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学生心理谈话案例分析范文(19篇)

学生心理谈话案例分析范文(19篇)

时间:2024-01-11 20:41:03 作者:翰墨

通过学习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加深对不同领域和不同题材的了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见识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女大学生李某,长得挺漂亮。她有许多网友,大家都聊得很好。渐渐地,她发现和其中一个男生特别投机。一次不太在意的见面,却让女孩更加心仪,因为她发现男孩比想象中好很多,从此网恋就变成了现实中的恋爱。长时间的相处,让女孩发现男孩有许多像这样从网上骗来的女朋友。男孩一直在欺骗她,这就如晴天霹雳,李某心里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没有心思做任何事,甚至要割腕自杀。

女大学生的这种网络心理障碍属于情景性忧郁,她把自己真实的感情给了一个并不真实的人,真正相处了以后,发现他根本没有网上那么优秀,感觉也不像在网上那么好,只是虚有外表而已。更没想到男孩是一个专在网上欺骗女孩感情的人。因此造成心理障碍甚至想要自杀。而从男孩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网络心理障碍。他经常欺骗网上的女孩,表现了他在平时生活中都存在着自卑心理,这样的人特别希望得到关注。他们虚有一个好的外表,就好像“绣花枕头烂稻草”。他在网上把自己说的天花乱坠,其实是一无所有。网络是虚拟的,它可以让人们随意幻想,有些男孩把自己想成白马王子,女孩想成白雪公主,过度的幻想就产生了病态心理。

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报告

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通过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可以使他们理性地对待贫穷,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确看待贫富和义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经济贫困的现象。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步骤,分析学生无助、困惑、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让贫困大学生懂得只有摆正心态,奋发图强,德才兼备,自我完善,才能报效祖国,才能最终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所以,调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重要,为此,我调查了长春市奋进乡兴华村、太平村、隆西村、隆北村、一间村。访问了18—25岁的相对贫困的大学生120名。

(1)自卑心理。

在就业中处于弱势,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总是自惭形秽、自我封闭、不相信自己。

(2)焦虑心理。

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由于深知家庭经济的困难和父母的艰辛,知道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贫困生虽然身在学校,却始终惦记在远方的家庭,总为家里担心。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走上社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难问题日益显著。面对未来,他们经常考虑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忧虑、彷徨随之而来。他们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来改变贫困的生活,为家里减轻负担,然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差距,读书的成本和就业的预期收入产生很大矛盾,因此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负担。诸如此类问题,使他们容易产生对个人的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持续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甚至产生对未来的恐惧感。

(3)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挑战困难与憧憬未来是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主线。在大学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现状,他们既有想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考虑,又有对找工作不抱希望的担忧。一方面渴望竞争,寻找到理想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害怕竞争,害怕竞争中的失败,害怕选择带来的风险。这种压力长期存在,再加上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大学生各种社会关系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客观上会造成各种的不平等,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校表现并不是太好,然而毕业之后却能依靠父母的关系找到不错的工作,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从而产生抑郁心理。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些学生不堪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而最终走上自杀之路,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健康快乐的过好大学生活,本人提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措施,具体如下:

1.家庭方面。

贫困大学生家庭中,家长尽量不要给贫困生过高的期望,这样会加大他们的心理负担。双方要多理解宽容,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幸福不但是靠钱累积起来的,没钱但是相互支持理解同样可以幸福。

贫困生应该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通过努力实现就学和就业。贫困大学生上学期间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增加资本,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而不是像部分大学生那样昏昏度日。

2.学校方面。

学生工作既是服务学生也是教育学生,是促进学生成材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学生工作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学生成材教育联系起来,也必须和学生的家庭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学生工作应该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原因在于,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是和广大同学接触最多的人,对学生思想状况、心理问题的了解是最直接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还未有实质性进步,这是所有做学生工作的同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大多不是心理学专业或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专业毕业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缺乏专业知识,甚至有的采取轻视的态度来对待。由此,我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和修养,当好学生的先导和楷模,大胆创造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按理说这样便利的生活,人们应该越过越惬意才对,然而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心理有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也包括学生,下面是我班里一个孩子的心理认知问题,我认为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

周@,10岁小男孩,聪明,上课爱发言。在老师的眼里是个“根正苗红”的好孩子,然而在家里,父母却给我们发映出另外一面:霸道,不讲理,简直就是家里的“小皇帝”。没入学前,一直由老人照顾,老人比较宠爱,父母亲比较忙,孩子有要求,家长会在第一时间给予满足,家长说,“要不孩子闹,自己心烦,反正最后都会同意,那不如一开始就答应孩子。”其实,由于家长陪孩子少,孩子早期的吵闹不一定是想要这个或那个,而是让父母多关注和陪护而已,结果孩子发现通过吵闹能够很快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形成一种习惯。从而在家里变成不讲理的、不劳动的“小皇帝”。

因此,我制定对策:跟家长沟通,让家长知道问题所在,改变和孩子的交流方式不是无条件或无原则地满足,而是多陪护,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感恩,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认知问题,从而改正过来。

经过沟通交流,约法三章,家长最后反馈,孩子在家开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可以和家长好好沟通,根本不听家长劝的局面得到极大的改善。

作为一个老师,更应该能够从心理行为去了解和理解关心孩子,我们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只有心理得到滋养,知识得到丰富,这样的孩子明天才会更幸福!

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

(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内心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大量事实表明,心胸是否宽广、包容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否和谐直接相关,只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让大学生的心里对人对事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接触了许多因人际交往不协调而产生心胸狭窄的实例,而且有的大学生为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让人很痛心。

小李从北方来到南方一所省城大学读书,临行前在一家企业做人事主管的父亲反复告戒儿子,在大学里首先要和寝室的同学搞好关系,这样你的生活环境才会愉快,大学四年心理才有归属感。进校后,小李时刻告诉自己父亲的话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和同寝室的一名南方同学在对爱情的看法上相差甚远,经常斗嘴,导致彼此不服气,互相看不起,矛盾时有发生,而那位南方同学用小李的话说比自己更会处理人际关系,到最后同寝室的其他同学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自己的寝室同学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信任他,少数同学甚至奚落他。自己对他们也充满怨恨和不信任,进而猜疑和反感,只要有两位同学当着自己的面嘀咕几句,自己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心理十分苦闷;而那位南方同学却好像整天都过得很开心、很快乐,看到这一切,小李感到无能为力的同时又十分伤心,心胸开始变得狭窄,一度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从小李和南方同学的对比来看,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小李因人际交往的紧张,使自己的心里充满了猜忌、嫉妒和对他人的不信任。经过对小李人际交往技巧和艺术的辅导,小李对南方同学开始变得更加宽容,并试着改变和寝室其他同学的关系,慢慢在小李的脸上又看到了灿烂的笑容。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心理条件不会分享与分担是这一带大学生特殊的成长背景中极易形成的负性品质,也是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重要原因,尽管本次心理健康水平测量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各学段的教育中,我们都能明确地感受到这一代青少年存在的分享与分担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让大学生在良性的人际氛围中,充分体验与享受交往对象带来的快乐,并乐意将自己的快乐与对象分享,进而学会分担与体验交往对象的痛苦,并产生同感与共情,积极帮助交往对象解决问题,重新找回失去的快乐。分享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尤其对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樊富岷教授的团体咨询中,分享是首当其冲的训练项目,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参与团体活动的人体验到分享的心理感受,学会分享。从而达成人与人的心理相容,在互相帮助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接受与给予是矛盾统一于人际交往中的一对交互影响的心理品质与行为。由于每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群体中,必然会与群体中的人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无法离开他人的给予,也正是在这种接受与给予的过程中,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快乐,感受做事与做人的真正涵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多的是在接受中成长,不懂或很少给予,体会不到给予的愉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而使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心理健康也倍受影响。因此,学会接受与给予,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相反,良好的人际交往,更能使大学生体验到接受与给予的乐趣,养成接受与给予的良好心理品质。

蓝风的人际关系不佳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不懂得接受,更不知道给予的人,在他的观念里,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够了,没有给予与接受的意识,最终将失去支持,生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痛苦不堪。不懂接受与给予,不仅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影响了心理健康的水平。

