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学前儿童特点论文图(模板14篇)

学前儿童特点论文图(模板14篇)

时间:2023-11-02 18:56:28 作者:XY字客学前儿童特点论文图(模板14篇)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拓展我们的写作思维和创新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在写作中可以借鉴其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简析高宽课程模式下学前儿童评价的特点及启示论文

高宽课程模式源于美国的“佩里学前教育项目”,该项目旨在对公立学前教育下处境不利的学前儿童进行干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建构与发展,高宽课程对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己为世人熟知。

高宽课程主张使用真实性评估来评估儿童,并重点说明了真实性评估的优点。此外,高宽课程使用自主开发并经实践验证的评价工具。一项是《儿童观察记录量表》,用于客观观察、评估儿童早期发展的所有领域,包含面向学前儿童和婴儿的学步儿的两个版本;二是《早期读写技能评估量表》,用于对3~5岁儿童和学前班儿童的阅读技能进行标准化的真实性评估。

(一)评价内容涵盖全面,观察类别具体清晰。

良好的学前儿童评价“应该具有适宜幼儿发展的广泛的评价内容,不仅包括语言和数学,还要包括主动性、社会关系、创造性应用以及音乐和运动”。经高宽课程开发验证的两种真实性评价工具即《儿童观察记录量表》和《早期读写技能评估量表》,是其学前儿童评价的重要支撑。这两种评价工具内容全面,评价条目和观察项目细致、清嘛《儿童观察记录量表》依据年龄划分为学前儿童和婴儿的学步儿两个版本,该量表共计60个观察项,每个观察项又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包含5个发展水毛《早期读写技能评估量表》是以儿童故事书的形式进行评价的,它用到的书包括两本,一本是《维奥莱特的冒险》,并且另一本是《旦丁长大了》,分别有英语版和西班牙语版,并且运用该量表进行评估必须保证前测和后测都用同一本书。

(二)观察真实,评价过程在日常情景中进行。

教师评价儿童的目的在于了解他们现有的认知和发展水平,以及测量课程对儿童成长的作用。以一系列选择题为评价内容的传统测试,是测量儿童的方式之一,然而却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书面信息。高宽课程使用的两种评价工具是以观察为基础的,注重使用过程的不间断性,依据观察项目、全年记录幼儿的表现。这种观察记录是在日常情境中开展的,高宽课程学前儿童评价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真实性评估。真实性评估包含客观的观察、儿童作品档案袋、家长和教师对儿童行为的评估,通常这种评估是在日常情境或模拟的儿童熟悉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在人为创设的测试情境中进行。真实性评价是在幼儿日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反映幼儿最为真实的表现,所以能够从真实性评价中发现和收获很多有效性信息。

(三)倡导家长参与的评价观。

高宽课程提供各种有意义的机会、通过多种方式以促成与家长的合作。在学前儿童评价方面,高宽课程主张家长、课程志愿者、专业辅导人员、课程督导以及其他直接与儿童相关的课程或行政专业人员在接受指定培训、确保正确使用的前提下都能够填写《儿童观察记录量表》并进行记录评价。高宽课程模式认为家长的参与能给幼儿评价带来各种好处:首先有助于搭建幼儿园与家庭互动的桥梁,其次能够增进教师以及父母对儿童的了解,再次可以促进儿童在家庭中的`成长,最后在丰富课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反馈及时,有效运用评价结果。

研究表明,最好的课程通常能够评估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幼儿的学习情况,运用评估结果确定应该坚持什么,或者改进那些不适宜的地方。高宽课程主张从观察记录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入手,通过分析整理得出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运用到以后的评价中,作为日后评判幼儿学习状况、评估课程价值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儿童的当前发展水平;运用评价结果,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对于学前儿童评价,高宽课程模式有其突出的特点和很强的实用性,其崇尚真实性评价的理念和强调及时反馈运用评价结果的特点,为我们丰富评价内容、优化评价机制提供了理论帮助和现实支持。

(一)选择适宜的评价工具,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前儿童评价,要以儿童的发展水平为前提,评价工具和评价体系的选择要适合于儿童的身心发展。高宽课程幼儿评价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成功范例,对我国幼儿园选择评价工具制定评价体系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同时,参照不同课程模式下的评价工具和评价体系,幼儿园需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和现状,汇总现有的评价工具,从中选择适宜幼儿的评价工具并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幼儿评价工作中。

(二)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鼓励真实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着眼于一种正确答案的选择,评价仅仅反映了儿童在测试情境中的静态表现,收集到的评价信息有限。高宽课程转变评价方式,以动态性评价为基石,发挥动态性评价的连续性记录作用,为教师提供变化的有效信息,帮助教师真正把握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空间。该课程模式对于幼儿评价的成功运行,启示我们要将真实性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注重评价的客观性。

(三)转变评价观念,创建家园合作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学前儿童评价主要是在幼儿园由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和一系列的测试开展的,家长参与较少,未能构建家园合作式的评价模式。对于幼儿评价,一方面,幼儿园自身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幼儿园管理者对于评价的作用和价值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认为评价就是为了迎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而不得己开展的教学工作,和家长没有太大关系。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在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人员,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就完成了任务交接,自己需要做的就是看孩子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参照高宽课程模式下评价主体多元化和鼓励家长参与幼儿评价的观念,幼儿园和家长都应转变评价观念,切实重视幼儿评价方面的家园合作,转变幼儿园和家长各自观念上的误区,发挥家长在幼儿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创建家园合作的评价机制。

(四)有效运用评价结果,体现评价结果的价值性。

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幼儿园把幼儿发展评价与教师工作质量挂钩,即通过对幼儿进行评价来衡量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运用观察记录,实现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首先,通过观察真正了解儿童的表现,并客观记录儿童的行为。其次,通过前后不同时间段记录结果分析儿童的成长和变化,并为以后儿童的发展制订计划。再次,利用评价结果来检测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其他方面的有效程度。最后,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和发现评价结果的价值性,实现在学前教育评价方面的专业化成长。

学前儿童特点及歌曲创新相关研究论文

2.1促进德育发展:音乐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收获快乐,也能使学生通过音乐认识生活认识自然,并且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学习音乐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对于传统教育,如今教育改革的实施使得我国教育不再单调枯燥,因此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增加了很多其他的环节,如游戏、音乐表演和律动等,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很多优秀的品质,如尊敬长辈、热爱大自然、互敬互爱等。

2.2促进身体素质发展:当代儿童相较于从前的儿童而言,虽然拥有了很多电子设备可以供其玩耍,但却使儿童缺少了很多户外体育活动的机会,这对于促进儿童身体健康、血液循环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作用。而音乐需要儿童开口发生,通过声带的发生振动带动机体相关方面机能的协调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则可以根据音乐的变化来调整儿童呼吸的频率。从心理方面来说,音乐可以带给人愉悦放松的精神享受,因此学习音乐也可以使儿童处于愉悦满足的状态,幼儿在听到节奏感强的音乐时更会随着音乐蹦蹦跳跳,跟着节奏有频率地进行呼吸和肢体动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的心率稳定和血液循环。另外,幼儿音乐教育中往往会以舞蹈、音乐游戏或体操等配合教学,在此种情况下也能够提升幼儿的身体协调性[2]。

2.3促进团结精神:自我国施行“少生优生”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导致了现代很多儿童均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往往会受到家长更多的溺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对于儿童今后融入群体生活来说是很不利的。音乐教育中通常需要儿童进行合唱,在合唱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使儿童受到约束,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习惯,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也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的形式来实现,使儿童逐渐了解团体精神的意义,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

2.4促进感知能力发展:音乐教育中不只包括听、唱、跳,也包括学习五线谱以及其他的乐理知识,通过学习五线谱可以使儿童锻炼认知能力以及记忆能力,也可以增强其逻辑性的发展,而通过唱、听等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听力、发声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听觉、视觉等都是人类重要的感知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2.5促进左右脑功能开发:左右脑对于人类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支配以及辅助作用,不难发现在众多学生中往往会出现左右脑发展失衡的现象,此种现象的出现与传统教育形式也存在一定关系,传统教育中并不存在儿童前期教育,这也使得学生在正式进入教室学习时已经养成了一定的习惯,而在进行学前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以及生活习惯,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的左右脑发展尽量平衡,音乐教育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与人类左右脑之间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学习音乐并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改善左右脑发展不均衡的状态[3]。

3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等多方面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负责早期音乐教育的教师应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使音乐教育能够充分渗透到早期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丰富幼儿的音乐领域的相关活动。大环境下,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尚未得到全面的完善和实施,因此全面普及素质教育也已经成为了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浅析学前儿童钢琴学习的特点目的与原则的论文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现代社会受到普遍重视,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开始学习钢琴,但是目前儿童钢琴教学简单套用成人钢琴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使儿童的钢琴学习变得枯燥乏味,甚至痛苦不堪,其根源即是没有充分尊重学前儿童钢琴学习的特点。本文拟在分析学前儿童钢琴学习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探讨儿童钢琴学习的目的与原则,以推动人们对学前儿童钢琴启蒙教育的反思。

