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计划中,教师明确了教学的内容、目标、方法和评价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序的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摘要:把中外不同国家的物理教学相比较,发现中国的普通物理教育在基础概念等理论方面学习的非常全面;而外国的大学普通物理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具体教学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国外物理的实验教学。本文对国内外大学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的不同之处加以比较,并结合我们学校大学普通物理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来谈。
一、普通物理教学体制。
国外的发达国家,从教学体制上看是采取“双管其下”,“两手抓”的方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是独立设置的,和其他课程一样,有独立的学分和确定的教材,并且由教授,副教授或主力教授上课。我国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室按课程设置。就教学体制来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课是为验证理论而开设的,隶属教研室管理,有少部分实验课从理论课中独立出来,实验课与课堂之间不衔接,呈离散型。长此以往,我国毕业生动手能力地下,是不足为奇的。
在我校内部,此标准具有超前性,导向性,是从科学发展的趋势与军校要求以及基础课教学实验室特点出发的。实验室主任由学校聘任地方名牌大学的实验室资深主任,实验室技术人员由物理专业,电子专业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等的优秀老师组成,技术人员结构合理,形成一套独立于理论教学的人员结构。
但是尽管如此也是和国内地方大学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很多。
国外的优秀大学,在物理教育中不仅重视实验教学,而且还把它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美国非常重视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形成一块“科研,技术,生产”三位一体的教学技术区域,强化了人才质量的培养提高,从而促进了国家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我国的普通物理教学多年来的轻实践,轻实验教学,造成实验教学地位低下。要想改变现状就要改革实验室体制,要将实验教学走出从属地位,将学生在校四年的实验教学环节作为统一的有机整体来考虑,明确各阶段应达到的能力水平,使之形成一个有序,良性循环的实验教学机制。这样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才能并驾齐驱,各尽其责。同时,借助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教师可以边教边学,边从事科研,反过来科研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一优越的条件,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等一批有识之士到实验室来工作。
三、物理教学学时分配和教学内容的比较。
国外实验教学时数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列日益提高,一般约为总时数的三分之一。有的高达二分之二。而我国的实验教学大多从属于理论教学不独立开设,实验学时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较少,一般约为10%―20%左右,以我校为例,我校大学物理实验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6.7%。所以物理实验室建设的好与坏一个关键条件就是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否饱满,只有物理实验课时的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增多,其动手能力、科研能力才能逐步提高,逐步适应军队对人才的需求。
在教学内容上,我国的实验教学与国外的实验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国外的实验教学基本上属设计性实验,且与实践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经典型的,属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实验仅占10%左右。这样双方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这是我国实验教学差距较大的一环。
四、普通物理成绩的评定。
国内外关于物理文化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在国内在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心目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是好学生,这造成学生只获得高分才学习,而不去独立思考。而在国外的大学里老师和学生乃至学生家长都不是非常看重分数,或者可以说分数对他们来说并不那么至关重要;他们更注重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其物理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国外的大学学习物理受到老师表扬和同学看重的是实验课积极参加和平时的物理科普活动的组织者、还有课外活动积极主动参加的人。这与国内以期末考试一张卷子定结论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就是在考试上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国外的物理实验课不仅独立设置,而且有独立的学分,在整个学分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我国的实验课因绝大多数不独立设置,其考试成绩一般仅占10%~20%。由于物理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过少,这是学生不重视实验课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要想改变现状,把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就要建立独立且平行于理论教学的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由此形成一整套独立的考核体系和办法,才能切实把住实验检验关,真正实行两手抓的方针。
以上通过国内外物理教学及实验教学的比较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国实验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从而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的紧迫性、必要性、重要性。大家共同努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大学物理教育进行全方位的例题调整,建立一个规模相当、结构合理、设备先进、队伍整齐、环境优良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是深入高教改革,培养优秀部队人才的有效途径。
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
操作:
1.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
讲解:
1.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
浅谈自然材料在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
作为农村幼儿园,缺乏资金,从而缺乏环境创设的.材料及缺乏各种玩具和活动材料。如何就地取材,运用自然资源,体现农村幼儿园的特色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自然资源在农村幼儿园的运用。
一、充分收集多种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素材。
农村的自然资源包罗万象,品种丰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能运用到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教玩具制作当中去呢?肯定不是。这其中可以大致有这样几类比较适用的:种子类(玉米、黄豆、绿豆、谷类等),竹木类(竹筒、木块、树皮、篾条、树叶、松果等)、秸杆类(麦杆、稻草、油菜杆等),瓜壳类(花生壳、瓜子壳、丝瓜壳等)。一般来说,都是运用晒干后,易于操作的,而不是新鲜的,不容易保存的。
要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就要充分收集自然资源,一个是在数量上,一个是在种类上。数量多才易于运用,种类多才能避免单调。
二、创新设计,发掘自然资源的最大使用价值。
在我们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教玩具制作中,如何运用自然资源并不是约定俗成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充分开动脑筋,创新设计。一般来说,竹木类、种子类因为比较硬,所以适用用自制教玩具比较多,而秸杆类、瓜壳类适用于环境创设比较多。真正在实践中的运用还需要平时多动脑筋,多实践,因为在这方面的尝试和经验都不是很多,现成的可以借鉴的东西也很少。
在这里,我可以建议一些,在教玩具制作方面,竹子可以制做很多体育用具,如跑马竿、踩跷筒、竹圈、小推车、竹蜻蜓、竹扭棍等;木头可以做陀螺、积木块、木凳等,稻草可以搓成草绳,种子类可以穿成串用于数数。在环境创设方面,可以用各种瓜壳来粘贴,还可以用各种秸杆来编织进行装饰,总之就是多动脑,多想办法。
三、灵活使用,美化搭配。
一般来说,自然材料的颜色比较深沉,而且不容易粘贴,在使用的过程中大家都觉得比较吃力,这就需要灵活使用,美化搭配了。我这里有几点建议:
