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最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优秀

最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优秀

时间:2023-06-26 10:22:20 作者:曹czj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优秀篇一

计量关系国计民生,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科技迅速发展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计量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给计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必须改革创新,协同发展,努力构建“大计量”工作格局,持续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十三五”时期的计量工作,将以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聚焦“四个全面”、“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等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创造性地推动《计量发展规划(2019-2020年)》的全面落实,积极构建以计量为核心的国家先进测量体系,充分发挥计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以服务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提高计量服务水平

围绕国家战略前沿领域创新需求,积极开展计量基础研究、前沿性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研究建立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急需的国家计量基标准及相关测量技术研究,特别是以量子物理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精密计量技术、嵌入式测量和在线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努力在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核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升工业产业基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提供技术基础;坚持问题导向,紧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测量技术,研制一批新型标准物质。推动重大测量基础设施、国家计量科技创新体系和基地建设,推进先进计量技术和方法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以标杆示范提高工业产业整体测量能力和创新能力,按照“三全一前”(全产业链、全量传链、全寿命周期和产业前瞻性计量技术研究)建设思路和中心、平台、联盟整体发展路径,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积极构建全国统一、高效的测量架构和测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国家先进测量体系,为我们国家实现科技非对称性赶超发达国家积极储备计量技术基础和优势。

二、以推动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计量工作的大格局

进一步研究计量的科学内涵,不断完善计量事业发展体制机制,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部门行业积极性和作用,推动计量全国“一盘棋”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将深入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与实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及“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有机结合,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加强督查和考核,保障各项任务按时完成。加快推进《计量法》修订工作,搞好中国计量体系的顶层设计,创新计量监管模式,完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计量监管体系和诚信计量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计量技术机构改革,积极探索推进计量校准市场和校准机构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规范计量校准市场,满足社会对量值溯源和校准服务需求。紧密结合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探索建立跨区计量合作新模式,以计量资源共享利用为平台,以计量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为着力点,以服务区域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为目标,构建区域发展计量支撑体系。深化计量军民融合发展,努力构建统一领导、军民协调、协同高效、系统完备的计量军民融合发展体系,探索形成全要素、高效率的计量军民融合深度合作发展格局。

最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优秀篇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立足“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按照西中心“三年有模样、五年成规模、十年树标杆”的目标要求,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中主动作为,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建设两型社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发挥“四个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中奋勇争先,实现东西比翼、双核驱动,致力打造双引擎、两高地,努力将新区打造成为区域发展新增长极、转型发展新引擎、内陆开放新高地、创新创业新平台和宜居宜业新家园。

坚持创新驱动,致力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湘江新区能否加快转型、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增强科技创新这个第一推动力,培育、蓄积更多内生动能。我们将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载体,充分发挥湘江新区科教资源密集、创新实力较强、新兴产业集聚的优势,加快创新要素的培育和聚集,形成更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新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业是新区立区、兴区、强区的根本,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引导工程机械、食品轻纺、有色金属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认真落实制造强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制造+互联网+服务”工程,提升和优化5大工业园区和6大现代服务业平台功能,打造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研发、旅游度假、医疗健康、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文化创意等新业态的培育,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湘江新区承担着打造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新高地的使命,这既是一篇“新”文章,也是一篇“难”文章。我们将始终高扬改革开放大旗,以新视野、新思路、新举措,大力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矢志不渝破旧立新、攻坚克难。改革方面,扎实推进要素供给、市场主体、行政审批等“十大改革”,着力破解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特别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区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破解建设中的要素瓶颈和发展难题,以优良的政务服务释放市场活力。开放方面,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抢抓国家对外开放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全面融入省内“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区域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积极推动企业、产能、技术、资本等更好地引进来与走出去,扩大开放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着力加强省外联接、省内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畅通航海、铁海、江海联运通道,打造通江达海、联接国内外的物流、贸易通道和综合性开放平台。

坚持两型引领,努力打造绿色发展新标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湘江新区依山傍水、人杰地灵,集山水洲城于一体,是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核心区域,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作出了许多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将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提升,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生产生活之中,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努力在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广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不断巩固扩大两型社会建设成果。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打造舒适、高雅的生活环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实现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居民。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认真落实省政府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铁腕治水护水,全力造绿复绿,提升品质品位,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努力使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

