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优秀13篇)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优秀13篇)

时间:2024-01-12 14:39:03 作者:FS文字使者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优秀13篇)

通过观摩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常见的总结写作错误,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范文范本,它们对于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

依法治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四

三、依法治市的评价标准一定的评价标准是衡量依法治市工作成败得失的准则。依法治市工作开展得好不好、人民满意不满意都可把评价标准作为衡量的尺度。以往的依法治市工作无论是在规划的制定中,还是在依法治市的实际运作中,都没有明确地提出这一问题。这样导致的后果可能是依法治市工作缺乏科学的统一的尺度,缺乏成熟的理性规划与运作。(一)确立评价标准的意义确立评价标准,一是有利于依法治市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依法治市工作是在市委的统一领导、督促、协调下进行的,市委推进依法治市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社会和经济的整体进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依赖于市委对依法治市工作有一个清晰的整体的把握,而评价标准的确立能够帮助我们从全局来理解和把握依法治市工作,帮助我们依据确定的标准来制定规划、实施规划和最终检验规划。二是有利于依法治市工作的实际运作。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处于依法治市工作的第一线,是依法治市工作的最关键的实施主体之一。明确了评价标准,有利于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以既定的标准来衡量、检验自己的个人行为和公务行为,提高依法治市工作的效率,降低行为失范的比例,使微观行为与宏观决策相统一。三是有利于对依法治市工作的监督。市委提出继续推进依法治市的宏观战略之后,各部门积极运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也不排除存在问题。评价标准的确立,可以为广大范围内的的监督者提供一个客观的监督标准,对照实际状况和标准,找出存在的问题,鞭策权力机关、政府机关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二)确立评价标准的方法可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依法治市的理想的评价标准。要达到这样的理想结果,在确立评价标准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论。首先,要用系统性的观点来确立评价标准。依法治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领域,主体涉及到各机关、团体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过程涉及到立法、执法、司法和监督、救济等各环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确立评价标准之时理应综合考虑各个内容、各个主体和各个环节,而不是仅从法律的内部来寻找标准。相反,衡量依法治市的成绩好坏,法律本身不宜作为对象,应从外部寻找评价依法治市得失的依据,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法治的契合程度来确定依法治市工作的成与败、得与失。其次,要坚持阶段性的观点。依法治市是一个新生事物,从市委第一次正式做出依法治市的宏观决策开始到今天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尽管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依法治市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依法治市的渐进性,依法治市整体上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处于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因此,确立评价标准要注意当前依法治市工作所处的特殊阶段,要认识到依法治市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性,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再次,要坚持地域性和可作性的观点。依法治市是区域的法律治理,不同的区域尽管有着普遍的共性,但也存在着特殊的个性。特殊的个性包括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条件、历史传承等。可作性要求在确立标准时,要注意标准是否能够为人们所直接认知,是否具有可比较性,是否能够概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三)依法治市评价标准初探依法治市工作的好坏得失最终还是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为依归的。人民的满意度高是依法治市的最终目标。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看法的分歧存在,所有的人满意只能是一个梦想。综合目前所认知的各种基本要素,我们把依法治市的评价标准初步抽象为安全、诚信和有序。这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成为一个联系密切具有相依性与相关性的标准体系。对组合每一个标准体系的若干子标准和具体指标,需要做仔细地分析、研讨。目前,只能对该标准体系进行概括的、大致的描述:1、安全评价依法治市的第一个标准是安全。安全是一个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终极需求。用安全来衡量依法治市的成果是科学性与系统性、阶段性、区域性、可作性的统一。安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社会各项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当代中国的最高利益。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政治稳定,从整体上讲是指一国政治系统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政治体制和有序的政治运行机制三个不同层次。城市区域的政治稳定,是在国家宏观指导和制约下的局部稳定,具有相对性、局限性,但同时局部的稳定状况也对国家大局的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因而它也是至关重要的。政治要稳定,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权威的确立,“必须先存在权威”。一个政府必须先有权威,然后才谈得上对权威的限制。当然,权威的确立依赖于法制的规范和保障。二是政治文化的持续性,即保持政治生活基本价值的稳定性,是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认识、态度和情感的一致性。三是通过改革现状,摆脱不稳定因素,真正建立稳定的秩序。有序而合理的改革措施正是维护稳定的最有效的力量。其中,尤其是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第二,经济安全。狭义地讲,经济安全是区域的根本经济利益在不受伤害条件下正常运行的态势。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安全指的是一个城市有能力经济抵御国内外各种波动、摩擦、侵袭的状态。在国际、国内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竞争的时候,经济安全成为地区利益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区域经济贸易方面利益的获得与维护。经济安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有形、无形的若干产业、企业及种种形式分布于国内、国际。经济安全不以明确的地域为依托,其目标是维护区域有形、无形的经济利益,并寻求更大的经济贸易利益。二是经济安全自身具有多层次性,在全球化条件下,企业行业经济安全与区域经济安全更紧密结合地交织在一起,互相既不可分又有矛盾。经济安全有赖于企业整体的经济安全,但国力提高和经济繁荣是通过竞争得来,竞争的加剧使很多企业倒闭。三是实现和提高持久的经济竞争力,就要融入经济全球化,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这是实现经济安全的重要选择。同时,善于抓住机遇,获得宝贵的发展时间,争取良好的发展空间,也是维护经济安全的客观要求。第三,生态安全。它是城市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治和经济安全的基础和载体,具有整体性、不可逆性、长期性的特点。城市生态安全一是防止由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二是防止环境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从而影响社会稳定。从总体上讲,城市生态安全的指标有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程度、乡土生态环境系统或生物多样化程度、城市防护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城市绿地面积及分布状况、城市土壤质量状况、城市湿地系统及连续性程度、水资源污染状况和水资源丰富与短缺程度、河道的人工或自然形态的比例、湖泊退化程度和人工清淤状况、空气污染指数、无机动车“绿色”通道的里程与分布、公园数量及开放程度等。第四,生活安宁。生活安宁纵向上指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期间内的幸福安逸的状态,横向上包括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的工作生活、娱乐生活舒适稳定,心理愉悦的状态。生活安宁与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和生态的保护密不可分,生活安宁程度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稳定成正比。生活安宁一要有一个稳定的连续的政策、法律环境,只有稳定连续的政策、法律的存在才能使得居民生活在稳定的预期之中,才不会有突然的变化对居民产生的强烈冲击。二要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障来降低居民日后生活、工作中的风险。三是要及时打击违法犯罪,解决经济上、生活上的纠纷,维护居民的正当权益。四是要有一个公正的发展环境,为每一个个体提供平等的创造空间。五是要有一个现代的、便捷的硬件体系,为社会每个角落的居民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在目前的状态下,城市治安安全为社会公众更为关注。据有关研究,对城市治安安全影响较大的有危害城市治安秩序的主要破坏力指标、维护城市治安秩序的控制力指标以及公众安全感这一主观社会指标。2、诚信诚信是规范、制度、人品三者的有机统一,规范是诚信的基本内涵,制度是诚信的发展内涵,人品是诚信的本质内涵。建设诚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社会信用主体的共同努力。诚信包括以下四个指标:第一,与同类城市相比引进外资的数量。虽然引进外资的多少与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人才资源、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相联系,但一个城市引进外资数量的多寡,反映了投资者对这个城市投资环境的信心,尤其是对所在城市政府、企业和市民守信、守法、守诚状况的信心。所以一般情况是,引进外资数量多,城市诚信度高;引进外资数量少,城市诚信度低。第二,城市人文环境的优越与否。人文环境的程度高低反映了该城市市民素质的高低,它与市民的心理、行为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人文环境优越,政府官员和市民的行为很少越轨,可以很容易地预见到会如何行为、不会如何行为。而人文环境较低的城市,政府官员和市民的行为往往更容易失范,失去可预测性、可计算性。第三,司法机关的公正审判程度。司法机关的公正审判是城市诚信的.另一个指标。是否公正审判反映了该城市对法律的遵守情况,对经济的长远发展目标的追求。一般情况是,公正审判程度高,城市诚信度高;公正审判程度低,城市诚信度低。公正审判程度的高低可以通过案件上诉率、再审率、错案追究率和媒体曝光度综合权衡。第四,公众满意度。公众密切接触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对城市的诚信状况有一定的发言权。同时,还要考虑到外地居民的评价,才能更准确地反映满意度。所以,公众满意度是从本市市民和其他地区居民的抽样调查中所获得。公众满意度高,城市诚信度高;公众满意度低,城市诚信度低。3.有序有序表现为一种良好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文化秩序。政治生活的有序主要包括规范的政治参与主体、规范的政治参与行为、规范的政治权利分配和规范的政治权力监督。规范的政治参与主体包括所有的公民、社会团体、组织和党委部门、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政协,这些参与主体都是法律所规定了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法律主体。规范的政治参与行为是指参与主体在参与政治生活过程中通过法定的渠道或者其他途径如媒体等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它与过激的参与、非理性的参与、参与的非均衡性、参与的脱离实际性等适成对照。规范的政治权利分配主要是各政治参与主体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和这一权利如何分配、按什么原则分配,这实际上涉及到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的内容。规范的政治权力监督指政治参与主体能够通过一定的渠道来监督政治决策行为,就政治决策的可能影响发表自己的观点。总之,政治生活的有序是一种参与的有序,是“法治化”的参与。经济领域的有序是当前的重点。在继续推进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社会的转型和法制的滞后使得经济领域出现了失范现象,亟待规范。经济领域的有序包括规范宏观经济指导部门、规范市场主体资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市场主体监督等方面。规范宏观经济指导部门包括进一步明确宏观经济部门的职责权限,规范它们的依法行政行为,防止宏观经济指导部门插手企业实际事务。规范市场主体资格指规范市场参加者的统一入市条件,制定严格资格审查、核查和监控制度。规范市场市场主体行为包括对市场参加者的交易行为、披露信息行为、宣传行为、履约行为等进行规范,尤其是对市场主体的欺诈、垄断、不正当竞争、环境污染、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进行整顿。规范市场主体的监督是指各市场监管主体应严格依法监管,既要依法行政,又要杜绝不作为现象。总之,经济领域的有序是一种“法治”下的有序。文化生活的有序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的基础。它包括文化生产的有序、文化宣传的有序和文化流通消费领域的有序。文化生产的有序涉及到教育机构及其行为的规范、各网站、电视、报纸的运作、言论等行为的规范。文化宣传的有序包括党委宣传机构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规范、政府和学校作为宣传主体的行为的规范、媒体宣传地位的确立与规范等。文化流通消费领域的有序涉及到文化市场的有序进入和竞争,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使用、转让等。文化生活的有序是一种“政策与法治并举”下的有序。

