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闽台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

闽台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4-02-18 10:17:05 作者:影墨

在写作过程中,借鉴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技巧。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茶文化论文

摘要: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以此传播各种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

茶文化融合了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将其哲学思想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以茶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茶文化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社会进步和丰富文化生活等社会功能。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要德才兼备,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也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宗旨。

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一、茶文化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现在大学生对茶文化基础和历史知识了解很少;对茶的健康与保健作用了解不多也不够全面;对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作用理解还不够深刻等。

因此,在高校中开展茶文化学习与教育,对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加大学生的历史和生活知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都是十分有益的。

茶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这些内容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开展,能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拓展视野,有利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外,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

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走上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

茶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介绍茶文化的概念、内涵,同时还介绍了在茶艺表演时要用到的礼仪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礼俗。

引导学生讲礼仪、尊礼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同时还特别强调茶文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通过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德观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中国茶文化所倡导的“和、静、怡、真”的精神,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茶德、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

把人们崇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不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修身怡情,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茶文化论文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

茶成为一种文化并记于史册传与后世,是与历代文人墨客分不开的。

茶书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巴蜀诸小国以茶为贡品。

但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书中记述了茶的历史、栽培、采制以及煮茶、用水、品饮等内容。

之后,茶的专著中较著名的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庭《十六汤品》,宋朝蔡君谟《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录》、赵汝砺《北苑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明朝钱椿年《制茶新谱》、田艺衡《煮泉小品》、许次纾《茶疏》、屠隆《茶笺》。

清以后的茶书就不计其数了。

茶联茶联常悬于茶室或茶店,着力宣扬茶功茶效,以广招徕。

如:“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泉香好解相如渴,火侯闲评东坡诗。”“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瓦壶水沸邀清客,茗碗香腾遣睡魔。”“佳肴无肉亦可,稚淡离我难成。”等等。

茶诗自古诗家多茶客。

唐诗人姚合曾不惜以诗乞茶:“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东坡居士则将新茶喻为美女,吟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绝响;到了元代诗人刘秉忠笔下,更是一语道破诗家爱茶的真谛:“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好一个“含英咀美入诗肠”,难怪代代诗人对茶情有独钟。

茶画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画,反映了汉代皇室贵族已有茶饮,足见茶韵融入画意由来已远。

我国历来都有茶画名作,如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宋代钱选的《卢仝烹茶图》,刘松年的《斗茶图》;明代唐伯虎的《事茗图》,沈周的《醉茗图》、《虎丘对茶坐图》;清代薛怀的《山窗清洪图》,都形象地记录了茶事史料,可以说笔笔渗茶墨之情,幅幅香溢诗画之中。

茶令茶令和酒令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茶友陆士修、张荐等,就曾将茶令组成了为人传诵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

流华净肌骨,疏渝涤心原(颜)。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僧)。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陆)。”这一茶令堪称茶文化的佳品。

近年台湾还流传一种新的茶令“返返拳”,可知茶令至今不衰。

茶肴茶肴,是指加进茶叶一同制作的肴馔。

茶肴之多,岂止是“五香茶叶蛋”。

试看今日广东的“茶香鸡”(用乌龙茶),浙江的“龙井鱼片”、“龙井虾仁”,南京的“香炸云雾”,安徽的“云雾肉”、“毛峰熏鲥鱼”,江西的“云雾石鸡”,四川的“樟茶鸭”,河北承德的“茶烧猪肉”,香港的“武夷茶皇鸽”等等。

茶谜茶谜,是茶农、茶商和饮茶爱好者在寻常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升华,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延伸。

最早的茶谜很可能是古代谜家撷取唐代诗人张九龄《感遇》中的“草木有本心”诗句配制的“茶”字谜。

在现代,借助灯谜来弘扬祖国茶文化,更为人们喜闻乐猜。

如“山中无老虎”(猜茶名“猴魁”);“嫩香值千金”(猜茶名“莫干黄芽”);“人间草木知多少”(猜茶具“茶几”)等等,这不仅丰富了茶谜的内容,而且也为茶文化增添了声色。

茶礼“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好客的传统与礼俗。

以茶代礼古已有之,至今不少地方颇有情趣。

苏南一带过年,有用两颗金橘泡“元宝茶”敬客的习俗,象征吉祥如意;赣北修水一带,有用芝麻、黄豆、生姜、桂花、爆米等为佐料泡“果茶”敬客之俗,若茶中佐料品种越多,表示对客越尊敬。

茶文化论文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

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

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

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

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

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

明代末期,公元16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

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

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校园文化论文校园文化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体现,是一所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手段,还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转型的加快,很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短板以及滞后性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并时刻遭受更多元、更复杂的西方文化和不健康价值取向的冲击。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塑与建设,是高校顺应改革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上要有创新思维和时代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学校团委、院系、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高校校园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是多才多艺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不仅会给在校教职工和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时可以让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校园多元文化的熏陶,在校园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促进。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们创编和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在受到在校大学生广泛欢迎的同时,也是无形中实施了人文素质教育。

(二)增进学生交往,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各学校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大多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所以能够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让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活跃。尤其是不同院系的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校园文化在建设与交流过程中,可以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在相互配合和共同娱乐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让参与者都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校园文化魅力,并逐渐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改善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在身心素质、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上都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很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开始出现偏差,改善学生行为并纠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增加隐性教育的比重,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改善,最终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例如,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可以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兴趣偏好、运动条件和课余时间参与体育运动和交往,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的文化价值和魅力,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还缓解和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并提高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加强内部管理和开展外部活动的重要推进动力,是校园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有效推进剂。所以高校应积极培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都能够了解、认可校园文化,并将其作为约束自身行为的重要标尺,在高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开始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虽然丰富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但同时也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尤其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腐朽思想,很容易通过网络对大学生施加影响试图以文化殖民的形式达到“文化同一”与“文化控制”。再如,西方国家的政治观、民主自由观、享乐主义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很多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也遭受了很大的冲击,这将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中实现健康成长。

(二)强化人本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为了有效增强高校内部的组织凝聚力,高校要加强校园人本文化的建设,即在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中,要体现对学生个性化素质和积极行为的充分尊重,科学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营造出和谐、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是对于有家庭困难或遭遇突然变故的学生,组织上有多给予关心和帮助,以便让学生更有组织归属感。

同时,由于当前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很多学生也会面临生活压力,所以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高校只有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满足学生在学生、生活和职业发展上的各种需要,保障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开展学习,才能保障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专业知识和人才,在平时要重视高规格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丰富学生的培养渠道,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品牌是高校区分竞争对手的重要标志,高校要积极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实现与校园品牌建设相结合,让校园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过程、校园文化活动等渗透出校园的特色文化,赋予高校更多的文化内涵,展现良好的校园形象,这样高校才能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教育的满意度,而且很难被其他高校效仿和超越。

对此,高校在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上,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在改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细化校园服务细则,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适应。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要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可以定期创编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与自身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检验自身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效应,实现自身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四)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共建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会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科研、实习的的方方面面,所以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要面面俱到,每个学生也要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要把自己看成是校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并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

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完成,会经历很多时间,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真正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树立全员参与共建的意识,在前期要做全面的校园文化需求分析和策划,细化工作职责,并在建设过程中做好信息反馈和考核评估等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需求的充分适应。同时,为了鼓励大学生更好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高校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建设文化团体,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对校园满意,对校园文化满意,树立起对母校的积极情感,并自觉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中来。

结语。

总之,高校的校园文化构建,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和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特点,积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创全员参与共建的良好局面,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凝聚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在构建校园文化的具体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到与时俱进,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积极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4)。

[2]苏碧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学理论,2012,(09)。

[3]周宇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21)。

[4]范红丽,武永乐.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5)。

[5]陈波,刘杰.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1).

茶文化论文

据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之句,可知至迟在西汉就开始有饮茶活动。

唐代陆羽撰写成《茶经》茶文化形成开始,茶便一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又是礼仪之邦,茶与中国的礼仪的结合物――茶礼,也是茶文化领域当中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同时茶礼也丰富了茶文化。

礼的表现方式有多种,《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

”这里提到的礼有冠礼、昏礼、丧祭礼等。

而我们所说的茶礼作为另一种礼的表现方式,似乎更接近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发挥了很大的功用。

这和茶的本性和茶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关系。

如我们日常接待客人要敬茶;下聘礼娶妻要定茶;甚至还以茶祭祀,以茶丧葬等等,这些生活中的茶礼也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

茶文化形成并向外传播的基础上,茶礼也随之外传,并影响其他民族从而形成新的茶礼仪。

一、待客之道――敬茶。

有这样一个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

其来源是一天郑板桥去茶馆喝茶,老板看他的穿着不像富人,于是就漫不经心地说了声“坐”,对下面说,“茶”;当郑板桥拿出银锭的时候,店老板就便改了脸色,改口说,“请坐”,对小二喊,“上茶”;后来有人认出郑,过来打招呼,店老板知道后赶紧鞠躬说,“请上坐”,同时提高嗓子对下面喊“上好茶”。

郑板桥喝完茶要走时,店老板恭恭敬敬的请他留个墨宝,他无奈下答应了,便写下了这幅对联,用以讽刺像店老板这种狗眼看人的人。

这当然也是一个传说故事,但是我们在待客之礼中坚决反对这种傲慢的偏见,而应该是人人平等。

中国自古就有好客礼宾的优良传统。

当客人亲自到家里来拜访时,做主人的必定要热情的迎接招待,《论语・学而》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不管主人的家庭好坏,总要泡上一壶热茶,作为尊敬之意。

来客敬茶成了一种最基本的待客之礼。

每当来了客人便要敬茶,以茶敬客,情深义长,双手敬茶,客人双手接住。

茶要浅,俗称“茶七酒八”,如果斟得太满,便是对客人的不敬,客人要在告别时应将茶喝尽,表示对茶的赞赏。

在餐桌上待客敬茶也有一定的敬茶礼,尽管是最好的朋友,当对方给他斟茶时他也一定要两手指轻叩桌面,以示跪谢,俗称“叩指还礼”,据说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传下的规矩。

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与当地的官员周日清上茶楼喝茶。

皇上自己斟上茶之后,又顺手给周日清斟上茶。

周日清立时受宠若惊,也不敢下跪谢龙恩,恐怕暴露了皇帝的身份。

在左右为难之际,他急中生智,用双手屈扣,在桌面上叩点三次,以代替跪谢之礼。

由此,这一礼俗流传于民间,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谢谢”之礼。

这虽然只是传说,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敬茶之礼俗。

二、婚礼之道――下茶。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古代男子在行冠礼之后,便有了婚配的资格。

古语婚礼的作用《礼记・昏。

义》:“昏礼者,将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事也,故君子重之。

”婚礼有一整套程序,根据《礼仪・士昏礼》可知,士娶妻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六个主要仪节,称为“六礼”。

而“纳徵”也称“下茶”是其中决定婚姻成败的最重要的仪节,“徵”者成也。

“纳徵”也即相当于后世的订婚。

在纳徵中,茶是婚姻的见证,是不言语而意无穷的“第二媒婆”。

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记载:“又送官会银铤,谓之‘下财礼’,亦用双缄聘启礼状。

或下等人家,所宋一二匹,官会一二封,加以鹅酒茶饼而已。

名下财礼,则女氏得以助其虚费耳。

”这里就提到了下财礼时用要用茶。

就连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陪嫁物中也有大量的茶叶和精美的茶具。

这种习俗在古代小说中也有所反映,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和黛玉开玩笑:“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不给我家做媳妇儿?”也是借此习俗派生出的双关语。

