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回归现实语文小论文(优质17篇)

回归现实语文小论文(优质17篇)

时间:2024-01-14 11:42:56 作者:紫薇儿回归现实语文小论文(优质17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读者培养对文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的水平。接下来,大家可以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体验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

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兴山一中在育人工作中提出“让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进行了“德育生活化”的积极探索。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从正在发生的事情入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使学生感受到德育可以感知、可以触摸,体验到德育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德育走进生活。

让德育走进学校生活,是针对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通病而提出来的。学校德育大多数是以严格管理为手段,让学生符合学校秩序所需要的规范,是一种单边行为,其实质就是“让你按我的要求办”,这是学校德育目标中的一种误区。在德育方法上往往以空洞的说教来教化学生,十分生硬,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旦学生反感,教育者感到无能为力,德育也就显得极其软弱。再加上现在的学校德育是一种封闭条件下的单边活动,也显得非常脆弱,学生一旦走进社会生活,就出现了“5+20”的现象。

2.学校德育生活化。

让德育走进生活,就是追求德育生活化。在学校德育生活工作中,除了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外,我们注重在吃穿住行、生活消费、为人处事、交往娱乐、课外学习、自我教育、处理信息、培养习惯、发展特长、增强体魄、磨练意志等自主行为中挖掘德育资源,编写德育校本材料,然后纳入教学课堂体系。这样把德育当“课”来修,把各种育人活动放到课程的高度,做到全方位,多渠道教育人、发展人、完善人。把校园生活看作与数理化一样作为课程来重视,每周一个学时列入课表,并象课程一样去操作,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从而争做合格的高中生。

在挖掘的同时,注重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在主体班会、道德法庭、升旗仪式、演讲会、心理咨询等活动中融合德育,培养学生讲求“诚信”,倡导“博爱”。在“文化科技节”、“体育艺术节”、“文艺晚会”、“八小竞赛”、“spa体育俱乐部”、“青春艺术团”、“合唱团”、“学生管乐队”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在建文化园,修楼亭,塑孔子像,书教育警示语,立名人雕像,绿化环境,美化校园等方面充实和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德育情景,拓展育人渠道,内化学生道德准则。在公益劳动、校内志愿者服务、社区参观调查、野外登山游览等很强的实践性情景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相应地形成分析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如我们利用每年的寒假、暑假时间,都要开展一些象“我给妈妈洗一次脚”、“走进边远乡村的农户家体验生活”、“到社会福利院服务”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感动自己的`情景生活,达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爸爸妈妈的目的。

3.把生活德育当课修。

在编写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校园生活课程大纲》,由生活教师、班主任、德育辅导员分别授课并指导学生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

学生德育学分满分为100分,由基本学分(60分)、加减学分(20分)和奖励学分(20分)三部分构成。基本学分是每一位学生一学期里必须持有的基本学分,是学生良好道德的底线;加减学分是学生参加校内校外各种生活活动评定的基本条件,达到合格者加相应学分,未达到合格者扣相应学分。具体内容有学校集体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两大部分;对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良好表现的同学实行奖励学分。对学分等级评定在75分以下的同学定为不合格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德育学分补习。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自我教育,自主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否则毕业时不发放毕业证书。对当年没有拿到毕业证书的同学还要跟踪调查、考核,没有重大问题,到第二年由所在单位或所在的社区开出证明,才补发毕业证书。

4.在生活中感受德育。

让德育回归生活,引领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大大培养了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终极目标。

通过合理安排学生日常生活,规范学生的各种活动,整合校园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在内容上具有层次性、系列性、前瞻性。它回答了被动管理中出现空洞说教的条条框框,它回答了传统的德育模式中由单项灌输向师生平等、生生平等交流转变;由校园、班级封闭式向全方位开放式转变;由传递德育知识向塑造高尚人格转变;由固定模式的教育化向个性化转变;由强迫性向自愿性转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使学校有了一个安定、和谐的良好校风和学风。

通过德育生活化,把德育当课来修。学生在吃穿住行、生活消费、为人处事、交往娱乐、课外学习、集体活动等自主行为中培养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认识到身边的小事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均是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因素。他们感受到德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体验到德育就在他们身边,就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让德育回归生活,也形成了教育的合力。为家长的合作创设了新的平台。提高了学生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满意度,尤其是单亲、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以及家庭教育不良的学生可以得到有效的关心和帮助,这使学生家长真切地体会到学校、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爱,感受到自己的孩子在幸福中健康成长。

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必须面向生活,与生活接轨,只有这样,“德育回归生活”这种有效的载体和形式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该课题我们也还在探索阶段,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我们认为就方式方法而言,方向是对的,我们将不断探索,加强研究,深入实践,让德育生活化探索成为我校加强德育工作的一个突破口,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找到一个好的载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论文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件事:班上有一个孩子生病请假了一个星期,班主任非常热心地和家长交流说给孩子补课的问题。但家长却说英语、数学一定要补,至于语文补不补都一样。这足以引起我的思考。为什么语文课上不上都一样?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学到什么?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了吗?很多老师都觉得这个好像很难像数学或英语学科一样去量化衡量,因此也和迷惘。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明确提出了,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这也就是说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一命题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当作了语文课主要目标进行教学,造成语文课“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相信只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体,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定会有收获。

我们都认同,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就过分强调了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下面我们通过我校甘晓莹老师上的《草船借箭》这个课例来认识语文课如何正确处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关系。甘老师她第一课时就能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并教会孩子说故事的方法。这就关注了学生的表达,这个本体。第一遍学生只会用几句话去概括文章,讲清楚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但原文中借箭的精彩部分却被省略了,于是老师把出现的几个人物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弄懂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看着板书尝试着说一说,这时候就有了明显的进步。根据课文内容讲故事,不仅是课后第二个习题的要求,同时也是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要求。甘老师在渗透讲故事的方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让学生明白了本文的内容,并且反复朗读了课文,因此非常巧妙。这堂课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就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复述故事,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两个目标开展教学,这些都是“本体性教学内容”.