两学一做实践创新的理论研究

今天我们开展“两学一做”,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取得成功,无论指向于指导实践还是推进理论创新,仍然需要重视和加强理论研究。我们要全力开展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新思想新实践创新理论研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高度重视理论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为我们树立了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光辉榜样。马克思、恩格斯创造了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列宁根据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在世界上第一个把社会主义社会变成了现实。

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创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大理论飞跃,而这些都是在结合实践、结合广泛研究和批判吸取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个总结经验,就是重视结合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可以说,我们党从不会打仗到会打仗,从不会搞建设到会搞建设,其中边实践、边研究、边指导新的实践就是一个基本方法。实践创新的理论研究,架起了我们党不断前进的桥梁。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人类要文明进步,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不断的社会实践,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这种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至少有三:一是指导有明确目的的具体实践;二是结合实践完成对理论的检验和修正;三是推进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这就规定了理论本身没有独立的空间,必须在客观实践中找到发挥作用的舞台。

就研究而研究,为认识而认识,为理论而理论,搞“纯认识”、“纯理论”,好比闭门造车、学屠龙术,事实上是没有出路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和发展真理道路的科学。只有坚持理论的实践性,才能真正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也才能真正把握实践创新的理论研究之真谛。

以抓好工作落实为牵引开展理论研究。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决定着抓好落实的方向。落实的实质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结合不是“捏合”,它需要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变成具体的实践行动,需要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实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毛泽东同志把这种研究与实践结合的方法,科学地概括为实事求是的方法和有的放矢的方法。所谓实事求是的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我们周围的事物,从中找出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用以指导实践。

所谓有的放矢的方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在很多时候,之所以同样的工作条件下却出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原因之一就在于“结合”的文章做得有差异。落实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往往或是学习不认真,没有钻进去、心神领会,或是作风不深入,搞不清、拿不准本单位具体实际。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晓悟理论要义、摸清具体实际上下功夫,找准二者之间的“结合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抓好工作落实为牵引开展理论研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不仅是一种领导责任,更是一种政治素质、一种思想境界,必须作为一个基本功来认识和打造。

以坚持问题导向为牵引开展理论研究。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理论研究的最好途径。现实世界的问题错综复杂,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的;有曾经经历过的,也有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许多问题相互交织,或是连锁反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的性质、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领导干部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具体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甚至是令人头痛的难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有效规避和迷失在现象的迷宫之中,防止表面现象“乱花渐欲迷人眼”,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根本方法,对问题的本质作出正确判断。解决问题的实质是创新。照抄照搬、生吞活剥、循规蹈矩,都不可能将理论转化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只有通过理论进入实践这个途径,才能产生出有效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然后再付诸于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分析、理论研究得越透彻,解决起来就会越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理论研究意识,牢牢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认识新事物,发现新情况,研究新课题。抓住了这些“新”,就抓住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抓住了领导工作实践创新的着力点。

