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最新论文写作指南及示例(模板14篇)

最新论文写作指南及示例(模板14篇)

时间:2024-01-19 04:54:02 作者:FS文字使者

范文范本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为写作者提供优秀的写作思路和结构框架。范文范本的选择是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对象而定,希望大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参考材料。

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论文写作指南

经常听到一些在财会领域里既匆匆欲动、又一筹莫展的朋友们抱怨,要写一篇论文去发表真是太难了。其实不然,专业资格论文是一种特殊要求的论文。它既不可能等同于人们平日所说的学术论文,当然也不等同于我们平日里经常使用的一般性应用文。这一节结合图1~1的具体情况来给大家进一步解释一下职称专业资格论文的价值定位。


 

如图所示,根据我的观察与分析,如果将一篇文章(包括应用文章、学术文章)按照其所承载的理论学术价值、短期实用价值、创新应用价值等三个标杆来分析,学术论文通常拥有“强烈”的理论学术价值、“一般”的创新应用价值和“微弱”的短期实用价值;而应用文章则通常拥有“强烈”的短期实用价值、“一般”的创新应用价值和“微弱”的理论学术价值;与二者相区别,那么职称专业资格论文,则通常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客观地看,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团队属于“短期实用价值”、“理论学术价值”、“创新应用价值”等三种属性都有、但是都并不明显的一种文体,即可以产生一定的短期应用价值、也有相应的理论学术价值,还是适当的创新应用价值,不过,这些价值通常都不“特殊强烈”,而是一种探索性、学习性的经验总结材料。以下具体分析其界限与区别:

根据复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最新出版的夏晓鸣先生著《应用文写作》,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应用文可以分成以下十大类别,其中,第一类是公文,如决定、通报、报告、请示、批复、意见、信函、会议纪要等;第二类是经济类文体,如企业法人申请登记报告、厂长任期目标责任书、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信息、经营决策方案、经济计划、招标书、投标书、商业函件、项目意向书、经济合同、营销策划方案、商业广告、查账报告、审计报告、催款书、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第三类是新闻文体,如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第四类是科技应用文,如科技报告、科技申报、科技成果鉴定书、科技说明文等;第五类是宣传类应用文,如解说词、讲话稿、演讲稿、内容提要、作者小传、序、编后记、读后感等;第六类是教育与学术类应用文,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学位论文、学术性论文等;第七类是法律文书,如起诉书、抗诉书、公诉词、辩护词、代理词、刑事自诉状、起诉状、上诉状、申诉状、答辩状、遗嘱等;第八类是社交礼仪文书,如请柬邀请函、开幕词闭幕词、贺信贺词、欢迎词欢送词、答谢词祝酒词、慰问信、讣告悼词等;第九类是网络应用文,如电子邮件、bbs发帖、博客、播客和电子书等;第十类是日常应用文,如表扬信、感谢信、喜报、倡议书、建议书、申请书、决心书、日记、书信、推荐信、求职信、条据、请假条、启事、海报、介绍信、保证书等。

显而易见,专业资格论文与上述应用文群体中的第二大类(经济文体)比较,具有更加专业的成份,始终如一在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领域担当着理论分析与探索的角色,所以,职称专业资格论文并不等同于一般性经济类文体,而应该是与你所将要申报的专业技术职称方向、层级相匹配的专业性文章。

所谓专业方向、层级,比如说,在目前情况下,包括考评结合晋级的高级会计师或评审晋级的教授级高级会计师两个层级。就是说,你的.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与会计专业工作或相关(包括相近或相邻)的范畴。比如,一个财会岗位的同志,如果写一篇“国有资本经营过程中的平台公司运营问题探索”,是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的范畴对企业会计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而如果你写一篇“国有企业改制中工会组织活动态势的统计分析与评价”,则从内容看已经明显偏离了财会专业主线,从方法看已经属于统计专业范畴了。因此,后一篇文章就不再属于会计专业资格所能认定的论文了。

所谓专业性文章,就是依据文体对文章体裁划分为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及应用文这几类的归类,专业性文章通常以议论文为原型,进一步升级、细化为多种类型的论文。

写议论文,要注重阐述主张,分析思想,评论是非,要示人以理;写记叙文,要侧重写人写事,写景写物,要动人以情;写说明文,要着重介绍事物特征、事理规律、操作规范;写夹叙夹议的文章,要加重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叙议结合,要授人以法。

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议论文讲究逻辑性,概念、判断、推理要十分严谨,举例叙事要概括简洁;记叙文追求生动形象,特别注重语言的情感化;说明文讲究准确性、科学性、不夸张,少形容;应用文的语言更有特色,有些是习惯用语,有的甚至是“行业”用语,要求作者真正做到“当行出色”。

表现在行文款式、表达方式上,三类文章也存在着差异:议论文要有论点,有论据,要能进行合乎逻辑的论证;记叙文要记叙,要描写,讲究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线索等等;说明文要说得明白,讲究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应用文重在具体问题的解决,所以特别讲究格式,而且这种格式是约定俗成的,不可随心所欲地“创造”。

总之,从我们天天接触而并不经常直接操作的文章写作看,文章要素、文章规格、文章功用、文章语言,都是“文体”的属性。要写出好文章,就不能不增强文体意识,不能不把握文体特点。这种把握,不仅是要区分出什么是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还得再深入一步探究各类文体的差异,比如同是记叙文,写新闻稿与写一般记叙文不同;同是议论文,写评论和写读后感不同;同是说明文,写科普文章与写一般产品说明书不同。它们各有特点,写作时是不能加以忽视的。而对论文来说,用于资格评审的专业资格论文与用于申请学位的学术论文又相差十万八千里。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在学术论文中,显得特别吸引眼球的一类是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指为了获得所修学位,按要求被授予学位的人所撰写的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学位论文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种。这三个层级是质量要求差异极大的学术论文。按照研究方法不同,学位论文可分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三类,理论型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证明、理论分析、数学推理,用这些研究方法获得科研成果;实验型论文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科研成果;描述型论文运用描述、比较、说明方法,对新发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研究而获得科研成果。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这样定义“专业资格论文”,即:专业技术人员在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时提交的用于衡量其学术业绩和学术理论水平的正式发表的论文。尽管目前人们对包括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团队在内的论文创作与发表有各种非议,但不可否认,科研成果无论是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构想、新发现、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新产品,都可以或必须以规范化的文本形式表述其最具有创新性的学术内容。科研、教学、工程、管理乃至任何一个行业或职业,其高境界或高水平的体现就是独创或创新,而发表论文正是记载、表述其创新成果并接受广泛监督、检验的一种最普遍适用的方式。因此,要获得高级职称(包括高级会计师、或者教授级高级会计师)就必须有能标志其较高学术水平并能公开接受检验的论文或论著。

论文写作指南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200字)。

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发展,论文写作已成为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对合理运用论文写作指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探讨和运用论文写作指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技巧,以提升写作能力和学术素养。本文将分享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选择合适的主题(200字)。

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一个好的主题应该具备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它应该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领域;其次,主题应该是有研究价值和前景的,能够为读者提供新的观点或解决问题;最后,主题应该具备可操作性,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有助于引起读者的兴趣,提升论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第三段:深入研究和整理资料(200字)。

在选择合适的主题之后,深入研究和整理相关资料是论文写作的关键步骤。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该主题的前沿理论和现有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主题的背景和现状。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收集相关的文献、数据和案例,以支持自己的论点和观点。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避免抄袭和不当引用的问题。深入研究和整理资料能够提供充足的素材和可靠的依据,增加论文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

第四段:合理安排论文结构和写作步骤(200字)。

在深入研究和整理资料之后,合理安排论文结构和写作步骤是确保论文连贯性和逻辑性的关键。通常,一篇论文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部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要点,合理安排每个部分的篇幅和内容。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逻辑和条理,通过合理的段落结构和过渡句来保证论文的连贯性。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性,避免使用模糊和不确切的词语。合理安排论文结构和写作步骤能够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和学术水平。

