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审美的读后感篇一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审美难道不是我们人类这个巨人身上坚硬挺拔的脊梁吗?我们拥有审美之心,香辈才有更好的未来,吾辈才能更好地特就盛世毕章。“文盲不可怕,美首才可怕。如是我闻。故依笔者之见,拥有这颗审美之心,我们的生活才能活得更加精彩。
世界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次模特大赛,曾走出一个1.68米的小女孩,她是一个混血儿,最终获得那场比赛的亚军。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诧异,但正是她有审美之心,才有对时装的独特的理解与表现力。
试想个,如果没有评委对美的一种看法,没有懂得如何审美,哪有那个女孩的优秀成绩,哪有那个女孩的一鸣惊人。再试想下,如果学会对服装进审美,对美进行选择,没有对自己东方独特的美的肯定,哪能在舞台上走出自己纵横的模样,哪能有“亚军”的称号,哪能在生活的道路上活得更加精彩。
一沙一世界,一人一乾坤,何必执着于自己与他人的丑。只有自己拥有一颗乐观的审美之心,才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美,才能发现他人的独特美,你看的世界才会觉得处处美。懂得审美的人,就会把自己世界描绘成一幅画,你可以让画面上长出红花,你可以让山林幽幽,你可以让阳光温柔地照亮这一方天地。只有这样,你才会用心活,用力活;无论怎样你都会永远地热爱生命,不断地前行,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得更加绚丽多彩。
揆诸现实,许多的同学都会觉得:现实大过于骨感,自己的生活过得的是“三点一线”,哪有觉得这种看法真的是大错特错。究其原因,就是不会拥有一颗审美之心,不会懂得去看待生活的.美。埃克苏佩里如是谓也:“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正是因为我们的同学心中没这颗审美的心,没有认真观察,没有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才会觉得现实很骨感,无需去审美。
“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蔡元培如是说。同学们,我们从现在做起,学会去审美,审美之心让我们相信,纵历千般不丑万般不难,怀审美之品质,我们必能在于一经透迤之处连铸就更好的盛世华章,才能活得更精彩。
审美的读后感篇二
《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道:“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说道:“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充分说明,中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审美过程。由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具有美悦作用,所以通过文学鉴赏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大千世界的形象认识,而且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审美能力。构成了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艺术鉴赏,它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美启真”,求知与求美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的知识传授不应当脱离生动形象的各种文体、形象、画面,不能抽象为几个干巴巴的“知识点”、“概念群”。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件美的事物出现在你眼前时,我们突然感到眼前一亮,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赞叹:“啊,真美!”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美的感受,就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语文教材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来构成人、事、景、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进行的。因此,在文学鉴赏审美教学中首先重视语言的教学和教学的语言。
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借助语言文字,直接感受课文的美。
鲁彦的《听潮》脍炙人口,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作品展现了海潮涨落的风采,讴歌了大海的美,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怀。且看下面一段文字: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这是海边落潮景致的绝唱。审美主体感知眼前海水涨落时的文字后,能够立即从声音、色彩和形态各个方面感受到落潮时的诗情画意,雅静而清丽、充满柔情的优美境界,体会到其曲径通幽,意境高远的特征。
特别是对于那些精粹的美文美诗,尤其要多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来接受美和鉴赏美,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经下邳汜桥怀张子房》一诗的体验时写道:“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了,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慨,大有低回往复、依依不舍之意。”
如上《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用沉凝、悲壮的语调有表情的朗读,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的思想感情早已和作者的感情融会在一起了,师生共同沉浸在缅怀周总理的情感海洋中,收到了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分析课文,无论是描摹,还是评价,尽量做到声情并茂,感染学生。
例如在教《三峡》一文时,这样讲:三峡的风光是那么壮丽美好,神奇多娇,但当时三峡两岸的劳动人民为什么那么愁苦哀怨呢?因为封建社会的三峡未经整治,水流急,河滩险,暗礁多,江湾杂,无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只船只与生命。虽当“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也要舍命冒险而下。千百年来,数不清的船工和滩工因劳累、饥饿而惨死在这三峡的航线上。那凄凉的猿鸣,总是很自然的引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忆和对生者的担忧,因而“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段生动形象,情理相生的教学语言使学生理解了三峡的昨天和今天,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
其次,重视形象教学,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概念群”揉化在生动的形象中,鲜活的画面中,让学生在文学审美鉴赏中接受智育,才可能终生难忘。
例如,教学辛弃疾词作《西江月》时对“明月别枝惊鹊,轻风半夜鸣蝉”这一名句,如果孤立的讲“明月别枝”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这个知识点,学生可能一时记住了,印象却不会很深。如果把这个整体画面中的有关“动静结合”美,“声情并茂”美点出,再引导学生进入那月色皎洁、清风徐徐的优美境界,领略那江南夏夜的迷人与活力。这时,再细细吟咏“明月别枝”中“别”字的意韵,效果、印象会大不相同。
二“以美引善”,求善与求美和谐统一。