以检验和完善理论为牵引开展理论研究。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也产生了认识自身不断完善的需求,要求认识在符合规律中实现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也就是说,理论自实践中产生以后,并没有脱离实践,恰恰相反,它必须同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因为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但理论不可能检验其自身的正确性,只有实践才提供了检验的可能并实现了这种检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既要反对脱离理论指导的盲目蛮干,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脱离实践的“学究”理论。所谓从理论到理论,不把理论联系实际,更不把理论经过实践检验,这样的理论和理论思维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本质上说就是不断探索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判断与决策过程,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中,经常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是否符合实践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的就积极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把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党不断创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就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客观规律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尊重实践、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以推进理论创新为牵引开展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认识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只是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一个阶段。它既是以往实践和认识业已达到的终点,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这就告诉我们,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需要与时俱进发展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没有终点,所以需要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创新理论,同样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也是没有终点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之树常青。理论之树之所以常青,是因为有实践的沃土不断滋养孕育,有创新的新芽不断吐展枝头。实践永无止境,因此以创新为牵引的理论研究也永无止境。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不断发展,既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理论研究开辟了广阔前景——既要用新的实践、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成果不断补充和丰富党的理论,又要用适应新的实践、新的历史条件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来代替某些已有结论和原理。因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党的理论,而这恰恰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在当代中国高高飘扬的一个根本原因。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实践研究任务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研究任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任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自身的理论任务。虽然,人际关系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有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很短的历史。因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和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看到,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会对人际关系作出不同的解释,同时,人际关系心理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学科,具有开创性,因而我们的研究任务也是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一摄取一中国化”的途径(林崇德、俞国良,1994,1996),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这里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探讨,如中国人际关系的构成基础、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中国人际关系冲突的方式和表现,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根本任务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将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现实生活服务,为目前的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最终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人与人在交往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矛盾、冲突和障碍,此时就需要按照正确的原则、方法加以最适当的处理,以保证个体心情愉快,心理健康,有效地适应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2.有效调整人际关系。

这里涉及个体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个人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在面临人际冲突时,尤其是涉及利益冲突和心理冲突时,如何有效地加以调适,人们的素质和能力就在其中发生着作用,并进一步影响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群体工作效率。人际关系的调适是一门艺术。

3.不断改善人际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体面临的人际环境是稳定的,要形成彼此尊重、互相支持、团结融洽、互相协作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有意识地进行适应和改善。群体领导要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使个体面临的人际环境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4.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个体生活在平等、民主、尊重、自由和宽松的氛围中,并在其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和发展一种符合社会要求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所在。

此外,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还在于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和错误的人际关系,积极应对和减少人际冲突、人际内耗,进而增强群体凝聚力,用科学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处理、调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和谐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简介

5、组织作用。每周的小组组织一次研讨,促使小组活动能经常化、序列化,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2)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3)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科走向跨学科。

以上是挑战,但也是机遇,在教师被学生选择的同时,教师也在选择学生,从而师生一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另外教师也从个人孤军奋战,到与其它教师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教师的生存空间也无形中扩大了许多。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应该以一种欣喜、轻松的心态走进研究性学习。

针对挑战,做为我们教师应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呢?

观念指导行动。教师不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就很难担当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当前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现代课程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课程设计与组织》,《素质教育手册》等。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是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学习,科学研究要求新求变,所以教师要增强这种意识。我们讲课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问题要比昨天的思路更新,语言要比昨天更吸引人,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与学生的关系要比昨天更融洽。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会产生很好的影响。

如前所述,研究性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研究的更多的是教法和学法,这显然还不够,还需研究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查找研究资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从茫茫书海中找到很多有用的书,并搞取到有用的资料决非易事,所以要了解资料检索的一般程序。(a选择好检索工具书;b确定检索途径;c建立检索方法;d利用检索工具书提供的线索进行查找,并用条目去索取该文献,e阅读文献,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另外还有一些科研方法也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如怎样选择研究课题?怎样写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怎样分析课题研究的信息?怎样设计调查问卷?课题研究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这些都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才能指导到位。

四个方面)。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开放式的学习,所以选题范围没有任何限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地理选题范围广,综合性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简介

a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b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主动探究的能力。

d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e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为了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和竞争,必须要具备上述能力。但仅靠现有的学科课程很难形成这些能力,只有通过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形成这些能力。

第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已经习惯了单纯的从书本上学习知识。开设这门课后改变了长期以来恪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状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只要我们积极投入其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含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下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实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实和问题。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一般是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中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开研究的结果等等。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

从一个方面来说: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两者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并置于中心地位,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实际上作为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简介

(3)要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加强这两方面知识的学习。

(4)要了解新的科技文化知识,这对指导研究性学习是必要的。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中心,存在着严重浪费学生时间的现象。如本来三五分钟就看明白的东西,教师偏要讲上十几分钟,重复、乏味的讲解占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所以,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抛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装的旧式教法,用诱思探究式等先进的教法取而代之。

课堂上应当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动,并在适当时候互换角色,形成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巧妙的设疑和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来完成。少留机械重复等难、偏、怪作业,多留精心选择的,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应用价值的好题,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把现在课堂上的学科教学变成研究性课程学习,让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学习学科知识,每位教师应当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己,展示自已才能的极好机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介绍结束,耽误大家时间,谢谢!

1、学校学生明星崇拜的原因探究。

2、武威职中校园规划的演变。

3、凉州旧城改造与故建设保护的调查。

4、现行热水器的缺点与未来热水器的展望。

5、电脑与生活。

6、公共交通与个人。

7、森林的保护。

8、报纸是怎样做成的?

9、人为什么要吸烟?

10、关于武威市白色污染的调查。

6

页,当前第。

6

1

2

3

4

5

6

依法治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四

20xx年,在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年初部署的依法治市工作要点,结合单位自身职能定位,坚持以依法治市为核心,以普法教育为先导,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医保基金监管为重点,以行政执法为手段,不断推进我局医疗保障各项工作法制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确保了全市医疗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现将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建立机构、依法决策,夯实依法治市工作基础。

(一)建立相关法治机构。

我局于20xx年1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5月上旬正式公布“三定方案”。虽然组建时间不长,但我局高度重视依法治市工作,多次召开办公会,专题研究涉及我市医疗保障领域的法治工作,期间为了做到严格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案件审理过程的透明度,于5月份通过成立了以刁仁昌局长为主任,王善坤副局长为副主任,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委员会,进一步保证行政案件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完善法治工作机制。

组建以来,我局进一步规范完善了法治工作机制,建立和落实了法律顾问制度,由我局规划财务和法规处具体经办,聘请了地方律所3名法律业务经验丰富的律师担任我局的法律顾问,制定了《南京市医疗保障局法律顾问工作任务书》,明确了我局的法治审核工作规则和流程。同时建立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决策后评估等各项程序规定和工作机制。