拒绝交往让他尝尽了苦头。

小张是大一新生,性格较内向,从来没有住过校,从小都住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进大学后与7名同学同住,在条件优裕的环境中成长的他,看不惯的是同寝室同学“不良”的卫生习惯,更不喜欢他们随便的作息制度,尤其不喜欢他们的高谈阔论,总之,看谁都不顺眼。由于内向的他本来就不擅长与人沟通,再加之看不起那些同学,于是,就以独来独往来减少与同学们的交往,时间一长,他发现寝室同学说说笑笑,进进出出都结伴而行,似乎视他不存在,他开始感到失落了,孤独感油然而升,曾经多次萌发过主动与他们交往的念头,可都事与愿违。他回寝室时总觉得同学们都在议论他,对他评头品足,还窃窃私语,一副嘲笑、鄙视的模样,他觉得受不了了,想过换寝室,但没有得到批准。为了不和他们交往,他很少回寝室,只有睡觉时才回去,即使这样避开他们,似乎还是没有减少他们对自己的议论与不满,他开始失眠,食欲下降,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身体急剧消瘦,在寝室,话越来越少,甚至连笑声都很少听见,他感觉到听课的效率也越来越差,最后终于病倒了。在住院期间,寝室同学轮流守护在病床旁,看到那些平时让自己反感透顶的同学都忙着照顾他,送水喂饭,就象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似的,他的心被震撼了。他把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告诉了他们,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同学们只是觉得他不愿与他们交往,并不知道由此引发了他内心如此大的震荡。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针对问题:

如何对待多动症,自制能力差的小孩?案例再现:

我班学生浩浩,智力较好,知识点拨一下能学会,但是假如不特别关注他,课堂作业就常常不会写。调皮捣蛋,自我约束能力差,嘴巴总是管不住,上课乱插嘴,爱告状,喜欢惹是生非,经常欺负班上的同学,连女生也不放过,上课总是喜欢打扰坐在他前排的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属于多动症表现。案例分析:

鉴于浩浩这种表现情况,我特意去他家访了。发现他虽然不是留守儿童,可是爸爸妈妈并不很重视对他进行教育。他妈妈对我比较冷淡,甚至都没教育小孩浩浩向我问好。据了解,浩浩的爸爸妈妈相处得也很不融洽,无怪乎浩浩会有上述表现。应对措施:

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我加大了对浩浩的关心。不仅在学习上多花了心思,还从生活上关爱他,比说给他奖励学习用品,天气冷了提醒他加衣服,下雨天没带雨伞借给他雨伞。让他和学习成绩不错,性格活泼的同学坐在一起,让他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和快乐。

多多鼓励浩浩,他一旦欺负其他的同学,我不再如同以前大声斥责他,而是说:浩浩最近比上个月表现好很多了,这个月只欺负了一个同学了。但是浩浩如果能做到不再欺负同学,老师和同学们会越来越喜欢你的。在学习方面也如是鼓励。

鉴于他妈妈对教育不太重视,我就改家访为电话联系,将浩浩的进步及时回馈给他妈妈,并且鼓励家长也多多教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浩浩的学习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变得好了,不再欺负同学了,多动症也慢慢改善了。

这次得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郑渊洁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不会教的老师。让我再次感叹,教师在学生生活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一个角色。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凌某某,男,12岁,五(1)班学生。自由散漫,喜欢惹事生非,课堂老师上课总爱插嘴,因而大家都不喜欢他。他也因此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他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会去打骂同学。一旦家长批评,他就会发脾气,对家长的劝说一点也听不进去,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更是讨价还价。

一次课间,他去楼下戏弄三年级的学生,把毛毛虫塞进一个小男孩的裤子里,人家不愿意,他甚至还扒人家裤子。作为班主任的我,当时生气极了,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他一顿严厉的批评。没想到他丝毫没有悔过的意思,还一副不服气的样子,还冲我反驳:“又不是我一个人干的......”直到我给他讲明道理,他才渐渐冷静下来。

经过和凌某某的妈妈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爸爸经常跑运输不在家,对他的教育也是空白状态。偶尔回来一次,对该生所做的错事也缺乏教育管制,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的妈妈对他很是溺爱,爸爸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自由散漫的个性。

进入小学后,因为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与同学们不能友好的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家长的溺爱,老师的无能为力,更让凌某某得寸进尺。

三、辅导策略。

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使其内心的反应。作为班主任,我针对该同学以上的情况,作出以下的对策建议:

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其义务,每天以发短信的形式将凌某某在校的表现及当天的作业发送给其家长,家长再反馈给老师该生在家的情况,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2.对孩子的评价要多元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对孩子的评价要由过去单一的评价体制向多元化发展,家长要与老师一起努力,改进其身上缺点,多发现其优点,多鼓励多争取。3.用爱架起桥梁,使他感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利用班会课,我经常点他来发言,“命令”他多参与班级活动。上英语课,我还安排他当我的小助手,帮我监督其他同学读英语。刚开始,同学们都不配合这个“小老师”,他就更不愿意动口了,我知道这是同学们还不愿意接受他。而此时的凌同学心理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他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主动与他接近,慢慢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后来,经过凌某某自己的努力,单词也能读得很好了,慢慢的,同学们接受了他。

4.放些“小权利”给他。在班级中,给他一点小职务,让他在班级中找到自我价值。比如,我把班级的卫生管理交给了他,一听到能够自己自由支配全班学生打扫卫生,他高兴极了。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每天班级卫生的事不用我操心,预备铃响不久,准能看到他兴高采烈地来我面前汇报“老师,我们班卫生都打扫好了,课桌、讲台、黑板都擦干净了;地面也洒水了;垃圾桶也清理干净了......”。

5.多创造一些给他表现的机会。结合各科任老师,多给他一些机会,多“重视”他。课堂上多提问他,课后单独给他补习、单独布置作业,凌同学的这种涣散的性格,归根结底是学习成绩差导致的,所以课堂上老师们要多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四、辅导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凌某某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改进,招惹同学的时间没有再发生。课堂上由以前的“乱接话”到现在的“选择性”接话;班级的卫生管理做的有声有色;作业也能按时交了;与同学相处,进步明显,在和伙伴游戏中他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其次,是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他的肯定和表扬,使他变得自信多了,而且成绩也有了进步。

五、辅导感悟。

1.面对凌某某的成功,让我更加坚信鼓励的伟大作用,所以,针对凌同学这样自由散漫的学生,更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我更加认识到,作为老师不要总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而是要更多的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他一点点转变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里。

2.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学活动。在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从他们的学习能力出发。多鼓励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帮他们树立自信心,找准自我,用爱来关心他们,有爱来帮助他们。3.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紧密联合起来,支持学生鼓励学生,从精神上做学生的后盾。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多去思考,多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4.虽然该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却永没有结束。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要改正也肯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中间还可能出现反复,这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爱心、耐心与信心。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上学期我们班来了一名新生龙**,调皮淘气中透着可爱,入学考试语文30,数学18,计算都不会,向他了解情况,他说以前老师没交。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作业几乎不做,即使是写也是一塌糊涂。对学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视无睹,从来不戴红领巾,不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我行我素,爱惹事生非,许多同学是他的“猎物”,经常受到他地攻击。刚来就找高年级学生帮忙打架。但我观察了解,这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是有意而为之。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属于多动症。与家长交流得之:他妈妈以为孩子成绩很好,很乖。与我交流后,他妈妈回去了解情况告知:小孩经常逃学,爷爷奶奶都不知道。

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问题是从小他爸妈出门打工,基本由爷爷奶奶带,(孩子非常依恋妈妈)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由于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

具体措施:

(1)与老师交朋友。老师经常给于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课后从生活上给于关心。另外,安排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并让他当劳动委员。(同学们都支持他)(2)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3)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

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经过我的努力,以及他妈妈的帮助,行为终于有所收敛,班上的卫生工作仅仅有条,成绩也达到了一般水平,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

但时常还会犯毛病。我想这也是正常的。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下一步的打算: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的方式跟踪分析,直到他能够真正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

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

二、分析问题解决方案:

(1)原因分析。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嫉妒。

(2)解决方法。

就像前面所讲的那样,嫉妒的危害一是打击了别人,二也伤害并耽误了自己。遭到别人嫉妒的人自然是痛苦的,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又继续耽误了自己的前途,一举多害。认清这些是走出嫉妒误区的第一步。

2.克服自私心理。

嫉妒是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的具体表现。总怕别人比自己强,对自己不利。因此,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础”——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开阔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正如我们常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

3.正确认知。

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强烈的进取心是人们成功的巨大动力,但冠军只有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争强好胜也不一定能超越别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

