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小学英语素质教育论文大全(16篇)

小学英语素质教育论文大全(16篇)

时间:2024-02-21 16:01:02 作者:字海

英语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很多科技文献和学术研究都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进行交流和发表。本文收集了一些英语学习实用工具和资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英语教育论文范文

教育学家认为,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神圣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上几十分钟的时间,通过课堂上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善良、真诚、有责任心的人,这比吸收更多的知识更有用处。有些教师认为德育教育是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实则不然,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活动完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渗透,并不会耽误正常的教学流程。而且,当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之后,便会对学习的方法和目的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会对自己的教师产生信任、尊敬和爱戴的感情,拉近师生距离,改良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来说,在英语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好处:第一,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滋润了学生的心灵,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拜和依赖的心理,从而喜欢上英语这门学科,间接提高了学习效率;第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英语课堂上的德育教育能够很好地启迪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分数,而且还为了自己品行良好的发展。这个社会不仅仅需要有才的人,还需要有德的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第三,打造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俗话说,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师在班上宣传德育行为,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助,可以使学生之间更加团结,更加积极向上。拥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学生,会更加乐于帮助同学,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同学一起分享,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在英语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能够起到这么多良好的效果,那么,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在上课的过程中,积极地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更加健康地发展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结合课本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课本上有不少关于行为规范的示例,比如,初次见面打招呼说:“howd。youd。.”“nieetomeetyou.”问候别人的身体用:“howareyou?”获得别人的帮助后,礼貌回答:“htankyou.”请别人帮忙要用“lpease…”打扰到别人用“xecuseme.”致歉时用“soryr.”这些都是英语教材中涉及到的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讲解这些礼貌用语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们练习一下,填一填下面的表格,加深自己的印象。这些情感教育的渗透,可以让学生的心智发育更加完善,和别人的相处得更加和谐、亲密,班里的气氛也更加活跃。

二、设计情境教学,开展德育教育。

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需要运用到英语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自由发挥。在活动完毕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对于学生做得不对的行为要予以指正,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德育教育的洗礼。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去医院看望亲戚的情境活动,通过观察学生的肢体活动和语言,检验他们是否了解了课本上的知识,是否可以游刃有余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在进门的时候有没有敲门,看到病人的时候说了什么问候的话语,出门的时候有没有道别等。运用情境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德育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更加注重自身的品质修养。

三、采用激励评语,巩固德育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在多个方面进行,比如学生的家庭作业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学生的家庭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家庭作业不但能够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而且还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一个媒介。比如,当学生的作业完成得非常好的时候,教师可以用:“verygoo!d”“ger!at”等形容词来表达赞美之情;当学生需要鼓励的时候,用“ifhgitgn!”并加上对应的图片来为学生加油鼓劲。除了学生的作业本,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也要不吝惜赞美之词,用鼓励的语言和由衷赞美的表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内心深处非常在意自己,自己是这个班级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恰当的评价语言,能够温暖学生们的心灵,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教师的重视,是班集体的一部分,从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明确英语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不要把教学重点都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学生内心情感的发展。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德育教育,让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和品德方面都能得到共同发展。

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人才观。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幼儿不仅是一个自然的人,具有可塑性和依赖性,而且是一个社会的人,具有生存、发展、学习、受教育、受保护的权利。幼儿教师要真正了解幼儿,知道他们所知、所想、所求,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与幼儿建立起紧密合作的互动关系,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提高。

2、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对幼儿教育的思想观念:一是着眼于未来的观念。要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人才、后天的经济。幼儿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是全面和谐发展的观念。要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三是基础教育的观念。幼儿教育应促使幼儿对未来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为其终生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3、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目前,幼儿教育在“人才观”方面还存在“误区加误导”的问题:一是狭隘人才观的影响,认为只有专家、学者至少是上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片面地看待幼儿的成长;二是许多家长存在唯智倾向,把“成才”直接与智力开发挂钩,幼儿不但被各种学习任务剥夺了童年的快乐,人格的健康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广大幼教工作者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幼儿未来的发展提供全面的准备,开拓尽可能广阔的空间,促使幼儿成为在体力、智力、情绪、心理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完整的人”。

二、正确认识培养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以往的教育目标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要求,忽视个体差异,在这种目标指导下的教育,实际上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其目标是群体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的统一,目的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幼儿教育的目标应指向未来,其任务是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打基础。

1、目标的确立要着眼于未来。

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长远性,它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在确立幼儿教育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幼儿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把握幼儿教育的发展。其次,在培养目标上,既要考虑到现在,又要考虑到未来,要将提高幼儿素质放在首位,着眼于幼儿长远的发展。

2、目标的确立要全面。

幼儿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有着不同的要求。然而,当历史进入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后,各国均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上。目前,我国多数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还较落后,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对幼儿教育的目标知之甚少,因而重智轻德、重美轻德,过早对幼儿专业定向等现象较严重,导致不少幼儿片面甚至畸形发展。所以,我们应大力向家长宣传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使其尽快走出片面教育的误区,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更好地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3、目标的确立要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促进幼儿在各自基础上提高。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克服“一刀切”、“齐步走”的教育方法,给不同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幼儿创设不同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在实践中,一要尊重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发挥各种教育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立足点。

教育力量不是单一化的,社会、家庭、幼儿园都会对幼儿发生影响。因此,现代幼儿教育应该树立“大教育观”,全面优化教育环境,充分调动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形成牢固的“金三角”,同步调、同方向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全面、积极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优化教育环境。