当然,在这个寻找语文课堂本体教学本真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坎坷,但只要坚持,语文教学之路必将更加有效。

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均故居、靖江籍驻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烈士事迹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摘要: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唤醒和激活,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激活其内在的潜能,激发爱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让阅读充满乐趣。真诚地赏识每个学生,唤醒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大胆尝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个别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点化,期盼早日转心。

关键词:唤醒激活需要赏识尝识点化。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事业,不能只关注知识教育,更应关注人的心灵,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核心就是唤醒和激活,语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激活其内在的潜能,激发爱心和求知欲。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普敬学生,平等看待师生,对每个学生都暗含期待,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才,只是反应快慢、思维急迟不同而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让阅读充满乐趣。真诚地赏识每个学生,唤醒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大胆尝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个别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点化,期盼早日转心。

一、关注需要——充满乐趣。

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发展,更多地相信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心理支持。无数事实证明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最有亲和力,就像粉丝崇拜明星,学生最爱上他的课,教学成绩自然也好。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秘密和交往艺术,在于满足学生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寻者。”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随顺所需,满足他们的需要,加以适当的正确引导,学生就能够充满自信,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有一种成就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阅读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二、重在赏识——唤醒心灵。

教师应该以真诚的爱心更多地赏识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普敬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优点,并真诚地赞美和赏识他们,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他在老师心里是重要的,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因为人总是喜欢看重别人的感受,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乐而忧。赞美和赏识意味着优点被发现,成绩被肯定,个性被张扬。学生受到老师期待和赏识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和谐的气氛中,心灵得到了舒展,唤醒了沉睡的心灵,使得心灵清新明净,思维活跃,学生的灵感泉涌,激活了先天的潜能。同时学生也开始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气,在其他方面着力表现自己,以便期待获得老师赞美和赏识。可以这样讲:赏识——唤醒好学生,抱怨——逼出坏孩子。因此教育就是心灵感受心灵、心灵理解心灵、心灵耕耘心灵、心灵创造心灵。

三、重视尝试——体验成功。

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不断尝试学习材料,不断纠正错误、体验成功,不断强化自信的过程。尝试需要勇气,勇气是从自信中获得的。大胆尝试需要强化自信力,而人在困难面前总是认为“难”、“我不行”、“做不了”。人们被这些骨子里形成的认为“难”的观念阻碍着,就会主动放弃,不敢尝试。因此,想要有勇气大胆尝试就要摒弃骨子里形成的观念,树立“我能行”的观念,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并能就此改变你的世界,使得成功与创新之魂永驻。反之学习主体缺乏乐观自信的积极情绪,抑郁自卑的消极思想占主导地位,学习就会缺乏主动性,尝试中出错率就高,就会不断往坏处想,再加之现代学生心理脆弱,学生会陷入痛苦,失去了自信,不愿尝试学习。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开心结、打开心路: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可怕,只是我们的信念,在失败中不断回忆过去失败的痛苦,使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伤害。因此不是境遇导致了你的失败与妥协,而是你的想法,你此时此刻就可以改变,无论做什么事只要选择尽管去做,与其不尝试而失败,不如尝试了再看结果,何况并不一定会失败。不要往坏处想,在当今世界上最具有传染力,最具有损害力的疾病不是癌症,不是心脏病,也不是艾滋病,而是消极妥协的念头,它就像癌细胞一样不断扩散全身,使自己身心疲惫,信心全无。因此,要用积极的信念战胜消极的心理而长此下去你会因向上的、进取的信念而取得成功,产生愉悦成功的心理体验,生命力无比的旺盛,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四、点化思想——激活灵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与诱导学生,在问题思而未得之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用举例、情境、语言、譬喻等方式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其心开悟解,心领神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师“导”的作用,因为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情感的交流与调解者、心灵的沟通与激活者。他不仅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而且指引学生丰富内心世界,明理启智,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适时地、艺术地启发、诱导,学生突然惑云消散,慧风吹抚,心灵豁然开朗,达到了激活灵感、开发心智的目的。

如果是贪玩、厌学者,教师不厌其烦为其创设情境,不失时机地启发、诱导,也许有一天,某个情境,某句话触击了其心灵,就会使其回心转意,突然转心。如李白受铁杵磨成针的启发突然发愤学习,成为诗仙。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兴致勃发,充满乐趣,教师就要走入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自觉自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生命的需要,生命不仅需要补充物质,而且更需要吸取精神食粮。

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阐述什么是生活化教学以及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尝试,谈了四种做法:一、重演生活故事,训练说话能力;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三、展示生活亮点,促进个性发展;四、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生活近期有幸读到浙江省东阳市特级教师卢雁红的《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一文,她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观点。她说: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和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杜威教育既生活的著名思想,更是强调儿童各种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可见,生活化教学的确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卢老师的理论基础上,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尝试,下面就谈谈我在底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重演生活故事,训练说话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而表演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故事,回归生活的真实,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口语交际是底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前提下进行说话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苏教版第二册的口语交际《学会做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做客经历,再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做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表演起来非常活跃,使用的语言也特别丰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课程理念的更新》)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新学内容能较快的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如在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最后一句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的低下了头,教学中抓住惭愧一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说说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会说什么?同学们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他们的见解,如:谢谢风伯伯,是您让我明白,我能看的远,是大山的功劳啊!实际上,大松树比我高多了。大松树,对不起,我刚才太不礼貌了,我以后再也不能看不起别人了。通过表演,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达到了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展示生活亮点,促进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方法多样化、个性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能学有所长,感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释放,这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喜欢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钟情于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如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世界真美呀》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一次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小鸡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时所发出的感叹。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有的用画画来描绘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歌声来赞美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表演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美丽的世界的热爱同学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四、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脱离了生活实践,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理念的更新》)。对课文思想的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如教学苏教版第二册《奶奶的白发》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为了让奶奶不再操心,你打算怎么做?并要求学生回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打算。第二天我让他们汇报,同学们的做法是五花八门,如:我昨晚自觉做完作业再玩,不用奶奶操心。我昨晚陪奶奶散步了。我打电话陪奶奶聊天,使她不会感到闷。我昨晚帮奶奶做家务了,让她不那么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尊敬长辈的道理。实践表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让课堂回归生活,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组编:《课程理念的更新》。

2、卢雁红著:《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载《小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1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

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作者/刘娟。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如何让灵动与真实并存,那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灵活与真实的关系。

一、活跃气氛,真实对话。

1.师生平等。教师在课堂中不应该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交流者。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打开心扉,从而与教师、与文本真实地对话。

2.灵活引导。让学生学得活,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教师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教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同时,教师要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教学中可经常利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人特定情境。

3.善于煽情。活跃课堂气氛需要我们教师会“煽情”。课堂上激发学生或争先发言(抢答),或正反抗辩,或点评,或小组讨沦,让学生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以兴奋乐观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以自由的思想与文本和教师对话,与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对话。

二、方式灵活,文心相通。

1.自学、自悟、自练。自学,先学后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学习未知的知识;自悟,先体悟再理解,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联系生活,联系自身的体验去感悟,去体会;自练,先做再分析,让学生拿起实践的武器,给予足够的时间,提供条件,自己去做实验,去体验学习的心路历程,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最原始的理解。

