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最新第三季度理论学习 专题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模板6篇)

最新第三季度理论学习 专题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模板6篇)

时间:2023-09-29 16:03:12 作者:念青松最新第三季度理论学习 专题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模板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三季度理论学习篇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职场中,持续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必备的能力。而在学习中,专题理论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专题理论学习,才能够了解到更加深入的知识,掌握更加精准的技能,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更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深度体会专题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将对于个人的学习提升和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专题理论学习让人拓展了视野。专题理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点串联,而是能够将多个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更加系统和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专题理论学习,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到一个领域的全部内容,还能够融会贯通,将各个领域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进而达到拓展视野、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以我自己为例,有一次我在参加专题理论学习时,得到了一位长辈的提醒,他说:“你只有掌握了一个领域的全部知识,才能够进一步掌握这个领域的核心内容。”这个提醒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更加努力地去深入探究,最终收获非常大。

其次,专题理论学习让人更好地应用所学。专题理论学习注重实践运用,这让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使人更好地应用所学内容。不管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知识总是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来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专题理论学习通过实例引导,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在实践中能够更加高效和准确地应用所学内容。比如,我在学习市场营销学的时候,就通过专题理论学习获得了很多关于新型网络营销方式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实际体现了网络营销的核心思想,让我更好地掌握了这个非常热门的领域。

第三,专题理论学习让人不断探寻新的领域。专题理论学习有一种非常积极的面貌,随着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变的环境,我们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适应变化。通过学习新的领域,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让自己不断地持续进步。而专题理论学习正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通过专递深入前沿的知识,我们可以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和趋势,并及时地进行学习和调整。举个例子,如今我在职场上涉及到Electron桌面应用程序开发方面的内容,而在当初我开始学习这个领域的时候,就是通过专题理论学习,才深入理解了更好地知道如何应用 Electron 来构建出最佳桌面应用。

第四,专题理论学习让人更加专业地进行工作。专题理论学习是一种对不同领域做深入研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更加专业和深入的学习方式,通过深入学习,人们可以在各个领域中获得更高的专业度。特别是在职场上,专业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专业度高,才能够为自己在行业中赢得更高的价值和成就。通过专题理论学习,人们可以学习到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实践方式、技术应用和方法论,从而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和效果。如果没有进行专题理论学习,仅凭自己的经验和常识去工作,很可能会导致效果达不到预期或者出现不可预知的问题。

最后,专题理论学习提升了人们的综合素质。专题理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某个专业领域的一些理论知识等,也有助于开拓人的思维,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通过专题理论学习,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和挑战能力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潜力,提升工作和学习的水平。有人曾经说过:“学无止境,这是永恒的经典。在其中,专题理论学习体现得尤为突出,不仅是学习一种知识体系,也是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专题理论学习对于人们的学习晋升和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学习,更是一种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为自己创造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的崭新机遇。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相信这些心得体会将会对于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作用。

第三季度理论学习篇二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期中教学反思

期中考试总结反思,无论是对突出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还是教学质量的监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经过反思,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深化课改,学得扎实。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每一堂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要注重精讲精练,夯实语文基础,只有强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学生能力的形成、素养的提升才有依托。

(1)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如果认为什么都很重要,平均使用力量进行教学,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课堂上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内容要讲到点子上,力求精讲点拨。只要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如果老师多占一分钟,就意味着学生将失去自主学习的一分钟。因此,我们要牢记“惜时如金”四个字。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0分钟的利用率。要节省教学时间,把节省出来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读、背、思考、记忆,让他们在课堂上听、说、读、写,从听读中感悟、积累,在说写中运用、提高。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3)有效的训练是学生成长的途径

在“精讲精练”的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上。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段、篇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不搞题海战术,要练得精,练得巧,练得有实效。

第三季度理论学习篇三

在岗教育是保持教育者状态的必经之路。近期,我们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以班级为单位的专题理论学习,涵盖了新课改、素质教育、课堂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段:学习内容及体会

第一次学习的主题是新课改。老师向我们详细阐述了新课改的主要特点和要点,并与我们分享了国内外新课改的成功经验。通过听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新课改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初中老师,在课程的设置、与学生沟通、评价方式等方面也需要从新课改的理念中汲取营养。

