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学前儿童特点论文图范文(15篇)

学前儿童特点论文图范文(15篇)

时间:2023-11-04 12:56:51 作者:ZS文王学前儿童特点论文图范文(15篇)

范文范本可以提供大量的例证和样本,使写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小编特别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浅析学前儿童钢琴学习的特点目的与原则的论文

音乐是可以拓展我们思维和视野的一种艺术,所以,在对音乐进行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依照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文化素养来对音乐进行联想,从而使得对音乐作品做出不同的理解与表现。音乐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能力。实践证明,儿童在3岁左右的时候,学习音乐可以提升儿童日后的学习成绩,一些练习钢琴的幼儿在智力检测的时候分数都普遍高于其它同龄的幼儿,这就证明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音乐的教育引导,将有效的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产生较强的影响。音乐的学习对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的认知能力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对学前儿童开展钢琴教学,兴趣的激发是十分重要的,让幼儿们在钢琴的学习中充分的体会到钢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样可以使得孩子们喜欢并爱上学习钢琴。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思想意识的增强,极具表现力的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它的教育教学在多种音乐教学中也显现得十分重要。这就促使钢琴这个来自西方的乐器,在中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同时也在市场的发展中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钢琴在我国的普及,让很多幼儿家长意识到艺术要从小养成的重要性,促使钢琴教学也成为早教课中的一门课程,4到5岁的琴童非常普遍,3岁就上钢琴课的幼儿也比比皆是。因此,幼儿在什么阶段学习钢琴最好呢?是不是越早学就越好呢?在钢琴学习中需要手和脚一起用,并且左手和右手也是弹奏不一样的内容,在对幼儿们的身体平衡进行训练的时候,可以促进幼儿的右半球大脑的活动和运用,这就是相关专业人员说的开发右脑,所以,钢琴教学深受幼儿家长们的喜爱和青睐。但是,钢琴这门音乐的学习并不是越早或是年龄越小学习越好。有很多专业的人员称只要儿童可以将笔握住就可以进行钢琴的训练和学习,但这只是外在的条件,虽然钢琴可以训练幼儿的.听觉和视觉以及思维运作大发展,还可以锻炼幼儿多个器官和手脚的运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这些过程中都需要幼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每天不断的练习,付出一定努力和艰辛。我们都应该知道孩子太小的时候很明显是不具备这样的毅力和能力。因此,针对学前幼儿的钢琴教育教学,家长需要依照这一阶段幼儿的内心发展规律,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一)完善学前钢琴教学的体系和模式。学前钢琴教学需要对教育教学体系不断的进行完善,在整个钢琴教学体系中应首当其冲的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重视钢琴教师的专业水平、总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再次,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以往的学前钢琴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引用理论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和幼儿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极少。为此,在学前钢琴教学中需要强化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需要预留出更多时间来和学生们进行实践的钢琴练习,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更好的为日后幼儿钢琴教学工作做好铺垫。那么对于钢琴教学的内容改革,教学的内容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使得创新性的钢琴教学模式得到运用,以便保证学前钢琴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学前钢琴教学测评规则的改革。钢琴教学测评针对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其规则可有效的检验出最近教师教学效果和幼儿的学习效果。但是在以往的钢琴教学测评中,主要就是针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忽略了对实际授课能力的检测。作为当前学前幼儿的钢琴教师,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一定扎实的钢琴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身为学前幼儿的钢琴教师,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沟通和互动的能力,搭建起桥梁的作用。所以,在学前钢琴教学测评规则改革里,实际的教学模拟也起了很大作用和占据了一定的位置。

(一)科学的制定学前儿童钢琴教学的发展规划。为了在强化和不断发展的同时能够更清晰的了解学前的钢琴教学,相关单位应创建出学前钢琴教学的数据信息库,在积累相关资料和进行实践调查后得出数据和相关的信息,这种形式也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学前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琴童或是家长展开问卷调查,收集大家发现的目前钢琴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将来幼儿们就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同时也会面对很多教学和学习中的问题。在获得了数据信息之后,工作人员通过筛选,再对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最后制定出解决的办法、方案,或是制定相关的未来发展规划。这样的形式可以很好的纠正学前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高效的提升钢琴教学的效率。因此,发展规划可以拟定为分类性定制,还可以拟定为长期或者短期的计划,这样可以促使学前钢琴教学在不断的创新教学形式下进行发展。

(二)明确学前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学前儿童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制定出适合未来发展的相关计划。学前钢琴专业的教学不仅是该专业中的重点专业,同时也需要利用完善的发展,让学前钢琴教学成为专业中的亮点,以便吸引更多的儿童们来进行钢琴学习。制定相关有效的计划主要就是让孩子更好的学习钢琴这门艺术,有更多更好的钢琴演奏和表演的能力,在将来择业的时候可以更具备市场的竞争能力。此外,学前钢琴教师也需要多运用当今时代的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式,比如多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用具,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幼儿们提升对钢琴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帮助幼儿们更好的了解钢琴中的理论知识和结构,以便形成现代化的钢琴教学体系,更进一步的促使幼儿们成为日后社会中的人才而努力。

(三)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总结,适当的调整钢琴教学内容。目前学前钢琴教学在真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钢琴教师的教学水平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学前钢琴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幼儿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要对钢琴教师的队伍建设进行一定的重视,强化钢琴教师的队伍建设,不定时的对教师们进行相关的培训,让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得到高效的提升,同时也便于钢琴教师对教学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以便成为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此外,钢琴的课时安排和设备的投入也需要进行强化,学前钢琴的教学是辅导幼儿们学前的教育教学课程,如果安排的课时少,会直接影响到幼儿们实际的学习时间,如果钢琴的教学设备简单,也会不利于学前钢琴课程的开展。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对钢琴资源和设备资金投放,为幼儿们提供良好的钢琴学习环境,同时也为教师提供较好的工作用具。只有不断的进行完善,才能快速提高学前钢琴教育教学和学习的总体水平。

四、结语。

在我国教育教学的体系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身为培养优秀幼儿人才的学前钢琴教学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艰难险阻。为了更好的提升钢琴教学的总体水平和学生质量,就需要对学前钢琴教学日后的发展思路时刻保持清醒的思维运作,同时还要确定发展的目标和钢琴教学的目的。为学前幼儿钢琴教师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需要不断地完善钢琴教学的模式,同时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归纳和总结。强化钢琴教学形式的同时,也需要深化钢琴教学的测评,促使学前钢琴教学形式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为将来培养社会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方面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军.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规划探讨[j].新校园(阅读),,(11).

[2]张莲.学前儿童钢琴教学方法之我见[j].青春岁月,,(15):322.