学前儿童学习钢琴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手指可塑性强。学龄前儿童进行钢琴手指技术训练具有“手指骨骼硬度小,柔韧性较大,不容易骨折,指关节窝较浅,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关节囊与韧带较松,手指关节的灵活性较好,关节的活动性与韧性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指关节周边的肌肉纤细,伸缩性与活动性都优于成人”等先天生理优势;二是手指灵敏度高。有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钢琴手指训练后,其手指的灵敏性、操控性、协调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效果比成年人经历相同的训练更为突出;三是音准感和节奏感正在初步形成。音准感和节奏感是音乐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3~6岁是训练儿童的音准感和节奏感的最佳时期。

儿童从学前期即开始学习钢琴,同时也存在如下劣势:一是与成人相比,儿童的手指更容易在学琴时受伤,因为儿童的手指发育尚未完全,骨骺仍在骨化,不能承受强力度的弹奏,也不宜经受长时间的耐力训练,更不宜过度拉伸跨越;二是由于幼儿手指肌肉的发育尚未成熟,其手指的承重力、耐力也远不及成人,太多耐力训练会很容易造成儿童手指、手臂肌肉过度劳损,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肌腱炎;三是钢琴学习需要儿童具备一定的专注力和意志力,而年龄小的孩子往往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特别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吸引;四是幼儿的学习意识与目的尚不明确,在钢琴学习中遇到反复训练等问题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持之以恒。

儿童钢琴学习属于音乐素质教育的范畴,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学习音乐知识和弹奏技巧,而应将之视为帮助儿童获得智慧、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

(一)激发潜能。

专家发现,如果想培养出智力发达、头脑聪明的孩子,就必须经常让他活动手指。钢琴弹奏本身需要弹奏者投入眼、耳、手、身、脑等多个器官,并且需要身体各部分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十分有利于调动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促进左右手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刺激脑细胞的发育。[3]同时,每一首乐曲都能激发孩子们的无穷想象,让他们在音乐世界里自由翱翔,因此钢琴学习还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这也是钢琴学习应关注的重要发展价值。

(二)愉悦心灵。

钢琴音域宽广,气势磅礴,富于色彩变化,表现力极为丰富,这使得钢琴音乐能给人以充分的美的感受与熏染,因此钢琴学习对于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听觉、感知、想象、表达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美妙的钢琴音乐的陶冶下,孩子们能够体验音乐,表达音乐,丰富艺术知识,开阔艺术视野,全面提升音乐素养和文化艺术修养。

(三)树立学习意识。

学龄前儿童虽然还处于以玩耍和游戏为主的年龄,但并不代表可以忽视对其学习意识的培养。钢琴的乐谱是极其复杂的,对于初学的孩子来说,同时看两行乐谱,双手弹奏,耳朵还要倾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毅力和耐力的长久支持。面对每次布置的钢琴作业,教师或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前后衔接的小目标,久而久之,让孩子们在无形中学会合理规划和安排学习任务,同时发展其自我控制的能力和不轻言放弃的进取心。

(一)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支持儿童钢琴学习。

在学前儿童钢琴学习过程中,专业语言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很难消化的,同时也容易与孩子们产生距离,因此教师首先要坚持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帮助孩子们理解。如在入门学习弹奏手型时,只是单纯地讲手掌握成半圆形,手指指尖触键,掌关节略突出,手腕与琴键基本平行等,是极易造成儿童心理和肢体上的紧张和不适的。为此,教师可以把手比喻成一个房子,里面住着可爱的小动物,而手指好比门、柱子和窗户,手背则是屋顶,儿童在弹奏时手背一旦向下凹陷,就告诉他们:“小心你的房子屋顶要垮下去啦!小动物们有危险,它们会很害怕!”孩子们听了,一般都会立马把手指、手掌用力支撑起来。

(二)用快乐的钢琴游戏支持儿童钢琴学习。

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最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莫过于新鲜、刺激的事物,但是钢琴学习过程本身却是十分枯燥、沉闷的。为此,教师应牢牢抓住儿童“爱玩”的天性,尽可能以儿童日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在其学习的各环节中创设新颖、有趣的小游戏,以此激发儿童学琴的积极性。如节奏作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贯穿儿童钢琴学习始终的内容。然而对于初学钢琴的幼儿来说,仅仅是不同时值的音符就足以让他们晕头转向,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轻松掌握不同时值的音符。

(三)用宽容的教育心态支持儿童钢琴学习。

秉持宽容的.原则在学龄前儿童钢琴学习评价中尤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是每个个体心62理发展的需要,可使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青少年,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对其钢琴学习表现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其长处和潜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钢琴学习的道路原就充满荆棘、汗水与辛劳,如果再加上教师不断否定,儿童钢琴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必会早早消失殆尽。只有包容儿童钢琴学习中的错误与失败,多给孩子微笑与鼓励,儿童钢琴学习的道路才会越来越宽广。

(四)为儿童钢琴学习设定合理的成果期望。

家长最早一般都是抱着培养儿童音乐修养的目的让儿童开始学习钢琴的,但家长最初的这种平和心态会随着时间、金钱的不断付出,再加上身边其他琴童“一年考三级、两年过六级”的“火箭速度”而渐渐改变,甚至盲目地以考级或者比赛的成绩来衡量教师与孩子的钢琴学习收获。在此攀比心态下,家长容易对孩子的钢琴学习期望过高,而忽略由此在无形之中给教师和孩子带来的沉重心理负担。因此,无论是在学琴伊始,还是学琴过程中,家长都应对孩子保持客观、科学的认识,只有适度、合理的期望才能让孩子享受钢琴学习带来的快乐,保护其钢琴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

在儿童钢琴起步阶段,帮助儿童养成一个科学、正确的练琴习惯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由于学琴初期儿童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方法有待培养,也不具备自觉和独立处理困难的能力,孩子的练琴通常会变成混时间和胡乱弹奏以完成任务的被动行为,为此家长应充当练习内容和目标的规划者和设定者,切不可完全交由孩子自行练习。其次,在上琴之前应做好收心准备。钢琴练习是一件要求弹奏者付出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不仅需要用眼读谱,用手触键,更需要大脑的积极思考,关注每一个声音发出的质量,因此在每次上琴之前,家长很有必要提前安排一段收心、静心的时间,让孩子暂停兴奋的游戏,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逐渐集中到钢琴练习中来。第三,应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及学习内容合理安排练琴时间。钢琴学习需要儿童自幼时起就养成每天练习的好习惯。根据儿童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易转移的特点,其练琴时间不宜太长,一般来说每次控制在30分钟以内较为合适。当发现儿童有注意力不集中或出现烦躁情绪时,不妨暂停练习,与孩子聊聊天或做做小游戏,缓解一下练琴的紧张和疲劳,以便孩子在后一段的练习中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浅析学前儿童钢琴学习的特点目的与原则的论文

学前儿童期的音乐教育需要遵循心理学原理。同样,在幼儿的钢琴教育过程中,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心理学原理。本文通过幼儿钢琴学习的现状、学习的目的与动机以及对幼儿钢琴教育目的的论述,对学前教育儿童钢琴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随着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在早期教育的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发现而得到重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了钢琴教育在幼儿阶段的普及化。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音乐教育中尤其是钢琴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早期的音乐教育对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有着很大的影响,并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记忆力、身体协调性以及创造能力得到开发。除此之外,钢琴的学习还能激发幼儿多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例如,磨炼幼儿的坚强意志;丰富孩子的生活圈,拓宽幼儿的音乐文化视野等等。受诸多积极因素的影响,我们的钢琴教育出现了普及化现象。

(一)幼儿时期的心理特征。

儿童期心理的发展是个既连续又表现出阶段性的过程。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具有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所谓幼儿期,我们一般指3~6、7岁的孩子,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对有趣的事物具有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但思维和想象只有初步的发展,思维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联想,想象也离不开具体形象。此时,幼儿的情感日益丰富,意志和个性开始发展,行动能够逐渐服从于成人和集体的要求。但总体说来,这一时期儿童各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兴奋强于抑制,注意力不稳定,身心两方面都极易发生疲劳和受到损害。

当今社会存在着一种让孩子学习一门器乐演奏的普遍现象。钢琴凭着自身的特质以及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童智力的独到之处被更多家长青睐。随着钢琴学习的普及,学琴儿童的年龄越来越小,大多数孩子四五岁起步。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首先在学习中充满了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次之,由于孩子的年龄过小,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意志不够坚定,被动学习等多方面问题。

作为一名钢琴老师首先必须清楚地知道幼儿学习钢琴的目的,因为这对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和心理有直接的影响。

