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阅读论文的感悟(优质5篇)

最新阅读论文的感悟(优质5篇)

时间:2023-09-23 23:03:19 作者:文锋最新阅读论文的感悟(优质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阅读论文的感悟篇一

----《小柳树和小枣树》案例分析

前不久,我有幸聆听到了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堂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生成,对话,令我大开眼界,觉得耳目一新。以下是我的一些不够成熟的评析,愿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谈话导入,复习字词.

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是啊,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看,小枣树要向我们认真学习的小朋友献上它的大红枣儿呢!

谁来读一读,把它摘下来。(课件出示)

评析:生字的复习采用摘取红枣的方式,让学生读出一个摘取一个,新颖又与课文有密切的联系,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小手如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复习“春天”部分

3、如果这时,有个小朋友正好走过,或是一只小鸟飞过,或是地上的小花、小草,他们见了小柳树,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图)你能不能用“小柳树,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

三、学习课文第5至8自然段。

•春去秋来,小柳树和小枣树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5--8自然段吧,可以用笔划自己喜欢的句子。

评析:相信我们的孩子能读好,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并不忘记圈圈画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是对学生主体的充分尊重,是先进的学生主体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外在体现。

2、交流:

(1)“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为什么?你读……能不能再……

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个句子,你能读出什么意思来?(美、许多、又大又红)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指名两人----齐读)

评析: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小枣树茂密的绿叶丛中缀满了大红枣儿,美得让人羡慕。他不仅美,它的大红果子还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甜美。让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欣赏一下吧。(齐读第五段)

评析: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去与课文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发现他人,发现自我。教师的评价适时又恰当,让孩子们读得更起劲了。

小柳树结果子了吗?(板书:什么也没结)

评析:这是本课中设计的第二次让学生与文中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对话,这其实是学生对文章所蕴含的做人道理的多元解读。

(3)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小柳树们,你们为什么要不好意思地笑了?结合理解这句话来说:

“可是过了一天又一天,小枣树什么也没说。”

c小枣树这么想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小枣树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

a你觉得小枣树怎么样?(用词丰富、准确)

b小枣树不因自己能结出又大又红的果子而骄傲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呢。

c谁来学着小枣树,用温和、宽容的语气读一读。

评析:小柳树的不好意思,不枣树的宽容大度,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在教师的相机点拨下,学生已完全领悟,到此时已是水到渠成。

d我想此时的小柳树一定也学会了夸奖别人呢?小柳树,你会怎么夸小枣树呢?

评析:这是本课中设计的第三次让学生与文中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对话,学生的情感随着学习的深入已深深地渗透,此时孩子们更多的是对小枣树和小柳树的赞美。作者的教育目的已在孩子的心中扎根。

f老师有两个成语要送给小柳树和小枣树,同时也送给我们的同学们,那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评析:新课标强调:”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师一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将文本的精要之处作了简要的小结.也为下一步的训练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3、你喜欢小柳树和小枣树吗?喜欢它们的什么?

阅读论文的感悟篇二

----《小柳树和小枣树》案例分析

前不久,我有幸聆听到了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堂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生成,对话,令我大开眼界,觉得耳目一新。以下是我的一些不够成熟的评析,愿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谈话导入,复习字词.

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是啊,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看,小枣树要向我们认真学习的小朋友献上它的大红枣儿呢!

谁来读一读,把它摘下来。(.课件出示)

评析:生字的复习采用摘取红枣的方式,让学生读出一个摘取一个,新颖又与课文有密切的联系,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小手如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复习“春天”部分

3、如果这时,有个小朋友正好走过,或是一只小鸟飞过,或是地上的小花、小草,他们见了小柳树,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图)你能不能用“小柳树,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

三、学习课文第5至8自然段。

•春去秋来,小柳树和小枣树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5--8自然段吧,可以用笔划自己喜欢的句子。

评析:相信我们的孩子能读好,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并不忘记圈圈画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是对学生主体的充分尊重,是先进的学生主体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外在体现。

2、交流:

(1)“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为什么?你读……能不能再……

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个句子,你能读出什么意思来?(美、许多、又大又红)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指名两人----齐读)