茶之所以用它来订婚,是取它不可移植的自然本性。

古代,人们以为茶树只能用茶仔繁育,故婚娶的习俗,多用茶为聘礼。

男家为“下茶”而女家受聘为“受茶”,寓意传宗接代,人丁兴旺。

明代许次纾《茶流考本》云:“茶不移本,植必生。

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置予之意也。

”明代嘉靖进士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四《种茶》也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鉴此聘妇必以茶为往还,义固有所取也。

”就是说茶之不可移植被古人比附成了女子受聘,既然接受了对方的聘礼,就当从一而终。

没有再“移植”即反悔的余地了。

”茶在这里。

象征着纯洁,坚贞和多子多福。

“茶性最洁”表示爱情纯洁无暇,“茶不移本”表示爱情坚贞不移,“植必生子”表示子孙繁盛、家庭幸福。

因此,茶得以深深地介入婚俗之中去,茶礼也成为一种流传至今的风俗。

三、中国茶礼的外传和日本的茶礼。

在这里我们先要提及的是中国茶礼的对外影响。

茶礼的外传和对传入国的影响,首先肯定是以茶的物质实体为载体的,受中国茶礼影响最大的要数我们的东邻国日本了。

茶最早传入日本是在隋朝,到唐朝时为规模扩大期,其间是以官方的遣隋使、遣唐使为传播的.关键纽带。

“随朝廷出于远交近攻的外交的需要,大和朝廷出于迫切学习中国的政治体制、文化和教育的需要,致使两国的交流由此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6至894年日方曾派遣隋使5次,遣唐使19次之多。

”饮茶之风弥漫全国并成为全社会的生活习惯,始发于唐玄宗开元时期。

杨华《膳夫经手录》中记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封燕的《封氏见闻记》卷六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

学禅勿于不寐,又不夕食,皆特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可见,唐初,寺院饮茶比较盛行,直至中唐寺院茶礼逐步形成。

于此相对的对中日茶文化交流有重大贡献的自然就是遣隋遣唐使中的僧人了,他们来中国便自然会在寺院内活动,讲经习法。

其中以最澄、空海和永忠三位僧人为主,他们在学完回国时不同程度的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茶的传入也必定伴随着饮用方法和礼节的学习。

南宋径山寺茶礼对日本的影响就是明显的例子。

径山寺位于杭州东北52公里处的天目山脉,径山寺兴于唐,盛于宋,特别在南宋时,日本官方不断派日僧到径山寺求取禅理,其中以圆尔辨圆(1202―1280)对茶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为最大。

他于1235年―1241年在南宋巡礼求法,在径山寺不仅学习了种茶、制茶,更细心地观察体验了径山寺的茶礼,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日本茶道的礼法。

我们知道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亚洲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日本也不例外,其中日本的茶道礼法也受儒家的长幼尊卑有序的影响。

在习得径山寺的茶礼法后回国的圆尔辨圆便结合日本的实际仿效径山寺茶晏礼的茶礼制定了相应的礼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日本寺僧茶礼的细腻与繁琐。

这和中国的茶礼的内容有很大的区别,援引腾军先生的话,也许可以作为原因。

“在日本人看来,茶文化是隶属于艺术的,甚至是哲学范畴的东西,日常性的饮茶是不能列入茶文化的。

这一点与中国的情况大不相同。

”这种区别也许在日本目前的茶道礼法中体现的更全面。

因为礼法在日本的茶道中非常的重要,具体包括主人与客人之间的礼;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人与物之间的礼等。

总之,是用一整套严密有序的位置、动作、顺序等将这一饮食行为系统化和规范化。

它对茶席上出现的人和物都给予尊重。

在主与客的关系上,主人对客人的尊重甚至体现在茶浓淡、冷热的细微之处,同时,客人也要以吃光喝完主人的茶饭为受尊敬的回应;客人之间以首席客人为最尊贵,客人吃茶用点心时也要向他人道礼;人与物之间的礼法体现在人对于物(主要指茶具)的珍重和仔细欣赏。

另外,还有有言礼、无言礼、约定礼。

但是有言礼在整个茶会中只占很少的部分,这也和中国的以茶会友,谈诗论画有别。

但总的来说两者都是在尊卑等级有序的儒家礼仪之下进行的,体现的是对客人的尊敬。

作为茶文化一部分的茶礼是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在其发展的同时会结合不同的文化(如:生活习惯、民族性格等)形成自己的形态。

但茶礼的文化本质和内涵是永不变的,那就是以茶表敬意,以茶诉真情。

这也是茶礼一直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王玲著.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2.

[2]余悦编.中国茶文化丛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3]黎小萍,陈华玲.茶礼与婚俗[j].蚕桑茶叶通讯,2001(1).

[4]陈功.中国的茶礼俗[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

茶文化论文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理念、创作手法及创新点,与自身的传统元素交融,形成具有独创艺术的审美观感。在现代环保理念及仿古风的兴起下,各茶楼茶社甚至非茶场所,都在借鉴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及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环境艺术。

1.1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内容及特点。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包含了在点、线、面、光色等各个元素下的关于茶文化的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在传统茶楼中,为营造清新舒适的饮茶氛围,室内的光色应用都比较柔和。为了契合传统山水画的古朴质感,古时人们都会用真正的树根雕塑成桌椅,用山石刻成摆件模具。随着现代仿古茶楼的兴起,为节能环保、节约成本,人们开始用假石做茶楼的摆件。设计师在并非真石的材料上,首先进行雕塑,将不必要的地方去除。雕刻完成后,再进行造型色彩的明暗刻画及线条塑造。将密度较低的物品绘成密度较高的山石,并借助茶楼中的灯光效果,将假石的凝重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会交叉同时进行。茶文化下的美术元素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能够互相促进、互相交融整合,以达到环境设计最优效果的整体。综上,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最大的特点便是其内容斗争性下的同一性。

1.2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化发展。

现代茶楼茶社甚至茶主题酒店的兴起,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广泛应用及发展。为营造传统氛围、在全国多地茶楼中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各茶场所设计师利用美术绘画与雕塑相结合,在茶场所的外围及内壁都进行壁画根雕艺术的设计。为契合全球化的流行趋势及外国友人的审美观感,部分茶场所还会将西洋油画与中国传统茶画相结合,发展出茶场所独特的艺术。传统茶美术元素的应用,让全国的众多茶场所成了本地茶乡旅游业的“地标建筑”。而现代茶场所的覆盖式开展也促进了茶美术元素的创新。由此可见,在千篇一律的主题场所中找到具有独创性的发展方向及设计构思,是茶传统美术元素在现代应用时的首要考虑问题。

1.3现代环艺设计的传统茶美术元素。

茶传统美术元素不仅在茶场上有所发展,随着美术元素的成熟及应用的创新性,茶美术元素也逐渐开始应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一方面,除了涉及茶文化较多的“景观艺术”及“茶场所艺术”,其余非茶环艺设计也开始逐步应用茶美术元素进行装饰。现今各民宿、饭店甚至大型商场,都会将茶画、茶具摆件及具有茶元素的物品进行展示,以提高场所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茶美术元素的思维影响下,现代环艺设计不仅开始考虑内部整体视觉观感和使用性的协调,还对外部墙壁进行修饰,以契合街道文化。茶美术元素的黄金分割构图法、三度空间量感率及体积明暗透视法等美术创作方法,也作为主要设计思路被广泛应用。

2.1环艺物质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下的物质形态部分,指的是在原有设计基础上的进一步实体操作。不管是装饰、绘画、雕塑还是建筑元素的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现代环境艺术服务,都会将图纸进行实体创造。前文提到,为追求创新发展,现代环艺物质形态中对于茶元素的应用不再千篇一律,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思维想象。然而经过数据分析可知,现代环艺的美术设计图纸太过注重茶元素的想象和新奇,忽视了其转换成物质形态后的实际效果。除了部分仅具美感而不具实用价值的美术设计,更有许多本身是实用目的的美术设计质量不达标。在此设计下,物品的'使用年限大大降低。有些设计师仅考虑美术元素的创新应用,但没有考虑到后期修复与当地的气候湿度。

2.2环艺意识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设计艺术下的意识形态艺术指各类环艺设计的主题理念及创作思维方式。一方面,受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影响,不管是哪类场所的环境艺术设计,尽管其使用价值和主题价值不同,但都开始围绕“环保节能”及“弘扬传统”这两个宏观理念开展;另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思维中,设计师将传统茶美术元素的构图方式作为参考,将美术元素下各个方面的融合作为借鉴,应用在环境艺术中。经过传统茶文化的意识形态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代环艺逐步多样化,各类主题场所取代了千篇一律的楼房与景观,雕塑、建筑、绘画的融合发展也更为娴熟,部分环艺设计师甚至在进行传统与现代设计融合的体系建设。

2.3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分析。

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是基于环艺物质艺术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发展下而形成的整体视觉传达观感。室内外陈设元素的光色设计材料及色彩限定多有不同。室内因灯光颜色和灯光位置的固定性,灯光对陈设物品的光色有增强作用。因此其陈设材料的色泽度可以不高,陈设材料的色彩置顶也大多不需做过多处理,直接本色为主。然而室外陈品物品因受多变天气影响,因此,色彩饱和度要求较高,运用的美术材料也是可以通过光热变化而变化,以此契合天气变化的高级材料。通过室内外不同材料及色彩的应用,能够让进入场所的人产生一种循序渐进的代入感。综上,室内外陈设元素通过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合理应用,其设计的使用体验感日益加强,其场所的主题意义及价值塑造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1提高设计工程质量。

基于现代环艺设计过分注重茶美术元素的创新性而忽略其实用性的问题,必须提高设计的工程质量,以达到使用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平衡。首先,在不同新提出的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进而判定在此设计下的最佳制造材料。通过不同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特殊性,找出其普遍性规律,进而通过已经制定好的材料制作工程,制定出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材料应用体系。其次,在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外部环境影响。特别注意室外的天气和人为影响。对于在室外创造的环境艺术,要高度应用美术三度空间元素及高阶设计材料,保证室外环艺的持久性及可行性。最后,不能一味追求固化美感而忽略质量指标。在设计美感的前提下进行实体制作时,根据制作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可以在不改变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适当修缮,以保证最终工程的高质量。

3.2美术意识思维融合。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下,茶场所运用了各个美术部分的意识思维,将其即兴融合发展以便创新。然而现阶段的茶美术元素已经应用到了除茶场所外的各个方面,基于现代环境艺术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必须进一步加强美术意识思维的培养,以便其思维意识在非茶场所的环艺设计中得到最优发展。一方面,全国各省市的茶文化美术元素研究机构,应当以茶场所为例,将各个部分的美术意识思维进行模拟整合,制定出美术意识思维融合后的结果体系,以便其余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有所借鉴。另一方面,将已完成的美术意识思维融合体系进行试点应用,成功后逐步进行推广。以循序渐进的模式将茶文化的美术思维意识普及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避免直接应用时的设计思维误区。

3.3协调装饰比例美感。

对于茶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场所陈设光色分析可知,目前大多场所过于追求“个性化标签”而导致整体装饰过于杂乱,无法平衡。根据传统茶文化美术理念可知,在杂乱无章的装饰环境下,如果想保持原作者的创作理念,不舍得丢弃任何陈设,可以通过空间置换、物品视觉叠加的方式协调装饰的比例和美感。设计者首先将顾客需求的理念及陈设一一罗列,面对罗列陈设庞杂的情况,设计者对可以删减的部分进行删减协调;对于不能删减的部分,设计者可借鉴茶美术的光影理论进行空间置换,将杂乱的物品模拟场景,排列演习,通过规律性的美术思维意识,找出最适合场所环境的陈设方式。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创新发展了现代环艺设计的思维理念及创作的手法方式。通过提高茶传统美术元素下的环艺工程质量、普及茶美术思维模式理念等策略,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逐步在现代环艺设计中普遍应用,并以自身的优势保持着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

[2]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xx(02):80+82.