第三段:学习成果

通过专题理论学习,我对教育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也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理论知识。比如,在布置作业时,我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避免“批量生产”的教育;在课堂上,我更多使用“生动形象”的说故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段:学习中的收获

通过专题理论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新的教育理论知识,还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我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也才能与时俱进地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第五段:总结及建议

通过这几次专题理论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因此,我在这里向所有教育者提出建议:积极参加岗教活动,不要停滞不前,不要浪费学习的机会。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扮演教育工作者的角色。

第三季度理论学习篇四

听评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简单处理。

它集中表现在这么四点:一是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也没有与上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引起足够的关注,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式话语过多。三是评课结果往往只是体现为一个无法解释的分数。比如 说一位教师得85分,那么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它说明什么?15分扣在什么地方?比另一位教师高5分高在何处?比自己前一次的课少3分又少在哪里?并不是能说得很明白。这里面的逻辑就是拿一个所谓的、谁都达不到的好课标准来评所有老师的课,结果所有老师的课都有问题,那么复杂的课堂活动最后就变成一个貌似精确的分数,这种“精确”实 际上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何况教学活动中有许多现象是难以用数量来表示的,勉强用数量表示就会妨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意义的揭示。四是使用结果时往往错误类 推,用一节随机抽到的课(如推门听课、随堂听课)来类推该教师其余的课,或用一节精心打造的公开课、示范课来类推该教师其余的课。事实上,这种类推,尤其 是后面一种,很难符合实际。

(我想将以上四点与自己的听评课行为作个对比。第一点讲的是听评课随意性。我想我听的课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二类:教研类、评比类。教研类指各类教研活动、调查研究而听评的课。评比类指各级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教师选拔等等而听的课。一般教研类的课课前都知道要听那些内容,会去做一些准备。而比赛类课有一些可以准备,有一些临时才能知道内容就没有准备了。一般比赛类的课课前与上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是不可能的,课后点评也很少。第二点是听评课的偏面性,我想我还是会关注学生,只是关注方式方法不可能科学。这也正是后面第三点所讲的内容,听评课的非理性,直觉很多。第四点,在评比类课中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操作了。)

第二,任务取向。把听课当作任务来做,是迫于管理层安排的任务。

(听评课本身就是一个任务。听评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但听评课不是专业发展必由之路,教师可能认为听评课对专业发展效率不高,是教师不重视听评课的原因。)第三,不合而作。评课群体中隐约有三类独立的角色:一是“评课专业户”,该类人自己很少或几乎不上课,然而听评课却成了他的中心工作;二是“仿课专业户”,听课仅仅为了模仿;三是“听课任务户”,即听课就是为了听课,没有问题,不去思考,甚至也没有什么反馈,按规定填完“听课手册”了事。

(评课专业户是工作性质决定了的,没有办法了。只是既然是专业户,工作就要做的更加专业。青年教师,特别是刚走上讲台的,是需要成为仿课专业户。)

第三季度理论学习篇五

近年来,考研、求职等竞争激烈的场合,专题理论学习已然成为了许多人提高竞争力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给自己设定一个学习计划,选择专题理论进行扎实的学习,既可以加强专业素养,又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给自己发展带来实质性提升。

第二段:选择理由

我选择学习专题理论的原因是基于对自身职场发展的深思熟虑。在本职工作中,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升职晋级也需要员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为此,我挑选了相关行业及领域的专题理论进行学习,甚至参加了相关的培训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我发现选择应对职场挑战的专题理论确实增强了我的竞争力。

第三段:学习体验

在学习专题理论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对自己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的逐步清晰。不同领域的专题理论,涵盖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应对方法,让我能够深度思考问题的实质及其解决方法。同时,这些知识点也让我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迅速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第四段:实战效果

学习专题理论并非仅仅是理论学习,它的意义还在于着眼于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职业发展,增加经济效益。通过学习专题理论,我在职场上的表现明显得到了提升。对于其他员工晋升,我也能以实力回击,让领导们更加重视我的贡献。同时,也改善了个人的心态,从思想上也有了自我认可和尊重。