1、在使用之前要进行初加工,比如对竹木类进行切割打磨,对瓜壳种子类进行筛选,对秸杆类进行剪切等,反正就是为了在使用中更易于操作。
3、要充分美化,怎么样美化呢,一个方法是上色,根据实际的需要给自然资源上漂亮的颜色,可以用油漆也可以用广告颜料,另一个方法是与彩色卡纸搭配。
总得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使用自然资源只要兼顾到美观和实用,再加上我们老师们的巧妙构思,就充分展现了农村幼儿园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色,这是城市幼儿园所不能代替的。
作为农村幼儿园,确实存在各方面困难,但是只要大家勤于思考,全身心的为了幼教事业的发展而努力,我相信,农村幼教是有出路的。
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摘要:面临新课程改革,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课堂演示实验也应该积极地进行改革,让实验教学更大限度辅助物理课堂教学。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演示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的重要举措。因此,改革创新物理实验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物理实验演示改革创新。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科学素质,如何改革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是当今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就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近年来高考物理试卷对实验的考查,不仅从学生实验发展到演示实验,而且已从简单的背诵实验知识转向考查对实验思想、原理、方法的理解上,重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许多物理教师只重视理论的讲授和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少学校教学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简陋,地方狭小拥挤,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对于大纲规定的实验,不仅开出率低,而且演示实验的作用和地位还在低水平徘徊,使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低。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应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改革演示实验教学,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二、新课改对物理实验演示的要求。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能力,它的主要过程为: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由于学生已学会了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可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并设计出实验装置:首先用弹簧测力计和细线测出石块刚好浸没在水中时浮力的大小,然后再让石块逐渐往下深入,看浮力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通过实验而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在水中的深度无关的结论。通过对可行性实验方案的讨论设计,使学生走出了思维的陈旧性,增强了创新意识。
2.把实验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操作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技能,实验过程是培养学生使用各种实验器材来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安装各种复杂的实验装置进行各种物理实验操作,并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做好实验记录,做好实验结果的总结以及应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都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他们具备必要的科学思想素质,有能力运用实验的手段去研究物理问题。比如实验要求学生会用钟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同时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这个实验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和填写实验报告。通过这个实验,学生除了学会正确使用钟表和刻度尺,学会自己调节和改进实验装置的操作技能之外,还学会了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们还可以自行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演示。
例如:在“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变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为边做边讲实验,每两位学生发一套实验器材(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实验中让学生首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把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觉、观察力的材料,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感生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最后训练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顺理成章地写出楞次定律。
4.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多媒体可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例如,对于“lc电磁振荡电路”的振荡过程分析,笔者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动画功能,展现了随着电容充放电的进行,lc回路中电场能和磁场能之间的周期性变化,振荡电路的大小和方向变化的全过程,安全逼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着精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求知欲高度旺盛的状态。
总之,物理课堂演示实验要与学生的分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训练,搞好实验创新教学,把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推向一个新的平台。
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
物理新课改大风潮席卷各大中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以前传统课堂重在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新课标将课堂教学目标分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再只注重知识的传送,而是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的社会不缺乏奥赛机器,而是缺乏发明创造,所以,新课改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但是新课改也能很多老师苦不堪言,学校要成绩,那么教师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大网下寻求素质教育的狭缝?这是很多学校老师的心理矛盾。
这节课是在实验室上的,小组实验。
学生是第一次迈入实验室,很多的兴奋和躁动很明显,x老师在课堂的开始严格要求,受到很明显的效果。学生坐姿很端正,精神很饱满。我也很期待这节课的完美收官。
评课:
x老师是用图片导入新课,选用四个图片都是动物照镜子的,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接着老师拿出一块大平面镜,问学生,你觉得平面镜成的像在哪里?学生七嘴八舌,很多同学说在平面上,这是学生错误的生活经验,所以如何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x老师在这里,用语言跟随学生的思维,假设现在所有人成的像都在平面上,那么大家的像不都是在一起了吗?那像不是花了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生活经验,于是自然而然能猜想出来,平面镜成的像在平面镜的后面。
然后x老师让学生观察刚才的四幅图片中的像,完成课本中实验活动部分的猜想与假设。接着教师就是为实验细节做铺垫。抛出了很多问题:“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如何找到像的位置”、“什么是镜面”,让学生观察自己手边的实验器材,并仔细研究实验器材的特点,并一一作分析,这里,可以看出教师深厚的知识积累,雄厚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为实验做了很多铺垫,细节讲解,最后进行到课堂的25分钟的时候,终于让学生开始做实验,测量三组数据,但是实验只进行5分钟,就结束了,学生还没有自己摸索实验,还不会找到像的位置,教师就开始总结归纳平面镜成像规律。所有的实验细节、所有的实验结论都是教师代劳,学生都只是看客。
一节实验课,是名不副实的实验课,一节课45分钟,教师讲了40分钟,学生头脑被老师霸占了40分钟!!