[3]刘岩,苏志海.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j].黑龙江科学,20xx(11):242.

茶文化论文

摘要:“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春秋、西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等都有不少对饮茶的记载。

至唐,唐统治者统一了南北,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饮茶就成了举国上下必不可少的一种风尚。

所谓饮茶必有器,陶瓷茶器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陶瓷茶器象征着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更象征着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唐代;茶文化;陶瓷茶器。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辉煌的时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繁荣安定的社会为茶事的兴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封氏闻见记》说:“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唐代饮茶兴盛与茶圣陆羽的《茶经》也是密不可分的。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茶的专著,体现了陆羽的茶学理论体系。

陆羽在《茶经》中“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茶的起源、茶叶的采摘工具、制茶、煮茶的用具和方法、饮茶的方法以及茶事的历史记载、茶叶的产区。

“四之器”中的“二十四茶具”是举行茶道的必备之物,只有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才可以省略其中某一部分;其中“五之煮”中“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并对这三种水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六之饮”中“膏薪厄炭非火也,一飞湍雍潦非水也”;可见唐人饮茶对用具用水用火颇为讲究。

使用上品茶,如煎时用水用火不当,则茶味大减,为茶道所不取。

可见陆羽对饮茶活动的热忠,见解详细而生动。

《茶经》亦对唐代茶业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代文人热爱饮茶,从茶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文人的饮茶盛况和他们寄托在茶事上的情感。

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论文化心理

关于它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

纵观近几年的研究历程,学者们多致力于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以及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的研究,对我国性别歧视的思想根源、及心理基础的研究并不深入。

文章首先对性别歧视做简单的界定,以我国的中庸思想为基础,剖析性别歧视的形成原因,并通过对性别歧视现象的分析,透视人类对于男女两性问题的独特视角和特殊心理机制,也建设性的提出了男性性别歧视存在的表现。

旨在为性别歧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歧视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

性别歧视、劳动歧视、地域歧视、乙肝歧视、身高歧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发现了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宪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从一个抽象而空泛的规定突然变得触手可及。

性别歧视作为常见的歧视形式,尤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性别歧视的界定。

“性别歧视(sexism)”,指基于人的生理性别或社会性别而产生的歧视与偏见。

这一字眼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美国的女性主义者受“种族歧视(racism)”一词的启发而创造的词汇。

关于“性别歧视”的另一个权威定义是:“基于性别所做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无论婚否)在男女平等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二、中国以中庸为思想基础的性别歧视。

我国进入父系氏族之后,也一直存在这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

但与西方完全对立的性别歧视不同,我国的性别歧视也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中,一直提倡阴阳合一,阴阳并济的中庸思想。

也就是说,在人性方面,男性和女性分别代表阳和阴,也就带有他们不同的特征和品质。

例如对男性的特征概括为强壮、刚烈,女性的特征则概括为宽容、忍让、内敛等,细究起来,也只是个人修养实现的价值不同而已。

如果细品我国的古典著作《论语》和《老子》你会发现,虽然都是提倡“阳”为主,“阴”为辅;以及“三纲六纪”、“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但是也同时提出“等级制度”和“孝亲”制度与之综合,以求阴阳互补,别中有和,不失偏颇,并借此补偿女性在另一方面所受的压抑。

但与之相映,男性在获得一定主权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被赋予了更多地压力和责任。

在身体劳作与权力名誉之中,获得性别意义的潜在平衡。

这也就是具有中庸特色的性别歧视观。

性别歧视在我国的根本体现就是,以男人的视角来体察世界、丈量事物。

拿汉字举例,我国的语言中,有很多以“女”字为偏旁的字,上面都表现着男性对不同女性的看法和他们衡量女性优劣好坏的标准。

概括下来,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有关性别制度,表明“女性角色和关系”的一套完整的语言符号,如婚、姻、嫁、娶、妇等;第二类是一些反面的品质及态度,直接同女性性别相关联,如妒、媚、嫌等,第三类是男性对女人品行及容貌的评价词,如娇、好、媛等。

这类词大多与女性身体相关。

细究这些文字背后的意义,女人的好坏都是用男人的眼光和视角来评判的。

但其间并不是完全排斥、对立的关系,也融入了相当程度的爱和尊重。

例如“好”字,女人有了孩子,就要得到一个相当正面的评价。

也就是说,在中国,性别歧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孝亲观念中留露出的男性对“母性”的崇尚,不禁让女性得到了更大的关爱,也让他们在社会中享有更多的权利。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无论是在初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男女同等享有土地”,还是到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开始高举“男女平等”的大旗,甚至是到了新中国,妇女的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都是在男性的帮助下进行的。

因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妇女解放最初的诱因都是男性对女性的关注,它们无论是在思想基础或是组织形式上都不可避免的深深打上了男性化的烙印。

也就是说,中国的性别歧视观并未将男女双性对立来看,而是以中庸思想为基础,在宣扬男尊女卑的同时强调两性的协调互补,所以,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由男性主导,并将其当做社会革命的一部分是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依据的。

但如果从其反面入手,你也会看到,男性也在这种大众视角下被戴上了牢牢的枷锁。

处于孩提时代,父母就一定开始将定型强加于男童身上,要求他们具有男子气概。

到了恋爱年龄,也应该主动追求女性。

步入社会后,必须具备冷漠、勇敢、果断、独立自主等举止和观念,才能被社会接受。

与女性交往,男性需要展现绅士风度。

到了法定年龄,男性必须应征入伍,保家卫国。

结婚后,男性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

这些无形的责任,与赋予男性的主权相辅相成。

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平衡。

三、女性性别歧视在当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一)言语歧视。

1.第三人称代词用作所指的使用。

在汉语的书面语中,一般用第三人称代词“他”和“她”,分别代指男性和女性。

但是,在性别不确定或泛指时,人们习惯于用“他”。

如:“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他是很需要关怀的。”男女混合组成群体,用来指称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时,仍然用代表男性的“他们”来进行指称。

如:“洪常青和娘子军的女战士们星夜固守着山头,他们面临的危险和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汉语中有时也会出现“他”和“她”并用的情况,但在排列上依然是男前女后。

2.女性姓氏及称谓。

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类型,夫妻之间本应是地位平等的,但古时丈夫称妻子为“贱内、贱人、拙荆、糟糠、内助、内子”,女子也卑卑怯怯地自称“奴家、卑妾、贱妾”,却要称丈夫为“良人、官人、老爷”。

女性在出嫁之前随父姓,嫁人之后随夫姓。

古书上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女性婚后都会变成“张氏”,“王氏”,“祥林嫂”,“阿庆嫂”。

时至今日在农村,妻子仍被称为“婆娘、屋里的、做饭的、俺家的”,妻子却管丈夫叫“当家的”。

即便是在今天现代文明相当发达的一些地区,仍有传统的遗留。

比如香港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陈方安生、范徐丽泰,凤凰卫视的新闻记者吕丘露薇、陈鲁豫,这些名人的名字念起来很别扭,因为她们把丈夫的姓氏冠在了自己的姓名前,虽较之过去的无名无姓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是依附男性的一种表现。

在社交称呼中,原本既可由男性又可由女性担任的职务、官衔、称号等似乎有将女性排除在外的倾向。

如果女性有幸荣登宝座,一定要在职务或称号前加“女”字以示区别,如女市长、女主席、女博士、女教授、女企业家、女作家、女英雄、女劳模。

3.男女名词的排序。

在长期的语言习惯中,对男女两性的语序大都遵循男先女后的原则,于是汉语中出现了这样的词语:“男女、夫妻、夫妇、子女、公婆、哥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岳父岳母、夫唱妇随、男尊女卑、男男女女、男耕女织、男欢女爱、男婚女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不男女不女、男盗女娼”等等。

4.女性名词内涵意义的贬义化。

女性名词内涵的贬义化是随处可见的。

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形象上,女性都更多地跟不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汉语中常用“母老虎”、“母夜叉”“狐狸精”、“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娶来的妻,买来的马,由我骑来,由我打”等来贬低女性。

(二)就业歧视。

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遭遇性别歧视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业机会中的性别歧视。

最为典型的就是在人才招聘中,用人单位人为地设置性别限制,导致女性就业机会减少。

第二,职业待遇的性别歧视。

据福建省女性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低于男生,有8.3%的女生认为实际签约情况与就业理想不相符的主要原因在于性别本身;第三,发展机会的性别歧视。

相对男性来说,女性的职业生涯较短,工作的连续性较差,特别是由于人为的歧视因素,女性获取高层次职位的机会远远少于男性。

(三)恶意的行为歧视。

恶意的行为歧视是指以恶意的态度甚至猥亵、暴力的形式出现的歧视行为。

如性骚扰、家庭暴力。

性骚扰是性别歧视的一种形式,是通过性行为滥用权力,在工作场所、学校和其他公共领域欺凌、猥亵、恐吓、猥亵、侮辱其他人的行为。

最初的性骚扰主要指在职场中男性上级或同事对女性下级或同事做出不受欢迎的与性有关的行为。

力量的强弱悬殊或地位的明显不对等,导致受性骚扰的女性常常难以维护自己的权利。

目前性骚扰的涵盖范围不限于工作场所,而是扩大至所有不受欢迎的与性有关的行为。

家庭暴力则是发生在私密领域中的侵害行为。

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电视剧,首次将以家庭暴力为表现形式的性别歧视揭露出来,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

四、男性性别歧视在当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关于性别歧视的研究,巨大部分书籍集中于讨论语言及就业等方面对于女性的其实,并对此做出种种分析。

然而,事实上语言及就业乃至婚姻等方面对于男性的歧视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没有前一种歧视那样引人注目。

在此,我想结合国内外的资料来初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言语歧视。

1.性别排他性语言。

这类语言的特点是将男性排除于某个概念之外。

如我们称自己的第一语言为“母语”,称我们曾经就读的学校为“母校”,类似还有“母亲河”,“祖**亲”等等。

同时,如果谈到某一时间,人们总是将女性视为受害者,而忽视男性也是受害者之一。

另外,在外语中有“sexism”一词,词典无一例外的解释为基于性别的歧视尤其指对于女性的歧视,可见当我们将性别骑士的某头指向男性时,性别歧视这一说法本身就是一种性别歧视。

2.性别限制性语言。

人类社会总是将两性置于由其所定的社会角色之内并期待他们具有相应的特点。

这种由一系列内涵所构成的期待称为性别定型。

性别定型的最大弊端在于限制了人们行为的其他可能。

因而这些不符合性别定型的男士,也就被冠以不雅之名。

例如,现代社会关于“丝男”,“娘娘腔”等称谓词比比皆是。

这也无疑造成了语言上的歧视行为。

3.负面定型化。

社会语言学认为,原型是关于某一事物的一系列特征,一方面原型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所指对象,而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原型并没有确定界限”的观念并没有充分的认识。

所以也就不免产生负面的定型化影响。

这一现象,首先可以从一些习语中看出来。

如“(everymanhashisprice)男人都可以被收买”,“(deadmentellnotales)死人不会告密。”,“包二奶”等。

(二)就业歧视。

近些年,虽然女性的就业压力很大,但是有一部分男性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

例如男护士很容易遭人诟病,特别是妇产科的男医生,也不被大家理解。

早些年,老师行业基本被女性垄断。

虽然近些年这一现象有所好转,但是统计我国教师的男女比例,你会发现,这一不平衡现象仍旧普遍存在。

再就是秘书行业,同样也被大多数女性所垄断。

因而,这也在无形中造成了对男性的性别歧视。

(三)婚姻歧视。

现代的婚姻观,给男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现在女性对与之婚恋的男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高。

