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一剪梅教案免费 语文教案一剪梅(精选8篇)

2023年一剪梅教案免费 语文教案一剪梅(精选8篇)

时间:2023-10-15 17:51:51 作者:JQ文豪2023年一剪梅教案免费 语文教案一剪梅(精选8篇)

教案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规划,更是对教学思路和方法的整理和总结。接下来是一些初二教案的收集,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剪梅教案免费篇一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写法。

2、背诵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过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一首作品叫《如梦令》。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板书课题)。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定言到,“我现在已没有能力来评论你的词,需要大家。”,从其词做的成就中来看还是令人置信的。而张15岁时候,写就的《霸王别姬》有人已呼叫可与郭沫若论长短,不可不令人扼腕。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三:具体研习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景、情;主观、客观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无可奈何花落去

水流无限似侬愁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深化: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联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三:课文小结

本问的写作特点:

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四:作业

背诵全词

一剪梅教案免费篇二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一剪梅教案免费篇三

【教学目标】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3、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

【教学设想】

1、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2、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3、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

二、背诵这首词

三、赏析这首词

1、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2、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

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

四、扩展阅读

1、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如梦令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总结词风

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3、总结李清照词中写愁的名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恐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总结写“愁”用的手法:

用形象的事物来比愁,可触、可视、可感,从而能引起共鸣(前两句)

用意象来渲染愁绪,多个意象共同构成抒发愁思的意境(第三句)

让学生举出此类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五、欣赏歌曲《声声慢》

六、让学生背诵李清照的诗词

七、总结本课

提示学生李清照的诗词中有没有豪放风格的

例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八、布置作业

学唱《一剪梅》和《声声慢》

一剪梅教案免费篇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背诵

二、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写法

2、背诵相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具:自制cai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作品。宋词发展到了李清照的时代,已日趋完善、成熟,而她把词推向了炉火纯青的高度,进而在创作中形成 了自己独特 的词风——李清照词风,提出“词别是一家”,认为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下面我们读一下《一剪梅·红藕香残》体会一下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李清照简介:

初中学过李的《如梦令》,让学生回忆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然后教师补充: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作品集为《漱玉词》,她是抒情诗的`杰出作者,她的注情入词、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使后代许多人赞叹不已。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许多人之所以读了李清照的词之后不禁会伤感落泪,就是受了她词中那种离别之情的影响,触动了自己的心事,启动了感情的闸门。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幽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3、朗读训练:

(1)音读和义读:簟(dian)

意象: 特点:

红藕 /香残/玉簟/ 秋雁 /花 自飘零/水 自流

名句欣赏:“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点出夫妻分居两地,彼此思念之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写愁,表现了愁迁移之速。本来心中之愁外显眉宇,词人却道先眉后心,其实愁早在心头,又显于眉头,再次回到心头,一股愁绪此消彼长,永远挥之不去。李清照将愁写通了,它通贯周身,无法排遣。

抒发的情感:相思,闲愁,无计消除

总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在词中想要抒发一种相思愁,而没有正面写这种感情,只是描绘了一幅大雁难归、月圆人定、花飘水流的画面,画面的凄清和深邃的意境,包含了无限的情意。

(3)美读: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词的朗读当中

(4)音乐欣赏:《一剪梅》,帮助学生背诵

4、扩展阅读:

《醉花阴》、《声声慢》体会李清照的词风。比较李前后期作品风格。

5、具体讲解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一剪梅教案免费篇五

1、 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 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3、 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

1、 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2、 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3、 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一课时

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

1、 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2、 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

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

1.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如梦令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剪梅教案免费篇六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出“词眼”。

明确:这首词的词眼是“愁”,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

明确: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愁绪的。

明确:红藕   玉簟   雁      月     花     水

五、缘景明情:

1、“红藕香残玉簟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红藕香残”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分析“雁”与“月”两个意象。

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词人身处西楼,因惦念丈夫行踪,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感慨雁字空回,锦书难托。感叹明月自满,人未团圆。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相思之情都萦绕于词人心头。(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

3、“花自飘零水自流”本是秋天常见的景物,词人为什么对此格外敏感?分析“花”与“水”两个意象。

明确: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花”:人生、青春、年华

“流水”:时光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触动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之感。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比较鉴赏: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李白《长相思》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词人在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夫妻恩爱,互相关怀、信任,两心如一,心心相印。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这相思,这离愁无法消除,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对“愁”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

小结: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美;

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词人怎样的心境?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表达技巧。

一剪梅教案免费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反馈(3分钟)

二、导语设计(2分钟):

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40分钟)

1.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5.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

(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四).诵读并背诵全词。对比赏析《一剪梅》与《声声慢》,小结李清照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总结:清新典雅,温婉细腻,婉约词的代表,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五).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附录:《一剪梅》赏析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剪梅教案免费篇八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3、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

1、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2、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3、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一课时

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

1、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2、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

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

1.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如梦令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