第五段:反思与改进(200字)。

最后,通过反思和改进是提高论文写作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写完论文后,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仔细检查和评估。我们可以检查论文的格式、语法和拼写是否准确无误,对有关段落和句子进行修改和优化。同时,我们还应该请教导师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以获得更全面和客观的反馈。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论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不断提升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

通过运用论文写作指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技巧,提升论文写作能力和学术素养。选择合适的主题、深入研究和整理资料、合理安排论文结构和写作步骤、反思与改进都是论文写作中的关键步骤和技巧。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努力,我们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为学术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文示例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一份完整的。

毕业论文。

(设计)一般应该包括下列内容:(一)封面(二)目录(三)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四)正文(五)参考文献(六)致谢(七)附录现分述如下:

(一)封面封面应包括题目、学生姓名与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姓名、(设论文计)完成时间等内容。题目应力求简短、精确、有概括性,直接反映毕业论文(设计)的中心内容和学科特点。题长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如确有必要,可用副标题作补充。

(二)目录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按其结构顺序编写目录,要求层次分明,体现文章展开的步骤和作者思路。目录格式是论文的结构层次,反映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所用格式应全文统一,每一层次下的正文必须另起一行。目录独立成页,工程设计、研究类毕业论文(设计)的目录,以章、节、目来编排,将章、节依次顶格书写,在其同行的右侧顶格注上页码。

(三)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以精炼的文字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观点、方法、成果和结论进行高度概括,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自成一篇短文,具有报导作用。摘要中对作者所做工作的评价应客观,不要使用带有渲染、夸张作用的词藻。中文摘要以350字为宜,置于前页。外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对应,紧接其后。关键词(也叫主题词),是反映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主题的词或词组,一般3~5个。中、英文关键词放在相应摘要之后,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

(四)正文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参考文献和致谢。

公务员申论文章写作示例

例题:某省教育厅准备举办一届少儿优秀书法作品展,请根据“给定资料”为这一作品展写一则导言。

第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确定文章框架。

仔细审查题干和要求,找出题目中所给的编写对象后,换位思考,明确编写此次导言的工作目标及活动意图,即简单介绍所包含作品并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进而明确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气,明确整体框架即需要介绍的作品内容。

第二步:结合材料,找相应内容要点。

回到给定资料中提取做答要点,这一环节有二个任务:一是明确作品主要内容都有哪些,通过对给定资料内容的阅读、理解、勾画相关性词句,推导总结共性优势和创作背景;二是在第一个任务的基础上对每一篇作品的特点一一阐述。将找出的要点合并,并规划篇幅,具体到所占行数。

第三步:润色语言,要点衔接自然。

从文中搜索衔接要点的优美性语句,既能做到立足材料,又能使文章的语言满足情境需要,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示例】。

某美术馆正在策划艺术家黎明的作品展,请根据“给定资料”,为这一作品展撰写一则导言。

要求:(1)围绕黎明的创作宗旨、作品材料、及其艺术追求等方面作答;。

(2)内容具体,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3)不超过400字。

公务员申论文章写作示例

一、学习交流氛围要浓厚。

公考是一场孤独的旅途,单打独斗有可能半途而废,但如果能够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则会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毅力。在学员群,我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小伙伴,虽然平时我不怎么发言,但是看到大家都很努力地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觉得自己也要努力。站长也会时不时地发出锻炼大家说理能力的小案例,大家也会积极踊跃的练习,这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课上,每一次被站长抽中的学员作答,都能使我从中学到很多,他们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自己的问题和我要改进的地方。到现在我还记得大雨(字不能再好看!)、耿耿(大国范儿的作文我至今印象深刻)、阿拉丁(答题特别积极)他们的作答,毫无疑问,他们也都上岸了。可见,一个积极、融洽的学习氛围,对于自我监督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二、把握答题思路很重要。

我一直认为,在申论学习上,方向比方法更重要,就像站长说的,我们要学会揣摩出题人的心理,作答时要做到材料和题目的双印证,而只有日积月累的训练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但现在在公考复习的急功近利心理太重了,很多人都想要立竿见影的效果,可又怎么会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呢?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申论要“抄”,可是怎么抄?“抄”不是简单的细节堆砌,而是要有逻辑、有联系、有目的、有侧重。站长不会告诉我们太多技巧,但其实这些“技巧”都已经融入到日常的练习中了,宏观到拿到试卷怎么做,微观到每一个题目如何思考,详细到大作文的框架如何建构、如何论证、分论点如何建立联系等等,不一而足。直到17年国考下午考申论的时候,我拿到试卷,每做一道题耳边都仿佛有站长的声音(以及站长专属的魔怔笑声),如有神助,考完之后自己分析了很多遍,觉得答得应该没跑偏,最后成绩出来副省71.5分,也算交了不错的答卷。可见,只有学透了申论思维,我们才能无招胜有招。

三、是坚持模考终见成效。

四、重视真题疗效好。

真题就像是考试的指挥棒,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申论考试。其实不管是复习方向、答题思路还是答题技巧,都是建立在对真题的摸索之上的,只有反复练习、领会真题,才能少走弯路。而在真题课以及每周的模考,我们都可以去练习专项或者成套的真题,“三遍做题法”也是我学习到的看似麻烦,效果却很好的练习方法。第一遍,认真按照模拟考试的要求做题;第二遍,对照答案以及站长的讲解,看看自己的答案哪里有问题,思路对不对,尝试去完善自己的答案;第三遍,仿写答案,对照参考答案的逻辑和内容,尝试模仿,可能模仿一遍,你就通了,也有可能模仿三遍你才能真正理解,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仿写的过程中,你能感受到规范答题的感觉,并且就像模仿字帖练字一样,这个步骤能够纠正你的答题思路,改进你的答题内容,最后水到渠成,即使脱离了这个“模子”,你也能够很好的驾驭答题了。这个环节可能一开始比较困难,但坚持下去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写作指南心得体会

论文写作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和学生们共同面临的挑战。随着对学术论文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于如何写作出一篇高质量、有创新性的论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篇文章将分为五个段落,通过个人的经验和感悟,分享一些关于论文写作的指南心得体会。

在写论文之前,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科学问题。无论是科研项目还是学术论文,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对于科研项目,目标可能是探索一个新的领域或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对于学术论文,目标可能是填补一个研究领域的空白或提供新的见解。明确研究的目标和科学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使论文更具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第二点是合理规划论文的结构。一个完整的论文一般包括引言、研究背景和相关工作、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和讨论、结论等几个部分。在写论文之前,我们要先规划好每个部分的内容,让整个论文结构清晰合理。引言部分要突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激发读者的兴趣;研究背景和相关工作部分要对已有研究进行批判性分析,找出自己的研究与已有研究的差距;研究方法要详细描述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等;实验结果和讨论要详细解释实验数据,结合背景和方法进行深入的讨论;结论部分要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合理规划论文的结构可以使整个论文逻辑清晰、内容连贯。

第三点是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学术道德是学术界的基本规范,包括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避免抄袭和剽窃等。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学术道德的原则,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时要正确标注来源,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的成果。此外,我们还应该尊重同行评议制度,不滥用同行评议的机会,对同行的意见和建议要虚心接受并及时回复。只有遵守学术道德,我们才能在学术界树立良好的声誉,获得他人的认可。

第四点是注重实证和数据的支持。无论是科研项目还是学术论文,都需要有可靠的实验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和结论。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支持我们的研究观点。只有有了实证和数据的支持,我们的论文才能更有说服力和科学性。

最后一点是不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论文写作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写作能力,追求卓越。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多跟导师和同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此外,我们还可以阅读一些优秀的论文,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只有不断精益求精,我们才能写出更具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论文。

综上所述,论文写作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但只要我们按照以上的指南和心得去调整自己的写作策略,认真规划论文结构,遵循学术道德,注重实证和数据的支持,不断追求卓越,我们就能够写出高质量、有创新性的论文。希望这些心得体会对大家在论文写作中有所帮助。