4.将心比心。

嫉妒的起因就是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强。如果能集中精力,不断地学习、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那么,也可以减少嫉妒的诱因。而且,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将自己的闲暇时间填得满满的,自然也就减少了“无事生非”的机会,这是克服嫉妒心理最根本的方法之一。

6.完善个性因素。

以公平、合理为基础的竞争是向上的动力,对手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必须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三、心理学背景知识:

案例中小b的种种表现都是典型的嫉妒心理。心理学认为,嫉妒是一个人由于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从而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对象所产生的一种不服气、不愉快、怨恨的情绪体验。嫉妒是人性的弱点,常常发生在两个年龄、文化、社会地位与条件相当并有竞争关系的人之间,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会对竞争对象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在同辈、同学和同事间更容易发生,因为在这些条件相当的人之间有可比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具有竞争性,这往往容易使个别同学在内心产生程度不同的嫉妒心理。一个人在嫉妒他人时,最受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在嫉妒他人时,当事人往往处在紧张和不安之中。心理学家认为,嫉妒心理长时间的存在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嫉妒心理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它会使一个人变得卑鄙、狭隘;它会使人丧失理智和信心,陷入自伤或伤人的危险境地;它会使人放弃自我追求,而去用仇视的目光贬低他人的成功,从而成为一个庸人。嫉妒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造成集体内部互相积怨,这种积怨会使许多人浪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形成内耗。

综上所述,嫉妒是人类心灵的一大误区,希望所有的大学生朋友自觉克服嫉妒心理,走出心灵误区,成为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阅读]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不当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中职生也不例外,他们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情绪上紧张、焦虑、抑郁、困惑等诸多问题,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校为解决这一问题每周上一节心育课,使他们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心理健康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要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全的人格,能快乐、健康的成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帮教老师也要给于学生一定的心理健康指导。下面我从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就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思考,以促进职业学校的学生更积极健康地成长。

案例:预备铃已响,我还未踏数控班的教室,就听见小宋的大嗓门,而且人不在自己的座位上,看见老师进来,他才赶忙回到座位上,课桌上的书本乱七八糟,然后把所有的课本往地上一撂,上课了,他还是心不在焉,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左顾右盼,我走到他跟前,轻声地说:“坐好,注意听讲,不能三心二意,这么聪明的你应该是应该认真听讲的”。他低下了头,而后的时间他听得相当认真,还不时纠正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脑子反映很快,十几分钟后老毛病又犯了„„.小宋是一个令其他任课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从初一开始就迟到、旷课、逃课,上课经常摆出一副不认真的样子,头转来转去,还不时乱插嘴,打断老师的讲课;你对他批评教育时,他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眼睛望着天花板,心不在焉,满不在乎的样子,学习上并不认真,脑子很灵活,但成绩处于中等,而且喜欢与顽皮的学生交往,在公共场合爱起哄,经常唯恐天下不乱,不过他也是班级里的“百事通”,样样事情,大小事问他他准知道。

(一)、家庭影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浪漫、舒畅的心灵港湾,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是小宋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常年带着,由于和孩子之间不沟通,任其自由发展,他经常不回家。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行为和生活,偶尔问起成绩,若不理想,见面父亲就打骂,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小宋任性放纵。

(二)、学校影响: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捣蛋插嘴,东张西望,老师对他很头疼,缺少与他沟通。虽然他特别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又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赞赏。造成他与老师对着干,有抵触情绪,听不进老师的批评,使学校对他的思想教育落不到实处。

(三)、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16岁——17岁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一阶段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育过程和心理辅导。

(一)、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

我认识到造成小宋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父母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只顾赚钱,而且教育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努力做到和风细雨,打开他心灵的窗户。及时发现引导,处理和治疗,消除心理冲突,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我一次次地用课余时间打电话、发短信,做他父母亲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母亲亲自回家照顾小宋了。经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小宋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开始愿意回家了。

(二)、用爱心构筑心与心的桥梁。小宋同学的心理障碍除家庭而外,学校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做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关注这样的问题学生,应给他更多的关心与呵护。不应该对他持冷漠的态度。小宋从初中就受到老师的冷淡,造成他心理上的不平衡,那么三年后的今天,我们怎样改变他呢?我和任课老师及帮教老师商量决心重塑他的形象。每周不定期的找他谈话,随时发现问题就给予解决,而且让他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展示个人才能活动,学校举办的古诗文朗诵会我们推荐他去,给他鼓励,结果他成功了,获得了二等奖;学校举办的计算机图文混排比赛中,又推荐他去,他又成功了,获得了一等奖。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经常找我和帮教老师谈心,他表示一定要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而且他回家能主动和父母交流。有一次他问我:“老师,我还是以前的坏学生吗?”我立即就否定了,并且告诉了任科老师对他的肯定,这位同学激动不已。他让老师、家长重新认识了他。让他展示出了他的才能,当他领到红红的奖状时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我也很棒!”.在他天真,欢快的抿嘴一笑间,我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三)、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和老师们重视小宋的心理疏导工作,利用他乐于接受的方法讲明道理,消除他错误的认知因素,认真分析他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确立适合他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他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指导他重点阅读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有关内容,缓解他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使他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经过一年多的耐心教育,小宋回到了课堂,并且能静心学习,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很多。现在小宋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三、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没有心理健康的老师就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教师具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让学生沐阳光而生善。为此,学校首先从教师抓起,号召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自觉学习心理学,鼓励老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做到人人可当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专兼职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请心理专家到校讲授《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理论,不断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业务水平和心理咨询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组织老师积累个案,搞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为全面开展心理教育较好地准备师资。同时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二)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攻“心”的教育,攻“心”的教育又需要爱心与耐心,我将继续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针对学生年龄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艺术开展心理沟通活动,最后,我愿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分担成长路上的风雨,分享阳光灿烂的心情。

1.攻击性行为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那就是在孩子很小时教育不足娇惯有余,而当孩子长大上学之后出现问题了,又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手段,非打即骂,学生许多问题,特别是高攻击性问题,往往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对于农村生源的家长尤其重要,笔者就接触过只因家长一句过度的责骂,学生就拿上家里的钱出走,或摔门而去进而参与拦路抢劫的犯罪行为等惨痛的案例。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给予指导,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使我们的教育获得更广泛社会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较任性,喜欢指挥别人,脾气暴躁,对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中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各中职学校为了生存,往往降低入学门槛,近年来职校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明显下降,中职学生违纪现象呈逐年增加势头。这些违纪事件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损坏公物、吸烟、喝酒、赌博、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偷盗、勒索、人身伤害等。

教育违纪学生常常被教师认为是一件棘手之事,甚至感到头痛。其实只要把握违纪学生的心理,从诸多违纪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减少甚至杜绝违纪现象不是不可能的。本文试图重点分析打架这种违纪行为,以寻求解决的方法。

案例:2009年10月18日,某职业学校学生刘某,因一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并动手打了对方,当遭到其他同学的指责后,刘某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跑回宿舍取来短剑,将同学常某刺伤致死。刘某被公安机关监控起来后,他及其同乡哀求公安干警先放他回去睡觉,说明天还要参加考试,可见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到何种程度。

一、打架现象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学生打架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打架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文献都有力地证明:冷漠无常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也有的是因家庭教养方式简单,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如父亲的粗暴,母亲和父亲一样的不容孩子,使孩子受到了身心的伤害。孩子自然从小就学会了和父亲一样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对待别人,宣泄自己的愤恨。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另外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等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做得好,孩子就会模仿。但父母做得差,孩子也会跟着照做。

2、缺少家长监控的孩子易打架。

家长对孩子的行踪,与什么人交往,从事怎样的活动等问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缺乏监控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很少关心。有很多事例均表明:缺少家长监控可能造成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如打架,骂老师,违反规则等。

3、容易滋生打架的家庭模式。

不少打架斗殴的学生的家庭多有不幸,或父母离异,或父母经常不在家,孩子缺少温馨的家庭环境,他们生活在一个冷漠的家庭里,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当一家庭成员惹怒另一成员时,后者就会哭叫打闹,谩骂来还击。这样,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另外,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也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打架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家长的娇宠放纵,缺乏严肃态度,或父母与孩子之间高压式的相互作用都会互相影响是滋生打架的温床。

(二)个人原因:

