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个人结对扶贫心得体会(优质5篇)

个人结对扶贫心得体会(优质5篇)

时间:2023-09-25 16:10:20 作者:QJ墨客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个人结对扶贫心得体会篇一

一、引言(200字):个人结对扶贫是一种良好的公益行动,不仅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脱贫,也能让结对对象和扶贫者互相成长。我从参与个人结对扶贫的经历中,收获颇多。下面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二、认识贫困地区(200字):在个人结对扶贫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扶贫地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现状,我更加明白了贫困背后的种种原因。这样的了解使我对结对对象的需求和挑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与贫困地区建立联系(300字):个人结对扶贫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援助,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关怀。因此,我与我的结对对象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通过邮件、短信和电话等方式,我与他们保持了频繁的沟通。这使得我们不再是单纯的捐助者和接受者,而是彼此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困难和挫折,也有希望和进步。这种联系不仅让他们感到温暖,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四、参与实际行动(300字):为了更好地帮助结对对象,我积极参与实际行动。通过调研和了解,我了解到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因此,我与志愿者团队一起,为他们提供了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广他们的特色产品,帮助他们开拓销售渠道。这些实际行动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

五、回顾与展望(200字):通过参与个人结对扶贫,我明白了公益的意义并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虽然每个人的扶贫过程都会面临困难和挫折,但我们要坚持下去,因为我们的付出可以改变他人的命运。同时,我也意识到个人结对扶贫只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方式,我们还需要更大规模的合作努力,通过公共政策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共同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脱贫。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个人结对扶贫的行动中,让更多人受益于善行。

六、结语(100字):通过个人结对扶贫,我不仅获得了成长和收获,更重要的是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个人结对扶贫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行动,让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社会带去更多的温暖和希望。

个人结对扶贫心得体会篇二

结对扶贫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扶贫行动,是国家对贫困地区进行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能够参与到结对扶贫项目中,深刻感受到自己对于贫困地区的关怀和帮助,倍感荣幸。通过与贫困地区的结对互助,可以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带动山区经济的增长,提升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第二段:个人结对扶贫的体验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亲自参与了一个贫困地区的个人结对扶贫项目。通过走访、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我与结对地的贫困户建立了真实而深入的联系。通过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我认识到贫困户的生活并不容易,而我作为一个结对帮扶者,能够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是一种巨大的责任和使命。我努力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带给他们希望和力量。

第三段:个人结对扶贫的收获

通过个人结对扶贫项目,我不仅收获了对贫困地区的深入了解,还收获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谊。在结对扶贫的过程中,我与贫困户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我们互相信任,互相鼓励,一起面对困难,一起迎接希望。我深深感到,结对扶贫项目不仅是为了改变贫困户的生活,更是为了改变贫困户与外界的关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让我感到满足和快乐。

第四段:个人结对扶贫的困惑和疑虑

然而,个人结对扶贫项目也面临一些困惑和疑虑。有时候,我发现一些贫困户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帮助是否真正有效,开始担心自己的结对扶贫项目是否真的起到了作用。然而,通过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交流和合作,我明白了个人的力量有限,要想真正改变贫困地区的现状,需要更大规模的社会合力和政策支持。我要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定位,积极参与到更大范围的扶贫行动中。

第五段:个人结对扶贫的未来展望

个人结对扶贫虽然有它的局限性和困惑,但我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个人结对扶贫项目必将收到更好的成果。我会继续关注贫困地区的动态,积极参与到结对扶贫项目中,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个人结对扶贫行动中,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实现全面小康作出更大的贡献,让所有贫困户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红利。

个人结对扶贫心得体会篇三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区以开展“千名党员员进千家”和“百名干部包扶百家企业”为载体,在全区上下掀起了扶贫帮困的新高潮,全区党员干部从机关走进了千家贫困户和百家贫困企业,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得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思想扶贫要先行。

