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悉达多读后感篇一
不止一次看到强烈推荐,对其评价极高,抱着不看不能评价的想法去看了。
看的时候突然想到,抱着这样吹毛求疵的念头,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啊,既然看了,就好好欣赏和学习它的长处吧。
这部小说非常容易读下去,大量的排比句的作用,让作品有一种长篇叙事诗的优美(译者功不可没)。后半部关于亲子之爱的反思很深刻,很少看到文学作品里有这样的深度。
看完后总体还是觉得盛名难符,当发现我在用什么做比较对象时,自己也觉得好笑。
这部作品好比登山动员书,言辞优美、引人入胜,而我已经在登山,更需要路径指南和说明。
看《悉达多》最大的收获是,明了术业有专攻,如果需要得到什么专业的指导,还是请教专业人士--挑剔这部小说在求道方面的阐释不如高僧大德的教导,对作者委实太不公平。
又,另一个译本中译者提到这部书曾在美国大学风靡一时--如果大学时读到这一部,想来是会十分惊艳吧。
悉达多读后感篇二
最初听说这本黑塞的小说《悉达多》是在慈怀读书会上,知道这不是一本传记小说。
可是当我翻开这本诗一样的小说时,我震撼了,激动了!这哪里是小说,分明是诗!黑塞是一个有深厚宗教信仰和宗教观的作家,正如他自己所说“诗必须是信仰,我进行实验,把我的信仰写成了一本小说,这就是《悉达多》”所以,这是一篇自我探求智慧的书。我激动着,很多时候都是高声朗读地看的,我也想从小说里是否能找到我的智慧。
佛陀的生平世人都知道,小说巧妙的把佛陀分解成两个人――真正的佛陀加泰玛和婆罗门之子悉达多。作品叙述了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他从锦衣玉食到游学为僧,又从骄奢淫逸到摆渡济世,最后悟道成“佛”!而我要着重强调的是,所有这一条条道路的抉择,都是他自己确定的!而不像他的青年好友戈文达,那是个好好学生,是个勤奋求学的弟子。就仿佛是我们这时代那些坐在教室里等着老师灌输知识和思想而不知自我领悟和探索的孩子一样。
悉达多是佛,也是人,佛说人人皆具佛相,而成佛之路,人皆不同,各有早晚曲折吧!因为人最终要走上自我之路,才能更好地感知体悟,一如悉达多。
小说的第一部中,在悉达多与圣人加泰玛对话之前,不管他是斋戒祈祷的婆罗门之子,还是森林里的游学僧人,他都在用一种主观意识在思索着,不愿意将目光投放到客观的现实世界中去,我把这理解为唯心主义,或者说一味的向内求,闭门造车!而加泰玛要求悉达多来听听他的学说,做他的弟子的时候,悉达多讲了一大段话,指出了加泰玛没有告诉他的弟子和众生,每一个人要亲身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所以他还要继续流浪!他要“自己一人去攀登我的目标,或者去死亡。
”直到此时,也许他从加泰玛的对话中体会出了一点:亲身经历!实践!也是直到这时,我似乎也有点明白,干嘛要羡慕别人,学习别人!我就是这么简单又怎样?每个人的经历和领悟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正应验了那句话,实践出真知!
当悉达多离开森林,将那位佛陀圣人留在后边,将自己的朋友戈文达留在后边时,“他才感到,他也已将自己迄今为止的生活遗留在身后的树丛之中,自己也已和它们相脱离”。他走向了觉醒之路,证悟之路!
接下来出现的美女卡玛拉,商人卡马斯瓦密以及那些“儿童似的人”其实都是佛陀加泰玛幻化出来以帮助悉达多思考和证悟的!当然,他的“堕落”也是自甘情愿的,这就是他的成佛之路。不惜把自己迭到尘埃里去!
最让我感动的是摆渡船夫华苏德瓦陪着他一次次的摆渡行人过河,一天天的教给他倾听河水的声音。我知道,这是佛陀最后一次的幻化,给了悉达多成佛的一剂加速度!他对于悉达多的行为和言语从不多说,只是那样温柔地默默的坐在河边倾听着,也让悉达多学习倾听,悉达多不断的向河水学习着。学习它以宁静的心境,有所期待和敞开的心灵,没有痛苦、欲望,评论和见解,静静的倾听的本领!直到此时,我已领会到这条河水,不就是我们的心之河吗?悉达多从这里领悟到“万物无过去,也无将来;世上万物只存在本质和当前。
”这是否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另一种表述?