坚持产城融合,大力开创城乡一体新局面。湘江新区既涵盖中心城区和工业园区,也包括城乡结合部和农村,有基础、有条件、有必要在推动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为全省发挥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着眼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更加突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树立全局产业发展理念,按照“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思路和“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的要求,以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坚持“龙头”、“苗头”一起抓,“种子”、“大树”一起育,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坚持以规划、交通、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为重点,着力抓好一批交通、能源、信息、水利、公共服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提高湘江新区的产业集聚度和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和管理体制一体化,加快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构建就学、就医、就业、社保、文化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素平等交换、产业互补发展、环境协同治理,走出一条符合实际、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新路子。

大潮起湘江,乘风济沧海。今天的湘江新区,风帆已启、风头正劲、风光无限!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努力实现新的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最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优秀篇三

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欢迎阅读!

按照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做好“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的主要标志是“四个转向”: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四是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四个转向”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新常态是一种客观状态,同过去相比并没有好坏之分;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泛化和滥用新常态概念;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的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就能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

在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三五”时期,我国要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产更好更多的产品;同时依靠管理和制度创新,提高社会生产适应人们需要的程度。在市场经济中,人民需要集中表现为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不仅要全面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而且要深入调查了解人民需要变化,由此来确定发展目标。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要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党和政府则应从更广阔和长远的视角来把握人民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以提高社会生产同人民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正确处理宏观指引与微观促动的关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有宏观指引,也有微观促动。宏观指引包括指出发展方向,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提出发展任务和重大措施等;微观促动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动各种微观经济组织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在宏观指引中,要协调好产业、区域、城乡等重大比例关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在微观促动中,要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办事,全面发挥各种市场主体的作用。

力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如何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如何兼得,并实现二者良性互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尽快补齐技术、管理和制度方面的短板,实现新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标取向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在适当的技术条件和制度安排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实现良性互动,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着力构建开放新格局。在开放条件下,国内人民需要分为对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的需要,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供给来满足;国内生产则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产品通过内销和外销用于满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要。这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结果。内需和外需、内销和外销关系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要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提高开放水平,改变国内一些地方轮番引进加工而缺乏自主创新的状态,转变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外贸发展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大力实施互利共赢战略,倡导构建多层次命运共同体。

加快共享发展的制度建设。设计和构建共享发展制度需要明确共享主体、对象和方式。我国共享主体是人民,包括全社会成员,要保证每个人都能通过适当方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对象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物质文化产品、宜居环境、和谐氛围等。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通过每个人以多种方式分享各种资源、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的。现阶段不同社会成员分享发展成果的方式存在差异,分享水平不可能完全相等,但是这种差异应当保持适度。现在虽然收入差距比较大,但全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富裕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人数不断增加,同过去相比离共同富裕目标不是远了,而是近了。当然,实现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今后要进一步拓宽致富渠道,规范致富方式,加强和改进收入调节,让先富更好地带动共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xx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党的xx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一步步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日益迫切。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再坚持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行不通,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只有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引领和指导发展实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每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着眼新的发展实践,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3.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就是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要看到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也面临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但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但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但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但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一定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确立新发展理念,需要不断学、深入学、持久学,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同时,还要开展知识性、专业性学习,注重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通过加强学习,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增强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作决策、做工作、抓管控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

创新手段,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贯通的,对中央改革方案中的原则性要求,可以结合实际,进一步具体化;遇到改革方案的空白点,可以积极探索、大胆试验;遇到思想阻力和工作阻力,要努力排除,不能退让和妥协。要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守住底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面对国际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确保我国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风险监测防控能力,做到守土有责、主动负责、敢于担当,积极主动防范风险、发现风险、消除风险。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切实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最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优秀篇四

“五位一体”、“五化协同”和“五大理念”,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着眼永续发展,着力创新驱动,引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途上奋勇前行的又一次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五位一体”是总布局,把生态文明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全过程。“五化协同”是总引领,用绿色化引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五大理念”是总战略,也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新起点。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是中央对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的要求。下面,结合个人的思考讲几点认识。

一是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革命,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不仅仅是投入问题、技术和管理问题,更是核心价值观问题、发展理念问题。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党的xx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既是长远的战略谋划,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更是现实的行动指南。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只有从本质上深刻理解、在全局中准确把握,才能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仅要体现在领导干部政绩观的转变上,落实在企业的绿色转型上,也要贯彻到每个公民的行为范式中。