董事会制度起源论文示例

范围内的一致性,要远远超过大多数法律中的问题。和纷纭芜杂的公司理论及其延伸命题---公司特性究竟包括哪些因素---的持久争论相比,董事会在规范意义上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行使者,集体决策、合议和共管的行为模式,几乎没有例外。但中国的公司和公司法理论研究,常常忽略了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模式必然存在的特征。

董事会的存在及其运作模式,受制于公司理论,这在过去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在19-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对公司的理解受制于拟制论和实在论的争论;20世纪30年代之后,各种各样的合同理论和政治理论沉溺于解释股东如何形成群体或实体及其权威或利益分配,更多关注公司管理者作为代理人对股东利益的偏离。近年来,董事会制度的原则、合理性、角色定位等规范命题的研究开始涌现。本文试图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一个中国文本。

纵横观察各国成文法和判例,公司董事会制度中有三个隐性的统领原则,界定了公司董事会运作的边界,即(1)董事会是公司权力的最高行使者(directorprimacy);(2)董事会采用一人一票平等的并且集体合议方式行事;(3)董事会对公司制度的有效和正当运作负有最后责任。这三个原则相互联系并交错在一起,这种集体决策权力行使方式,传统上称为共管(colle-gial)。

董事会作为公司权力的最高行使者是传统原则,也是目前除中国之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明确在成文法中的表述。这一原则首先确立了股东和董事会之间的两权分离,除非股东一致同意(美国特拉华州是唯一的例外,允许所有有投票权的股东在无需法定的会议通知程序下以书面形式进行多数决),股东不能越过董事会直接作出决策,股东的投票参与的权利是由法律和章程限定的,它区别于完整、统一、至上的物的所有权。董事会的权力是完整和最高的,而股东权利则是依情形约定的,章程只是对权力作出限制而已。其次,决定了许多衍生法律规则,最典型的是法定诚信义务,以及业务判断规则。最后,这一原则伴随着股东选举董事成员中的比例代表制,通常是简单多数,但也会存在诸如累积或累退投票制之类的变化,以用于反对控制股东的霸权。

董事会采取集体和以投票方式决策的共管模式,英美法对这一原则的恪守要比大陆法严格。具体而言:(1)除非例外情形,比如在势均力敌的情形下,可能有些国家允许董事长或资方代表有第二票,董事会议应当采用合议方式决策,一人一票,有些法律直接规定人数必须为奇数。(2)董事通常应当亲自出席。这有许多细致的操作规定,比如委托投票,只能就某次会议作出授权,长期授权会被视为出卖职位;比如传统上不得采用书面一致同意的方式作出董事会决议,必须有实际的会议过程。尽管如今有所放松,允许采用一致的书面意见或电话等方式开会,此类案例仍然会受到严格审查;这其中的默认假定实际上是“政治人”,即董事决策时应有研究、辩论、说服和被说服的过程。修订标准公司法(rmbca)的起草人对此有明确表述,“相互咨询和观点交换是董事会发挥功能的应有组成部分”。(3)多数规则,以投票方式作出决策,董事会决议是“书面的、可执行的合同”。对合议存在不同意见,应当记录在案。(4)必须有正式记录(minutes)。集体决策有个别例外。英美法、法国法、德国法都有明确规则限制董事个人行使公司权力,他们只能以合议方式作出决策。比如rmbca规定,董事“无权单独代表公司行为,而应当作为董事会的一个成员来行为”,甚至规定,除非得到明示授权,董事只能在会议上行动。但日本、韩国等则允许董事个人代表公司行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细节。中国的公司法并不存在类似于后者的规定。在上市公司中,证监会在规则制定上受英美法的影响,通过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塞进了近似的规定。

董事责任方面,和合同法、行政法等趋向于程序或形式审查方式不同,公司法施加了实体倾向的诚信义务(fiduciaryduty),这甚至被视为公司法的核心规范。具体而言:首先,公司错误、非法、犯罪行为后果的第一责任人是董事,即权力行使者,而不是“财产所有权人”。其次,控制股东只有在行使了公司权力、替代了董事会或管理者的职责、直接作出决策或指挥的情形下才需要为公司行为负责。最后,董事会派生其他公司机关,通常是选举执行或管理机关。其他机关的设立理由,要么属于基于规制产生的强制性要求,要么是基于其他利益攸关者的考量,但诚信义务则是待定、模糊的,其责任要么来源于法律,要么来源于其专业或职业角色。在比较法层面上,各国法在前两项上规定比较清晰,但在最后一点上有些模糊。同时,受到法律调整方式的影响,大陆法系中的诚信义务更多带有事前强行禁止的特色。

尽管董事会制度存在着比较法上的诸多差异,但上述三个原则如同惯性,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在不同法律制度中以不同表述和形式呈现出来。公司实践的变化以及理论内在的统性要求,会对这些原则形成一些冲击。理论上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公司理论对董事会制度的忽视或者强调。法律实践对董事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近几十年来美国和德国法律中董事会模式的变化。受到一体化和规模经济的影响,公司规模扩大,现实中的大公司决策和管理上的集权不断增强,尤其是公司结构不断从u型向m型发展,导致权力趋向于管理层,比如ceo的出现。在股东、董事和经理的关系上,美国公司逐渐趋向于总经理和董事会平行,从而将纵向关系转变成了实际上的三角关系。eisenberg教授提出,基于结构变化,一方面应对股东和董事的两权分离程度进行调整,加大董事会的权威;另一方面战略管理职能日益成为总裁或总经理的职责,董事会应当以监督、督导管理层,以系统设计和维护作为主要职责和角色定位。董事会不再需要亲自管理公司,可以通过组建下级委员会或向管理层授权的方式将其战略管理职能转让出去,但第三个原则仍然不能动摇,因此,不得将监督职责授权出去。

1980年代以来,学者和立法者已经普遍将管理者角色作为传统模式,而将监督者角色作为现代模式。这表现在修订标准公司法的表述从“公司的业务和事务应当由董事会管理”,转变成“公司事务应当在董事会裁量下管理”。另外一个变化和两权分离有关,有些原本属于股东的权力,法律开始允许通过章程授予董事会,比如修改公司章程,甚至废除绝对多数票制度。

在另一种主流模式中,德国的董事会制度则趋向于员工参与,采用社会民主方式以确立公司存在的正当性。1937年纳粹时期,德国采用董事会-监事会制度(欧洲大陆模式)对抗方式,作为压制工会集体谈判方式的一种替代。二战之后,在英占鲁尔区的钢铁和煤炭企业中,英国军政府要求这些企业组成11个成员的董事会,其中股东代表和员工代表各5人,第11人则由前10个人选举,其依据是资方和劳方的“均势”原则。战后,军政府向联邦德国政府移交企业,于1951年通过法律确立下来,即共同决策法(也称为mortanact),但是董事会中的均势变成了董事会中监督委员会中的均势。社会民主党上台之后,一直致力于扩展这一制度。德国的董事会分成监督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两者存在着严格的划分,即监督委员会负责公司的总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选举、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董事,而管理委员会则负责日常的管理,并且两者之间不得兼任、相互授权。管理委员会有义务经常或应要求向监督委员会汇报。其中明确存在着监督和战略管理的分离。

dallas教授将董事会归结为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职能定位和角色:传统上和美国式的制约管理霸权式(contra-managerialhegemony)、德国的权力联合式(powercoalition),以及她所倡导的关系理论(relationaltheory);与此相对应,董事会也有着“管理”、“监督”、“关系”以及英国传统式的“战略管理”等职能的定位。从战略管理到监督的职能演变中,董事会的职责集中于更重要的选任、监督和撤换最高管理者,维持公司作为一个制度系统,共管、合议的决策方式,采用平等协商、辩论和投票机制。在审慎决策、消除分歧、平衡不同目标上,集体决策模式与这种职责更为契合。