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进行对比试验,引发认知冲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合理的安排对比试验,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相关物理知识。如在讲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一章节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使用开关、新干电池、导线、小灯泡等实验器材构成一个回路,然后闭合开关,此时小灯泡会发光。教师再用将新干电池换成旧干电池,其他器材保持原状,在重新闭合新电路之前,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与上次试验相比,本次试验小灯泡能否发亮?光亮程度如何?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后,重新闭合电路,小灯泡几部没有发出亮光,这与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不一样,于是便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自己动手投入实验,探寻原因和结果。
二、优化自主实验,提高学生积极性。
除了演示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实验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自主实验中可以亲自操作,从而积累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自主实验主要包括课外实验和课堂实验两大类。自主实验的结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既有分组实验,又有个体实验,让学生在增强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意识的同时,也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1.增强课堂自主实验。
课堂自主实验是目前物理实验教学最常用的实验模式,在课堂自主实验中,学生是操作的主体,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和评价。例如在进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提出“单摆简谐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如何运用单摆检测重力加速度?”等问题。让小组带着这些问题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摆线、米尺、小球、卡尺等器材,让学生先自主研究卡尺和秒表的用法,然后教师再做正确的示范和讲解。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验细节加以指导和纠正,并组织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和过程,最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通过自主实验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学术态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能将实验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还应合理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验。让物理实验拓展和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还可以充分展现物理教学的实用性特征,进而激发学生对物理教学的兴趣。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到户外利用生活资源,结合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小实验、小发明。例如教师可以将一根筷子插入一个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缓缓上提,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蕴含的物理学知识,进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从而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设计物理
《杠杆》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教学中从活动"比赛拔钉子"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在活动中认识人类对工具的了解与依赖。然后给学生提供羊角锤、螺丝刀等工具,让同学们自己选择工具参加比赛。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从而引出简单机械的使用,杠杆的定义、认识杠杆的几个要素,并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步步深入教学。
“杠杆”一节在本教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既是前面“力”内容的延伸,又是后续内容“其他简单机械”探究学习的开始,本节的学习任务我把它分成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完成对杠杆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认识有关杠杆的五要素,第二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阶段,已经具有一定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进步。尤其是通过一段时间对物理的学习对物理实验充满着好奇心和兴奋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识积极主动交流、讨论,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活动,许多学生已经能较熟练地应用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图表法、归纳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他们自己已积累了一定的的探究经验,比较注重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这样的“学情”较利于本节的学习任务驱动。
1、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绘制杠杆示意图,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并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为自己提供方便的强烈意识,更进一步认识探究活动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重要性。
1、学生:自带生活常见工具,如:羊角锤、开瓶器、螺丝刀、老虎钳、剪刀、核桃夹等。
2、教师:课件、黑板、自制简易杠杆、弹簧测力计、钉钉子及螺丝钉的木板、设计数据分析记录表及三维目标评价表。
1、在简单介绍人们对杠杆的初步认识后教学从学生活动开始,老师先把同学们分配为几个学习小组,给每组同学发一块木板,钉上九个普通钉子和一个螺丝钉,并与同学一起准备羊角锤等生活中的常见工具,让同学们参加拔钉子比赛。借以考察同学们对简单工具的使用情况并引入杠杆的教学,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2、用“讲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打好基础,并在“认识生活中的杠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3、用教师提供的带刻度尺的简易杠杆以及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实验: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的左右加挂钩码充当动力与阻力,读出大小并记录,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并记录。
进行实验:改变钩码的个数与力臂的大小,多次进行实验并交流讨论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交流讨论:评估、交流各小组的实验过程的异同、出现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并选出代表上台展示该小组的成果。通过交流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展示让学生体会成功感。
4、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学生知识的收获、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收获了那些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汇报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通过学生的回答及时捕捉相关信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实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新课引入环节创设了学生的日常认知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在课堂一开始的比赛中,大家在拔出9枚普通钉子和一枚螺丝钉时,大家拔钉子的方法都一样,用的的都是羊角锤,不同的只是在于对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上,但在对待最后一颗螺丝钉时大家的方法出现了差异:有同学根据平日的经验选择了螺丝刀,有的同学却直接用羊角锤拔出了螺丝钉,且用羊角锤更有力、更高效,但对木板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就有效地刺激了学生们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欲。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既有学生所想又有学生未想到的,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把课堂变成师生相互倾听的场所,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多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不要完全拘泥于自己的设计思路。反思这节课让我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物理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而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熟悉物理学发展史不断的与时俱进。
