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项脊轩志教案(优质5篇)

项脊轩志教案(优质5篇)

时间:2023-09-29 15:22:11 作者:灵魂曲项脊轩志教案(优质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脊轩志教案篇一

1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3课时

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

项脊轩志教案篇二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3课时

项脊轩志教案篇三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3课时

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项脊轩志教案篇四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2、断句练习: 日过午/已昏 鸡/栖于厅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然/自后/余多在外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1: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项脊轩志教案篇五

〔明〕归有光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四部备要》本《震川先生集》

扃牖()修葺()栏楯()栖息()

象笏()先妣()阖门()老妪()

尘泥渗漉()长号()异爨()冥然()

万籁()偃仰啸歌()逾庖()呱呱而泣()

(1)、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含义是:(你)

(2)、解释加点词意义和用法:

余扃牖而居连词,表修饰关系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往往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

(3)解释加点字意义并说明其词性变化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名词用作状语,朝下)

东犬西吠(名词用作状语,向着西面)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用作状语,亲手)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多可喜,亦多可悲(形容词用作名词,喜:高兴的事;悲:悲伤的事)

三五之夜,桂影斑驳,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请以“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为话题来理解感悟全文

模仿范例1,完成后面的分析: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所以一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散而神不散。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