有普通人向美向善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很难化为他们的动力;他们会从众多的选择答案中准确无误的判断出《背影》的主题思想,但对于每天得到的最深最真挚的父母之爱,却那样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羁绊和樊笼……避免这一现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语文教学中的“美善”统一。即把谆谆告诫的作品主题思想有机融化到循循善诱的艺术鉴赏分析中,通过艺术美的熏陶去实施“哲理美”、“道德美”的教育。
杨朔的《荔枝蜜》是散文鉴赏的名篇,一句“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伟大的”的名言,蕴藏着“奉献”与“索取”的思考,“平凡”与“伟大”的辨证关系。如何让学生深入感受这一道理,平面的、机械的`传授显然令青少年生厌,而通过对散文意境美的描绘,尤其是引导学生沿着作者匠心独运的抒情线索:“厌蜂----好奇观蜂----叹蜂----敬蜂”,去领略其中的情感跌宕、艺术节奏,这个哲理就会在美的氛围中提升、凸现,在青少年无邪的心灵中涵养孕育,留下“美善结合”的深刻印象。
当然,文学作品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更多的是隐含于作品的深层之中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将那点点滴滴的“善”如春风般渗入学生心田。
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写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用“蹒跚”一词来描写他的体态,教学中如果仅从语义的角度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对“蹒跚”就永远停留在“走路摇摆不定的样子”这样浅层次的理解上。实际在这里作者用这样一个词不仅写出了老境颓唐半生惨淡的父亲对儿子厚重的爱,也表现了儿子对父亲一生坎坷、困顿的怜悯及未能尽孝敬之责的愧疚:父亲蹒跚的背影远去了,去得沉重,去得拖沓,而在那蹒跚的背影中包含着作者多少挥之不去的苍凉和悲切啊!这种情感是内在的复杂的,并非每个初读的人都能感悟出来,因而离不开循循善诱和启发。
三“以美怡情”,在愉悦中求美。
语文教学应该是所有教学活动中最生动、最形象也最富于激情的。实践证明,中学生对语文课的“文学鉴赏型”教法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偏爱抒情文学作品。这样,给语文教学中的鉴赏美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潜力。语文鉴赏离不开师生双方的情感投入、交流、共鸣。所以,上课时留心营造一种愉悦动人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在教学内容的文学鉴赏愉悦中去求知、求美、求善,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素质。
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春》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齐诵王安石和杜甫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篇,并且饱含深情地讲了一大段描摹春色、赞美春天的导语。一开场就奠定了激情的基调,马上把学生带入了欣赏春色美景的特定情感氛围中,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优美的曲调能创造愉悦的氛围,能把学生带进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创造条件。
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要求体会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爱国激情,精心
挑选古筝曲。该曲首先优美抒情,节奏舒缓,继而铿锵有力,情绪激昂,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与诗的意境十分相当。学生也边读边听,情绪随乐曲而变化,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北方,和诗人陆游一起驰骋沙场,为国效力。挚热、深沉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竟慷慨激昂的吟咏“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总之,“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是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文本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当仁不让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素质,努力完成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任务。
审美的读后感篇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它是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中的,在岁月的长河中越加显示出其博大精深的一面。
教学过程中,运用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特征,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汉语言文字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其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丰富的语码信息,所谓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就是说在创造汉语言文字的最初阶段,就是以自然界的万物为参考依据的,古人通过仔细观察、模拟创造出每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汉字,以表达每一个事物。
以甲骨文为例,透过它们,能够看到一幅幅生动而又形象的古人生活图景,研究出我国先民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因而,汉语言文字具有独特的表达意义和审美效果。
一、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审美特点
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美辞”文化。
区别于西方民族的子母文字的是汉语言文字自身所具有的象形特征与意义,它将表意作为最初的创作目的,使得其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特点。
1、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美
汉语言文字与埃及文字一样,都是象形文字,主要用来表达意象。
因而,研究每一个象形文字可以发现,其具有表意功能,每一个象形文字都代表着一个独特的意象。
随着中国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汉字也逐步的发生着变化,但无论其发展变化过程是如何的,其最初的“表意”目的是明确而又始终如一的。
并且,中国古人历来所推崇的是书法艺术,这也是与汉字的形象美有密切关系的。
中国传统汉字中,“东方式的线条是精神的轨迹、生命的经纬、情感的缆索,在创造过程中又是主题力量盈缩收纵的网络。”因而,可以说汉语言文字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维与人文关怀的,而我国古人对于宇宙苍穹的探索与思考,对于人类及自然万物的生命的思考,也蕴含在了汉语言文字当中。
所有这些,都使得汉语言文字具有了独特的形象美。
2、汉语言文字的音乐美
汉语言文字的音乐美是独到的,这种特点尤其体现在古代汉语文化体系中。
中国的古代汉语最为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产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音乐美感。