2.小组合作,资源共享。“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与文本沟通后,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更是因人而异。(语文教学论文)这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既张扬自己也吸取他人之长。在合作学习中,还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大胆假设,充分联想,对任何文本都要有“研究”意识,有独到的见解。当然对别人的合乎情理的见解也要能认同,联想,比较,互相参证,求得认识的统一。

3.勇于创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以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适时、恰当地将学生的质疑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尝试。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天鹅的故事》时,让学生读文后思考: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是天鹅。按理教师此时可以鸣金收兵了,但薛老师追问道:“有不同意见吗?”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活跃起来:是斯杰潘老人,是猎枪……此时,听到的是课堂中最真实的声音,虽然有些是错误的,但是是真实的,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心灵也与文本真实沟通了。

三、开拓思维,心心碰撞。

1.质疑问难。一篇课文的学习要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思考。如《黄河的主人》,新课伊始,我就让学生自由提问,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称为黄河的主人?”这些问题正是学生的阅读期待,因而在体验中学生也能全身心地投入。

2.观点争鸣。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努力阐述理由,在观点争鸣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孙双金老师在教《落花生》时,就让学生讨论我们该向谁学习。有的说要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有的说要学习苹果的敢于表现,一时间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学生的思想火花被点燃了,一句句出自学生肺腑的语言在课堂中流泻,一个个充满个性的思想火花在课堂中迸射。

3.温故知新。学完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及时地巩固、思考。这时的思考要求学生能联系前后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比较整合。如在学习了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点和什么相同点时,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又一次去读诗思考,从而体会到两首诗都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但不同点是第一首诗是通过“悲”来表达的.,而第二首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

4.拓展延伸。在学习课文后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例如我在教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篇课文后,我问学生:“在炎炎夏日里,你想变成什么?”有一个学生说:“我想变成一棵大大的树。”我问:“为什么?”他回答:“我可以让飞得累了的小鸟在我的树枝上休息,可以为行人遮阳……”这些训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让不同学生的思想产生了真实的碰撞。

灵动,涌动的是语文教学的智慧;真实,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我们既要追求灵动的课堂,也要不失语文教学真实的、本色的东西,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真实而美丽,因灵动而精彩。

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失去了真实的语文教学,则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表面的繁荣茂盛,难以掩盖其本质的空洞脆弱。冷静思考,认真反馈,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1、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2、繁多的教学环节设计,犹如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虽面面俱到,但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3、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布置一个个先进陷阱,设置一处处障碍,让学生去钻,去碰: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似乎不问到学生哑口无言决不罢休。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与其说是语文教学,还不如说是智力游戏。……问题的存在,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怎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实的?一、追求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语文课堂,在于让语文充满思想,充满感情,充满人文精神。如果砍掉了这些枝干,单一追求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获得,方法的训练,语文课堂就会失去它的魅力,它的生命,很难茁壮成长为一棵枝叶参天的大树,只能充当那些没有主干的灌木丛。因此,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搞短期突击,而致学生的兴趣,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于不顾,就算考得了高分,又能保持多久?更不用说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多大补益!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不能鼠目寸光,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需作长远的打算。真实的语文课堂,在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于平实中见功夫。试看,秋天来了,落叶纷纷,树木失去了昔日的枝繁叶茂,但这种简单的背后,透射着秋的成熟与风韵!同理,成熟的语文课堂,总是言简意赅,感人至深。真实的语文课堂,在于把握教和学的关系。如果把教看作点的话,那么学就是面。我们不能以教代替学,而应以教师的教作为支点,带动、激励学生学习的“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教科书,更应具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大力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学习资源,多渠道获取知识,提炼智慧。二、联系真实的生活。语文教学的真实性,应植根于生活的真实。“在语文中找见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课文的身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设身处地地创设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情景。1、组织学生游览、观光、参观、调查,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主动观察,开阔眼界,丰富阅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学习语文。2、让课堂知识激发、唤醒学生对自己生活知识的回忆、记述、思考。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会、和语文教学有关的各种游戏(成语接龙、猜字迷)……三、培养真实的学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回归到对人的培养,离开了真实的学生,上述一切将都是无稽之谈。1、真实的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打破教材、教师的权威,对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2、真实的学生,不是在课堂上夸夸其谈,但动笔时一筹莫展的样子。而是具备热爱学习、喜欢钻研探索的精神。总之一句话,只有追求真实的课堂,联系真实的生活,培养真实的学生,语。

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夏红缨。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只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体系才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因此,语文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严肃而沉闷,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

如何创设这种生活情境呢?首先,学生座位的安排要有生活气息。有时几人围坐,像个小家庭;有时围成一个大圆圈,像个小小俱乐部;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甚至将桌椅全部撤去,给他们更自由的活动空间。如有些课文需要组织学生讨论,就将桌椅排成四人小组式;有的课文需要组织学生辩论,就可以将桌椅排成“两军对垒”式;还有些课文需要组织学生做游戏、表演等,桌椅的排放就更加灵活多变了。

其次,教室环境的布置也要充满生活情趣。如在教室里建立阅览角、生物角、科技角等,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种子成为孩子们关注的对象;让各式的航模、车模、电子作品成为他们的实验标本……此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环境,模拟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如教跟四季景色相关的课文,就让学生把教室打扮成绿色的大自然。教室里有时“春色满园”,有时“硕果累累”,有时“雪花飞舞”……教跟社会实践相关的课文时,则将教室设计成“一家商场”、“一辆火车”、“一条公路”等,让学生完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二、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和强者。具体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察访--了解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跟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就必须组织一些观察、访问、调查等活动。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有的课文内容跟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密切相关,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虎门销烟》、《在大海中永生》、《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黄河的主人》等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一些了解历史的老同志,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历史背景,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往等能力。

2、表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童话《小鹰学飞》、《云房子》、《穿山甲问路》等;寓言《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故事《卧薪尝胆》、《草船借箭》等;诗歌《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长城和运河》等。这些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课上让学生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组合了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不但使学生获得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若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诸葛亮、刘备、张飞,再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学《嫦娥奔月》,让学生想象嫦娥飞上月宫后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实践--体验生活。

例如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我指导学生画出参观的路线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图片,置于教室四周,再聘请学生担任“导游”。教师让“导游”戴上一顶旅游帽,拿一个无线扩音话筒,举一面三角小红旗,并要“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词,同学们则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认真倾听“导游”的介绍,并随时向“导游”提问题,由“导游”解答。如果“导游”答不出,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这种导游和游客身份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真可谓一举多得。

又如教《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拍摄周围污染环境的镜头、搜集有关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具体事例或数据,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设计一些环保公益广告,画宣传画,写报道稿等,号召全体公民保护环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体验了生活,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三、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课堂向社会进行延伸,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中的一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掌握知识,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首先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许多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学校里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学校建筑、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者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举行游戏、比赛、主题教育等,让学生进行演讲、讲故事、课本剧表演以及写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到社会上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其实,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的烈士陵园、七战七捷纪念馆、中洋水产养殖场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