评析: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小枣树茂密的绿叶丛中缀满了大红枣儿,美得让人羡慕。他不仅美,它的大红果子还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甜美。让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欣赏一下吧。(齐读第五段)

评析: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去与课文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发现他人,发现自我。教师的评价适时又恰当,让孩子们读得更起劲了。

小柳树结果子了吗?(板书:什么也没结)

评析:这是本课中设计的第二次让学生与文中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对话,这其实是学生对文章所蕴含的做人道理的多元解读。

(3)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小柳树们,你们为什么要不好意思地笑了?结合理解这句话来说:

“可是过了一天又一天,小枣树什么也没说。”

c小枣树这么想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小枣树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

a你觉得小枣树怎么样?(用词丰富、准确)

b小枣树不因自己能结出又大又红的果子而骄傲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呢。

c谁来学着小枣树,用温和、宽容的语气读一读。

评析:小柳树的不好意思,不枣树的宽容大度,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在教师的相机点拨下,学生已完全领悟,到此时已是水到渠成。

d我想此时的小柳树一定也学会了夸奖别人呢?小柳树,你会怎么夸小枣树呢?

评析:这是本课中设计的第三次让学生与文中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对话,学生的情感随着学习的深入已深深地渗透,此时孩子们更多的是对小枣树和小柳树的赞美。作者的教育目的已在孩子的心中扎根。

f老师有两个成语要送给小柳树和小枣树,同时也送给我们的同学们,那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评析:新课标强调:”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师一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将文本的精要之处作了简要的小结.也为下一步的训练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3、你喜欢小柳树和小枣树吗?喜欢它们的什么?

是呀,老师也喜欢小枣树,因为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又不因为自己能结出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但是老师也喜欢小柳树,因为小柳树长得很美,老师喜欢一切美的事物。而且小柳树能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相信,此时的小柳树也学会了夸奖别人呢!

评析: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的时候,他们的自由天性舒展了他们尽情地诉说着自己的独特心声,那是用心在说,用情在说,天真烂漫,浑然天成。”整个教学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情境,洋溢着感性的气息。教师,学生和文本进行着深刻的对话,师生的生命感悟在课堂上得到了尽情的表达,在阅读中达到了升华。

四、带着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来读读全文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吧。

评析:阅读是教学的主体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者不重结果,重过程,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读。

学生互动:夸夸我身边熟悉的人。(可以是我的老师,我的同学)

评析:让学生去夸夸自己身边的人,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激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更是本节课一个很好的延伸。使孩子们更进一步地理解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应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别人的短处。

是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你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你能学着小枣树,也来夸夸你身边熟悉的人。(填写优点卡,送人)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还学会了夸奖别人。小枣树要向我们献上更多的大红枣儿作为奖励呢。(小组复习生字、新词。)带生字的“红枣”

评析:这样的结尾,这样的奖励,是多么地富有人情味呀,学生们的兴致仍然很高。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自读自悟,主体理解。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品味课文中美好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思维为突破口主体阅读,主导指引。出示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句子让学生谈感受,并三次出现小花、小草、小鸟、小朋友们他们会说些什么?教师充分体现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主体思维,主动理解有了用武之地。

二、角色到位,感情真挚,读中明理。自主感悟后阅读,主体参与后理解。让学生进入角色读通、读懂、读出味,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学生读书课。同时,又在不知觉中明白了许多道理。最后让学生在卡片上写写同学的长处,水到渠成。拓展了文本,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了语文的素养。

阅读中体验入境中感悟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阅读论文的感悟篇三

自四月红谷一小语文名师工作室成立至今,我工作室各成员时常相聚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新老师来说,扎实地掌握科学有效的理论知识,就如开启了一盏指路明灯,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然而,如何使课标真正在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如何将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落到实处,就成为了我的必修课之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的教学中,我尝试将“个性化阅读”融入其中:

1、在帮助学生梳理文脉,理清小男孩的感情线索时,我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及思考时间,以孩子的自主阅读代替教师一味的分析,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或大声朗读,或默读,并提示学生找出小男孩心理变化的关键词。大多数孩子都能够独立发现小男孩“开心—害怕、担心—不自在—一阵轻松”的心理变化,少数孩子在我的适当指导后也能完成。