物理教学设计
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会描述这些属性。
2、会根据物理属性对物质分类,能与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3、通过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设想重点: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难点: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探究兴趣。
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比热容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二讲授新课。
1.播放光盘,铁钉在石蜡上刻画的图片。体验物质的软硬程度不同。
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
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大小,
并按硬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组织学生设计“比较这七种物质硬度”的实验方案。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
(硬度大的痕迹浅)。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巡视指导。
(5)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6)介绍硬度这种物理属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物理属性。
(1)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6-18,讨论物质还有哪些物理属性。
(2)播放苏科版配套光盘中有关物质的物理属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4.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
(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巡视指导。
(5)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6)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5.指导学生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分类。
(1)介绍自然界的物质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按物理属性加以分类研究是研究物体的比较简单的办法,这也是科学家常用的方法。
(2)组织学生对课本第19页中第一题中的物品进行分类。
(3)组织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的南京长江二桥。
(4)播放苏科版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或自制的课件。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学习指导用书。
家庭作业:补充习题。
6.5物质的物理属性。
硬度:描述物质软硬程度的物理量。
硬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导电性,
导热性,延展性,弹性,
磁性,韧性。
教后感:
物理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磁场。
1、了解电流的磁场,理解磁感应强度、磁力线、磁通、磁导率、磁场强度磁导率等概念。
2、理解磁场的几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通电直导线和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方向的判断方法。
4、培养学生关注细节,认真思考的习惯。
1、磁力线、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导率和磁场强度的概念。
2、电流的磁效应及安培定则的应用。
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
利用课堂实验对磁体的磁场、通电导体的磁场进行演示、讲解。
1、导入和实验演示20分钟。
2、奥斯特的故事引出电流的磁效应20分钟。
3、磁场的基本物理量30。
4、总结和习题练习10分钟。
结合本节课知识,搜集生活中电流磁效应的具体实例并进行分享。
1、初中咱们学过磁,大家回忆一下,磁体分几个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样的?
2、磁极之间不接触而会有作用力,他们之间通过什么发生作用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疑惑。
通电导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
分析:
在磁体或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使得磁极间没有接触却有相互作用力。试验中,小磁针在不同位置受到的作用力不同,说明不同的位置磁场的强弱不同。
1、磁体与磁极。
某些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金属或者它们的合金的性质称为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
2、磁场与磁力线。
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区域叫做磁极。
磁力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磁力线是互不交叉的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由n极指向s级,在磁体内部由s极指向n极;磁力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即小磁针在该点静止时的n极指向;磁力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磁场的强弱。磁力线越密集,表示该处磁场越强,磁力线越稀疏,表示该处磁场越弱。
3、电流产生的磁场(由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故事引入)。
通电直导体产生的磁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直导体,让伸直的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其余四指所环绕的方向就是磁力线的方向。
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与电流的方向一致,则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内部磁力线方向(即大拇指指向通电螺线管的n极)。
磁场相关物理量。
1、磁通。
通过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某一面积上的磁力线的总数,叫做通过该面积的磁通量,简称磁通,用字母表示,单位为特斯拉(t)。
3、磁导率。
磁导率是表示介质对磁场影响程度的一个物理量,=4π×10-7h/m。
把任一物质的磁导率的比值称为相对磁导率,用表示,单位为安每米(a/m)。
磁场强度只与线圈中的电流及线圈的几何尺寸有关,而与媒介质的磁导率无关。
1、回顾本次所学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加深理解与记忆。
2、通过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触?
1、“磁力线始于n极,终于s极”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磁通”与“磁感应强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3、磁力线的特点有哪些?
本节课除了完成要求的知识点讲解外,引入奥斯特的生平故事,重点的强调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做有心人,在细微中发现大奥妙,解决大问题。奥斯特的发现将电和磁联系在一起,后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很多有益于人类生活的东西。
附:奥斯特的故事。
奥斯特(hanschristianoersted,1777~1851年)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1777年8月14日生于丹麦的路克宾。1794年他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医学和自然科学,1799年获得博士学位。1801—1803年他旅游德国、法国等地,于1804年回国。1806年被聘为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化学教授,研究电流和声等课题。1824年倡仪成立丹麦自然科学促进会,1829年出任哥本哈根理工学院院长,直到1851年3月9日在哥本哈根逝世。终年74岁。