学前儿童特点及歌曲创新相关研究论文

摘要:社会化是儿童成长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必须的,而社会交往是社会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之相反的社会退缩则大大地阻碍了学前儿童社会化进程。随着对学前儿童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一些儿童,他们喜欢呆在家里不愿与别的儿童交往;更不愿融入陌生环境。这种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就容易发展成为社会交往敏感,甚至社会交往恐惧症。了解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有利于我们及早采取预防纠正措施,防微杜渐使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前儿童;退缩性行为;社会交往。

社会中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一些儿童,他们健康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唯一让父母担心的是他们太畏惧,在人多的场合总还是静坐一旁,他们很难快速融入新环境,这种情形称为“社会交往退缩性行为”简称“社交退缩性行为”。这样的儿童在团体中很容易被别人忽略。学前儿童的退缩性行为不但阻碍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而且会导致更广泛的行为障碍,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就此原因我对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形成快乐情绪和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学前儿童初期产生的快乐情绪基本以满足生理需要为主,年龄小时,多是生理因素引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快乐多是由社会因素而引发的。除了满足基本的需求之外,皮肤的接触,别人的认同,朋友的赞赏,都可以鼓励学前儿童乐观、快乐的生活。交往的快乐就是一种归属感,因为快乐是可以分享的,可以传递的。学前儿童学会快乐的生活,自然对其社会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不良情感情绪如忧虑、烦恼、厌恶、恐惧等,只有让其发泄,其行为才能趋于正常。因此,要交会学前儿童向父母、向同伴倾诉,或者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用有趣的活动来代替、冲淡和消退不良情绪等,这都有效的排解不良情绪的方式。

二、增加学前儿童与外界交往的机会。

学期阶段是学前儿童对外信息交流的探索时期,有社交退缩性行为的学前儿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他们的同伴圈子往往很小,长此以往,只与几个同伴交往会使学前儿童变得更加孤僻。增加儿童的交流机会有助于克服儿童胆小、怯生等退缩性行为。例如,带学前儿童到亲朋好友家拜访;并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玩耍,增加交流机会;同时鼓励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大胆表达增加的观点和看法。

三、加强行为训练。

有退缩性行为的学前儿童大多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交往模式,很少带来交往成功,因而产生社会退缩性行为。现代教育中所谓社会技能的综合训练,其实质就是让儿童掌握交往行为模式,从行为训练入手以提高交往能力、克服社会退缩性行为的教育方式。交往模式掌握的过程包括语言指导、榜样示范、行为演练和积极强化等环节。

1、语言指导是指向训练者讲明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及其意义,重点讲解行为模式的要领。例如:乐乐要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此时乐乐家长应该帮助乐乐分析诗歌情景,指明比赛重在参与的精神,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2、榜样示范是指向儿童展现有针对性的、易于效仿、多样化的的理想模本,使儿童能直观地进行观察和模仿,能够“依葫芦画瓢”,其展现方式有电影、录像、网路等以及真人示范。

3、行为演练指儿童在榜样示范基础之上,加之以练习能够理解的行为模式,直到熟练化的过程,这是行为模式由内化转向外化的关键性心理过程,行为演练的完成,标志着儿童已经学会了相关交往技能。

行为演练的基本要求是“重复”,直到转化成为习惯。在此期间,家长要注意帮助幼儿,理解幼儿,不能操之过急。

4、积极强化是指用奖励引发成功的快乐,激发儿童交往兴趣,消除社交退缩。积极强化可用赞扬、社会关注、某种奖品、活动机会或者代用券等方式进行。要求强化有及时性,当儿童理想行为出现后要尽快给予强化。强化要有经常性,特别在理想行为刚刚发生的阶段实践证明,交往模式无论是作为补救措施,还是作为干预措施,对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改变是有效的`。

四、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

作为学前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各方面影响至关重要。父母应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见,允许孩子表达、表现自己,给予孩子充分交流的机会。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记得到尊重又得到保护;正当的需求可以的得到满足,不适当的行为会得到抑制和纠正,宽严有度、官方结合。

五、培养学前儿童自信心。

1、自信心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认识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促进幼儿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思考问题、乐于周围人交往,保持愉快的情绪。学前儿童在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逐渐发展乐观、勇敢、独立性强等性格特征。

2、成功感是自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成功的积极体验会激发儿童在尝试的欲望。由于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是有限的,有的事情他们经过努力能做到,有些经过努力也暂时做不到。这个时侯,不要勉强儿童,适当是时候还要帮他们一把。著名教育家盖杰说过:“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习动力的方法。”

3、帮助学前儿童养成乐观的态度,学习是在尝试错误中进行的,无论的成功还是失败,这个过程对于学前儿童了解自己、学习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教会他们正确面对失败,乐观的自我评价,表现在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能主动调动情绪,保持平衡的心态。

退缩性行在学前时期已经相当稳定,所以预防和纠正应该越早越好。干预不仅要聚焦于训练社会技能,而且要调节情绪,这是需要多种渠道共同配合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认识到学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表现、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2]周梅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版。

[3]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版。

简析高宽课程模式下学前儿童评价的特点及启示论文

高宽课程模式源于美国的“佩里学前教育项目”,该项目旨在对公立学前教育下处境不利的学前儿童进行干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建构与发展,高宽课程对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己为世人熟知。

高宽课程主张使用真实性评估来评估儿童,并重点说明了真实性评估的优点。此外,高宽课程使用自主开发并经实践验证的评价工具。一项是《儿童观察记录量表》,用于客观观察、评估儿童早期发展的所有领域,包含面向学前儿童和婴儿的学步儿的两个版本;二是《早期读写技能评估量表》,用于对3~5岁儿童和学前班儿童的阅读技能进行标准化的真实性评估。

(一)评价内容涵盖全面,观察类别具体清晰。

良好的学前儿童评价“应该具有适宜幼儿发展的广泛的评价内容,不仅包括语言和数学,还要包括主动性、社会关系、创造性应用以及音乐和运动”。经高宽课程开发验证的两种真实性评价工具即《儿童观察记录量表》和《早期读写技能评估量表》,是其学前儿童评价的重要支撑。这两种评价工具内容全面,评价条目和观察项目细致、清嘛《儿童观察记录量表》依据年龄划分为学前儿童和婴儿的学步儿两个版本,该量表共计60个观察项,每个观察项又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包含5个发展水毛《早期读写技能评估量表》是以儿童故事书的形式进行评价的,它用到的书包括两本,一本是《维奥莱特的冒险》,并且另一本是《旦丁长大了》,分别有英语版和西班牙语版,并且运用该量表进行评估必须保证前测和后测都用同一本书。

(二)观察真实,评价过程在日常情景中进行。

教师评价儿童的目的在于了解他们现有的认知和发展水平,以及测量课程对儿童成长的作用。以一系列选择题为评价内容的传统测试,是测量儿童的方式之一,然而却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书面信息。高宽课程使用的两种评价工具是以观察为基础的,注重使用过程的不间断性,依据观察项目、全年记录幼儿的表现。这种观察记录是在日常情境中开展的,高宽课程学前儿童评价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真实性评估。真实性评估包含客观的观察、儿童作品档案袋、家长和教师对儿童行为的评估,通常这种评估是在日常情境或模拟的儿童熟悉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在人为创设的测试情境中进行。真实性评价是在幼儿日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反映幼儿最为真实的表现,所以能够从真实性评价中发现和收获很多有效性信息。

(三)倡导家长参与的评价观。

高宽课程提供各种有意义的机会、通过多种方式以促成与家长的合作。在学前儿童评价方面,高宽课程主张家长、课程志愿者、专业辅导人员、课程督导以及其他直接与儿童相关的课程或行政专业人员在接受指定培训、确保正确使用的前提下都能够填写《儿童观察记录量表》并进行记录评价。高宽课程模式认为家长的参与能给幼儿评价带来各种好处:首先有助于搭建幼儿园与家庭互动的桥梁,其次能够增进教师以及父母对儿童的了解,再次可以促进儿童在家庭中的`成长,最后在丰富课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反馈及时,有效运用评价结果。

研究表明,最好的课程通常能够评估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幼儿的学习情况,运用评估结果确定应该坚持什么,或者改进那些不适宜的地方。高宽课程主张从观察记录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入手,通过分析整理得出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运用到以后的评价中,作为日后评判幼儿学习状况、评估课程价值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儿童的当前发展水平;运用评价结果,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对于学前儿童评价,高宽课程模式有其突出的特点和很强的实用性,其崇尚真实性评价的理念和强调及时反馈运用评价结果的特点,为我们丰富评价内容、优化评价机制提供了理论帮助和现实支持。