(三)完善法治考核机制。

依照20xx年依法治市工作清单,我局做了进一步梳理,把工作落实到了每一个处室和每一位工作人员,把依法治市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与局对处室及各分局等下属单位的年度考核相结合,层层分解,项项落实,有效杜绝了工作表面化,形式化。做到了领导主抓、责任到人、任务明确、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奖罚分明,为全市医疗保障依法行政工作夯实了基础。

(四)建立完善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按照《南京市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工作计划》,我局按要求和程序逐步推进建立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在局门户网站公布我局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人员及行政权力事项清单,逐步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制度。集中购买执法记录仪分发各行政执法部门,推行文字、音像记录,加强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做到执法全过程记录。依据相关法规规章制定公布了《南京市医疗保障局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目录》。

二、周密部署、明确任务,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按照20xx年年初部署的依法治市工作要点,我局进行了周密的部署,明确了任务,积极推进法治工作开展。

(一)严格依法决策。

积极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凡是我局涉及重大决策、重大行政行为都明确要求法规部门先行审核把关,确保依法决策施行,同时严格发文管理,对不签署审核意见的文件不予印发、不予存档,落实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规范性文件按程序征求意见研究通过,成立以来行政决策合法率100%。

(二)严格行政执法。

一是提升执法人员能力水平。9月中旬,我局安排了规划财务和法规处、基金监督处及基层工作处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省局组织的4天依法行政培训,系统学习了社保基金相关法律法规及打击欺诈骗保行政执法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积极组织我局43名执法人员参加市司法局组织全市新领证执法人员培训考试,按照程序和要求申请了我局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及办理医疗保障行政执法证和监督证。同时为了确保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集中组织全市医疗保障执法人员学习了医保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性文件,邀请医保执法专家及局法律顾问讲解了行政执法程序、举报办理规程、行政复议机制、诉讼案例实务分析及注意事项,研究分析了当前形势下我市医疗保障执法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有效提升了执法水平。

二是加强医保行政检查。按照今年医保基金专项治理方案要求,我局会同市医保中心利用6月中旬至8月中旬近2个月时间,分三个工作组对全市129家定点医疗机构实施现场稽查。重点检查了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虚记多记药品、诊疗项目和耗材费用,诊断升级和不合理诊疗及低标准诱导住院、挂床住院等行为。

三是做好两法衔接工作。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关于加强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处和移送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xx〕14号)要求,我们将今年查办的3起欺诈骗取医保基金案件按程序要求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并报送检查机关备案,做到确保我市医疗保障基金安全,切实维护参保人员权益。

(三)依法接受行政监督。

我局梳理认领了行政监管事项清单7项,编制了行政检查事项清单1项,将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及开展如打击欺诈骗取医保基金等专项活动通过局官方网站面向社会进行公布,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活动进程,严格依法接受社会监督,取得良好效果。

三、具体筹划、多措并举,高标准开展打击欺诈骗取医保基金工作。

按照国家和省部署要求,我们制定了《南京市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年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打击欺诈骗保集中宣传月活动,高标准启动开展了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行动。

(一)开展打击欺诈骗保集中宣传月活动。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医疗保障局的决策部署,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坚决打击欺诈骗保行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我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打击欺诈骗保维护基金安全”集中宣传月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活动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六个一”:

一个宣讲活动,对经办机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以及部分重点零售药店召开了推进会;

一项服务活动,走进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和街道社区开展了相关宣传。

(二)认真开展医疗保障基金专项治理百日活动。

一是制定本市检查方案。

按照省局《关于开展全省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专项治理百日活动的通知》(苏医保发〔20xx〕67号)文件要求,成立了我市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专项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医保局、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成,制定我市百日活动实施方案以及开展交叉检查工作的通知。召开全市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百日活动抽查工作动员会议,对检查人员进行培训。

二是探索引入第三方监管。

根据“七查七对”工作要求,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探索引入第三方监管,成立五个检查小组,检查组成员由市医保局、市、区医保经办机构、各医保分局、第三方保险公司(提供医学和财务背景专业人员)抽调人员组成,每组7人,集中2周时间对25家定点医疗机构(5家三级,20家二级)和30家单体定点零售药店开展现场检查。

三是创新检查方式。

现场检查前,制定检查手册,规范检查流程。按照“七查七对”的检查要求,围绕管理制度、医疗、进销存、耗材等重点内容分别针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制定了检查手册,细化检查事项,明确检查标准和方法,规范检查流程。五个检查小组坚持统一检查要求、统一检查文书、统一检查标准、统一检查方法和统一汇总口径的“五统一原则”,确保检查工作有序推进。实地检查时,制定检查计划,分组有序进行。每个检查组又分为“制度组”、“医疗组”和“进销存组”三个小组,通过查看文件、系统查询数据比对、抽查1-2个病区核对住院情况、随机抽取病历现场查看后带回由专家进一步审核等方式,开展现场检查核实。

(三)落实举报奖励制度。

四、20xx年工作重点。

我们将围绕20xx年依法治市工作要点,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机制、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一)全面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

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理念,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按照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进行决策。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机制,及时掌握决策执行情况、评估决策执行效果。

(二)加强医保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行政执法人员配备,充实人员力量,加强对执法人员法律法规特别是医保基金监管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按司法局通知要求在省平台录入我局执法人员信息,统一办理医疗保障行政执法证,完善执法流程,进一步提高队伍执法水平,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三)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法治意识。

有针对性、经常性、多渠道的全方面加强对全局干部的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大家学法用法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营造自觉遵守与执行法律的良好氛围,为依法行政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探析的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把国家规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的过程。课堂理论课教学负担着以上知识传输的任务,是一种强化认知过程。受教育者要对教师传递的教学内容加以反映并内化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研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在国家的不断推动和教育界的不懈努力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最早的课堂实践性学习活动,如简单的课内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了多种多样的课外教学形式,如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参观实践基地、“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校内部门,如团委、学生处、各系部等加入到这样的实践教学中来。

内容、形式和管理上的不断总结创新,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和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教学载体,而是在独立特征的基础上更加接近于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我们有必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澄清认识,掌握规律,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发展。

和理论教学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最初提出到今天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平行存在,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自成体系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我们应看到,作为共同提出的一对范畴,二者首先是统一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的学科,严谨认真、具有逻辑性的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必须要以理论教学为指导,在目标、内容、环节设置上保证不脱离整体大局。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水平和发展,是实践教学的理论载体。