奥斯特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一直坚信电和磁之间一定有某种关系,电一定可以转化为磁。当务之急是怎样找到实现这种转化的条件。奥斯特仔细地审查了库仑的论断,发现库仑研究的对象全是静电和静磁,确实不可能转化。他猜测,非静电、非静磁可能是转化的条件,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电流和磁体有没有相互作用的课题上去。他决心用实验来进行探索。
1819年上半年到1820年下半年,奥斯特一面担任电、磁学讲座的主讲,一面继续研究电、磁关系。1820年4月,在一次讲演快结束的时候,奥斯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又作了一次实验。他把一条非常细的铂导线放在一根用玻璃罩罩着的小磁针上方,接通电源的瞬间,发现磁针跳动了一下。这一跳,使有心的奥斯特喜出望外,竟激动得在讲台上摔了一跤。但是因为偏转角度很小,而且不很规则,这一跳并没有引起听众注意。以后,奥斯特花了三个月,作了许多次实验,发现磁针在电流周围都会偏转。在导线的上方和导线的下方,磁针偏转方向相反。在导体和磁针之间放置非磁性物质,比如木头、玻璃、水、松香等,不会影响磁针的偏转。1820年7月21日,奥斯特写成《论磁针的电流撞击实验》的论文,正式向学术界宣告发现了电流磁效应。
奥斯特的功绩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为了纪念他,国际上从1934年起命名磁场强度的单位为奥斯特,简称“奥”。1937年美国物理教师协会还专门设立了奥斯特奖章,来奖励教学有成绩的优秀物理教师。
关键词:奥斯特1820年电流的磁效应。
物理教学设计
1、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该物体就具有了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中间磁性最弱。当悬挂静止时,指向南方的叫南极(s),指向北方的叫北极(n)。
3、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叫做磁场。磁场对放入它里面的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5、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磁场方便,我们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6、地球也是一个磁体,所以小磁针静止时会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指向南北,由此可知,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7、地磁南极与地理北极、地磁北极与地理南极并不完全重合,中间有一个夹角,叫做磁偏角,是由我国宋代学者沈括首先发现的。
8、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存,叫永磁体(如钢);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在短时间内就会消失,叫软磁体(如软铁)。
1、通电导线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
2、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在通电情况下会产生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当于条形磁体的磁场。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以及螺线管的绕线方向有关。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强弱、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4、在通电螺线管里面加上一根铁芯,就成了一个电磁铁。可以制成电磁起重机、排水阀门等。
5、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可以使用右手定则:将右手的四指顺着电流方向抓住螺线管,姆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该螺线管的北极。
1、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1、通电导体在磁声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2、电动机由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平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换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平衡位置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实际生活中电动机的电刷有很多对,而且会用电磁场来产生强磁场。
1、在1831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没有使用换向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它的方向会周期性改变方向,这种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电。它每秒钟电流方向改变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我国的交流电频率是50hz。
3、使用了换向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它的方向不变,这种电流叫直流电。(实质上和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完全一样,只是直流发电机是磁生电,而直流电动机是电生磁)
4、实际生活中的大型发电机由于电压很高,电流很强,一般都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方式来发电,而且磁场是用电磁铁代替的。发电机发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我们把物体能够 的性质叫磁性。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 ,条形磁铁的 磁性最强, 磁性最弱。
2.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 ;异名磁极相互 。
3.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我们把它做 ,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它对____________的作用来认识。
4.为了形象而又方便地表示磁场的方向和磁场分布情况,我们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这样的曲线叫 。磁体外部周围的这种曲线都是从磁体的 极出来,回到磁体的 极。
5.1820年丹麦科学家 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6.地球是一个巨大的__ ____。地球周围的磁场叫做 。地磁的南极应在地理的 极附近.实际上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正好重合,世界上最早注意到这一事实的人是我国宋代学者 ,这个发现比西方早了400多年。
7.实验表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 的作用,作用方向 与和 都有关。
8.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 hz,周期是 s,电流在每秒内产生的周期性的次数是 次。
9.电磁继电器是利用 、 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它是利用 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二.单项选择题(共30分)
1.下列关于磁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c.一个磁体可以分割成只有一个磁极的磁体d.磁体周围的磁感应线都是均匀分布的
2.关于磁场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磁场是由磁感线组成的 b.把磁体放在真空中,磁场就消失
c.磁场中任何一点的磁感线方向跟放在该点的小磁针s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d.磁感线只是用来描述磁场的假想曲线,实际上不存在
3.把钢条的a端靠近小磁针北极,它们相互吸引,靠近小磁针南极,它们仍相互吸引,则 ( )
a,钢条a端为北极,b端为南极 b,钢条a端为南极,b端为北极
c,钢条可能有磁性,可能没有磁性 d,钢条没有磁性
4.下列哪种物理现象的发现和利用,实现了电能大规模生产(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 )
a.通电导体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无关 b.通电导体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无关
c.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一个改变,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就改变
d.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同时改变,通电导体受力方向肯定改变
6.下列有关电磁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中感应电流方向只与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b.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c.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 d.电动机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利用磁场对通电导体产生力的作用制造的装置是( ).
a.电动机 b.发电机 c.电铃d.电磁铁
8.磁现象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大的方便,以下这些做法中,不恰当的是( ).