(一)家长的目的。

1.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钢琴演奏一种技艺性活动也是一种人的各个生理器官的协调运动,与之相应的各个神经中枢都在协同活动。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左肢的频繁活动,对右脑的发育有一定程度上的促进。日本有一位医学博士,对手脑关系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认为:“想要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应该让孩子经常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因为手指的活动能刺激大脑皮层的活动中枢,从而使得孩子的智力得到提高。”除此之外,钢琴的学习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意志、增强自信心等等。

2.拓宽孩子日后的成长空间。

目前,在中国的家庭中普遍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都是把孩子作为中心,让孩子成为家庭的主宰。为了让孩子成为有用之才,许多家长心切的把孩子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在他们没出生或刚出生时就已经规划好了。“钢琴学习”就是这张蓝图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不仅仅是培养孩子们的业余爱好和一技之长,更多的是为了拓宽孩子们今后成长的道路。

3.培养孩子从事专业音乐。

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众所周知的像李云迪和郎朗一样出色的钢琴家,让孩子从小就追随名师进行钢琴学习。然而,只有很少才华出众的儿童走上专业的音乐道路。大多数的孩子都成了业余爱好,或是在钢琴学习的道路上半途而废。身为家长,首先应该将自己孩子的发展前程放在重要位置,不要将目标设定得过早过高,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的学习动机。

幼儿是个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钢琴的动机基本分为两种。

1.主动(爱好和兴趣)。

在当下这个信息化时代,很多孩子受到电视、网络等传媒的影响,或是受到周围学琴孩子的影响,对钢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要求学习钢琴。在学琴的初级阶段,幼儿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当幼儿长时间接触初级的钢琴练习——简单、机械、枯燥、缺少音乐性、趣味性的基本练习后,只有部分孩子能够克服困难,坚定学琴的意志;而另一部分孩子因为学习兴趣的冲击,从而导致意志的不坚定最终不能持之以恒。

2.被动(被迫和反感)。

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年龄过小,心理和行为都受到家长的支配。部分孩子对于钢琴的学习并没有太浓厚的兴趣,只是在家长的旨意下,被迫接受训练。多数家长认为,幼儿学习钢琴有助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家长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攀比的心理,认为别人家的孩子会弹琴所以自己的孩子也要学习。因此,孩子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就处在了被动的状态。直接兴趣的制约,显示出心理活动较大的被动性。这让他们对学习钢琴产生一种反感,通常会出现装病逃课,或过激语言和行为,甚至出现故意损坏钢琴等不良表现。最终,孩子因为逆反心理的不断增强而终止学习。

三、幼儿钢琴教育的目的。

幼儿是个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为了孩子今后成长的道路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一)对幼儿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

兴趣爱好一般是指个体对某些事物的积极态度。积极的态度是个体进一步追求事物、探索事物的主要动力,也是个体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幼儿时期个性倾向开始形成的时候,对幼儿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应该成为钢琴教育的主要目的任务之一。

(二)发展幼儿的音乐表现意识。

表现自己对周围世界的一种审美的看法,是我们从事音乐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只有在内心有了真正的表现意识,才可能全面地从音乐实践中获取人生的乐趣。因此,在幼儿钢琴教育的初期应该更多的帮助幼儿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能够让他们在弹奏的过程中简单地表达自己情感。因为,音乐是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发展基本音乐能力。

在幼儿学琴过程中,除了兴趣、意识的培养和引导之外,基本的音乐能力更为重要。发展基本的音乐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水平,而且也有助于增强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信心。在乐曲弹奏中,节奏、速度的把握,旋律、曲式的划分,音色及力度的控制等都是对发展基本音乐能力的组成部分,基本音乐能力的提升,可以使孩子们学会初步地创造性地自我表达,掌握简单的弹奏技能。

结语。

本文通过对幼儿时期的心理特征和幼儿钢琴学习中的表现的探究,对幼儿钢琴学习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幼儿学习钢琴的目的与动机的论述让我们意识到,在幼儿钢琴教育中,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幼儿的音乐表现意识是我们教育的关注重点,避免对幼儿在技能技巧上的过高要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才是幼儿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浅析学前儿童钢琴学习的特点目的与原则的论文

[摘要]通过钢琴丰富的音色表现力和音色特点,阐述如何表现、如何改变音色的方法,分析改变音色的演奏技巧。

音色是由发音体的性质、形态以及其产生泛音数目的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声音,即音的色彩和特征。优美的音色是音乐表演者必须持续不断追求的目标。只有演奏出优美的音色才能打动听众的心,实现音乐感人肺腑之功能。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说“钢琴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通过弹奏音色的变化产生的音响可以表现出愤怒的狂号、疾风骤雨、雄伟悲壮、奔腾豪放、果断刚烈等强烈的情感,也可以表达低声倾诉、喃喃细语、安慰、爱抚、叹息、抽泣、甜蜜、微笑、幸福、爱情等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可以表达空谷回声、黄昏钟声、高山流水、粼粼水波等大自然的奇观美景以及阳光、月色、云彩、微风等看得见摸不着的物体。总之,所有称之为音乐的东西都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而音色的变化使音乐的表现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表现范围。

一、钢琴独特的音色美。

在辽阔的音乐世界,乐器的品种类别数以千百,但人们却对钢琴情有独钟,那是因为钢琴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能和审美价值。钢琴的气势宏大,没有哪件乐器可以与之相比。它既有辽亮辉煌的音响,又有绚丽多彩极具丰富的音色。钢琴音域广达6—7个八度,力度变化从最弱到最强,体现了大幅度、多层次音响特征,其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与一个交响乐队媲美。通过弹奏等技术处理又可以使音乐变化多彩……钢琴这种乐器在笔者的印象中是最理智的,弹奏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各种更感性的、更具体的声音形象,包括人声和世界上所有乐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色彩。因此钢琴演奏者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一个人就可以单独在钢琴上塑造出绝对完整的形象,创造出某种完整和完美的钢琴作品。

钢琴有它独特的音色美,有它的“自我”,无法与其他东西混淆。我们应当了解并喜爱钢琴独特的“自我”,从而彻底理解它、掌握它。音色美给人以官能上的快感,这种源于物理属性的生理反应,是一种初级的灵感。但从键盘上流淌出来的音乐,却蕴涵着丰富的音乐美的内涵,这种有旋律、和声、调式、调性、肢体、曲式、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交织在一起所构成的音响美,不仅给人以情绪的感染和精神的愉悦,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启迪智慧、完善品格的效应。只有当你在钢琴上弹出不可能的东西时,你才能弹出钢琴上一切可能表现的东西。心理学家认为,概念、想象、愿望是可以跑在实际的东西前面的。贝多芬耳聋后创作了他听不见的钢琴音响并且预示了钢琴在数十年后的发展。作曲家的创作精神为钢琴音响探索出了新的规律,而钢琴就逐渐地适应了这些规律。

从钢琴弹奏的原理上看,钢琴是键盘乐器,是通过琴槌击弦发出声音的,因此颗粒性声音是钢琴的特色和所长。弹跳音、弹连奏就特别能显示钢琴的优势。在弹奏运指的同时,自肩起贯通至臂腕部,力量从上至下,无阻隔的传递到指间,这需要学生上部身躯各个部位能够相互协调并运用自如。尤其是臂腕部尽量放松,整体投入、上通下点、手指站立,这样所发出的音响通透亮丽,松弛而有弹性,富有光泽。在节奏旋律上有脉动感,有活力,更有清澈的颗粒性。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钢琴效果的精妙写照。要训练好手指,使其独立、主动、灵活;使弹奏的声音清晰、流畅、均匀。这对展现出钢琴所长是关键性的步骤。

二、正确的触键方式是获得良好音色的前提。

一些业余钢琴爱好者,他们有良好的`钢琴演奏技能,但由于他们只知道触感是演奏艺术完美的保证,而忽略了触键方式,致使强奏时声音生硬、死板,弱奏时声音“虚”。因此在技术方面,要弹出“好听的”声音,必须具备非常灵活柔顺的双手(但不是软弱无力)和“放松的重量”,即从肩部和背部起,直到接触键盘的指尖(全部的准确性都集中在指尖)为止,整个手臂都是放松的;还必须有把握地、合理地控制这种重量,从弹疾速轻巧的音所要求的飞掠而过的触键起,到弹宏大的音量而用大力度用力弹键为止,都必须如此。

好听的声音是不同力度、各种时值声音的相互结合、相互对比、极为复杂的过程。声音练习只有在练习作品、练习音乐及其基本要素的时候才是实际有效的。而这种练习也不能和一般的技术练习分割开来。

钢琴上的音不能像别的乐器上的音那样延续,所以为了清楚地表达所演奏乐曲的音调,不但旋律线条的强弱变化,就连经过句的强弱变化也应当比别的乐器更丰富更灵活。当然,也有要求其平均的、没有强弱变化声音的地方。

根据查阅的相关国内外资料可知,为提高钢琴演奏的音色,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

从用指尖触键到用指面部位触键,每一变化层次都可以产生细微的音色变化,因为手指越立起,琴键受力越直接,音色越明亮。而指面平坦会形成一种受力的缓冲,从而对音质产生影响,使声音柔润。