不管困难居民,还是困难企业,压力面前,他们总是处在低谷阶段,要想让他们脱贫致富,首先让他们必须从思想上站立起来,如果自己在精神上不能直立,那么任何外在的力量都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在首次入户对接过程中,就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困难面前不委靡,压力面前不倒下,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足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做到先从精神上扶贫,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观念扶贫要注重。

不论是居民还是企业,身居困难境地,他们免不了悲观和消极,畏难情绪也很严重,等靠要思想也无时不在。为此,观念扶贫犹为关键。所以必须注重引导他们彻底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正视眼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只要前行,总会到达成功的彼岸。鼓励他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别人帮是一时的,只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会彻底摆脱贫困。观念更新了,思想端正了,他们才会迎难而上,才有可能打赢脱贫致富攻坚战。

三、对策扶贫是保障。

扶贫可以有多种渠道和方法,解决一袋米,一桶油、或者给几百元钱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和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但都不是万全之策,要想帮助他们彻底走出困境,必须真心实意帮助他们做些根本的事情,出主意,找对策,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如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户,你不可能一辈子供他们钱花,要想让他们脱贫,必须找出脱贫的办法,除帮助他们落实低保政策外,帮助他们的子女解决就业问题,实现以小养老治困。对困难企业,帮助他们找到致困原因,从政策上倾斜,从技术上引导,从人才上支持,循序渐近,逐步加以解决。

四、真心扶贫是关键。

扶贫帮困工作,是一项爱心工程,如果只做表面文章,那只是解一饥,但不能解百饱。所以不能流于形势,应付了之,必须秉承组织厚望,不负人民重托,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干点实事。并以此为契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这既是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的初衷,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千名党员员进千家”和“百名干部包扶百家企业”活动已经在全区拉开了帷幕,这是我区党员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也是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面对帮扶实际,我们还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区委统一安排和部署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确保帮扶对象彻底走出困境,实现扶贫脱困的良好愿望。

个人扶贫心得体会范文

个人结对扶贫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引入扶贫主题,介绍个人参与结对扶贫的背景和目的(200字)

贫困问题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为了推动精准扶贫,我积极参与了个人结对扶贫活动。这项活动旨在通过建立互助关系,帮助贫困地区的家庭实现脱贫。我选择了云南省一个山区的贫困家庭作为我的结对对象。我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关爱,为这个家庭带去希望,同时也提高自己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第二段:与结对家庭建立联系,互相了解和支持(300字)

与贫困家庭建立联系是我参与结对扶贫活动的重要一步。我通过电话和邮件与家庭成员进行了多次沟通,了解了他们的困境和需求。我发现,他们并不缺乏努力和智慧,只是缺乏机会和资源。为了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发展,我积极提供信息和建议,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我也向他们学习,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使我对贫困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段:通过经济支持和技能培训助力脱贫(300字)

经济支持是帮助贫困家庭摆脱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向我的结对家庭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援助,帮助他们购买种子和农具,并支持他们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同时,我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些技能培训,例如如何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如何管理家庭预算等。通过经济援助和技能培训,我希望他们能够摆脱贫困,实现自我发展。

第四段:结合社区和政府资源促进共同发展(200字)

结对扶贫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行动,也需要充分利用社区和政府的资源。通过与当地社区组织合作,我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社区组织帮助我了解了更多关于区域的情况和政策,同时也为我和结对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与此同时,我也积极向政府部门反馈贫困家庭的真实情况,希望他们能够采取更多措施解决贫困问题。通过多方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共同发展。

第五段:通过个人结对扶贫的体会,总结反思并展望未来(200字)

通过与结对家庭的交流和支持,我深刻体会到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匮乏,更是一种心灵的贫瘠。与贫困家庭建立联系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脱贫,也可以使我们更加平等地看待贫困问题。通过结对扶贫,我不仅学到了如何帮助他人,也学到了如何关爱他人。这种关爱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也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我希望在未来能够继续参与结对扶贫活动,并将这种爱与关怀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家庭,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个人结对扶贫的经历,我深刻认识到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也体会到个人的努力和关怀对于贫困家庭的帮助是无可替代的。我相信,只有通过个人的参与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实现精准扶贫,为贫困地区带去真正的希望和改变。让我们携手努力,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个人结对扶贫心得体会篇五