1、发生小碰撞,互不道歉,矛盾升温。在学校里,发生一些小碰撞、小矛盾或小误会是很正常的,如买饭插队、抢占座位、无意碰撞、出言不逊等等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有些同学不会处理,不能严于律己,总觉得别人侵犯自己的尊严,于是打架就很容易发生在学校这个大集体当中。

2、法律意识淡薄。有许多打架犯案的学生事后非常后悔,原来他们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并不知道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喜欢在打架后评理,他们的认识很朴素,在打架之前完全认识不到违法。比如很多人就存在这样的认识,认为“对方打了我,我就应该再打他”。说到底其实就是社会法制观念不强的体现。

3、心理不够健全:现在有许多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还是存在的。只要有一点不顺心就迁怒于老师或者同学,极容易引发打架。还有一种是好面子。在中国一旦发生纠纷,围观者甚多,此时就涉及一个面子问题,为了面子就不能认熊,因此用拳头来解决问题是必然的,没办法呀,在中国就是谁的拳头硬谁是英雄,其实这也是心理不够健全的一种表现。另外,就是中职生的情绪不稳定性造成的,由于青春期的内分泌功能旺盛,有时会表现出神经高度兴奋以及抑制的迅速增长或减弱,再加之年龄、阅历、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青春期的人都不喜欢听别人的指挥和建议,喜欢自己做决定,所以有时候通过发脾气可以让自己显得很独立很有力量,甚至可以有效的拒绝别人的指导,使自己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行动。也许,打架也可以显示自己的独立和能力。

4、讲义气:本来有些事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如果有人适当劝阻就会没事。但有些人呈江湖义气,为朋友特别是为恋人“两肋插刀”,以示其"英雄气概,令矛盾升级,最后导致打架。

5、酗酒:中职生由于酗酒而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在饮酒前并没有明确的打架动机和准备,但当饮酒到一定程度后,有的因饮酒过程中的几句话等因素引起情绪冲动,失去理智,动手打人,甚至殴打伤害无辜。

6、不喜欢学习,爱打人,除了性格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外,还有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的因素,因为,步入学校后,尤其是面临毕业学习、考试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同伴相比,学习没有一点优越感,感到自卑,同时也难以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因此有时会出现歇斯底里的反映,再加上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以权威定势,恐吓学生,导致学生情感偏差,行为失控,要用自己的“强”来掩盖自己的“弱”

7、本身是一种病态。有些学生小的时候患有小儿多动症,有的性格比较孤僻,有的智力比较低下,与一般学生在一起时,也容易发生打架的现象。

(三)学校原因。

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关,其一是老师不懂心理学,教育方式简单,动则体罚,甚至一些学校不问具体原因,只要学生打架就一律采取罚款的手段去解决,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工作方法。其本意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经济惩戒,达到防止学生打架的目的。这样的校规无形之中也可能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只要有钱,打了人也不用担心。换句话说,只要有钱,就可以打人。其二就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老师和家长说的都是对的,学生们必须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做,没有任何理由讨价还价。这就造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关系之中,势必使一些学生学会了霸权,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崇尚强权的种子。其三是学校管理制度不严,班主任管理不到位,有岐视差生现象。

8(四)社会原因。

主要是社会不良习气、影视中的社会阴暗面对学生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受港台电视的影响,电视剧当中经常出现打斗的场面,有的学生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他们觉得打架很帅,很威风,并加以模仿。还有许多学生经常打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也有许多打斗的镜头,这对青少年的性格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让某些青少年学生凡遇问题喜欢用武力去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和社会上的混混一起进进出出娱乐场所,受他们的不良影响。

(五)其他原因:

与季节有一定关系:打架这种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和季节有关,如春季,生物的代谢都进入了旺盛期,人体内分泌系统也会发生变化,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等,进而出现情绪焦虑烦躁与精神状态的紊乱。

二、建立三级预防对策,有效减少学生打架。

有效地减少学生打架无外乎两种,是一是预防,二是惩罚。我认为对于中职群体而言,预防比惩罚更为重要。

1、初级预防:

初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尚未发生之前,通过一系列的预防工作来减少打架事件的发生。初级预防是针对整个学生人群进行的,它有赖于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共同合作参与,控制心理原因和社会病因,防患于未然,避免校园打架事件的发生。首先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许多学生之所以打架,除了本身的性格问题外,还因为他是个法盲,不懂得法律知识以及违法所承担的严重后果,要通过法制教育让同学们知道伤人的严重后果——很多都要被处分或判刑。其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就注意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对校规校纪有深入的认识,做到有规可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应该互相谦让,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多替他人着想,避免过激言辞,以减少矛盾的产生。同学之间遇到矛盾,头脑应该保持冷静,三思而后行,绝对不能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和对待问题的态度,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与学生多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必要的疏导,让学生有一个畅快淋漓地诉说的地方,学校应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在校园内开设校长信箱、悄悄话信箱以及心理咨询热线,既给学生提供了心理宣泄的载体,又给师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适时排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把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师生感情沟通,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如果有什么委屈或遭遇暴力冲突,就会首先想到老师,从而获得较为合理的处理方式。作为学生本人学会正确调解自己的情绪,摒弃烦恼,始终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使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消匿于无形之中。在家庭预防方面,家长要创设和睦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满足沟通的需要;丰富家庭文化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人际交往的和谐。第四,要多关心学习较差的学生。校园中打架行为往往是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干的,老师在工作中要恰当地对待他们,关心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避免他们通过不良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在工作和生活上,要相信他们,并委以适当的工作,对待他们要和对待“好”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习差的同学,道德品质也肯定差,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对他们要多一份爱心,少一点批评,多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转化其不良情绪表现,使不良行为被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五,学校应注重培养良好的校园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环境的作用。校园环境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宿舍、教学实验楼、食堂、运动锻炼场所、文艺娱乐场所、黑板墙报、画廊、广播等硬环境,充分运用,定期宣传打架的后果和危害;二是学风、校风、学校传统、声誉等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要在这两方面加强建设、优化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

2、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二级预防的工作重点是在学校和家庭。一般情况下打架发现得越早,干预效果就会越好。不是所有的打架都有一些预示性的行为,但是教育者、父母和同伴还是能够发现一些早期的警告信号。作为学校要加强管理,建立联管制度,每个楼层每天安排值日老师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巡视,对于有暴力苗头的现象,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作为班主任老师在深入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地、认真地解决。如果看不出问题或者看出了问题而不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其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在二级预防方面,学校应建立一个核心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学校领导、班主任、值班老师、生活老师、学生代表等,他们的任务是及时发现一些即时性的警告信号,并针对这些信号进行干预。

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事件发生后做出及时的反应。作为学校要健全打架应急预案,立即劝阻打架的双方,第一时间疏散围观者如发生伤人、财物损失或双方不听劝阻,事态继续发展,难以控制,应迅速报告校领导和校公安室,如有伤者,应协助送附近医院抢救。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做好善后工作,并且及时进行处理,一定要让其承担与其过错对等的惩罚,要严格处理,而且还要大量宣传,作为教师要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厌其烦地讲清暴力行为对他人及其自身带来的危害;也可以针对一些典型的暴力行为进行分析讨论,以警示那些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其它的同学从打架的过程中,吸取教训。

总之,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三方面应联合起来,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一个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的发展空间,打架现象就一定会在中职学校逐步减少。

小学生妒忌心理案例分析

教书30年了,担任班主任近30年,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也处理过大大小小的学生事件,唯有一件,让我记忆犹新,难以释怀。

那是去年的一天上午,课间休息,一个女生悄悄和我说:“老师,你没有加入我们班的qq群吗?”我一惊:“我们班有个qq群?谁建的?”“是学习委员罗xx建的,她们发表说说,还骂你和语文老师,同学语音聊天,骂老师,骂同学,很难听的。”我一听,内心满是好奇疑惑,我想探个究竟。于是,商量决定以她的身份登录进群。群成员有20几个,有2个管理员,全是一些非主流昵称,我完全看不出有什么意义,也无法区分谁是谁。于是,我牺牲了周末的时间,一个一个浏览她(他)们的空间,包括日志,说说,也播放了群聊语音(当时我也有顾虑,担心此方法是否妥当,可转念一想:一是他们没有设置权限,说明是公开的;二是老师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注一下他们的思想动态是很有必要的)。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通过查看分析我得知,群主是语文科代表罗xx,两个管理员分别是数学科代表马x和文艺委员鲁xx,她们在群里是最活跃的,发说说,语音聊天,她们骂得最凶的是我班的班长王xx,在空间的说说里,我看到这样的话:“付xx(直呼我名)戴个袖套,装清高,装有学识的人”。我感觉血脉喷张,戴个袖套,一是遮挡粉笔灰,二是伏案工作时减少衣袖的摩擦。我碍了谁?再说,整个学校,这样穿戴的人多了去了。

