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兴安盟工作报告篇一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的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
地域差异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认识区域:黄土高原、北京、长江三角洲地区、三江源地区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权重:地球与地图部分约占15%;世界地理部分约占40%;中国地理部分约占45%。
五、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地理试题满分为60分,与生物合考,共120分。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试卷结构
试题类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约占50%,非选择题约占50%。
试题易、中、难的比例约为6∶3∶1。
兴安盟工作报告篇二
命题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以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教材)和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相适应的课外阅读材料为命题范围。
考试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审美情趣。正确处理教材和课外语言材料的关系,以考查学生“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的语文能力发展状况。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积累与运用
1.字词句
能够正确识记、运用3500个常用字(见《语文课程标准》附录5)。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字义,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
能够准确理解“部编”教材要求掌握的常用词语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
能够辨识、修改病句,能够仿写、续写和改写,能够排列语序,使之衔接连贯。
2.古诗文默写
能默写《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并能够运用古诗文合理表达。
3.语法修辞知识
结合具体语境考查语法知识及常用的修辞方法。
4.名著积累
以“部编”教材推荐书目为考查范围,考查要点见现代文阅读4、5。
(二)古诗文阅读
1.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
2.对古诗词有赏析能力,主要考查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哲理、思想内容等,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能准确地翻译文言句子,概括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注:古诗词赏析取材于“部编”教材课内古诗词;文言文阅读两个选段,一段取材于“部编”教材,一段取材于课外阅读材料。
(三)现代文阅读
考查学生阅读记叙性、说明性、议论性文章以及实用性文体(如新闻、传记、科普作品、演讲词、游记等)的能力。
1.积累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2.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要点。
3.体味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结合生活实际,对文章内容能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5.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阅读议论性文章,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能够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探究。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阅读科技作品,能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实用性文章,能够根据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及态度。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够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四)写作
1.准确理解题目要求,中心明确,层次清楚,感情真挚,能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2.写记叙性文章,做到内容具体,详略得当;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能写游记、读后感、书信、小传等实用性文章。
3.能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语言通顺、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4.能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书写规范、整洁。
三、考试形式、分值及难易度
1.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3.试卷内容及分值分配:
字词句积累与运用约占10分;古诗文默写、古诗赏析及文言文阅读约占25分;名著积累及现代文阅读约占35分;作文占50分。
4.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
5.难易比例:易、中、难题比例约为6∶3∶1。
兴安盟工作报告篇三
考生到场参加考试,必须携带报名时申报的身份证证件原件以及网上打印的准考证参加考试。如果遇到身份证证件失效或遗失的情况,应及时办理有效的临时身份证代替,其他类型证件(如护照、驾驶证)证明一律无效。
6.成绩公布及成绩查询
考生参加完最后一科考试结束后,考试系统将同时显示所有考试科目的考试成绩。各地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必须在本批次考试结束后一周内在内蒙古会计人员综合管理网上服务大厅公布考试成绩。
7.《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考生在同一考试批次全部考试科目成绩合格后,必须在考试成绩公布之日的6个月内持报名时申报的身份证件原件、学历证书原件(高中及以下学历不要求)、报考时上传的原版照片以及在校学生证明(如果选择了是中专及以上在校学生)到报考所在地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指定地点接受信息核查并现场领取证书。信息核查发现有不真实信息,各地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不予签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考试成绩公布之日起的6个月内不领取证书的,视同考生自动放弃领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本批次考试成绩不能再作为领取从业资格证书的依据。
三、考试收费标准
兴安盟工作报告篇四
初中毕业生英语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达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所规定的初中阶段英语毕业水平的程度。
考试要有利于促进和引导英语教学全面落实“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渠道和提高学习效率。
二、命题依据
以“标准”为依据,结合本届毕业生所用教材和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三、命题原则
(一)基础性:注重考查学生对初中阶段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二)适切性: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身心发展水平和现实差异,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发挥。
(三)应用性:着重考查学生在识记、理解英语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科学性:确保语言知识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得体性,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合理性。
(五)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考试方式、试题难度及分值比例
考试采用统一命题,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试题难易比例:易、中、难题比例约为6:3:1, 其中选择题的分值约为75分。
五、各题型分值与考查目的
(一)听力理解(25分):主要考查英语口语的理解能力,通过听来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单项选择(15分):主要考查语境中恰当运用语法知识、词汇知识和语用知识的能力。
(三)完形填空(10分):综合考查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语篇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阅读理解(35分):主要考查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推断和理解生词含义的能力;进行简单判断和推理的能力;理解作者意图的能力等。
(五)词语运用(15分):主要考查根据音标或首字母提示填写出句子中单词的能力;考查根据句意,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完成句子的能力;考查根据汉语意思填写出句子中单词的能力。
(六)补全对话(5分):主要以书面形式考查学生交际用语的运用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七)书面表达(15分):
能较为准确地运用语法、词汇,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能使用简单的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内容连贯。
短文有层次,有条理,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兴安盟工作报告篇五
能辨析近义词、反义词。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正确使用常见的多义词。
能准确判断常用词语的感情色彩。
能正确使用量词。
积累一定量的词语(包括成语),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运用。
6. 掌握常用关联词语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