精准扶贫是缩小农村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国家重点工程,同时也是实现基层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整体的个人精准扶贫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同志在20xx年11月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扶贫思想。经过三年多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精准扶贫”思想不仅是我国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而且具有丰富的理论品格,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实现20xx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政策保障。

“精准扶贫”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会使得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工人仅能获得生存工资。随着资本积累的加剧,工人与资本家的财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建国初期,毛泽东意识到整个中国特别是农村还非常贫困落后。如何消除贫困、发展生产力呢,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当时社会面临的重大决策。毛泽东的选择是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贫困问题或温饱问题在十年浩劫之后,显得尤为突出。邓小平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只能靠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9页),另一方面,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的贫困问题在整体上已得到较大的解决,但部分边远山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还存在相当程度的贫困现象。新形势下,习,近,平同志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使扶贫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

“精准扶贫”符合中国现阶段贫困的基本事实。从纵向上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贫困率下降迅速。据世界银行数据,如果以20xx年购买力平价(ppp)下每人日均1.9美元为贫困标准,1981年,全国贫困人口比例为88.3%,20xx年,全国贫困人口比例已下降至7.9%,xx大之后下降趋势明显加快,20xx年的贫困率下降为6.47%,20xx年则仅为1.85%。但从横向上看,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巨大。从城乡角度,以国家划定的贫困标准,城市贫困人口比例不到1%,20xx年农村贫困人口约为7.2%。从地区角度,20xx年全国划定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基本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境地区。这些特征性事实是“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基础。中国的贫困人口比例下降迅速,但城乡、地区差异较大,如果按照过去思路,试图以经济增长的“大水漫灌”和“遍撒胡椒面”的方式来实现整体脱贫,效果有限。现阶段,扶贫必须精准。

“精准扶贫”符合中国贫困因素多样化的客观现实。宏观上看,地理位置因素是制约老少边穷地区脱贫的重要原因,但具体到家户、个体等微观层面,贫困的相关因素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结构单一、劳动技能不足、交通出行不便、因病返贫、生育子女过多、社交网络封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基层社会保障不到位等等,都有可能造成个体陷入贫困状态。多样化的贫困因素,要求扶贫必须要扶到点上、根上。“精准扶贫”思想中的“六个精准”理念和“五个一批”工程,便是针对当前贫困现状的关键举措。“六个精准”各有侧重:扶贫对象精准,确保有的放矢;项目安排精准,避免“手榴弹炸跳蚤”;资金使用精准,避免贪污浪费;措施到户精准,确保因人制宜;因村派人精准,熟悉村情民情;脱贫成效精准,避免口头文章。“五个一批”精准打击: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强调脱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贫困人口融入富裕地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裕;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要想保住绿水青山,就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农村脱贫,政府不能缺位。

精准扶贫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政策手段。城乡差距一直是影响中国整体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1978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大约为2.57。改革开放后,农村率先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收入差距有所缩小,1983年降至1.82,。但随着农村改革红利的消失,城乡差距又逐渐扩大,20xx年,比值为3.1(国家统计局)。城乡差距扩大背后的原因很多,比如地方政府偏向城市的财政政策,农村公共服务不足、税费负担重,但相当部分农村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这一部分农村居民不能享受经济增长的红利,即使未来农村整体上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农村内部差距、城乡差距依然不会得到改观,甚至会越来越严重,这会严重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十三五规划”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要打赢扶贫攻坚战,就必须实施精准扶贫。

简言之,“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同志扶贫、脱贫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突破和创新,是现阶段扶贫、脱贫的重要武器。随着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临近,扶贫开发也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这就要求社会各界认真学习、贯彻、运用这一思想。学术界要发掘这一理论的精髓,并做好向社会解释和宣传的工作;地方政府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这一攻贫利器,出实招、下实工、见实效。只有“精准扶贫”,才能全面脱贫。