另外,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儿童会获得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开放语文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的只重视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连,与课外生活互补,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鉴赏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

[2]《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有关资料。

[3]《学会生存》美国:埃德加富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论文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可是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令人可怕的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

我们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

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让我们用敬佩的`眼光来看看成都市石室中学李镇西老师以《心灵飞翔的时刻》(《中学语文教学》第4期)为题讲述的“最近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吧。

“窗外,银杏树金色的叶子在寒风中顽强地燃烧着自己最后的生命;室内,我在给学生朗读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的心灵正和路遥高洁的灵魂一起激荡。此刻,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气氛,每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的跳动。是的,我们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主人公青春的激情而汹涌澎湃……”

可以想见,师生在课堂上进入的是怎样一个境界: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来作比,或许并不过分。

我们以为,师生,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哲学意识与诗意审美感受,是决定课堂美学追求成功与否的关键。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产生的。

这涉及到一个基础。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但如果没有河水的流动,就会很快消失或者枯竭。也就是说,如果缺少经验的层次的话,情绪、灵气和悟性就没有什么价值,甚至不可能存在。阅读和人生的各种经验的体验是师生情绪、灵气和悟性充分表现自由流动的基础,它构成了课堂诗意最坚实的河床与有生命力的潮汐。

目前语文课堂缺少哲学层面的读解,尤缺悟读。

语文课堂上师生最缺少的经验是读解。讲解是一门学科,一门探究文本意义以及意义的理解与创造的学科。人一来到世上,就被抛进意义世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鱼,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情的骚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无不需要读解。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层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目前语文课堂尤缺哲学层面的读解。

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当我们在课堂上接触课文――文本时,首先应当认识到它的意义就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这么四句28个字,字面意义描述庐山绚丽多彩,风姿各异;寓言意义(象征意义)表示正确认识事物,须保持距离;伦理道德意义指示处世待人毋偏执于一端;神秘意义暗指执滞、偏枯者难悟佛门,难化解万事万理。苏轼精研老释,倾心佛道,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你简直没办法穷尽它!

令人扼腕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只在一个层面给学生读解。就是在一个层面读解,也拿了条“标准化”的绳索,给学生的思想来个五花大绑。这好比我们旅游时看到某处自然风光,比方一座山,可以看成猪八戒背媳妇,也可以看成孙悟空出世,还可以看成唐僧骑马,这完全是由于未经人工雕琢的天然的混沌状态才可能给游客这多样的感受,但我们偏要把它搞成猪八戒背媳妇的准确形状,搞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当然,这里还得有个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来把握。举个例子,近年来有人读解朱自。

[1][2][3]。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论文

模拟检测几个同学的卷子没有判分,是因为字写得太潦草,难以辨认,有的字根本就认不出来。临近高考,如果在写字上不作一些惩戒的话,有些孩子在高考的时候就会因技术的问题而丢分,所以不严格要求是不行的。那么我在想,高三的学生是否还要做像写字这样的基础练习?学生在高中语文课上究竟学些什么?初中小学语文课上究竟要培养学生怎样的语文学养?这里有一个语文观的问题。

按理说,学生在上学时就已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因为是母语,学起来有一个基本的环境。但去看一下我们的中学生,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写字或写不好字,不知道汉字的基本笔势,不了解汉字的基本结构,把字写得没了体。这还是次要的,还不认真写,没学会爬就想跑,龙飞凤舞,难以辨认。这反映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我认为是一个学养问题。认不准字,写不好字,说不上掌握了语文这门“工具”,不能理解字的基本间架结构,就不能理解字意,就不能进一步去理解句子,就不能理解篇章,当然就不能理解文意了。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基本能力,那么在将来独立进行终生学习就有很大困难了。如果一个人不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就谈不上充实自己,更新观念,当然就谈不上进步和发展了。这样推下去的结果是十分可怕的。

这样以来好像是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但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简单浮躁、目光短浅等等思想作风,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教育(我不敢说教育是“净土”),有些东西总有些变调,让人感到总不是那回事。教育是一个长效的系统工程,有它自己的规律,它要求学校根据这个规律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去组织并影响学生,根据社会历史的需要把一个自然的人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意识有教养又有学养的、能服务于社会的人。但现在总有一些非教育的因素在干预并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它使学校不能按照自己的规律或思路来安排工作,有时候不得不违心地去作一些场面上的应付,当然也影响到了教师的工作,因为他们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样说有一点虚,那我们还是回到语文教学上来。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诠释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学养,着眼于人的终生学习,它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指导学生习得知识,更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养成。这种理念的内核,就是贯穿于中国思想和教育发展史数千年的人文关怀。而一个人的道德和人格的养成,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蕴涵着传统道德精神的文学作品中习得,而儒家的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正体现了“人本”这一语文教育的价值观。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打好文字基础,练好基本功;

(2)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打好文学基础,体验人文精神;

(3)培养良好的读书意识和思维品质,用生活的眼光去看作品并用文学的眼光去感悟生活;(4)在读书中承传民族厚德,陶冶思想情操。

怎么做,这是一个人们常说常旧的问题,是因为人们谈论的只是一个现象,或者只是关注问题的现象。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人”这个主体,真正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情感的`认同体验,把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放在首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只满足于解题技巧。《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的功能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对语文课程丰富内涵全方位的揭示和定位,标志着语文课程的一种新的理想境界。正是作为素质教育时代之象征的“语文素养”,才构成了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以夯实他们学好其他课程的大文化根基。新课程标准因其注重学生个体可持续和谐发展而使语文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突出了它在个体从自然存在向社会存在的转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奠基作用。正因此,学校要建立起长效的语文学习机制,形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立足于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素养和学养,把眼光放在人的终身学习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好必修课、选修课和校本课程。而做到这一点除了学校要有科学的明确的育人目的外,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的教育政策,把语文教育放在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大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教育质量的考察不仅是终端,更重要的是过程的监控。

第二,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变换角色。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课堂上教师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于是就有了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悖的,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是相悖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精神贯穿始终,即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积极地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民主、科学、平等、教学相长的教学平台,把学生的学习真正变成一种习得知识的过程。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根据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语文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因此,要破除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义”观念,强调非实用知识的教学和习得,注重其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