二是确立绿色发展新格局,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绿色是生态文明的主色,也是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的底色。“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6条原则贯彻到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必须加快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在全社会形成勤俭适度、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消费者的生态社会贡献,强化每个社会成员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不懈追求,要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崇尚和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三是建立绿色发展新机制,汇聚生态文明建设新动力。党的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总体方案》,提出建立8项制度,强调党政同责、终身追责、双重追责,规范了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行为,让保护者受益、损害者受罚,全方位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框架、总任务和具体措施。“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从年初新环保法实施到“十三五”规划建议,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文明“制度堤坝”基本构成。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敢于先行先试,从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政策制度、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长效推进机制,在制度体制和政策导向上为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原动力。

四是描绘绿色发展新蓝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目标。“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5年,也是深化改革、解决深层次矛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期,同样是深入推进绿色化、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期。“十三五”规划建议以问题为导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六大任务,全景式描绘了推进绿色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蓝图。“十三五”规划建议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全篇有20多处强调绿色发展,有30多处提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把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目标、任务、制度等全面融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仅是一部绿色化的五年规划,也是“多规合一”的范本。我国区域差异大,各地区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矛盾不同,但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共同的目标。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各级各类规划中体现和落实好“十三五”规划建议,条件允许的地方,应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用新的发展理念谋划发展蓝图,引领发展行动。

五是营造绿色发展新氛围,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各行各业和方方面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不断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要多渠道、多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为此,要努力把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人的绿色素养和价值取向,外化为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内化为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外化为企业的绿色产业、绿色工艺、绿色产品;内化为党政部门的执政理念,外化为党政部门的绿色管理、绿色新政。总之,要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最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优秀篇五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xx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党的xx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一步步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日益迫切。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再坚持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行不通,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只有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引领和指导发展实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每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着眼新的发展实践,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3.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就是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要看到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也面临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但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但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但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但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一定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确立新发展理念,需要不断学、深入学、持久学,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同时,还要开展知识性、专业性学习,注重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通过加强学习,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增强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作决策、做工作、抓管控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

创新手段,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贯通的,对中央改革方案中的原则性要求,可以结合实际,进一步具体化;遇到改革方案的空白点,可以积极探索、大胆试验;遇到思想阻力和工作阻力,要努力排除,不能退让和妥协。要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守住底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面对国际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确保我国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风险监测防控能力,做到守土有责、主动负责、敢于担当,积极主动防范风险、发现风险、消除风险。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切实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最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优秀篇六

按照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做好“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的主要标志是“四个转向”: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四是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四个转向”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新常态是一种客观状态,同过去相比并没有好坏之分;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泛化和滥用新常态概念;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的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就能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

在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三五”时期,我国要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产更好更多的产品;同时依靠管理和制度创新,提高社会生产适应人们需要的程度。在市场经济中,人民需要集中表现为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不仅要全面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而且要深入调查了解人民需要变化,由此来确定发展目标。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要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党和政府则应从更广阔和长远的视角来把握人民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以提高社会生产同人民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正确处理宏观指引与微观促动的关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有宏观指引,也有微观促动。宏观指引包括指出发展方向,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提出发展任务和重大措施等;微观促动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动各种微观经济组织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在宏观指引中,要协调好产业、区域、城乡等重大比例关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在微观促动中,要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办事,全面发挥各种市场主体的作用。

力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如何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如何兼得,并实现二者良性互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尽快补齐技术、管理和制度方面的短板,实现新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标取向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在适当的技术条件和制度安排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实现良性互动,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着力构建开放新格局。在开放条件下,国内人民需要分为对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的需要,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供给来满足;国内生产则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产品通过内销和外销用于满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要。这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结果。内需和外需、内销和外销关系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要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提高开放水平,改变国内一些地方轮番引进加工而缺乏自主创新的状态,转变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外贸发展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大力实施互利共赢战略,倡导构建多层次命运共同体。