第五段:结论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专题理论,我获得了很多。它让我在职场上更加高效、更加理性的处理问题,更能够为团队做出贡献。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仍会不断应用和总结这些知识点,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职业素养,追求更加出色的表现和更加充实的生活。

第三季度理论学习篇六

林老师(福建省福州市特级教师林莘老师)的教学设计大致符应了教材编辑者的课程安排规划,此外并融入了林老师个人的创新活动,确是一堂非常可观的课。林老师的教学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看:

一块是课文教学时习惯性(好像也是必须)会处理的部分。包括了面对新课文时的扫除生字难词(学习生字词),以及感情朗读(即便是说明性文章)。另一块则是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了解说明性的文章常用的说明方法。这也是林老师这两堂课的重点与精心设计的部分。在这一块,林老师使用了概括段落大意、抓关键句、重读、小小解说员、论辩等方式(或活动),引导学生注意到说明性文章常用到的叙写方法(关键句、比较、数字、假设、强调动词)。

以下是林老师课堂里主要的教学步骤与流程:

(注明:“但由于议程安排的缘故,笔者无法亲身聆听林老师的这堂课,于是上网摘录了张贴在林老师网页上的教学实录。”——赵镜中)

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看到这跃动的鲸,遨游的鲸,翻腾的鲸,你特别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鲸》这篇说明文,相信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课文中找不到答案的,我们可以打开电脑搜索,好的文章其实就是个引子,吸引你了解更多的知识。

三、初读课文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第一自然段,说的是鲸的哪个特点(大)。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把一段话概括成一个字或一句话都是抓重点的方法。

小结:关键和重点常常都在每段的第一句话。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说明的方式:比较、假设、列数字等。光是介绍鲸的大,就用了这么多说明方法。活动:小小解说员。藉由强调数字,让人真的感觉它的大。强调了数字,再加上语气、语调、动作就更生动。

小结:说明方法多种多样。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说明文准确的语言表达教师

改写第二段,故意少了“渐渐”、“整个”,“完全”等词,让学生发现这些词看似可有可无,用上后,意思表达得更加准确。平时写作文,说话都要注意用词准确。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感受这漫长的变化及作者用词的准确。

小结:学习本篇课文不仅要了解鲸的特点,更要学习说明方法,语言的表达。

七、再读第四自然段,学习描写鲸捕食的动作词

作者用了很多表示动作的词。动作分解了,过程更详细具体了,好像看电影、看动画片一样栩栩如生,有画面感。

八、看图片,写片段

作业:把自己当成一只鲸,或根据课文内容或选择画面,写一段鲸的自述,向人们介绍你的生活。用上动词串串烧。

(注:以下为赵镜中先生点评及教学设计)作为课文教学,林老师的教学设计相较于台湾老师的课文教学,可说是相当的丰富与活泼,而且完整许多。短短的两堂课,林老师把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条理清晰的呈现出来,带领学生学习。例如:让学生利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概括段落的大意,练习作摘要;让学生了解关键句,常出现在段落的第一个句子。又如:透过替换语词,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精确性;掌握动作词的动态描写等等。此外,林老师也安排了一些有趣的活动,软化说明文教学的可能生硬,例如:小小解说员的活动,让学生实际操作练习,深化对鲸的认识;辩论活动,让学生透过论辩,更清楚认识鲸的特色等。这些教学与活动确实让整堂课显得充实而生动。

但是笔者认为,林老师的这堂课,老师教得层面多了些,学生自学的层面相对就少了些,特别是阅读策略的应用方面,几乎没有触及。这可能是肇因于林老师的教学设计是贴着课文教学的模式来思考的,所以不免会受到传统课文教学习性的某些制约。如果从教阅读的观点来看,严格说来学生可能并不能经由这两堂课的学习,真正学到如何阅读知识性文本的方法。也许学生学到了这篇课文里关于鲸的知识;也学到了说明性文章常用的叙写方法。但学生真的就因此了解阅读知识性文章时需要注意什么?有哪些方法可运用了吗?至少笔者个人认为学生在阅读意义上是较为薄弱的(其实这是课文教学一般的通病);在阅读方法上较为欠缺(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只是策略应用中得一环)。