第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观,提高人文素养,而不是把语文素质教育只当成一种口号。这里所说的语文观不仅指学习语文的环境,主要是指语文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养成的作用。有人问一位中科院院士:“你能成为院士,有些什么个人因素?”他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语文起了重要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这说明语文素养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对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种功利主义的狭隘的思想:学文科的不学理科,而学理科的又忽视文科的学习。读书就只抱着课本,绝对或者很少涉及到课外的书籍,更严重的是忽视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深刻内涵,单纯地学习语法或所谓的基础知识,单纯地追求做题,因此导致了知识面狭窄,眼光短浅,口头表达磕磕碰碰,写作拟文胸无点墨。他们不能把语文学习同生活联系在一起,对生活现象视而不见,对自己身边的亲情友情视而不见,这就使一些学生变得孤僻、自私、狭隘、冷酷,惟我独尊,不仅导致了了知识上的残缺,而且导致了人格上的残缺,并可能导致一个人发展能力的丧失。所以学习语文要把眼光引向社会,引向生活,重视广泛地阅读,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

第四,重视阅读和写作这些非智力因素,把语文学习和融物、益智、做人联系在一起。前面说过,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在于一朝一夕。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诵读,在此基础上强调对作品的理解,这个过程贯穿了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伦理道德的认同和体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所能达到的,这是一个体悟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同阅读文本之间的潜移默化的契合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精神和理念才得以提升,才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刘勰《文心雕龙》)读得多了,心中有了千军万马,有了体验,自然有了思想,自然有了可说之理,也就具备了可辨之思。过去笔者曾在这方面作过一些探索,学生在读了作品之后,就某一方面的收获写一些体验、感受或鉴赏方面的文字,收到较好的效果。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肯定了语文教育的传统,肯定了语文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现在人们过多地看重语文教学改革的形式,认为语文教学形式上越花哨就越时髦,如果不用所谓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这个教师就不合格。我不敢说这种说法过于功利,但起码是有些偏激。在现在普遍浮躁的世风影响之下,朴实地影响了中国教育几千年的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呼唤的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回归。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与具体路径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段落衔接策略

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二维制图教学。三维造型是先从二维草图开始,进行各种处理形成三维造型,根据需要再转变到二维工程图。二维制图在三维建模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三维建模是依靠二维视图进行的。三维建模一般都是从二维作图开始,绘制出草图轮廓,再经过拉伸、旋转等操作创建三维模型。第二,二维视图能帮助检验建模的正确性,有时从三维模型上很难确定点、线、面之间精确的几何关系,而从二维视图上则很容易得到。第三,在三维建模过程所需要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形体分析技能只有通过大量的二维制图训练才能获得。经过走访企业得出,从企业应用的实际需要和市场分析来看,技术上还不能做到完全无纸化。二维工程制图仍有着三维产品模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二维图纸仍是设计、交流、指导加工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二维制图仍将广泛用于零部件及其一般装配的设计和分析。因此,二维制图能力仍足当今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学校仍要十分重视二维制图的教学。

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建立机械制图二维三维一体化新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包括二维教学和三维教学两个阶段。二维教学的目标重在基础,培养学生识图和画图的技能,训练空问思维能力,掌握国家制图标准和作图规则;三维教学的目标重在实用,培养学生软件操作的技能。课程内容构成不应是《机械制图》、《二维计算机绘图》、《三维cad》的简单叠加,特别是《机械制图》,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对有的内容进行增加和强化,有的则进行弱化或删除,力求简明有效地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第一,强化投影作图,弱化画法几何。采用二维cad或者三维造型进行产品设计,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有关数据运用空间想象能力,想象出产品的三维模型,建立总体形象并确定产品的零件组成,因此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和养成非常重要。传统的制图课程内容含画法几何、投影作图、机械制图三块,其中投影作图,提供了形体分析方法、视图表达方式,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直接训练。因此重视投影作图是教授,大幅度删减工程实践中应用得少的画法几何,贯彻机械制图部分的于制图标准和作图规则。

第二,增加徒手画教学,弱化手工精确绘图训练。徒手绘制二维图速度快,有助于形体分析,在三维设计开始阶段和方案选择上作用很大,而且在测绘、参观、讨论时徒手画也是一门不可或缺的技能。因此,徒手画宜作为一个专项技能在二维教学中加以经常性地训练,可始于基本体之前,贯穿于投影作图和零件图之间。随着计算机绘图功能的日益强大,精确制图完全可在计算机上完成,学生绘图能力的训练应从手工绘图转向计算机绘图,特别是机械图样。

机械制图二维三维一体化教学,应从全局和整体角度出发,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处理好理论知识讲授与技能培训指导之间的关系,二、三维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教学手段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在二维、三维教学设计软件使用、手工设计绘图之间找到适当的匹配,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与具体路径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段落衔接策略

摘要: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异常迅速,这也对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传统的高职教育只重视理论,轻于实际,这种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整个职业专业的人才需要。而且我国的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就应该是培养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这就要求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也应该深度改革。本文在此种背景下,主要探讨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及现状,也相应的提出了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并说明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就是有目的的培养专业型人才,所以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的质量就直接决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基于当今社会职业选择的现实状况,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大大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对人才的职业培养逐渐开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追求的目标。因此,想要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的教学必须坚持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整体教学改革的模式进行系统改善,弥补高职院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保证教学的人才培养的效果。当今社会,职业人才是保证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这些人才的整体专业性直接对一个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的集团效益水平,进而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产业链的运作。因此,这对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将对社会职业人才的培养的重担担起,对教学进行切实的改革和完善,充分将整体教学的有用性和时效性。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不合理、实用性不强。

高职院校的教学整体课程较为紧凑,这样就使得整体的课程非常多,过量的课程设计使得学生只是被动的被灌输理论知识,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对理论知识只是机械的接受,并没有深入了解,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不但学不扎实,还导致实践能力非常差,而且高职院校大部分培养的都是职业性人才,这样的人才所需要的就是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具体的动手实践能力,如果没能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完善的培养,这些学生毕业后很难胜任相关的职业工作,再加上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课本具有局限性,僵硬性和理论性太强等弊端,使得学生觉得教材空洞乏味难以对教材深刻的理论做到真正的理解。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大大降低,使得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进行工作的时候发现在学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有较大的不同,很难将学到的理论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的学校教育都只重视对知识理论的教学,而对实际操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就造成了相关的课时分配严重不均衡,这样的课程规划就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弱。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认知上,不但不能深入理解更不要谈及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虽然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但是无法对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进行培养提高,这样在日后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不能解决,更不懂得利用理论知识对所在单位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弊端造成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当然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也存在这些问题,传统的教学就是重理论、不重视实践,重视对知识的重视,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缺乏趣味性、时效性,这样就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我国高职院校教改的方向和路径。

