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活着感言心得体会篇一
“活着”是最基本、最朴素的生命状态,然而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重要性。事实上,“活着”不仅是身体存活的状态,更是一种关于人生的态度和哲学。于是,我们需要从“活着”中汲取一份力量和智慧,悟出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每一分艰辛和荣光。
第二段:生而为人的使命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是刘以鬯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下的话。这个句子,虽然听起来略带悲观,但却也道出了生命的深度意义。我们作为人类,在这个世上,不仅仅是为了吃喝玩乐而存在。我们要为自己的存在和行为负责,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并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份美好的痕迹。
第三段:危机之际的感悟
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许多危机,这时我们是选择逃避还是勇敢面对?真的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刻,才会意识到“活着”的珍贵。当我们感到病痛的折磨,甚至是走向生命尽头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想明白生命所应有的含义。即便是身体的失落,我们也不应该失去对于精神生命的追求。重拾信念,寻求自我,就是我们面对生命危机的最好方式。
第四段:生活的变迁与生命的积累
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而事实上每一天的变化,都是对我们生命的积累。不同的经历,不同时机的见识,累积成为我们人生的成长。人生如同一座大树,需要良好的土壤和养分的滋养。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只有把握好每一个可以积累的时刻,才能更好地展现出生命的价值。
第五段:珍惜当下,感悟生命
珍惜当下,是我们面对生命最重要的态度。生命短暂而珍贵,只有珍惜每一次相遇、相聚、相爱,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启心灵之扉,感悟生命带来的珍惜和美好。每一个人都在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和不可替代,我们更要懂得把握生命每一个时刻,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只有活着,我们才能活出应有的风采。没错,“活着”,就是最好的感言。
活着感言心得体会篇二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
说它荒诞,是正因这部小说资料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正因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
这部小说的许多资料还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对官僚主义、大跃进户外和等方面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富贵的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等资料,然而这种讽刺却是绝望的、无奈的、令人心酸的。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一向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正因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杯具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
述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下,一向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职责。”职责,是活着的好处,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职责。
《活着》心得体会4
活着感言心得体会篇三
活着是多么珍贵的一件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都会听到一些人说起“活着感言”,这些话语带有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个思辨性的话题,更是一个关于生命的真正意义的探究。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活着感言”的心得体会,并展开对它的深入思考。
第一段:认识生命的珍贵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我的答案是生命。生命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最大财富。它使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世界、感知这个世界、体验这个世界。因此,只有能够真正感悟和珍惜这份无价之物,我们才能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前行。
我们不应该用“时间换钱”,而应该学会用时间去创造自己的价值。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应该将它看作自己的宝贵资产,珍惜它、保护它。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一件事情:我们的生命只有在我们珍惜它的时候才会更加精彩。