(一)选择适宜的评价工具,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前儿童评价,要以儿童的发展水平为前提,评价工具和评价体系的选择要适合于儿童的身心发展。高宽课程幼儿评价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成功范例,对我国幼儿园选择评价工具制定评价体系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同时,参照不同课程模式下的评价工具和评价体系,幼儿园需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和现状,汇总现有的评价工具,从中选择适宜幼儿的评价工具并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幼儿评价工作中。

(二)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鼓励真实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着眼于一种正确答案的选择,评价仅仅反映了儿童在测试情境中的静态表现,收集到的评价信息有限。高宽课程转变评价方式,以动态性评价为基石,发挥动态性评价的连续性记录作用,为教师提供变化的有效信息,帮助教师真正把握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空间。该课程模式对于幼儿评价的成功运行,启示我们要将真实性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注重评价的客观性。

(三)转变评价观念,创建家园合作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学前儿童评价主要是在幼儿园由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和一系列的测试开展的,家长参与较少,未能构建家园合作式的评价模式。对于幼儿评价,一方面,幼儿园自身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幼儿园管理者对于评价的作用和价值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认为评价就是为了迎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而不得己开展的教学工作,和家长没有太大关系。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在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人员,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就完成了任务交接,自己需要做的就是看孩子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参照高宽课程模式下评价主体多元化和鼓励家长参与幼儿评价的观念,幼儿园和家长都应转变评价观念,切实重视幼儿评价方面的家园合作,转变幼儿园和家长各自观念上的误区,发挥家长在幼儿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创建家园合作的评价机制。

(四)有效运用评价结果,体现评价结果的价值性。

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幼儿园把幼儿发展评价与教师工作质量挂钩,即通过对幼儿进行评价来衡量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运用观察记录,实现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首先,通过观察真正了解儿童的表现,并客观记录儿童的行为。其次,通过前后不同时间段记录结果分析儿童的成长和变化,并为以后儿童的发展制订计划。再次,利用评价结果来检测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其他方面的有效程度。最后,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和发现评价结果的价值性,实现在学前教育评价方面的专业化成长。

学前儿童特点及歌曲创新相关研究论文

如今素质教育虽然全面普及,但是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也有很大差异。城市幼儿园教学设施完善、对教师水平、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音乐教育的普及水平也处在比较均衡发展的水准。然而乡镇幼儿园却普遍存在教学设施缺失、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另外,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然而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和客观原因影响,我国虽重视教育的成果却缺少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若不及时调整陈旧的教学方式,并加大学园教学设施建设,则很难使音乐教育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1]。

学前儿童特点及歌曲创新相关研究论文

2.1促进德育发展:音乐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收获快乐,也能使学生通过音乐认识生活认识自然,并且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学习音乐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对于传统教育,如今教育改革的实施使得我国教育不再单调枯燥,因此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增加了很多其他的环节,如游戏、音乐表演和律动等,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很多优秀的品质,如尊敬长辈、热爱大自然、互敬互爱等。

2.2促进身体素质发展:当代儿童相较于从前的儿童而言,虽然拥有了很多电子设备可以供其玩耍,但却使儿童缺少了很多户外体育活动的机会,这对于促进儿童身体健康、血液循环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作用。而音乐需要儿童开口发生,通过声带的发生振动带动机体相关方面机能的协调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则可以根据音乐的变化来调整儿童呼吸的频率。从心理方面来说,音乐可以带给人愉悦放松的精神享受,因此学习音乐也可以使儿童处于愉悦满足的状态,幼儿在听到节奏感强的音乐时更会随着音乐蹦蹦跳跳,跟着节奏有频率地进行呼吸和肢体动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的心率稳定和血液循环。另外,幼儿音乐教育中往往会以舞蹈、音乐游戏或体操等配合教学,在此种情况下也能够提升幼儿的身体协调性[2]。

2.3促进团结精神:自我国施行“少生优生”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导致了现代很多儿童均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往往会受到家长更多的溺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对于儿童今后融入群体生活来说是很不利的。音乐教育中通常需要儿童进行合唱,在合唱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使儿童受到约束,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习惯,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也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的形式来实现,使儿童逐渐了解团体精神的意义,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

2.4促进感知能力发展:音乐教育中不只包括听、唱、跳,也包括学习五线谱以及其他的乐理知识,通过学习五线谱可以使儿童锻炼认知能力以及记忆能力,也可以增强其逻辑性的发展,而通过唱、听等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听力、发声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听觉、视觉等都是人类重要的感知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2.5促进左右脑功能开发:左右脑对于人类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支配以及辅助作用,不难发现在众多学生中往往会出现左右脑发展失衡的现象,此种现象的出现与传统教育形式也存在一定关系,传统教育中并不存在儿童前期教育,这也使得学生在正式进入教室学习时已经养成了一定的习惯,而在进行学前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以及生活习惯,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的左右脑发展尽量平衡,音乐教育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与人类左右脑之间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学习音乐并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改善左右脑发展不均衡的状态[3]。

3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等多方面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负责早期音乐教育的教师应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使音乐教育能够充分渗透到早期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丰富幼儿的音乐领域的相关活动。大环境下,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尚未得到全面的完善和实施,因此全面普及素质教育也已经成为了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浅析学前儿童钢琴学习的特点目的与原则的论文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现代社会受到普遍重视,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开始学习钢琴,但是目前儿童钢琴教学简单套用成人钢琴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使儿童的钢琴学习变得枯燥乏味,甚至痛苦不堪,其根源即是没有充分尊重学前儿童钢琴学习的特点。本文拟在分析学前儿童钢琴学习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探讨儿童钢琴学习的目的与原则,以推动人们对学前儿童钢琴启蒙教育的反思。

学前儿童学习钢琴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手指可塑性强。学龄前儿童进行钢琴手指技术训练具有“手指骨骼硬度小,柔韧性较大,不容易骨折,指关节窝较浅,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关节囊与韧带较松,手指关节的灵活性较好,关节的活动性与韧性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指关节周边的肌肉纤细,伸缩性与活动性都优于成人”等先天生理优势;二是手指灵敏度高。有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钢琴手指训练后,其手指的灵敏性、操控性、协调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效果比成年人经历相同的训练更为突出;三是音准感和节奏感正在初步形成。音准感和节奏感是音乐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3~6岁是训练儿童的音准感和节奏感的最佳时期。

儿童从学前期即开始学习钢琴,同时也存在如下劣势:一是与成人相比,儿童的手指更容易在学琴时受伤,因为儿童的手指发育尚未完全,骨骺仍在骨化,不能承受强力度的弹奏,也不宜经受长时间的耐力训练,更不宜过度拉伸跨越;二是由于幼儿手指肌肉的发育尚未成熟,其手指的承重力、耐力也远不及成人,太多耐力训练会很容易造成儿童手指、手臂肌肉过度劳损,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肌腱炎;三是钢琴学习需要儿童具备一定的专注力和意志力,而年龄小的孩子往往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特别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吸引;四是幼儿的学习意识与目的尚不明确,在钢琴学习中遇到反复训练等问题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持之以恒。

儿童钢琴学习属于音乐素质教育的范畴,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学习音乐知识和弹奏技巧,而应将之视为帮助儿童获得智慧、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

(一)激发潜能。

专家发现,如果想培养出智力发达、头脑聪明的孩子,就必须经常让他活动手指。钢琴弹奏本身需要弹奏者投入眼、耳、手、身、脑等多个器官,并且需要身体各部分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十分有利于调动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促进左右手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刺激脑细胞的发育。[3]同时,每一首乐曲都能激发孩子们的无穷想象,让他们在音乐世界里自由翱翔,因此钢琴学习还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这也是钢琴学习应关注的重要发展价值。

