妮的一句话: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

真亦假时假亦真,难道生亦死时死亦生吗?我顿时感到语塞。因为沉痛背后隐藏着太多强大又难以启齿的力量。当然那是个特殊的年代,在一个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人能活一天算一天。今天是不同了,可究竟又有多少不同呢?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承载着还有多少足以支撑一个人的力量?这一点从当今的书店里便能瞥见一般——书店里的书是越来越多了,好的文学却是越来越少了。

好的文学是注定要引人深思的。或痛或悲或喜。但大多是凄凉的。因为悲剧总是更能给人深刻的启迪。在今天这个喜剧迅速庸俗化,幽默被搞笑取代的时代。悲剧似乎注定要承载更多的东西。

你有多久没有被感动过了?或者换句话说你有多久没有流过眼泪了?当然感动不是简单的眼泪就可以衡量的东西,真正的感动可以是无泪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欲哭无泪,更因为感动本身是丰富的。你可以笑着笑着就哭出声来。郭敬明曾说过他想写个故事让我们读着笑着却哭了。他写不出来,因为那些美丽浮华的文字背后独独少了深刻。

记得余华在他《活着》一书中写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就是对感动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难的拷打下刻画出的轮廓是坚硬与无奈的,更是无声的。因为习惯苦难,习惯到自己都不觉得它是苦难。

人真的是脆弱得像一根芦苇,即便他是根会思想的芦苇那又如何呢?不仅仅也是平添许多无奈的喘息?《活着》我看了两遍。每一遍都让我泪如雨下。在深的夜里看着这样一本书,描述生活,描述苦难下生活的人,最后便成了描述一种最原始的生存状态。如果活着本身就为了活着,是不是有些太过残忍。可是又有谁规定过生活不能残忍呢?如果它残忍你就得在残忍中活着。

活着的人本身就是伟大的,他战胜了太多存在和不存在、发生和没有发生的意外。余华在书的最后写着:“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

圆灭圆生!圆本身为圆,它该在何处生又该在何处灭?如果说这个过程本身是一种轮回,就简单了很多。

一时之间,竟囫囵地码下了这么字,算是总结《活着》,也算是向余华致敬!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余华的《活着》就是一个在中国从抗战时期到文化大革命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典型的农民一生的缩影,他们经历了战争、饥荒、天灾、人祸,无数我们这代人看来无法承受的痛苦。下面是本站带来的余华活着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这本书是今年我在地坛的书市上和《许三观卖血记》一块儿买回来的。书皮是纯红的,就像书中所述的那个年代天空的颜色。封底上有作者的一段话:“《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他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本书我来来回回看了两三遍,在一些情节的时候会微微笑出来,而在别的某些情节时,则哭得满脸是泪。

怎么说呢,这本书很真实吧。真实得好像这就是你所经历了的事情。充斥着一股子田间的泥土气味以及那个年代火一般的味道。

火红火红的,烧满了天,火热的笑脸,淌下殷红的滚烫的血。

死这件事情,仿佛已经成了平常,但仍那么的揪心。爹从粪缸上掉下来死了,娘病死了,老全中流弹死了,龙二被枪毙死了,有庆抽血被抽死了,春生上吊死了,凤霞产后大出血死了,家珍软骨病死了,二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苦根吃豆子撑死了。只剩下福贵一人还活着,和那头与他同名的老黄牛,在田间共同光着黝黑的脊背种地。

这是一种怎样的坚韧。那么多个生死关头的痛都挺了过来,那么多个生离死别的苦又都自己咽下肚去。因为,他想要活着。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文中还有两个很是常见的。一个是笑,一个是哭。咧着嘴笑了,呜呜的哭了。

这两个词听起来有点傻的意味,但显得又是多么的真实。笑时咧着嘴,定是发自内心的笑,苦尽甘来的笑,甜到心底的笑。也许没有声音,但能想象得出那质朴的样子,眼睛眯成一条缝,嘴角向耳根咧去,也许还露出几颗不齐的发黄的牙。哭时那呜呜的声音,像一个孩子那样,也许是无助,也许又是喜极而泣,再也许是感慨往昔。

人活着,就要有一个活着的样子。我们活下去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此外一些功利化的梦幻化的东西。人也许是个很脆弱的生命体,面对残酷有时根本无力抗争。但是,人又是一个强大的意念的载体,面对苦难,如果想要活下去,总是能活下去的,纵然是那么那么的苦。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才有活下去的勇气。春生是绝望了,自杀了。而福贵心里念着要活着,要和家人好好地在一起,便真的能挺过来。命运的齿轮一次又一次的碾过,他也曾在生死的边缘徘徊,也曾料定自己活不长了。但最终,他承受住了这巨大的苦难,没有被碾得支离破碎。而这种经历,虽然悲戚而痛苦,却被他当作了一种宝贝。