2改变手指的触键高度提高手指触键对下键的速度有重要作用,如要得到明亮的颗粒性声音,常需手指的提高。而对声音柔美的连奏则不需提高手指,要求以平稳的贴键方式触键。

3改变手指的触键速度。

缓慢的触键速度是创造柔和歌唱性声音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触键速度影响着声音的强弱,触键速度越快声音越强,反之则越弱。另一方面,触键速度还影响着声音的明暗、刚柔等。

4改变手指第一关节或第三关节的牢度。

从第一、第三关节较柔顺到较坚挺可以改变手指传力的支撑强度,也可以使音色产生变化。

5改变指尖的坚度。

从相对放松的指尖到相对牢固的指尖,每一层变化也都可以改变键盘动作速度和击弦速度,对声音的变化产生影响。

6改变触键的用力形式。

钢琴触键的用力形式一般包括:垂直方向用力和水平方向用力。像连贯柔和的连奏就需要以水平方向的用力形式触键,这种方式可以使琴键以一种缓冲的方式受力。

通过上述几条练习,掌握正确的触键方式并养成良好的弹奏习惯,就可以减少肌肉的动作,轻松自如的演奏出正确美妙的声音。

三、良好的音色的获得与踏板的运用有直接的关系。

世界著名的钢琴大师安东·鲁宾什坦有一句名言:“踏板是钢琴的灵魂”。它为丰富钢琴的演奏音色与和声起到了非凡的作用。在钢琴音乐中,踏板虽然不是作为单独的技术而存在,但是它是作为对音响与音色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而存在的。不论是水平粗浅的初学者,还是蜚声海内的钢琴大家,在演奏中无一不会不使用到踏板,所以演奏者演奏时应正确运用踏板,力图去感受和声,这样才能弹奏出好的效果来,使音乐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踏板是具有魔法般的调色板,触键的好帮手,踏板的用法是综合性,并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是非常有个性的,要根据演奏的变化而变化,自成风格,并没有相同的用法。即使是同一个人的演奏,每一遍都会略有不同,要根据音乐的表现,用严格的、敏锐的听觉确定踏板的运用。当然踏板的运用还会受作品艺术风格的影响,不同音乐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使用踏板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弹奏巴洛克时期和古典音乐时期的作品时,踏板要少用些,而演奏浪漫派以后的作品时,踏板可适当的多用些;同一个和弦,在低音区踩得要少些,在高音区踩得要多些;琶音上行可多踩些踏板,下行时稍微要少踩些;还用就是在练习曲中可少用或不用,以保证每个音的清晰……根据演奏场地的音响条件也要调整踏板的运用;不同品牌的钢琴性能不同,踏板的运用也会不同;要随着演奏者演奏瞬间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踏板的用法。延音踏板可以产生连贯浓厚的声音;弱音踏板则可创造出朦胧、纤细的效果;而踏板踩动的深度对音色也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抖动踏板又可获得洪亮且不混浊的强奏音色。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倾听我们的演奏为前提”,它是“使用踏板的坚固基石”。

综上所述,对演奏实践进行理论性研究,阐述理论性原则,应该说比弹奏容易得多;掌握演奏技巧,用每一项技术手段创造丰富的钢琴音色变化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当今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钢琴演奏技术也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在钢琴演奏中,要获得优美的音色除了掌握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外,还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作品的不同音色及触键要求等原理,在掌握一定钢琴演奏的技术手段外,还要根据对音乐的理解和音响效果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踏板,不断练习,不断琢磨,才能创造出变化无穷、气象万千、令人心醉神迷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学前儿童特点及歌曲创新相关研究论文

在简单分析学前儿童特点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儿童歌曲的创编灵感需要来源于生活,选材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歌曲创编需要展现出儿童的童心等歌曲创编策略,以期能够不断提升学前教育儿童歌曲创编的质量,为学前儿童带来全新的音乐学习体验。

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学前儿童歌曲学习的兴趣以及未来歌曲学习习惯的培养。当前学前儿童歌曲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兴趣较低、学习质量较差的问题,学前儿童没有实际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创新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能够带给学前儿童更多的音乐学习情感体验,促进学前儿童音乐智能的发展。文章将结合学前儿童的实际特点,分析歌曲创编的具体方式,希望能够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学前儿童主要具有性格活泼好动,思维具有直接行动性以及喜爱模仿等方面的特点。

(一)性格活泼好动。

学前儿童性格比较活泼、好动,比较喜欢游戏等活动,游戏类活动能够快速调动学前儿童的参与兴趣。所以在学前儿童音乐创编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幼儿性格活泼好动的特点,创编一些跳动性较强的音符,使学前儿童能够伴着音乐开展游戏活动,真正实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1]。

(二)思维具有直接行动性。

学前儿童思维具有一定的直接行动性特点,按照动作和视觉进行思考,他们通常在做之前没有特殊的想法,而在做之后会结合自身的活动进行总结,学前儿童活动参与中通常没有明确的目标、计划[2]。

(三)喜爱模仿。

学前儿童比较喜欢模仿,他们喜欢模仿老师的动作,模仿各类卡通形象的动作等等。在音乐创编过程中,可以融入更多卡通形象或者动物形象,比如小羊的声音是“咩”,小狗的声音是“汪”,小猫的声音是“喵”等等,将更多动物的声音融入到音乐创编中,使学前儿童能够跟着声音进行模仿,增添学前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元素。

学前儿童歌曲的创编,可以通过儿童歌曲的创编灵感需要来源于生活,选材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歌曲创编需要展现出儿童的童心等方式深入实施。

(一)儿童歌曲的创编灵感需要来源于生活。

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需要面向全体学前儿童,结合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使每一位学前儿童都能够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发挥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价值。学前儿童性格活泼好动,如果在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仅仅选取一些单调的歌曲,难以有效激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前儿童歌曲的学习质量也会相对较差。传统的学前儿童歌曲主要包含《鲜花开》、《虫儿飞》等歌曲,在歌曲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前儿童的相关生活经验不足,也会存在音乐学习欲望较低的问题[3]。

学前儿童艺术活动的能力,通常是在大胆的表现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需要结合学前儿童的'实际生活,使学前儿童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音乐、音乐中的生活,激发学前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丰富学前儿童的审美经验,使学前儿童能感受到音乐学习与自由表达的乐趣。

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儿童的实际认知特点进行灵活创编,可以创编更多具有欢快节奏的歌曲,这种能够有效展现出学前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将更多生活中的元素融入于学前儿童歌曲创编过程中。比如可以将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小花、校园中的小朋友以及父母的爱的等等融入到歌曲创编过程中,使音乐能够成为学前儿童成长的好伙伴,使学前儿童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以及音乐的魅力,符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能够在不拘一格的音乐中,自由的表达,与其他同学一起载歌载舞,边唱边跳,在音乐学习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优美的歌声陪伴幼儿快乐童年。

例如在学前儿童歌曲《下雨歌》中,便与学前儿童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歌曲中源自于生活的雷鸣声、雨声,能够快速调动学前儿童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淅沥淅沥、哗啦哗啦”等歌词内容模仿下雨的声音,整个音乐内容围绕着“淅沥淅沥,哗啦哗啦,雨下来了,我的妈妈来了来了拿着一把伞”重复性展开,简短的音乐歌词内容更便于学前儿童的记忆。学前儿童通常比较喜欢下雨天,而这首歌曲中主要是模仿暴雨经过的声音,在有效激发学前儿童歌曲学习兴趣的同时,歌词朗朗上口,有助于成为学前儿童日常所喜爱的歌曲之一。与此同时,通过这首歌曲还能够指导学前儿童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不能站在树下等等,全面提升学前音乐教育的质量,彰显学前音乐创编的丰富意义。

(二)选材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学前儿童具有好奇、好动、想象力丰富、思维形象具体等心理特点,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选材的内容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易懂,真正满足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营造快乐的学前音乐课堂教学氛围。素质教育理念下,学前儿童音乐创编活动也需要进行重新审视,以多元化的视角审视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基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多创编一些趣味性的音乐内容。

比如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拟人的手法,使儿童能够理解并接受音乐的内容,通过树叶莎莎的声音仿佛在与小朋友打招呼等等拟人化的方式,使学前音乐创编更加富含趣味性特点。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营造音乐情境,模拟动物或者植物,这种方式更易于激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前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音乐学习体验。

同时,音乐的创编需要保持短小、活泼的特点,篇幅较长可能会使得学前儿童由于感觉太难而放弃学习,不利于学前儿童音乐创编活动的深入开展。学前儿童音乐创编需要采用流畅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增强音乐的感染力,激发学前儿童的活泼天性。学前儿童歌曲主题旋律中的音调需要明亮,主题更加鲜明,旋律欢快,学前儿童音乐创编的歌词内容、题材、演唱形式等等均需要密切联系学前儿童的实际特点,引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欲望。