对于学生如何读懂知识性文章,以获取意义的关注,是笔者教学设计最原初的重点,故而教学上比较从有意义的阅读这个观点切入。相较于叙述文本,知识性文本的概念密度一般来说都比较高,因此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一口气就想把文本所提供的讯息全部掌握,对阅读者来说是相当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知识性文本的阅读目的性强,阅读者常是为了特定目的而进行阅读的。因此在教学上关注的是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生对鲸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透过发现关键句、注意细节、区辨事实与意见以及概括段意等方法帮助学生读懂讯息、整理讯息。以下是赵镜中先生的教学设计:

导入:阅读《听那鲸鱼在唱歌》,引发学生对鲸鱼的好奇,导入教学。这是一则故事,充满了文学想象之美。接下来的学习则是很严谨的知识性阅读,帮助我们对鲸有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

一、阅读前:我知道什么?

利用kwl表来整理自己的想法,为读文章做准备。请大家回想自己的旧经验,知道哪些关于鲸的知识,填写在工作单上,彼此分享,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与肯定。经过初步的交流分享后,关于鲸你想知道什么?将你的好奇写在工作单上。小组成员互相交换工作单,分享彼此问题,并且考虑下述事项:

。小组有共同问题吗?

。看到一些自己也想问的问题吗?

。把问题分类。

二、阅读文章——边读边想问题发下文章,请学生快速浏览一遍。浏览时,在可能与自己的问题有关的段落旁,画上记号。2 找到答案吗?请学生找出跟自己提问相关的部分,再读一遍。读的时候,将重点资讯加上底线标示出来。

三、知识性文章的阅读

利用文章的第一二段,示范知识性文章的阅读方法:注意关键句,通常关键句会在第一句,也可能在最后一句。还要注意细节,包含所提供的数据或例子。注意区辨事实与意见,并分析判断其正确性。将所得到的答案或资讯,填到工作单中(我学到了„„)。小组同学聊一聊,检查一下有没有原本以为知道,但却是错误的认识。

四、资讯整理——为文章下小标题

再重读一次文章,这次阅读重点在为段落下小标题。看看这个段落主要在介绍或说明关于鲸的哪些资讯,用简单的语句概括,例如:鲸的大小。

提示:利用概念图将这些小标题整理后,就可以清楚掌握本篇文章提供了哪些资讯。

所谓的先备知识包括:(1)与文

章内容有关的知识;(2)有关社会联系和自然界的总的知识;(3)有关文章组织结构的知识。任何年龄、任何能力的读者都需要运用他们的先备知识作为过滤器来解释和建构所读文章的意思。他们也运用这些知识去确定文本的重要性,去推理文本中言外之意,去监控理解。

透过讨论“主题中什么是我们已经知道的”话题,可以活络学生的先备知识,还可以透过预习要阅读的材料,例如:预读书名/标题、作者、插图、表格、照片、书名或标题下的副标题或用特型字印刷的引子以及文内的小标题,来加深学生对文本总体印象的认识。当然,老师还可以利用双文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进入知识性文本的学习前,先阅读相同或相关话题的叙事性文本,帮助他们建立背景知识、熟悉该话题的语词、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决定文本中的重要讯息

知识性文本的段落中,绝大多数都有一个主题句,而大多数主题句,又安排在每一段的开头。只要抓住了主题句就等同于抓住了该段的段意。除了抓住主题句之外,还要抓住主要细节。因为,段落还必须有把主题句扩展成段落的细节,有时,这些细节比主题句,还更有价值。

知识性文本的作者限于文本可读性的要求,写出的作品通常是很精练的,提供的讯息相较于叙事性文本是较不充足的,以致于增加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老师可以强化学生利用上下文做为克服生难字词以及新观点、想法的阅读策略。其实,对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不论是哪一种文本,利用线索猜测生难字词都是一个重要的策略。要猜测生难字词究竟有哪些线索呢?句子、一个陌生字词的前后文、插图、图表、照片与表格以及这个字词的组成方式都可以作为猜测的依据。以上这些策略充分的应用在笔者的这次教学设计中,例如利用kwl表来帮助学生启动、设定学习的相关内容与问题;利用双文本的策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问题阅读;利用小标题来汇整段意等等。