人在绝望之时总是说要死了。真的么。死也许是一种逃避,逃避这不敢去承受的苦难。而活,才是真正的勇敢。人活着就是在斗争,生活中的苦难总是有的,只是有的轻到不易察觉,有的重到令人窒息。就看你能不能把这苦难用自己的肩头扛起来。如果扛住了,即使全身乃至灵魂都颤颤微微的,那么也就活了。

故事从田间惊扰“我”睡梦的老人的吆喝声开始,他正在开导一头老牛:“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而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声后,竟然“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仿佛人与牛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之间可以自在地交流。而老人再一次的吆喝更令人惊讶:“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而在看到老人的解释后,我不禁笑了——“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这哪里是在和牛说话呢,老人分明把牛当成一个孩子,需要人讲道理,需要人哄着去干活,而不是通过鞭打。为什么老人与牛会如此亲近?他们之间有过什么样的故事,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初读到此只觉得老人可爱,而回过头来看才醒悟老人的这种天真憨厚背后所沉淀的是什么。用来骗老牛的二喜、有庆、家珍、凤霞、苦根,竟都是老人死去的亲人的名字,而老牛的名字,便是老人自己的名字,福贵。

“我”醒来上前搭话后,老人便讲起了自己的故事。此后,“牛”又多次在文中出现,贯穿了整部小说。除了出现在老人的故事里作为自己生平的一部分来讲述,它还出现在老人讲述的间隙,“我”跳出来和老人面对面时。而这种时刻,往往就是读者被悲伤袭击得忍不住要落泪的时候。第一次是老人讲到自己年轻时一夜之间输光家产,爹被气死,妻子也被丈人接走的时候。老牛以“蹲在池塘泛黄的水中,只露出脑袋和一条长长的脊梁”的姿态出现了,池水正拍击着它的脊梁。这让人不禁想到彼时几为苦痛所淹没的一夜落魄的旧日公子哥,痛苦时时撞击着他如水拍打着牛。所幸他没有沉沦,牛那条露出水面的脊梁似乎预示了他后日的站起来。

第二次是老人讲到自己被抓壮丁抓走,从战场的生死线上捡回自己的命回到家却发现娘已去世,而赢去了自己家产的龙二也因其财富被枪毙的时候。此刻牛正在悠然的啃着青草。跟着福贵一路走过死亡地带的读者,在突然看到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仿佛久久笼罩的阴霾悄然散去,我们发现阳光是那么温煦,眼前的池塘、柳枝、青草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饱经风霜的老牛是那么宁静安然,恰如老人的生存状态。我顿有一种被生命紧紧拥住的暖然与踏实,而眼前的一切都那么来之不易,值得珍惜。那些伤痛已经无所谓了,重要的是,他还活着,我们也都还活着。老人给牛套上了犁,生活还将继续。

第三次出现是老人讲述到有庆被抽血过度而死,自己背着重病的妻子家珍来到儿子坟前的时候。这一次没有对牛的正面描写,牛正在犁地,它周围是浑身散发着生命力的在田间劳作或休息的人们。福贵在向人们讲说“做人的道理”的当儿向牛吆喝了一声,他说:“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这就是他朴素却深邃的人生哲学。与周围热闹的人群相比,牛显得安分而踏实,浪子回头后的福贵也正是如此,他没有被困难压垮,更没有在自己遭不幸后向社会报复,他不偷不抢不怨天不尤人,他只是默默地承当生命所赋予他的一切,负重前行。

最后一次是在文章的末尾,亲人一一离他而去,最后他剩下的唯一的亲人,他的孙子,那个一心等着买牛的苦根,也死了。老人讲述自己怀揣着钱,买下了一头即将被宰的流着眼泪老牛。这不就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对死去的孙儿的承诺,更不是对“把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大了又变成牛”的家族复兴的执着。牛的眼泪让他看到了对生之眷恋,在死亡面前再无所求,只想简简单单地活着,无论那需要承担的是什么。我想正是这与自己毫无二致的生命意志,深深触动了他,让他把它牵回了家,并取名福贵。至此,故事结束,老人的讲述与现实合而为一。而从故事中走出来读者,将以新的眼光审视眼前的世界和我们的生存状态。