2、我紧扣小男孩的心理变化来开展我的教学,当学生读到小男孩心情“不自在”的部分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自在”的意思,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从文本中获得的启迪各有不同,有的说“小男孩心里感到很不舒服”,有的说“小男孩感到不高兴”,有的说“小男孩不想在老奶奶跟前停留,只想快点溜走”。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尊重每一位孩子的阅读体悟,肯定他们从文本中获得的独特体验。

3、小男孩给老奶奶写的便条是文本的“空白点”,而文本对便条内容有适当的提示,因此我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便条内容的提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当你在犯错的时候,你都是怎么道歉的呢?”试着用自己的语气和说话习惯来说一说小男孩的便条内容。孩子们都能轻松地依据提示说出道歉内容,同时每个孩子述说经过及表达歉意的语气又各不相同。正是尊重了孩子们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本节课才会碰撞出诸多思维的火花。

整堂课的氛围生动活泼,学生思维飞扬,各抒己见,教师乐在其中,情绪高昂。在我的课堂中,愿使“个性化阅读”长成一棵大树,自身和孩子们都能在这棵大树下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张扬个性。

感悟“阅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阅读论文的感悟篇四

论文摘要:语文作为人类思想交际的重要工具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生命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培养个性发展方面也应当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有道是“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进行个性化阅读训练,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认知,使学生先从内心里喜欢文学作品,进而思考其内在蕴含,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成为身心健康、积极上进、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通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的实施,能达到“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苏霍姆林斯基语)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我们才提出了“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考”这一课题。

论文关键词: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思考

个性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能否获得最大利益的根本。以前,我们只谈阅读,不谈如何阅读――即使谈如何阅读,也很少会有人注意到个性在阅读过程中的那份举足轻重的意义。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以个性化阅读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阅读主体通过对阅读对象――文本的接触,从而感受体悟或发现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完成一次带有一定指归性的阅读任务――或愉悦赏析或丰富积淀或夯实底蕴或谋求功利。但是,当内涵深沉缤纷多姿的文本内容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的时,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枯燥干瘪、琐碎沉闷的概念时,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和读书人的莫大悲哀了。于是,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头脑中,而不是以词语、符号以及概念等方式呈现。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2.把握文本个性,挖掘教学资源

我们身边校本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校本特色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教学资源的开发,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紧扣现实生活,体现其生活性、趣味性、思维性、活动性、开放性等特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学生活动为主,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发展,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3.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让创造精神在个性思考中闪耀

悟性,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激发悟性,就是指教师要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视频创设出来的内容及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含英咀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阅读是一种自由、智慧的学习方式。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读者应是主动的、开放的、富有个性的读者。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营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面对文本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而不是只停留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滑行。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

4.实施差异教学,促进多元发展

差异化教学,由来已久,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孔子提倡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蔡元培主张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现代教育论则强调弘扬人的主体性,特别重视学生敏感的个性、独立人格和能力的培养等等。如上诸多理论中都含有“各施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的差异教育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认知方式、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存在着客观差异。如果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应“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其实,语文阅读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朦胧与博大,也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趣,更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虽读无定法,但大的策略还是应当有的,提高阅读效果和效率的办法是存在的。个性化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但是,阅读教学要从传统的分析型模式中彻底解脱出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仍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然而,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我在本文提出的思考,希望能对中学语文阅读个性化的探索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广杰.《个性化阅读旨在引导深度阅读》[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01期.

2.钱正权.《把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轨道》.《小学语文教学》11期.

