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最新数学教师教案课后反思(大全10篇)

最新数学教师教案课后反思(大全10篇)

时间:2023-09-23 22:54:49 作者:GZ才子最新数学教师教案课后反思(大全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师教案课后反思篇一

每个人都会经历开始和结束,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新的开始。我们注定要用新的容貌迎接各种各样的世界。当然,我也迎来了我的小学教育生涯。刚来的时候总有些陌生,不同的校园,不同的教室,不同的课本,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同事,这一切都是陌生的。但是当过了几天后,我觉得小学的生活更需要努力和自觉,小学的的生活是更丰富、更有趣的生活。

感觉是在一瞬间,一个月的辛苦而有意义的生活就要结束了。这份艰辛,这份感悟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宝贵的回忆。在学校领导、数学指导老师韩德玲教研组长的指导下,我很快进入了数学老师的角色,总结起来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一、教学工作

我先认识班上的每个学生以及他们学习情况,主要是掌握他们对学习的态度。然后,认真听韩老师上课。现在的听课目的不一样,上课的注意点就不一样,现在注意的是观察老师怎样讲课,学习如何传授知识,如何驾驭课堂,如何控制授课时间。作好听课记录,多学习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韩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第一个就是她每节课都很会引入,而且引得恰到好处。第二个就是她讲课是很有激情的老师,也很细致,很有想法;对每节课的重难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处理得很好。第三个就是他给学生很多现象的空间。这是我望尘莫及的`。

我开始上台讲课,进入课堂教学实践。上课前我做足了准备工作,在活动室试讲给老师看,并接纳他的很多意见,比如,如何引入得更好,如何讲得更清楚,哪些该板书。上课期间,我出现了极度紧张。毕竟是自己第一次上数学课。不过也顺利完成。课后指导老师对我的反馈还不错。我坚持每次都认真备课,试讲虚心请教数学老师,听取老师的意见,努力改进不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数学的作业是较多的。包括写在作业本的和阶段练习卷。我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并注评语,批改试卷,将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和试卷的问题及时的反映给指导老师作分析总结。看哪些方面需要讲或强调。并且课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积极、耐心对辅导学生。

我一直注重加强了课后辅导工作,数学的问题总是问不完的。通过他们的问题,我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思路、薄弱方面。我在课中着重抓基础训练,并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尽能使他们感觉到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技术和技能。

从踏进这里的不适应到现在的适应与喜爱,是的,我开始渐渐喜欢这里,喜欢这里的学生,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喜欢这里温馨的寝室,喜欢这里的和蔼与亲切,我相信后面的教学生活会越来越顺利的。

数学教师教案课后反思篇二

侯老师的数学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因有二:

一是整节课的教学气氛,活而不散。比如学生的积极参与,小组的热烈讨论,回答声音的洪亮有序等等。给孩子一个愉快学习的氛围,孩子才能有积极学习的欲望。

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作为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教师,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还是教学的设计、对课堂的把握,都已经显得游刃有余。

当然,课在某些地方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在学生摆小棒后,如何引导学生根据摆小棒的情况理解算理?侯老师的做法仅仅是让学生说一说,而大部分学生也仅仅是说了怎么摆的。我认为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个层次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算理的角度进一步的说一说。比如35-2=,让学生摆后,问学生你是怎么摆的?这儿的3表示什么?(3捆小棒,也就是3个十),5表示什么(5根小棒,也就是5个一),减去2表示什么(减去2根小棒,也就是减去2个一),为什么从5根小棒里减去2呀(5个一减去2个一)。让学生从数位的角度理解算理,同时为以后学习竖式计算打好基础。

数学教师教案课后反思篇三

一学期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期,对本学期的教学反思如下: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例如我在上《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时,在开场白中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让学生猜是什么意思?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