占主导地位的产权-不完全合同理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发展中,强调市场和股东的财产权利之于公司的重要性,对董事会的制度、原则及其理性并没有过多关注。因此,合同理论对诚信义务的解释也就不够充分。关系型契约理论则强调董事会对公司资产的保护。在比较了股权和债权融资之后,williamson指出,董事会内生地出现,充当了一个可置信承诺(crediblecom-mitment),通过限制重新配置资源,降低了用于融资项目的资本成本。董事会对来自股东和债权人的财产充当中立保护。和一般合同相比,它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护。关系型契约为两权分立董事会制度的起源、演进与中国的学习和董事会权威提供了一个功能解释,但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法律对合议、共管等董事会行动方式也采取了强行性规定的方式。

试图采用经济理论或效率方法提供解释的是bainbridge教授,他注意到主流公司理论在解释上对两权分离的漠视,根源在于两种合同理论本身的分歧。合同理论中坚持不完全合同理论,或者团队生产理论,会倾向于股权;而如果采取关系性契约理论,则会倾向于权威集中。与实证法相结合,bainbridge教授将公司理论建构为两个不同的维度:目的和方式。前者意味着公司规范的目的或者价值取向,后者意味着决策权的集中与否。bainbridge引用了arrow的两种决策模式:共识模式(consensus)和权威模式(authority)。在共识模式下,组织中的每个成员拥有同样的信息和利益,所有成员可以自行选择合适行动;而在权威模式下,成员具有不同的利益和信息量,产生集中决策的需要。董事会作为最天然的合适机关,代表公司充当中心签约人的职能。现代公司是这种决策结构的天然结果。股东本位,既不是事实上的,也不是规范上的,仅仅是对公司目的的要求,而不能当成是一种实现方式。股东未必愿意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之中,其角色也摇摆不定。

为什么董事会需要集体决策?bainbridge指出,董事会是一个生产团队,其职责在于管理和制定政策、监督管理者,同时作为合同连接体中的中心签约人,可以为公司提供资源(监督和关系角色)。依据组织行为理论,尤其是实证研究,集体决策的正确性要高于个体决策。集体决策的效率在于:(1)有限理性。决策有四个要求,第一,观察或者获得信息;第二,记忆或者储存信息;第三,计算或者掌控信息;第四,交流或者转化信息。而个人理性是有限的,可能会在有些情形下个体决策优于集体决策,但集体决策并不会妨碍好的个体决策获得集体认可。(2)集体决策可以消除偏见。第一,可以汇集不同意见(herding);第二,可以消除过分自信;反之,其成本则是集体偏见。(3)代理成本。组织总是存在着纵向监督和横向监督,而集体决策有助于监督的强化,克服代理成本;同时,集体的董事会有助于解决“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在bainbridge看来,法律之所以明确规定共管模式的行事方式,是出于集体决策理性的坚持而要求采取的特定方式。

但bainbridge的解释仍然不能令人满意:首先,集体和个体决策各自有优缺点,而且前者在追究错误决策责任上比较困难,其在量上的优势并不意味着绝对排斥个体决策,而这显然和公司法中对董事会模式的严格恪守之间存在差距。为什么公司法不能允许当事人在这两者之间自行选择?其次,如果集体决策仅仅起信息交流的作用,为什么一定要亲自出席或进行辩论和讨论?采用书面形式轮流批注,或者群发邮件交流是否可以视为开会?实证法中并不允许这种方式,一定要遵循相应的程序。再次,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定要采用特定的集体决策方式,即一人一票的机制。纵观各国,为什么都明确界定了这一原则?最后,其解释是针对现在的公司运作方式,并不能解释过去。群体决策如果是基于效率产生的,人类在公司历史上似乎应当尝试过很多其他类型,最终发现这是一个有效率的模式。但是这恰恰错了,公司从一开始产生的时候,这三个基本原则就没有重大的改变。基于经济理论和效率,只能解释结果,而不能解释过程的唯一性。

gevurtz教授基于历史和政治理论进行了分析。美国当今董事会模式的三个原则是:股东选举董事会,即两权分离;集体决策和一人一票;董事会负有选举和监督管理人员的最后职责。其功能理性在于:集中管理的需要;群体决策;代表不同利益攸关者(constituents,选民)和协调不同的分配要求;监督管理者的需要。对这一制度的渊源探索,他采用“追溯式”、“考古挖掘式”(archeologicaldig)的方法来表述。

“私”的采取准则设立,允许私人自由组织并承担有限责任的,和现代公司法最相近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811年的纽约公司法。当时对董事描述的术语是“信托人”(trustee),其法律规定,除了董事会还负责战略管理之外,和现在并无不同。此前,美国更早期的以特许方式设立的公司,更多集中于公共领域。比如汉密尔顿作为发起人的1791年的美国银行,每年由股东选举25个董事,其中四分之一不得连任,董事会任命总裁。美国大陆从一开始就采取了董事会制度,这源自英国。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其样板。该公司最早使用了director来指代董事,其章程规定,股东选举产生24名董事,其中三分之一不得连任。英格兰银行模式被ge-vurtz称为最早的两权分离。

再向前追溯,1606年詹姆斯一世对北美颁发了两家公司的特许。第一家最早称为伦敦公司,后来更名为弗吉尼亚公司,在北纬34°-41°之间殖民。另外一家普利茅斯公司,在北纬38°-45°之间殖民。每家公司都在当地和英国组建双层理事会,而英国的13人的“弗吉尼亚理事会”,负责“最高管理和指导”。詹姆斯一世在1609年颁发了一个新章程,将公司行政管理权力转到司库(treasurer)和副司库手中,组建了新的理事会,由公司成员选举产生而不是经过国王任命。当地理事会被取消,直接由理事会任命的总管(governor)来负责具体管理。这被gevurtz认为具有了董事会中心的治理方式。

同时期的英国,存在的公司形式是以殖民公司(tradingcompany)为主业的合股公司(jointstockcompany),包括著名的东印度公司、俄罗斯公司、地中海公司、哈德逊湾公司等,有证据表明,它们均持续采用了董事会制度。比如1600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发章程,允许216名骑士、市府参事(alderman)、商人组成“政治体和公司”,即东印度公司,授权范围包括管理航线,以及与公司相关的其他事务。其中,总管和24个人组成“委员会”(committees),即今天的董事会。章程任命thomassmith为首任总管,但委员会成员由公司成员每年选举产生。这些合股的殖民公司被视为今天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来源。

早于合股公司的是规制公司(regulatedcompany,也译为公共公司),相当于今天的行会,可以继续向下授权组建合股公司。规制公司实际上并不从事经营,而是商人之间的协调组织。最早的两家规制公司是斯台伯商人公司(thecompanyofthemerchantsofthestaple)和商人冒险家公司(thecompanyofmerchantadventures)。前者大约在1313-1363年间采取了董事会治理方式,后者在1505年亨利八世时成立,也设立了董事会。它们从国王获得授权,垄断各自领域的对外贸易。商人(即成员)选举产生总管,而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解决内部纠纷,对外支持商人的贸易行为。英国公司的起点到此为止,但欧洲大陆同时期的其他公司,包括荷兰东印度公司、汉萨同盟(hanse),都有类似董事会的治理方式。这些公司中的董事会,负责制定规则、立法(管理成员)和纠纷解决(处理成员间的纠纷),履行立法和司法功能。合股公司是规制公司向下的授权和复制,故而董事会治理方式也随之延伸。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这可能是今天的公司制度从“公”发展到“私”,继承了某些政治组织特点的原因之一。

gevurtz的考察揭示出,董事会的存在、选举和代议、按人投票、集会行事等制度原则,几乎从有公司出现伊始,就“顽强”地存在着,其间可能有所损益,但并无根本变化。尽管董事会的职能,在治理结构中的位置,随着所在组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但基本原则始终沉淀其中。今天的董事会治理方式及其制度原则的顽强存在显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组织概念的自我复制。