阅读论文的感悟篇五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如何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读书乐趣和课堂阅读教学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策略。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读书指导策略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知识积累和特定的视角对作品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再创造性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进行更细致和深刻的阅读,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实现个性化、创造性地阅读。

一、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读书乐趣

阅读教学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阅读几十篇名家名作是明显不够的,童年读书能力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为人的后期发展埋下了精神素养的可萌发的种子。只要进入书的世界,学生就推开了一扇扇文学的窗户,久而久之,人类文明和道德的种子便会播种生长。而且,长期的阅读还会使学生们不断地产生幻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想象力的潜能。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爱好。

为了让学生喜欢读书,我采用的方法是:每天上课我给他们声情并茂地读两至三个故事,学生听故事时眼睛放射出明亮的光芒;回家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去读,讲给家长同学听,并做书签和手抄报进行展示;晚上,让家长读书给孩子听,可以是童话,也可以是科学知识,要求读整本书,让文字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进入孩子的脑海中。睡前进行10~20分钟的阅读,渐渐地,我发现学生们已经把课外阅读当成了乐趣和享受。

刚开学的一天,发下新书,我问:“书是什么味道的?”让他们闻闻书的香气,新书的气味扑面而来,学生个个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要读新书的内容。有同学说:“书的味道真好,让我饱餐一顿。”我们班有个爱书的学生在课前读完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后跑到我跟前,对我说:“王老师,我读过优美的童话后,感觉不一样了,我感觉很舒服。”我摸摸她的头,小小孩子已对文字感受深刻,这是阅读所带来的兴奋。

我们班上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在不断加大,逐步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竞争合作的班级阅读氛围。家长也与孩子共同读书,学生们还时常相互交流自己那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感受,班级真成了书香乐园。

二、在课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1.直面文本谈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教师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方法,把阅读感悟还给学生。要非常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感悟,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激励。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在课前提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们直接自由地阅读课文,接着让他们交流感受,发表见解。学生甲说他一读课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一段时,就感到阴凉舒服。说到这儿,他竟然把文章这一段流畅地背诵下来。学生乙说他喜欢“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些句子,因为脚是走路的,而爬山虎的脚却走一步拉一下,可真辛苦。学生丙说自己喜欢“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因为“漾起”这个词有动感,使景物呈现很美的样子。在教这一课时,还有很多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感悟。这说明学生们真正读懂了文章,在文章中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2.课内质疑促创造性思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及内在动力。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见,在读书学习中勇于质疑至关重要。读书如果不疑,就像刀不磨会生锈。学生的质疑过程,就是一个积极创新的思维过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与作者、与现实对话,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我对他们的疑问大加赞赏,并查阅了很多资料,给他们圆满的解答。对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这种不迷信权威,即使有时有点儿偏执,但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给予肯定。宽容民主的教学氛围、充满质疑的自主阅读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和创新人格不可缺少的条件。学生只有在心灵自由和情动辞发时,才能萌发创新的勇气和灵感。

3.在感情朗读中体验内涵。语言的优美灵动,文章的情真意切,都要通过语文课堂的琅琅读书声来表达,而如果阅读课充满了繁琐的理性分析,就会导致思维训练和语言积累的不和谐。结果是学生们的思维训练有效,而形象思维则日渐萎缩,学生们无法从诵读中唤起生活体验,无法引发联想和想象的乐趣。这必将使学生失去语文阅读的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就特别注重朗读成诵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受到优秀读物的影响。在他们精力旺盛的时候,博闻强识,积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是很有意义的。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朗读中,从而提高朗读的效果。如《称赞》,这篇文章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难以用语言表达。同时语言上的清新甜润也不能忽略。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为了使学生们能够充分理解作品,让学生们先个人感情朗读,然后进行分角色读、师生对读、表演读,在多次的朗读之后,语言所蕴含的种种不可言传的情味都能得到很好的传递,隐隐听到学生们用心灵去感受语言的真实呼唤,体验到了这篇美文所特有的节奏音韵之美。

4.在合作中交流感悟。个性化创造性阅读也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把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对信息的掌握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小组或班内交流,各抒己见,从而形成资源共享。

我在教学《乡下孩子》一文时,就尝试着让学生模仿诗人完成城里孩子的诗歌书写。每一个小组都在热烈地讨论着,他们互相启发,大胆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讨论结束后,形成了小组意见,派代表说。总而言之,学生一起集思广益,既激发了他们的个性化、创新性的思维,又让他们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

英国一个哲学家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阅读,让孩子不仅拥有阅读的量,还拥有阅读的质。通过课内外的阅读,形成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能力,这是阅读的真正归宿及目的。

参考书目:

1.阅读教学的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培养[j].安徽教育,(10).

2.“四个一”:推动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j].小学语文教师,(11).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