证悟后的悉达多每天在河边倾听着生活的声音,神圣的声音,“永恒的未来的声音。”他是宁静的,幸福的!然而,佛陀加泰玛涅后还要给予他一次更严厉的考验!当他的亲生儿子愤然离他而去的时候,他承受着爱而不得痛苦,他的那些伟大思想毫无用处,他折磨着自己,任凭心灵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孩子是最大的桎梏!
还是华苏德瓦,用河水的声音幻化出了悉达多的每一个亲人的图像,这是要告诉他,每个人的目标都象这河水一样,流向不同地方。“他目前所见的河流不属于他或其他任何人,而是属于它自己,所有这些浪花和流水急匆匆地,痛苦地流向自己的目标,流向无数的目标……”
“但是河水的声音已经改变。它仍然探索着、充满痛苦地呜咽着,但是已经有另一种声音掺入其中,那是既欢乐又痛苦、既美好又丑陋的声音,那声音既喜笑颜开又低沉悲哀,是上百种声音,上千种声音的混合。”
这段描写我非常感动,读着有些哽咽。这即是河流的写实,也是人性的写真。追求,奋斗似乎成了一种众生的目标,但痴念和贪欲生成的目标使人痛苦!
这时候,悉达多的灵魂和河水已经融合在一起,但却不同“任何一种声音相关联,”能够随时出离。这就是我理解的和谐统一!
小说的结尾从戈文达的角度把加泰玛和悉达多统一到一起了!当戈文达最后吻了一下悉达多的额头时,他看到悉达多脸上的笑容和加泰玛**脸上的笑容一样,这张脸“平静地微笑着,轻轻地,温柔地微笑着,”
看完这本小说,我也徜徉在自己的灵魂之河中久久不愿出离。
也许世间就是这样,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而最后的大同净土就是那佛国!当下,我们只需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殊途同归吧!
悉达多读后感篇三
近日阅读了德国作家,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小说《悉达多》,真是一部寓意深刻的著作。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在黑塞的书中,乔达摩和悉达多却变成了两个人,乔达摩成了历史上的释迦牟尼,而悉达多却成了一个独自探寻真理的浪子。他经历了出家苦行的沙门生活,后来和同行的朋友果文达遇见了乔达摩佛陀,果文达皈依了佛陀,而悉达多却选择继续独行。为了探索真理,他又抛弃了沙门身份,还俗成了一名商人,最后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
醉生梦死的生活了二十年后,他忽然感到了自己的衰老,感到了绝望。心灵深处的召唤让他再次出走,穿过森林,在一条河边他遇见了一个船夫,他也成为了船夫,成了清贫的摆渡人。在日复一日的摆渡中,他以河为师,终于悟道成佛。此时乔达摩佛陀已经入灭,追随佛陀一生的果文达依然没有悟道,他在彷徨中再次在河边与悉达多相遇,一番交谈之后,感慨良多,我一生都在追随佛陀,可佛陀已经入灭我还是没能解脱。你与佛陀只有一面之缘,便特立独行,走上了一条与佛陀的教诲完全不同的道路,最后却获得了与佛陀同等的觉悟。
解脱的境界只有一个,但达到这个境界的途径却不止一个。有人说禅宗不是印度的佛教,跟释迦牟尼的说法完全不同。这是真的,即使今天东南亚的高僧也会对中国禅宗的教法感到很陌生。禅宗就是另一个途径。何止禅宗,中国的道家同样达到了解脱的境界。只是道家不但不喜欢宣传,而且还特别低调,藏着掖着,表述隐秘,所以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性情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喜好也不一样,没找到适合自己的鞋子,走起路来就很别扭。我们要到的地方是同一个地方,但我们的鞋子可能是不一样的。跟着圣人后面走,你未必就能成为圣人,邯郸学步的故事你明白。对于我来说,没有比禅宗更好的选择,在我眼里禅宗就是天下第一。也就是说,这双鞋特别适合我。那么我的文章同样只对与禅宗有缘分的人有效。
在我看来禅宗实在是太好了,立刻就能超越生死,立刻就能获得大自在。禅宗的作用全靠一个悟来发动,没有悟那就没有任何效果。我要自己悟那是特别容易的事情,我要别人悟那就是特别难的事情。我不需要给自己讲任何理由,这不生不灭的悟境就在眼前,我还要告诉自己什么?大热天的走在外面,太阳照得你眼睛都睁不开,你还要不断说服自己,天上有个太阳吗?我要给一个一辈子活在地洞里,从来没见过光的人说天上有个太阳,那就得写一本哲学论著进行论证,那就太麻烦了。喜欢禅宗的人大部分都不喜欢这样做,那应该是佛学家的事情。我说过禅宗就是非常实用的,你得了好处就行了,你得了好处自然就明白了。被太阳晒得汗流浃背,那不是让你相信天上有太阳的问题,而是该找个阴凉处躲太阳了。所以自己悟容易,让人悟难。这长生不死的要诀就在这一悟里面,不是印在纸上的,所以再富贵的人不自己悟也没办法得到,这就叫做大道为公。
不要被这个世界上的道理给套住了,你的悟能让你超越这个世界,能让你在无数的世界存在。悟是不在任何道理里面的,这里面不存在什么有我无我的说法,那些老僧常谈的东西,都是在庙里面念了一辈子的经,变成了他们的顺口溜。我这里就没有这些,我就是个爽快人,我就说,你不沾染生死,你就没有生死。看懂的给我个鲜花,不懂的扔我个鸡蛋,如此而已,呵呵。
《悉达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悉达多读后感篇四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生命的路上,有的人想陪你走,有的人想替你走,有的人想指导你走,但这路,最终只能你自己走。