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误以为幼儿教育即幼儿园教育,幼儿的受教育环境局限于幼儿园的活动室。素质教育不仅把幼儿园生活的一切空间都当做幼儿受教育的环境,而且也让幼儿知道,生活的一切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蕴藏在大环境中的教学资源,变自发、偶然的环境影响为环境教育,切实避免社会上一些暴力现象等不良因素对幼儿人格的扭曲作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2、实现家园共育。

许多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所以,家园共育理应成为推动幼儿园素质教育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幼儿园过去的家长工作往往是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完成教学计划。中央明确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幼儿发展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园共育的必要性。应将家长视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教师要与家庭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内容、方法,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切实将家、园共育作为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3、发挥社区作用。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密切同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宣传幼儿教育知识,支持社区开展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争取社区支持与参与幼儿园的建设。”这说明利用社区资源发展幼儿教育,已具有了法规上的意义。因此,在研究影响幼儿发展的环境因素时,需要考虑到社区大环境的作用;在研究幼儿教育问题时,需要考虑社区、幼儿园、家庭的通力合作,协调社区各有关方面的力量,要用比以往更为开阔的视野来看待幼儿教育,研究幼儿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幼儿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始终把握住改革的清晰思路,以更加开阔的眼界,着眼于素质教育,把幼儿教育工作自觉地置于“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之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新路。

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是新形势赋予教育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贯穿到各门学科的教育中去。素质是指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技能素质和审美素质等。素质教育就是遵循我们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是我们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一种工具。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下是笔者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粗浅见解。

一、思想素质居首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遵纪守法、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的人才。因此,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比如在教学一些课文时,要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历史,以及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些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又如在教teachers'day这一篇课文时,要教学生自制卡片,写上祝贺语,送给老师,以培养他们尊师爱师的良好品质,同时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品德。

二、重视心理素质。

意志薄弱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失去信心,甚至半途而废。英语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可让他们背诵一些名言警句,如“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时常鼓励自己。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错了,要经常用温和的态度对他们说:“itdoesn'tmatter.”“tryagain.”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顽强的学习意志和毅力。

三、重视能力素质。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情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以此来进行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笔者在教“have/hasgoneto…”“have/hasbeento…”“have/hasbeenin…”三个结构时,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区别,然后指导他们判断出差异的正确方法,使他们在学习逻辑推理的同时,有效地提高探索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激起兴趣,提高英语素质。

英语素质主要是指交际能力。教师应不断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尽可能多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学。经常给些“顺口溜”让学生诵读,以减轻学生觉得记忆难的心理负担。还可运用简笔画教学,它图形简单、形象鲜明、幽默风趣。例如教杯子、铅笔、尺子等名词,笔者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这些东西,然后用“what'sthis?”和“it'sa…”的句型进行操练,学生们都争着回答,气氛很活跃。还可开展“做游戏、猜谜语”活动。如教学字母“v、w”时,笔者给学生猜谜:“两个字母有关联,都是开口向上边。甲是半个乙字母,乙是两个甲相连。”学生学了字母后,都能猜得出是“v”和“w”.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教材中有许多对话,如问路、相互介绍、购买东西、打电话等,这些内容都非常适用“表演”教学法。这个方法能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英语交际,变讲台为舞台,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教师上课时应努力做到语音纯正,声音洪亮清晰,态度和蔼可亲,言谈幽默风趣,板书整齐美观,同时要讲究教学方法和艺术,使学生喜欢上英语课。

五、重视文化素质。

语言是离不开文化背景的,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要学好并运用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全面地了解相关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并且通过比较异同加深理解。比如英语国家的人对别人的赞美的回答是“thankyou!”而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当别人赞美自己时,习惯说“哪里,哪里”之类的话。

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确保搞好素质教育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具备高素质的好形象。不要采用简单的应试教法,而要从学生长远的利益着眼,以育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自身要培养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博览群书,平时多关注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多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书籍,不断拓宽知识面,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及操作能力。同时,面对新课改,积极进取,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以新课改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提高,努力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加专业化、系统化,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贡献。

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产茶大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内涵深厚,意义深远,其精髓品质成为无数人精神上的指引,影响着一代代国人品格的形成。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高校首要的教育使命和任务,对于今后我国人才品格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茶文化内涵的形成和传播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对当代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最后就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对我国高教素质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一直被奉为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而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课题,也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一向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强大的国家需要强大的人才,而强大的人才需要强大的教育背景。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只有将人才的特点全部挖掘出来,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目的所在。因此,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素质教育的实施显得非常迫切。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探究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

1、茶文化的内涵的形成和传播。

1.1茶文化内涵的形成。

中国茶史丰富,留下了不少的佳话和名作。作为世界上温度和湿度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国家之一,茶文化在这片广袤的疆土上枝繁叶茂。很难说,茶文化真正的起源是从哪里开始的。因为自从人们发现它之后,关于它的传说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茶文化真正比较成系统的出现,还是要从唐朝开始。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程度发达的一个朝代,经济大繁荣也为文化的形成奠定了优良的基础。因此,在盛唐文化中,茶被写进诗人的诗中。它仰慕与诗人的清风自持、胸怀天下,也被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感染,在不断地荡涤之中,它向世人呈现出了自己的雏形。而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引入,也为茶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帮助人们洗刷心中的痛苦与挣扎、保持最真的本心。自唐朝之后,饮茶之风更加盛行。宋朝时期的词人性格奔放旷达,受此影响,茶风之中多少也增加了潇洒的痕迹。而随着“程朱理学”对当时文化格局的改变,“去私欲、存本心”也在茶文化中占到了不小的比重。宋朝之后,茶文化发展得更加迅速,它的枝叶越来越茁壮,甚至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文化品种。