例如,现在对于结婚对象,女性多会提出“有车,有房”的要求,结婚后,要求男性做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要求男人拼事业,有成就,等等。

这一做法本身就是男性性别歧视的具体体现。

五、从中国特有的性别歧视模式中看人类的特殊心理定式。

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有它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

所谓的性别歧视,也就是以男性中心眼光评价一切。

因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为了迎合男性的心理需求。

也从某种程度上映射出这一模式下,男性所抱有的特殊心理。

从男性的视角入手,可以简单地将女性分为两类:女人和母亲,如果再细分下去,女人又可以分为自己的女人和别人的女人。

那么对于不同种类的女性,男性会提出不同的要求,也自然留露出对不同女性的迥异的态度。

而女性呢,她们将男性视为天,视为生活中的一切,所以对男人也有着特定的需求。

但在女人的眼中,父亲和丈夫是没有太多区别的,她们只是把他们当做一切去依靠。

因而也有了“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的说法。

在男性的世界里,他会简单的把女性分为两种,一种是母性,是用来崇拜和尊敬的;而另一种是女人,是用来触发男性原始冲动的。

在女人的行列里,男人又会不自觉地把女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女人用来“宠爱”,也许这种宠爱会被不同的男人赋予不同的意义,但总体来说,这是一种出于爱的本能的行为;而另一种是不属于自己的女人用来“玩味”,这里的玩味包括欣赏或是玩弄,其中也包括很多内涵。

此外,在男性的视野中,他们将大部分社会责任拦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们会出于对弱势的善意,制定一系列规定,如规定女性退休年龄比男性早的`理由是照顾女性;让女性更多地从事内勤、秘书等辅助工作的目的是发挥女性耐心、细致的特长;将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赋予男性的原因是便于女性更好地照顾孩子和家庭……这也就是所谓的善意的歧视。

在男性看来,这是一种善意的关照。

但却无形中造成了性别歧视。

而在女性的视野中,她们对于男性过高的期许,也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了性别歧视。

那么,人类这些心理定式是如何产生的呢?现总结如下:

(一)经济因素。

在人类社会初期,女性也占据过氏族的主导地位。

但是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使得女性从主导地位退下来。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男女两性的分工有了明显的差异。

在这一时期,男子从事国家大事、正统之事、籍田农事,而女人则只能从事采桑,织布等工作。

到了宋代,由于女性的特征在社会分工中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女人除了在家相夫教子之外,还从事一些技艺娱人的活动。

这也更大程度上承认了男性的主导地位。

但也给予男性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虽然现在女性已经逐渐进驻职业领域,但根深蒂固的分工思想,已经侵透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

也就造成了男人对于女性分工固定性的独特看法。

这也就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二)制度与宗教礼仪。

奴隶制时期,父系氏族为了巩固男权的统治地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障男权利益,桎梏女性思想的制度和宗教法典。

而男性也在这一制度中被要求具备“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三)典籍文化。

中国人的思想来源大多是卓著的典籍和圣贤的言辞。

追溯我们千百年来的宗教典籍,遍布了男女差异的言辞。

女性本身就是宗教活动中较活跃的分子,这种宗教文化就很容易对女性产生影响,在女性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种思想也就逐渐的流传下来。

在加上圣贤们留下的思想和言辞,在学者崇拜、推崇的同时,也必定效仿。

正是这些圣贤思想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历代男女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四)民俗教化。

民俗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

但却深深的影响着很多人。

中国根深蒂固的亲属称谓、祖宗祭祀、家谱和丧葬习俗,无不对男女两性的思想和地位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女性的德性,被标立为:温顺,驯服;而对母性的光辉,则被称为是:温暖、慈爱。

对于男性的德行,则被标立为:男子气,有责任,勇敢。

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为两性差异的存在提供思想基础。

再加上文学与艺术的强化,在传统文学中,女性的形象可以简单地归结为:良母、贤妻、佳人、荡妇四类。

男性也被归结为:白马王子,父性男人,下流男人等几个类别。

各种艺术塑造的功能迥异的女性和男性的形象,就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对彼此的不同要求。

也可以从用词中,了解到他们面对不同种类的异性时迥异的态度。

文学与艺术也正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将性别歧视的心理暗示深植于人们的心中。

结语:在了解了性别歧视的传统渊源,及性别歧视模式中男性的心理定式之后,最需要思考和实践的是:努力在社会各领域摒弃性别歧视的陈腐观念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男性的视角。

真正的认识到人类的共性和差异性,并在其中赋予更多的爱与尊重。

努力促进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从而促进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安乐哲.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r].温海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茶文化论文

茶文化的内涵和社会功能由来已久,茶文化进校园活动育人作用显著,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茶文化进校园活动,需要循序渐进,彰显特色;要联动各方,合力推进;要丰富形式,创新方式。学院通过“茶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双管齐下,一方面实现茶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作用。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湘西州自然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种植,20xx年茶叶种植面积近50万亩,年干茶产量10000吨以上。当下,茶产业已成为湘西州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农民群众的当家产业,湘西州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湘西茶叶品质优良,古丈毛尖茶与保靖黄金茶为湖南省代表名茶,中国知名绿茶品牌。为助推湘西州茶产业发展,进一步夯实茶产业基础,全力落实百亿茶产业发展目标,在州内形成人人讲茶、人人喝茶、人人爱茶、人人宣传茶的良好氛围,为茶产业的大发展贡献力量,州茶叶协会与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创建了湘西州茶文化推广中心。茶文化推广中心的成立,旨在以“茶文化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在全州范围内宣传湘西茶知识、传递茶文化、激发茶兴趣、传授茶技能,谱写湘西州茶产业发展新篇章。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备受关注,从秦汉、隋唐、明后代至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饮茶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与和谐,特别是在加强友谊建立情感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饮茶文化也是我国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人文精神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饮茶文化从古到今,始至终一直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中的文化及内涵表现在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有历史长河中前人遗留下来的茶文物,茶遗迹、茶字画和老字号明茶,也有现代人推出的茶馆、茶具、茶歌茶舞及茶艺会演等。精神层面有茶道、茶德、茶经、茶话,也有以茶会友、以茶静心、以茶养性、以茶为荣等等的文化内涵。由于茶文化所折射了人们在生活上的渴望和精神上的向往,所以饮茶逐渐被人们视为是一种高雅的享受,饮茶也逐渐被人们称之为品茶。当年清代查为仁的诗句“书画琴棋诗酒茶”除了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也正好道出了饮茶文化及内涵的广大和深远。

茶文化进学校,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茶文化中蕴含了廉明质朴、节俭尊敬的精神,促进了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

2.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国文化有5000多年历史,而茶文化就有4700多年的历史,我国是茶的故乡,最早始于神农时代,沿袭至今,逐渐形成了茶德、茶学、茶道、茶故事、茶艺等一系列的茶文化思想,并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和、德、礼、美、静等哲学思想,反映出我国民族悠久的文明,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的强大根基,茶文化融入校园,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文化的自信。营造茶文化氛围。通过调研、举办活动献策搭台,服务茶产业健康发展,突出以茶惠民、茶和社会的宗旨,培育与弘扬“清、敬、和、美”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推进了“茶为国饮、健康消费”的理念,更增强了茶文化的自信。

2.2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苏东坡有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茶文化能缓解压力,更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茶文化培养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品质,茶道中的廉、美、和、敬,茶德倡导的康、乐、甘、香等精神内涵,都与优秀人才应具备的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懂礼貌、善于沟通、团结协作、善于学习的个人品质等职业素养相一致,在校园融入茶文化资源感染学生,能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渗透茶文化,不仅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而且也能改变学生生活态度,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重视友情,树立集体观念,充分调动智慧,发挥潜在能力。帮助学生能在静中思考,动中上进。遵守规则,成为一名有技能、有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

2.3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

礼仪是“礼”和“仪”两个词组合起来的合成词,是在生活过程和社会环境之下逐渐形成经时间熏陶而固定下来的一种交往行为,是符合大众心理,有利于人际关系健康发展和人格完美的准则。也是确立维护社会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在礼仪教育方面,其内容包含了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大到理想、信念、精神风貌,小至衣着、举止、言行及接人待物。从对象上细分,可以划分为个人礼仪、公共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等。茶礼仪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职场或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很注重礼仪。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在拜师仪式上,徒弟要向师傅敬茶,代表拜师求技,谢师恩,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教育,在社会或民间,要拜师学艺,也有敬茶的习俗;新人举行婚礼时,要向对方父母改口敬茶;学生在学校提前学习和掌握茶文化知识,能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对未来走上社会发展带来帮助。

推进茶文化进校园活动,让“茶为国饮”的理念从学校传播到千家万户,再传播到四面八方,这对于打造“中国名茶茶乡”,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3.1开设茶文化必修课、选修课

茶文化是茶道和茶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弘扬茶道,是学习茶文化的必修课,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诸事物的运行轨道,是顺其自然的轨迹。茶道则是来自自然的沐浴,是心旷神怡、心无旁骛的美感之道。而茶艺便是选茶、洗茶、煮茶、烫壶、温杯、闻香、品茶等过程的艺术,也是传承传统美德、追求完美的一种艺术。进一步理解,茶艺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而且还是蕴藏深厚文化的艺术。茶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彰显和发扬了现代生活的艺术形式,同时还渗透到文学、美术、舞蹈等领域,形成了正如苏轼所云的“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的茶文化。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质量和人性品质的提升,越来越追求茶文化的品评,追求茶叶的色、味、形,追求茶艺的每一个操作艺术,追求品茗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追求呈现形式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学院开展茶文化教育,需要明确必修课、选修课,要结合市场变化和经济需求,学院在教学上突出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紧跟时展步伐,明确创业就业导向。旅游管理系各专业开设茶文化必修课;“一村一大”农民大学生开设茶文化必修课;学院其他系部开设选修课。

3.2研发茶肴茶点

茶肴,即用茶叶入肴后烹饪而成的菜肴。茶叶入肴,一般有四种方式:一是将新鲜茶叶直接入肴,二是将茶汤入肴,三是将茶叶磨成粉入肴,四是用茶叶的香气熏制食品。茶点,是在茶道中份量较小的精雅的食物,是在茶的品饮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类点心。茶点精细美观,口味多样,形小、量少、质优,品种丰富,是佐茶食品的主体。研发茶肴茶点。在保持中餐、西餐、西点、雕刻、面塑、调酒、咖啡等烹饪传统技术的同时,旅游管理系烹饪类专业师生,要成立茶肴茶点研发工作室。茶肴茶点在形、色、味上进行创新,追求产品精细化,满足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

3.3建立大学生茶吧试验点

茶源自中国,喝茶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身为炎黄子孙的一员,茶可以不喝,却不能忽视这固有的茶艺文化;有鉴于此,建立大学生茶吧试验点,提供最完整、正确的茶艺文化信息和普及茶叶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到茶的基本常识及生活文化的相关性。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回归自然健康。建立以茶水为特色的服务性茶吧,提供以国学为主的书籍,方便学生交流学习,建立非营利性,大学生创业基地。