长短相间、平仄去入、骈散交错,使得古代汉语文字如同一首旋律优美、韵味独到的乐曲,从而产生出悦耳动听、抑扬顿挫的音乐审美特点。
3、汉语言文字的情感美
语言文字所组成的篇章,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融入进自己的创作初衷、创作情感,是作家组织语言材料的主要目的。
通过这些语言文字,我们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作家在组织文章的过程中情感所发生的起伏变化,探微作家的精神世界。
由语言文字所构成的阅读物质,是作家向外界敞开心扉,让外界了解自己的一个方式,也让我们体验到了一个大千世界中各种形式的情感存在,而这在教学过程中,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4、汉语言文字意蕴美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是比较讲究意蕴的',古人也是以内在意蕴为其审美理念的追求的,在语言文字中,也有意蕴美的存在。
中国汉语言文字的意蕴美,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诗歌领域。
中国有着千年的诗歌创作历史,纵观任何一首诗歌,无不传达着一种深刻的内在理念,仔细的阅读与品位,能够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意于言外”的艺术表达效果。
汉语中的“弦外之音”所指的就是语言文字所内涵的意蕴美。
汉语言文字所具有丰富的文化的意蕴、独特的象征意义及其在语法结构当中的独特表达,都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而这也正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们所追求的“宁静致远”、“余音绕梁”的境界。
二、教学实践中汉语言文字审美特点的有效运用
基于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应用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增强教学过程的和谐性与流畅性
汉语言文字具有音乐美的特点,这是基于汉语言文字的语音角度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能够使得教学活动也随之而产生独特的审美性。
例如,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倾听、朗诵语文课文,从而感受到汉语语言的文字的音乐魅力,体会到汉语语言文字所具备的独特的审美效果,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和谐性与韵律性,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材中,有许多富有音乐美感的文章,聆听与诵读的过程中,都能够很好的彰显出汉语语言文字的音乐韵律,而教师与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体验到这些充满了共鸣性情感的文章所内含的创作理念,在裹挟着音乐动态旋律感中,交流思想体会,会让学生更容易的感受汉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学生的汉语语言学习能力也能够在充满音乐性的文字中得到提升。
2、应用汉语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增加教学实践活动的创造性与效果性
汉语语言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表意性,古人在进行汉语文字创作的过程中,就是以自然万物的形态为模型的,因而,每一个汉语言文字都是具有独特的形态及独具特色的审美效果的。
因而,在教学实践当中,必须很好的把握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特性,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通过分析文字的外在形象、间架结构来猜测其所代表的意义。
要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富有创造性的氛围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以达到开发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字的内涵性的认同感,在轻松而又愉悦的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应用汉语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
新时期,国家教育部对于各大中小学校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要求培养出新型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进行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提高人才的科学素养、专业能力、知识文化水平,还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及人文素养。
汉语言文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身孕育了较高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文字符号都是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
古人在进行汉字创作之初,就发出了对于自然界万物的思索与探讨,因而,每一个汉字都是包含了哲理性的,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这些特性,能够让我们在进行汉语言文字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其内在的文化色彩。
如,我国古典诗歌,篇幅短小,却内涵深刻,作者遣词造句、精心雕琢,才创作出来思想内涵深刻、蕴含说教、育人、品评实事的佳品,学生通过这些古典诗歌的学习,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当时的心理动态,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化,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等,收获颇大。
学生通过汉语语言文字的学习,能够领略到汉字的深刻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与人文精神。
三、结语
总之,优秀的教学实践活动,既能够让学生掌握到基本的文化知识,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还能够让学生充分的领略到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因而,必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很好的把握汉语语言文字自身所独具的审美特点,将这些审美特点应用于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性,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文化素质,才能够让汉语言文字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芙蓉.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能力[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02).
[2]王翠叶.汉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回顾及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01).
[3]高守成.浅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发展[j].攀登.(04).