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

(2)师生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数学教师教案课后反思篇四

“同样的一节课在两个班上起来效果怎么就不一样?我真搞不懂!”从同事的牢骚声中我们不禁会思考到这样的问题:教师的情绪会不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不少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时为讲好一堂课煞费苦心地做了准备,但临堂时却莫名其妙地感到别扭,似乎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抑制着思维,脑子里一片迷惘,思路狭窄,语言乏味,使课堂似一潭死水,激不起活跃的浪花。而有时又觉得自己的才思异乎寻常的敏捷,丰富生动的词语、妙趣横生的幽默,信手拈来无不得心应手。这些都是情绪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表现。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证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机械地知识灌输,而是一项富于灵活性、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复杂活动,不仅需要认真仔细地做好课前准备,也要求教师在临堂时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充沛的精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了上一堂好课,教师的心情必然是良好的,教师精神状态很重要,从走进教室的一刻开始就要进入角色,组织学生课前准备,美术学科的语言艺术也重要,以精炼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大方美观的示范、工整适量的板书讲授课堂内,学生则能聚精会神地聆听教师讲课,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踊跃发言表达感想。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保持最佳的情绪状态,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达到协调一致,师生双方产生活泼、愉快的情感交流,教师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气氛包围下成功地进行教学,学生在心理稳定,信心十足的心态下不断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也才能保持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数学教师教案课后反思篇五

反思一: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目的不同于目标。只有在对目的进行具体细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以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目的”一词的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它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比较长,目的与目标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宏观与微观,教师的愿望与学生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反思二:“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这些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操作实施,只有具体细化以后,才能转化为学生学习预期所能达到的结果。才能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

反思三: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南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说明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学生主体,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是把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因此,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表述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的预设。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设计时应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作为行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是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反思四: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测量、评价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某一具体的概念、定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要笼统地讲“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而应具体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样的水平,是“熟练运用”“灵活运用”等。

反思五: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全面,只重视明确设计知识目标,有些能力目标也较为具体,但情感目标常常被忽视或显得空乏。如“笼统地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对抽象的、模糊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化、具体化,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而无法实施。不知道为什么使学生达到目标,学生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一个不明确、不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做到既有层次性,又要有全面性与开放性。例如“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教学目标可设计成:

(1)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作指数函数的图象并利用性质判断数的大小;

(2)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

(3)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〇〇五年元月

数学教师教案课后反思篇六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但与此同时,融合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也引起了笔者深刻的反思。

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副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声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

(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荷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一个三角形、林荫路上跑出一个圆形来……,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

生(集体大声地):喜欢!

什么是情境?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可想而知,当学生发现情境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时,意义学习便会油然发生。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课堂里,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链接。但是,有的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置,“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

一位老师上《找规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搭配的价值,组织了如下的教学活动:(1)引入:出示周一的菜谱(肉丸子、青菜、南瓜)让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搭配,初步感知搭配的意义。(2)展开:出示周三的菜谱(排骨、黄鱼、白菜、豆腐、芹菜)再让学生一荤一素自由搭配,体验有序搭配的优势。(3)巩固:出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学生思索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4)应用:超市购物(在众多商品中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等于把“生活化”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既然说“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课标语言)那么,数学教学过程就可以实现如下的模型概括: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这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这里的生活化情境应该是有选择的?因为“数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课标语言),所以,“生活化”应该散发浓郁的数学味,避免步入虚幻空洞和纯粹稚拙的形式化误区。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机械的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富有创造性和差异性的真实发展历程,从而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动组织教学进程,真正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可是在实践操作中,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信任自己的预设程序、害怕学生的现场生成。他们认为学生在课堂现场的即时生成,会成为阻挡预定方案顺利推进的障碍。

有位老师教学《认识人民币》时,问学生:“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各抒己见。

生1:“我是这样分的,纸做的分一类,硬币分一类。”

师:是这样啊,也可以。(老师眼中似乎有些失望)

生2:“我是这样分的:一分的归一分的,二分的归两分的,一角的归一角的,一元的归一元的……”

师(迫不及待的):“你可能没有听明白老师的要求,还有不同的分法吗?(生2的小手依然高举,似乎还有话要说)

生3:“老师,我是把这种的放在一起(似乎是按版本),那种的放一起。”

师:“可以这样吗?”(老师愈发失望)

生4:“老师,我是这样分的,把元的分一类,把角的分一类,把分的分一类。”

师(双眼放光):“啊!你说的太棒了,你的想法与老师一模一样,大家给他鼓鼓掌。”(兴奋、激动溢于言表)

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由于其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受到了新课程教学方式的眷注与青睐。然而,由于理念的缺失和操作的异化,有些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正逐渐走向“标识化”!