(二)愉悦心灵。

钢琴音域宽广,气势磅礴,富于色彩变化,表现力极为丰富,这使得钢琴音乐能给人以充分的美的感受与熏染,因此钢琴学习对于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听觉、感知、想象、表达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美妙的钢琴音乐的陶冶下,孩子们能够体验音乐,表达音乐,丰富艺术知识,开阔艺术视野,全面提升音乐素养和文化艺术修养。

(三)树立学习意识。

学龄前儿童虽然还处于以玩耍和游戏为主的年龄,但并不代表可以忽视对其学习意识的培养。钢琴的乐谱是极其复杂的,对于初学的孩子来说,同时看两行乐谱,双手弹奏,耳朵还要倾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毅力和耐力的长久支持。面对每次布置的钢琴作业,教师或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前后衔接的小目标,久而久之,让孩子们在无形中学会合理规划和安排学习任务,同时发展其自我控制的能力和不轻言放弃的进取心。

(一)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支持儿童钢琴学习。

在学前儿童钢琴学习过程中,专业语言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很难消化的,同时也容易与孩子们产生距离,因此教师首先要坚持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帮助孩子们理解。如在入门学习弹奏手型时,只是单纯地讲手掌握成半圆形,手指指尖触键,掌关节略突出,手腕与琴键基本平行等,是极易造成儿童心理和肢体上的紧张和不适的。为此,教师可以把手比喻成一个房子,里面住着可爱的小动物,而手指好比门、柱子和窗户,手背则是屋顶,儿童在弹奏时手背一旦向下凹陷,就告诉他们:“小心你的房子屋顶要垮下去啦!小动物们有危险,它们会很害怕!”孩子们听了,一般都会立马把手指、手掌用力支撑起来。

(二)用快乐的钢琴游戏支持儿童钢琴学习。

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最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莫过于新鲜、刺激的事物,但是钢琴学习过程本身却是十分枯燥、沉闷的。为此,教师应牢牢抓住儿童“爱玩”的天性,尽可能以儿童日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在其学习的各环节中创设新颖、有趣的小游戏,以此激发儿童学琴的积极性。如节奏作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贯穿儿童钢琴学习始终的内容。然而对于初学钢琴的幼儿来说,仅仅是不同时值的音符就足以让他们晕头转向,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轻松掌握不同时值的音符。

(三)用宽容的教育心态支持儿童钢琴学习。

秉持宽容的.原则在学龄前儿童钢琴学习评价中尤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是每个个体心62理发展的需要,可使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青少年,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对其钢琴学习表现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其长处和潜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钢琴学习的道路原就充满荆棘、汗水与辛劳,如果再加上教师不断否定,儿童钢琴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必会早早消失殆尽。只有包容儿童钢琴学习中的错误与失败,多给孩子微笑与鼓励,儿童钢琴学习的道路才会越来越宽广。

(四)为儿童钢琴学习设定合理的成果期望。

家长最早一般都是抱着培养儿童音乐修养的目的让儿童开始学习钢琴的,但家长最初的这种平和心态会随着时间、金钱的不断付出,再加上身边其他琴童“一年考三级、两年过六级”的“火箭速度”而渐渐改变,甚至盲目地以考级或者比赛的成绩来衡量教师与孩子的钢琴学习收获。在此攀比心态下,家长容易对孩子的钢琴学习期望过高,而忽略由此在无形之中给教师和孩子带来的沉重心理负担。因此,无论是在学琴伊始,还是学琴过程中,家长都应对孩子保持客观、科学的认识,只有适度、合理的期望才能让孩子享受钢琴学习带来的快乐,保护其钢琴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

在儿童钢琴起步阶段,帮助儿童养成一个科学、正确的练琴习惯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由于学琴初期儿童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方法有待培养,也不具备自觉和独立处理困难的能力,孩子的练琴通常会变成混时间和胡乱弹奏以完成任务的被动行为,为此家长应充当练习内容和目标的规划者和设定者,切不可完全交由孩子自行练习。其次,在上琴之前应做好收心准备。钢琴练习是一件要求弹奏者付出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不仅需要用眼读谱,用手触键,更需要大脑的积极思考,关注每一个声音发出的质量,因此在每次上琴之前,家长很有必要提前安排一段收心、静心的时间,让孩子暂停兴奋的游戏,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逐渐集中到钢琴练习中来。第三,应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及学习内容合理安排练琴时间。钢琴学习需要儿童自幼时起就养成每天练习的好习惯。根据儿童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易转移的特点,其练琴时间不宜太长,一般来说每次控制在30分钟以内较为合适。当发现儿童有注意力不集中或出现烦躁情绪时,不妨暂停练习,与孩子聊聊天或做做小游戏,缓解一下练琴的紧张和疲劳,以便孩子在后一段的练习中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浅析学前儿童钢琴学习的特点目的与原则的论文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教育担负着培养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建设者、创造者的任务,幼儿教育必须面向未来。随着幼教理论的不断发展,证明了幼儿教育对幼儿完美人生建构的奠基作用,也就是说幼儿教育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素质和谐发展宗旨,为整体素质教育打好基础为最终目标。而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进程。针对如何提高教师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重视开展优质量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几点做法和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肯定了“艺术”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艺术领域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以前我们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目标意识单一、模糊,设置的艺术课题、艺术教育活动流于教授表面性的东西,现在我们通过网络学习,“纲要”的学习,对《纲要》精神有了进一步的领悟,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而制定发展目标。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本义是:萌发幼儿欣赏美、表现美、体现美的情趣,让幼儿在早期教育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教师应明确艺术教育的目的,成为幼儿园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如让幼儿通过活动真正认识到幼儿园可爱的地方,从而产生热爱幼儿园的思想感情,克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为幼儿今后在园的生活学习打下基础。整个活动既有音乐知识的了解,又发展了动作技能,又从视觉中欣赏到幼儿园的美,更在快乐的音乐活动中又体验了幼儿园生活的愉快,丰富了幼儿的感情。所以教师对艺术课程教育的目标意识正确、全面,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二、开展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教学尝试。

(1)幼儿应是艺术活动的主体。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如果幼儿总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则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发挥,影响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多数艺术教育教的是“技术”,而非“艺术”。“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提升,但“艺术”只有靠长期用心感受。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美术的技法,但对美的感知是不能教给的,只能进行引导和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正确发挥指导作用,开启幼儿自己的感官让幼儿处在主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在一些活动中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由幼儿自己决定用什么材料,与谁做伙伴。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启发孩子的独特性,并开放地接纳孩子个性化“艺术符号”的表现,从旁对幼儿提出指导性建议,或在技能方面给予帮助,对幼儿的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创造性表现等表示肯定和鼓励,敏锐地去意会他们背后的精神寓意。

(2)幼儿艺术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运用专门的艺术教育活动,侧重幼儿学习掌握有关艺术知识技能,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情趣。在幼儿一日生活、学习各环节有机地把音乐、色彩带进去。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视听环境,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的主题的、具有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形象性发展性的内容,让孩子们在日常观察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3)幼儿艺术教育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纲要》的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五条规定: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的任务和升学的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可以乐此不疲的像做游戏一样地从事艺术活动,追求过程的快乐。幼儿的游戏具有审美、创美的许多特点。反过来,幼儿的艺术活动又充满着游戏性,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艺术活动当作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审美和创美活动,他们只是满足活动的需要,为了自己喜欢才去做的。艺术活动和游戏一样,有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过程,令幼儿高兴。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感受快乐,继而分享快乐!正如心理学家弗莱德罗所说的:“那些对于成人来说是认真的、常常是艰苦的工作——培养自己的脑和眼,使之成为艺术家意志的绝对温顺与可靠的仆从——对于幼儿来说却是纯粹的快乐。幼儿以无穷的乐趣去重复每一种新的工作、新的本领与新的花样。”