3.4开展茶文化讲座和社团活动

歌以咏志,诗能陶情,茶可清心。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乾坤。茶,是最精典的植物,生于青山,长于幽谷,结庐林间。从唐人陆羽的《茶经》中走出,饮尽山灵水秀,意蕴人间风情。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那浓浓的酽,就是全部的人生。茶源自中国,喝茶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身为炎黄子孙的一员,茶可以不喝,却不能忽视这固有的茶艺文化。开展茶文化讲座和社团活动,弘扬茶艺文化信息和普及茶叶知识,举办茶文化相关技能比赛与品鉴、展示等活动。学习茶艺技巧,温杯、投茶、洗茶、烫杯、冲泡、出汤、分茶、奉茶、品茗,体会茶文化所带来的安逸与亲和,感受茶文化所展现的人文魅力。总言之,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静、美。清茶一杯,廉洁清白,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社会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新时代教育茶文化走入学校,通过学习茶礼仪、茶艺表演等,更好地学会了尊重他人,照顾服务他人,分享给别人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集体意识。将茶文化融入校园,内涵深入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以和为贵、以人为善、礼貌待人、诚实守信,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对促进我国倡导的文明、团结、廉洁、和谐社会是十分有益。

[2]罗钗霞.浅谈“茶文化进校园”[j].贵州教育,20xx.02

[6]金疆.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j].农家参谋,20xx.2z

校园文化论文校园文化论文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活动。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作为学校的“隐形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感,也有利于学生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组织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非常重要。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功能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青年学生是富有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群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供实践平台。多样化的校园活动结合培养正确人生观、高度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敏锐观察力、健康心理品质、高尚道德修养,有利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丰富情绪体验和主题思想教育,使他们心情放松、朝气蓬勃、勇于展现、敢于拼搏、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需要周密计划和认真落实,为学生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能力、表达能力等提供了途径,从而在学习活动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增强综合素质能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空间。

(二)有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学生素质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载体,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要与学校素质育人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高校素质教育包括:知识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修养、意志品质、文明习惯等内容,积极鼓励和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通过多样化文化活动调动专业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注重开展素质教育,不仅是21世纪时代发展对加强素质教育的诉求,也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的重要途径。高校在设计和开展文化活动时要将德育的功能作为活动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多元化平台,对于推动素质教育有效落实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营造高校文化氛围的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了高校物质、高校精神和高校制度的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完整的校园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的灵魂,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明素质、凝聚学校人心、增进师生情谊、展示学校形象。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对学校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学习视野的拓宽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对学校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激励师生进行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超越,始终保持校园文化的生机与魅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流程。

(一)校园活动的主题教育和方案设计。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确定主题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活动开展应遵循的教育目的和基本设计原则,校园文化活动不应流于形式,而应把教育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贯彻其中,重视文化活动的教育功能,科学设计和安排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其中自觉自愿接受教育。好的活动策划方案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形式、基本程序都需要在设计方案中体现。活动设计主要注意从思路创新、主题创新、模式创新、资源获取方式创新四个方面进行,集思广益策划活动方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把握学生发展需求,并及时召开活动设计交流会议,讨论活动可行性、实用性、影响性。在确认活动可行性后,初拟文化活动方案并上报领导批准。

(二)校园活动的前期准备和有序开展。

待文化活动设计方案经过审批后,需要更加详细地考虑活动各方面的细节,比如活动需要的场地、物力、人力等等,活动负责人要从活动组织人员、参加活动老师、参加活动学生三个方面细致考虑细节,形成相应的活动注意事项文档,同时发给各个部门讨论并对具体分配做详细说明,避免细节问题的遗漏。为更好发挥文化活动的效果,需要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前期宣传工作应该在活动开展及时举行,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从多方面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海报、横幅标语、学校网站、qq群、微信推送等渠道进行前期宣传。协助活动开展的学生干部在前期宣传过程中应负起责任,有针对性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文化活动正式开展前,相关人员应提前到场准备,落实相关场地和道具的准备情况,确保所有用到的道具设备齐全。提前根据“活动方案”做好相应准备工作,组织参加同学有序入场,对来宾做好接待工作,尽量给学生和来宾一种归属感。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有负责人员应随时待命,随时准备处理好突发事件。活动结束后,组织好学生和嘉宾有序离场并收拾好现场道具设备。

(三)校园活动的新闻报道和及时总结。

文化活动结束的`同时应尽快做好相应的新闻报道,如投稿相关网站、广播台、微信平台、校报校刊等,提高活动宣传效果扩大活动影响力,注意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即时性、广泛性。在活动结束后应对活动进行及时总结,分析开展活动过程中的细节、活动的质量、活动过程的事项、欠缺的地方、哪方面取得了成效等,总结出优缺点,形成活动文档,与大家讨论交流,并可以作为下次活动的参考。要做好相关文件的归档工作,以供日后查找和参考,归档内容应当包括策划文档、细节文档、预算清单、通知、报名表、活动方案、前期报道、后期报道、活动总结、结算清单等等,并归入相应的系列活动档案当中,推动类似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化开展。

三、高校文化活动的建设建议和优化策略。

(一)培养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建设。

在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新兴信息传播手段的异军突起和不断扩大,对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活动开展产生很大影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注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应将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形转变为品牌建设的有形,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既有利于对大学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也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运行开展。同时也要树立师生共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意识,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认同感,充分挖掘师生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广泛发动师生积极参与到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中,在师生共同的促进下逐步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向品牌化发展,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深度,形成文化活动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二)注重形式创新,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时俱进。

坚持校园文化活动与时俱进和形式创新,在活动目标切实可行的前提下,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有效促进作用,与时俱进开发校园活动网络信息平台,丰富网络文化活动形式。关注发掘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内容,开展有吸引力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引导教育,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的群体性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应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勇于突破和创新,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满未知性的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乏味的、传统的活动形式,而是希望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创新精神,创造崭新的活动形式和文化价值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重视素质精神、探索校园文化、自我管理教育,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提高价值导向,健全校园文化活动规范管理。

在积极践行文化活动育人的目标下,文化活动主题要符合文化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校园文化活动目标与学校育人培养工作相融合,激发专业教师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充分调动校内各部门的积极性,推动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活动机制,以达到实践活动育人功能最大化发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各项规范管理是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发挥育人功能的前提和保障,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有助于体现文化活动推广性、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围绕育人工作目标和正确价值导向,制订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项目策划以及对应的具体措施和规范制度,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经验的及时总结以及对应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将为优化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和育人功能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6]张楠,孔春雷,唐茜.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现状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7,(19):118+124.

[7]谭诚.如何组织和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1):110.

文化相关论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念。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结合茶文化一同宣传、倡导,能够更好的激发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茶文化,传承茶文化。总之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茶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倡导与发展作用十分巨大的,充分利用茶文化的群众基础,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建茶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和谐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当代每一位中国人共同的承担责任,也是当代文化建设者们共同承担的使命。

茶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包含民族特色,以及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化形式,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功能的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彰显着民族文化的伟大,是文化与文化的交融。民族传统体育并不是一种文化,而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受到周围的环境与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文化系统。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与茶文化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文化的内涵,还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两者同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研究茶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倡导与发展模式,对于当代文化建设来说,有着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

茶文化具有原生态性,而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互作用,两者具有一定的问题共生特征,因在当代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建立其与茶文化协同发展的模式,十分必要的,也是极具可行性的,下面对此进行几点分析:

1.1原生态特征。

具有原生态特征的茶文化,有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借鉴与继承的宝贵知识和经验。而最具原生态特征的少数民族,当属土家族和苗族。因为生活的地区比较偏远,且无法依靠现代化工具进行生活,因此,在这里生活的少数民族,多数都是自给自足进行生活。经过与大自然长时间的磨合,他们学习了利用各种原始的方法进行食物种植和收集,同时学会了各种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技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体制,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种茶、采茶也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内容之一,由于身处自然环境当中,没有工业的干扰与污染,所以,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形成了独有的地方茶文化,而这里的茶叶更具有独特的韵味。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这里的茶文化被现代人们所发现,这种与自然高度协调、完美融合的茶文化被人们所惊讶,浑然天成且意义久远的原生态茶文化成了人们争相学习的典范,更值得传统体育文化模仿与学习。

1.2文体共生特征。

茶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一直保持着互利共生的关系。自古就有“文体不分家”的道理。文,是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以及对不同民俗的发扬过程。体,是将文化良好进行展示的一种表现形式。每个民族在关注茶文化的同时,更要重视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国是由众多少数民族组合而成,因此在不同的民族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追求。体育活动的出现,增强了各种文化节日的气氛,还让热爱运动的人们懂得用身体去展示文化的美。体育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茶文化节日的需要,强身健体的同时更具有观赏性。

1.3群体特征。

随着人们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以及偏远地区的茶文化被人们所发现。随着科技水平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蛮荒之地所形成的璀璨茶文化逐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娱乐方式容易被人们所膜拜和效仿,例如:采茶时用唱歌来缓解工作时的疲劳,高兴或者遇到佳节时,会举办采茶舞或采茶表演,以供娱乐消遣。而采茶舞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体育锻炼精神,具有群体性的活动和娱乐形式,继承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的同时,也是发扬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最好途径。

1.4地域特征。

茶文化的发展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同样,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多样的地域特点。因所处地理位置与海拔高度的不同,许多地区都有其独有的交通运输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我国的高山峻岭比较多,很多山区生活的人们,无法及时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因此,文化传播的速度也就相对较慢。但是,也正是这种原因,让他们可以更好的与大自然接触,进而更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了丰富业余生活,偏远地区的人们开始自行组织民间锻炼健身活动,只有保证拥有良好的体魄,才能更好的生活。例如:土家族通过摔跤进行身体韧性与柔性的练习,通过荡秋千、踢毽子来增进彼此的的友谊;苗族人更是将舞狮子作为健身娱乐活动,二人同步协调表演,既展现了高超的表演技艺,又在一定程度对二人的配合能力进行考验。还有赛龙舟比赛,不同龙舟队员统一配合来完成比赛。这里的生活更具有色彩与活力,同时,身体也进行了良好的锻炼。由此可见,锻炼不一定需要固定的器械和设备,只要具有最原始的锻炼欲望和锻炼精神,就能够完成对身体的锻炼活动,从而形成一种独有的民间体育锻炼文化。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礼仪规范,茶文化将中国传统的精髓集中体现了出来,在当代各个领域,茶文化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融入茶文化观念,可以丰富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能够提升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并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使其更好的在当代发展并传承下去:

2.1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和茶文化的生态圈。

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泛,因此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文化。因为生活的需要,当地人需要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当地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体育文化。而少数民族在进行种茶采茶等活动时,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碰撞、交融,进而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环境的局限性并不能束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们生活必将产生一种符合人们需求的文化,而茶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有着高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茶文化,并保证其在民间体育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就需要我国对民间体育和茶文化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将众多茶文化形成统一整体,进而与体育文化融合,形成一个可以促进时代发展保证构建和谐民族的文化交融的生态圈。

2.2民族传统体育和茶文化的品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茶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的品位也逐步提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茶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加工、打磨”,从而形成独具特色具有民间创意的民族传统茶文化。将优秀的茶文化用于商业,势必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要对茶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不应该过度改变,使其失去原有的教育价值和指导意义。生活水平的提高注定人们会追求更高品质的茶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保持二者良好融合的同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民族茶文化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在保证遵从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的同时,让茶文化摆脱商业化模式的束缚,也就是适度开发。对于盛产茶叶的地区,需要政府加强对当地茶产业的发展和管理工作。例如:在一次举办茶产业发展论坛会上,众多地区的政府部门联合发动了促茶产业发展战略联盟,保证向全世界推广名茶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茶文化。同时帮助当地人建立小型茶厂,进而让更多的好茶为世界人们所用。

2.3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和茶文化跨越式发展。

如何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茶文化良好融合,是让二者有跨越式发展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地区继承和发扬的茶文化历史不同,因此,少数民族按照实际生活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优秀茶文化是与地域有直接关联的。为了保证中国茶文化能够长期稳定发展,并促进民族体育文化共同进步,此时需要不同省份、地区的政府联合起来,以发展和继承优秀茶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根本,从而建立一个茶文明与民间体育健康可以共同生存的环境。利用跨越式发展模式,让茶文化带动部分企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地方经济迅猛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当地发展需要的同时,保证让一部分人短时间变得富有。为了更好的应对以后的机遇与挑战,需要茶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良好融合,共同解决在未来即将遇到的问题。茶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民族价值,因此,利用体育运动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促进茶文化的发展和宣传工作,这是对中国优秀历史的一种尊重,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一项伟大尝试。

本文首先对民族传统体育与茶文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两者特征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中,包括民族文化、体育与娱乐等很多内容,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存在,其实质意义是对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繁荣的见证。而与此同时,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茶文化亦是影响其文化走向的关键,并且这些地区多以茶叶贸易为主要的经济形式,那么这时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与当地茶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茶文化与体育文化本身同属于民族文化体系之中,在当代,建立两者协同发展的模式,借助当代茶文化的群众基础,以及茶文化复兴的浪潮,倡导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4]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4(6):57-61.