(三)歌曲创编需要展现出儿童的童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想象呈现出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正在发展的特点。丰富音乐活动是发展学前儿童想象力的有效途径,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水平又会影响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所以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变得尤为重要。当前学前音乐创编主要可以采用cakewalk9.0(sonar)作曲软件等进行创编,在创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展现音乐旋律,可以采用重复法、变奏法、对比法、再现法等多种方式创编良好的音乐旋律,注重音乐主题的设计,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基于学前儿童的实际性格特点、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进行音乐主题创编,展现出学前儿童的童心,避免音乐创编内容过于成人化、专业化,难以有效激发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也会使得学前儿童音乐创编活动失去价值。

在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中,需要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歌曲的创编需要展现出儿童的童心,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通过丰富且富含张力的音乐,使学前儿童能够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并且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展现儿童对音乐的理解。

比如学前儿童音乐创编中,可以融入“孔融让梨”的小故事,融入一些有趣的小寓言故事等等,加之活泼的音乐,使学前儿童能够在音乐的世界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并在音乐中展开想象、联想浮篇,将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德育教育等相互结合,基于此,教师还可以重点指导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培养学前儿童学会文明谦让,真正发挥学前音乐教育的价值。学前音乐歌曲创编活动需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的平台,使学前儿童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并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与智能的发展,促进学前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结束语。

音乐创编需要结合学前儿童的实际性格特点进行深入开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儿童歌曲的创编灵感需要来源于生活,选材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歌曲创编需要充分展现出儿童的童心等方式,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的平台,使学前儿童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避免音乐创编内容过于成人化、专业化,从而为学前儿童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儿童特点及歌曲创新相关研究论文

摘要:社会化是儿童成长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必须的,而社会交往是社会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之相反的社会退缩则大大地阻碍了学前儿童社会化进程。随着对学前儿童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一些儿童,他们喜欢呆在家里不愿与别的儿童交往;更不愿融入陌生环境。这种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就容易发展成为社会交往敏感,甚至社会交往恐惧症。了解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有利于我们及早采取预防纠正措施,防微杜渐使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前儿童;退缩性行为;社会交往。

社会中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一些儿童,他们健康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唯一让父母担心的是他们太畏惧,在人多的场合总还是静坐一旁,他们很难快速融入新环境,这种情形称为“社会交往退缩性行为”简称“社交退缩性行为”。这样的儿童在团体中很容易被别人忽略。学前儿童的退缩性行为不但阻碍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而且会导致更广泛的行为障碍,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就此原因我对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形成快乐情绪和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学前儿童初期产生的快乐情绪基本以满足生理需要为主,年龄小时,多是生理因素引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快乐多是由社会因素而引发的。除了满足基本的需求之外,皮肤的接触,别人的认同,朋友的赞赏,都可以鼓励学前儿童乐观、快乐的生活。交往的快乐就是一种归属感,因为快乐是可以分享的,可以传递的。学前儿童学会快乐的生活,自然对其社会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不良情感情绪如忧虑、烦恼、厌恶、恐惧等,只有让其发泄,其行为才能趋于正常。因此,要交会学前儿童向父母、向同伴倾诉,或者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用有趣的活动来代替、冲淡和消退不良情绪等,这都有效的排解不良情绪的方式。

二、增加学前儿童与外界交往的机会。

学期阶段是学前儿童对外信息交流的探索时期,有社交退缩性行为的学前儿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他们的同伴圈子往往很小,长此以往,只与几个同伴交往会使学前儿童变得更加孤僻。增加儿童的交流机会有助于克服儿童胆小、怯生等退缩性行为。例如,带学前儿童到亲朋好友家拜访;并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玩耍,增加交流机会;同时鼓励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大胆表达增加的观点和看法。

三、加强行为训练。

有退缩性行为的学前儿童大多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交往模式,很少带来交往成功,因而产生社会退缩性行为。现代教育中所谓社会技能的综合训练,其实质就是让儿童掌握交往行为模式,从行为训练入手以提高交往能力、克服社会退缩性行为的教育方式。交往模式掌握的过程包括语言指导、榜样示范、行为演练和积极强化等环节。

1、语言指导是指向训练者讲明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及其意义,重点讲解行为模式的要领。例如:乐乐要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此时乐乐家长应该帮助乐乐分析诗歌情景,指明比赛重在参与的精神,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2、榜样示范是指向儿童展现有针对性的、易于效仿、多样化的的理想模本,使儿童能直观地进行观察和模仿,能够“依葫芦画瓢”,其展现方式有电影、录像、网路等以及真人示范。

3、行为演练指儿童在榜样示范基础之上,加之以练习能够理解的行为模式,直到熟练化的过程,这是行为模式由内化转向外化的关键性心理过程,行为演练的完成,标志着儿童已经学会了相关交往技能。

行为演练的基本要求是“重复”,直到转化成为习惯。在此期间,家长要注意帮助幼儿,理解幼儿,不能操之过急。

4、积极强化是指用奖励引发成功的快乐,激发儿童交往兴趣,消除社交退缩。积极强化可用赞扬、社会关注、某种奖品、活动机会或者代用券等方式进行。要求强化有及时性,当儿童理想行为出现后要尽快给予强化。强化要有经常性,特别在理想行为刚刚发生的阶段实践证明,交往模式无论是作为补救措施,还是作为干预措施,对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改变是有效的`。

四、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

作为学前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各方面影响至关重要。父母应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见,允许孩子表达、表现自己,给予孩子充分交流的机会。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记得到尊重又得到保护;正当的需求可以的得到满足,不适当的行为会得到抑制和纠正,宽严有度、官方结合。

五、培养学前儿童自信心。

1、自信心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认识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促进幼儿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思考问题、乐于周围人交往,保持愉快的情绪。学前儿童在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逐渐发展乐观、勇敢、独立性强等性格特征。

2、成功感是自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成功的积极体验会激发儿童在尝试的欲望。由于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是有限的,有的事情他们经过努力能做到,有些经过努力也暂时做不到。这个时侯,不要勉强儿童,适当是时候还要帮他们一把。著名教育家盖杰说过:“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习动力的方法。”

3、帮助学前儿童养成乐观的态度,学习是在尝试错误中进行的,无论的成功还是失败,这个过程对于学前儿童了解自己、学习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教会他们正确面对失败,乐观的自我评价,表现在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能主动调动情绪,保持平衡的心态。

退缩性行在学前时期已经相当稳定,所以预防和纠正应该越早越好。干预不仅要聚焦于训练社会技能,而且要调节情绪,这是需要多种渠道共同配合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认识到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表现、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2]周梅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版。

[3]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版。

浅析学前儿童钢琴学习的特点目的与原则的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其他学科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利用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这项原则要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幼儿的基础、能力、水平、优势等,将教育对象分层;二是将统一的教育目标按不同层面幼儿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如进行主题画“未来的大树”这一活动时,我将幼儿分成了两个层次。能力较差一组幼儿的活动目标为:引导幼儿运用学过的方法把心中所幻想的大树表现出来,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能力较强一组幼儿的活动目标为:引导幼儿把心中所幻想的美好事物通过大树表现出来,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造。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2、基础性原则。

创造力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一是生理基础,二是知识基础,三是技能基础。创造性的形成发展还有赖于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这要求多给孩子提供接触美术、了解美术的机会。这方面,我除了给孩子们多提供动手机会外,还非常注意利用日常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如结合散步、郊游等外出活动的机会,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欣赏周围的景物,让他们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得到美的感受,丰富自身经验。

3、示范性原则。

指教育者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教师本身对各种美术形象的浓厚兴趣、善于联想、大胆创作,这种影响比单纯“教育”对幼儿的作用更大。有一次,几个孩子在美工区共同绘制一幅“我的家乡”,一个孩子不小心将“小河”上画了一条褐色的线,画“小河”的孩子哭着来告状。我走过去看了看指着褐色的线说:“其实在这儿建座桥也不错嘛,谁来建这座桥?”刚才告状的孩子一听,马上一抹眼泪说:“我来画。”一件纠纷解决了,同时,孩子们创造的欲望也愈加强烈,“我的家乡”变成了“未来的家乡”。

4、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特指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体,成人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并尊重接纳孩子的创造性美术活动。在进行主题画“我喜欢的汽车”时我本想出示范画,转念一想,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可能会受到限制。

于是,我把出示范画这一环节省略了。果然,孩子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虽然有些汽车画得不伦不类,但我还是充分肯定了每个孩子的奇思妙想。

5、启发引导原则。

有一次,王涛小朋友在美工区内快活地摆弄着一些木片、纸条、小盒子等,可是,不一会儿,却见他沮丧地坐在那儿,望着眼前的一堆东西。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想做一个人造卫星,可是却做不出来。我告诉他,老师也不会做,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最后我们商定,请小朋友们一起帮忙搜集有关图片,然后再制作。整整一个星期,孩子们为了做出一个漂亮的卫星忙碌着,孩子们不仅找回了图片还制作了许多人造卫星,一个星期后,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人造卫星展”,并邀请其他班的小朋友来参观。通过这次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宇宙的幻想,在以后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想象更加丰富了。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具体实施方法。