(1)学习目的不同。教课文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牢记知识,应付考试。教阅读则是以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应付生活的问题为主。

课文教学较强调逐字的阅读、朗读和美读。在乎文本的意义,充分挖掘、掌握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阐述的观点和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上,通常以默读为主,采取多种阅读的方式:跳读、浏览、略读,有时也会反复地精读,有时会采取探究的态度阅读。重视个人对阅读的理解,重视文与文、书与书、书与人之间的联结。就以上的观点来说,课文教学似乎较难摆脱“教”的魔咒。例如:无论是面对哪一种类型的文章,扫除生难字词永远是排在阅读活动的首要位置(美其名曰积累字词汇量)。然而从阅读的观点来看,生难字词只是阅读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难题之一,而字词汇的学习、积累,也必须放在真实的阅读中才有效果。前面曾提及老师可以强化学生利用上下文来克服生难字词,事实上,知识性文本中所谓的生难字词其实包含两类,一种是一般文章中也会使用的辞汇,但学生可能不熟悉而成为所谓的生难词。例如在本篇文章中出现的“宽敞”、“滤出来”、“锋利”等词汇。一般来说这样的词汇并不是特别难以识读。通常在阅读知识性文本会对读者产生困扰的多半是所谓的半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某学科专用词汇,还有一些缩写或特定符号。其实专业词汇由于词义单一,阅读时困扰也较少,不懂就去查找专业辞典,有些时候甚至可暂时不予理会,等阅读完文章时,可能就能获得一定的理解。例如本篇文章中出现的“鳍”、“哺乳动物”、“须鲸”、“齿鲸”、“虎鲸”等。因此,是否非得在阅读之初即进行扫除生难字词的教学活动,确是有再考量的需要。其次,在大陆课文教学摆脱不掉的另一个习性就是感情阅读。虽然明知道正在进行的是说明文的教学,对于文章中所提供的讯息,应求其客观、中立,但老师还是习惯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练习感情朗读(通过朗读感受这漫长的变化及作者用词的准确——老师语)。使原本重视知识获得及理解的一堂理性课程,变得有些突兀。课堂教学有时老师会为了增加趣味性而引入一些活动,这原本是立意良善,特别是有些活动结合了操作,让学生真正能从做中学。但是当活动失焦,只是热闹,就要考虑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恰当。然则,如何判断活动设计是否妥切,其实还是要回到最根本的活动目的上来思考,即思考经由这个活动学生会学到什么?或是透过这个活动学生会经验到什么?而这个学到或经验到的内容或技能,与整体的学习目标是否有关?任何活动只要去操作,多少都会得到一些收获,但是老师要思考的是,这些收获是我希望学生经历的吗?从这个观点来看,面对知识性的阅读,林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两个环节的活动就显得不是那么适切了。

第一,是要学生通过辩论来认识不同种类的鲸的特点(配合课文第三到第七自然段的学习)。活动进行的方式是:要学生自由选择喜欢当哪一种鲸(课文中总的归纳为两类:须鲸和齿鲸),然后两队展开辩论,看看到底谁厉害?老师希望透过辩论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鲸的一些特点。问题是既然是不同种类的鲸的特点,孰优孰劣似乎不太需要辩论。老师似乎忘了这是一堂以获知知识为主学习的课堂(学习阅读说明文),而不是在上一堂价值判断课。另一方面,从课文中所提供的讯息来看,这两类鲸他们最主要的区别,只在他们摄取食物的方式以及呼吸时喷出水柱的形状,仅靠这单薄的讯息就要学生去论辩谁较厉害,是否有一点小题大作。而老师最后的讲评,也点出了这样的论辩其实不具什么实质意义:“好了,好了,其实你们都是鲸家族中得一员,兄弟姐妹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我想,须鲸应该为齿鲸的凶猛而骄傲;齿鲸也应为须鲸之庞大无敌而自豪。我建议,大家握手言和吧!”我比较好奇的是,老师安排这个活动的趣味性十足,看得出来学生十分投入,也确实能让学生再次复习两种鲸鱼的特性,但若以活动设计的意义与实际的学习效益等两个层面看来,则有必要再深思它的妥适性。