我们不难看到,作为一个贯穿全文的意象,“牛”一方面在结构上起了结构全文的作用,每一次出现都是一定阶段的结束,新一阶段的开始,新的故事又即将展开;另一方面,从叙事上说,作者安排将镜头从故事中切换到有着安静悠然的姿态的牛身上,能暂时切断读者的悲伤心绪,让我们得以舒缓一口气,而不至于在故事中沉湎太深而陷入绝望,将我们拉回现实,让我们更加感受到现实生活真实的美好;此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牛”有着它深刻的象征意义,每一次出现,都是这种象征意味的凸显。“牛”的意象在中国本身就有着深刻的内涵,比如勤勤恳恳,比如踏踏实实,比如默默无闻,比如忍辱负重。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一部分。老牛第一次出现时暗示的生命的坚韧,以及后来让我们感受到的对苦难的忍受与超脱,对生命的珍视,都在主人公身上得以体现,向我们传达一种生命哲学。牛还与泥土紧密相连。福贵对牛的感情也暗含了对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的感情。比如文章开头福贵赶着牛用粗哑的嗓音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这里头的自鸣得意,对荣华富贵最质朴的轻蔑,对当下生活的真诚的欢喜,与酸腐文人的自命清高是那么不同,把中国人自古以来浓浓的乡土情结仅以一个浅薄的“路远迢迢”来解释,这种朴实憨厚、生命的张力,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深深感动。福贵如此爱着生命本身,我想也一定是由于这广阔的温柔的土地的召唤。

他不是麻木,不是感觉不到痛苦与幸福,他只是把一切都沉淀,故而有了厚重的生命底色。我以为,活着本身即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因为不抛弃、不轻视、不虐待,而是拼尽全力去维护,去爱。而没有幸福一说,只能是旁观者置身事外,自视甚高的妄加揣度。余华在小说前写道:“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也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而以自己的名字给牛命名,我以为恰恰体现了他对自己生命意识的自觉,他从牛身上看到了某种相似。古人说“万物有灵”,为什么偏偏是福贵将自己物化而非将老牛人化?米兰•昆德拉说:“没有人能给其他人一种牧歌式的礼赠,只有动物能这样做。动物不是从天堂里放逐出来的。狗和人之间的爱是牧歌式的。”

福贵与牛之间,也可以说是这种牧歌式的感情。他与牛的充满情趣的对话,是两种不同的生命个体在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纯粹的生命对话,这正源于福贵对不仅仅是人类生命的尊重。而他以亲人的名字呼唤并不存在的牛,正是他对那些已逝的幸福的怀念,也是他而今生命的寄托之所在。而企图让人温情的受难一说,余华早已作出解释:“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我们没有资格去对这一形象作出道德评判,因为我们对他的苦难并不能感同身受,我们谁也不能说自己面对如他所承受的苦难时能作出多么“有价值”的抗争,我们谁也不能肯定自己会不会堕入绝望的深渊甚至去伤害生命。

“死也要活着”是战场上几乎处于绝境的老全对大家,也对自己说的话,这句话伴随着他一次又一次走过了枪林弹雨。看似悖论的五个字里,生命的信念与坚韧,对“活着”的留恋与执着,却散发出动人的光彩。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这些活法并不一定就有高下之别。而当我们能以同情的目光去触摸、去感受、去理解这个世界时,相信一切都会那么不同。

余华的《活着》就是一个在中国从抗战时期到文化大革命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典型的农民一生的缩影,他们经历了战争、饥荒、天灾、人祸,无数我们这代人看来无法承受的痛苦。直到亲人一个个都离开福贵而去,他还坚强的活着,不为什么,只为活着。福贵的一生,起初一切安然,后来却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每次都像是有了希望,却又会转瞬即逝。儿子的死、女儿的难产、妻子的疾病、女婿的意外、外孙的离世,他一一经历了最亲近的人的离去,最后老人便只能独自生活了十几年,直到他与游客诉说了他的故事,没有抱怨,没有愤恨,却只是娓娓道来,淡然,平和。他接受了上天的给予他的一切,痛苦和快乐。依然平静的活着。

不能不说读这部小说实在是一个历练,作者冷酷的文字却勾画出一幅史诗般的画面,我的脑海里一直在放电影,好像是无声的,却又好像是直接将字幕打在你的心里。可以说,福贵这一生经历的任何一次小小的苦难要是放在我身上我都会觉得天塌下来一般,简直是无法承受。但是人家依然活着,最终成为了一个饱经风霜却安静平和的老者,要问他为什么能这么坚强,我估计他也不会知道,也从来没有想过。中国几千年来千千万万的穷苦大众就是这么活的,只要有饭吃,全家人天天在一起,皇帝不征兵,地主不敲诈,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天大的幸福,自己眼中老婆总是最好的老婆,儿女总是最好的儿女,简简单单的就这么一辈子。