1.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要求,教学必须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并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活动密切联系起来,突出职业性和针对性,要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机械重复,应该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着重突出,使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才是整个高职教学的教学过程的关键之处。另外,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突出实践的环节,可以给学生提出学习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充分掌握理论知识还能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悄悄地发生了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监督者,就使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原有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下,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即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采用启发式教学,这样就是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结合,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去学习,不仅能较好的接受知识,还能够举一反三或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将所学知识深深地记忆在脑海里,这样一来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还可以适度的采用一些教学情境和案例分析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形象生动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解,大幅度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与学生进行无障碍的交流,这样才能逐步将教学质量提高队伍关系到高职院校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改革中,必须不断完善教学师资队伍,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外,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去学习、进修,使教师了解教育现状,真正做到明白教学,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将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

四、结语。

当今社会是人才的社会,这也就决定了人才的竞争,高职院校应该对教学方法深入改革,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2]王美林.高职教育改革初探[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与具体路径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指出现阶段改革工作的必要性。本文提出了几种具体的改革路径,包括注重情感引导、建立科学化学习模式等方面。

从启蒙阶段开始,语文便与每个人的教育经历形影不离。时代愈发进步,各类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应积极顺应社会的需求。在此形势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置身于改革的十字路口,在探索中追寻前行的方向,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格局中的必备一环,同样面临着改革的契机。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无法形成开放且有活力的教学环境。语文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的综合类学科,未能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传达出它的内涵与意义。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推动教学工作的和谐、健康发展,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工程亟待展开。

何谓改革?改革便是冲破旧有思维的限制,与时俱进地开创出一番新气象。积极、正确的改革举措,将更好地彰显出自身价值,并推进整个时代的进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正是适应形势的现实之举,其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发挥语文的工具性能。

毋庸置疑,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通过长期、持续的语文学习,学生将具备基本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并有可能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从而达到身心的均衡发展。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却部分“遮蔽”了语文学科的价值,阻碍了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模板,以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教师、学生、教材之间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如此一来,中学语文教学便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因此,唯有实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彰显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

教育不是一项建造“象牙塔”的工程,而是为社会服务的人才“补给站”。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将密切贴近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在教学模式中融入更具现实性、实用性的因素。在改革思潮的冲击下,中学语文教学将开掘出学生的语感能力、创新能力、实践素质、人文涵养等综合素养。

知悉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之后,应明确接下来的改革道路应如何迈步。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路径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需要教学者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以期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2.1注重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师应充分重视情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力,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状况,并对之进行科学的情感引导。中学语文中包含了大量的语法基础知识以及古代文学知识,既考验了记忆、理解能力,也提升了对学生的语感要求。部分学生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等客观原因,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继而产生了懈怠心理。这时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起乐观、正确的学习态度。另外,教师还应在课堂和评价成绩时,多表达一些鼓励性的话语,从而让学生拥有继续学习语文的信心。

2.2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唤醒学生的自觉学习热情。

无论在哪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应该站在最显著的主体地位,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适当地退居引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开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应该是通融、和谐的,集体共享关于语文知识的信息以及观点。为了进一步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就“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比较”这一话题,组织班级展开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问先进行交流,继而形成小组观点,随后小组之间再展开对话与讨论。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可以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对于一些有新意、蕴含着创新价值的观点,教师应予以鼓励。在合作与竞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3倡导生活化、情景化教学,打破语文教学的狭隘空间。

中学语文包含较多的理论知识以及内容艰涩的文言文,仅凭单一的书面学习,难以促成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师应重视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理念,立体形象地呈现语文知识,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知中达成知识的内化、掌握。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图片、声音等载体来表现诗词的意境。又或者,在学习“被”字句与“把”字句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具体场景,让两个小组进行模拟表演。其中,一个小组只能用“被”字句,另一个小组只能用“把”字句,诸如此类的情景化教学方式,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狭隘空间,真正建立起一份和谐、广阔的教学视域。

论文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摘要]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教学。

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尤其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为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和升华。

一、回归生活,找准切入点。

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自我”的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外部的灌输和行为的塑造来完成,更需要依靠自己的体验、经验来发现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生活化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儿童从书本世界走向日常的现实生活,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儿童的真实内心,在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的道德认识,能否得到现实生活的认同,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的冲突所在,这就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和切入点。从这一点切入,通过展开生活化教学,引发儿童在生活实践中思考:我应该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使之逐渐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善恶观念,自主建构起个性特色的内心道德标准,也就实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

二、回归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设计,评价方法的多元构建:让孩子在过程中感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既有明确的显性目标,又有模糊的隐性目标,而儿童又具有喜欢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编儿歌,师生共同表演,做游戏,讲童话故事等方法,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理,在活动中导行,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

如设计《繁忙的商业街》一课的教学,可以与生活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首先,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郑州二七商业街实地考察,收集有关的新闻,在课堂上发布。学生在信息交流中得出结论:郑州二七商业街作为郑州市的窗口,那里有许多购物商场,人们从四面八方来这里购物、休闲。商场里还开辟有各种休息与娱乐场所,设有餐厅,使顾客感到非常方便、轻松与愉快。

其次,设计一项调查活动,了解我们身边的家长和友邻最爱去的购物商场是哪,为什么?大家心目中二七商业街最繁华的地方在哪?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二七商业街?从而把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到图书馆、到网上查阅,收集有关的图片和报道,或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访、调查等等。

再次,指导学生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搜集、整理、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自悟的过程。同时将这一活动扩展为图片展览活动,在校园内外宣传。

2.学科之间有机渗透:实现综合性体验。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综合性学科,客观上需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生活化教学,实现综合性体验。

3.在生活化的片断、情景中提炼主题:在体验中思辩,在思辩中内化。

依据特定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片断式的话题、范例、情景,引导学生思辩和提炼其中的主题,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如设计《我懂事了》一课,让大家了解调查爸爸和妈妈的工作的.情况。围绕“我的父母”片断式的话题进行交流,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同学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增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表达自己的尊重与感激之情,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回归生活,艺术化地运用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简洁、实际。

把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化繁为简、变虚为实地进行处理,将抽象的道理用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引导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2.教学目标设计:激发兴趣、涵养情感、激发求知欲和参与意识。

把情感作为贯穿课堂的基本线索,具体地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如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与主题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谜语等趣味性活动,从相关的直观情景导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在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观点的内涵。

3.教学情景设计:拉近时空距离,提炼真实主题。

引入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生活热点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学生能够真实感受的主题,不能让学生产生虚幻、飘浮的感觉。

4.教师角色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欣赏者。

用学生的语言、情感合成和演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心灵上产生触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形成体验。如:重视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感受、体验所认识到的学习对象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提升问题价值,引导和指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判断、失败与成功中积累经验与教训,使学生经常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再现——体验领悟——内化升华。