第二,林老师在课程结束前安排了一个“看图片,写片段”的活动。从整堂课的思路顺下来,可以推估林老师想在最后将读写活动联系起来。她要学生把自己当成一只鲸,写一段鲸的自述,向人们介绍你的生活。课堂中配合图片展示,还配上一段相当抒情、优美的自述旁白,作为范例。笔者强烈的感觉到,林老师在这堂课的后半部分似乎已忘了这是一篇说明文(知识性文本)的教学,把知识性文本教成了一般散文,殊为可惜。

至于笔者的教学,出发点即锁定知识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因此采取的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教学思维。不论是kwl表的使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藉此建立学生的阅读意识;或是配合本篇文章的叙写形式,引领学生练习掌握阅读知识性文本的技巧、策略,透过为每段下小标题,再经由概念图来整理阅读所获得的讯息。这些活动也许少一些趣味性,但却能很实在的带领学生学习如何去解读一篇充满讯息(或知识)的文章。此外,为了巩固学习,在活动最后藉由提问,让学生反思这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以及学习的方法,以期能让孩子更有效的掌握学习目标。

教案是依照这样的思维设计的,但是当教案课程走进真实课堂中时,往往还是会出现一些无法预估的状况。例如这堂课不论是在台湾四年级的班级,或是在广州五年级的班级进行时,都面临到一个共同的话题:也许是学生之前做过类似的专题研究(台湾四年级的班上),也许是老师交待要事先预习课文(广州五年级的班上),笔者发现这两个班的学生,关于鲸的背景知识已远远超过这篇课文所提供的内容讯息。这样的一堂课上起来当然学生的趣味不高,课堂学习自然就相对的多放在方法、策略的澄清以及对讯息的质疑与探索上。笔者以为这是课文教学必然会面临的窘境,毕竟教材编辑者并不了解具体一个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材,而非被教材所限定。

目前海峡两岸的语文教学大多的时候还停留在以课文教学为主的模式,较少以阅读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设计,十分可惜。对许多教师而言,早已习惯既有的课文教学模式,因此对于阅读理解的教学设计较为陌生,往往不知从何着手。国内学者柯华葳(2001)归纳出国外成功的阅读理解教学原则,可以作为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以阅读理解为主;

(二)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中,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三)藉由教师的示范,使学生看到促成阅读理解的能力及其应用的方式;

(四)教学须有弹性,并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

(五)反复练习达到一个纯熟度,学生才会应用出来。从这些原则中,我们得知阅读理解其实是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却常为教师所忽略,尤其当教材是所谓的知识性文本时,教师很容易只做到知识的传授,欠缺阅读策略与方法的教导,因而对于学生在知识性文本的理解上丝毫没有帮助。当这些阅读理解策略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经由教师的示范与师生之间的对谈,学生自然能透过反复练习,提升对于知识性文本的理解。因此,笔者以为这些原则是所有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念兹在兹的重要原则。

教课文和教阅读 赵镜中

赵镜中:在我们课文教学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之后,我们有必要更虚心的、更宏观的、更前瞻的进行反思。儿童阅读下一步到底往哪里走?以下将对我在台湾推动儿童阅读的一些经验,以供大家做参考。或许台湾儿童阅读教学这一块做得比较早,但是我们都知道:早走不一定先到。我想我个人的一些经验也许能够当作“他山之石”吧,为我们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实效性,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我看各位老师,你们这边都称为“选手”,和奥运差不多,非常的紧张,那我想在我开始做经验反思之前,先轻松一下,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我们一起来看一本图画书——《这是谁的脚踏车》。