不过,公司作为一个创造物而非自然产生的制度,其对代议制民主的引入和使用,在思想上有其他来源。“代议式的董事会,和一个首席行政官一起工作(早期公司章程中采用的典型术语是‘主管’),是中世纪晚期西欧政治实践和理念的反映”。规制公司出现之前,在英国地方政治中广泛采用的“集会”(assemblies)或“议会”(parliaments),城镇理事会,行业理事会以及教会中,已经存在着类似的机制。gevurtz对此也进行了“考古挖掘”,集体决策的委员会制度,政治上来源于“顾问团”。比如中世纪的大多数国王,都拥有一个顾问团,采用委员会机制。地方贵族(barons)和国王之间的斗争,要求统治者获得更大范围的正当性,推动了更广泛的教士和地方贵族的代表、集会机制的产生,这促使委员会机制和选举结合。例如1295年,爱德华一世颁布了“模范议会”谕令,要求地方长官推动选举组成议会,每个县(county)两名骑士,每个城市(city)两名市民,每个市镇(borough)两名村民作为代表,组成议院(cham-ber),和贵族分开议事,此后逐渐成为下院(thehouseofcommons),区别于贵族组成的上院(thehouseoflords)。这是议会的来源。西班牙国王也差不多同时设立了议会,德国和法国也在地方和中央政治层面逐渐出现了代议制。地方的城镇或乡村理事会是董事会的另外一个来源,有证据表明,在12世纪之后,英国有些自治城镇组成理事会,由12或24名成员组成是一个普遍做法。而公司的监督者(auditor)则被认为是来源于行会。

除了政治层面的来源之外,中世纪的这些制度,文化上受制于基督教是毋庸置疑的。合议、代表和投票选举制度并不是自然产生的,是和特定的制度、文化、对人的假定等联系在一起的。在1200年之前,可以考据的、由代表以平等协商和投票的方式进行决策,尤其是选举最高领导的制度,是11世纪中期的红衣主教团(thecollegeofcardinals)。尽管代议制可以追溯到325年的尼西亚(nicaea)会议。1059年,教皇尼古拉二世颁发谕令,授权教会内部的红衣主教团选举教皇,以改变在此之前国王指定教皇的规则,导致随着政治斗争同时出现过三个教皇的局面。因此,合议与共管制度,内部人选举最高领导,是为了保证组织的独立性。公司(corpora-tion)本身来自于拉丁文中的“体”(corpus),遵循“影响全体之事必经由全体同意”(quodomnestangitabomnibusapprobetur)的原则。

董事会治理方式作为一种代议制(representative)民主方式,选举代表、合议、负责产生最高管理者,和希腊的直接民主以及罗马的元老院治理方式不同。总结一下gevurtz的观点,在前公司时代,有两个源头非常关键:第一,在一个独立的非国家组织中,按照章程,采用这种治理的方式,很显然是受到基督教传统的直接影响,其目的在于保证组织的自治和独立;第二,公司负有殖民、商业垄断管理等政治或社会职能,并受到中世纪的议会、合议、代议等政治传统的影响,采取了政治组织的原则。这种进化源头符合公司作为私的政治实体的特点,从规制公司,到合股公司,再到现代私人公司,董事会的治理方式,尤其是三个原则,在底层顽强地生存。gevurtz“考古挖掘”的启示是:(1)公司董事会的权威和特定行使职权方式,更多是促进组织独立,制约管理霸权,为了体现全体成员意志。(2)理解公司应当和对历史的考察相结合,许多原则的边界是和政治理论甚至宗教、文化联系在一起的。(3)董事会的原则和角色、职能是不同的,在历史上董事会承担的职责更多是保持对法律的遵守,而不是追求效率;更多是为了制定规则(立法)、进行内部仲裁(司法)或提出建议而不是决策和执行。

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最初在欧洲形成,伴随着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性的公司治理方式。这种特定组织形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治和宗教观念。这可以从伊斯兰世界和东亚国家---主要是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和中国对公司制度的学习与借鉴中得到验证。

公司及其制度并不会简单地随着商业贸易和人际交往而通过市场方式繁衍,伊斯兰世界是一个典型例子。12-13世纪之间地中海南北岸就存在着阿拉伯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持续交易,但双方采用的交易制度却因为受到各自文化观念的影响发生了制度分化。1851年奥斯曼帝国才建立了伊斯兰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股公司。在欧洲和中东交往的一千多年之后,借鉴法国以变法模式采用了公司形式。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伊斯兰教义和公司制度间的不兼容。

不只是伊斯兰世界,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国家也有类似现象。公司及其治理方式,对非基督教文明和政治体而言,是纯粹的舶来品。面对陌生领域,人们总是用传统中的固有观念去填充未知领域。缺乏基本的政治和宗教观念支持,采用主动变法模式,照搬照抄法律规则,而不是进行充分理论准备之后,或者经过完整的理论研究以确定制度合理性,在变法之后就会遇到许多“橘逾淮为枳”的情形。这种舶来品产生的移植局限,在许多制度细节中可以发现。日本和中国作为主动转轨的国家,是最典型的基督教文明之外的例子。

gevurtz教授分析了日本的例子。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不存在西方式的多数投票决策、代表、共管等制度。当时诸侯式封建模式统治着日本,商业领域的组织采用家族企业形式,家长作为领导,与其他成员共同拥有企业财产,儿子可以以家族企业的名义建立分支。在17-18世纪,这些企业中有雇佣管理人员的存在,如同中国的山西商号一样。很多家族企业之间存在着协调,是一种协商机制(discussionsystem),首领是轮换制的。这些特点,本质上是封建模式在公司治理中的延伸,是企业间的合作模式受制于政治文化的另一个例子。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引入了公司制度。1872年,日本颁布了国家银行法令,逐渐产生了近150家合股银行。这些合股公司和银行采用与传统行会相同的机制,董事会有3个董事,但是轮流代表公司对外行为。每个董事有30个干事(steward),其中6个一组按月轮换监督管理具体商业事务。在日本正式采用德国模式强行规定董事会治理模式之前,这些银行的治理规则,作为一个转轨中的系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传统政治结构。一直到1893年的公司法,日本通过照搬照抄的方式,才正式确立了董事会为公司管理中心的制度。尽管如此,今天仍然可以在日本公司法,乃至于日本法输出的韩国,和东亚其他受到日本影响的地区中,找到缺乏政治文化和宗教观念的董事会制度:(1)董事可以独立对外代表公司,履行分工职能进行管理,而不是以监督为中心,必须采取合议、共管、投票的方式;(2)董事间的相互授权时间缺乏限制,不存在对卖官鬻爵的限制。

日本在短短20年间采用全盘西化、囫囵吞枣的方式完成了公司制度的引入。中国与之不同,作为一个文明原生国,对公司制度的吸收情形要复杂、长期和多样化得多。中国的公司制度始自清末立法。晚清时期,公司的概念进入中国,并伴随着贸易、殖民、洋务运动和变法分层次、分阶段地引入。中国对公司的最早了解始于19世纪早期。西方传教士所办的《东西洋每月统计簿》(easternwesternmonthlymagazine)中文杂志在道光戊戌年(1838)9月期对“公班衙”(company)进行了介绍,是目前可以找到的最早中文文献,“公班衙者,为群商捐资贮本钱,共同作生意也……自从五印度国属英公班衙之手,四海平静,治百姓,以宽和处之……故曰,公班衙之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篇短文将公司的合资、独立地位及其商业和政治功能阐述得非常清楚,但并没有涉及公司内部治理的具体原则和方式。这是从功能上进行知识介绍。避免核心价值的冲突,并希冀阅读者接受。这种视角对外来文明的传播者而言,是非常合理的选择。当然也可能是作者对公司的认识受制于当时流行的观念,即拟制理论的影响。上述短文基本上被魏源的《海国图志》全盘接受。这之后,直到薛福成的《论公司不举之病》,陈炽的《纠集公司说》等著名论述,均将公司等同于筹资,设公司等于工商救国。

这些早期有些狭隘的公司观念,对制度学习者来说,在实践中受到观念、知识、时局、政治等因素的制约,一旦超出简单观念的边界,就容易走样,而其固有的传统知识就会作为填补。比如1867年容闳所起草的《联设新轮船公司章程》,被视为中国官方确认的第一个公司章程,共计16个条款,其中具备了许多公司的基本特点,比如股本、股东、股东权利和义务、公司账号和名义,甚至某种程度的诚信义务,但在内部治理上并未规定董事会,而是采用类似于晋商商号的经营方式。