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判断,尝试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形成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6.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注重情境训练。

尤其要善于借助特定的情境进行行为训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行为养成。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在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的回归论文

内容摘要:传统教学中,教师局限于应试观念,重知识轻人文,重教轻学,忽视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应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拟定目标、在教学统一的基础上确定内容、在关注生成的基础上使用媒体、让语文与生活牵手同行、开展多元的评价体系等方式实现人文教育的回归。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人文性,而受应试教育的钳制,教师注重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培养视而不见,人文性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应树立生本理念,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拟定目标、选择内容,让学生受到思想的教育、情感的熏陶、人文的关怀。

一、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拟定目标。

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实际,从网上、教参上生搬硬套教学目标,致使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理解之间不衔接、作品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出现不平衡。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设计目标。以下以《荷塘月色》为例,对三维目标的设定做具体分析:《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含蓄委婉地抒写了作者面对家庭的纷扰、伦理的重负、前途的怅惘,对现实不满想逃避重获精神的自由,荷塘月色下的片刻逍遥无法赶走一个人的孤寂。在此基础上,教者设计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理解文意,概括出鉴赏意境美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课文、活动体验、鉴赏文本,开展个性化阅读,对自己的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作者流露出的“不平静”的心情。

二、在教学统一的基础上确定内容。

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没有将工具与人文统一起来,出现言、文彼此割裂的现象,学生僵化、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考、没有想象,以致丧失了学习兴趣,夯实学生语文基础也无异于空中楼阁。教师要发掘学力,将“教”与“学”有机统一起来,从学生的视角确定教学内容。(1)改教案为学案。长期以来,应试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单向传输知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力”逐渐消失。教师要通过设计学案,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字词,把握文言文的兴趣点、困惑点,以便教师在课堂调整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取舍。(2)感受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文言文所写作年代久远,背景复杂,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学习障碍。教师要设计教学情境,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说文言文,让历史与现实融合,让学生感受到国学就在身边。如在《师说》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事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当两种思想出现碰撞时,教师引导学生取古人思想中的精华,去其糟粕。(3)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中课时压力大,许多选修课程的学习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感兴趣的主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疏通字词,解决疑难困惑,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三、在关注生成的基础上使用媒体。

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于一体,能变枯燥为形象具体,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具有其它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倍受师生的青睐。但多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若使用不当,也会影响教学成效。(1)重媒体轻交流。教师困囿于课件,亦步亦趋地跟从于课件,不敢越雷池半步,沦为课件的“操作员”,忽视了师生的对话交流、情感沟通,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以致语文课堂人文性缺失。多媒体只明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绝非课堂的主角,教师应注重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不局限于“预设”,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促进“动态生成”。(2)注重知识的灌输。丰富的图片、动听的音乐为语文课堂增色不少,也为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部分教师喜欢运用大量素材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疲于应付,没有思考的时间、想象的空间,这无异于由“人灌”走向“机灌”。其实,无论是素材的选择、媒体的运用都要服务于教学,都要以“学”为中心,以激发学趣、激发潜能为根本目的。

四、让语文与生活牵手同行。

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语文教学须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生长得枝繁叶茂。教师要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架设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品质受到陶冶。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中,学生无法走进盲人的世界,体验对光明的渴望,对光明的奢求,教师让学生蒙眼摸黑,或想象一下,在停电的时候感受屋子里的情况,感受到在黑暗中生活之艰难。学生通过感受、讨论、交流中感受作者与残疾斗争中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与积极乐观。

五、开展多元的评价体系。

高中语文教学要摆脱评价方式单一、结论片面的弊病,要树立生本观,注重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要发挥评价的诊断、促进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要开展多元化的评价,包括主体多元化,有师评、互评,还有自评;评价内容多元化,有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体态语言,也有导向性评价,模糊评价。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改变方法单一、教学评价片面、多媒体技术滥用、人文理念缺失的现状,在目标的拟定、内容的选择、方法手段的应用、评价的选取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实现人文精神的回归。

小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论文

儒家经典《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儒家看来,一个有教养和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而且把学习视为人生的第一大快乐。学生的乐学与否已经成为影响学习效率的突出问题。确实有那么一些学生由于素质和家庭环境因素,陶醉于狗苟蝇营的小圈子营造,热衷于哗众取宠的弄巧做秀。他们已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方向,更有甚者开始鄙夷学习知识、鄙薄真才实学、鄙视那些好学的学生,以自己的不学无术影响着一方风气。哪里还会做到论语颜渊中所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因此学校提倡“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学习风气真是太及时了!

儒家乐学的思想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学习的首要在于自觉,在于习惯的自然,也就是要让学习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勤奋学习的前提就是要“好”,要在学习中体会到高尚生活的乐趣。要让学生乐学,这与教师以境育情,激活思维分不开的。例如,在讲解《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内容时,本人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在一个论坛上,发送一张图片贴在bbs中,但是论坛限制发送的图片最大容量只能是300k,可图片却有1m,怎么办?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想到了很多方法,有可取的也有不可取的,这样引导并向学生演示用常用软件(photoshop)去处理图片,于是学生对photoshop以及相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做这个例子的同时,设疑让学生利用影响图片大小的因素之一——分辨率,不利用外来软件,直接改变屏幕的分辨率,减少图片像素数以此改变图像的大小,也能成功完成任务,并且把图像的类型这一知识点串连起来一起讲,真是一举两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让学生觉得学能为所用,激发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激活了思维,提升了信息素养。

学以致用是儒家经典的一大要义,在今天就是解决学什么、为什么学的学风问题。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第十九),一个人要在社会中有优秀的表现就要学习,学好了本领就要为社会做贡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第二)。学习的目的就是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只靠自己的小聪明而不学习是长久不了的。而且在学习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第七),正如学习做不到举一反三就不用再学了。我们在学习科教版《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一节《可视化程序开发工具》的知识点时,本人引入了编写一个袖珍计算器程序实例。初步学习了对象的属性后,进行了实例教学。教师在教师机上演示完成了计算器中差和积的功能制作,让学生自己完成和与商的功能制作。这个实例成功的原因不在于制作界面的多少华丽,而在于学生亲手制作成功时那种喜悦和快感(我永远忘不了学生当时那种满足感的夸张表情),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了一个计算器,这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学生觉得学习信息技术是有收获的,学可为用,就连我自己都感觉这样的课堂教学演绎得的确很实在。求实诚恳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是儒家经典所强调的`君子风范,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师生所追求的学风目标。针对这门学科特点,在机房内上课,上课纪律往往比较差,这样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大发雷霆,面红耳赤地去呵斥、侮辱往往还不如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本学科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本人尽量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每一个主题内容时多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动其情、晓其理、端其行。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不断融洽,学习气氛愈加浓厚,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坚决制止那些自己不学习,把课堂学习看作是应付差事,不管教师所讲授内容,在电脑上胡乱操作的现象发生。正如论语述而第七中所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种散漫伪装的学习,就其危害来说甚至大于不学,这种危害真是太深了!