曾听一位教师上《克和千克》,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我想称文具盒”、“我想称钢笔”、“我想称校牌”的喊叫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开起了小差(讲空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景况下逐渐延续……)

师:哪个小组汇报自己组的称量结果?

生1:“我们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

师:“竖笛的重量只有8克吗?”

生1:“好象是85克。”(在组内同学的轻声提醒下,生1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需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积极互赖、个体责任、有效沟通、评估反思。笔者认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本质优势,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以下四条策略:(1)精选合作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内涵空间宽泛的、需要学生在思路交流中逐步感悟的;可以是容易产生歧义的、需要学生在争论思辩中逐步澄清的;可以是具有较大难度的、需要学生在讨论商议中逐步掌握的。恰当的内容,能够引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内部需要,是促成有效合作的前提。(2)明确合作分工。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的始终均有清晰的任务,而且个体任务的完成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质量高低。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出现类似案例中“开小差”、“竖笛究竟是8克还是85克”这样的尴尬场景。(3)细化合作组织。以一句“请四人小组合作……”的简单指令来代替合作学习的程序组织,是对课堂教学的不负责任。笔者认为,从提高合作实效的角度看,教师应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的细化步骤,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4)重视合作指导。“合作学习”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更应重视教师的有效主导。教师的适度指导、巧妙点化、向导引领,是推动主体合作深层进发的可靠保证。

传统教育过分的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视角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于是,“棒极了”、“真了不起”的叫好声成了新课程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有时,表扬似乎太廉价了。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老师问一个学生:“黑板上的这个图形有几个角?”学生回答:“两个。”老师热情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伴随着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掌声,教室里响起“嗨、嗨、嗨,你真棒”的夸奖声。与此同时,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寓示着赞扬和奖励的“金星”,看起来像唱京剧的。

课后,笔者与执教教师之间有一段简短的对话:

笔者:“您采用这种方式组织教学,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教师:“‘嗨、嗨、嗨,你真棒’对学生而言意味着肯定和表扬,我这样教学的初衷是让课堂激励促进数学学习!”

教师:“对小学生而言,微笑、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欠大。我认为,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的学习才会越积极。”

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眷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明自己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和准确的答案。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点化,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

为什么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时会走入误区?笔者认为,最深层的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有失偏颇。所以,在新课改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反思、通过实践的历练,真正走出新课程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生成”的绿色新课堂。

数学教师教案课后反思篇七

所谓反思,就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而反思能否有效的关键恰恰就在要学会思考。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反思教学的成败,清理教学工作思路,多思、爱思才能善思、深思。思考,使人的思想不甘平庸;思考,使人的大脑变得富有智慧;思考使可遇不可求的灵感倏忽而至。很长一段时间后我竟在无意中惊奇地发现,一向熟视无睹的事物中隐藏着真知,一向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包含着深意。

我们在授课的时候,要努力地使自己的课上的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地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能自主地学习,主动地去探究。与此同时,我们要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现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同盟”,教学过程要执行课程计划(方案),更要做到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及生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而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变得更加和重要。我们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我们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并且要给学生心理上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采用各种适当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同时要都会学生自律,学会合作。