这个章程因试图雇佣外国人而引起非议,谨慎的曾国藩并没有实施。第一家官方许可的公司是1873年李鸿章设立的轮船招商(公)局,其章程被称为《招商局条规》,共28条,是典型的官督商办模式,其中仅在第4条提及董事,“有能代本局招商至三百股者,准充局董”。该公司实行总办负责制,由官方任命,不过是行政模式的翻版加上商人出资而已。这里所谓的董事(局董),并没有明确其角色和职能,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股托”而已,是领薪水的特权股东。由于招商不足,半年之后就进行了改组,新版的《轮船招商章程》明确了董事的选举,“选举董事,每百股举一商董,于众董仲推一总董”,但“将股份较大之人公举入局,作为商董,协同办理”,这种董事会不过是类似于股东会的常设机构而已,在实践中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1885年,盛宣怀拟定了《用人章程十条》,改回到官方直接任命督办,再用两名“查账董事”作为监督机制。这个改革,目的在于防止当时流行的腐败现象:官员及其亲属利用董事的身份领薪,变相收受贿赂、冗员充斥而公司亏损。但这显然并没有理解董事会之于公司的必要性。当时,包括张謇在内的诸多实业家,其实践都表现出人们对公司的理解局限于合资、融资(《招商局条规》中还有备受诟病的官利规定)、实业、商业贸易等层面。那时候大多数中国人理念中的公司,更多是具备了股份融资功能的工厂、商行而已,受制于将公司等同于商号融资的认识。

对公司尤其是董事会的认识在1880年代之后有很大的进步,这有赖于郑观应、钟天纬,以及哲美森等在《申报》等刊物上的批评和对西方公司治理的介绍。人们开始陆续认识到董事会具有制衡监督的功能,“层层钳制,事事秉公”。此外,郑观应、何启、胡礼垣等更强调了官督商办的不合理,强调“按西例,由官设立办国事者谓之局,由绅商设立,为商贾事者谓之公司”,明确了公司的公私划分上的属性,也认识到了公司内的分权层次,如“公司总办由股董公举,各司事由总办所定”,开始意识到公司作为组织要求自治的特性。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严复对公司的认识可能是同时代人中最深刻的。在其翻译的《国富论》中,通过按语清晰地阐明了公司在法律上的特点,而在《法意》中,更通过按语揭示了公司受制于政治特性的特点,“欧美商业公司,其制度之美备,殆无异一民主,此自以生于立宪民主国,取则不远之故。专制君主之民,本无平等观念,故公司之制,中国亘古无之”,但是这种卓越的认识,却被时代所淹没。对公司认识的进步,也来自于官方的`推动。也许是经历了漫长的学习与摸索,也许是因为日本学者照搬照抄,清末《公司律》大致恪守了董事会制度的三个原则。首先,明确了两权分离,第45-61条明文界定了股东权利,选举董事,尽管没有明确董事会和股东会的权限划分,很难判断是否明确了董事会中心,除非对第67条进行扩大解释。其次,确立了董事会共管模式,第64条规定了董事会三人到场即构成会议,并且遵守会议条例;第89条规定一人一票,第91条规定僵局时董事长有第二票;第92条规定必须有书面记录。最后,明确了董事会作为产生其他机构的中心,第67条规定“各公司以董事局为纲领,董事不必常川住公司内,然无论大小应办应商各事宜,总办或总司理人悉宜秉承于董事局”;第77条规定“公司总办或总司理人司事人等均由董事局选派,如有不胜任及舞弊者,亦由董事局开除”。

和日本类似,1908年颁布的《公司律》是以照搬照抄的方式来实现的比较系统西化的法律版本,明确了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对公司及其特定治理方式的认识,从接触、尝试到施行,经历了近100年。这可以看成是原生文明的转轨或学习成本。

中国对公司的学习路径,是从功能视角上、而不是从本质上来理解的,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方富国强兵的特定需要而引入的,在学习过程中也缺乏系统的理论辨析,加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论影响,大清《公司律》对董事会制度原则的吸收,并没有沉淀为中国法律体系的一般知识。之后法律模式几经变化,当我们在1978年之后重新认识公司时,这些知识被遗忘了。

中国目前的董事会法律规则,采用了法条比较的研究方法作为基础,或者说“博采众长”,或者说“东拼西凑”。在一些形式规则上,和其他立法例之间颇为近似,比如股东会按资投票,董事会按人投票,多数决,甚至还有累积投票可供选择,新修订的法律中大幅完善了诚信义务,甚至试图将两大法系的不同做法熔为一炉。但仔细检验一下,对董事会的前述三个原则,现行法并没有明确的坚持。

第一,没有明确董事会作为公司管理的最高权威,第47、109条款中采用了列举方式界定了董事会职权,明确表述“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关”,允许章程自行规定股东会和董事会的职权。许多行政规章会较为任意地改动股东和董事之间的分权界限,比如证监会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将许多战略管理的权力给了股东会。在司法实践中,将公司看成是股东财产延伸的观念广泛存在。这和现实中广泛存在的董事会不过是控股股东对公司控制权延伸、董事席位是股东按资瓜分而不是选举的等诸多情形是吻合的。总体来说,当下主流公司治理理论是倾向于股东会中心主义的,在股东会和董事会纵向权力上的收缩,导致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过度控制了董事会的成员,特别是,由于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作为公司中的主要构成,使得董事会的独立地位不能保证,董事会成员受控于其所提名或选举的股东,其向全体股东负责的诚信义务不能得到法律裁判的支持。这影响到了董事成员之间的平等,合议也常常流于形式。

第二,对董事会的共管模式,缺乏明确的原则,边界并不清晰。虽然规定了诸如一人一票、记录、合议、多数决(所有董事人数为基准)等,同时存在着法定代表人制度,并不存在董事独立对外代表公司的情形。但下列情形反映出现行法没有理解共管原则。(1)董事间相互授权并无实体限制,《公司法》第113条允许董事在不能亲自出席的时候委托其他董事行事,对授权次数和期限无限制;(2)董事产生方式是选举产生的,但并没有明确的规则反对席位瓜分等方式,而现实生活中采用董事派出制是典型的“潜规则”;(3)没有明确董事会的议事方式必须将实质辩论、说服与被说服等包含在内。

第三,责任原则是非常特别的,中国现行法中存在着不同层面。首先,无论是法条表述上、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董事对公司行为负有最后责任是明确的。在认定犯罪等行为的时候,一旦公司行为被认定为非法,作出决策的相关董事都应当承担责任。其次,董事会派生其他机关、尤其是总经理是明确的,但监事会、法定代表人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和协调是不明确的。最后,权力和义务并不对称,没有事前的最高权力,常常受到控制股东的直接指挥,但却要承担最后的决策责任,既没有业务判断规则保护,也缺乏权责一致的激励。

对董事会存在正当性的辩护,eisenberg的观点是其中的一种。在新的社会条件和理论背景下,董事会的战略管理职能已经被放弃,ceo或总裁随着公司规模扩大越来越趋向于集权,他们拥有直接的顾问和智囊团,而董事会的角色则趋向于监督。监督需要选举和解职的能力,踩刹车式的决策和维护系统的职责,这需要斟酌和考虑更多的因素,通过辩论、讨论的方式来加强信息的沟通,消除偏见,更适合合议和共管方式。这仍然是从功能上论证的,并不能排除其他的选择项。

回答董事会制度的理性,应当回到公司的本质理论。确保组织的独立和持久存续,保证董事会向全体股东负责而不是只向某一部分股东负责,向公司的长期利益而不是单纯体现为股东意志的股东利益负责,才是董事会制度存在的理性所在。仅仅从功能、效率上去认识公司,而不是从公司的政治理论、独立地位和社会属性、董事会合议方式作为小型民主制度上入手;不是从强调公司的宪法特性、责任权威、审慎决策和可争论性入手,从组织的独立性入手考虑公司董事会的存在、功能和角色,是无法解释和判断董事会在其他法域中的行事方式与原则的。尽管公司的本质理论存在着二元对立甚至“精神分裂”,但公司董事会制度及其规则的政治和民主属性并不能因为“执其一端”而被忽略。

