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词读后感篇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的一首虞美人,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这是我最为喜欢的诗词之一。在古诗文中寻找美,发现美,收获美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古诗文中,往往带着浓厚的历史风格,这恰好是我所欣赏和喜爱的。在诗歌中,我仿佛与作者融入到了一起,领略着我国古代那灿烂而悠久的文化历史。
对一件东西感兴趣,你就会迫不及待的想去了解它,当然,背诵古诗文也是一样的。
我个人认为,兴趣即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对古诗文感兴趣,在背的时候,也就特别容易了。
当然,单单靠兴趣可不行,我想推荐一个方法。正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我们可以采用“写”来加强记忆,每天晚上背诵时多抄写几遍,以便理解古诗文内容并且加以记忆。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我建议利用洗漱时间,在大脑中好好回想一下,了解自己的记忆程度。然后,再将背诵过的内容加以巩固,最好是再默写并批阅一遍,改正错字。这个方法是我一直在使用的,我个人认为效果是不错的,就将它推荐给同学们,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对古诗文的背诵。
背诵古诗文,在大多人看来是一件十分枯燥无趣的事情。但是,我希望同学们可以认真的去了解古诗文,感悟古诗文中的美。也许你会发现,这枯燥无味的背后,暗藏的真是那一抹抹灵动芳华。
感受古诗文,欣赏古诗文,去感受古诗文中那独特的美吧!
诗词读后感篇二
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
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
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
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
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
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
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
诗词读后感篇三
“一代风流的一代绝唱,壮丽国度的壮丽诗篇”。曾经有人如此评价过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过去我感触不深。今有幸认真拜读《毛泽东诗词选》之后,想起这句话,我不禁为之喝彩——真好!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诗人。
当我读完《毛泽东诗词选》后,我才发现毛主席是那样坚毅,那样豪放,那样睿智,从他的诗词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伟人的人格魅力。在《毛泽东诗词选》中,充满“久有凌云志,重在井冈山”、“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这些历览名山大川的感慨;忧国忧民的毛主席,在攀登游览时,也不曾放下心头的凌云壮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又是毛泽东对于历史中国经历磨难的深刻感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枝头俏”、“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它们表现了毛主席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慷慨激昂过后,毛主席又有了“挥手从兹去”的离情别意,“我失骄杨君夫柳”的款款深情,以及“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殷切勉励,使我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往昔的峥嵘岁月中,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人民获得解放与自主,在“一唱雄鸡天下白”之后,他又操起了建设国家,强民富国的担子,毛主席的人生是闪光的人生。今天的我们,在领略过毛主席的气概之后,我知道了在那个年代的艰辛,知道了战斗的残酷,知道了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习、探索、钻研就如曾经的“鏖战”、需要我们拿出“上九天揽月”的精神和红梅般的坚强意志,与困难作斗争。须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在今后的日子中,我们也会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诗词读后感篇四
作者: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诗词读后感篇五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继承了于丹一贯的'风格,语言清新洒脱中蕴含着哲理和诗意,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如同一股清泉,涤荡心灵的尘污,帮我们找寻到那迷失已久的栖居之所。作者在“田园林泉”这个章节中写到,我们现代人往往会觉得田园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家园,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到达的世外桃源。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田园,每片田园里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主人公。读田园诗,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也许田园就在写字楼边,也许田园就在柏油路上,也许田园就在你一天疲惫之后,也许田园就在你远行归来的那个时分。每一个人生命里都有一些心情需要托付,托付给田园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
不管我们多么匆忙,不管我们如何壮志凌云,不失去田园的人,才有充电的地方。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出发,走得更远。此刻,我们就不再觉得田园是一种虚无的、无法抵达的地方,原来它是那样触手可及。的确是这样,也许现实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很难拥有诗意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聆听、阅读让诗意扎根于心,外化于行。心中有了诗意,便有了爱、有了美、有了博大的胸怀,面对现实生活便多了份从容、淡定、坚韧。我想,这才是诗词里的各种意象拂过心灵所留下的真正意味吧。