普通话要讲好,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让其注意力更加地集中。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更加条理,主次更加分明,重点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应苦练粉笔字,努力使板书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必要时时可在一些内容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以强调某些重点知识。很多化学教师漂亮的简笔画,一笔就可画出精美的实验装置图,让我十分佩服。同时,板书有利于我们在快下课时的总结,以让学生再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温习一下。我们化学教师还要做化学实验,实验成绩操作一定要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学生实验时,我们应先示范或指导,强调实验安全,引导观察现象,分析本质。多媒体的使用,更要合理,决不可滥用,幻灯片上的内容切忌不可面面具到,要留有余地,否则上课时教师就没有了创造性,一切就要按部就班了。每张幻灯片内容完了后要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再反思一下,以免投影速度影响学生听课质量,妨碍其参与的积极性,挫伤其主动学习的热情。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我们提倡学生要记住一些知识,要做适量的练习,更提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推理、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无论是哪种方法学会的,结果都一样。但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同,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同,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就不同,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不一样了。

现在我们教师要更多地考虑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的服务。我们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内容途径和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

对教材的处理,教师要以人为本,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可以以教材内容的顺序为主线,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内容,必要时增加自己设计的演示实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给学生有关演绎、归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认知、分析事物的习惯。教材的处理还要本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帮助其学会学习为目的。

学生反馈分两次或多次,课堂上要当堂反馈,此时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还处于模糊、不稳定状态,必须“趁热打铁”,课堂教学中还要留下针对性很强的独立作业。还有单元测试、阶段性测试等反馈手段。反馈完了后,我们要及时批改,评判正误,应因教材、学生制宜。因此,在教学中协调信息的传递和调控程序,可使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其实,学情还应包括课堂上学生情绪的变化,如果学生一个个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老师可以调整讲话的语音语调,做到抑扬顿挫,激情四射,用老师的上课激情去感染学生的听课激情。若是上课内容老师准备不充分使又讲得语无伦次,那么老师就应该作深刻的检讨,并确保下次绝对不可出现这种情况。若是学生出现正常的听课疲劳,不妨讲一些笑话,来一些幽默,来振奋学生的精神。

数学教师教案课后反思篇八

1.能否按“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课程总目标为指导,全面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2.能否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充分认可?

3.能否尊重和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目标?

1.能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教材和课程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兴趣和认知能力等?

2.能否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和科学性、趣味性如何?

4.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否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予以调整?

1.能否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和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2.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3.能否体现学科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特点?

4.学生是否自主学习?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

——参与和确定符合自己学习需求的学习目标如何?

——是否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情感体验的表现如何?

5.学生是否进行了必要的合作学习?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

——在小组学习中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个人表现如何?

——在小组学习中与同伴的交往、沟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如何?

——在小组共同活动中进行有效评价,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如何?

6.学生能否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以下几点思考:

——能否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参与其始终?这包括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与处理信息、交流与表达的情况如何?

——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收获?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7.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是否做到了以下几点:

——选择的媒体是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积极意义,并且媒体设计科学、最优化?

——媒体的切入时机如何?是否是最优化的?

——媒体的切入方式如何?是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有积极意义?

2.使用口头评价的情况如何?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3.如何使用评价结果?学生的反思情况如何?

4.使用了什么样的评价工具?效果如何?

从三维课程目标整体审视教学目标的达成:

1.学生的学习情感的表现如何?是否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得愉快?

2.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哪些发展?

3.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情况如何?效果如何?

数学教师教案课后反思篇九

高效课堂已在我校高一年级的全面推进,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和两次高效课堂培训,结合本学科特色和我个人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推进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在此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按照“五步三查”的教学环节。课前独学抽查、评价、二次备课;课中关注学情、学法指导、调整教学进度;课后批阅、辅导、反思、修订。备好每堂课。备课是上课的重要前提,只有熟知、真知教材的框架结构,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才能上好课,讲好课。注重导学案的使用,避免五个误区即: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重课前预设、轻课堂生成;重导学案使用,轻导学案再设计;重导学案使用、轻教材的使用;重统一性评价,轻差异性评价。