a.将磁性材料装在冰箱的门框上,制成“门吸” b.利用磁铁制成双面擦窗器
c.电视机上面放一块磁性治疗仪 d.用磁带来纪录声音
物理教学设计
操作:
1.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
讲解:
1.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
浅谈自然材料在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
作为农村幼儿园,缺乏资金,从而缺乏环境创设的材料及缺乏各种玩具和活动材料。如何就地取材,运用自然资源,体现农村幼儿园的特色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自然资源在农村幼儿园的运用。
农村的自然资源包罗万象,品种丰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能运用到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教玩具制作当中去呢?肯定不是。这其中可以大致有这样几类比较适用的:种子类(玉米、黄豆、绿豆、谷类等),竹木类(竹筒、木块、树皮、篾条、树叶、松果等)、秸杆类(麦杆、稻草、油菜杆等),瓜壳类(花生壳、瓜子壳、丝瓜壳等)。一般来说,都是运用晒干后,易于操作的,而不是新鲜的,不容易保存的。
要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就要充分收集自然资源,一个是在数量上,一个是在种类上。数量多才易于运用,种类多才能避免单调。
在我们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教玩具制作中,如何运用自然资源并不是约定俗成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充分开动脑筋,创新设计。一般来说,竹木类、种子类因为比较硬,所以适用用自制教玩具比较多,而秸杆类、瓜壳类适用于环境创设比较多。真正在实践中的运用还需要平时多动脑筋,多实践,因为在这方面的尝试和经验都不是很多,现成的可以借鉴的东西也很少。
在这里,我可以建议一些,在教玩具制作方面,竹子可以制做很多体育用具,如跑马竿、踩跷筒、竹圈、小推车、竹蜻蜓、竹扭棍等;木头可以做陀螺、积木块、木凳等,稻草可以搓成草绳,种子类可以穿成串用于数数。在环境创设方面,可以用各种瓜壳来粘贴,还可以用各种秸杆来编织进行装饰,总之就是多动脑,多想办法。
一般来说,自然材料的颜色比较深沉,而且不容易粘贴,在使用的过程中大家都觉得比较吃力,这就需要灵活使用,美化搭配了。我这里有几点建议:
1、在使用之前要进行初加工,比如对竹木类进行切割打磨,对瓜壳种子类进行筛选,对秸杆类进行剪切等,反正就是为了在使用中更易于操作。
3、要充分美化,怎么样美化呢,一个方法是上色,根据实际的需要给自然资源上漂亮的颜色,可以用油漆也可以用广告颜料,另一个方法是与彩色卡纸搭配。
总得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使用自然资源只要兼顾到美观和实用,再加上我们老师们的巧妙构思,就充分展现了农村幼儿园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色,这是城市幼儿园所不能代替的。
作为农村幼儿园,确实存在各方面困难,但是只要大家勤于思考,全身心的为了幼教事业的发展而努力,我相信,农村幼教是有出路的。
物理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学会从信息短文中寻找相关物理信息。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信息题型的解题方法学习。
视频引入:你从漂流的视频中获得什么物理信息?
一、什么是信息型试题?
把日常生活中、自然界中、科学技术中的某个情景,利用短文、图象、表格、铭牌、漫画等提供信息。它是声、光、电、力、热等知识延伸和拓展。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和分析从中筛选出有关的信息,然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试题类型:短文型、图表型、铭牌型和综合型。
三、解题方法:
第一步:阅读信息:通过阅读,了解信息的主要内容,理解材料涉及的物理知识。
第二步:发挥联想:将背景中的信息,转化为熟悉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排除与问题无关的干扰信息。
第三步:提炼信息:机会问题,提炼出信息中的解题信息。
第四步:解决问题: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抓住关键词语,准确的利用物理知识解题。
例1:阅读短文。
微波炉是现代家庭中的烹饪工具。接通电源后微波炉内的磁控管能产生频率很高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故称为微波。微波有以下重要特性:(1)微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微波遇到金属物体,会像光遇到镜子一样地发生反射。(2)微波遇到绝缘材料,如玻璃、塑料等,会像光透过玻璃一样顺利通过。(3)微波遇到含水的食品,能够被其大量吸收,引起食品内部分子发生剧烈的振动,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4)过量的微波照射对人体有害。
(1)微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m/s.
(2)若一微波束与金属板成30。角射向金属板,反射时反射角为______。
(3)为防止微波泄漏对人体造成伤害,在玻璃炉门内侧应装有____________.
(4)小明家使用的微波炉功率为1000w,小明用该微波炉加热质量为300g、温度为20℃的水至沸腾,用时2min,这段时间内微波炉的效率为________。
例2:观察图象提出问题,并回答。
例3:下表是小李同学家里的双缸洗衣机所用的两个电动机的工作参数。
名称额定电压(v)频率(hz)额定功率(w)转速(r/min)。
洗涤电动机220501101370。
脱水电动机220501651370。
(1)当洗涤电动机正常工作而脱水电动机不工作时,通过洗涤电动机的电流是多少?
例4:阅读短文,观察图象。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大坝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
有双线五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
滔滔江水为三峡水电站做功发电,年均发电量850亿度,并为三峡至葛洲坝区间的航运梯级进行反调节,再为葛洲坝水电站做功发电。
三峡建成后,库区的气温夏天会降低2℃,冬天升高2℃,气候宜人,更利于植物生长。
三峡建成后,年均发电约850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原煤。若以火力发电比较,每年将少排放二氧化碳1.2亿吨、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以及大量的废水和废渣。所以,长江三峡工程,是无法比拟的人类环境的“净化器”!
(1)船闸是根据______的原理建成。
(3)为什么大坝做成上窄下宽?