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

1年最多吃3顿肉;家里连一面严格意义上的“墙壁”都没有;所谓的“门”就是一块由竹篾编成的“板”;不少适龄儿童上不了学……最近,通过媒体的报道,中西部地区的一些贫困角落令人心情沉重。数据显示,20xx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逾7亿人摘掉贫困帽子,“中国式扶贫”道路对人类减贫事业贡献巨大。与过去相比,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现在面对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随着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贫困人口到20xx年如期脱贫,可谓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召开座谈会,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四个切实”要求,特别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为下一步的扶贫攻坚战做出了部署,发出了动员令。

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道出了精准扶贫的丰富内涵,很有现实针对性。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据介绍,20xx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从各地实践看,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成效明显。而搞大水漫灌、一刀切的地方,往往事与愿违。在一些地方,市场行情没摸清,本地特点又没把握住,通过行政力量,一窝蜂地兴起养兔热、种植热,结果在市场上栽了跟头,群众不但没富起来,还让大量投入打了水漂。可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的“金点子”。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各级干部的引导作用也很重要。在一些地方,扶贫工作之所以总是“涛声依旧”,与一些干部找不准“穷根”,却热衷于大上项目、大造声势、撒胡椒面的做法很有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呼唤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呼唤一支沉得下去、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尤其是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组织,更要选对人、用对人,让那些懂农村、懂经营、有公心的人才为乡亲们脱贫领路。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5年多的时间内,让几千万人脱离贫困,这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来完成。我国已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不少人将“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目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拓展着全新的扶贫格局。从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这也是精准扶贫思维的重要体现。我们期待,沿着精准扶贫的路子,借助社会合力的推动,确保贫困人口到20xx年如期脱贫,将会是一个渐行渐近的美好现实。

在第二个国家“扶贫日”临近之时,扶贫“失准”却成为近期热议话题。国家审计署公告显示,广西马山县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2454人还购买了2645辆汽车。对此,国务院扶贫办表示,不论是谁,只要侵害了最困难老百姓的救命钱,“绝不会放过”。

总有一些个人,把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视作予取予夺的“唐僧肉”,不仅是马山,扶贫资金被层层克扣挪用、扶贫对象弄虚造假等问题在许多地方都有存在。不管是扶贫不上心、工作存纰漏造成的,还是故意违规违纪、假公济私所致,都是把救命钱变成不义财,造成地方“争贫困”、群众“装贫困”的怪象。这种“利益共同体”一旦形成,不仅脱贫难上加难,而且颠覆了扶贫的本意。

过去贫困群众体量大、分布集中,建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如今6亿人先后脱贫,贫困人口剩下7000多万,再搞撒胡椒面式的扶贫,只会是“手榴弹炸跳蚤”,费力不讨好。在扶贫对象确定上,如果筛选不公、审核不细、把关不严,难免出现扶助失准、冒领偷领等问题,造成政策资源“跑冒滴漏”。

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精准脱贫,需要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7000万贫困人口分布在哪、为何贫困、怎么帮扶,确实工作量极大。非严谨细致不足以求公平,非实事求是不足以树公信,能不能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原原本本把政策落实好,关乎国家精准扶贫的整体战略部署。

扶贫工程也是一项基层治理现代化工程。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责任是否清晰、认识是否到位、作风是否扎实、方法是否得当,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扶贫的成效,影响着政府的形象。正因此,不仅要帮助干部摆脱“思想贫困”“作风贫困”,还需要帮助基层摆脱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贫困。当前,这样的“扶贫”同样迫切。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确保中央政策目标不落空,各类资金用在刀刃上,就必须依靠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为落实不力、裁断不公等中梗阻问题兜底。财政转移资金管理机制、基层干部考核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以及政务公开、公众参与机制等等,都有必要进入改革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扶贫时曾指出,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要作为一件实事摆在那里,哪怕一次改造量少点,但做一件是一件,让人看了确实觉得党和政府办得好”。此中深意值得认真思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能否在精准扶贫和基层治理上再创一个“中国样板”,牵动世人目光。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