[4]唐.论汉语言文字之美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05).
审美的读后感篇四
1.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七夕》
2.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七夕》
3.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4.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祖咏《七夕》
5.倚楼起把绣针小。——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6.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卢纶《七夕诗》
7.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祖咏·《七夕》
8.东飞乌鹊西飞燕。——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9.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10.庆人间七夕佳令。——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11.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杜审言《七夕》
12.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13.待付与温柔醉乡。——刘镇《柳梢青·七夕》
1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15.怕闻井叶西风到。——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16.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宋之问《七夕》
17.河汉女,巧云鬟。——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18.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七夕夜女歌》
19.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柳恽《七夕穿针》
20.度金针漫牵方寸。——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21.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22.陈迹晓风吹雾散。——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3.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李商隐《壬申七夕》
24.风轻惟响,日薄不嫣花。——李商隐《壬申七夕》
25.夜色银河情一片。——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6.半夜灯残鼠上檠。——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27.牵牛织女,莫是离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28.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迢迢牵牛星》
29.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30.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李商隐《壬申七夕》
31.鹤钩空带蛛丝卷。——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32.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孟浩然《他乡七夕》
33.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孟浩然《他乡七夕》
34.归家梦向斜阳断。——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3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36.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刘威《七夕》
37.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38.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39.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罗隐《七夕》
40.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41.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42.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刘威《七夕》
4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44.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45.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46.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杨璞《七夕》
47.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48.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权德舆《七夕》
49.抛梭振镊动明,为有秋期眠不足。——王建《七夕曲》
50.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晏几道《七夕》
51.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王建《七夕曲》
52.天如水,团扇扑流萤。——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53.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王建《七夕曲》
54.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王建《七夕曲》
55.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56.琅\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57.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58.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59.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60.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61.喜鹊桥成催凤驾。——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6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63.世间离恨何年罢。——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64.轻帐,银烛罗屏怨。——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65.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66.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67.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68.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69.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70.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李中《七夕》
71.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72.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杨璞《七夕》
73.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74.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75.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7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77.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78.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79.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80.分钿擘钗凉叶下。——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81.玉钩斜傍西南挂。——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82.乞巧双蛾加意画。——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审美的读后感篇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在自知、不自知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在追随美,从先秦《国语》中的“夫美者也,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归美。”到明清《闲情寄偶》中的“人有生成之面,面有相配之衣,衣有相配之色,皆一定而不可移者。”这说明从秦到明,从建筑到穿着,美也体现到每一个方面。当然,人们在发现美也在追随美,也一定不忘将美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就是作者所谓的回归。
一个产品,它的产生是源于使用需求,就像汽车。汽车最早出现的时候,是被用作交通工具,因此可以看到第一台汽车并无多少美感可言,而随着时间的转移,汽车开始注重外观设计。炫丽的色彩,完美的弧线,就连车灯都可以设计的形态各异。这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重视,对美的要求变高的体现。当然,光是美还不行,人们对车的舒适度和功能要求也很高。这就是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审美应用学的基本问题,使用价值它先于审美价值出现,但它又依赖审美价值,一个好的产品要同时被赋予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说,它们在内在是统一的。
作为一本应用学的书,作者当然不忘从很多现实层面详讲了审美的应用,服装美学、设计美学…饮食美学自是最吸引我的。生食到烹食的跨步,便是饮食文化的开始。随着食品种类的丰富,各种香料的出现,烹饪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的要求就不仅仅是果腹了,美,开始渗入这一文化之中,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是深有体会的。首先,食物一定要“长”的美,这包括色泽、造型等。一道菜要是能让人一看就垂涎欲滴,那这就成功了一半,没事首先要从抓住眼球开始。第二,美器。从原始陶器到青铜器再到瓷器,这些器具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它们不仅仅种类繁多,且精美绝伦。人们讲究不同的食物配不同的器具,彼此相得益彰,也更能增添食欲。再一点就是美味了,人们对味觉的要求从来都是苛刻的,这在中国尤为突出,口味繁杂的香料、口感特异的烹饪方法让中国美食享誉海外。中国八大菜系,正是满足了人们对美味的不同追求。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美境,所谓的烛光晚餐就是对美境的追求,微弱的烛光,暧昧的气氛,这样环境也能让人更食之有味。像中国的新年,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这一餐才会有滋有味,否则,怕是吃再顶级的菜色也是味同嚼蜡。
作者认为审美应用学的出现。就是将审美这种精神活动回归到物质的层面中去。简单的说,我认为,书中作者主要是我们传达一种思想,就是从生活中发现美,再将美这种对美的理解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