加快共享发展的制度建设。设计和构建共享发展制度需要明确共享主体、对象和方式。我国共享主体是人民,包括全社会成员,要保证每个人都能通过适当方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对象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物质文化产品、宜居环境、和谐氛围等。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通过每个人以多种方式分享各种资源、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的。现阶段不同社会成员分享发展成果的方式存在差异,分享水平不可能完全相等,但是这种差异应当保持适度。现在虽然收入差距比较大,但全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富裕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人数不断增加,同过去相比离共同富裕目标不是远了,而是近了。当然,实现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今后要进一步拓宽致富渠道,规范致富方式,加强和改进收入调节,让先富更好地带动共富。

最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优秀篇七

理念是理论的“纲”,决定理论的观念体系和结构框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形成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理论、新体系、新话语开辟了道路。

构建经济发展新理论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现有的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作为西方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表现出历史局限性和理论局限性,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问题,更不可能破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这就需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经济发展新理论。

构建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新理论。作为发展经济学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一直被推崇为指导发展中国家从落后状态进入工业化、现代化状态的经典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在一些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发展模式,如保持工资的较低水平以增加企业利润,扩大企业投资以加速工业化等。但是,这些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迈进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面对我国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时遇到的经济转型等难题时,就失去或部分失去了解释力和应用价值。这也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未能及时实现经济转型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原因之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将指导我国在以下五个方面构建经济转型的新理论:一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引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二是从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三是从不可持续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四是从注重“引进来”的单向开放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全方位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五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构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理论。发展经济学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工业化道路,即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也强调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等对推动增长的重要性,以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突出知识和信息技术对增长的重要价值,但它主要关注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主要解决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新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而忽略了知识经济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元经济结构下的发展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和知识化,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就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将为发展中国家解决三元经济结构问题提供方向和思路。一是协调工业化与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协调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走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智慧城市建设协调互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三是协调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走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四是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巨大市场,为信息化快速发展开辟广阔道路。

构建发展中国家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理论。发展经济学虽然注重技术创新对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其重点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学习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技术创新。后发优势理论对处于低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推进技术创新是可行的、有效的,因为这类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通过学习和引进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加快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这一路径,有效促进了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需要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寻求突破的情况下,学习和引进技术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就越来越小,因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学不来、引不进的。同时,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也使发挥后发优势的空间越来越小。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将指导我国从以下几个方向丰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理论:一是在一些科技领域占领全球科技制高点,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或前列;不仅要推进应用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整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寻求科学或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二是既要立足于自己的力量推进技术创新,也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推进技术创新。三是通过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四是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环境。

打造经济发展理论新体系

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将在以下两个层面引领打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新体系。

在整体层面,基于新发展理念这一有机体系,把既有的一些经济发展理论和观点系统化为理论学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在丰富的中国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许多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等等。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背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和条件,以发展为主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的发展为主要构架,可将以上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系统化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新体系,主要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具体层面,每一个发展理念构成一个具体的理论子体系。例如,创新发展理念超越了以往把创新主要理解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局限,提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四大基本要素,形成四位一体创新体系。这个四位一体创新体系的理论含义是:科技创新需要以重大理论创新为引领,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一切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的结果,是文化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创新促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后三者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前者,如互联网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化的繁荣,理论创新丰富了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则形成我国独特的改革文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丰富实践和经验,为理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条件,理论创新成果需要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中接受检验和得到完善。

获取经济发展理论话语权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及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将为我国在世界上获取经济发展理论话语权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彰显理论的科学性。这是由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继承性和包容性决定的。继承性体现在:把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的首位,是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理论一脉相承的;协调发展则源自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平衡理论,毛同志的论十大关系,以及“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理论等;共享发展理念则是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的深刻思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以及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等重要思想的科学继承;等等。包容性体现在:创新发展理念借鉴和吸收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有益成果,将其提出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等纳入创新发展的子系统。此外,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制度经济学提出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科学成分也被吸收到了创新发展理念中;等等。

形成独特的概念、范畴、逻辑、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彰显中国贡献。这是由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性决定的。这一理论基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检验、修正、完善已有的发展理论。例如,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作出新的修正和发展,提炼出独特的概念、范畴以及理论体系,赋予其新的内容,是我国对经济发展理论的独特的贡献,也赋予发展经济学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理应在世界上获得经济发展理论的话语权,使我国拥有与经济发展硬实力相称的理论软实力,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最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优秀篇八