儒家经典把学习放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这也许是学校提倡儒家校园文化的又一大原因。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第十七),认为有知识的人高尚和没知识的人卑贱是不可改变的。这个论断虽然有些武断,但还是警醒我们,只有靠勤奋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来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论语》阳货第十七)。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学风,就是有再好的品质、再好的愿望、再高的智商,也会陷入随意、胡为之中不可自拔。所以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先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的学习态度,这可以说是治学根本。

儒家经典重学崇智、乐学致用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古代思想家在当时的人文环境下,思考和总结人的生活方式,解读生命衍变过程中的意义,已经得出了宝贵的结论—学习是人生之要、之乐、之本。这和学校在着力搞好学风建设中强调“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形成了历史链接。作为一线教师,本人会以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为指导,作一名称职的教育服务者,让自己的人生尽显光彩!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论文

小学生处于人才培养成长的初级阶段,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无知与幼稚伴随着他们成长,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自主独立的“人”。小学语文教师不要因为小学生的“渺小”而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忽视学生内心的一种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渴求—相反,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接纳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搭建一个绿色健康、自由和谐的人文课堂,让学生“沉浸”在人文课堂氛围中融洽地获得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美化学生美丽心灵,愉快地茁壮成长。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树立当代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挖掘语文课堂内外的资源,培养学生从生活、社会中汲取语文营养、终身化语文学习的大语文学习观念,引导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多渠道接触社会,体验人文环境,促进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弘扬人文主义精神。

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展有限的课堂教学的40分钟,巧妙引导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接受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同时,还要注重优化语文教学活动。例如,可让学生分角色根据课文模拟表演“卖火柴的小姑娘”,进一步体验课文的人物情感和感悟人生。可让学生在父亲节为父亲洗一次脚,为父亲敲敲背……然后写一篇日记,培养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孝敬父母。如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电子白板为学生创设情趣丰茂、人文气息浓郁的趣味课堂,给学生演示汉字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字形变化过程,每一个演变过程都让学生进行猜测,这是哪个简体字,开展有奖竞猜活动,放手让学生观察、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快速识记汉字。

三、感悟文本语言,注重情感的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要扎实落实好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语文教材里的每篇课文,引导学生和作家的.心灵对话,感受课文文本语言里蕴含的丰富人文价值和人文因素,从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反思,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阅读《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引导学生明确:诚实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人要争做一名诚实的孩子,真正使语文阅读成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过程。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文本语言所体验不到的“喜怒哀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教育的效果。例如,《神笔马良》的教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主、县官与生活在幸福里的孩子距离比较远,所以,教师通过播放旧社会老百姓生活困苦和地方剥削农民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体验获得多方面的情感体验和收获,引导学生分辨善恶,学习马良不畏大官的威胁和诱惑、一心为穷苦人做好事的品德,使学生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四、注重言传身教,体现人文性的教学评价。

师者,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文素养同样深深影响着学生,通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散播人文主义教育,教师的渊博知识,优雅谈吐渗透着人文精神,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跟从教师传业授道。小学语文教师要与学生交知心朋友,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当中,建立师生平等关系,要少批评多注重鼓励,创建绿色人文教育通道,让教师体贴入微的人文关怀填满学生的心灵,使其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加油站。教师在潜移默化地言传身教的同时,还要体现人文性的教学评价,引导并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利用学生在语文课堂现场生成的资源进行人文性的评价,在笔者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鼓掌声,有对经典回答的鼓掌;有对课文朗读的鼓掌;有对学生进步的鼓掌……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学生,眼睛可是很明亮的呢!诸如此类的课堂激励性评价无疑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更是师生之间感情的营养剂,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

五、鼓励课外阅读,倡导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课外阅读,进一步增加相应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拓展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人文性的作业,引导学生感受中外优秀作品的优美,在优秀课外读物审美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春天来了》这篇课文,是从学生生活视角立题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万物复苏的奇妙春天,仍兴趣盎然,这时,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是谁唤醒了春姑娘》课外读物,此故事巧妙地将一些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和知识融入故事情节里:冬天与春天的季节交替,冬天会分泌糖浆树液的枫树,还有知更鸟胸口的那一抹火红……除了自然知识之外,这个故事适时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小到毛毛虫和小瓢虫,大到熊和枫树,大家为唤醒春天付出的努力和奉献是惊人的,宁静的画面之中更蕴含着一种震撼的生命之美。通过学生的拓展阅读去发现、挖掘生活细节,扩大眼界,充实头脑,积累生活体验,不断巩固自信心,处处展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倡导人文性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鲜活、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程空间,合理分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多合作探究,多总结反思,拓宽语文课堂视野。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提高的学习方式和高效率的学习流程,变被动的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个教学理念。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通过优美的篇章和多彩的活动逐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内化,培养具有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观念的未来人才。

相关范文推荐
  • 01-14 三年级元旦晚会主持词大全(19篇)
    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代表全体工作人员向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请大家静下心来,欣赏由我们精心准备的演出,享受其中带来的美妙感受。作为元旦晚会上的主持人,
  • 01-14 助人为乐的演讲稿分钟(优秀17篇)
    演讲稿是演讲者根据需要进行准备,用来在公众场合进行演讲的文稿,它经过思考、论证和编辑,以达到与听众沟通和交流的目的。精彩的演讲需要有优秀的演讲稿作为基础,以下是
  • 01-14 周年网上展览心得体会(实用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参考。“不要把公司当成学校。
  • 01-14 财务部门述职报告会议心得(优秀16篇)
    撰写述职报告需要注意结构的清晰和语言的准确,确保表达的内容简明扼要且易于理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好述职报告,小编整理了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 01-14 部队安全条例心得体会(实用20篇)
    这段时间的心得体会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从中学习他人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部队条例》是新时代我军
  • 01-14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进度表(实用17篇)
    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可以提前预设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有利于师生的教学互动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在下面的教学计划范文中,可以看到教师如何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效
  • 01-14 新学期六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汇总13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能够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班级是学校教育
  • 01-14 化学教师期末教学总结(汇总17篇)
    在撰写教师总结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评价、教学问题反馈以及教学成果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教师总结范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 01-14 羚羊木雕教案(优质20篇)
    教学工作计划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是一份紧密结合学科要求和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
  • 01-14 精神引领心得体会(热门15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和归纳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更加系统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