(4)艺术教学指导中,家长与教师的情绪表现,是调动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理解作品情感的催化剂。家长与教师对作品表示喜爱之情,并把作品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指导中,感情溢于言表,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作品的情感,这样就能唤起幼儿情感的共呜,激起幼儿投入。在作品和成人的相互作用中,幼儿逐渐产生对结果的兴趣,逐渐产生审美、创美的意识,对艺术的兴趣也就更加深厚。

(5)运用多种感官,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要求。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认知开始的,感识是认知的开端。幼儿受身心发展的制约,感知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在“看”中才能学会看,在“听”中才能学会听,在摆弄物体中学会触摸物体的特性。教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色彩、声响等的意蕴,调动想象、思维、动作、语言的参与,反馈感受程度,促进理解。

三、幼儿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为健康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总之,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在于栽培少数的艺术家,而应着重“全民美育”的实施,以促进全民精神面的提升。学前期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时期,也是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期。只要我们在艺术教育中坚持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高度统一,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直觉感觉和理性领悟相结合,在与其他教育关系的处理方面,坚持艺术与体、智、德、美相结合,艺术氛围与道德氛围一致,使幼儿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健康型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析学前儿童钢琴学习的特点目的与原则的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其他学科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利用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这项原则要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幼儿的基础、能力、水平、优势等,将教育对象分层;二是将统一的教育目标按不同层面幼儿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如进行主题画“未来的大树”这一活动时,我将幼儿分成了两个层次。能力较差一组幼儿的活动目标为:引导幼儿运用学过的方法把心中所幻想的大树表现出来,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能力较强一组幼儿的活动目标为:引导幼儿把心中所幻想的美好事物通过大树表现出来,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造。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2、基础性原则。

创造力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一是生理基础,二是知识基础,三是技能基础。创造性的形成发展还有赖于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这要求多给孩子提供接触美术、了解美术的机会。这方面,我除了给孩子们多提供动手机会外,还非常注意利用日常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如结合散步、郊游等外出活动的机会,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欣赏周围的景物,让他们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得到美的感受,丰富自身经验。

3、示范性原则。

指教育者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教师本身对各种美术形象的浓厚兴趣、善于联想、大胆创作,这种影响比单纯“教育”对幼儿的作用更大。有一次,几个孩子在美工区共同绘制一幅“我的家乡”,一个孩子不小心将“小河”上画了一条褐色的线,画“小河”的孩子哭着来告状。我走过去看了看指着褐色的线说:“其实在这儿建座桥也不错嘛,谁来建这座桥?”刚才告状的孩子一听,马上一抹眼泪说:“我来画。”一件纠纷解决了,同时,孩子们创造的欲望也愈加强烈,“我的家乡”变成了“未来的家乡”。

4、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特指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体,成人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并尊重接纳孩子的创造性美术活动。在进行主题画“我喜欢的汽车”时我本想出示范画,转念一想,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可能会受到限制。

于是,我把出示范画这一环节省略了。果然,孩子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虽然有些汽车画得不伦不类,但我还是充分肯定了每个孩子的奇思妙想。

5、启发引导原则。

有一次,王涛小朋友在美工区内快活地摆弄着一些木片、纸条、小盒子等,可是,不一会儿,却见他沮丧地坐在那儿,望着眼前的一堆东西。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想做一个人造卫星,可是却做不出来。我告诉他,老师也不会做,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最后我们商定,请小朋友们一起帮忙搜集有关图片,然后再制作。整整一个星期,孩子们为了做出一个漂亮的卫星忙碌着,孩子们不仅找回了图片还制作了许多人造卫星,一个星期后,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人造卫星展”,并邀请其他班的小朋友来参观。通过这次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宇宙的幻想,在以后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想象更加丰富了。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具体实施方法。

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教育工作中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积累。在美术教育中,更要结合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为学前儿童创设多种条件和机会。归纳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1、创造型教师热情引导幼儿。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必须有创造型的老师。日本创造学家恩田彰认为,创造型教师能够在自己身上发现创造性并加以发挥,灵活性、创造性地授课,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每个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创造意识,他们喜欢夸大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创造型教师不会高高在上控制他们,而是和他们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和爱护他们富于个性的表现,特别是鼓励他们的创造,只要孩子有自己的创造意图,哪怕再“离谱”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的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意愿才能得以实现,其创造力才会不断提高。

2、营造富有艺术氛围的环境。

学前儿童从事艺术活动要有合适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创造性。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创设要富于艺术性,如在活动室挂置名画、幼儿作品等图片,摆放雕塑等艺术品,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进行美术活动的材料。心理环境是指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教师激励、欣赏、接纳幼儿的创造等。

3、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

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方式。目前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使用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有意愿画、主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等。在活动中,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供探索和操作的材料,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建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不是一句口号,它的实现要靠教育者脚踏实地地工作。让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利用一切教育因素,催开创新的奇葩。

文档为doc格式。

简析高宽课程模式下学前儿童评价的特点及启示论文

high/scope课程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项针对处境不利幼儿早期教育干预项目——佩里学前教育项目中主要组成部分,曾被直译为海伊斯科普课程或高瞻远瞩课程,有研究者把其译为高宽课程,high译为highaspiration,scope译为abroadscopeofinterest,即让孩子具有高度的热情和广泛的兴趣。幼儿能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世界,他们的学习是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及成人的互动中产生的高宽课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式的课程价值取向、系列关键经验的课程内容、“计划一行动一反思”课程组织形式、发展性幼儿评价等完整的幼儿园课程模式。

支持性师幼互动策略贯穿在高宽课程“计划一行动一反思”的一日常规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在计划中,教师创建支持性环境让幼儿在其经验兴趣上进行活动,通过讨论、支持幼儿制定出详细的活动计划。在行动中,教师仔细观察并记录幼儿的活动,以同伴的关系加入幼儿的活动,以真诚的对话者支持幼儿活动发展,以“冲突协调者”引导幼儿解决矛盾冲突等帮助幼儿实施指定的活动计划并扩展活动。在反思中,教师通过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反思,展示自己获得的经验并对活动深入发展有进一步思考,为后续的活动计划打下基础。

一、高宽课程支持性互动的要素。

支持性师幼互动通过创设分享控制的学习氛围,关注幼儿“优点”及真实的双向互动关系使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在与同伴、教师合作与鼓励下积极地进行活动。

(一)分享控制的学习氛围。

分享控制学习氛围是教师提供的经验与材料,既能让幼儿对环境有安全感与掌控感,又能让幼儿对这些材料感兴趣,扩展其经验。高宽教育研究基金会课程开发部主管anns.epstein认为最佳的环境是能够激起幼儿探索欲望,同时让幼儿有随时都可以获得帮助的安全感。高宽课程认为在支持性的环境中幼儿可以追随自己的兴趣和想法,从各个区角中选择材料,按照事先的计划与材料进行互动,在分享控制的学习氛围中发展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幼儿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二)关注幼儿的“优点”

支持性互动是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幼儿的行为。如幼儿吃饭时教师关注的是幼儿对自己吃饭状态满意与否,鼓励其做更多的独立尝试而不是满地都是的米粒。例如,区角活动时王老师关注的不是一个幼儿的频繁更换活动,而是在活动总结时跟幼儿说:“她今天在区角时跟小马共同搭建了一个带有花园的房子,旁边还有一座斜坡桥,你是不是想让小车爬上斜坡?……还想试试吗?”在得到那个幼儿的确认后,她还建议那个幼儿邀请两个好朋友明天继续让小车爬坡。高宽课程中的教师关注的是幼儿真正做了什么,而不是关注幼儿不会做或做错的,即使出现了问题,教师也会站在幼儿的角度,与幼儿“商量”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