理念是理论的“纲”,决定理论的观念体系和结构框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形成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理论、新体系、新话语开辟了道路。

构建经济发展新理论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现有的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作为西方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表现出历史局限性和理论局限性,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问题,更不可能破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这就需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经济发展新理论。

构建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新理论。作为发展经济学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一直被推崇为指导发展中国家从落后状态进入工业化、现代化状态的经典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在一些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发展模式,如保持工资的较低水平以增加企业利润,扩大企业投资以加速工业化等。但是,这些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迈进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面对我国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时遇到的经济转型等难题时,就失去或部分失去了解释力和应用价值。这也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未能及时实现经济转型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原因之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将指导我国在以下五个方面构建经济转型的新理论:一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引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二是从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三是从不可持续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四是从注重“引进来”的单向开放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全方位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五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构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理论。发展经济学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工业化道路,即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也强调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等对推动增长的重要性,以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突出知识和信息技术对增长的重要价值,但它主要关注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主要解决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新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而忽略了知识经济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元经济结构下的发展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和知识化,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就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将为发展中国家解决三元经济结构问题提供方向和思路。一是协调工业化与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协调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走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智慧城市建设协调互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三是协调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走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四是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巨大市场,为信息化快速发展开辟广阔道路。

构建发展中国家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理论。发展经济学虽然注重技术创新对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其重点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学习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技术创新。后发优势理论对处于低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推进技术创新是可行的、有效的,因为这类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通过学习和引进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加快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这一路径,有效促进了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需要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寻求突破的情况下,学习和引进技术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就越来越小,因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学不来、引不进的。同时,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也使发挥后发优势的空间越来越小。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将指导我国从以下几个方向丰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理论:一是在一些科技领域占领全球科技制高点,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或前列;不仅要推进应用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整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寻求科学或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二是既要立足于自己的力量推进技术创新,也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推进技术创新。三是通过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四是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环境。

打造经济发展理论新体系

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将在以下两个层面引领打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新体系。

在整体层面,基于新发展理念这一有机体系,把既有的一些经济发展理论和观点系统化为理论学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在丰富的中国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许多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等等。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背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和条件,以发展为主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的发展为主要构架,可将以上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系统化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新体系,主要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具体层面,每一个发展理念构成一个具体的理论子体系。例如,创新发展理念超越了以往把创新主要理解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局限,提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四大基本要素,形成四位一体创新体系。这个四位一体创新体系的理论含义是:科技创新需要以重大理论创新为引领,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一切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的结果,是文化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创新促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后三者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前者,如互联网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化的繁荣,理论创新丰富了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则形成我国独特的改革文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丰富实践和经验,为理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条件,理论创新成果需要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中接受检验和得到完善。

获取经济发展理论话语权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及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将为我国在世界上获取经济发展理论话语权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彰显理论的科学性。这是由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继承性和包容性决定的。继承性体现在:把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的首位,是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理论一脉相承的;协调发展则源自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平衡理论,毛同志的论十大关系,以及“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理论等;共享发展理念则是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的深刻思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以及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等重要思想的科学继承;等等。包容性体现在:创新发展理念借鉴和吸收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有益成果,将其提出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等纳入创新发展的子系统。此外,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制度经济学提出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科学成分也被吸收到了创新发展理念中;等等。

形成独特的概念、范畴、逻辑、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彰显中国贡献。这是由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性决定的。这一理论基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检验、修正、完善已有的发展理论。例如,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作出新的修正和发展,提炼出独特的概念、范畴以及理论体系,赋予其新的内容,是我国对经济发展理论的独特的贡献,也赋予发展经济学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理应在世界上获得经济发展理论的话语权,使我国拥有与经济发展硬实力相称的理论软实力,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最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优秀篇九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 06-26 最新政治监督心得体会200字(精选8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
  • 06-26 贴瓷砖心得(大全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
  • 06-26 最新制作蛋糕的心得体会(实用8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 06-26 2023年农业课程心得体会(大全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
  • 06-26 最新团结班会心得(优质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
  • 06-26 学风建设心得体会字通用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
  • 06-26 最新德尔塔肺炎心得体会(汇总5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那么下面我就给
  • 06-26 铺砖实训心得(模板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
  • 06-26 2023年丽水培训心得体会(模板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
  • 06-26 2023年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 培训心得体会(通用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