法律文化论文

社区警务这一现代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以来,风靡全球警界,对各国警务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八十年代,其理念和方式才“舶入”我国。近年来,它与我国公安工作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实施的效果势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无论是警界还是研究治安工作的学者,对社区警务“趋之若骛”也就在情理之中,笔者也自然不敢免俗。在众多研究社区警务问题的著述中,也有少量着眼于社区警务起源问题的'研究。有的从西方国家警务历史中探求社区警务的起源和发展,有的则认为社区警务应该起源于我国古代:认为从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家的著述和古代封建国家维持社会治安的某些制度和做法也可以探询到今天社区警务的某些痕迹,从而认为我国早就存在着社区警务的制度及其实施。寻根求源自然有助于加深对一个问题的理解,但寻根求源应首先立足于问题的内涵和实质,而不能在茫茫史海中简单地牵强附会。有关社区警务的起源应该不是难解的问题,“自西方舶入”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但让其很好地植根于我国,为维护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服务,自然不能脱离与中国社会、文化的融合,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笔者也正式基于这样的理念,希冀探求社区警务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某种联系,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精华,为建立新型的社区警务制度提供借鉴。

一、儒家的“德治”思想与社区警务。

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其法律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其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德治”,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以德服人”。这里的“德”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当然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道德、品行仍然占大多数内容。儒家认为,德和刑都是主要的统治方法,但应该以德为主,刑罚只是德政的辅助手段。汉代大儒董仲舒更是提出了“大德而小刑”的思想。历代儒家无一例外地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认为教化的力量大于刑杀,其理由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即统治者仅用政令和刑罚手段来治理人民,虽然可以使人不敢犯罪,但并不懂得犯罪的可耻;如果用道德感化并加强礼教,百姓就会感到犯罪可耻而愿顺从,从而得以在根本上预防犯罪的发生。儒家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倡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的言行,让民众懂得所谓的“孝悌之道”、“忠恕之道”、“爱人之道”,并提出“有教无类”,主张不分贵贱等级对民众进行教育。希望通过长期的道德教化使社会充满“礼让”精神和“仁爱”精神,不仅可以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而且达到其所谓理想的“无讼”的境界。当然儒家所谓的道德教化,不过是向人们灌输宗法伦理思想和等级观念,其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防止和消灭犯罪现象,“以德去刑”,以达到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目的。

[1][2][3][4]。

酒文化论文

坚持“四自精神”

“自讨苦吃,迎难而上”、“自出难题,奋发图强”、“自加压力,争创一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在茅台的企业文化里,“四自精神”一直是核心的力量源泉。

只有登上峰顶,才有眺望更高巅峰的宽阔视野和持续攀越的气魄。我们从不自满,更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摒弃“小富即安,小胜即欢”的狭隘观念,登高望远,向更高的发展目标发起新一轮的“冲刺”——再建“万吨”工程、打造“百亿集团”。这是茅台应对市场竞争,巩固国酒地位,保持行业领先,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我们清楚地看到,按照茅台酒年产万吨的现有规模能力,尚不足全国白酒总产量的千分之三,既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对茅台酒的曰益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也不能支撑、提高、扩大酱香型白酒的市场占有率。茅台拥有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基于这一资源条件形成的独树一帜的传统酿造工艺,实际上如同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能保证茅台在中国白酒五大香型流派中“独领”,同时却又牵制着茅台难以与其他香型白酒在销量上“平分秋色”。

浓香型白酒生产能够科技现代化,勾兑技术与已酸乙脂也可以工业化。从投入产出比率上看,3。5斤粮食可以生产出1斤浓香型酒,生产周期顶多六、七个月,并且能够实现规模生产。相比之下,酱香型茅台酒的生产则须恪守三个法则:严格按照自然节令变化的规律,“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以及同一批原料要历经八次摊凉加曲堆积发酵和入池发酵、九次蒸煮、七次取酒的工艺流程;必须恪守5:1的投入产出比率(即5斤原粮只产1斤酒),并只能采用地产有机高梁和小麦以确保茅台酒品质稳定不变;必须恪守“长期陈酿,精心勾兑”的质量控制标准,决不违背“贮足陈酿,不卖新酒”的质量铁律。

这意味着,茅台若要扩大生.产能力,从扩建工程开始到产品出厂计算时间,最快也需要六、七年,成本之高、耗时之久,令其他白酒企业难以想象。

从1952年至1978年,茅台酒年产量由75吨增长到1000吨,费了26年的艰苦努力。此后,提高到吨,花了;增长到10000吨,付出了;而达到的16800余吨,则仅用了4年时间——茅台产量的加速提升,不仅是茅台酒生产工艺改良的结果,也是茅台“四自精神”的体现。

如今,茅台不仅已拥有一支由国家级、省级评酒委员和白酒酿造专家领衔组成的业界一流科研队伍,而且构建了一支具有顽强“四自精神”、并已树立起“立足茅台,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完美人生”价值观的企业团队。

“四自精神”的核心是茅台企业团队的凝聚力。人才队伍的智慧集群,是推进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这也正是我们十年来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创造事业吸引人才,倾注感情感染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架构平台塑造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工程的根本动因。

坚持“五个创新”

自以来,茅台围绕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在企业战略定位、战略管理和文化、科技、营销等五个主要领域的相关层面,深入展开了系统创新。

战略创新,侧重于解决企业如何应对外部、行业、竞争三大环境变化,以及提高内部能力所需核心要素,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确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好酒的文章,走出酒的天地”的发展方向,明确“有机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的产品定位,树立了“酿造高品位的生活”的经营理念,提出了“品牌、品质、文化、环境、工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管理创新,以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为发展目标,以争创“全国质量管理奖”为契机,导入全球企业一致认同的美国“波标”卓越绩效质量管理模式,实现了向当今世界一流的企业先进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转型。20又成功通过全国质量管理奖复评。

文化创新,以开创性地提出“文化酒”概念作为茅台品牌价值最具社会影响力的“释放点”,推进了中国白酒行业从“卖酒”到“卖文化”的历史性演变和有益于社会的健康消费潮流。

近年来,国酒茅台的企业文化经过了三次系统的完善和提升,形成了目前新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弘扬国酒文化、光大民族产业”是茅台的使命所在“成为享誉全球的民族品牌”是茅台的愿景所期;“以人为本、以质求存、恪守诚信、继承创新”是茅台的核心价值观;“理性扩张、统筹发展”是茅台的经营理念;“谋则科学定则果断执行”是茅台的决策理念;“人才兴企、人企共进”是茅台的人才理念;“务本兴业、正德树人”是茅台的领导理念。

科技创新,沿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发展路径深入展开,依靠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度地改善资源的产出,使茅台酒生产实现了优质、高产、稳产、低耗、高效的历史性跨越式增长。

营销创新,则以深化结构调整为突破,打造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优质产品,并藉新架构的市场营销网络为依托,实施“工程营销”、“文化营销”、“感情营销”、“服务营销”、“诚信营销”、“事件营销”、“个性化营销”、“网络营销”等体现现代文明社会消费价值取向的营销创新,大大地提高了茅台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为中国白酒行业的市场营销提供了一个成功范式。

创新在茅台,早巳成为企业谋求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显得更加突出、更加深入、也更加卓有成效。

上世纪末,在企业处于困境时,我们确立了“居危思变,居危思进”、“不失时机抓机遇,时不我待谋发展”的思想观念,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生产围着销售转,销售围着市场转”的市场营销思路。而当企业发展转入顺势时,我们又及时制定和实施“绿色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的企业战略发展定位,强调“主动性市场理念,能动性创新理念,全方位性经营理念,有效性竞争理念,可持续性发展理念”。19,公司首次提出了“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的理念,开创了中国白酒营销和科技探索的先河。

在业内专家帮助下,茅台最早摸索、认识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自然法则,发现了窖泥己酸菌和浓香型白酒主体香及其生成机理;率先提出“白酒勾兑”的科学概念,为全行业应用与发展微机勾兑技术,开辟了一条新路;我们还破解了茅台酒高效益)转变,较好地达到了速度、质量、环境、效益统一协调的发展目标。

我们通过正确运用价格杠杆,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及利益。茅台酒最近几年间的每次价格调整,都坚持做到基于产品实际价值与价格的合理调控,让广大消费者得到实际的价值享受和体验。去年以来,我们针对茅台酒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而供货能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实施了市场销售最高限价的调控手段。

由于茅台酒每年投入市场的供货量实际上是五年前的产能所决定的,国内市场严重缺货的矛盾如果协调不好,极有可能导致部分客户流失。这就需要我们在宏观上认真地做好调控工作,以保证重点市场、重点消费群体的需要。

虽然茅台酒已在世界上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销售市场,但凭借茅台酒的世界名酒品牌影响和茅台酒的质量美誉度,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这也迫切需要我们在继续巩固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快对海外市场开发的步伐。

坚持“七字”使命。

“酿造高品位生活”——这七个字,不仅是国酒茅台的经营理念,同时也是国酒茅台的企业价值观。也就是说,茅台要将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奉献最优质的服务,创造最高的消费者价值,作为企业的责任和使命。这是茅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爱我茅台,为国争光”企业精神做出的全新阐释与升华,反映了国酒人在“立足国酒,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完美人生”价值观导向下,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观。

我们始终认为,“酿造高品位生活”并不是一个固化的标准,而是与时俱进发展变化着的要求。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市场在变化,“高品位生活”的标准也是常看常新的,不管将来经济和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牢牢锁定“高品位”,因为国酒茅台就是“高品位”最真实的注解,我们代表着高品位。

茅台作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统型企业,所肩负的创新职责非常艰巨。“酿造高品位生活”作为茅台的经营理念和企业价值观体现,最重要的核心点,就是要求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创新,铸造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高科技的.工艺、高品位的文化、高美誉的品质、高保护的环境、高效率的服务、高素质的队伍、高效益的管理、高水平的创新、高诚信的经营、高格调的饮酒、高和谐的氛围”。因此,茅台集团始终在体制、管理、技术与文化创新方面与时俱进,大胆探索,赋予公司“酿造高品位生活”的使命以更加丰富的内涵,以确保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总结茅台走过的道路,一个中心、两个观念、三种意识、四自精神、五个创新、六个统筹、七字使命——这些朴素的管理心得,正是国酒茅台从传统工厂走向现代企业集团的过程中,所见证的深刻进步。

今天,国酒茅台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30年前,茅台所面临的是国家的转型和空前的机遇;如今的中国,已发生深刻变化。这是全球化时代的开放的中国,她的一举一动,牵动世界每个角落的神经——站在这个平台上的国酒茅台,自有一番新的天地。

国家命运决定企业命运,亦决定个人命运。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坚信从计划经济时代搏杀出来的茅台人,一定会在更大的历史机遇面前,让国酒再创新辉煌!