(三)真实的双向对话关系。

真实的对话关系是高宽课程中教师与幼儿交谈时把幼儿看作一个成人,避免像盘问一样问问题,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是真诚开放的,是教师真正想知道的问题,而不是显而易见的。如这样问:“小米,你想出了什么办法使小车爬上了这个斜坡?”“瑶瑶你是怎么让这个城爆的底部这么牢固的?”在回答幼儿问题时也是真诚的,给每个幼儿具体反馈,如“你画了一朵六个花瓣的黄色小花,它很漂亮”,而不是说“画得真棒”。高宽课程中教师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需要幼儿与教师相互信任,继而开展双向的教与学。

(四)支持性活动的参与者。

支持性活动参与者教师也是游戏活动的观察记录者和合作者。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幼儿活动材料的使用、活动内容、活动时的语言,增加教师对幼儿的了解,明白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便于个性化指导与后续活动的开展、环境的布置及评价幼儿的进步。教师以同伴的关系加入幼儿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新的经验扩展其活动及知识,让幼儿也感到自己的活动和想法是重要的,这种参与也成为一种鼓励。

(五)鼓励而不是赞扬。

高宽课程认为在活动中主要是关注幼儿的行为及学到的内容而不是他们的行为是否让教师满意,在此基础上提倡运用鼓励的方法,认可幼儿的努力与成绩。例如“我很想知道你怎么想出了带翅膀救护车”“我需要草位味道的冰淇淋”,通过鼓励幼儿具体描述自己的想法和成果,扩展其思维和语言的经验,让幼儿知道教师是关注他们的活动的,有利于真实师幼关系的建立。

(六)矛盾冲突的协调者。

几个幼儿同时要扮演同一个角色,要同一个玩具或同一本书,或都想玩只能容纳三个人的区角……幼儿园中经常可见这些冲突,支持性互动把冲突看作幼儿学习的机会,是幼儿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教师需要关注幼儿行为的本身,幼儿需要学习的是社会交往的技巧并解决问题。在高宽课程中教师解决冲突有六个步骤:平静地阻止冲突的行为、同理幼儿感受、收集冲突信息、了解冲突原委、与幼儿共同寻找解决方法、给予进一步支持。在此过程中教师以中立的身份,询问幼儿事情的原因,给幼儿足够的时间,鼓励并引导幼儿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师幼互动越来越得到教师与学者的重视,特别是高宽课程的涌入,幼儿教师也探索有效师幼互动的方法与策略,但在师幼互动中仍然存在着环境、操作材料的创设与幼儿充分体验的需求之间的矛盾l}l教师指导与幼儿需要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一)教师是环境的主导。

教师疑惑地跟隔壁班的教师说:“不知道我们班的孩子怎么回事儿,上周我和班上的儿位老师忙了一个星期的‘香辣火锅店’,多么有意思的区角活动,却没什么幼儿光顾。”类似于教师这样的疑问在幼儿园屡见不鲜,在环境布置中以教师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缺乏与幼儿的沟通,没有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颠倒环境创设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成为环境布置的主导者,结果费了一通力气,幼儿似乎一点也不感兴趣。

(二)关注幼儿的“缺点”

幼儿园中经常听到像“你这样画是不对的,小鸡的嘴巴是尖尖的,重新画一只吧!”“丫丫,是这样折的,不是你那样的!”这样的话。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不能做、不会做的事情,发起的互动是试图纠正这些“缺点”,幼儿在被纠正中变得焦虑,影响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教师成为互动的“控制者”

“这个积木可以这么放”“请看,这幅图里是什么?它长的什么样子?”“老师说话的时候,小朋友的嘴巴应该怎么样啊?”“今天第三组的小朋友表现得最好,请到娃娃家去玩……”大部分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有研究者发现教师启动的师幼互动中指导幼儿活动、约束纪律、照顾幼儿生活、提问及让幼儿做事的主题占据了92.1%。像上述案例中由教师发起把以自身的观点传授给幼儿的教师中心式互动,教师扮演着话语“权威者”地位,行为指导者的角色,幼儿习惯于教师的话语“操控”、行为的指导,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能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活动,活动的主动性大打折扣。

(四)广泛直接的表扬。

幼儿教师经常用表扬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与行为,表扬也成为教师的一种管理手段。如“小莉知道回答问题需要举手,我喜欢她”“我喜欢夏夏坐的样子”,通过这样的语言,幼儿会模仿小莉的举手,夏夏的坐姿。高宽课程认为这仅仅是幼儿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而好好表现,没有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亲社会行为或行为标准,并非出自自己真正的意愿,幼儿经常出现“我们老师说我画的房子很漂亮”“老师说我折的小花最像”,会导致幼儿得不到教师的表扬而害怕尝试新的事物。

(五)教师是矛盾解决者。

“这是怎么回事呀?明明先看这本书,花儿到另外一个区角去玩,明天花儿来看书,明明选择其他区角。”在看到两个幼儿为了一本书而争夺时,教师采用今天、明天轮流看书的办法解决了问题,看到明明和花儿各自安静地进行着活动,教师离开了。待到教师离开后,花儿又离开了自己的区角,游走在各个区角活动之间,接下来的活动表现得也不积极。案例中教师用自己的办法帮助幼儿解决了矛盾,实际上错过了帮助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好机会,幼儿也只是屈从于教师的权威表现得服从。

三、启示。

高宽课程中支持性师幼互动为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提供了儿点借鉴之处。

(一)观察基础上建构支持性环境。

受皮亚杰、杜威及维果茨基思想影响,高宽课程强调幼儿的经验获得是在与环境主动互动中获得的,为幼儿搭建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与材料与人相互作用,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保证幼儿活动的安全,观察幼儿行为,记录幼儿语言、活动细节、材料使用等,分析幼儿的个性特点与发展需要,为教师创建支持性环境与后续活动进行,为评价提供材料。根据观察到幼儿的兴趣与发展的需要建构环境,关注生活中的材料,特别是废旧材料加以创造性地利用,并结合幼儿的需要与兴趣布置材料。

(二)关注优点促进幼儿发展。

关注幼儿的优点并不是看到幼儿好的方面,而是教师关注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成果,谈论的是他们取得的进步,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得到激发,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关注幼儿的优点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角度看问题,通过观察记录幼儿感兴趣的事并围绕幼儿的兴趣制定计划、实施活动。

(三)真诚开明的互动者与参与者。

活动中教师在观察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时机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扩大幼儿活动的经验,与幼儿交流想法,认真倾听并对想知道的问题真诚地提问,并给幼儿具体的反馈,肯定其想法及付出的努力,尊重幼儿活动主体地位。倾听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加入到对话,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整理经验表达其想法。

(四)鼓励而不是赞扬。

鼓励的表现是教师认可幼儿的努力和成绩,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和学到的内容,基于幼儿能独立地进行自我判断和调节,从而帮助幼儿形成内化的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lrl教师通过参与幼儿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幼儿描述活动的想法、努力和成果,并通过重复或复述幼儿的话评价其具体的工作与想法,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幼儿自信心、批判性思维和责任感,对幼儿语言的表达及思维的逻辑也是一个训练的机会。

(五)教师成为矛盾的协调者。

高宽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这种学习不仅是幼儿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幼儿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事情进行分析、联系、评价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进而解释现象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遇到幼儿的矛盾与冲突时,教师以中立者的身份先安抚幼儿的情绪,进而与幼儿沟通摸清楚事情原委,然后鼓励幼儿通过协商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帮助幼儿执行解决方案。教师利用冲突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述矛盾问题,结合经验与现实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支持了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巧,也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