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教育工作中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积累。在美术教育中,更要结合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为学前儿童创设多种条件和机会。归纳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1、创造型教师热情引导幼儿。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必须有创造型的老师。日本创造学家恩田彰认为,创造型教师能够在自己身上发现创造性并加以发挥,灵活性、创造性地授课,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每个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创造意识,他们喜欢夸大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创造型教师不会高高在上控制他们,而是和他们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和爱护他们富于个性的表现,特别是鼓励他们的创造,只要孩子有自己的创造意图,哪怕再“离谱”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意愿才能得以实现,其创造力才会不断提高。

2、营造富有艺术氛围的环境。

学前儿童从事艺术活动要有合适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创造性。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创设要富于艺术性,如在活动室挂置名画、幼儿作品等图片,摆放雕塑等艺术品,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进行美术活动的材料。心理环境是指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教师激励、欣赏、接纳幼儿的创造等。

3、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

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方式。目前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使用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有意愿画、主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等。在活动中,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供探索和操作的材料,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建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不是一句口号,它的实现要靠教育者脚踏实地地工作。让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利用一切教育因素,催开创新的奇葩。

文档为doc格式。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现在人们提倡的胎教和零岁开始的教育,都在家庭中实施,可以说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

2、单独性。

儿童在家庭中接受的是一个以上成人的影响教育,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则更为突出,施教方式是单独的,非群体的。

3、随意性与随机性。

家庭中对子女教什么,怎么教,受家庭中人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心态与情绪、时间条件、物质环境、家庭生活的运转方式等影响,教育有较大的随意性;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相伴随,多采取“遇物则诲”的方式进行,因此又具有随机性。

4、亲情性。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家长建立了亲子关系,随着成长过程的延续,儿童与家长的关系向着亲密化发展。家长与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均要受到亲密情感的影响。经常表现为儿童从父母的情感状态,如儿童极怕父母生气发怒,怕父母离他而去,为了避免上述事态发生或发展,儿童可以克制自己,接受成人要求;家长则常对儿童感情用事,如对孩子时而溺爱、袒护、百依百顺,时而打骂、发泄激怒的情绪等。

5、持久性。

当儿童进入幼儿园或入学后,家庭教育仍在进行,并未停顿。

6、丰富性。

家庭教育领域涉及范围很广,在不同家庭的生活环境、交往关系、生活方式中,儿童可随之获得不同的教育信息和生活经验,儿童在家庭中学习行为规范、学习知识经验、学习生活技能等。

论文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c.身心发展开始晚、速度慢且达到的水平低d.身心发展开始早但达到的水平低。

a.枪、刀、拳击袋、锤子。

b.它可以获得对儿童较为全面的分析c.它比较科学化和标准化。

d.它能够通过一问一答来获得所要得到的信息。

23.对榜样的作用十分重视的理论是()a.经典条件反射c.认知行为矫正理论。

24.行为矫正技术中最基本的方法是()a.正强化法。

b.与正常儿童交往的机会,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b.活动小组、非固定活动小组d.配对关系、非固定活动小组。

29.简述智力落后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

30.何谓“多动症”?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类别有哪些?

31.什么是游戏治疗?游戏和游戏治疗的关系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32.试分析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33.结合学前特殊儿童的实际,分析影响学前儿童语言障碍形成的心理和环境因素。

四、应用题(本大题共9分)。

35.联系学前特殊教育的实际,请从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谈谈如何对学前超常儿童采取有效的幼儿园教育策略。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主要表现为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的特殊儿童是()a.脑瘫儿童c.病弱儿童。

2.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是指()。

4.下列哪种情况不能认定为视觉障碍?()..。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流畅度异常?()...a.首音难发,语音连续重复。

5.下面符合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特征的描述是()。

6.智力落后儿童的生理需要和较高层次需要的发展特征是()。

7.对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交流能力培养的任务分解过程不包括()...9.自闭症儿童机械模仿别人的“鹦鹉式语言”属于()。

10.传统的语言障碍研究中,音质、流利和清晰度方面的障碍属于()。

11.缺乏交会性注意是孤独症儿童的一大行为特征,这是指()。

c.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

b.稳定性。

d.变通性b.创造性思维。

d.注意力b.心理治疗。

d.环境控制治疗b.身因论d.多因素论13.关于孤独症的发病原因,精神分析学派观点支持的是()。

15.“头脑风暴法”主要有助于发展儿童的()。

b.加速学习d.内容新颖化b.智力。

d.领导能力。

17.《瑞文推理测验》主要用于鉴别儿童的()。

a.前者是不自由的,后者是有限制的c.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a.教师在进行语言矫治时,使用真实物体与真实情境。

b.行为主义学派d.人道主义思想。

19.游戏与游戏治疗在儿童参与动机上的区别是()。

b.前者是有限制的,后者是自由的d.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20.下列哪一项体现了当今语言矫治重视儿童生活经验的趋势?()。

中。教师采用的是()a.消退法c.隔离法。

这指的是()a.现场模仿c.电视模仿a.分组教学形式c.个别辅导的形式。

a.设立专门的个别辅导教室。

29.简述智力落后儿童的语言特点。

d.在集体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形式。

b.代币制。

d.塑造法b.个别化指导原则d.可行性原则b.操作性强化物d.拥有性强化物22.在实施强化的过程中,看电影、看画册、过生日、郊游等属于()。

23.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教师及时暂停其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并把其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之24.“让幼儿一方面观察示范者的言行,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参与活动,实施演练有关动作的方法”,25.在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环境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

31.什么是艺术型超常儿童?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32.试论述教师在幼儿园语言治疗中应承担的具体任务。

33.试论述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的基本观点。

34.试论述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四、应用题(本大题9分)35.应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对学前听觉障碍儿童实施早期干预。

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c.其教育和训练主要由教师来进行a.语言发展c.思维发展。

10.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是()a.发声异常c.语言发展异常。

a.一般的口吃是正常心理现象。

b.其脑瘫发生在儿童出生时。

a.前者是自由的,后者是有限制的b.前者是有限制的,后者是自由的。

d.治疗者要让儿童感觉到能自由表达自己的全部感情。

24.固定比例强化、可变比例强化等属于()a.间歇强化。

b.正强化b.智力落后儿童d.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b.过度保护。

d.婴幼儿和少年时期b.语言发展异常儿童d.智力落后儿童。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28.简述哮喘儿童的发病特征。

29.何为“代币制”行为矫正方法?

30.学前超常儿童早期教育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31.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32.试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

33.如何诊断与矫治儿童的构音异常?

四、应用题(本大题9分)35.以某一多动症儿童为例,说明设计对某一多动症儿童进行教育干预的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浙江省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b.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b.努力寻找治疗的“秘方”、积极解决孩子在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正视孩子耳聋的现实。

b.视网膜脱离。

d.辐射性眼外伤b.一级重听d.一级聋。

d.期望值偏低、缺乏自我尊重意识、缺乏交往的需要。

12.下列属于孤独症儿童特征的是()a.鹦鹉学舌、刻板性行为、缺乏交会性注意。

14.下列属于超常儿童的典型特征的是()a.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若干癖好。

d.有若干癖好、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掌握欲极强。

a.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c.一般目标和特殊目标。

()。

b.独立学习项目d.加强班。

b.作业能力与交往能力d.机械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

d.治疗者不必要迅速承认并反馈儿童表达的感情。

b.行为塑造法d.代币制。

d.一般发展目标、个别发展目标、集体活动目标。

29.简述听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内容。

31.简述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并作简要说明。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32.试分析新的观念背景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念的含义。

33.试论述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孤独症儿童可以采取的教育措施。

34.结合学前特殊教育的实际,试论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工作的指导原则。

四、应用题(本大题9分)。

35.结合实际,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的几个基础理论的游戏治疗观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在幼儿早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直觉行为思维为主,在幼儿中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幼儿末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是属于抽象思维发育的前端形式。通过现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其特点的概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譬如信息加工理论,先天模块论,理论论等。当然这些探讨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

这就是说,学前的思维结构的材料,主要是具体形象或表象,而不是理性的或抽象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主要特点”,就暗含了还有“次要特点”。虽然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但婴儿期的直观行动性思维还没有彻底销声匿迹,学前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已开始萌芽。

在学前期,直观行动思维还占有一定地位,但这时的直观行动性,比起3岁前儿童的特点来,发生了质的变化。突出的特点是概括性的提高,如第二个研究中所示,直观一言语性的概括正在替代直观一动作和直观一表象性的概括。这样,学前期儿童解决直观问题的复杂性和直觉性就比婴儿时期高得多。产生这个质变的原因,是言语对直观行动思维的作用逐步增加。因此,学前期继续发展着的直观行动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3岁前的思维,这个阶段新发展起来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操作性思维”或“实践性思维”靠近了一步。学前期也有抽象逻辑思维,但仅仅是个开始。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学前期儿童在知识经验所涉及的范围内,是能够开始最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上述两个材料说明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前儿童进行最简单的逻辑思维的例子。如:4岁的儿童可以猜中像关于“花生”“星星”的谜语;5岁的儿童已知道“把桃核种在地下可以长出桃树来”这一类因果性的联系。