1.2茶文化内涵的传播。

中国人之所以热爱饮茶,是因为在饮茶之中能够品出生活的滋味。正是将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在这一盏清茶之中得到稀释和缓解,才使得他们额头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茶文化的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不仅受到国人的喜爱,更受到了外国人的青睐。自唐朝丝绸之路开始,茶就开始作为一种商品,随着这条朝着梦想前进的道路传播出去,在此过程之中,它也不断吸收和融合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特征。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将外国的文化和奇珍异宝带到了宋朝,更将宋朝的文化展示在了全世界的面前。在此期间,西方人民对于茶叶的认知和渴求也达到了一个顶点和极致。他们将茶叶作为生活中必备的饮品,茶叶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咖啡一决高下。从此以后,茶叶在国外越来越受欢迎,而茶文化的影响也开始延伸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2、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于全面的开发学生的才能,而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校面临的教育使命也越来越重。如果要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正视现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我国的人才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2.1高校教育的现状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教育绝对不是死气沉沉的课本和一成不变的上下课铃声。教育更多的是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而面对应试的压力,教育的目的却无法能够保持初心。不管是迫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还是受到升学率等的影响,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不受其他影响。也就是说,教育也许在一开始就已经偏离了原始的轨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育的后续工作的展开也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高校也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自从素质教育开始实施之后,输送合格的人才也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上。如果高校不能直面压力,接受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任务,必然会使人才的培养面临巨大的危机。因此,面对未来社会和世界的需求,高校教育必须能够顶住压力,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全方位人才。

2.2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而言,我国的高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全面的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相比西方国家而言,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绊绊,有点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面对当前的国情,学习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的标准,并没有很好的方法能够将之完全取代。这也会影响到高校素质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使得素质教育的工作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我国的素质教育工作可能还会处于一段时间的摸索期,需要不断地进行补充和修正,才会慢慢地成熟起来。

3、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中国文化虽然有丰富的格局和品类,但是总属一个整体,彼此之间是融会贯通的。而教育作为文化的传达者,需要借鉴所有文化之中的闪光点,并加以学习和利用,才能得到提升。在茶文化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礼仪,也可以学到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提炼,加以运用,一定能够对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1茶文化有助于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随着茶文化普及程度的提高,茶艺活动也受到欢迎。茶艺活动中许多的礼仪规范。茶文化也可以由茶艺活动更加形象地传播出去。因此,通过茶艺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对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了解的更加清楚,更能够从茶艺活动中学到不少的礼仪和规范。而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将茶文化中的礼仪运用到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为枯燥的学习生活的平添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而我国自古的教育理念里,就有“成才先成人”教育案例。这种文化与教育的互动,也必将会打开我国素质教育新的局面。

3.2茶文化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十分注重平和与清净。因为只有在平和清净的环境下,人的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看清楚自己的本真。面对学校和成绩的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的内涵在学校广泛地传播,不仅能够让学生增长不少的见闻,也能够让学生学到舒缓压力的方法。而茶文化中始终如一的精神品质,也可以给予学生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勇气。在这种不断的品味和学习的进程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增长了,视野开阔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校园的生活是学生审美情趣的开始,如果能够在一开始就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必然会对学生今后的审美情趣产生影响。同时,茶文化的推广也有助于良好校园氛围的形成,在这样平和清净和务实的学习氛围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不仅如此,茶文化在高校的推广也可以帮助素质教育深入地走入学生的'心中,更能够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3.3茶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学生面临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要比之前复杂的多,而网络的普及虽然给了学生学习外界知识的窗口,但是同时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而随着学生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辨识的能力也越来越低。在这样背景之下,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引和帮助,很有可能走错了方向,甚至掉入万丈的深渊之中。因此,在进入社会之前,高校教育就应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去伪存真,保持本心一直是其不变的宗旨。而茶的味道先苦后甘,性情温和,能够帮助人们拂去不少的烦忧。因此,在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如果能够结合茶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给予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茶文化的机会,以茶来调理学生的心性,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纠正学生在岔路口遇到的偏差,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高校的素质教育的工作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茶文化一直以其深刻的价值观和深邃的内涵影响和鼓舞着中国人。面对当前的社会现状,我们必须将高校素质工作进行得十分彻底,才能够真正提高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而量体做衣,提升优化的教学模式也必将会让我国人才的综合能力越来越高。相信通过茶文化的传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旭渝.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04).

[2]刘文军.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j].家教世界,2013(09).

[3]朱炳根.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及其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j].考试周刊,,(11).

[4]徐秀娟.传统茶文化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06).

[5]钟景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05).

小学英语教育论文范文

育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间的政治、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这个大趋势下英语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要。早在很久以前,我国就将英语教学引进了小学的课堂,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小学英语的教学中还是有许多问题的存在。本文结合我国小学的英语教学现状,对如何提升小学英语教学做出了分析。

(一)应试教育仍处于主流地位。

英语学科是一门关于英语语言的学科,培养英语的交流能力应该是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然而在小学中很多英语教师并没有对提高学生英语交流水平给予过多重视,而是偏重于对学生单词的记忆、写作水平的提高、阅读理解的方法等方面的教学,这些都是为了有效的应对英语考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英语教学大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他们对于结果过于重视,而忽视了英语教学的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学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都采用了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丰富了英语教学的课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但是在我国也有很多地方,教学资源匮乏,不仅没有互联网技术可以运用,有的地方甚至连专业的英语教师也没有,学生没有获得英语教学的良好资源,普遍英语学习较差,由于这种教学资源的失衡,也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小学生英语水平有很大的差异。