文档为doc格式。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

xx今年4岁了。这几年也积累了一些育儿心得,以下我就从五方面谈谈自己几年来的育儿心得:

一、先倾听再出主意。

孩子会经历很多“危急时刻”,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忧无虑。不仅要帮孩子走过这段时刻,而且帮助她消化理解害怕、生气、失望、尴尬、伤心这些情绪,对于父母来说是很关键的。先是应该多倾听孩子,确定她的感受,然后再充当军师,这样孩子会学会在困境中和他人沟通,更有自主性。

二、每天都会跟孩子说一次“我爱你”,每天都会给孩子一个拥抱。

我跟好好爸爸约定好,每天都要跟好好说一次“我爱你”,无论是什么时候都行,有时候是她刚睡醒,有时候是晚上要睡觉的时候,有时候是去接她放学的路上。这时候,孩子也会笑眯眯的跟我或者她爸爸说“我也爱你”。我们总认为爱是应该用行动来表示的,但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怎样去表达,我们还是应该要常常虚实结合一下。

三、善用表扬和鼓励。

由于好好吃饭有包饭的习惯,而且吃一口饭要非常久的时间,以至于吃顿饭要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我每次喂饭都催她要吃快点,不能慢吞吞的,再后来我就只有夸奖她了,她吃进一口我就表扬一下。可是到现在已经夸成了习惯,她也不以为然,无所谓了。所以,家长一定不要滥用表扬,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像自己收拾玩具、走路之类)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

好好的胆子不够大,很多时候很多事都不敢尝试。在家的时候什么事都依赖我们给她做,这样什么事都指望我们怎么行呢?我跟我老公就在很多时候试着鼓励她,她平时在家也喜欢画图画剪纸,可她拿着笔又不知怎么画,于是就老叫“妈妈你给我画”,我就把笔拿在她手上,鼓励她说“你一定会画得比妈妈好”就听了这句话,她会很快的画好。现在她已经会拿着笔没事就画,画圆呀,三角形,还会一一把画的图案剪出来。

四、避免批评和指责。

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特别是当已经有人对某件事向她提出批评的时候,再在旁边横加指责,我认为是非常错误的,那样会很伤孩子的自尊,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时候,就应该心平气和地、耐心地教育她,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她自己对故事中的行为进行评判,然后将故事中的行为与他的行为进行对比,让她知道自己的过错,最后表扬一番她的长处,告诉她这件事虽然做错了,但是没关系,只要能改正你还是和以前一样棒,是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那样不仅使她找回自信,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一定会改正的。

五、让孩子帮忙做事。

平时在家我总是让好好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力的杂事,有时在我洗东西时,就会让她帮我端只小凳子。这些事可能在我们家长眼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这种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才能陪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只要我们多留心这种小事,就会让孩子收益一生。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初浅的育儿心得,相信各位家长朋友一定有比我更好的育儿方法。

学前儿童教育数学论文

刘xx,女孩,4周岁,据父母讲孩子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姑且称之为有自闭倾向。她见到老师、小朋友不打招呼,即使在家长提醒后问好或说再见也并不看老师。该幼儿喜欢玩某样东西,就会反复操作,持续3、4个小时也不厌烦(可能时间允许的话还要长)。喜欢爬到窗台上看风景(我害怕极了)。每逢幼儿园离园时间,乘老师不小心出了教室门就往外跑。喜欢玩蹦蹦床、飞机,跳多长时间都不累,在飞机上成站立姿势任由飞机旋转,一点也不晕,怀疑前庭迟钝。喜欢吃的东西,别的东西被人拿走不在乎,吃的东西不行。脾气有点儿躁,有时会莫名其妙的对着镜子发脾气。但她对音乐歌曲敏感,喜欢唱《想唱就唱》。学歌曲时,常常是班里的孩子还在学唱,她已经先学会了。她记住的东西,即使是20种不同的蔬菜名称,也会按照原来的顺序背给你听。

这个姑娘是比较特殊的,我首次接触,感觉很棘手。我上网查询,没有什么有效方法;咨询专家,专家告诉我要有长久的耐心。没有办法,我就只能观察。我发现有个别幼儿去骚扰她,抱一下推一下的,她居然正眼看着他们跟他们说些简单的话。我就没有制止,发动一些孩子跟她玩。后来的情况很好的,时间不长她就能和4、5个小女孩玩了,而且成了经常性的玩伴。我给她表演唱歌的机会,她也能做的大有进步。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出现反复了。几个小伙伴失去了对她的新鲜感,而她的进步相对于别人又太慢。她开始回到原来那种独来独往的状态中去了。但她喜欢户外活动,我延长活动时间,多提供给她与伙伴交流的机会,以后的情况有所好转。

学前儿童教育数学论文

成成上幼儿园了,每天都哭。小朋友们一个月内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只有他仍然还在哭。当然也有不哭的时候,不哭的时候成成就不停地拍手。成成依恋班上的一个老师。老师带小朋友玩的时候他在一边拍手,小朋友上课的时候他坐在老师旁边形影不离,连老师上厕所的时间都不放过。老师走到哪里,成成就跟到哪里。后来,幼儿园的人都习惯了,见到这个老师旁边没有成成,都会问:“怎么你儿子没有跟来呀?”

幼儿园对于成成来说,是陌生的环境。特殊儿童对于陌生环境的反应首先是因安全感的缺失而产生的紧张。由于离开了妈妈的保护,对于独立要面对的一切,孩子木知所措。,安全感的缺失使得他每天不停地哭泣。班上老师成了妈妈的祷身。因此,对于准备入园的特殊儿童来说,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重要前提。这种思想准备包括对环境的熟悉和对老师的适应。事先带领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能有小区内熟悉的孩子一起入园就更好了。对于老师的适应就是需要老师对他们给予心理上的保护,保护他们的安全感,以宽容的态度去接纳他们,像成成的老师一样,给他们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时间去适应。

现在成成已经上幼儿园一年了,像变了一个人。老师也换了,上课的时候他不再坐在老师的旁边听课,而是和小朋友坐在一起。户外活动的时候,主动和小朋友一起拍球、眺绳、做操,已经找不到成成过去的影子。虽然成成仍然还有成成的特点,但是他已经和班里的小朋友融为一体。实践证明,特殊儿童是可以适应普通环境的,关键是要给他们时间与机会,宽容地对待他们与信任他们。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1、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大班幼儿处于幼儿时期发展的最高阶段,又处于小学前准备阶段,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有他们自己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这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适当放手,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很多地方都要让孩子自己做。我们有时只是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真正动手做的人应该是孩子。

针对这个特点,家长可以在家中为孩子提供一些机会,如:外出旅游、家庭外出、家庭事件……都可以让孩子们参与进来。与孩子讨论外出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更适合,利于外出,节省时间……让孩子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做选择、做决定。让孩子也说一说自己有什么需求,想做什么事情,想到哪里玩……给孩子发言权。

2、活动更有目的、有计划。

同小班、中班幼儿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的特点相比,大班幼儿以有可能在行动之前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行为少了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目的性、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成人的引导。虽然计划显得很幼稚,但它毕竟说明孩子们知道用计划指导自己的行动了。

针对这个特点,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完成这个活动。如: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计划,周六做什么?周日做什么?家长帮助孩子合理的安排时间,让孩子尝试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做事情,说一说一共做了几件事情,时间使用了多少?节省了时间……让孩子感受到制定合理的计划,付诸实施是可以带来好效果的。

3、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大班幼儿的神经系统比中班的幼儿成熟许多,大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表现在他们对动作的准确性的控制上,又表现在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有一定的自我的约束能力。