第二段: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难题。也许这些困难会让我们感到沮丧,但这时候我们应该想一想,这些经历或许正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对于那些想放弃的人,我想说的是:请不要失去希望。我们应该相信,每当我们面临挑战或者逆境,我们就拥有了成长和改进的机会。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不管你多努力,永远都有人比你努力,所以你必须要比别人还要更努力”。
第三段:拥抱自己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梦想,但是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不容易。很多人曾经梦想去做某些事情,如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拥有属于自己的小酒馆或开办一家自己的公司等等。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挑战和困难,并且可能失去了实现梦想的勇气和信心。
但是我们应该记住,任何事情都有机会和可能实现,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毅力和自信心。无论是一个大胆的事业还是一个小小的梦想,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试着去实现它。
第四段:用感恩的心态去生活
在我们热爱的家人朋友之间分享和感受幸福,也许会让我们有时忽略这些幸福的来源。人们总是被烦恼、悲伤和忧虑所困扰,而忘记了感谢那些为自己一直付出和照顾的人。
拥有感恩的心态并不是易得的,它需要每天不断的努力。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和手上的东西,想着这些来之不易东西的意义和价值,感谢所有协助过我们的人和物。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更好地享受生命的瞬间。
第五段:不断追求内心的平静
快节奏的生活常常让我们感到忧心忡忡,有时甚至会焦虑和疲惫。我们需要朝着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宁的方向不断迈进。
需要懂得的是,生命旅途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宝贵的一部分,无论这段经历是多么艰难或者疑惑。当我们遇到难以处理的事情时,应该放慢步伐并试着去解决它。用天真纯真的眼神去看待这个世界,坚信它的美妙和奇妙。在生命的旅途中,不论遇见多少荆棘,也要保持一颗平和心态,坚定地前行。
总结: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生命的意义是永恒而真实的。我们应该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并维护自己的生命,正视生命中出现的挑战,并肩负起实现自己梦想的使命。最终,我们必将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一切。
活着感言心得体会篇四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
《活着》作为一部影响几代人的文学作品,的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特殊阶段,时代特征突出,时代气息浓厚,活着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欢乐。书中主人公福贵的人生便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个底层民众的兴衰祸福。
福贵早年玩物丧志,家道中落,妻子背离,父亲惨死。年少的福贵因贪图享乐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终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时的福贵,家境清贫却自得,生活艰苦而自乐,在一切渐入佳境之时,迫入壮丁,背井离乡,烽火连月,苟且偷安。这时的福贵为了重回故乡而活着,在拂尘间摸爬滚打,在硝烟里破茧重生。中年时的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的悲哀贯彻了整个家庭。这时的福贵必须为了支撑家庭而活着,作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期望。老年的福贵,最终有一点安稳的幸福,却造化弄人,丧女,丧婿,丧妻,再丧孙,活着便是与一头黄牛相依相随。活着了无牵挂,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无论山河如何变迁,时代以何种速度继续更替,生存对于人的价值却始终如一。我们生来就为活着,为了活着而打拼,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与无形的压力。在夜深人静,愁思万千的时候,我们何尝没有盘问自我,活着的意义在哪里,生存的价值在哪里。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则为了家庭,为了金钱,为了事业,大则为了社会,为了国家,为了和平。每个人活着都有一个目标,都有一股推动自我提高的力量。但在某种程度上看来,与其说是目标支持着生存,不如说是为了活着而不断地找寻目标。生活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串联起来的有机整体,这些目标的一个又一个地现实,则是人生的终极大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为了活着。
我们太常见因为人生中的一个小目标一两次失败而灰心丧气的人,他们失意,他们堕落,他们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气。但凡是这样轻生或者只是有轻生念头的人,他们都还没有完全看透目标与活着的本质联系。而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他们嘴上追求活着的意义,追求生存的价值,愿以死来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这样的行为的确令人肃然起敬。而这样的人生,却没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以死的方式来实现价值并不是一个好的途径。请记住,以生命的形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为了活着而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我们是为了活着而努力生存,死亡只是生命道路上不得已而为之的小插曲。