企业文化论文

从现在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讲道德的人,往往因为没有某些行为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而那些不讲道德,没有信用的人却都生活的人模人样,很吃的开。于是,受过传统教育的我们心里产生了疑惑,产生了浮躁情绪。而我们这种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也是其他不良心态的根源,是目前我们国家存在的最大国人心态问题。

浮躁:“躁”的意思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浮”的意思是“漂流。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落脚,因此到处飘荡不得安心”。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少人能按耐住自己驿动的心,守住孤独与寂寞,而变得越发盲目,急躁,和一定程度上的急功近利。

我们可以从很多事情上看到中国人的浮躁心理。比如近两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中国财富新贵中,许多作家榜上有名。一向自甘寂寞的作家,争相与豪华为伍,以常出入豪华场所,过豪华生活为荣。于是乎,有一些人就把文坛当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财富”敲门砖,不注重文学创作,却试图靠一两部作品赚名气、挣大钱。在充分利用文坛出了大名之后,有的人迅速躲进自己新购的豪华别墅里,一举手、一投足都尽显明星气派。在媒体面前、在读者之中都竭尽明星气度。应该看到,其中有些人所写的作品远离社会生活的实际,一味地纠缠在卿卿我我、哼哼唧唧的小资情怀中。一旦江郎才尽时,就把手伸向了别人的作品,竭尽抄袭、克隆之能事。

同时,根据调查,89.1%的人表示,身边有年轻人似做“炒钱族”,担心单靠踏实工作很难致富。76.8%的人表示认同,仅14.8%的人明确表示“不认同”。“炒钱族”的兴起确实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不排除年轻人追求“炒钱”致富有一定从众心理,但与之对照的“劳动致富”观的沦落,无疑更令人备感汗颜。当本应成为社会中坚的年轻人沉缅于概率极低的成功捷径时,他们丢弃的不仅是勤劳的传统美德,还有一个社会或民族拼搏精神支柱的坍塌。

不仅如此,我们去银行,在排队领号办手续的人,可以为了一个夹塞的人失去原有的秩序,一个个争着去抢位置;坐在公交车上,车上的人红着眼睛找位置,一个人站起来买票,另一个人一下就坐下去了,于是一场争斗开始;还有我们都知道的,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存在这对外地人的歧视;还有各种炒房、炒黄金等等。

引起这些浮躁行为的出现,我想最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贫富差距太大,对物质生活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中国改革开放30年,部分人的生活水平的确有很大的提高,这个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帮助其他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这个话还远没有应验,甚至走到对立面去了。现实仿佛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中国的中产阶级有两极分化的趋势。贫富差距的拉大,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贫穷的人拼命赚钱,有文化有知识的教授也为金钱而折腰,而富裕的人几套几套的买车买房,花天酒地,买昂贵的奢侈品,更有甚者去豪赌!更可笑的是,中国政府一直在说要加强文化建设,但我们却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他们说“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连我们的政府都是以金钱、名利为主,我们又怎么不是!同时,那些高喊“反腐”的官员,也不是有些正有着那些腐败的行为?中国人的浮躁,也源于中国人前所未有的清醒。为了金钱,有些人在出卖一切可以出卖的东西。中国的资源,中国的环境,中国的人力,甚至中国的道德底线,都在和金钱较量的过程中作了阶下囚。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物质的社会,每个人都是物质的。

同时,在中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今天,我们忽视了社会文化的教育。读书是为了什么?赚钱,我想大部分人都这么认为吧。可是不然,读书是为了提高个人素质,学习知识是一方面,提高素质又是一方面,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是提高个人素质为主。而那些学校和老师,又何尝不是以成绩看人的?在学生评优的时候,也是以成绩好的学生为主,所有的荣誉往往都是他们的。不仅如此,我认为这种评优活动就不应该进行。评优是为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然而在市场经济的现在,这种行为只能造成学生的互相攀比。学校的对评优的重视也让学生以为只有评上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给他们和家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说到这个,就想起了高考制度,也是以成绩看人,而忽略了对素质的培育。现在我们社会要培养的是有素质的人,而不是空有知识的人!

不仅仅是教育问题,造成这种浮躁现象的因素还有中国人口太多。中国现在的总人口数为13亿,而中国的面积只有960万平方公里,造成了人均占有面积的极小,使每个人理论上占有的资源极小。如此高的人口数量,对社会的竞争造成巨大压力。压力与竞争是浮躁的直接原因。竞争促使优化,优化意味着给个人更多的要求。人们不能坐以待毙,不能守株待兔,不能坐享其成,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去获得。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就导致了国人一切向钱看的后果,促使了我们的冷漠、残酷,我们能满足的只有自己,有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意味。

同时,造成浮躁的原因有一些社会因素。现在的文化是畸形的快餐文化。市场上有太多理财投资类书,太少净化心灵的读物,动不动畅销读物,排行榜,音乐小说。用新奇的标题,离奇的情节,夸张的形式,眩目的色彩夺取本已无太多抵抗力的人们。近两年的中国歌坛杂乱无序,以至于任何一个会唱卡拉ok歌曲的人都能进军歌坛,比如超级女声的出现。只要他有名气,唱歌不明显跑调,他就可以当歌星。打开电视机,您可以看到许多没有多少音乐潜质的节目主持人、影视演员、体育名人以及其他领域成名的三教九流人物,在不经意间都成了歌星。想到了超女,我马上联想到了一部好莱坞大片《死亡游戏》。《死亡游戏》讲述的就是西方某个电视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为了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夺广告收入而策划的真人秀节目。节目中能够通过一道道死亡关口考验的选手,最终将得到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这个以生命为赌注的死亡游戏吸引了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观众,创造了空前的收视奇迹。这种畸形的快餐文化,使一些媒体急功近利,而忽略了道德和素质。

除此之外,我认为造成浮躁习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信仰危机。中国没有什么宗教,也没有统一信奉的宗教,这造成中国文化精神的低落。文化精神力量,对于造就一个大国有着重要作用。而我们现在,文化混沌,杂乱无章,还没有建立起人的终极目标。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信仰都非常短缺,文化秩序也相当混乱。用以感召人们的核心文化精神蒼白无力,多数人心中除了钱之外没有支撑,找不到精神家园。这种信仰危机,使人与人之间没有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想法,而又产生了信任危机,对人的不信任、对物的不信任、对社会的不信任。

这种浮躁习气是不健康的,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并且减少了每个人的幸福感。要纠正这种浮躁习气,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加强素质文化教育。金钱不是人们的最终目标,我们追寻的是幸福感。人活在世上不是要做一个钱奴,而是要活的快乐。

2、用政府的力量去削减那些浮躁行为。中国崇尚自由是没错,可是过度就不好了,我们要对那些急功近利的媒体进行克制。

3、要有淡定的心理状态。最重要的是克服自己的攀比心理,每个人的定位不同,存在的意义不同,付出的劳动也不同,所以得获得的收获也就不同。

酒文化论文

彝族以酒为贵,酒是迎宾待客、过节、婚礼、丧葬、探亲访友、毕摩祭祀等活动等必备礼物,同时配于丰盛的肉食,以此热情待客。彝族俗语:“腊肉无味,加盐给客人吃;荞酒不香,加蜜给客人喝”。到过彝乡的人都能体会到,昭觉彝族是极其好客的。当客人一进门,主人就让客人坐在火塘旁上位,端出香喷喷的酒来,请你先喝几口后,主人家才与客人共饮。彝族赞美酒席是这样说的“酒坛置放如红岩,敬酒穿梭如蜜蜂。”“花杯像鹊鸣,黑杯似鸦叫,白杯如蝶舞”。

用于每一场合的酒各有专名。如:“平民农牧酒,请人帮忙酒;家族内部酒,和睦团结酒;亲戚朋友酒,相互问候酒;纠纷调解酒,‘德古’长者酒;青年小伙酒,英勇善战酒;女儿姑娘酒,能工巧手酒。迎宾待客酒,吉祥如意酒……”

在高规格待客仪式上,一般是杀牛、羊、猪、鸡与饮酒文化融为一体,其中有献“哲布”(群碗酒)仪式,此仪式为特殊礼节。主人家专派一名敬酒者,先将八碗白酒、一碗泡水酒和一碗水端放于上铺一块白布的漆器“哲体”(木盘)上,如主人是彝族曲涅系,敬酒者手捧“哲体”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上位贵宾面前,如主人是古候系则反时针方向旋转至上,贵宾享用“哲布”者接到“哲布”后,把“哲体”轻轻地放于地上享用。按照彝族享用“哲布”(群碗酒)的规矩,先选用“哲体”上的一碗水漱口后,将“哲体”上的“哲布”一一喝尽。如一人喝不完,则可传递给周围同伙客人喝,若一人能喝完就称海量、敬佩。在此仪式上,主人及客人围观者众多,若不按传统规矩喝酒者可耻。贵宾按规矩喝“哲布”后,按理这种特意款待,客人要向主人家赠赐礼物的,赠赐的礼物(银锭或现金)应放于“哲体”的白布上传递给敬“哲布”者,主人家收下贵宾赠赐礼物结束。

昭觉彝族为了表示真挚之情,在没做好饭菜时就献上美酒,然后才大做酒菜。彝族的酒菜是十分讲究的,往往根据贵宾的情况准备不同的佳肴,一般客人杀鸡招待,并请长者看鸡舌,看看客人前程如何。比较重要的客人要打羊杀猪。最尊敬的客人来了,必须杀牛招待。无论杀何种牲畜、家禽,在宰杀之前,都把要宰杀的对象送到客人面前过目,表明“请客人们慢慢喝酒吧,好酒好菜还在后头呢!”至此,主人和客人互相倾诉客套之言,互相敬酒问候,自由散打起来。这里充满着主、客双方以酒表达真挚之情,有豪语状言的,也有轻言细语的,从中使你感受到昭觉彝族酒文化的魅力。

最为绝妙而富有科学性的是彝族酒壶。它的制作独特精美,把彝族人民的智慧、审美能力融于酒壶上,取名为”萨尔博“。形状有扁有圆,都是封顶的,从表面看来,似乎天衣无缝,连掺酒处也不易发现。该壶造型变化多样,酒从壶底掺入,掺满后不加塞也不封口,从壶的腰部斜插一根细竹管直通壶内底端,另一端外露十厘米左右的竹管作吮吸之用,底部中心所留掺酒小孔,掺满酒再倒讨来方可使用,其底部的小孔滴酒不漏。这种造型的主要用意是减少和控制酒气的散发,使酒长时间保持原味。小小酒壶造型之绝妙,举世罕见。

其实,”萨尔博“的这种特殊功能的造型,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要学过物理的人,稍加思索就知道这是巧妙的运用了大气压强的原理。当我们将酒缓缓倒入”萨尔博“时,壶内的空气逐渐排出来,倒满酒时,壶内几乎无空气存在(吸管伸入壶底,不会将空气漏入壶中)。这样一来,外面的大气压就派上用场了,将”萨尔博"正置,本来壶内的酒由于重力的作用,壶底小孔处大气压和酒所受重力形成了一对平衡力,壶中的酒就乖乖地被空气封住了。但若是用力使酒壶触动或上下摇动时自然也会使壶内少量的酒被抖出,因此,后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又从掺酒小孔处增加了一根细竹管至壶内顶端,酒则顺着此管而上,从壶内顶端流出,回到壶底,这竹管就起到了你所看不见而又不封口的巧妙的保险作用。其内部则形成了两根竹管斜相交的特殊结构。整个酒壶的结构,除了两根竹管外,是由上下木胎口留有公母榫的木胎相扣而成。再用膏灰将缝隙刮平后漆成,从外观丝毫看不出两木胎相合的痕迹。