教研活动和互听课活动是借鉴学习他人长处弥补自己不足的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坚持才能修正自己。积极学习本专业的教研理论,阅读最新的时政新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给人一碗水,自己就应有一桶水,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才能给学生解答、释疑,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另一方面,政治课的时政性和时效性很强,所以,每天要阅读、收听、收看大量的时政新闻,用新鲜的时政知识辅佐理论,用理论解决时政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法、情境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化解学生厌学情绪,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所以,要转变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多关心、多关怀学生,以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喜欢你,他才会喜欢你的课,学习你的课,使课堂产生良好的效果。对各类不同的学生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尤其是对学生,要分析成因,透析病理,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克服学生厌学情绪,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作为课任老师,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艺术和技巧,走进学生心灵,才能教好每堂课,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数学教师教案课后反思篇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几年的师范专业学习和研究生学习生涯,让自己渐渐走近了教育,渐渐明白了怎样去做一名老师,怎样去做好一名老师,但是我也清楚的知道这些理论知识要更好的发挥作用必须要回归到教学实践中去。自从去年加入忠义外国语学校,学校非常重视新老师的成长,并为新老师提供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开展“名、特、优教师展示课”,让我们新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老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和课堂教学的艺术。同时,为了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学校每学期还开展“新教师亮相课”和“开放日”等活动,让新老师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可以说,这一年来,我收获了很多,有教训,也有喜悦。作为一名新教师,学校为我们成长提供的外在条件固然重要,但是,新老师自身的反思与总结则显得更加重要。以下即是我这一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思和总结:

第一,积极学习,学然后知不足,尽快站稳讲台。这一年来,我积极认真向本校名、特、优老师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师表的高尚风貌,刻苦的工作风格,精湛的教学技艺,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博大的爱生情怀。从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需努力的方向,并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以最佳的精神和状态投入到教学中去,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力争以优异的教学成绩回报学校,回报学生。

第二,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积极、自信的精神风貌投入到教学中去。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新老师,尤其是高中老师,我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的高考升学重任。在缺乏高考实战经验的现实面前,如何尽快提高自己,尤其是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尤其重要。高考作为为高等学校选拔优秀学生的选拔性考试,它具有知识面覆盖广、层次深、能力标准要求高的特点。因此,作为一名新老师,熟读大纲,立足教材,认真完成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已远远不够,这样犹如浑水摸鱼,毫无方向。因此,如何能更好的把握高考趋势,从而有针对性的上课是我面对的一个很现实性的问题。众所周知,高中学生直接面对的是高考,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尝试从做题,尤其是多做历年高考题来锻炼自己,每天做几道高考题,一周做一套高考真题或模拟题。这样,一学期下来,我发现自己收获很多,通过做题,不仅能查漏补缺,弥补自己在知识点掌握上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平时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把握,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教学。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我也总结出几点高中政治教学的一些方法:

首先,政治教学要把握正确的价值方向。《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比较重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劳动观、就业观、荣辱观、道德观、权利观、义务观、国家观、民族观、自然观等。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树立政治宏观知识框架结构的意识。高中思想政治课有四本必修,两本选修,每一册课本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每一个知识点肯定效果甚微。针对高考主观题多是让学生分册、分点应答,如“用经济学常识”、“政治学常识”、“文化常识”、或“生活与哲学常识”来分析材料,尤其是“生活与哲学常识”有时会考的更加细致,比如说从生活与哲学常识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或“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等来作答,这样,如果学生对整本书的框架结构,或某一知识章节的框架结构很清楚的话,学生在答主观题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从而也不易因遗漏知识点而丢分。

再次,关注热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不仅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是政治高考的一个灵魂。在政治高考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经常会以一些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为背景或直接要求以所学政治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我会经常跟学生讲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激发学生自己主动关心热点问题的意识。

最后,要求学生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做题,我发现,全国各地的高考政治试卷有许多试题都是以古诗词、古文、名人名言、寓言故事、成语俗语等为背景材料,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懂背景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而课外阅读无疑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提升解题能力的有效手段。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