(一)转变传统高观念,切实推行英语教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教师要改变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方法,转变陈旧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推动英语教学在小学课堂里全面开展。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hello》这一节的文章时,教师可以以身作则,尽量在课堂上或是课下都采用简单地英语和学生交流,切实的推行英语教学,改变学生羞于说英语,害怕学英语的状态,让学生了解英语的有趣之处,而不是为了考试,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英语。

(二)均衡教育资源,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我国英语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象,在各地都有发生,国家和政府应该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多投入人力、物力,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完善小学英语教学体制和资源,制定正确合理的符合学生需求的英语教学方法,在一种愉快欢乐的气氛种让学生自愿学习英语,努力提高小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inthefuture》这一篇文章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为学生播放一些科幻动画片或是电影,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相信想象力,同事也可以通过观看的影片学习里面的英语用语,让学生了解英语的正确用法和发音,以便在课堂上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有效的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

(三)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为早已经习惯了汉语的使用,很多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或多或少都有些不习惯,为了有效改善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教师应积极想办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foodanddrinks》这一单元的文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介绍平时学生喜欢吃的外国食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都喜欢吃去麦当劳、肯德基里食物,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用英语说这些食物的名字,比如汉堡包叫“hamburger”,可乐英文名是“coke”,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英语课堂的学习中去。

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众多的知识中,地理知识属于基础知识之一,地理知识包括环境、人口、资源等内容,这些内容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初中地理教学备受人们的关注。初中地理教学受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使得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就素质教育视域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改革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素质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改革。

一、引言。

初中地理在整体初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在实际中并不受到重视,很多初中学校为了应对中考,提高自己的升学率,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上,忽视了地理教学。但此种情况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得到了改善,素质教育对初中地理教学十分注重,因此,初中地理教学逐渐地走入人们的视线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改革问题也暴露于出来,因此,如何解决初中地理教学改革问题,就成为了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二、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问题。

(一)教学内容层次不清。

在素质教育下,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综合性的素质培养,这样的要求与以往单一型的理论知识人才培养有着较大的出入,因此,以往的地理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规划等都与素质教育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求不相符。在以往的教学内容分配中,教师基本上是按照统一标准来进行的,并没有对内容进行层次性的划分,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不同智商、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处于同一层次,学习好的学生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又会因为难度较高而掌握不了知识,这样就导致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学定位目标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确定教学目标,在有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就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定位目标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与素质教育的需求不相符。在定位目标过程中,教师强调的是应试教育,一切为了中考取得高分而服务,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此,不同的定位目标就给教育改革的实行增加了难度,进而影响了改革的推行速度。

(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教学进行评价是比较重要的环节,通过评价工作,教师可以了解教学现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但就目前的评价机制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评价机制不够合理,主要采用的是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而且评价目标也比较单一,主要是围绕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程度开展的,所以说,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评价机制进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素质教育视域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体现层次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行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此改革阶段,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划分,同时教学也应有层次地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增加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内容的比例,同时还应在进行基础知识讲解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应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视觉问题的能力。举例来说,教师在讲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吗?”这一问题较为简单,学生基本都可以知道,当学生解决了此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你们知道气候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吗?”这一问题稍有难度,可以满足中等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哪些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会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可以满足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需求。在这样层次分明的教学内容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掌握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知识,而且教师在对气候知识进行讲解过程中,可以针对最后一个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知道乱砍伐树木等人类一些不好的行为会对气候产生影响,然后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维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鸦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来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素质教育视域下正在逐渐地被淘汰,教师在教学中,应开展体验式的素质教育,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地理事物分布,能够掌握地理环境的规律变化,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走入地理世界,接受地理素养教育。

(三)丰富评价机制。

在地理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对评价机制进行丰富,教师应将学生对地理概念、人文特征等内容的理解程度列入评价指标中,同时还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形式,以此来促使评价机制更加健全,评价效果更加良好。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做好改革工作,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来促使地理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2]史东颖.努力发挥初中地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73.

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论文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归纳为七个领域,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三个方面均涉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且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活动的核心,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语言文字素养语言文字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医药大家都具有很深的文字素养,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十分注意语义语法,表意专一[1]。我们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病人或家属,如果说话时表达不清、措辞不当,病历书写错误百出,将会影响他们的工作。2。人际沟通素养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这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医疗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临床实践中,除专业的医疗技术水平外,良好的医患沟通更能帮助患者疏导心理,安定情绪,从而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3。职业道德素养医生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从医者自身是一个爱岗敬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然而现代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态度”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使医疗服务被当做机械的流程,缺乏人性关怀。

三、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院校教育观念落后,还存在医生只是治病救人的传统观念,只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忽略了人文学科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医学教育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白衣天使”而不是机械的培育“医疗机器”,滞后的教育观念忽略人文精神的塑造,使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人文素质教育明显不足。2。课程体系设置面狭窄,人文学科内容单一[3]。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相应增加了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但仍存在不足。课程设置面偏窄而且内容单一、学时少,医学院校应该增设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及培养人文精神和素养的人文科学、交叉学科和边缘课程[4],以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3。校园文化建设落后。环境决定性格,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可塑性很强,大学校园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很少注重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四、多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1。合理设置人文课程比例。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途径,要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学校必须把人文素质课程加入课程体系,并使其达到一定比例。同时开设较多的'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强化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一是完善相应课程设置,举办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二是开设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技能实训课程,结合我校特点融入心理学内容,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医患沟通技巧。三是利用我校实验中心心理学行为实验室、咨询室,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或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与“医生”交流。3。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安排学生在学习之余,开展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百姓提供医疗咨询与健康教育服务。这样医学生能深入社会,贴近生活,牢固树立“医乃仁术”的理念,使救人性命、造福人类的医疗职业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5]。