人类知道大气压的历史并没有多久,而彝族先民能凭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利用大气压的原理制出如此神奇的酒具不得不令人钦佩。外观上根据其造型的特点,再漆上相应的彩漆图案,使其更加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有了丰富的酒器文化,同样需要有深厚的酒文化相映衬。

彝族有着神秘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个崇尚酒的民族,他们的谚语中有一句最为经典就是:“汉人的茶,彝家的酒”,足见酒在彝胞心目中的地位。大到婚丧嫁娶,小到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酒。彝族的传统酿酒分为3大类:甜酒,类似汉族的醪糟;白酒,即蒸馏酒;泡水酒,由优质粮拌酒曲发酵翻入坛中,封口数月后渗净水浸泡而成,俗称“坛坛酒”、“杆杆酒”、“咂酒”。酒的功能尤如“万能”之法宝:迎宾敬客、喜庆娱乐、连情交友、调解纠纷、祭祀祖先、送死悼丧等。凉山彝族饮酒习俗则风格独特,无以论比:首先是形式上分场合、对象、用途、条件;其次是顺序上先尊长后晚辈,先客后主,先酒后饭。彝族特别盛行“喝寡酒”,边饮边侃,气氛热烈,歌酒并呈,情趣交融;见者有份,就地成圈,一人一口,依次传饮,俗称“转转酒”。

彝族同胞重酒、尚酒,所表现的酒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从酒的历史、制作、功能、到酒器的制作饮酒习俗、节饮思想等,都可以反映出彝族的悠久历史、独特风俗、豪爽性格和生活方式,走近他们,可以领略到我们中原地区人民平时所体会不到的酒文化,同时,也可以欣赏到我们不多见的酒器文化,走近他们,我们才更加能够体会到彝族的生活方式,彝族酒文化,真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彝族传统饮酒方式是没有干杯饮酒的。在屋里饮酒围坐火塘边,饮着转转酒,有事说事,无事聊天。嗜酒者多饮,不会酒者少饮或不饮均可,但酒杯一定要传递下去。主人向来没有强迫客人多饮酒的习俗。“一坛酒、一杯酒都表达情意。一般是十斤五斤一坛酒,百斤千斤也是一坛酒。饮酒饮情意,不在乎多少。”由此可见彝族酒文化的饶有情趣,丰富多彩。

文化产业论文

文化建设与管理主体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是新时期建设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而多中心治理为探索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新的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飞跃的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例如政府扶持当地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反哺发展地区文化;政府主持兴办各类民间文化机构,从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政府支持建设农村群团组织,并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等。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一、引言。

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之国家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农民阶层的分化以及农民文化需求的多层次性使得农民对于农村文化管理与服务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化建设与管理主体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是新时期建设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而多中心治理为探索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这一报告,报告认为:治理即“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多中心”首先是由英国学者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中提出,美国学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之后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

企业、社会组织及非盈利组织等;然后,政府与市场密不可分,共同参与,共同治理;政府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同时主张决策下移;最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与多样化就是多中心治理要实现的最高理想目标。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之于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1.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的封闭格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被打破,农民的收入和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阶层布局在原有的以农为本的阶层布局基础上开始重新分化与组合,这对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的农民群体分化为: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劳动者与个体工商户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和农民管理者阶层。

不同阶层农民群体的形成,使得新时期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主体呈现多中心性。

同时,不同阶层农民的文化生活、文化素养、文化诉求的差异性也要求农村文化进行多中心治理。

2.农村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使然。

农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大,眼界日益开阔,思想和行为更加独立和自由,随之农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的思想活动、思想方式及思想文化领域都呈现出活跃状态,社会意识和价值观也呈现出日益差异化、多样化的趋势。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先进文化与低俗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这些被激发的多元化成长的农村文化在进行文化交流碰撞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价值观混乱、精神信仰迷茫等问题,并一定程度上呈现感官化、媚俗化现象。

对这些多元化的文化进行治理,也促进了多中心治理方式在农村文化管理中的应用。

3.农民多层次文化需求成为推动农村文化多中心治理的内动力。

胡xx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让人民同享文化发展成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

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与现代传媒深刻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样式,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大的内在需求。

新时期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丰富,不仅体现在娱乐生活上,更体现在精神生活上,这就与我国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形成强烈矛盾。

多种类、多层次、多手段、多形式的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农民对文化的强烈诉求。

四、多中心治理理论下农村文化管理的路径分析。

通过对理论和实践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确认在农村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着多中心结构、多中心主体、多中心形态、多中心需求等,本文认为可以在多中心治理理论框架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

1.多元主体共同合作治理。

1.1发挥政府主导优势,助推文化职能转变。

文化管理中,政府必须占主导地位并发挥其主导优势。

其主导的内容应该包括:确定文化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文化管理宏观战略和政策制度体系,宏观调控和指导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以及开展艺术教育、组织对外文化交流等。

确保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优化农村文化管理的首要条件,然后政府要因时因地制定好农村文化发展规划,明确定位自身的角色与功用,同时要逐步实现自身传统向现代的角色转变,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文化宏观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1.2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提升文化管理职能。

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中的利害主体是农民,必须从农民需求及其切身利益出发。

根据陆学艺等人对农民阶层的划分,我们应根据农民各阶层特点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

农村管理者阶层是是“社会主义一元性主导文化的倡导者和现代文化的实践者”,应继续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引导者作用。

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一般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且具有勤劳、开拓、进取的优秀品格,应重点鼓励其参与乡村公益事业。

农业劳动者阶层,勤劳、朴实、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在努力提升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应鼓励传统民间文化的继承。

农民工阶层更多的是在农村与城市间流动,要进一步发挥他们的城乡文化传播者作用。

农村知识分子阶层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力量,应进一步调动其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丰富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1.3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辅助功能。

首先,要重新定位村民委员会这一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

村委会不仅是政府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领导者,同时也是政府行为的“代言人”,一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另一反面也严重削弱了其作为群众代表的自治性与服务性,只有摆正位置才能真正使国家农村文化建设项目落地开花。

其次,应鼓励其他非政府组织真正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其中民间组织应该是重点,帮助农村文化走出资金、人才不足的困境。

农民最喜爱的文化产品往往是出自农民本身,相比于政府,民间文化组织更具有针对性。

2.培树主导文化形态,凝聚文化合力。

2.1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为基础。

传统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特有的风俗习惯,是与当地群众生活联系最为直接、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化活动方式,也往往作为一种主要模式在当地农民文化生活中得以延续传承。

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鲜明的地域地方特色是农村文化的根基,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大力组织传统民俗文化、文物古迹、非遗等的各种宣传活动,积极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通过发展民间组织,弘扬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树立农民对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信仰,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

2.2坚决抵制和批判落后文化。

在农村文化建设和管理中,落后文化和低俗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和农村社会有着巨大的危害,我们要坚决抵制、批判和改造。

产生于小农经济的农村文化中封建文化占有重要份额,我们要努力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消灭封建迷信文化。

产生于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也在我国逐渐蔓延。

由于农民整体艺术修养水平偏低,道德自我批判能力较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影响,庸俗、媚俗文化在广大农村也有蔓延之势,要通过规范农村文化产品市场、文艺演出内容等,引导农民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升农村整体的文化品质。

3.探索多元化的文化服务方式。

3.1创新文化传播手段。

文化能否更好更快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取决于文化本身的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和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

电视、广播、报纸、公益文化活动等传统方式一直是农村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与传统的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交互性、即时性和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

当前,网络已经迅速走入农民家庭,其普及率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可以说,互联网开启了农村文化传播的新时代。

我国农村文化产品是以政府供给为主,例如送文化下乡、办文化大院、设农家书屋等,但这些供给方式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开拓农村文化产品供给的多渠道,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在供给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推进各方的合作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向互动模式,例如政府扶持当地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反哺发展地区文化;政府主持兴办各类民间文化机构,从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政府支持建设农村群团组织,并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等。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范文二:创建和谐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创建属于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我党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大局出发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提升新农村的和谐文化。

要使得社会主义的建设更加和谐、有序,必须有相匹配的文化作为支撑。

所以群众文化的作用也正体现于此。

现阶段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略显得单一,农民的创造力容易被忽略,因此不少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落后,这些滞后性也容易造成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

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有助于调节每个农民的个体行为方式,同时也可以保持与维系该群体认可的文化心理,可以使得农民的认同感得到强化,树立农民们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农村集体的凝聚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稳定,可以说,群众文化的开展在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可或缺的。

在农民群众心中,他们认可的群众文化是经过自己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明显的思想价值观念,这些文化中也饱含了他们优良的传统和先进文化思想,他们不仅认可这种文化,而且善于把这种文化表达出来,所以他们也可与通过这种形式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才艺,使得自己的心灵得以愉悦,使得和谐的风气在当地形成。

民众的欢笑即是社会和谐的音符。

因此,在建设新农村文化中,必须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可以增强凝聚力的功能,使得群众可以更好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不和谐的“声音”,起到维护社会稳定,构建新农村和谐文化的作用。

二、重塑新农村乡风文明,规范群众的道德与行为。

重塑新农村乡风文明也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的要求,作为意识形态精神性的文化式样,群众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承担着规范集体成员的作用。

比如在不少群众文化创作的作品中,宣扬儒家思想中忠孝节义、圣贤风范等作品占比很大,这些作品在有形无形中都承担了劝善抵恶的功能。

而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农民感受到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丰富了农民们的群众文化生活,也让他们通过文化娱乐的熏陶,受到正面的道德教育、体会到文明,这样的群众文化有利于规范新时代下农民们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行为准则、是非判断等,使得艺术性与思想性达到高度的统一,所以说,群众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一个社会教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而依据国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群众文化需要在内容上不断深化、创新,让群众在自愿、自觉地条件下,恪守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并把自觉地把这种道德和规范传递到更多的家庭、群众当中。

相关范文推荐
  • 02-18 心灵点滴心得体会大全(21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经验,通过总结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4.以下是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心灵点滴》是
  • 02-18 个人简历校内经历(优质22篇)
    个人简历是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来让雇主对我们产生兴趣。以下是一些成功的个人简历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方向。1983年7月毕业
  • 02-18 学生培优班申请书范文(24篇)
    在更多申请书中,我们可以突出自己的优势和亮点,以提高竞争力。这些更多申请书范文旨在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如何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求职意向和能力。敬爱的中队委员会:我是xx
  • 02-18 三年级语文工作计划部编大全(19篇)
    通过编写工作计划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追踪和评估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工作计划。随后,我们将展示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工作计划书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 02-18 辞职申请书例子(通用14篇)
    辞职申请书可以作为离职交接的重要文件,对公司运营的连贯性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阅读以下范文,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辞职申请书的重要性和写作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02-18 青蛙王子的读后感范文(19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其中触动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进行总结和表达的一种文学形式。以下是一些读者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它们或许可以对你的阅读体验产生更多的启示
  • 02-18 团员申请书高中(优秀21篇)
    团员是指具备入团资格并加入共青团组织的青年人,他们肩负着为青年群体争取权益、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使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团员的经验和范例,供大家参考
  • 02-18 招生培训心得与感想(实用18篇)
    培训心得是参加培训课程后对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内容。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
  • 02-18 入学培训心得体会初中(汇总19篇)
    通过培训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寻找提升自己的机会。这些是一些精选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思路和启示。入学培训是每个新生在步入
  • 02-18 高考保送申请书(专业19篇)
    转专业申请书可以展示申请人的学术成绩、个人背景和专业兴趣等方面的优势。范文中的思路和表达方式可以为申请人提供写作转专业申请书的思路和参考。尊敬的院领导:你好!我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