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实现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部分,用来印证理论教学的正确性并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把居于被动受众地位的学生转变为活动主体,将理论思考加以深化和升华,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活动反过来可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在育人功能上相互配合,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大量案例都是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以主题形式开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得比较好的案例,严格按照问题提出、理论研究、资料搜集、数据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对策、实施、效果考核的程序作为项目开展起来,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虽然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为依托,但从某些方面看,它已超越了一般理论知识体系,实现了与其他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在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教学目的方面的不同。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教学目的上又存在不同。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提出不仅仅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而且是从整个高等教育的角度。因此,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教学目的直接迁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过程性活动,其教学目的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实践本身即是教学目的,具体的教学目的仅仅是过程的外化表现。在对不同的院校进行调查中,我们发现,各高校均制定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一而同,但总体来说,是院校综合社会相关情况制定出来的,体现了过程和目的的一致性。

(二)教学规律方面的不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强调对既定知识的正确反映,在教学中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要求以科学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包含多个层次的立体教学,一般课上和课下实践活动简单、普遍、易行,能够经常性开展,通过一些特殊案例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世界的问题、现象或事件等进行探索,对热点时事形成正确认识;校外项目实施过程往往真实、复杂,强调过程研究和知识的分析应用,学生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主要强调间接经验的获得,步骤简单直接,而实践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存在着更多的环节和因素,已明显具有了不同的教学实施规律。

(三)教学内容的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在内容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任务,主要是进行国家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工作。虽然在教学中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但多是用作支持理论、辅助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实施过程更具体,环境更真实,各类影响因素更多,使得其覆盖的学科范围也更加广泛,延伸到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学习过程。虽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没有列在教学目的中,但究其实施过程来看却是必需的,没有这些科目知识和能力的支撑,就无法很好地完成实践教学项目。这也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自发地扩大,而不仅仅是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复制。

(四)教学方法的差异。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学习。为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在学生意识领域镌刻上理论知识内容,虽然是间接知识的掌握,但要求越直接、越迅捷越好,其内容也要求越正确越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过程性教学,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目的,这就使得实践教学项目不是直达目的的,而是要通过摸索、探究,要在很多的偶然、不可控因素中发展。过程不确定,结果多元化,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既要研究归纳,又要进行演绎,是一种研究型学习,同时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能够推动和开放学生的思维。即便是在最简单的课上讨论实践中,为了强化过程学习,也可以故意制造弯路来加强其过程性,实现能力训练的目标,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五)评价的区别。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多以试卷问答作为成绩考核形式和学生水平评定依据。在考核中,不仅仅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会通过时事问题、材料分析题目等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但是,这些题目的滞后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更多反映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对社会的了解,而不是学生的分析能力。由于题目没有真实环境,也难以体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的非确定性、答案的多元性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偶然、变化、分歧或错误的发生,使得考核能够更准确地展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但这种考核也变得更加艰难,更多的主观判断会直接影响到客观公正性,对教师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内在地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人”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面向真实社会的教学。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展现出不同于理论教学的独立性特征,在研究这些新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探析的论文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环节之一,其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性的文件和政策,很多学校和科研机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证性的研究,通过具体的调查、访谈等形式来对实践教学进行摸索和尝试。基于对我国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现状,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了大家公认的空洞无比、枯燥无味的课程,以及这样的现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制约,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关键词: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身的重要性,所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逐渐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对这一问题开始关注并日益重视。国家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有关实践教学的政策的出台,学校层面主要一方面表现为对国家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高校本身也开始积极主动地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国家、学校的努力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逐步取得了一些成就。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首先在思想意识层面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才能在具体行动上予以落实。尽管,在我国实践教学具有相对比较悠久的历史,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也是在文革结束之后才逐渐被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是站在实践教学的前线,他们最能体会并总结实践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因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合笔者这么多年在高校求学的切身体会并通过对期刊网上此类权威期刊文章的研读,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各个高校的普及率以及学生中实施的普及率在逐步攀升。在配合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号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也开始突破陈规,注重学生的灵活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鲜的血液注入学校的教学当中,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伴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因此对这方面的关注和投入也在逐渐增加。这样就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多种方式提供了政策的支撑。虽然在资金支持方面还不是非常充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提供了一些财政方面的支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在其教学形式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主流的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大类,笔者在上述已经述及,这里将不再重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隐藏着不少问题。通过总结归纳,主要问题如下: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由于其本身的地位,相对于其他实用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学科而言处在比较薄弱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有限的优势就在于其起步比较早。但是,目前由于其他的新兴学科的兴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在逐步下降。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投入和关注度也开始降低,在理论教学方面尚且不够关心,更何况是相对而言操作程序比较复杂的实践教学呢?所以,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存在的态度很容易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属于各个高校灵活设置的一个任务,并没有相对规范的操作规程。另外,大学生本身对这一问题也不够重视。我们知道,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因此,他们主要的精力在于增强自己的在就业市场的砝码问题,而对于自身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建设也关注较少。还有就是学生的`家长方面也不是特别支持。现在的情况是每家每户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捧在手心。让他们去参加一些实践,尤其像是去相对比较偏远的地方去实践,他们很担心,并表示不是很支持。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案。

通过笔者的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知晓,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形式存在多样化的特征。但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由于缺乏一些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比如,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缺乏对整个活动的宏观把握和细节上的缜密考虑,使活动在形式上热热闹闹却因指导思想模糊和方向不明确而与预期效果南辕北辙。其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科学的教学计划。再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最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目前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创新性虽然我国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进行了诸多的探索,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的形式,但是这些形式还是不能充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笔者认为应该组织较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不同的学院和不同的专业的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优势互补、资源优化的优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能真正发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锻炼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顾晓静、黄方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第11期,第54页.

[2]郁大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载《探索》,第2期,第169页.

[3]汤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和对策》,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第4期,第52页.

新诗进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人的安全”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形式。詹妮弗·利宁和山姆·阿里认为,“人的安全”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其主要衡量指标可概括为:可持续家园、建设性社会家庭网络、承认历史并积极把握未来。阿斯特里·苏尔克认为,“人的安全”的中心任务是保护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三类:战争和内部冲突的受害者、勉强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并处于社会经济最底层的人们、自然灾害的受害者。undp将“人的安全”广义地定义为“免于恐惧的自由和免于匮乏的自由”。《人类发展报告》认为,除非人们能够在安全的条件下从事其日常生活,否则这个世界永远也不会有和平。该报告指出,“人的安全”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免于饥荒、疾病、压迫等慢性威胁;第二,免于家庭、工作和社区等日常生活场所中的危害性和突发性干扰。该报告将“人的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分为七大部分:经济安全(基本收入有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食供应充足)、健康安全(相对免于疾病和传染)、环境安全(能够获得清洁水源、清新空气和未退化的耕地)、人身安全(免遭人身暴力和威胁)、共同体安全(文化身份安全)和政治安全(基本人权和自由得到保护)。