悉达多,俊美的婆罗门之子,承载着父母和所有人的希望,按照这希望走下去,他将成为伟大的贤士和僧侣,成长为婆罗门中的王。但这是大家希望他走的路,他走在途中,不禁感到迷惑,无法喜悦。他想去找自己的路。这是我们所有人都会经历的叛逆期,父母的经验和指导不再被我们奉若圭臬,我们开始想要走出自己的路。即使得到如悉达多的父母一样的反对,我们依旧我行我素,不愿回头。
悉达多踏上沙门之路,好友乔文达伴随身边,一起领悟和学习。但渐渐地,悉达多发现自己并没有离目标更近。此时,佛陀乔达摩出现了。悉达多和乔文达离开沙门聆听佛陀的教义,乔文达决定留下皈依佛陀,悉达多却因为发现一个断裂之处决定自行离开继续寻找。两位好友因此分别。在你自己的路上,也许有人陪你一起走,但那终究只是短暂的,因为他也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有时,我们觉得自己走错了方向,于是回头修改,在发现问题之后以为事情得到了解决,皆大欢喜。却不知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悉达多发现了断裂之处,以为找到了自我,为学《爱经》步入世俗,却沉沦于俗世之间,直到死亡劈开这一切。有时我们会为眼前取得的成功而欢呼雀跃止步不前,这是我们路上最大的陷阱。因为每个人都有极力想要完成的心愿,太想完成以至于一点成功就能迷惑我们。有的人一直没走出这个陷阱,直到心愿破灭时才恍然大悟。这是每个人都要走过的路吧,不说如何躲过它,只望每个人在经历过后都能有所悟。
悉达多走出世俗这个陷阱,开始倾听世界。但此时他的儿子出现,悉达多如他的父亲一般,忍不住指导儿子的路,直到儿子反抗离开,他在痛心之后彻悟,成为了真正的自己——佛陀。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轮回,曾经极力逃脱父母的孩子,在世间跌跌撞撞,遇到爱情,遇到友情,遇到自己的血脉至亲,但最终都只剩自己。因为爱人会离去,友人会离去,孩子会和曾经的自己一样,去寻找自己的路。你的路只能自己走,他们的亦如是。
悉达多读后感篇五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摈弃一切目标。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我无权去评判他人的生活,我只能为自己作出判断。意义与实在并非隐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现象。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的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在极深禅定之中,人可以除灭时间并同时经历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于是一切皆善,一切完美,一切即梵。因此,我认为一切的存在皆为至善——无论是死与生,无论罪孽与虔诚,无论智慧或是蠢行,一切皆是必然,一切只需我的欣然赞同,一切只需我的理解与爱心;因而万物于我皆为圆满,世上无物可侵害于我。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如此潇洒,如此尊严,如此谨饬,如此坦诚,如此单纯而又如此神秘。一个人只有探入了自己的最深处才能有如他一样的神态和举止。我也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真理的反面也同样真实。只有片面的真理才能形诸于言辞;事实上,以语言表达或思维的一切都只能是片面的……当佛陀世尊宣讲关于世界的教义,他不得不把世界分为轮回与涅槃,虚幻与真如,痛苦和救赎。……而世界自身则遍于我之内外,从不沦于片面。从未有一人或一事纯属轮回或者纯属涅槃,从未有一人完全是圣贤或是罪人。世界之所以表面如此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幻觉,即认为时间是某种真实之物。时间并无实体。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他不再追求本质,不再企图在这现象世界的另一边追求自己的目标。当一个人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好:夜空的月轮和星辰很美,小溪、海滩、森林和岩石,山羊和金龟子,花儿与蝴蝶都很美。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阳光的照射焕然一新,树阴的凉爽焕然一新,溪流与蓄水池的气味焕然一新,南瓜与香蕉的滋味也焕然一新。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你想要从教义和教师那里学到,而尽管他们教给你许多,却无法传授与你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呢?”他接着想:“那就是自我,我希望学到有关自我的意义与本质。过去我一直想要摆脱自我并征服自我,然而我从未能够征服自我,我只是在欺骗它,逃离它,躲避它。的确,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如自我那样占据我全部的思绪。这是一个难解之谜:我存在,而且我是惟一的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立个体。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然而他却仍然羡慕世人,他越是变得与世人相似,他就愈加羡慕他们。他尤其羡慕常人具足而他所缺少的那一点:世人对自己的生活所持的那种重大感,他们深刻的欢乐与忧伤,以及那种永恒推动他们去爱的力量所带给他们的焦虑而甜美的幸福。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伪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黑塞《悉达多》