(4)看图写出能量的转化过程:______。
(5)发电机是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它是根据______现象的原理制成的。
要善于从信息题目中挖掘隐含的物理知识,并应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提升》。
物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
2、通过类比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实验估测人的功率。
三、教具。
体重计、秒表、刻度尺。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时间,他做功快慢_______(选填是否相同)。
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赛跑都是用这种方法(裁判员的方法);还可用另一种方法,是相同时间比______(观众的方法),物理学上常采用后一种方法。
师:同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两种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况下比,或者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
师:物理学中,则采用后一种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二)、新课学习:
一)、功率:
师:请同学们参照书本p65认识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_叫功率。
2、计算公式:w=,t=。
3_(符号表示___),人们它叫做___,简称__,符号表示___。在工程技术中常用单位是____、_____。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练一练:(1)单位换算:5w=___j/s。3kw=___w,0.5mw=____w。
师:讨论:1、功率大的物体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体一定花的时间少。
3、做功的多的物体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体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体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体做功,功率小表示物体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与功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生:练习。
1、如前面题目,若小明的体重为500n,每层楼高为3m,则他两次上楼所做的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次做功的功率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
2、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们完成的功相同,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在相同时间里完成的功之比为_________。
师:阅读课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二)、估测上楼的功率:
师:上学时我们都要从底楼登上三楼,在此过程中谁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来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们班上哪个同学上楼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较同学上楼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测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应用什么测量工具?并设计出表格。
师:实验操作如下,请一个同学从一楼登到三楼,测出这个同学的质量m,量出楼的高度(一楼到三楼)h,记下这个同学两次登楼所用的时间t,并把有关数据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据p算出登楼时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测跳台阶或引体向上时人的功率吗?应如何测量呢?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四)、作业:
1、完成课本p661、2、3、4.
2、功率的另一种形式表示。我们可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sw牵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公式p=、w=fs、v=推导出来,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换掉,最终用f和v来表示功率)。从此公式来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体的速度必定会使动力(拉力)减少。在分析一些有关运动的物体(包括机器)的功率时,应用此变形式比较简捷。
物理教学设计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物理教学设计
1、简介:本节为初三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材通过滚摆和单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木球与弹簧片碰撞实验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物理教案-质量。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情况。本节是“机械能”这一章的重点,也是学习其它形式能的起点。
2、目的和要求:(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课本第4页实验1、2、3。
4、难点:由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滚摆、单摆、cai软件、计算机设备。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风度,配合演示实验采用cai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把实验1、2、3及人造卫星的运动由动变静、由小变大、由快变慢,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鲜明的表现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有利于分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1、新课引入。
手持粉笔头举高,问: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重力势能,被举高了)放手,下落过程中问: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问: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启动计算机投影本节cai课件封面: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物理教案《物理教案-质量》。
2、新课教学。
实验1: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介绍构造及使用方法。告诉学生可通过观察摆轮上的红色标志来判断摆轮的快慢。
做此实验时,同步放映cai课件中的滚摆动画,引导学生对照动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总结出:下降时,滚摆位置变低,速度变大,则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位置变高,速度减小,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说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学生总结正确后,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滚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2:单摆实验。展示单摆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放开,观察小球运动情况。放映cai课件中单摆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出最高点a、c两处速度为零,则球从a—b—c的速度变化很容易观察出来,学生也好得出a-b-c和c-b-a的能量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单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3:此实验改为cai模拟实验,并把弹片改为弹簧来增大可见度。放映本实验动画,学生很容易观察弹簧被压缩后再恢复的动作,不难得出能量的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撞弹簧的实验证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相互转化。
点按鼠标显示结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事例分析。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5面卫星和“想想议议”。学生讨论卫星和皮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放映东方红1号卫星绕地球运行动画。介绍卫星知识,告诉学生这是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讨论其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放映皮球动画,学生一目了然的就可完成“想想议议”的内容。
4、小结精练。
(1)放映cai中练习题,学生解答;
(2)讨论回答课本p9面习题4,讲评习题3、5两题;
(3)布置作业:p9面习题5、6、7三题。
1、新课引入3分钟,2、新课教学20分钟,3、举例分析10分钟,4、小结练习12分钟。
物理教学设计
1、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学会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2、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一课时。
(一)导入。
北京时间20xx年12月17日1时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早在20xx年,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从逐日、奔月的神话,到空间站的建立,千年绮梦已成真;从万户飞天到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起航,揽月神游弹指间;从想象到实践,我们依靠什么走到了今天?或许《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会给我们答案。
(二)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三)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鲤鱼科学家”
1、【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找出与原文中句子相适应的句子。)。
【答】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2.【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答】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鲤鱼“科学家”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1:幻想鲤鱼“科学家”研究的局限性。2、推知人类对多维空间研究的局限性。
四、顺势理解,把握文章内涵。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爱因斯坦故事的影响。
【答】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答】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3、【提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答】。
(1)想象力: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有了想象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五、课堂总结。
问题: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七:拓展延伸。
参考答案:
(二)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它写了一篇科普文《人类行为之谜》。请你用有趣的语言替这位动物“科学家”做一回代笔人。
八、作业。
参考答案: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使作者感悟到人类观察角度的局限,激发探究未知世界的热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使作者产生对统一场理论的兴趣,好像“侦探”一样急于找到“故事”的线索和结局。由此,作者开始阅读相关书籍,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走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
参考答案:站在地球上观察,我们觉得地球是平面的,但是在高空,我们就可以看到地球的曲面。这与鲤鱼们观察它们的宇宙,看到的是幽暗的水体是类似的。
物理教学设计
学生观察:
师: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磁体,一部分是线圈。
师:下面同学们两个指头夹住插头的两根金属片,另一位同学转动电风扇。
学生活动:(估计所有同学都体验过后)。
师:有什么感觉?