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简单明了,泰然自若。仅有我们把生活的思想简单化,把生存的意识强烈化,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活着的意义——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随下努力活着。
活着感言心得体会篇五
作为生命中最基本的元素,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每个人都经历了生命的起伏和沉浮,每个人身上的故事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不管是经历了多少风雨,我们都应该铭记活着的感觉并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对“活着”的感言、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感言
活着的意义不只是为了呼吸和生存。生命是一种可以用来成长、学习和探索的价值。我们所拥有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应该用来珍惜和发挥。没有人能预知自己的生命长度,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让每一天变得有意义。
第二段:心得
活着就像是渡过暴风雨的船,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严峻的挑战,但是我们必须继续前行。积极的心态是我们渡过难关的重要依靠。即使一时的劫难让我们看到了最坏的结果,我们也不能失去对未来的信心。相反,我们应该用一颗热爱生命的心去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第三段:体会
当我们的身体屈服于疾病或老年,我们会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我们是否足够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是否足够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是否用我们的生命走过了自己想要的道路?活着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钱财,而在于如何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第四段:启示
第五段:总结
“活着”这个话题看似极为简单,但是却包含了多重的含义。它提醒我们时时刻刻珍爱自己的生命,努力活得更加有意义。活着,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事物。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了这样一个项目,我们才能在人生旅途中越过险阻,不断追求成长和成熟。
活着感言心得体会篇六
当看完舍友对《活着》的评论后,就有一股想要看看这篇高尚作品的冲动,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读者,在品味这篇叙说一代人历程时的深切感受!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离你而去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痛苦。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当一次次_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感言心得体会篇七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我承认那天深夜点了灯读它的某个瞬间潸然泪下。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嗯,就像那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
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呵,我们也许只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 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
活着感言心得体会篇八
再读《活着》,没有泣不成声,只是内心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让我无法呼吸,这种感觉比酣畅淋漓地大哭一场还要痛苦。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让我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活着,对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讲是件简单、再容易不过的事情。而在那个动荡、贫穷的时代,生活中的无情和残酷,远比我们想像的更为可怕。
《活着》的内容的确是活着,只不过是活剩一个人罢了。小说的里的人物一个接一个死亡,只剩下最该死的福贵。福贵曾是大富大贵的地主家少爷,吃喝嫖赌无所不干,父亲被气死,母亲病死,后来家终于败光,成了一个连活下去都困难的穷光蛋。
然而不幸的是,后来,儿女、妻子、女婿也都相继离去,连那个可爱的小孙子苦根,也因吃豆子噎死了自己。最后只剩下两个“老不死”——福贵和一直陪伴着他的那头年迈的牛。想起这个场景,人生是多么凄凉呀。风云诡谲的命运就像一把锋利的杀猪刀,悄无声息地杀死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我无法释然,甚至埋怨作者余华,为什么让福贵一个人孤独地活下来呢?他有一千次死的机会,也有一万个自杀的理由,他给所有的亲人送了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压抑沉重的生活,未免太过残忍了。