五、讨论。

对医学生来说,专业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医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即使拥有再娴熟的技术,也往往会在工作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障碍。因此,要想把医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与医学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做到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5]。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找到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综合型医学人才,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英语教育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英语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小学课堂开始将英语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加以传授。同时,在新一轮小学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小学英语课堂也需要在时代发展中作出改变。接下来本文将从师生互动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师生互动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意义和具体实行方法来的解释对师生互动策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师生互动;课堂改革;小学英语教育。

1师生互动策略的定义。

在过去传统的观念中,所谓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的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距离,保持紧密的接触,一方面老师不断布置任务,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不断完成任务,回答问题。这样的看法有其一点的准确性,但并不完全正确,仅仅将师生互动看做成一种形式上的交往,脱离了师生互动真正的内涵。在心理学界中将对互动这一词给出了定义,互动是指人际之间的交感互动关系,是指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一方所做出的行为举动可以引起另一方的反应,同时另一方所作出的反应也会反过来影响原先一方,促使原先一方作出新的反应。这样互相影响的过程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这样的定义引申到师生互动关系上时,我们就能很清楚的得出一个结论,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对彼此行为作出反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改变的过程,是师生在心理与行为层面上互相影响的持续、动态、反复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平等的主体地位上的,并且彼此之间积极的态度是互动过程持续的基础。

2师生互动策略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课堂趣味性:

小学英语教育不同于其他时期的英语教育,小学英语教育面对的教育受众主要是还处于孩童时期的小学生,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过去死板生硬的英语教学模式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对英语课堂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是一个极大的损害。但在课堂中加入师生互动之后,可以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一方面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互动式的教育方法也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听课集中度。课堂的趣味性是保证小学生替课效率的重要因素,对于还处于天真懵懂时期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或许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英语,但是当他们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时,自然而然就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在英语学习之中,互动式的英语教育能够大大改变过去沉闷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从而做到寓教于乐,在师生互动中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2.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模式创新:

师生互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之后学生需要作出反应,而学生做出反应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育的黄金时期,但过去传统的英语教育中忽视了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味有老师讲述知识,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在师生互动式的教学课堂之中,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体,从过去仅仅只是被动地听取老师讲课到在课堂之中有更多的参与,而在这样的参与过程之中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提出更多的`问题,在思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间就在孩童时期,互动式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帮住儿童在思维层面提高灵敏性,细致性和灵活性。积极的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之中,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思考,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反复的过程之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2.3有助于老师授课水平的提高:

就如同在前文中提到,师生互动式的英语课堂是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可以提升老师的授课水平。一方面学生在老师指导的互动中掌握英语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在互动之中提升自身的授课水平。在过去传统的课堂之中,老师授课往往只是单方面传输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老师无法对自身授课的真实情况得到回应,无法具体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但在互动式的教学之中,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反映的判断来认识自身授课的真实情况,明白授课之中存在着那些不足,从而更好地提高授课水平。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根据在互动之中学生所反映出来的具体情况来合理的安排授课计划,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3师生互动策略在英语课堂之中的运用。

3.1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授课环境:

在师生互动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营造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英语课堂上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参与。一个等级分明,不允许有不同意见的教学课堂只是老师一个人的天地,但是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却可以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这就要求,一方面需要老师不再以课堂主导者的身份参与课堂,而是以引导者的身份以行为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改变想法,从被动地吸收知识到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性。

3.2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讲述为主,但是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之中为了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就必须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单一的教师进行课堂讲述无法让学生参与进来,但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选择参与的方式途径。例如在课堂中提高英语趣味性活动的比例,利用游戏来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学生在游戏之中既可以对已掌握的英语知识加以运用理解,更可以提高对英语课堂学习的兴趣。

4总结。

综上所述,英语作为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对它的学习需要从小做起,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推动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育的质量,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共同促进师生双方的发挥进步。在互动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相互理解,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动互动式教育在小学英语课堂之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蔡莹.谈新课标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新课程[j],2016(04)。

[2]刘东.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英语教师[j],2016(01)。

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论文

师生情感融洽对于当前的英语交际教学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英语交际课堂中,交际双方――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双方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融合在智力与情感的交际过程中。英语课堂教学既是语言信息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是情感与内容的统一。在课堂中,师生之间进行的是面对面的内容信息和感情信息的交流。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用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我采取以下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而组成的,包括相互依赖、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自评和混合编组等基本要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今后,学生学习将更注重自主的学习方式,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表现在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教育应该重新设计,使人们通过扩大对其他人及其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认识来避免冲突,或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应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们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一些共同目标。学生在相互了解和平等的价值观中共同学习,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学会与他人同心协作,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情感教学,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开展合作学习。

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更是学习和活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积极主动、顽强执著地去思索创新。我认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活力,课堂教学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时机。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的趣味,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是我坚持不懈的追求。

1.让学生表演。

尽管平时忙于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我仍坚持采用表演的课堂形式。在处理一些情景生动的阅读课、对话课时,我常采用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活化教材。例如:译林版module6unit1projecttheinvisiblebench就是极好的剧本。我让学生自由组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以后,几个大组根据故事情节分角色扮演。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能把隐形板凳的滑稽表演到位,观看的学生也发出开心的笑声。看着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作为教师也被感染,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学生都精神饱满地、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在课堂中挤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们进行表演。他们拥有难以置信的想象力,会进行形式多样的表演,如有趣的小品、绕口令、猜谜等等。课间在教室的角落、教室外的走廊,我总能看到分成小组的学生面带微笑,投入课堂表演的准备中,都能自主地去尝试,参与到活动学习中。