如此明目张胆辱骂同学和老师的事情,我还是头一次遇到。这个班是我从四年级就接手的,一直担任班主任。她们学习成绩优秀,是我得力的小助手,是我最信任最依赖的人,是我树立的小标兵,是我引以为傲的人。我傻眼了,愤怒、疑惑、伤心、失望,但更多的是困惑和不解,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二、相关背景。

仔细回忆,到底我什么地方做得不妥,得罪了她们,思前想后,也就是两件事,都是发生在六年级下学期。一次是上课期间,我正在。

教学。

新内容,罗xx低头在捣鼓着什么,“罗xx,老师知道你很聪明,但是课上你还是专心听讲才对。”随后她也就专心听课了的,所以我没太在意。还有一次,课上大家在专心做作业,她们三个人一起走到我跟前,说要请假上卫生间,其实我发现她们几个一到下课,就黏在一起,上学、放学也是如此,就连服装都是穿得一模一样,这种现象实在不正常。我不动声色说:“别相约一起去,影响不好。”她们也没吱声,有两个回到了自己座位上。我没感觉到异样,也就没放心上。可是仅凭这,也不足以让她们那样恨我啊。

于是,我和教语文的王老师交流,据他说,一次,同样是她们几个人,上课铃响了几分钟,她们才赶到教室门口,理由是没有听见上课铃响,王老师没有马上让她们进教室,以示警告。

三、

原因分析。

我们都反思了自己的举止言行,发现除此之外,也就没有什么了。接下来,我们决定,我俩单独分开,一一找来谈话,了解她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她们说:“老师看不起我,你们每次交流和接触最多的就是班长,什么演讲、征文比赛等大多事情都是让班长做……。”根据她们的述说和表现,我上网查询资料,最后,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妒忌心理在作祟。

班长王xx是一个发展全面,相当优秀的人,从小参加过多种培训和学习,能唱会跳,能歌善舞,能说会写,学过主持,练过书法,弹过古筝,更主要的是从上幼儿园起一直都是班长,心理素质好,临场经验足,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宣传委员,六·一节的主持人。这样的一个人,很有影响力,因此,当遇到什么重大的比赛,尤其是限定名额,每班一个参与者的情况下,选举结果非她莫属。这样一来,其它同学参与的机会自然就少了。

于是,具有同样心理的几个班委,怀着失落的心情,走到了一起,拉帮结派,形成小圈子。或打击,或挖苦讽刺,或故意冷淡疏远。因此就出现了以上一幕。

小学生妒忌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她们年龄小,认知水平较低,喜欢表现自己,而自我控制能力又不足。在生活和学习中,她们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好,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当看到别的同学得到表扬或超过自己时,内心就会一时失衡,但又不能理性的对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便产生了妒忌。

还有在家庭中,她们是一个个“小公主”,是一个家庭的核心,所有的家人都围着她转,但在学校她就失去了这种优越的地位,只是一个大集体的一员。在这样的心理变化下,就产生了一种包含着厌恶与羡慕、恼怒与怨恨、猜疑与失望、自惭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这就是典型妒忌心理。

四、诊疗方案。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而妒忌是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块绊脚石。首先它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会严重破坏同学间的友谊。其次妒忌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会分散精力,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所以妒忌心理应该予以避免。

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认真仔细分析出现的问题,及时把握教育机会,一是帮助他们调试心理,积极引导,正确对待,将妒忌转变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竞争。

1、交心谈心,剖析妒忌之害。我们分别找她们谈心,了解心理动态。一方面列举陷于妒忌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妒忌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妒忌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妒忌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她们在家里的表现,了解家长对她们的期待。然后与家长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不打不骂,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我们可以用理性情绪疗法,让她们明白,在学校里,优秀的同学很多,机会不是人人都有,时时都有,但机会都是给了有准备的人,同时要让她们明白,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教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及时纠正错误,使自己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3、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和班干部设置制度。

她们妒忌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干部轮换。给每位学生表现自己、展现才华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价值,都有超过别人的能力。从而正确认识到别人超过自己是正常的,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4、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

改变评价机制,建立学生个性发展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注重学生的进步提高。

从班级学生的横向评价为主转变到学生本人发展的纵向评价为主。从对个别优生的奖励转变到寻找每位学生闪光点的评价。除了学校表彰奖励的名额有限的三好生、优秀干部,自己班级也可以给予每位同学某个方面的奖励。如从特长方面、品德方面、个人发展方面、行为习惯方面等设置单项奖。

5、开展系列活动,增强荣誉感。

开展“感恩系列活动”,比如《夸夸我的好同学》,《夸夸我的好老师》等征文、演讲活动,开展《我为你喝彩》、《你是我们的骄傲》等主题中队活动。让学生在经常性的集体活动中互帮互助,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成绩都是集体的荣誉,别人取得成绩应该由衷地祝贺别人;组织学生摘录收集名人格言,或者讲讲“妒忌害人”的古今中外故事,净化心灵,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以此树立团结友爱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六后期效果。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充分重视学生的妒忌心理,分析每位学生产生的原因,并积极引导。同时通过家访等途径,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每一个学生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

此事发生后,由于和家长沟通及时,处理得当,她们意识到了自己错误,随后,心甘情。

愿解散qq群,主动向我和语文老师承认了错误,并发自内心、真情流露地写了“给老师的一封信”,并制作了感恩贺卡;主动与班长王xx求和,团结友爱相处直至毕业。可喜可贺的是,几个月以后,她们都以优秀的成绩升入了高一级的学校,在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全年级一千多学生中,她们名列前茅,前十名中她们占据了四个。每逢节日,会给我发信息祝贺;走在路上偶遇了,老远就微笑道“老师好”;自己有了成绩,也会来信息告知我。所有的一切,让我好不欣慰和感概:“长大了,懂事了”。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此时,我深感无比的幸福和自豪。

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不良的思想和心理

孟某,男,某中学初一(4)班学生。个子高大、结实,正处于爱说爱笑的年龄脸上却从来没有笑容,一双忧郁的眼睛常常茫然地望着地面,从不主动和别人搭话。鉴于他在小学有过任班干的经验,班主任委派他担任班级劳动委员。可是在大扫除时,他却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在扫在擦,身边喧闹的同学似乎与他完全无关。小学成绩优秀的他,课堂上却总是沉闷无语,不是低垂双眼,就是双手揪着头发沉重地伏在课桌上,甚至课后的作业也交不上了,成绩也逐渐下滑。他所在的(4)班的男生都酷爱篮球运动,几乎人人都参加过市体校篮球班的训练,可身材条件极好的他却从不参与。遇到集体外出的活动,他也总是交来家长签字的请假条而拒绝参加。

案例分析。

孟某的父母皆从事石油勘探工作,常年在野外作业,孩子与父母关系生疏,他是在奶奶的呵护下长大的,祖孙俩感情深厚。他性格善良温和,刚上小学时也还是个活泼积极的孩子。可是在他八岁那年这孩子却遭受了成人都无法承受的刺激:他第一个目睹了奶奶被窃贼刺杀倒在血泊中的惨状!此后,这个八岁的男孩持续了两个月的低烧,他常常在半夜里惊醒,甚至整夜的失眠。这样突如其来的刺激所带来的创痛不是一个八岁的孩子所能承受的,随之而来的对不可预知的暴力侵袭与死亡的恐惧也不是一个八岁孩子能与之抗争的。终日被这无法宣泄的创痛与无法驱散的恐惧折磨着,活泼的孩子变得寡言少语,精神萎靡不振,不知情由的老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同学们投来的不理解的目光,使他失去了向别人倾诉的勇气,失去了对外人的信任。唯一可以依靠的父母,又因亲子关系的生疏以及常年在外工作而忽略了孩子心理上的变化。由于没有得到及时而恰当的心理调适,孟某的心理在八岁时就开始出现了自闭的征兆。升入初中后,周围熟悉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班的同学都是家庭条件较好,而且倍受父母宠爱的十一、二岁孩子。他们自我意识很强,好表现也很自尊,心里想得更多的是自己,不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更没有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在这样一群同龄人中,孟某和孤独感更强烈了,心里益发觉得这世界的不公,他完全拒绝与任何人沟通。