当下中国的公司法理论中,一些假定或基础知识被忽略了:公司是两权分离的实体,不仅仅是一个融资或扩大生产的工具。组织自治,才会产生董事会作为立法者和裁判者的角色的需要(商人冒险家公司),或者是内在的、自我选择选举最高领导者的举措(红衣主教团),或者是基于董事作为政治人的假定(说服、辩论和讨论的过程)的。换一个角度来说,公司法发展的历史逻辑是:公司在前,股东在后,才会产生已有的垄断性企业如何去扩大融资吸收新股东,进而发展出资本市场,发展出股票等工具。而效率理论也好,功能视角也好,则是从逻辑上颠倒过来,要解决的命题变成了股东如何利用公司去实现扩大再生产。

当下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和对董事会制度意识的淡薄,毫无疑问受制于儒家法律传统中缺乏合议、共管、投票决策的知识,受制于现行体制下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构成主体的现实,受制于资本市场受到规制并被分割的规制模式,受制于在法学知识上倾向于股东会中心主义的思维习惯。但随着公司组织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中的进化,重新认识董事会制度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认真对待”公司的政治属性,在董事会权威中心、合议和共管制度上继续不断学习,也许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本科生论文摘要示例

我国上市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违规事件屡禁不止。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会计舞弊案的发生,使我们认识到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重要性,同时又对如何在制度上、技术上不断完善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构筑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监管模式提出了要求。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从会计监管的相关概念入手,通过对中外会计监管模式进行对比,以及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现状分析,指出我国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试图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模式,并提出有益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几点建议。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基本理论。本部分首先介绍了一些学者对监管以及会计监管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参照学者们的观点,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下了定义。然后运用经济学理论对会计监管的必要性进行解释。

第二部分,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启示。本部分主要是以两个典型国家会计监管模式为例对国外会计监管模式进行分析,以及指出在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两方面对我国会计监管的启示。

第三部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现状与问题。本部分对我国上市公司现行会计监管体系的各组成部分:主体、客体、目标、手段的现状进行逐一分析,并指出政府监管方面、注册会计师自律监管方面、上市公司自我监管方面、法律监管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第四部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的构建。结合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本部分提出了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应该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监管体系构建方案。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几点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国际比较,会计监管体系,政府会计监管。

省考申论考试写作指南

时代滚滚向前,立足“十三五”,乘势而上,开启“十四五”建设新开端,时代赋予我们重要的使命。

回首过去第一个“百年目标”,我们跨过高山、涉过险滩;展望未来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初心不改、斗志昂扬。

二、关于基层治理。

“善治需达情,达情始近人”。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已经深深铭刻在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骨骼之中,成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和方向。

三、关于基层干部、基层工作。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是国家政策落地的“穿针引线人”,是群众幸福生活的“第一责任人”。

四、关于法治社会、依法治国、依法治网。

“法者,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法律是治国安邦的基石,是维护稳定的利器,是定分止争的凭依。

五、关于党的发展。

从嘉兴小红船,到上海石库门,从河北西柏坡,到北京天安门。党的历史是一部恢弘的奋斗史,见证着新中国从血与火到今天的富强和谐新局面。

欣赏能力的论文示例

欣赏美术与进行美术都是创造的过程,整个美术欣赏过程是对欣赏者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个经历路程。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面对作品时,会产生各种形象特征明显的视觉感受,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使欣赏者产生种种有关于各种事物或场景等的联系与想象,从而使欣赏者在自己的这种想象与关联之中产生作品的共鸣感。而这种共鸣感则是来自于欣赏者通过对艺术者所创造出的艺术作品的感受、想象、深入体验和理解等一系列的视觉性思维活动。

一、美术欣赏课的概念。

所谓欣赏,作为欣赏者来说,一幅作品表现形式往往在画面上具有生动性,某一方面上容易触动观者记忆当中的某些形象画面,且作品往往来源于从生活,能够反映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满足人们从某一感情程度上的内心情感。因为艺术形式的不同,所以对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艺术欣赏,就不会有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审美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个性,发展智力的方式。

二、中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美术教育是一门发展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技术性学科。在美术教育进程中,情感投入是必要的环节。情感投入,一方面是教师能够把所讲述内容的情感倾注于美术课堂之中,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去欣赏、体会美术作品的精神和情感。在美术课教室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课程资源,比如剪纸或泥塑,剪纸或泥塑相对而言艺术感染力浓厚,比较浅显易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发性学习的成效会更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加入课堂户外教学,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艺术魅力。在这种多样化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型美术教学。

三、美术欣赏课在中学教育中的意义。

通过教学实习,笔者发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兴趣不高,甚至感到美术欣赏课是在耽误时间。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上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新方法,让学生真正明白在中学教育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的意义所在。

(一)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随着国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所在。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体系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课,不仅可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欣赏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在当今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也处处存在着欣赏美的人。欣赏是一种审美能力,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内心情感的共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学用具、模型、范画、多媒体、幻灯片等,帮助学生培养感知艺术美的能力,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术欣赏与美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美术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改变人的思想,进而影响社会。美术教育可以培养性格,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1](p89)。如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在美术课上,利用可循环再造的废物等拼贴画或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而丰富了课堂生活,促使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学会了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扩大知识领域。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广阔无垠和无比丰富的,对于每一幅美术作品来说,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不管是从历史背景、创作理念还是其他方面来讲,每一幅画都有不同的故事和感受。欣赏任何一幅美术作品,都可以让我们接触到一些平时涉及不到的领域,同时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正确认识真善美和提高精神境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六)与各学科之间相辅相成。

看似独立的美术欣赏课,实际上是一门多样性的科目,它与其他很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诸如欣赏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从中不仅可以看到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运用,还能从中认识到画面故事当中的历史背景、政治因素等。在欣赏过程中需要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等以及非智力因素当中的思想、情感、道德素养、兴趣爱好、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所以说,美术与各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联系的。

结语。

美术欣赏课是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的宝贵资源,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美术欣赏课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让学生能通过微妙和温柔的情感表达出具体的艺术作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万庆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探索书系—艺术欣赏[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

提纲示例

结构:(整体为xx式,主体为xx式)。

分论点1:…………(事例1、2、3)。

分论点2:…………(事例1、2、3)。

分论点3:…………(事例1、2、3)。

论证方法:………(方法1、2、3)。

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层(引论):用什么方法引出什么中心论点。

第二层(本论):分几个方面论证。各方面都分别写清楚:主要论证什么,用什么论证方法、什么事例、用什么方法分析事例、引用什么诗文语句等。

第三层(结论):用什么方法归纳全文,如何点题。

会计专业论文致谢词示例

论文的写作过程确实是个艰苦的历程,但是自己还是尽力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不断地搜集资料,修改与整理论文,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幸运的是,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得到了导师的帮助,在此向他表示深深的感谢。导师总是及时、耐心地引导我该怎么样去写好论文并对论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从导师那里学会的一种“严谨、认真、耐心”的学术态度让我终生受益。

还有我的一些同学和朋友,帮忙提供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可以说,正是这些良师益友的帮助,才使我克服了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使我有信心完成。

最后,我要衷心地对曾经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所有朋友以及我的家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时间匆匆,三年的时光,恍如昨日。数不清的画面历历在目。在半年辛苦的努力下,论文终于完成会计专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会计专业论文致谢词范文。“博学笃行,盛德日新”的xx大校训始终激励着我、熏陶着我。xx大学的求学经历让我获得了知识,开拓了视野,磨砺了意志,提升了能力,这都得益于湘潭大学严谨的学风,利益于湘潭大学老师严格的教导,利益于同学们和睦的相处。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x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写作方法和文章框架的拟定到最终论文的完成,x老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及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的影响着我。在此谨向x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要衷心感谢参加答辩请阅论文的各位教授、专家,恳请您的批评指正。

这篇论文历经数月,经过六次修改而完成。在此,我向指导和协助完成该论文工作的老师、同学、家人表示感谢。

其次,感谢为该篇论文提供帮助的同学,论文构思过程中,我与商议论文选题及纲要,他经过查证对此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论文写作中,出现资料不足,x同学及时帮我借阅材料,使我能够准时完成这篇论文。感谢你们的帮助,我会铭记在心。

最后,感谢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家人和我最好的朋友,有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才使我在论文遇到创作困难时选择迎难而上,最终克服难题,完成这篇论文。谢谢最亲爱的你们,我会一直乐观前行。

衷心感谢为这篇论文创作付出辛劳的你们,谢谢!