2.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精选】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只是内涵和外延稍有不同。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照耀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几乎相等的两个概念。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的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而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长江之歌》;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小英雄雨来》;或是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如《母亲的纯净水》,或是反映歌颂友谊的,如《去年的树》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就要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会读书,从而把书读懂。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读。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正确的语音、语气和朗读速度,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尤其是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应提出帮助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富有表情的神态都会深深引着学生,使学生在听时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深印象,从而体会文章的含义。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日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尊重学生,凸显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处处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千万不能简单化、规范化。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讨论、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拿到一篇作品,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议中悟,在研中悟,在动中悟。要让学生在自主、开放、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如一个内心旅途,是生命的体验,感悟的历程。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教学艺术来活化课文语言的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沟通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智能。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素质教育研究的是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研究孩子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孩子们的个性,使他们各展所长。课文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编排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教师应参照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训练,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的放矢输导,使之各有所进。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党和国家对站在时代前列的广大教师殷切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时刻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为实施素质教育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翔。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成功(下),2007,(04)。

[2]张勇。浅谈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3]杨耕妹。浅谈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j].中学教学参考,2009,(07)。

[4]王秀丽。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能力培养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3)。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精选】

摘要:素质教育只能作为人类教育理想的终极目标,素质教育都要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考试这一工具又能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来服务。为了更好的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考试与素质教育理应手牵手。

教育以关系国计民生而被人们所重视。胡锦涛在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并且表明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素质教育走到现在已走过20多年的历史。为了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贯彻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1]的本义,人们对教育界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如:高校扩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的改革等等。但究其实际,竞争丝毫没有减弱且有愈加激烈的走势。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有成绩也有教训。但是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与考试的社会内涵。

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处于优先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且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素质教育是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它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因而是中国教育在未来发展中最具战略性的主题。

素质教育的内涵比以往发生了很大的不同,更加丰富、多彩。放眼今天的教育实践,我们应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抛开“应试教育”的羁绊,这才能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本义和主旨,也才能实现现代人对教育的更高要求,也才能把素质教育的开展落到实处。

在社会的宏观背景下,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筛选机制,历来被人们所重视。综观中国教育史,从周朝的贡士制度,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两汉的察举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以后的科举制,都包含了教育选拔的内容,而教育选拔大都包含了考试的内容。在现代社会,高考、技能考试、公务员招聘制度等均视为社会的筛选机制,是无可辩驳的合理的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作为一种制度化、合理化的手段,可以公正、公平、公开地选拔人才。这种考试是一种重要的吸纳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机制,是任何一种制度所不可替代的。

二、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考试的目标指是为社会、国家选拔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旨在为社会、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旨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从手段上看,考试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袭社会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引导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

素质教育并不是排斥考试,关键在于考什么,怎么考。考死记硬背,考一些僵化知识,当然应该反对;但如果考试考察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发展潜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等等,那就是应该的,至少是没有什么不对。

那么,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考试的最优化?对于这样一个深刻的教育理论问题,理论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过去的30多年中,高考作为一种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制度,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轨迹,但作为绝大多数人实现社会跃层的唯一途径,它也让很多人感到压抑和窒息。高考,作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反面典型,虽一直遭人非议,但其仍然在中国的教育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高考的关键不是存废问题,而是改革问题,更不应该得出高考功过的简单评论。

当然,考试还需要不断改革,素质教育也需要更好发展。在教育系统内部,对学生的分流是以考试为手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想道德的高低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此作为学生今后接受不同教育的依据。

事实上,考试也存在于世界上其他一切国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是绝对不可取消的。现今社会的“升学率”、“就业率”绝对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准。不怕考试,敢于考试,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内容,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应付的考试太多。

多年来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如果学校只有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而没有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改革很难取得成功;如果只有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没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教学方法改革就很难推行;如果没有考试方法的改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样是难以实现的;如果没有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就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的完善发展。

三、总结。

教育的问题并不能仅仅从教育本身找到解决的办法,而应该将问题置于社会大背景下去思考。因为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然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我们不能“仅教育而谈教育”。素质教育也一样,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内涵、制度、思想、意义等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不同地域,所呈现的素质教育模式也是千差万别。

参考文献:

[1]朱小蔓。素质教育与德育[j].中国德育。2006.1。

[2]朱小蔓。素质教育与德育[j].中国德育。2006.1。

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学习观;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作者简介:蔡蔚,任教于江苏省江都市第三中学。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初中学生具有知识面不广、思维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笔者认为也不竟然。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困惑,笔者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以下几点方法和措施,仅供同仁们参考: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初中的学生,见识较少、所学知识均比较浅显,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所知甚少,因此,他们可能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有的家长也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实际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那样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初中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教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教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教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从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可把学法指导的内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读法”指导。

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读数学书,在读的过程中,沿用小学的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既不能读懂,更无法读透,且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读数学书呢?平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是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枝干,并能粗略掌握本章节知识的概貌,重、难点;二是细读。对重要的概念、性质、判定、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等反复阅读、体会、思考,领会其实质及其因果关系,并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以便求教);三是研读。

要研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讨书本知识安排意图,并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把书本读“薄”,以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2.“听法”指导。

“听”是直接用感官去接受知识,而初中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果下降。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做到:(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的引入和形成过程;(3)听懂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预习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知识点);(4)听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及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5)听好课后小结。