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中国人是敏感的、多情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总会有那样一个关节点,我们品味人生,给心灵充电;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与其说于丹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于丹用诗一样的语言诠释着千古名句,无时无刻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在这浮华喧闹的城市里,读这样的书如同品一壶飘着淡淡清香的茉莉花茶,怡情怡心的同时,又让我们的精神变得饱满丰盈,我们的生活也被浸染得诗情画意。
诗词读后感篇六
《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词读后感篇七
毛主席的词《采桑子.重阳》写道: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又到重阳,读过毛主席的光辉词篇后,颇有感慨,记录如下: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君驻杭州,我在富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日色明媚,桂花飘香。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西湖世博,众人奔忙。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齐鲁全运,赛事酣畅。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单位组织,登山玉皇。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拜读唐诗,李杜在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富春山水,画展厅堂。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天下老人,喜气洋洋。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上海世博,全球仰望。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神州昌盛,世事呈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先人栽树,后人乘凉。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华夏文化,源远流长。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国庆阅兵,世界难忘。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天高云淡,秋浓气爽。
这篇小学生读后感,真的可以感到作者言之有理。
诗词读后感篇八
1、《四言韵语·筹军饷布告》
作者:毛泽东
共产党军,打富济贫。
要筹军饷,只问豪绅。
限他三日,筹好洋银。
贰千元款,送到本军。
减少军款,倾屋烧焚。
2、《题北宝塔》
作者:毛泽东
伊水拖蓝,紫云反照。
铜钟滴水,梅岭寒泉。
3、《党的领导原则》
作者:毛泽东
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照办。
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
4、《西行》
作者:毛泽东
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海酿千钟酒,山栽万仞葱。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
5、《初登云麓宫》
作者:毛泽东
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
攀险呼俦侣,盘空识健翎。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
6、《赠父亲》
作者: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7、《读报有感》
作者:毛泽东
反苏忆昔闹辟蛙,今日欣看大反华。
恶煞腐心兴鼓吹,凶神张口吐烟霞。
8、《游泳启事》
作者:毛泽东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9、《河出潼关》
作者:毛泽东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
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
10、《诉衷情·江山》
作者:毛泽东
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诗词读后感篇九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读着这首气壮山河的诗词《沁春园·雪》,顿时勾起了我对《毛泽东诗词》这本书的酷爱之情。读了毛泽东的诗词,使我领悟到,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这本诗词让我了解了一段历史,一种精神。深刻领会了革命理想的崇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浅显易懂的文字,让人感叹中华大地,等革命胜利之后,将是多么的美丽啊!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儿女,放眼世界,胸怀祖国,不爱过奢华的生活,而更爱扛起枪的雄心壮志。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换了人间四字,具有万钧之力,深刻地批判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赞颂了美好的未来,同时,也对人们发出了伟大的战斗号召。
学了伟人之诗,陶冶了革命情操。我明白了:在人民最失魂落魄的时候,深陷于月没星沉的黑暗中时,这种革命理想就如同闪闪发亮的火炬,在夜色如磐的深处,熊熊燃烧;在人民最萧瑟寒冷的时候,深陷于电闪雷鸣的恐慌中时,这种革命理想就如展翅高飞的海燕,在狂风暴雨的打击下,无畏开路;在人民最叫苦不迭的时候,深陷于硝烟弥漫中时,这种革命理想就如高声嘹亮的号角,在战火纷飞的折磨下,生生不息!
一首首,一句句,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了伟人毛泽东的渊博知识,展现了他的风华才貌。这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只有经过革命斗争的实践,才能领悟和写出如此红色的经典。这,不仅仅是文坛上璀璨的明星,更是毛泽东一生金戈铁马的见证。
对我这种懵懵懂懂的少年来说,虽不能完完全全地理解毛主席的诗词,可是,只要一接触毛主席的诗词,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气宇轩昂的力量。对我来说,正是这种力量,促使着我,在学习面前,有着不一样的希冀,不一样的动力。毛主席的革命理想就像一块丰碑,时时刻刻推动着我,一路向前。
诗词读后感篇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其三十四岁的孙吴军事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的年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诗的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