并归纳出“人的安全”的四大本质特征:(1)“人的安全”是普世性的,国家不论强弱,人民无论贫富,都受到“人的安全”的影响;(2)“人的安全”的组成部分是互相依存的,当世界某地人们的安全受到威胁时,所有国家均有可能卷入其中;(3)早期预防强于事后干预;(4)“人的安全”以人为中心。“人的安全网络”将“人的安全”定义为,“一个人道的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享有免于恐惧和免于匮乏的自由,享有发展其个人潜能的同等机会……‘人的安全’在本质上意味着人们的权利、安全甚至生命都免遭众多的威胁……人的安全和人的发展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促进,并为彼此形成一种建设性的环境。”20,“人的安全委员会”在题为《现在的人的安全:保护人民并赋予他们权利》的报告中,将“人的安全”定义为:“通过增强人的自由和人的实现,来保护所有人生活的精髓。‘人的安全’意味着保护重要的自由———作为生活的要素的自由。它意味着启动加强人的力量和精神的进程。它意味着创建政治的、社会的、环境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体制,使其一道构筑有利于人们生活和尊严的结构。”根据委员会的界定,“人的安全”的目的是“以增强人的自由和人的实现的方式,来保护所有人生活中的至关重要的核心。”

报告认为,尽管发展关注于实现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但“人的安全”更多地涉及“威胁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尊严的情况”。该概念也非常关注对自由的保护,并赋予对个人的赋权以显著的价值。“人的安全”概念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一个二元的政策框架:基于保护和赋权这两个相互强化的支柱。运用这个框架可提供一个全面的路径,将自上而下的规则、程序和机构———包括建立早期预警机制、良治和社会保护文件,与自下而上的关注———参与程序支持个人和社会在确定和行使其基本自由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起来。其结果是,“人的安全”不仅推动一个政策框架,使人民得到保护和赋权,并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以积极地防止和化解不安全的影响;而且有助于通过形成公众交往,促进地方所有制,并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在一个社会的各种行为者之间建立一个社会契约。

二、关于“人的安全”的早期实践。

“人的安全”主要是在以下一些国家的倡导与实践下兴起的。加拿大加拿大政府认为,“人的安全”意味着人们的权利、人身安全和生命安全免于普遍威胁,并从外交政策方面确定了五大重点任务以促进人的安全:保护平民、支持和平运动、预防冲突、治理和责任、公共安全。在外交、外贸部部长洛伍德·阿克斯沃兹看来,从本质上说,(人类安全)就是建立在一个全球性社会的努力,在这个社会中,个人的安全成为国际社会优先考虑的中心问题;而国际人权标准和法治也得到发展,并被编织成一个保护个人的和谐的网络。日本日本政府认为,“人的安全”可以定义为维护个人的尊严和生命,只有当个人对其生活有充足的`自信来免于恐惧和匮乏的威胁时,“人的安全”才可能得到保障。京都大学教授松下和夫指出,“人的安全”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补充,是日本发展援助政策的核心,也是日本政府多个政策文件中的核心概念。日本在推动“人的安全”方面一直很积极,如任命绪方贞子为日本国际合作厅厅长,投资10亿美元建立“人类安全发展基金”,并发起成立“人的安全委员会”等。芬兰芬兰利用其在年担任欧盟主席国的机会推出了马德里报告。除了在政治和安全委员会里开展“人的安全”的游说之外,芬兰也采取了可行的措施,比如就欧洲安全与防备政策行动,对平民和军人开展“人的安全”的训练。

三、结论。

安全有人的安全(如防止任意拘留)、社会的安全(如提供粮食安全这类基本需要)和国际的安全(如生活在安全的国际秩序中的权利),它与现有的人权是相联系的。“安全的政策必须更紧密地与促进人权、民主和发展的战略相结合。人权、人道主义法和难民法构成了一个规范的框架,人的安全就建筑在此之上。”“人的安全”概念的提出,并不是要贬低国家作为“人的安全”的保障者角色的重要性,而是要根据变化的形势梳理国家安全与“人的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它并不意味着与传统安全的对立,如“人的安全委员会”在年的报告中所言:“人的安全是对国家安全的补充。”它的提出表明,随着冷战的结束,人们对于非传统安全的关注力度加大;人类安全观的着眼点落到了“人”自身上,关注“人的安全”恰恰也是非传统安全观的核心所在。

对于人们和社会面临的脆弱性日益增大和相互依存而言,“人的安全”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这种相互关联的环境要求各国将个人的生存、生活和尊严视为其安全的重要基础。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没有安全时实现发展,在没有发展或不尊重人权时获得安全。而作为对于“人的安全”概念的主要异议,有以下三点:第一,这一概念过于宽泛,因而缺乏作为政策制定工具的分析意义或效用;第二,这一概念的使用可能是弊大于利,它与传统的安全概念相比,带有浓厚的道德说教特征,是不现实和无法实现的;第三,这一概念忽略了国家在安全保障方面的作用。对比联合国和欧盟的经验,表明欧盟可以成为实施和领导“人的安全”议程的合适场所。迄今为止,欧盟已成功地将该概念作为超国家外交政策的一个可行的战略描述:它的发起者富有影响力,并在其成员国中得到广泛而即便不是一致的接受。但是,来自二者的经验与教训表明:在机制化地纳入该概念和在安全的用语及实践中实现有益的转变之间,存在着不可逆转的关联。

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

报告人:。

指导教师:副教授。

杨开诚博士。

开题时间:20xx年3月。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方面,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还太薄弱.

教学设计似乎还处在前理性认识阶段.(发现活动,创立活动,著述活动;)要针对高等教育达到教学设计的后理性认识阶段(理解活动,设计活动,加工活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现代教育技术人员必须率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本专业自身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改造.

(二):对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理论》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作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2)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该具有课程理论的知识基础.

(3)《课程理论》目前在我校教育技术专业还是选修课程,是第一次在我系开设,所以根据我系学生特征如何教授这门课还缺乏经验.

(4)《课程理论》这门课进行多种教学尝试后效果并不理想:。

对问题归因:_缺乏目标导向,这样导致设计的活动成为无的放矢;虽然也进行了活动的设计,但是内容较空洞;学生的学习资源匮乏,缺乏有效的活动支持和控制,活动没有落实到实处.对学生的评价反馈机制不科学.

(三):从实施的角度看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

文献调研: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

l____第二军医大学对《法医学》,《病理学》进行了学科教学设计;(核心思想是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重视媒体的作用)。

l______军医进修学院对《统计学》进行教学设计实验研究;(重点是进行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只针对一个单元)。

l_____陕西师大电教系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和设计的参与者访谈得知只是针对重点章节进行了设计,主要是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虽然也进行了学习活动,但是实施的效果不理想.)。

l__《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案的设计研究》。

l__《高等师范院校非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培养方案的研究》;。

l__《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尝试》——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初探(核心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三个概念整合应用,但是对学习活动重视不够).

问题分析:。

(1)基于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较多.例如《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就设有“教学设计”专栏,但实质更象教案实例,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而且表现出来也多是基于媒体的设计.