3.“思法”指导。

“思”指学生的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更离不开思维活动,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可见,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掌握好知识的前提。初中学生的思维往往还停留在小学的思维中,思维狭窄。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指导时,应使他们在学习中做到:(1)敢思、勤思、随读随思、随听随思。在看书、听讲、练习时要多思;(2)善思。会抓住问题的关键、知识的重点进行思考;(3)反思。要善于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4.“问法”指导。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不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学科的学习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问,不懂得如何问。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问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回答后,顺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2)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3)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等的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4)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些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然,还要问其所以然。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因人而异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乐问、敢问、勤问、善问。

5.“记法”指导。

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没有笔记可记,有记笔记的学生也是记得不够合理。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所写的都记下来,用“记”代替“听”和“思”。因此,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在“听”,“思”中有选择地记录;(2)记学习内容的要点,记自己有疑问的疑点,记书中没有的知识及教师补充的知识点;(3)记解题思路、思想方法;(4)记课堂小结。使学生明确笔记是为补充“听”、“思”的不足,是为最后复习准备的,好的笔记能使复习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地区的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地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44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根本不知怎么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明显。

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地将讲授法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以便于我们提高教学成绩,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兆平。在新课改下推进素质教育[j].甘肃科技纵横,2008(4).

[2]翟鉴宽。推进素质教育“五个一”[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2(8).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精选】

论文摘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阐述了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8.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

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素质教育,要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备课、上课、实验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深入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备课、上课、实验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探究教学主要是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目的在于将科学家的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使他们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虽然当前的探究教学方式正在积极推进,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探究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1.以考试评价改革为导向,让教师放开手脚。

2.加强教师的“科学探究”体验,深化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3.教师对探究教学的特征及意义要加深理解,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4.注重案例开发,加强情境创设和整合环节,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为此,应扫除所遇到的障碍,并在课程改革中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以引导学生“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勇于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为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敢提问题;二是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三是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四是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五是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层次,经过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其次,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

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点燃。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点燃他思考的大好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含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再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拿不准”时,这说明他的头脑正处于困惑状态,教师这时就要“拉他一把”,但决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1.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吸引学生的兴奋点。鲜明的画面,直观的视觉刺激,还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教育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助于加强直观教学,丰富感性认识,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多媒体课件,采用变微观为宏观、变虚为实、变远为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等方法来表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顺利实现认知目标的达成。

3.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辅助化学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例如,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整个反应过程速度很快,由于反应的容器——试管不是很大,反应物——金属也只不过是片状固体,若只采用演示实验,只有坐在前几排的学生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其他学生就无法对其描述。若采用实物投影仪直接投影在荧屏上,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实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具备必需的实验设备和条件之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必须强化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

其次,是装置原理的思维训练。“装置原理”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实验的目的,应当选用何种仪器、设备,采用何种组合、联接方式的道理。

再次,是操作原理的思维训练。“操作原理”指的是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活动的理由。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新课标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素质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地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和技能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课程标准》为现代义务教育明确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不断实践,用“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等理念为指导,探索常规教学新模式。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完善“人”,促进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当然新课程不是不要分数、不要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把学习掌握知识与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成“才”的努力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让知识与身心一同成长。我们以往评课时参照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好”,这里的双边活动指的就是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为达到这一标准,教师设计了许多课堂提问,教学便在师生之间讲与听、问与答的程式化中进行。久而久之,师生达成了许多默契,如教师课解时,学生必定认真听,不得打断教师的讲述;只要教师稍有停顿,学生必会齐声答问。为活跃课堂,一些教师往往用诸如“好不好”“对不对”“正确不正确”“生动不生动”之类的浅层提问来引发学生简单而响亮的回答声。在新课程形势下,有人提出了“教学就是交往”的理念,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氛围。

1教师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完成“愿学、能学、会学”的发展过程。

1.1学生“愿学”是基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做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小学生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影响到他自愿参与该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程度。在教学中,师生应始终处于合作者。我们的做法是:课内教师少站讲台,多到学生中认真观察、听取他们在学习活动里的做法和表述;课外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玩,了解学生的喜爱,交流情感,使师生融为一体;给每个学生真诚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人;为人师表树立典范,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好,使教师成为学生心中偶像。综上所述,教师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换来学生对教师的敬重,使学生从愿配合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爱小动物及玩具,对周边新事物感兴趣。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把学生喜爱的动物、游戏及熟悉的事物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完成对生活兴趣到学科内容兴趣的转化。总之,现代教师应具有“母亲”、“智慧”和“幽默”的特点,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广泛信息传递,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真诚地“愿学”。

1.2“能学”是保证。教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方案时,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熟悉的事物,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现实世界的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观察、操作、思维等方法,达到储存信息适于迁移。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对生活原形的观察、分析、提炼获取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科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自主发现规律,享受成功的喜悦。应用规律作用于生活实例,进行质疑、讨论、交流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体验所学知识在今天的用处,并转换为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活动效果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集体评价,通过评价活动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教学内容必须把握“度”,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及方法,自主探索学习的内容教师不讲解,学生讲清楚的知识教师不重复,做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教师的培养,其认知涉及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将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能学为会学提供了坚实保证。

1.3“会学”是目标。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把教科书作为常读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学会在书上勾画重点,批注疑难和体会。让每个学生使用自学记录本,收集新知在生活中的实例、原有知识经验对新知的作用过程及对概念意义的不同表述。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代换、假设、转化等学法为重点,使学生在自学时有法可用。先小组交流,形成初步的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最后反作用于学生收集的生活实例。这样,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实践表明,在贯彻“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理念中,教师的备课将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培养学法为重点,建构知识为目标;上课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进而在质疑、解疑的交流讨论中完成学习活动,尽可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规定行为和讲解。使学生形成“怎么学”,明确知识从“哪里找”,为迈向学习化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教育观念,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