这使我想起了人类生存的目的,从本质上讲,20世纪之前的中国农民生存状态就几乎是生命本质的状态,和其他动物一样,生存和繁衍,可以说是处于和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状态下。但是后来我们改造自然越来越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却打破了人类和自然的平衡。其实我在想:我们牺牲自然创造这么多的物质财富真正有意义吗?我们变得比以前更快乐了吗?我们的道德水准,思想水平,文明程度提高了吗?其实自然如果要毁灭人类很简单很简单,人类能存在于地球上繁衍进化十几万年就是一个各方面的一个巧合,只要当时生命创造时的任何一个条件改变一点点,我们就不会存在。也许在我们之前,世界上存在过很多文明,只是最后都毁灭了,所以我们不知道。也许别人早就进化出了更高的文明,有着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也不知道。在宇宙的时间轴上,我们的公元纪年就是一个点,没有时间上的意义。也许多少年后,大自然只要动用一根寒毛就能将整个人类文明彻底颠覆,而我们将无能为力,甚至事先不能得到任何警告,后来也不会有人知道我们曾经来过这片土地,也创造过如此的繁华。

我不禁又想起了克拉克《与拉玛相会》那本书,说真的,大家不知道拉玛是什么,从哪儿来,来太阳系干什么,又将要去哪里。她有着自己的规律,只是我们不知道。人类可以登录她,可以研究她,窥探她,她是她始终按照自己的路线在走。而人类就是完全的一个客观存在,对她毫无影响,只要你不以卵击石,她不会伤害你,但是如果你挡在了她的路上,她也会毫无顾忌冷漠为什么,因为她根本看不到你。自然也是这样,我相信宇宙也是这样,也许宇宙的终极奥义就是没有规律,现在所有的规律都是巧合罢了。当人类兴奋的发现规律以为自己能改造世界时,其实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刘慈欣也在《三体》中感叹过:也许物理学原本就没有存在过。

扯远了,回到地球,回到我们自身,既然你不知道宇宙的规律是什么,人类为什么存在,世界上为何有了自己,就不用想那么多,只要活下去就好,过完自己的一生,你首先是为自己活着,为活着而活着。只要生命里有那么几个令你幸福感动的瞬间,我想也就不虚度此身了。就像福贵从军队中逃出来第一次见到亲人,就像全家在喝的快死的时候吃上一碗小米粥,就像儿子跑步跑了第一名,就像女儿出嫁,就像女儿女婿回家来和老两口其乐融融的吃饭喝酒,我想正是有了这些瞬间,老福贵在老的时候才能那么安静平和,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一生已经足够了。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当生活在xx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相关范文推荐
  • 01-10 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学(专业18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优秀作品,从而提升自身写作水平和品位。10.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 01-10 家长事迹鉴赏(精选21篇)
    研究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写作技巧,拓宽思路,丰富写作内容。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精彩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启示。
  • 01-10 电路设计心得体会与经验分享范文(18篇)
    经验和教训都蕴含在我们的日常行动之中,总结是将这些经验和教训提炼成有价值的智慧。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在现代生活中,我
  • 01-10 教师责任担当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实用24篇)
    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可以避免因小失大,确保工作的质量和进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整改措施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党的xx大以来,在
  • 01-10 在项目签约仪式上的致辞(专业17篇)
    致辞是在特定场合对特定对象或特定问题表达感谢、祝贺、劝勉等情感和观点的一种言辞方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致辞文稿,希望能够为大家在写致辞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
  • 01-10 写给老师的谈恋爱检讨书(热门18篇)
    检讨书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深入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和价值观。以下是一些撰写检讨书的参考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您好!因为我在校园
  • 01-10 最新巡逻辅警工作总结(优质15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种反思和反馈的方式,它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以提高工作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
  • 01-10 练八段锦的心得分享与总结(实用15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参考文献,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不同领域的写作特点和要求。这些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应文体的写作方式和特点。20_年度护理工作在院部的
  • 01-10 舞蹈节目主持稿串词(精选18篇)
    在这个重要的场合,我将承担起主持人的角色,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体验。如今,主持词已经成为各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是一些主持词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 01-10 2024年乡村振兴部署会议记录(优秀20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经典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接下来是一份范文合集,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