生齐答:触电、有电、麻人……。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探究的课题——电磁感应。
揭示课题:电磁感应发电机。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
介绍物理学史:奥斯特,法拉第。(幻灯片:自从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来许多人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不能产生电流呢?1822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开始了“磁生电”的研究,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磁生电的规律。
师:什么叫电磁感应?什么叫感应电流?
板书:一、电磁感应感应电流。
师: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师:怎样进行实验?各小组讨论一下,
板书: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信息快递:(幻灯片:小量程电流表:小量程电流表俗称灵敏电流计,借助于小量程电流表可以检测出非常微小的电流,并且它的“0”刻度线在中间可以左右偏转显示电流的方向,由于在本实验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很小,所以借助于该表可以使我们观察到比较明显的现象。
切割磁感线运动:实验中我们可以把磁场中的线圈想象成一把刀,如果它运动过程中与磁感线相交,则为切割磁感线。否则为不切割磁感线。
师演示:垂直、斜向切割,上下运动。(直接用线圈演示)。
师:同学们,能不能按步骤完成实验。
学生演示:一学生操作,一学生配合,其他同学观察纪录。
展示纪录结果:
师:讨论一下,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
幻灯片:实验结论1: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各小组讨论提出猜想。
生答:猜想:可能与磁场的方向、线圈的运动方向有关。
师:怎样来验证刚才的猜想呢?讨论一下!
师:你能说出实验的方法吗?
师:实验中观察什么现象?
生答:观察指针的偏转方向。
学生实验:一学生操作,一学生配合,其他同学观察纪录。
展示纪录结果:
师:通过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大家讨论一下。
生答:
幻灯片:实验结论2: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线圈运动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就会改变,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线圈运动方向有关。
生答:(举例)。
幻灯片:出示几张发电站的图片。
师:大型的发电机我们没见过,老师今天带了一台小型发电机过来。(出示发电机)。
请哪位同学上来摇一下,看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学生观察。
师:看到什么现象?
生答:灯亮。
师:说明电路中产生了什么?
生答:电流。
演示:把小量程电流表接入电路。摇动发电机。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哪位同学能用手臂来模仿一下指针的偏转情况?
学生动作演示: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电流的方向在发生变化。
师:我们把这种电流叫交变电流。阅读课本第54页,思考下列问题?
幻灯片:1、什么叫交变电流?
2、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发电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如何?
4、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多少?
生答:(略)。
物理教学设计
班级。
教师。
课题。
杠杆。
课型。
知识。
与
技能。
1、认识杠杆以及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1、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教材分析。
重?点。
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力臂的确定及画法、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
杠杆、钩码、钳子、筷子、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用捏粉笔头比赛引入新课。
师:给出比赛要求。
生:动手。
思考。
用有趣的比赛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行新课。
实验探究。
一、出示学习目标。
师:出示幻灯片。
生:识记。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
二、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
1、出示图片,认识杠杆的概念。
2、生活中有哪些杠杆。
3、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师:引导。
生:观看。
总结。
师:举例。
师:讲解。
生:理解。
识记。
教会学生分析理解概念的方法。认识杠杆。
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中识别出杠杆。
物理教学设计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3.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仪器】。
(一)多媒体教室:配备高亮度投影机及师、生用电脑、实验展示台。
(三)多媒体网页课件,
(四)校园网bbs系统+投票系统。
(一)、课题引入。
1.观看多媒体视频:
(1).风暴的肆虐。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片段中,你看到了哪些场景?
学生回答:看到龙卷风吹倒了房屋,拔起了大树,掀翻了路边的车辆……。
教师提问: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呢?
学生回答:龙卷风是运动的,龙卷风具有很大的能量,龙卷风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
(2).刘翔110米栏的冲刺。
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刘翔在奥运会110栏比赛中奋力冲刺,勇夺金牌的场景。
学生回答:刘翔也是运动的,具有动能。
2.活动:投掷乒乓球。
学生回答:我看到气球被乒乓球推动了。
教师提问: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又可以如何来描述呢?
学生回答:乒乓球对气球做了功,乒乓球具有动能。
教师提问:从以上三个事例中,你能归纳出它们具有的共同点吗?
(二)、新课讲述。
板书(投影):一个物体如果能对另一个物体做功,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之为动能。
由学生的讨论,引导至对动能及势能影响因素的探讨。
教师提问:关于动能,你能提出一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动能的大小各不相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1: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由学生使用现有的器材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的科学探究。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过程,并讲述实验方法。教。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他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引导其他学生对这种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形成辩论式的探讨氛围,以寻求更科学的探究方案。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教师总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时,应保证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而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时,又要保证两次实验物体的质量保持一致。
板书(投影):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
学生回答:还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学生活动2: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由学生自主挑选所要探究的命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分别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教师继续发动其他同学对此做出相应的评判,重点突出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运用。
板书(投影):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
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形变的程度。
教师提问:操场上飞来的足球可以用脚去踢,飞来的铅球可以用脚去踢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飞来的足球和铅球速度基本相同,但铅球的质量大,所以动能也大,能对人做的功也多,将造成的伤害也大。
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能量的实例。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对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巩固:
1.使用bbs的投票系统进行选择题的练习和对错统计,当堂反馈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
体网络课件,浏览网页内容,复习巩固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物理知识?2.你学会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