现代媒体往往把师生关系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条小溪与一杯水”,都只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给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因此我更欣赏“灯芯和煤油”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赖于学生。正如我的学生所设想的师生关系体是由教师的经验与学生的好奇和热情组成股份公司。现代解释学也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正由“主客模式”向“互主体模式”转变,教学相长,学生也是老师,“向学生学习”是一种时代的新理念。打破教师万能、唯我独尊的观念,容纳不同意见,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扮演好欣赏者、主持人、学习者……去为学生服务。

2.1扮演欣赏者的角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我逐渐扩大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对于每一篇课文,经过教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能够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握。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以及学生易于把握的课文,辅导学生学习课文、领会要点、上台讲课,而自己作为欣赏者,则由前台转到了幕后。如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上课前,我向一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要点,让他查看、搜集有关资料,听取家长和同学的意见,然后给同学上课。该同学在讲课中,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用学生的语言、情感,解释了祖国尊严的表现和重要意义,学生听了倍感亲切,很受鼓舞。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发言热烈,提出的观点、讲述的内容大都符合课文要求。最后,教师总结升华,画龙点睛,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2.2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中央台有一些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思品课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老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课堂教学的主持人,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

2.3扮演学习者的角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展。学校和教师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各种超文本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各个社会化场所,新的交往形式,例如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宽了一代人的学习和交往空间。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一个教师如果不学习,那么他过去所拥有的知识或许就不能成为今天“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本。确实,有些现代信息,我们的学生比我们老师知道得多,看问题也现实得多。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相当敏锐,凭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令学生满意的接受,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因为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在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3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创新课堂结构。

3.1课前师生共同准备教学内容。

3.1.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寻找生活原型和应用实例。查阅资料,访问实地和资讯他人,制作说明自己观点的学具。

3.1.2教师准备:熟读教材,明确隐含内容,建构认知网络,提出思维顺序。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和学生未发现的思维障碍处,制定启发措施。组织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生活原型及应用实例。制定教学活动整体方案,达到宏观调控。把教师的备课变为学习活动参与者共同准备,不但培养学生迈向学习化社会主动学会学习,而且为创设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合作学习的课堂提供了保证。

3.2完成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交流读书体会,展示收集信息,达成初步共识,明确疑难;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完成直观感知,需要时作适当补充。小组讨论、操作验证、提出想法;教师到各小组听讨论、看操作,进行个别引导。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同学补充,阐述用什么方法发现和验证的规律,争论中形成共识;教师应启迪学生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用规律再认识收集的信息,形成创新和发散思维;教师应组织学生由近及远探究生活实例,并提供大家感兴趣的身边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建构的知识去解决。自评、互评和全体评相结合,同学间听取建议,修正不足。使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把研究“教法”转变为研究“学法”,把落实“双基”丰富成“是什么、哪里找、有什么用、怎么用”。不但为学生终身学习建立根基,而且在学会认知的同时,学会做事。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整体工程,最突出的感受用八个字概括:变化、挑战、创造、完善。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更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认识形成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随着多项信息渠道的打通,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都能展示自我,各尽其能,相互启迪,各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邓永富。用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常规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

2黄谋荣。花瓣雨。人民日报,2007.9。

4郑易。小学教学改革。鞍山教育网,2007.8。

5吴源。新课程改革总结。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3。

6殷晓棠。怎样促进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实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9。

7张丽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如何定位。鞍山教育网,2005.6。

8栾兰。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5。

9滕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怎样备课。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10孙晓琦。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人民日报,2006.2。

素质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发展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方法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教育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发展;在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规律,大胆创新实践。

五、高尚的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听力、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程景民现代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相关范文推荐
  • 02-21 延期送达申请书(热门20篇)
    更多申请书不仅是为了满足所需申请的要求,更是一次展示自己综合素质的机会。在下文中,我们将会看到一些精心编写的更多申请书,它们都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法定代表人:该
  • 02-21 攻坚克难事迹材料大全(16篇)
    通过撰写事迹材料,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和传承那些伟大的人物和事件。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善于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02-21 简单产品购销合同书(精选19篇)
    购销是商业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企业来说,购销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经营的成败。在以下购销总结范文中,可以看到一些成功企业是如何进行市场拓展和推广的。
  • 02-21 小学语文评课心得体会大全(18篇)
    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提高学习效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小学
  • 02-21 心理剧心得体会(模板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对所学、所感、所悟的总结和归纳。如果你对心得体会写作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帮助你理清思路。心理剧是一种以揭示人物内心
  • 02-21 学习投诉案例心得体会总结(优秀24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和总结过去的经历,进而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当然,每
  • 02-21 最新幼儿园师德师风方案解读(汇总20篇)
    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履行职责、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值得一提的是,以下师德师风总结范文均来自一线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可参考价值。为贯彻执行《教育法》、《义务
  • 02-21 二手车寄卖合同(通用13篇)
    范文范本是学习和写作的重要资源,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领域的优秀作品供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甲方(出售方):身份证号:乙方(
  • 02-21 珍惜荣誉演讲稿(通用19篇)
    作文是一种对学习成果的总结和展示形式,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5.范文范本的收集和整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我们努力为大家提供最全面和优质的范文资源。
  • 02-21 入职第二天心得报告(实用21篇)
    心得体会可以记录下学习或工作中的点滴收获,让自己有更多的成就感。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思路和参考。第一段:引入主题,介绍入职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