辅导方法。

1、了解原因:与孟某的家长、小学老师、同学交谈,从而了解孟某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2、老师常常与孟某个别会谈,使他自己找回积极的生活态度。谈他的快乐的童年,谈他和奶奶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让美好的回忆驱走脑海中那段恐怖的经历。更多的时候谈的是对未来的设想,并与他一同制定计划以改善目前的情况,令他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3、为他提供融入集体的契入口:安排一个家庭条件好但性格温和,从不爱炫耀,积极上进,乐于助人又细致的女孩与他同坐。安排座位之前,(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老师和这个女孩做了一次长谈,把孟某的遭遇都告诉了她,要她带动其他同学更多更主动的接近他,让他发现周围的同学并不象他原来所看到的那样自私和骄傲,从而排除他的孤独感,消除他在集体中的失落感。这也是对“异性效应”的一次善加利用。这个过程中,老师随时注意帮助他们把握好男女同学交往的度,以免弄巧成拙。

4、创造机会,把握契机帮助他重塑自信:

让他再任劳动委员。初上任时,手把手教他如何有条理的安排班级劳动,如何在工作中赢得威信,如何恰当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适时对他的表现给予肯定。

和科任老师沟通,请老师给予孟某特别但不过分的关注,课堂上尽量多创造机会让他参与。在他认为自己的数学基础还不很扎实的时候,为他争取参加数学奥赛的资格,让他学会要锐意争取。

帮助他策划两台主题班会,让他亲自组织,学会主动去争取同学的配合,从而明白学会如何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使他与同学的友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5、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以了解孟某家庭情况及他在家的表现,并与家长沟通思想,让他们明白常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辅导效果。

由于老师、家长、同学的密切配合,孟某自闭现象明显改变,和父母、同学的关系都大有改观,能积极的参加集体活动,与几个同学组织了数学小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还参加了班级的篮球队,甚至成为主力人员。孟某已经从一个孤独自闭的孩子恢复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了。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及反思精编

该生自入学起,便表现出必须程度的语言迟缓。具体表现为上课从不举手发言,极少与同学交流。在回答问题和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常以身体语言如摇头、点头表示,并伴有吐字模糊,表达意思含混不清。说话时多为单音词,极少说出完整句子,但能理解别人的意思。上课时表情木然,极少主动看书、做作业。课后能参与同学的活动,但脾气较大,稍有不如意便生气。

二、背景资料调查。

1、身体发育健康,智力水平正常。

2、家庭背景:

其父为工人,初中毕业;母亲是商店售货员,初中毕业;爷爷是会计。祖孙三代同堂。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倍受宠爱。但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与孩子交流较少。在该生三岁时,语言表达潜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家长也有所发现,但并未引起重视。

该生入幼儿园时,显得比较孤僻,不爱与小朋友交谈,幼儿园教师不太喜欢她,对其态度比较粗暴。但在家中,在熟悉的环境中,能比较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旦换了新环境,或和不熟悉的人在一齐,就一言不发。其父母认为女孩子比较害羞,所以也没有及时加以矫正,错过了语言发展的最佳期。

3、校园背景。

该生每一天按时上学,参加群众活动但显得不用心。上课遵守纪律,发言时脸红,吐字不清,音量低。不愿意写作业。对学习有必须的对抗情绪。

言语发育迟缓是指小儿言语的发育明显地落后于同龄儿童的言语发育水平。表现为言语发育与年龄不相称。该生到了适当年龄尚未能以言语方式表达,语言含混不清,不能说完整的句子,属于儿童言语发育迟缓,并有较强的自卑感。其主要原因如下:

1、家庭教育不当:该生家人对其过于娇纵,对其要求甚至是不合理要求都给予满足,但是交流太少,养成孩子不爱说话的习惯。

2、性格弱点:该生父母对其溺爱,使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攻击性行为,同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使其性格产生缺陷。

3、教师失误:幼儿园教师因为其性格孤僻而对其态度粗暴,幼小的心灵在必须程度上受到挫伤,使其产生自卑心理。

4、该生的自卑心理使其产生掩盖缺陷的行为,及表现为更不爱说话,不敢与他人交流,这些行为反过来进一步阻碍了其言语潜力的发展。

辅导方法。

针对上述原因,对该生采取加强言语训练,促进言语发展为主的策略。同时为其创造与他人和群众的接触机会,使其感受群众的温暖,也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矫正其自卑心理。

1、指导父母,改良教养方式。由于该生的言语潜力低与其家庭教养方式有较大关系,所以在对该生进行辅导之前,先进行家访,帮忙其父母及老人了解孩子的缺陷与家庭的关系,并与之商讨相应的解决办法,提出后续教育的注意事项。如不可满足无理要求,在满足要求前尽量让该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及时给予强化,多和孩子进行交流等。

2、利用学生群众对其进行帮忙。为了帮忙该生改变性格的缺陷,辅导教师专门暗地布置几位同学主动接近该生,并将她的同桌换为一名性格开朗柔和,乐于助人的同学,帮忙她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3、创设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各种班级的活动中,教师特意设计一些环节要求其参加,并针对该生上课遵守纪律,尊敬老师等优点在全班进行表扬,使其逐渐消除自卑感。

该生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已能主动和同学教师打招呼,能比较准确的说出成句的话。表达的意思也基本清楚。在陌生的环境显得不那么拘束,和同学之间关系比较融洽,学习成绩有好转。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张是大一新生,性格较内向,从来没有住过校,从小都住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进大学后与7名同学同住,在条件优裕的环境中成长的他,看不惯的是同寝室同学“不良”的卫生习惯,更不喜欢他们随便的作息制度,尤其不喜欢他们的高谈阔论,总之,看谁都不顺眼。由于内向的他本来就不擅长与人沟通,再加之看不起那些同学,于是,就以独来独往来减少与同学们的交往,时间一长,他发现寝室同学说说笑笑,进进出出都结伴而行,似乎视他不存在,他开始感到失落了,孤独感油然而升,曾经多次萌发过主动与他们交往的念头,可都事与愿违。他回寝室时总觉得同学们都在议论他,对他评头品足,还窃窃私语,一副嘲笑、鄙视的模样,他觉得受不了了,想过换寝室,但没有得到批准。

为了不和他们交往,他很少回寝室,只有睡觉时才回去,即使这样避开他们,似乎还是没有减少他们对自己的议论与不满,他开始失眠,食欲下降,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身体急剧消瘦,在寝室,话越来越少,甚至连笑声都很少听见,他感觉到听课的效率也越来越差,最后终于病倒了。在住院期间,寝室同学轮流守护在病床旁,看到那些平时让自己反感透顶的同学都忙着照顾他,送水喂饭,就象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似的,他的心被震撼了。他把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告诉了他们,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同学们只是觉得他不愿与他们交往,并不知道由此引发了他内心如此大的震荡。

1、郁因子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遇到高。

2、郁低交往动机与交往水平的案例,尤其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多属于抑郁因子得分偏高的学生,改善社交认知,提高交往频率,培养交往能力是降低抑郁的有效措施,这也是团体辅导在改善交往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效果显著的原因。

3、焦虑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焦虑程度高的大学生在社交中往往表现为回避的社交态度与行为或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相反,社交回避与苦恼又常常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原因,二者交互影响。

4、恐怖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人际交往中,恐怖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常表现为社交回避,即使不得已而发生的人际交往也常常让他们感到苦恼,因为在交往中,他们常表现得较为自卑,缺乏自信,因而无法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极力回避人际交往,再加之缺乏成功的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能,处理交往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造成交往的恶性循环。

5、偏执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偏执因子得分是本次测量得分阳性排列第二位的因子,表明大学生偏执倾向较严重。偏执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为交往面较窄,容易因为交往中的某些自认为重要的因素而影响交往的质量,倾向于自我中心,对他人的心理状态与特点缺乏客观的评价与理解,固执己见,既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效果,更对心理健康起了明显的负面作用。所以偏执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6、在本次测量结果中,敌对因子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没有显著相关,与我们的设想不相吻合,在咨询实践中,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敌对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必然会对社交抱回避态度,而在社交中的苦恼也较多,这可能与我们的选样有关,但在人际信任与scl-90各因子得分的相关比较中,人际信任与敌对显著相关,人际信任低的学生敌对倾向明显。这表明影响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复杂而又交互影响的。