当然,对于不熟悉的事物,要想去发现它的本质的逻辑关系,就不容易了。其实,不仅学前儿童如此,学龄儿童甚至成人也是如此。例如,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不能理解一些在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的寓言或谚语。

在正确的教育下,到了学前晚期,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随着儿童言语,特别是内部言语的发展,儿童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分相对减少,抽象概括成分就开始逐步增加起来。当然,学前儿童,特别是学前晚期儿童,虽然开始能进行一些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是他们的思维的自觉性还是很差的。他们还不能像学龄儿童那样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

3.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也改变着思维中言语跟行动的关系。

实验证明:小班儿童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象或表象调节的,言语还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在他做完了这个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言语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就不同了,他能在行动以前就用言语表达他要做什么,如何做等等。这样,儿童的行动就带上了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和对行动的自觉调节作用是人的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我们在学前儿童那里,开始可以明显看到这些特点。

培养学前儿童思维能力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的手中”。这位伟人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其说做父母是个义务,还不如说做父母是项艰苦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更为恰当。巴甫洛夫曾很形象的指出:“从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这一句话道出了学前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是在我国的大多数家庭并没有把学前教育放在重视的位置,而是认为学前教育是件可有可无的小事。只要照顾好婴儿的生活起居就足够了,对他们实施教育无异于“对牛弹琴”,认为那是等他长大以后的事。

1、儿童具体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6岁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观行动思维在他们身上也常有表现,有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了解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家长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实施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了。针对儿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家长可以多带儿童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多看、多听、多讲。让他们用不同的感官去感受世界,认识更多的事物,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为他们开拓思维领域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为抽象思维的萌芽提供充足的养分,进而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而又良好的物质基础。

2、对孩子的思维活动给予表扬。

家长应该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哪怕只是偶尔表现出来的思维活动给予第一时间的赞美、肯定和鼓励,这样做会强化儿童的理念,逐渐地养成意识,并成为一种习惯。正如英国大科学家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对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潜能,拓展思维的维度,因而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二)促进社会教育中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社会对于学前儿童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他们很难理解它的含义,这是因为他们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家庭或幼儿园中进行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儿童的社会教育。对儿童的社会教育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的初步形成,社会规章制度的初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初步了解等等。

1、创造一个充满意识和行为的社会环境。

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充满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使儿童从小就从周围的环境中感受到这种氛围,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意识的种子就会孕育在他们的思维中,这颗种子总有一天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2、构建一个与时俱进的和谐社会。

构建一个与时俱进的和谐社会,让儿童能在一个充满爱,充满欢乐,充满安全感的和谐氛围中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不仅是儿童思维能力培养所需要的,也是儿童成长、教育、发展所需要的。

3、开办创造性思维技能训练课。

在社会教育中开办创造性思维技能训练或举办同类型的竞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该课程采用与孩子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多方面训练孩子的基本思维技能,如比较、排列、分类、推理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思路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概括性、敏捷性、逻辑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孩子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然以基本思维技能为基础。因此,思维技能训练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1、儿童观落后。

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

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

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

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纵观以上,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大教育观——由狭义的家庭教育向广义的家庭教育发展。以往人们把家庭教育单纯的理解为关心孩子的学习,现在更多的家庭关注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等,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单向的家长向孩子实施教育走向双向的家长和孩子相互教育;关注家庭结构、父母婚姻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等家庭生态因素对孩子成长带来的潜在影响;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多种角度来考察儿童家庭教育等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逐渐丰富起来。

2、重视对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因素。许多家庭教育工作者呼吁,家庭教育的中心不是研究孩子的教育,而是研究家长的教育,他们发现家庭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家长。近年来,家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提高,家长学校的兴起、家长刊物的创办、家教经验的交流等为家长的学习与成长提高了平台。

3、走向学习型家庭。建设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每个家庭开启21世纪大门的钥匙。学习型家庭是一种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习型家庭中,儿童和家长都可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个学期儿童都是家庭的活跃因素,他们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分享,促使家庭持续地、生态地发展。

1、启蒙性。教给孩子的东西,必须是他们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

2、复杂性。家长不但要抚养孩子,还要促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促其社会适应。

3、亲情性。家庭的感染作用,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亲密度的制约,孩子越小感染越大,效果越显著。

4、生活性。由于思维幼儿的直接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决定他们是从生活中的父母和家人身上学习的,必须关注自身的形象。

5、细致性。大事因小事,家长应给予孩子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切不可粗心大意。

6、权威性。由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需依附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这种独特的作用决定崇高威信。

7、个性性。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需给予幼儿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因材施教。

学前儿童是指三岁至六七岁这一时期,因为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神经系统方面。脑重量的增加,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人的75%,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已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成人平均为1400克);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脑电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5~6岁左右是脑电发展的第一个明显加速时期;约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清醒时间相对延长,3岁儿童睡眠时间为12~13小时,5~7岁只需11~12小时。

2、幼儿的游戏方面。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如爬、跳等。

3、言语的发展方面。幼儿期是一种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其3~4岁词汇数量的年增长率最快,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词汇内容丰富和深化,词类范围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积极词汇较婴儿期大大增长;语法的掌握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认知的发展方面。随着言语的发展,记忆在不断的发展,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对增长,对信息的接受和编码也在不断的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最初实物、数和类的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5、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方面。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社会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中自尊感稳定与学年初期,应着重培养。自我意识发展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思维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倾犯行为和社会行为最早出现在此期,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儿童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和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同伴关系,并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总概括为:第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形式;第二,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第三,是口头言语熟练掌握的关键时期;第四,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课题;第五,同伴关系尤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第六,品德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第七,自尊感稳定于学前期。

(二)了解家庭氛围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市独门独户的增加,给孩子的同伴交往带来减少问题应引起注意。

2、家庭物质条件。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家长不会吝惜,但应注意理智。

3、家庭结构。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也要保持完整的家庭,有益于孩。

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围:营造和谐、平等、开放、快乐的'家庭气氛。

(一)正影响例子。

一个男孩子懂得“一个有良心的孩子都要回报养育之恩”的道理后,过生日时,不在吵着向父母要好吃好玩的,而是去问妈妈:“我是怎样长大的?”妈妈告诉他:“你小时候我的工作很忙,是姥姥把你养大的。”男孩很感动,当他听说姥姥60岁生日快到了,便利用课余时间悄悄地折了60只纸鹤。姥姥生日那天,待全家人的生日礼物都送完后,他把纸鹤窜起的花环戴到姥姥的脖颈上,并轻吻了姥姥。姥姥感动得哭了,她说,这是她今天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二)负影响例子。

六岁女孩被祖母关进鸡笼致手脚退化,并失语。她未被关进鸡笼时,会说话,活蹦乱跳;他在竹块编制的鸡笼里生活了一年多,春夏秋冬没衣服穿,饿哭时靠邻居丢点土豆或红薯进鸡笼充饥,且鸡笼里没碗;他的妈妈已死,爸爸出门打工去了。他的祖母63岁,他说:“我不但靠不住竹子(指女孩父亲),更想不到笋子(指女孩)的福。”他的祖母由于伴侣已死去在和别人谈恋爱、她只关心她会自己不会坐牢、她还嫌给女孩洗衣服麻烦。

无论从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健康方面来选择,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让我们觉得舒心,无疑是正面影响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更需要实际行动。让我们相信,播种爱,收获爱。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决不能各行其是、唱对台戏,或是前后矛盾、出尔反尔。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切忌给孩子头目中灌输恐怖、迷信之类的东西。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当然不是容忍每一个错误,也不是溺爱,而是发现他们的长处,挖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让孩子在玩和学习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快乐地收获了知识。

当然,适当的反面教育、计划教育和批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遵守好这些规律,实现教育能取得佳效。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色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有平等交流、玩等的权利。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孩子的合力。

一些重要问题上,可事先达成一致,避免当孩子的面唱反台戏。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德育在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中应居首位;美育是教孩子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体育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劳育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儿童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智育必须全面发展,防止偏科。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

2、教育误区。知心姐姐卢勤把溺爱归纳为三种类型:代替型、看管型、满足型,即鸡妈妈似的溺爱。爱,不能只是看管、代替和满足,我们的孩子还需要放开,如果说孩子是风筝的话,父母应是那根风筝线,起着引导、鼓励、再鼓励,并把握好度的作用。让他们去实践,有一天他们会创造比我们更强的未来。

3、形象误区。言教也要身教,父母的形象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好自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撒一粒种子,生长出来的的确还是瓜和豆,关键在于他们有什么作用。