(2)基于学科教学设计的几个案例虽然各有特色,但是最终效果并不象设计者所描述的那样成功.一方面评价标准不科学,另一方面就是对学生的要求定位太低.

根据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对其进行归因,就是对教学设计中的边缘层次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给与的关注较多,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或者学习资源的设计.即把教学设计的重心放错了位置.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媒体传递,并且这三个设计对象构成了层次关系(见下图).(杨开诚《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1:即按照新的思想来指导《课程理论》教学设计.

(1)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使其在教学设计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2)重视学习资源的设计.通过内容给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培养学生选择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资源能够学会自主学习,自适应性学习等.

(3)有特色的目标体系选择依据和实施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评价标准.

2.总结实施经验,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

(1)建立一种开放式的设计范式.设计一种有弹性,可扩展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给他人以静态的理论上的指导和启发,同时又让他人有动态迁移的余地.

(2)研究已有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得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研究框架,即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应用的具体描述理论.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如何针对不同情景选择最合适的类型是一个问题.这需要对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进行比较,首先确定四个基本的比较纬度:即理论定向(描述性还是处方性).知识类型(程序性还是陈述性),所需专业知识(新手,专家,还是介于两者之间),理论起源(硬系统,软系统,还是直觉等),此外理论背景,应用水平等也要考虑.

(3)根据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研究框架和具体的教学情景,得出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充分发挥人类潜能的基础上促使人类潜力的进一步发展,它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设计也必须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设计是科学地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为了解决好教学问题就必须遵循和应用教学客观规律,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为基础,在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中,学习理论相对较活跃,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也最大.

60年代以来国外教学设计学科发展中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包括: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瑞奇鲁斯的教学设计理论,梅瑞尔的cdt理论和itt理论,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设计理论等.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相对较慢,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以来,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引介,消化国外研究成果的状态.本土化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两个最核心的思想:一是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情感,动作技能五种类型.另一个核心思想是认为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

瑞奇路斯教学设计理论是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并进一步把教学方法变量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输策略.瑞奇路斯提出了细化理论,它的基本内容可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

梅瑞尔提出了教学组织的微策略--成分显示理论(cdt),“目标-内容”二维模型.

何可抗老师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设计.(何可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1993年雷博(lebow)曾提出关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五条原则:在学习者和教学实践潜在的损伤性影响之间维持一个缓冲;为同时支持自治与关联的学习提供一个背景;将学习潜入学习活动本身;学习者为发展重构过程而承担不断增强的责任,应通过促使这些技能和态度的形成来支持自动调节的学习;增强学习者参与预定的学习过程的倾向,尤其应鼓励学习者采用错误探究策略.

再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观点就是: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提供丰富认知工具;设置真实的任务情境;学习者控制与程序控制教师控制相结合;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相结合;重点辅助差生;知识获取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杨开诚《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以上三种观点虽然看起来有很大区别,但也具有很大共同点:重视情景的创设,重视协作学习,重视学习者参与,丰富的资源的设计等.

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标准,也是制定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的依据.所以有必要重点阐述一下有关学习目标分类的理论.当前流行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有以下几种:。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加涅和布鲁姆的分类方式是在一维上进行,梅瑞尔目标分类则更进了一步,即内容类型—行为水平二维模型.该模型的横轴代表教学内容类型,包括事实,概念,程序和原理四种;纵轴代表行为水平等级,由低到高依次分为记忆例子,记忆通则,运用通则和发现通则四级.梅瑞尔还认为事实知识一般只要求记忆,因此事实只存在记忆这一种行为水平.

新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将教学目标按照两个逻辑轴进行分类(见下图).纵轴上的操作呈现的是一种不严格的层级关系.辨别,表象化,理解,记忆是一个层级,属于比较低的层级,对应于学习的意义建构阶段;运用和创见发现是一个层级,属于比较高的层级,对应于学习的能力生成阶段.低层级操作是高层级操作的基础.(李向荣,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类的再认识》)。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期刊,网络,书籍等文献进行调研,了解该课题研究现状,找出不足力求能够避免或者进行改进.

2: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增加任课老师对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理解,领悟理论中可操作的成分.增强设计者和任课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便利性.

3:观察法:通过观察深入课堂,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

4:访谈法:通过和老师访谈了解学生情况,和学生访谈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等;。

5: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风格,对该课的意见和建议等.

在实验之初,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搜集资料,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其次是用来帮助开展形成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设计的实施作后测,验证实施效果.

文献综述。

观察。

访谈。

问卷。

行动研究法。

和任课教师的合作交流。

资料的搜集。

研究现状。

确定问题,研究需要分析(意义)。

设计方案(目标分析,内容分析等)。

实施方案。

总结评价,经验分析,理论验证。

教学设计的具体描述理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观察。

访谈。

问卷。

实物。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孙克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乌美娜(1994),《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6:杨开城,“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8:郑永柏,《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刘莉《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案的设计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6月。

16:汪颖,《基于问题解决的课教学方案探索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19。

17:李向荣,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的再认识》,待发表。

18:尹俊华著,《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第1期。

9:徐晓东,“学习文件夹评价法的理论与方法”http:。

10:张倩苇桑新民,“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http:。

11: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12: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中国电化教育》20。

13:容淑芳,张文兰,“id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化教育研究》第3期。

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作者主要讲述了自己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探索:一是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二是以解读培养学生感受作品的能力;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四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学遗产,是珍贵的民族文化精品。学科内容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教学难度极大。然而,在教授这门课时,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学模式基本还是因袭传统。课堂上,教师凭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唱着“独角戏”,从文学史到作品选,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滔滔不绝,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久而生厌。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下,涵盖了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的国学复兴热再次兴起,对文学遗产中思想底蕴的发掘和继承使学生有了学习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古代文学情结”,调动其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并使之产生持久的动力,是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的。我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工作的几年间,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培养其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每学期开始,我都规定一些阅读和背诵的篇目,认真地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将其作为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内容之一。诵读,可以加深对文学意象的感悟,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进而较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它可以将学生“带回”千百年前,让他们的现代生活、情感与理念与古人的生活、情感与理念相融合,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进而获得美的享受。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通过诵读,体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所渲染出的深秋傍晚的荒凉气氛,体味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让学生对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有深刻的感悟。诵读,可以充分体悟诗歌的语言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可以使之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吟咏朗读除了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还可以使人在不经意之间对朗读时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的影响是不容易被察觉的,但却是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提高其朗读的感染力,使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丰富他们多彩的生活。