提纲示例

开头:人生途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选择,面对命运的胁迫与名利的诱惑时,有些人选择背离初衷,逆来顺受,有些人选择坚守自我,断然拒绝,为自己的生命划上重重的叹号。

主体:

1、拒绝,是一种昂然的姿态。(材料:项羽拒绝脱身逃跑;谭嗣同拒绝出逃日本;刘胡兰拒绝卖国求生。)。

2、拒绝,是一种恬淡的心境。(材料:陶渊明拒绝官场污浊,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拒绝蜗角虚名,且放白鹿青崖间;钱钟书拒绝读者的慕名拜访。)。

3、拒绝,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成全。(材料:三毛说“不要不敢拒绝对方,因为在提出请求时,对方已有了两种心理准备”。)。

结尾:敢于拒绝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2006年广州一模)。

人生在世,每时每刻都需要“辨”,例如辨色,辨音,辨味,辩高低,辩长短,辨清浊,辨好坏,辨真假,辨虚实,还要辨方向……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色彩纷呈,常常是好坏参半,鱼目混珠,真假难分,只有用心地”辨,才能分清真假好坏,才能认清东南西北。

请以“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硕士毕业的论文致谢示例

转眼间,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而入学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初来乍到时的场景犹历历在目。

回忆起这两年半的点点滴滴,感慨不已,欣慰之余而又庆幸无比。

值得欣慰的是,我这两年多的时间是在汗水和拼搏中度过的,学到了许多受益无穷的东西;庆幸的是我来到了一个很好的环境,遇到了很多的良师益友,给我了很多的指引和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再此谨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最深的谢意献给我的导师胡智文教授。

我知道,我所掌握的言语并不能确切地表达我对胡老师的感激之情。

是胡老师给了我一片天空,使我有了可以试翅的空间。

胡老师在学术上给了我方向,生活中给我了温暖,行动上给我了勇气,处世上给我了榜样。

在我失败的时候,胡老师给我打气;在我咬牙坚持的时候,胡老师给我加油;在我成功的时候,胡老师给我提醒,让我继续前进。

总之,胡老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给了我最大的信任,用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这也是我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

感谢陈文兴教授和姚菊明教授在实验上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对论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万军民师兄在本课题前期的工作中做出很大的贡献,并且在本实验的路线设计、产物合成表征以及论文后期的整理工作都给予了重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感谢他们在生活上给予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分析测试中心的吴子樱老师、陈海相高工、胡玉群老师、邵敏老师、张国庆老师、章世深老师等对实验测试提供的帮助,感谢材料与纺织学院的所有老师,感谢研究生处的所有老师,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本实验室的郑世睿师兄、王秉师弟和郑海玲师妹,感谢和我一起做实验吴凯峰、吴琪慧、吴高明、王建、贾小琪、边瑞琦、王清清、高国琴、林雅等本科生,感谢他们对我工作的帮助,感谢他们创造的欢乐和谐环境,感谢他们带来阳光灿烂般的春天气息。

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兄弟姐妹,感谢深爱我的女朋友,我知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也知道我永远都无法完全回报他们的爱,所以我希望顺利地完成学业,争取更大的成功,给他们一点欣慰。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感谢所有关心过和帮助过我的人,没有他们对我的关注,就没有我今天的任何成绩。

感谢浙江理工大学,她给我的人生添上了浓烈的一笔,给我了一个更新更高的起点,让我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注过和关注着我的人,祝愿他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除了我自己一年多来的潜心学习和研究之外,也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

所以在这里,我要对帮助我完成论文的所有人表示感谢。

首先,我要对我的导师——任远教授,表示我最由衷的感谢,感谢任老师在我攻读硕士学位的两年中对我所付出的一切心血。

两年前,我从一个门外汉,在任老师潜心的教导下,成为一个热衷于中国纪录片的内里人。

任老师身上的责任和热情深深的感染着我,并让我为之动容,他老人家让我觉得在学术和人生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会时刻牢记他老人家的教诲。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尽管他老人家年逾古稀,但身上时刻焕发的活力和热情让我觉得他是那样的幽默、和蔼可亲,每周我最喜欢的就是跟他老人家在南食堂一起吃一顿韭菜陷儿饺子——感觉像一家人,亲手为他端一碗汤或者倒一杯水,就让我觉得很开心,很幸福。

谢谢任老师!希望他老人家与师母能身体健康、永远年轻!

还要感谢让我深入纪录片制作一线的段鸣镝老师。

尽管我之前有在电视台的工作经验,但纪录片制作对我而言还是一片很新鲜的领域,尤其是大制作的精品节目。

段老师让我带领摄像和助理独闯三峡,这不仅仅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一个新人莫大的鼓励,他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深深折服。

纪录片《灵渠》的最终完成,不仅是一段回忆,更是我成长的见证。

此外,还要感谢著名导演廖烨老师,他为我打开了一个认识问题的全新视角。

感谢电视系王晓红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感谢朱羽君、叶凤英、高晓红、赵淑萍、张雅欣、任金州、何苏六等老师对我学业的教诲,感谢电视系张龙老师对我的关心。

感谢我的师姐05电新硕士李奇,谢谢她对我无私的帮助。

还要感谢我的同门王凌岚同学。

感谢在这两年中陪我一起走过的06电视新闻的所有同学,感谢:秀龙、陈申、金铭、涵方、一楠、郭杨、林凯、大伟、老贺、晓宇、晓栋、范老师、勇老师、姜泓等等,感谢所有认识的好同学们!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一直是我努力和学习的动力,感谢他们为我所付出一辈子的辛劳,感谢我的妹妹,感谢我的朋友和亲人。

感谢苏醒,感谢她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相关范文推荐
  • 01-19 即将开学的周记(汇总17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要素,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参考。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阅读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 01-19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协议专用章(优质21篇)
    毕业生们即将离开校园,开始独立生活,享受自由与责任。我们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职业发展书籍和课程,希望能给毕业生们带来帮助和启发。(样本)。甲方(省级见习基地)
  • 01-19 我的班级我的家主持词大全(19篇)
    感谢各位的光临,我将尽全力给大家带来一次难忘的活动。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精心编排的舞蹈表演,为我们呈现展现青春活力的画面。我有一个欢乐幸福的家,每个人都很有个性
  • 01-19 德能勤绩廉公务员个人总结(优秀17篇)
    总结是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成绩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不足。希望大家在阅读这些个人总结范文时,积极思考并吸取其中的精华,写出一篇优秀
  • 01-19 维和部队个人总结(实用19篇)
    个人总结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对自己的过去一段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可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成功人士的个人总结范文,从
  • 01-19 交换培训心得体会报告(通用22篇)
    在写培训心得体会时,要注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表现。接下来,我们将浏览一些同学的精彩培训心得体会,他们的思考和经验对于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启示。
  • 01-19 国庆中秋双节心得体会(汇总17篇)
    在完成一项任务或项目后,及时总结心得体会,为下一次的工作提供经验参考。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成功的心得体会案例,其中包含了一些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 01-19 电力职工工作心得体会(热门23篇)
    工作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并归纳出成功的经验,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企业的工作心得,他们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 01-19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指导(热门18篇)
    范文范本是积累和积极借鉴的结果,它们是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创作的思路和灵感。
  • 01-19 短视频编导工作(专业15篇)
    范文范本是指一篇具有典型特征和优良品质的文章,它可以作为学习和参考的范本。请大家注意,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当修改。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