7、在本次测量结果中,人际敏感因子得分与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也没有显著相关,也是出乎预料的,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正是由于对人际敏感度低才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人际交往没有太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与规划,对社交很少表现出刻意的回避与接受,也减少了因社交而产生的苦恼。在心理咨询中,我接触过不少因受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负面信息暗示,造成了人际过分敏感,而造成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

从相关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际交往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辅导中所面对的诸多案例所反映的那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人际交往相对正常,而人际交往异常是造成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或下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阶段,人际交往几乎是所有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课题,也是一大难题,所以一年级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多与人际交往有关,这种现象会持续到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增加,到三年级后会有好转,相对而言,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年级大学生更高。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内心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大量事实表明,心胸是否宽广、包容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否和谐直接相关,只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让大学生的心里对人对事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接触了许多因人际交往不协调而产生心胸狭窄的实例,而且有的大学生为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让人很痛心。

小李从北方来到南方一所省城大学读书,临行前在一家企业做人事主管的父亲反复告戒儿子,在大学里首先要和寝室的同学搞好关系,这样你的生活环境才会愉快,大学四年心理才有归属感。进校后,小李时刻告诉自己父亲的话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和同寝室的一名南方同学在对爱情的看法上相差甚远,经常斗嘴,导致彼此不服气,互相看不起,矛盾时有发生,而那位南方同学用小李的话说比自己更会处理人际关系,到最后同寝室的其他同学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自己的寝室同学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信任他,少数同学甚至奚落他。自己对他们也充满怨恨和不信任,进而猜疑和反感,只要有两位同学当着自己的面嘀咕几句,自己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心理十分苦闷;而那位南方同学却好像整天都过得很开心、很快乐,看到这一切,小李感到无能为力的同时又十分伤心,心胸开始变得狭窄,一度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从小李和南方同学的对比来看,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小李因人际交往的紧张,使自己的心里充满了猜忌、嫉妒和对他人的不信任。经过对小李人际交往技巧和艺术的辅导,小李对南方同学开始变得更加宽容,并试着改变和寝室其他同学的关系,慢慢在小李的脸上又看到了灿烂的笑容。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心理条件。不会分享与分担是这一带大学生特殊的成长背景中极易形成的负性品质,也是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重要原因,尽管本次心理健康水平测量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各学段的教育中,我们都能明确地感受到这一代青少年存在的分享与分担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让大学生在良性的人际氛围中,充分体验与享受交往对象带来的快乐,并乐意将自己的快乐与对象分享,进而学会分担与体验交往对象的痛苦,并产生同感与共情,积极帮助交往对象解决问题,重新找回失去的快乐。分享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尤其对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樊富岷教授的团体咨询中,分享是首当其冲的训练项目,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参与团体活动的人体验到分享的心理感受,学会分享。从而达成人与人的心理相容,在互相帮助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接受与给予是矛盾统一于人际交往中的一对交互影响的心理品质与行为。由于每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群体中,必然会与群体中的人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无法离开他人的给予,也正是在这种接受与给予的过程中,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快乐,感受做事与做人的真正涵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多的是在接受中成长,不懂或很少给予,体会不到给予的愉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而使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心理健康也倍受影响。因此,学会接受与给予,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相反,良好的人际交往,更能使大学生体验到接受与给予的乐趣,养成接受与给予的良好心理品质。

蓝风的人际关系不佳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不懂得接受,更不知道给予的人,在他的观念里,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够了,没有给予与接受的意识,最终将失去支持,生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痛苦不堪。不懂接受与给予,不仅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影响了心理健康的水平。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

下课后,老师找小明谈了一次。原来小明的妈妈每天总是不停地叮嘱他应该做作业了,应该吃饭了,应该睡觉了,不应该吃零食,不应该到外面去,应该干这,不应该干那……整天不停地重复这些话,唠唠叨叨。昨天妈妈为让小明早点睡觉,催他睡觉就催了十几次。小明对于妈妈罗嗦的表现特别反感,她越叫,小明就越不听,恶性循环。就因为这些,小明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差。

【案例6】强强进入三年级了,总觉得妈妈太唠叨,每天反复叮咛做作业、看书……就这几句话要讲上半天,觉得烦人不想听。爸爸又不通情理,每次考试不进行具体指导,但要求考到前五名,达不到指标就给脸色看,轻则骂,重则打。强强考试多次失败,也不以为然,反正骂过打过,一切照旧。于是你讲你的,我做我的,自行其是,弄得父母很生气。

(1)教师首先要主动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家庭的表现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果问题的根源在家长而不在学生身上,教师要劝说家长转变观念,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告诉家长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独立欲望;不要强求孩子听话,也不要一味地溺爱娇宠,要多给予建议和希望,孩子在宽松的气氛中自然会听话。

(2)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父母。虽然小学生的独立意识在逐渐增加,思想也日渐成熟,但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他们来说,毕竟还有很多方面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和帮助。所以在对待父母的教导和意见上,一定要让他们采取尊敬的态度,虚心地接受,客观地思考,然后和父母民主地讨论,最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3)教师要教育学生诚心接纳父母的意见。教师要告诉他们在经过认真的分析,认识到造成隔阂的主要原因确实在自己时,就应放弃自己的见解,接受父母的意见,并按父母的想法办,争取把事情办好。

(4)教师要教育学生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如果发生亲子冲突的原因主要是由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干涉太多引起的,或者是由父母对孩子提出过多的不切实际的要求造成的,那么当冲突发生后,教师就应该鼓励孩子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而不是采取逃避或硬碰硬的做法。如果口头交谈对于孩子来讲有困难,可以建议孩子采取书信沟通的方式。相信父母在听了孩子的一番表白之后,也会对孩子“另眼看待”,改变自己的一些做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如何对待多动症,自制能力差的小孩?案例再现:

我班学生浩浩,智力较好,知识点拨一下能学会,但是假如不特别关注他,课堂作业就常常不会写。调皮捣蛋,自我约束能力差,嘴巴总是管不住,上课乱插嘴,爱告状,喜欢惹是生非,经常欺负班上的同学,连女生也不放过,上课总是喜欢打扰坐在他前排的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属于多动症表现。案例分析:

鉴于浩浩这种表现情况,我特意去他家访了。发现他虽然不是留守儿童,可是爸爸妈妈并不很重视对他进行教育。他妈妈对我比较冷淡,甚至都没教育小孩浩浩向我问好。据了解,浩浩的爸爸妈妈相处得也很不融洽,无怪乎浩浩会有上述表现。应对措施:

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我加大了对浩浩的关心。不仅在学习上多花了心思,还从生活上关爱他,比说给他奖励学习用品,天气冷了提醒他加衣服,下雨天没带雨伞借给他雨伞。让他和学习成绩不错,性格活泼的同学坐在一起,让他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和快乐。

多多鼓励浩浩,他一旦欺负其他的同学,我不再如同以前大声斥责他,而是说:浩浩最近比上个月表现好很多了,这个月只欺负了一个同学了。但是浩浩如果能做到不再欺负同学,老师和同学们会越来越喜欢你的。在学习方面也如是鼓励。

鉴于他妈妈对教育不太重视,我就改家访为电话联系,将浩浩的进步及时回馈给他妈妈,并且鼓励家长也多多教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浩浩的学习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变得好了,不再欺负同学了,多动症也慢慢改善了。

这次得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郑渊洁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不会教的老师。让我再次感叹,教师在学生生活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一个角色。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及反思精编

贾某,男,23岁,中专毕业,已工作。贾某的母亲发现生活中孩子不愿意和别人交往,说话不带感情,做事思想不集中并且动作慢。于是,通过网络找到了郭老师。

在利方心理咨询中心,郭老师和贾某、贾某的母亲分别做了有效的沟通。通过耐心的沟通,郭老师了解到贾某在学校时被同学欺负,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母亲对贾某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贾某受到父母的批评,心理承受力差,想到过自杀。父母经常在贾某面前发生争执,在贾某13岁时,父母离婚。贾某和父母的情感过于淡薄。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校里,贾某都不愿意和别人沟通,我行我素。贾某成年后参加工作,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工作积极性也不高,经常受到领导批评。

郭老师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贾某了解自己,给予贾某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贾某的母亲调整好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最后,贾某开始愿意和身边的人良好的沟通,找到了自信,和母亲也能融洽的相处。贾某的母亲非常感谢郭老师的帮助。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过渡时期,很多心理问题都在这一时期产生萌芽或得以发展,密切关注孩子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孩子一生的身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介绍:

像这样的现象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纵观整个社会的学校,都普遍反映小学生的作业量较大,内容单调重复,作业时间较长,学生的书包越来越大,且越来越重。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好多的学生感到学习累,心里烦;对某些科目感到无兴趣,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既不刻苦也不主动;还的小学生常会找出“头疼”、“头晕”等借口逃避学习。做起作业来磨磨蹭蹭的,学习总是没有效率。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学校要求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

2、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3、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玩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教育策略:

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我认为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式: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教育启示:

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及反思精编

谭某,女,10岁,本市某小学三(1)班学生。性格外向,大胆、泼辣;长得浓眉大眼,剪一头男孩式的短发,从来没穿过裙子,当陌生人向其询问性别时,总以“我是男孩”自居,曾多次在家长与同学、老师面前流露过“要是我是男孩就好了!”的言行。平时不爱与女同学玩,喜欢男孩子的游戏和活动,如赛自行车、爬山、远足、科技航模等竞技类或刺激性较强的活动。谭某的父母均为个体户,做生意小有所成,平时经常早出晚归,对谭某的学习、生活无暇顾及,家中只有外婆照顾生活起居,由于外婆文化水平低,没有办法管教她,因此造成了谭某野性十足的“假小子”的模样。

1、谭某的父亲封建思想意识较严重,期望妻子生男不生女,以续香火,继承自己的生意。当得知谭某为女孩时,感到十分失望,因此从小对谭某的关心、爱护也较忽视,极少表示对女儿的喜爱,有时也在言谈中流露出谭某不是男孩的失望之情,父女之间缺乏交流。谭某期望得到父亲的关心爱护,总是下意识地在语言行为方面模仿男孩,藉此引起父亲的关注。

2、谭某的母亲性格懦弱,对丈夫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生了谭某后,觉得对不起丈夫,因而有自怨自艾的情绪,母亲的表现令谭某觉得女孩没用,在家中没地位,因而在潜意识中期望自己是一个男孩。

3、谭某所在的班级男孩多女孩少,谭某爱与男同学玩,不愿与女同学相处,久而久之,受到许多影响,也是构成其男孩性格的因素之一。

辅导方法。

1、个别谈心,教育引导。教师常利用课余时间或游戏活动时与谭某个别交谈,以全面了解其目前的心理状况及性格构成之原因,并向其介绍刘胡兰、宋庆龄、南丁格尔等古今中外著名的女性,告诉她,女性同样也能够为社会做贡献,同时请其观察本班女同学的表现,比较自己,指出女生男性化会给自己将来的生活造成的不良后果,与谭某共同制定计划以改善目前的状况。

2、进行家访,逐步转变家长的思想。经常进行家访,透过电话,到校、到家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间的联系,与家长进行思想沟通,帮忙家长改变其父重男轻女的思想,与家长讨论一些表达对女儿关心爱护的做法,让他们在百忙中抽出空来关心女儿的学习,生活等行为习惯,以缓解谭某目前的不正常的心理状况。

3、赠送礼物,引导学会自我接纳。在谭某10岁生日那天,教师向其赠送一个蝴蝶结图案的发夹,要求其每一天佩戴,佩戴时要照镜子,说一、两句称赞自己的话,如“我是女孩,我真漂亮!”,“我的发夹真好看!”等,使其学会自我接纳。

4、指导参加活动,培养正常的心理。平时请班上女同学协助,多与谭某接触,使其了解女同学中也有许多搞笑的、有好处的活动,吸引其用心参与。同时,结合校园开展的艺术节活动,鼓励其用心参加,女同学们邀请她参加一个舞蹈的排练,让其在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中养成正常的心理。

辅导效果。

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谭某的男孩性格已有所改变,平时乐于参加女同学之间的活动。艺术节表演的时候,她最后穿上了裙子,表演得十分精彩、到位,获得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并留下了她穿裙子的照片以作纪念。家访中还了解到,父母也能抽空关心、爱护她,家庭关系日渐良好;其母还透露,此刻她已提出购买色彩鲜艳的裙子及头饰的要求。

他减少了上学迟到的行为。

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不良的思想和心理

吴某,男,16岁,某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偏低,爱好各项体育运动,特别喜欢打篮球,曾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由于训练时不慎伤到了腿,经广州三家医院确诊伤势涉及到韧带,因此建议他不要参加剧烈运动。这就意味着他必须离开自己非常喜爱的篮球运动。对此,他从心理上、行动上都不愿意接受,情绪相当低落,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学习成绩是直线下降。而且在口头上常常说大话,在老师、同学们面前夸下海口,但每次事情都不能如他所愿,久而久之,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交往,他也越来越沉默。

案例分析。

吴某父母离异已四年,现住在奶奶家,军人出身的父亲由于工作较忙很少来看他,而母亲又远在广州,因此缺乏父母的关怀。同时吴某对父亲的教育方式不理解,采取抵触态度,父子关系疏远。

吴某有一愿望,希望能参加南宁市每年四月举行的篮球比赛,但由于腿伤,他肯定是不能参赛了,愿望与现实的落空,让他感到无法接受,因此靠幻想,靠夸海口、说大话来满足自己的要求,但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

吴某处于青春期年龄,因生理的变化也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反映,腿伤事件发生前,他曾非常喜欢班上的某一女同学,但那女同学却不怎么喜欢搭理他,他感到苦恼,而腿伤无疑是雪上加霜。

辅导方法。

1、个别会谈:教师常与吴某个别面谈,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让其意识到“健康的身体关系到自己的一辈子,按照医生的叮嘱,先治好腿伤;腿好了,还能打球,但腿断了,就永远不能打球了。”

2、集体帮助:把吴某的事情告诉同学们,让大家都来关心和帮助吴某,使他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同时班上的各种体育活动,都请他参与组织和筹备工作,使他找回自信心。最后,特别找来几位和他玩得较好的同学(包括上述提到的女同学),请他们多加了解和关心吴某的行为和想法。

3、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吴某家庭情况,并与家长沟通思想,希望吴父多与孩子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加强孩子的信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4、心理咨询:学校开设有心理咨询室。建议吴某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将自己的烦恼、苦闷向别人倾述,并得到一些好的建议来改善目前的情况。

5、兴趣转移及自我调适:了解到吴某对五子棋感兴趣,因此,我建议他参加学校组织的围棋培训班,他欣然参加。并且介绍其阅读有关自我调适的书籍,树立其热爱生活,勇于面对现实的信心。

辅导效果。

由于教师、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吴某逐渐能面对腿伤不能打篮球这一现实,现在他能很好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相关范文推荐
  • 01-11 清欠工作开展情况报告(汇总21篇)
    写情况报告可以帮我们梳理思路,深入思考问题,提高对某一情况的认识和理解。小编特地为大家挑选了一些优秀情况报告的范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20xx年以来,**环保分
  • 01-11 我热爱这样的生活初中(优秀17篇)
    优秀作文要有独特的文采和情感表达,令人过目难忘,并让读者产生共鸣。小编精选了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下作文的风采。梅小兰巴金说过:“我的生
  • 01-11 制心得体会学习一国两制范文(16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下面是一些案例性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借鉴和参考,相信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一国两制是中国
  • 01-11 销售岗位自我介绍(优质21篇)
    自我介绍是一个展示自己吸引力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方法,它为我们赢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同提供了机会。最后,希望大家在自我介绍中能够真实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价值,与他人建立
  • 01-11 最新音乐教师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精选19篇)
    范文是一种在某一特定主题或领域内,具备典型特征和较高质量的文本样本,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我想我们需要找一份范文来指导我们的写作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 01-11 功夫课心得体会(模板12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某一经验或事件的内心感受和心路历程的表达。下面是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涉及到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通过不同的经验和事件
  • 01-11 计算机网剧基础心得体会(优秀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过去经历的理解,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本学期,我选择了学习课程——中小学计算机基
  • 01-11 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优秀19篇)
    汽车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体现了人们对汽车的热爱和追求。想了解最新的汽车动态和趋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热门汽车文章,推荐给大家。
  • 01-11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O(模板20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对所读书籍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提炼,从而加深对书中思想和观点的理解。以下是一篇关于人生感悟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成长和思考有所启发。
  • 01-11 健康领域教案我爱洗手(汇总24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实施需要教师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同时也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进。接下来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要点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