4、行为误区。耳濡目染,定型思维,驱之不去。父母的行为,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影响着他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他们成为明天社会所需要的一代。

5、语言误区。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有一天会有爱的成果收获。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让他们相信自己,才会有迈出前脚的一步。

(三)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丢掉不健康心态。

1、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素质。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父母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等和不断学习。如归因方面,父母对孩子应有正确的归因,避免归因偏见,例如行为中心偏见在知觉他人时,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认为许多情景因素在影响他的行为;自我暴露方面,可适当向孩子暴露一些父母也有的不足之处,也需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同伴是朋友。合作方面,要想孩子和父母合作,平常注意做到和孩子沟通,做到榜样效应,让孩子知道回报;学习方面,没有天生做父母的父母,只有学去做怎样做父母的父母。

2、丢掉不健康心态。一是丢掉补偿心。目的在于找回平常心,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中的不平常。有了平常心,多几分理智多几分爱,毕竟目前我们知晓的一代圣君朱元璋,一代伟人如毛泽东等,他们的成长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他们的父母也是平常人,奉献的是一颗平常心,拥有的是一个不平常的孩子。当然,英才豪杰毕竟也只是少数的少数,不可以把昨天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加给孩子,因为孩子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给他爱。二是丢掉反常心。父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总是没有尽头的,用一颗平常心去培养孩子,相信有一天,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归属,也许还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比毕竟是有害的,花时间去吹捧,还不如花时间去赏识孩子的长处,让他得到应有的发展。三是丢掉虚荣心。孩子考试好了,到处炫耀,好似在自己脸上贴了金。反之,则拳打脚踢、冷眼相待,把缺点看成是孩子的耻辱,把特长当成孩子的摇钱树……虚荣,跨进了门槛,你意识到了吗?作为父母,只是一个领路人,陪伴者,只是一段路陪孩子走而已,不能追寻他们一生,虚荣会害了孩子,也会害了自己。四是丢掉惧怕心。生个女孩怕受欺,生个男孩怕学坏。父母要培养女孩勇敢面对的精神,遇事不慌不乱,授予她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告诉他的责任是什么,如在家保护家园,长大保卫祖国等。惧怕并不会解决什么,关键在于怎么样才是保护。

1、衣与健康。如新衣服上有大量病菌,新买时,应先洗后穿,且孩子的衣服单独洗涤护理,衣服注意储存,出现霉斑会伤害到孩子;服装原料为棉、麻等,种植中使用杀虫剂、化肥和草剂等,导致农药残留于纤维中,伤害宝宝的皮肤;储存面料时使用的防腐剂,会导致过敏,呼吸道疾病。

2、食与健康。合理膳食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全面供给、平衡供给、合理烹调。

3、住与健康。如噪声影响身心健康,一般认为强度在55~65分贝以上的对人体会造成伤害的声音便是噪声。如水受到污染,人体的健康首当其冲受到伤害,有可能导致某xi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避免噪声。孩子的生存空间不外乎三个:家居空间、社区空间、学校空间。家居空间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影响是第一位的;居住环境,孩子的玩伴应是父母选择住房的一个重要因数;优美的校园景观、奋发向上的同学、爱业敬业的老师构成整个学校空间。

4、行与健康。人的行为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对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着重在于培养行为,以促其社会适应。需要从同伴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移情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能力等方面来培养。

(五)手拉手——反馈检验。

1、帮孩子开启“我能行”大门。卢勤把“我能行”归为六种力量:一是赏识的力量——相信你能行。成人赏识的目光,能使孩子创造出奇迹;二是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三是发现的力量——你是奇迹。学会用发现的力量,金子就在你身边;四是评价的力量——你真棒。评价是一种力量,适当的评价能生发出一种能力;五是合作的力量——朋友需要你。学会与人合作市成功的开始。六是创新的力量――你能做得更好。成功只留给那些具有我能做得更好的心态人。

2、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检验。有正常的智力活动,能表现出与其年龄相符的行为和能力;乐于同人交往,如乐于交朋友、待人热情;情绪饱满愉快,如对事物能够表现出情绪安定、愉快、乐观向上;性格开朗活泼,如心情开阔、天真、乐观、积极向上、心地善良;能够悦纳自己,如自信心强,能努力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有良好的适应性,如能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生活自理能力较强,面对困难勇敢克服;有正常的行为方式,表现为:行为举止与年龄相一致、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行为总体一致,不是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3、家长的角色。家庭环境中家长应扮演什么角色?孩子的朋友、孩子的领导、孩子的兼职教师、孩子的保健医生、孩子的榜样和导游。家长要尊重和信任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平时做孩子的朋友,关键时做孩子的领导,在一些原则问题和重大事项上必须由家长做最终的决策,而不能迁就孩子的任性;做孩子的兼职教师,讲应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身教比言教更有效,更重要,每一位家长都应给孩子树立榜样,带着孩子去做;开明的家长不做“轿夫”,而当“导游”,引导孩子在人生旅途中前行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向孩子介绍“旅行”路线;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7]郑晓边.心理变态与健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6.[/m]。

[9]乐茗.身边的危险之劣质童装[j].家庭教育.(1):26.

学前儿童教育数学论文

熠熠不知道老师要求的标准是什么。运用视觉提示是最好的选择。老师画了一个杯子,杯子里有多半杯水,然后把图画贴在墙上。每次接完水,熠熠都会将接好的水和墙上的图作比对,然后才放心地回到座位上喝水。这是老师对孩子的宽容与理解。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分析

导语: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所以也是历年的幼儿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高频考点。那么今天我们就专门针对于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这一个知识点进行解析。

亲社会行为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森伯格于1972年,用来指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可以让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的行为。因此,提出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属于社会性行为这个大范畴,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视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通常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谦让等行为。学前儿童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亲社会行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移情能力的发展。移情能力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移情”与“同情”是不相同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不表示我们与那人有相同的`感受。例如我们了解某人为何会这样愤怒,并不表示我们也有愤怒的感受。何谓移情呢?移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它是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考题经常考察亲社会行为的客观题中,往往会把亲社会行为与移情放在一起考察。

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记忆。如果把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对于大树的成长起根基作用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移情,移情是引起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根本因素。在移情的根基之上,起养料作用的就是围绕在儿童日常生活周围的环境,包括家庭中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幼儿园中的同伴交往。父母的友好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孩子更加积极向上的性格,让其更加愿意去亲近他人,走进他人。父母良好的处事风格也会成为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学习榜样。父母应以引导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反应,逐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同伴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态度,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孩子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能够逐渐理解友谊对自己的重要性而开始为同伴考虑,并且具有亲社会行为的幼儿也会成为其他幼儿学习的榜样。最后,除了围绕在幼儿生活周围的环境,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还有这棵大树所处的外在环境,就是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崇尚和平的民族,所以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推崇的就是与人为善的亲社会行为,所以幼儿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而崇尚武力的古希腊民族斯巴达,他们整个民族的文化就是武力解决一切,这自然而然的影响其民族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相关范文推荐
  • 11-02 事故逃逸和解协议书(热门14篇)
    和解协议可以为当事人提供一种灵活的解决方案,符合各方的利益和需求。每个和解协议都是独一无二的,但通过参考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掌握和把握协议的核心要点。
  • 11-02 安全教育班会方案(汇总18篇)
    通过编写计划书,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计划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思考。通过阅读计划书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领域和行业的计划书写作规范和套路。2.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本领;。通
  • 11-02 就业协议书补充条款(汇总20篇)
    合同协议是双方或多方之间达成的一种约定和规定,用于明确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请大家参考以下范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一、为维护协议的严肃性,对本协
  • 11-02 朗诵比赛自我介绍秒(精选19篇)
    通过自我介绍,我们可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经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几篇自我介绍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了解自我介绍的基本要素
  • 11-02 网络暴力的实践报告(汇总17篇)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问题和挑战,撰写实践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实践报告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写作的技巧
  • 11-02 退休告别会上的发言(精选18篇)
    发言稿是一种以口头形式向听众传达信息、阐述观点或提出建议的文字材料,具有条理性和说服力。在各种场合中,撰写一份出色的发言稿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发言稿范
  • 11-02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方案(专业18篇)
    一个好的活动方案应该具备明确的目标、详细的步骤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如果你正在制定一个活动方案,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案例供你参考。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是指每年在全国范围内
  • 11-02 理发公益心得体会总结(实用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梳理所学所得。如果你还在苦恼写心得体会的问题,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公益周是社会上一场公益性质的活动,是广
  • 11-02 建设工程甲供材合同(优秀17篇)
    建设工程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涉及到建筑材料、设备租赁、工程施工等多个领域,对经济的拉动和就业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建设工程进度管理范文,
  • 11-02 公司销售工作计划(优秀19篇)
    销售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各个环节和流程,确保销售过程的顺利进行。这是一份成功销售团队的工作计划,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吧。4、需要进行lms,vct,七动课堂的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