合上书,我掉进思考的黑洞里,千万遍地问自己:福贵历经磨难,饱尝悲苦,为什么还能在夹缝中活着?作为大千世界之一我又为什么活着?这也是我该用一生去回答的问题。
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换作是我,早已无力活下去,没有勇气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我没有办法像福贵那样在一个黄昏的下午,向一个愿意聆听的陌生人,平静缓慢地讲述自己的那些或美好、或悲伤的回忆,然后再高声唱出那首古朴的歌谣:“少年在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作者余华说过: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为福贵找出了一条活路,那便是忍耐和包容,活着是自然而然的事。
对于生命,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敬畏。在一次课堂上,老师问我们怕死吗?当然很多同学都回答怕死,我对死亡也充满了恐惧。但是当前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自杀?为一点小事要死要活,成绩没考好被批评就跳楼,情绪失控就轻生,受了委屈就离家出走,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抑郁……活着不快乐,生命便不再延续了吗?也有很多的人,为了活着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活着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条寻找希望,追求幸福的路。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一生中总有遇到很多挫折和苦难,我们要坚强、乐观地面对。活着,一切才有希望,才有力量,活着就是一种胜利。
我似乎明白了人为什么而活着,好好活着,真实地活在当下,比什么都强,为活着而努力地活着。
活着感言心得体会篇九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来自《活着》这本经典作品里的话。从这简单的两句话里,我似乎读到了一个有着倔强、麻木性格的人内心的无奈。
透过这两句话,我能感受到这个人对生活的希望一点点被时间和现实所剥夺,他是一个满是伤痕的人。在面对现实这个怪物面前,他无疑是懦弱的败将,但在一次次跌倒、爬起、再跌倒、再挣扎的中,他变得比最初更加成熟,他也更加清楚自己所拥有的的一切都会是过往云烟,包括虚名、钱财、甚至是刻苦铭心的爱情、血浓于水的亲情、两肋插刀的友情。也许这样很残酷,也许这只是福贵的绝望、也许这只是那个时代产物,但是这却深深地扎进了读者的心,让读者看到生活这两字之于福贵来说就是一种习惯而已,只要这世界能给他一片生存的空间、一口空气、一滴水,他便就可以这样苟且地活下去。他不为任何人、任何事,只想顶着这副皮囊任现实的鞭子抽打,尽管鲜红的血液止不住地从血管流出,他也不想去理,更不想睁开眼睛一瞥。
“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好像身边的老人看上去也是这样的平静,对于生命旅程中的一切他们都变现得很平淡,即使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举世无双的功成名就、动人心魄的豪言壮语也不能勾起内心的一丝涟漪。也许在偏理性的人眼里,这是长大的标志、这是思想成熟的标志。可这样一个对喜怒哀乐都没有知觉的人不应该很可怕吗?可这样一个被岁月剥脱了激情的人的生活不应该很单调吗?可这样一个把生活当做习惯的人不应该很可怜吗?他之于生活就像是一块寒冰,而生活之于他就像是多点了的一道菜,吃不吃都无所谓,只是到收银台时会多拿一点的.钱。
余华在《活着》这本书里,用了一生的时间让主人公福贵一点点沉沦。年少的福贵只是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对这个社会还是存在一点点期待。可当他的家族破产,他被强制安排到军队里,他的母亲和爱人一点点远离他的生活,他的儿子和女儿被现实折磨得满是伤痕时,他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何要活下去,他不知道为何这一切的不幸都是发生在周围最亲最爱的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要知道他们都是没有一点罪恶的人呀,错的人是他,该被上帝带走的人也是他。
在庸俗的人眼里,死亡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情,可在余华的眼里,的痛苦不是拿走这个人的生命,而是折磨他,让他在无尽的悔恨、无尽的悲伤中苟且地活着。在《活着》这一本小说中,余华就这样给福贵安排一场悲剧接着一场的悲剧,他要让这个不珍惜生活的人被生活蹂躏到连哭都难。他要福贵看着一幕幕亲人死亡的惨象,他要让福贵明白在现实面前他是多么无能无力,他要让福贵连在睡觉时都被这样的噩梦惊醒。在小说的结局,余华还安排了一个更加残忍的剧情,他连福贵生活中的希望也给剥夺了。苦根是福贵在这世上最后的亲人,是福贵对未来的一种期盼,但作者却滑稽地安排了他的死亡。苦根,他是纯洁的,似乎和这个世界无怨无仇,可最后被安排撑死了。余华彻彻底底地毁掉了这个叫福贵的人,对他的可怜是让他继续苟且活着。到最后的最后,福贵仅剩下年老的自己和一头老牛。
除了余华的《活着》,还有很多类似的作品,那些作者都在用手中的笔写下生活的可怕、战争岁月的艰难。在看《活着》这本小说和电影时,我感到很压抑。我想任何一个人在看着一幕幕死亡场景时,都会觉得心在一点点被撕扯,都会感到有一种侵入五脏六腑的寒冷,甚至会害怕自己也成为了现实版的福贵吧!福贵的悲剧并不是特殊的,在看了巴金的《寒夜》之后我便更是这样觉得,巴金以一家四口的在战火纷飞的破裂来反映主题,给人的感觉很亲近,表现得也很自然。汪文宣和曾树生相遇在寒夜的薄雾中,他们的离别、各自的结局也在这样一个寒夜。汪文宣和曾树生曾经对生活充满着期待,他们的理想是办一所学校,可以在教堂里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一个个渴望学习的青年,可在战争年代这样的生活就是妄想,那黑暗的时代嫉妒他们身上的光,所以它便露出獠牙嚼碎了这样的梦想,而《活着》也是这样在把幸福毁灭给我们看。
余华是成功的!他笔下的福贵生动了演绎了一场生命的悲歌,现实摧毁人性的好戏。同时他也惊醒了一些把活着视为习惯的人,他提醒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要倔强地、有意义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