他不再去分辨不同的音声——诸如愉悦之声与哀泣之声,童稚之声与雄浑之声;所有私募这的哀叹,智者的欢笑,愤怒者的叫喊,濒死者的呻吟都融入彼此,互为纠结与交织,以千万种方式纠缠在一起,而所有的音声,所有的目标,所有的渴望,所有的善与恶,哀伤与欢乐,所有这一切共同构成了统一的世界,所有这一切共同交融成万物奔流不息的进程,所有这一切共同谱成了生命永恒的旋律。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我的生活确实古怪,他想,走过了奇怪的弯路。少年时,我只知道敬神和祭祀。青年时,我只知道苦行、思考和潜行,探索婆罗门,崇拜阿特曼之中的永恒。作为青年人,我效仿那些忏悔者,生活在森林里,忍受酷暑与严寒,学会挨饿,教自己的身体麻木。接着,那位**的教诲又奇妙地启迪了我,我感到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认识又在我体内犹如自身的血液一样循环不已。可是,后来我又不得不离开了**以及他那伟大的真知。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侨文达,我感觉爱是世上最重要的。研究这个世界,解释它或是鄙弃它,对于大思想家或许很重要;但我以为唯一重要的就是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是去鄙弃它。我们不应彼此仇视,而应以爱、赞美与尊重来善待世界,善待我们自身以及一切生命。”
“我理解你,但那恰恰是世尊所说的虚妄之相。他宣讲宽容、克己、慈悲、忍让——却没有爱。他禁止我们缠缚于尘俗之爱。”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亲身经历尘世待了解的一切是件好事,他想到,孩提时代的我就知道尘俗的享乐及财富为邪恶之物。我长久以来就知道这一点,但我只是刚刚才有体验。现在我不仅理智上,而且是以我的眼睛,我的心灵以及我的胃口深知其意。我懂得这一点真值得高兴。经历是你最好的老师。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智慧是无法表达的。一个智者谋略表达的智慧,听起来却总像是愚蠢。
——黑塞《悉达多》
而世界自身则遍于我之内外,从不沦于片面。从未有一人或一事纯属轮回或者纯属涅槃,从未有一人完全是圣贤或是罪人。世界之所以表面如此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幻觉,即认为时间是某种真实之物。时间并无实体,侨文达,我曾反复悟到这一点。而如果时间并非真实,那么现世与永恒,痛苦与极乐,善与恶之间的所谓分界线也只是一种幻象。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像一层纱幕,像一层薄雾,一种心灵的厌倦在悉达多身上沉积下来--一天又一天地更加浓厚,一月又一月地更加灰暗,一年又一年地更加沉重。正如一件新衣服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破旧,失去了往日鲜艳的颜色,变得肮脏起皱,缝边已经绽开,而到处都出现了磨损而易破的地方。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他看到的不再是他朋友悉达多的脸庞,他仿佛看到许许多多其他的形象,一个长长的系列,一条不息的形象之流——百种,千种,万种,无数的形象不断生生灭灭然而又似乎同时并存;所有这些形象一刻不停地变幻和更新,而它们又都复归于悉达多。他看见一条鱼的形象,一条眼睛已黯淡无光的垂死的鱼,正及其痛苦地大张着嘴;他看见一张新生婴儿的脸庞,面色赤红,满是皱纹,正张口欲哭。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于是两位老人默默而听。那多种音声的河水之歌轻轻地回响。悉达多凝视着河水,流动的水面浮现出许多形象。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孤独地为失去爱子而哀痛;他也看到自己,孤独一人,无法摆脱对远方孩子的思念;他还看到自己的儿子,也是孤独一人,沿着燃烧的欲望之路急切前行。每个人都执着于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目标所困扰,每个人都在经受痛苦。河水之声忧伤,带着悲哀与渴望,向自己的归宿流去。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我深信那句话:人对自己才是最残忍的。但是,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黑塞《悉达多》
生命即是苦痛
——黑塞《悉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