二、以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文本解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一个审美的过程。好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使其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逐渐养成感受作品、感受自己、感受生命的能力,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欣赏这支曲子的情景下,我让学生讨论:苏轼的这首词千百年后为什么还会令我们感动不已?是表达了苏轼思想的苦闷,还是反映了他出世和入世的人生矛盾,抑或表现了苏轼对人间生活的热爱?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这些说法自有其道理,但仅仅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它的动人之处在于,一是揭示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人生的缺陷(痛苦、不如意)是绝对的,我们不能指望人生和世界完美无缺,只能在绝对的缺陷中寻求相对的完满;二是苏轼以博大的胸怀对人们发出深情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互相关怀和抚慰。因此,苏轼这一美好的祝福,才始终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这样的解读,诠释了作品的内在价值,拉近了古代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取得了育化心灵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可以说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解读过程中,启发学生把心沉到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中去,触摸作家思想感情的脉搏,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鉴赏诗文,同时引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索。这是非常重要的。讲陶渊明,我告诉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进步,这种文化现象几乎已经消失,但作为一种人格,后人对陶渊明又非常推崇;作为一种观念,它还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现代人,你将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呢?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抛弃做官而归隐田园,表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价值取向,这种人格是高尚的。有的则认为,陶渊明的这种隐逸人格不值得歌颂,这种人格是有缺陷的。如果我们面对黑暗和邪恶都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的话,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还有的说,陶渊明在归隐中心灵得到了安顿,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这对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有所启示。假日之际,人们总想离开城市的喧嚣,到野外感受山水之美,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越来越糟糕。尽管观点不一,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把作品的阐释、作家的评析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水平。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鉴于此,我开始尝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改变以课本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强硬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借鉴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辩论法。经常拿出一些在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在正式讨论之前,我也做了大量的预备工作:事先布置好讨论的题目,让他们围绕自己的观点去查资料,并选出各自的代表发言人,非常类似于现在的辩论赛;我也要尽可能多收集资料,猜测学生会运用哪些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并模拟他们争论的情景,以便作必要的调解和补充。每学期我搞两三次这样的讨论。如在讲“先秦文学”中诸子思想时,涉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性”问题,孟子主张“人性善”,而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则认为“人性恶”。讨论之前,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多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有理有据。事后学生自己说,这次讨论逼着他们看了很多理论书籍,提高了自己的思辩能力。

比较法。古代文学中很多问题可以说至今尚无定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诸家之说介绍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对多种答案及多种思路进行比较选择,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学习王维的山水诗,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唐以前,以及初唐、盛唐时期有关知识分子对山水的关注的资料,从比较分析中鉴赏王维对中国山水诗的贡献。又如在讲到“楚汉之争”这段历史时,我要求大家对导致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进行详细比较,刘邦作为一个无赖何以夺得天下,项羽既然是一个英雄为何却走向末路?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来总结两人的得与失,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这段历史。还可以通过古典文学的现代改编问题,思考古代文学的经典性所在。如搜集一些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像《别亦难》、《新鸳鸯蝴蝶梦》、《在水一方》、《寂寞沙洲冷》等在课堂上欣赏,让学生去寻找原文,从而思考古典文学历久弥新的原因,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

四、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传统的教学模式,但长此以往,教学难免单调,因此,有必要通过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调节。在种种探索性改革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实施起来最方便快捷,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音响媒体方面,可以运用便于携带的mp3加小音箱。课堂上通过欣赏相关的音乐,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如在讲授李煜的《浪淘沙》一词时,先让学生欣赏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把他们带进一个哀伤、凄凉的意境,然后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使他们对这首词表现的李煜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讲解《史记·项羽本纪》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使学生对楚汉战争的形势、人物个性有更直观、丰富的了解。

声像媒体方面,包括对电视、dvd、电脑、投影仪等的运用。如在讲授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古典名着改编的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引人入胜。

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古典文学教学中,不但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深度,给教和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料,诸如作者家世、生平、思想、学术研究动态等,并突出教学重点。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将讲读篇目演示在屏幕上,再配以音乐、画面、朗读、前人的评论等,教师再加上一些疏通与点拨,便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永远不会像今日的某些时尚潮流一样红极一时,但也不会像昨日的某些流行概念一样成为“明日黄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引导学生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殿堂,使他们体味到古典文学的永恒馨香,将是对学生精神完善的莫大帮助,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学生对局部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阎续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

2、张嘉林.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毛义玲.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文学教育,2007,(10).

《课程理论》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报告人:。

指导教师:副教授 。

杨开诚博士。

开题时间:20xx年3月。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对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理论》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1)课程作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2)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该具有课程理论的知识基础.

(三):从实施的角度看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

文献调研: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

l__《高等师范院校非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培养方案的研究》;。

问题分析:。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

2.总结实施经验,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四:研究方法: 。

3:观察法:通过观察深入课堂,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

4:访谈法:通过和老师访谈了解学生情况,和学生访谈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等;。

5: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风格,对该课的意见和建议等.

文献综述。

观察。

访谈。

问卷。

行动研究法。

和任课教师的合作交流。

资料的搜集。

研究现状。

确定问题,研究需要分析(意义)。

设计方案(目标分析,内容分析等)。

实施方案。

总结评价,经验分析,理论验证。

教学设计的具体描述理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观察。

访谈。

问卷。

实物。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加涅(1999),《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孙克平(1998),《现代教学设计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乌美娜(1994),《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杨开城,"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2019 。

8:郑永柏,《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6:汪颖,《基于问题解决的课教学方案探索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19 。

17:李向荣,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的再认识》,待发表。

18:尹俊华著,《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1期。

9:徐晓东,"学习文件夹评价法的理论与方法"http:。

10:张倩苇桑新民,"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http:。

11: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12: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中国电化教育》2019年。

相关范文推荐
  • 01-12 教育的成效和问题分析(汇总16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规范写作格式和语法用法,提高文章的整体质量和可读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 01-12 数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个人(优秀18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和规划的一种重要工作。掌握好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技巧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01-12 学习大国工匠精神心得体会(模板22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某一经历中获得的独特感悟和领悟能力,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样本,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
  • 01-12 银行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用16篇)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银行都为客户提供了多样化的贷款服务,满足不同的资金需求。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银行的内容吗?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20xx年市商务局党
  • 01-12 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指南(通用17篇)
    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写作的难题,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和解决困惑的思路和篇章。下面是一些值得阅读的总结样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总结的写作技巧。
  • 01-12 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优质19篇)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促使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措施。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和思考。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 01-12 施工安全工作计划安排(优质17篇)
    安全工作计划是在组织或企业中规划和制定的用于预防和控制各类安全风险和事故的一种详细方案,它对组织或企业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做出安全工作计
  • 01-12 煤矿黑色观看心得分享(精选22篇)
    范文范本是我们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通过学习范文,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请大家看看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并结合自己的写作特点和目标进行参考和学
  • 01-12 江西省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下载(精选20篇)
    江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锂、钨、稀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江西的饮食文化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中是我向成熟的开始,在尊师勤培育下
  • 01-12 营养早餐心得体会(专业23篇)
    心得体会是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善于从自己的经历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体会和教训。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彩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