赵镜中:麻烦各位老师谈一谈,这是谁的脚踏车。

观摩教师:„„

赵镜中:这是人类的脚踏车。这是谁的脚踏车?麻烦各位老师和隔壁的伙伴谈一谈。

观摩教师:„„

赵镜中:(出示最后一张)咦,小蜗牛,你的脚踏车哪里去了?你们好好想一想吧,为小蜗牛设计一辆脚踏车。

我们读了一个简单的绘本,各位老师回忆一下,你在阅读绘本的时候,你做了哪些思考的活动?我们会注意绘本里图像中的动物,我们会结合我们经验,然后我们会做预测,通过预测,我们修改,下次再做预测时,我们会做一个推论,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阅读过程。所以我想借这个故事来跟各位老师谈一谈,如果今天各位老师教孩子什么是自行车,跟教你的孩子学会怎么骑自行车,这两件事情有什么不一样?麻烦各位老师和你的隔壁的老师交谈一下。

观摩教师:„„

赵镜中:我是这样看的。教孩子什么是脚踏车,我们可能会说,我们可能会解释,我们可能会阐述,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脚踏车是一个什么东西。可是要教孩子骑脚踏车,他要会骑脚踏车,好像告诉他脚踏车有哪些种类,它的结构是怎么样,可是孩子们还是不会骑脚踏车。请各位老师回忆一下:你们是怎么学会骑脚踏车的?我想有很多老师会和我一样:是摔出来的。我们是怎么尝试的?我们是怎么揣摩的?爸爸给了我们很多鼓励,当然偶尔会骂我们一下,但大部时候是给我们鼓励,还要多练,之后我们就会了。所以我常想:我们真的是需要教给孩子们什么呢?也许我们真的是教给孩子们一些知识,但是怎样能脚踏实地的提高学生能力呢?并不是需要老师解释、阐述、介绍能够让他学到,必须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做看,顺着这个思路,我想进行一个比较尖锐的思考,请各位老师想一想:我们教课文和教阅读有什么不一样?麻烦老师们跟隔壁的老师说一下。

观摩教师:„„

赵镜中:我觉得有些不一样,它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它的材料、方式、评价等可能都不太一样。我们这次大会在探讨阅读教学,所以我想和在座的老师思考一下,阅读和语文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有一种说法认为:语文含括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是语文听说读写中的一环,听说语写是语文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阅读,所是语文含括阅读。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也许阅读大于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阅读是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敲门砖。阅读是什么解决求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每天都会透过阅读获得资讯。最近全球掀起了金融风暴,我们都非常关心,因为关系着我们的身家财产,我们的财产可能会在几个小时化为乌有。所以从一个资讯时代的角度来看,阅读是我们解决生活问题,乃至是提高我们生活素养的一种非常重要手段。

其实,在谈这些是有惨痛的经验的,就像我所说的,台湾在儿童阅读这一块走得早一点,但是先走不一定早到。我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台湾这些年来非常认真,非常尽心投入到儿童阅读这一块,也就是在2000年,台湾教育部长就开始推动儿童阅读,我也参与这一块的推动,但是我们推动将近10年,可是我们参加了一次全球儿童阅读素养的调查,让我们感到非常的困惑,台湾的成绩并不理想。我向大家介绍这样一个报告,这是台湾中央大学一教授写的。这次调查我们真正的去反思、触动。世界各国、地区的四年级学生接受调查,为什么是四年级,取四年有他的道理,1-3年级是对基本的语文符号的接触,所以到了四年级是一个重要的转变的过程,在基本的积累上已经达到了。我们可以看一下国际间测试评比中,对儿童阅读素养到底是怎么看待的。对于评价的标准,我们相信它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不然的话不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进行参与。他们认为儿童素养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第二,能够从各式各样的文章中建构,能够对文本做主动的建构的活动。第三,能从阅读中学习。我们在语文课堂里教阅读,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更重要的让学生透过阅读学习。第四,参与学校组织的阅读活动。第五,由阅读中获得乐趣。有了定义后,就发展测评工具,他们阅读测试主要是两类文章,一类是故事类,也就是记叙文;一类是说明文。(关于测评介绍略)

一、以阅读策略为主的阅读教学,重点关注:

1、体验真正的阅读。

2、练习从阅读中建构意义。而不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

3、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及范围。一册教材的课文数量绝对不够,台湾一册教材16篇课文,大陆一册教材是30篇课文左右。但是还不够,我们需要300篇文章、3000篇文章。

4、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关注阅读策略。

二、要克服的问题:

1、阅读的进度。

2、大量及多样的书(文本)。台湾教育机构补充相当多的经费,由专家选购大量书籍,直接送到学校。要推动阅读,我们没有书是不行的。

3、怎么样与课程建立关连。我们怎么能够让家长安心,让教育当局安心,而同时把课堂教学和阅读策略教学整合到一起呢?这是我们要克服的问题。我们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法做标准。

4、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我们出阅读思考题能不能活一些,向国际阅读测试方向靠?出一些看起来比较难客观给分,开放的,孩子能够主动探究的题。家长可能会闹一闹,但闹过后就可能会接受。

5、评量方式的改变。

三、学习课文与教阅读的差异

1、学习目的不同。

教课文:获得知识;牢记知识;准备考试。

教阅读:获得乐趣;解决生活问题

2、教学方法不同。

教课文:教师主导性强。

教阅读:学生主导性强;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供不同的策略练习;发展学生自学的能力。

3、读物性质不同。

教课文:以范文为主;一篇一篇的读;篇章结构、章法一致。

教阅读:以书本为主,一本一本去读;材料多元。

4、阅读方式不同。

教课文:强调逐字、句读、朗读、美读;注重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关注作者与文本的意义。

教阅读:以个人默读为主;边读边思考;采取多种阅读方式;注重文本内容的比较判断。

5、评量内容与方法不同。

四、阅读策略:

预测(predicting)根据线索去猜内容,不在于对与错,对与错很快就能从文本中得到解决。通过预测可以帮助学生投入以文本之中,阅读的主动性就很强,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连结(making connetions)文本所呈现的所有的信息,令我们想起了我们已经知道或曾经经历过的事物。文本唤起读者的相关经验。举例说明,我去超市,我口袋里的钱越多,我越敢去消费,如果我的口袋里的钱不够多,我就会考虑我该买哪些东西,如果我的口袋里没有钱,我只有光逛一逛。阅读绝对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如果文章能够和读者产生共鸣的话更能激起读者阅读的乐趣。

提问(questioning)提问是对阅读理解的一个很好的策略。基本的问题,如这个字怎么念,但我们希望向高深、更能带动他广泛思考的方面提问,这些问题是什么?分析性质的问题。另外是一个评价性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你是怎么想的?老师的提问,其实是有答案了,从一个角度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好的问题。问一些连老师自己都不知道的问题,这样的老师才能会跟学生一起全心全意学习。我们要大胆的让学生提开放性的问题,提一些我们并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我们课堂上出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知道答案的不停的问,不知道答案的不停的回答。应该是不知道的拼命的问,因为提问是学习的开始。课堂上学生不知道,应该他们不停的问,而我们的老师不断的问,学生不断的回答。

图像化(visualiing)要课堂教学中,老师透过图像化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所谓图像化是把文本画成稿,用图像表示。有些孩子是用图像思考的。我们会发现文章越来越简单,图像越来越多。在台湾、在香港最常用的是ppt,也就是演示文稿。在图画中检测学生的理解。

推论(inferring)推论是用较强的证据透过一个合逻辑的程序来进行推论。通过推论可以帮助学生运用现有的线索做预测,能够抓住文章的主题,能够从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的主诣,也能够帮助学生记生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determing importance)

统整(synthesizing)

监控理解(monitoring comprehension)

五、创建译阅读策略为核心的教学

1、解除教材的魔咒,提供多元的文本。

2、课文教学向阅读教学倾斜。

3、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文本、不同方式的策略教学。

4、释放学生的学习力,关注学生兴趣。

5、多些提供默读、自由阅读的时间。

6、不代替学生思考与练习。

7、鼓励学生发展策略与风格。

小小的建议:我们在课文教学已经取得相当好的成效的基础之上,我们是否应具有更开放性,更具有实效性往这个方向迈进,或许我个人建议,我们把这样的一个活动,再次深入思考,我们把这次活动略做调整,把它办成一个阅读创新教学观摩活动,让我们的教师有更多的空间。确实我们的阅读教学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绩,我们必须往前看,我们的孩子必须和国际接轨,在这基础上,是不是给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更多的空间,而这些空间展是现我们的老师的前瞻,展现我们老师的宏观。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