针对这一特点,家长可以提出一些要求让孩子们来完成。如:在练习乐器、写字、绘画的时候,给孩子准备一个计时器,提出孩子练习的时间、内容,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未完成期间,要求孩子不随意走动(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吃水果,一会儿上厕所)要认真完成,坚持到最后,直到完成为止。

4、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大班的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的东西。他们的活跃表现在智力活动的积极上。在他们的头脑中总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涉及的问题开始指向有一定抽象性、概括性的事物。他们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问题的情境,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一定困难后,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会给他们带来最大的满足和快乐。

针对这个特点,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谈话,问问孩子喜欢什么,到书店里找一找相关的书籍、图片、资料……家长与孩子一起,对他喜欢的内容共同讨论,您也可以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先让孩子猜一猜结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孩子们到书中、资料中去找答案。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您会回答就回答,不会回答也没关系,和孩子一起找答案。让孩子了解不但自己喜欢,家长也喜欢,也愿意参与到自己的活动中来,给孩子信心,更愿意问、学。

5、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大班幼儿的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互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如果有共同的兴趣或目标,幼儿相互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

针对这个特点,家长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些机会:家庭聚会、公园里的同伴做游戏、看电影活动、春游、秋游、采摘……孩子们在一起相互之间年龄相近,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有利于孩子们相互模仿(年龄小的喜欢模仿年龄大的孩子的动作、语言……),相互学习,促进孩子的发展。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在幼儿早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直觉行为思维为主,在幼儿中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幼儿末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是属于抽象思维发育的前端形式。通过现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其特点的概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譬如信息加工理论,先天模块论,理论论等。当然这些探讨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

这就是说,学前的思维结构的材料,主要是具体形象或表象,而不是理性的或抽象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主要特点”,就暗含了还有“次要特点”。虽然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但婴儿期的直观行动性思维还没有彻底销声匿迹,学前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已开始萌芽。

在学前期,直观行动思维还占有一定地位,但这时的直观行动性,比起3岁前儿童的特点来,发生了质的变化。突出的特点是概括性的提高,如第二个研究中所示,直观一言语性的概括正在替代直观一动作和直观一表象性的概括。这样,学前期儿童解决直观问题的复杂性和直觉性就比婴儿时期高得多。产生这个质变的原因,是言语对直观行动思维的作用逐步增加。因此,学前期继续发展着的直观行动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3岁前的思维,这个阶段新发展起来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操作性思维”或“实践性思维”靠近了一步。学前期也有抽象逻辑思维,但仅仅是个开始。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学前期儿童在知识经验所涉及的范围内,是能够开始最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上述两个材料说明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前儿童进行最简单的逻辑思维的例子。如:4岁的儿童可以猜中像关于“花生”“星星”的谜语;5岁的儿童已知道“把桃核种在地下可以长出桃树来”这一类因果性的联系。

当然,对于不熟悉的事物,要想去发现它的本质的逻辑关系,就不容易了。其实,不仅学前儿童如此,学龄儿童甚至成人也是如此。例如,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不能理解一些在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的寓言或谚语。

在正确的教育下,到了学前晚期,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随着儿童言语,特别是内部言语的发展,儿童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分相对减少,抽象概括成分就开始逐步增加起来。当然,学前儿童,特别是学前晚期儿童,虽然开始能进行一些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是他们的思维的自觉性还是很差的。他们还不能像学龄儿童那样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

3.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也改变着思维中言语跟行动的关系。

实验证明:小班儿童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象或表象调节的,言语还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在他做完了这个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言语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就不同了,他能在行动以前就用言语表达他要做什么,如何做等等。这样,儿童的行动就带上了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和对行动的自觉调节作用是人的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我们在学前儿童那里,开始可以明显看到这些特点。

培养学前儿童思维能力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的手中”。这位伟人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其说做父母是个义务,还不如说做父母是项艰苦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更为恰当。巴甫洛夫曾很形象的指出:“从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这一句话道出了学前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是在我国的大多数家庭并没有把学前教育放在重视的位置,而是认为学前教育是件可有可无的小事。只要照顾好婴儿的生活起居就足够了,对他们实施教育无异于“对牛弹琴”,认为那是等他长大以后的事。

1、儿童具体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6岁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观行动思维在他们身上也常有表现,有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了解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家长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实施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了。针对儿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家长可以多带儿童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多看、多听、多讲。让他们用不同的感官去感受世界,认识更多的事物,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为他们开拓思维领域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为抽象思维的萌芽提供充足的养分,进而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而又良好的物质基础。

2、对孩子的思维活动给予表扬。

家长应该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哪怕只是偶尔表现出来的思维活动给予第一时间的赞美、肯定和鼓励,这样做会强化儿童的理念,逐渐地养成意识,并成为一种习惯。正如英国大科学家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对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潜能,拓展思维的维度,因而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二)促进社会教育中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社会对于学前儿童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他们很难理解它的含义,这是因为他们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家庭或幼儿园中进行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儿童的社会教育。对儿童的社会教育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的初步形成,社会规章制度的初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初步了解等等。

1、创造一个充满意识和行为的社会环境。

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充满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使儿童从小就从周围的环境中感受到这种氛围,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意识的种子就会孕育在他们的思维中,这颗种子总有一天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2、构建一个与时俱进的和谐社会。

构建一个与时俱进的和谐社会,让儿童能在一个充满爱,充满欢乐,充满安全感的和谐氛围中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不仅是儿童思维能力培养所需要的,也是儿童成长、教育、发展所需要的。

3、开办创造性思维技能训练课。

在社会教育中开办创造性思维技能训练或举办同类型的竞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该课程采用与孩子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多方面训练孩子的基本思维技能,如比较、排列、分类、推理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思路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概括性、敏捷性、逻辑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孩子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然以基本思维技能为基础。因此,思维技能训练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现在人们提倡的胎教和零岁开始的教育,都在家庭中实施,可以说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

2、单独性。

儿童在家庭中接受的是一个以上成人的影响教育,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则更为突出,施教方式是单独的,非群体的。

3、随意性与随机性。

家庭中对子女教什么,怎么教,受家庭中人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心态与情绪、时间条件、物质环境、家庭生活的运转方式等影响,教育有较大的随意性;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相伴随,多采取“遇物则诲”的方式进行,因此又具有随机性。

4、亲情性。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家长建立了亲子关系,随着成长过程的延续,儿童与家长的关系向着亲密化发展。家长与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均要受到亲密情感的影响。经常表现为儿童从父母的情感状态,如儿童极怕父母生气发怒,怕父母离他而去,为了避免上述事态发生或发展,儿童可以克制自己,接受成人要求;家长则常对儿童感情用事,如对孩子时而溺爱、袒护、百依百顺,时而打骂、发泄激怒的情绪等。

5、持久性。

当儿童进入幼儿园或入学后,家庭教育仍在进行,并未停顿。

6、丰富性。

家庭教育领域涉及范围很广,在不同家庭的生活环境、交往关系、生活方式中,儿童可随之获得不同的教育信息和生活经验,儿童在家庭中学习行为规范、学习知识经验、学习生活技能等。

相关范文推荐
  • 11-04 事故逃逸和解协议书大全(24篇)
    和解协议的签订可以为当事人带来诸多好处,例如恢复双方关系、保护商誉和隐私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和解协议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解决纠纷问题有所帮助。
  • 11-04 安全教育班会方案大全(14篇)
    计划书不仅是工作的指南,也是对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的重要依据。下面是一些成功项目的计划书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同学们认识到交通
  • 11-04 就业协议书补充条款(专业22篇)
    合同协议的有效期限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双方意愿进行明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乙方(用人单位):___________。丙方(学生
  • 11-04 朗诵比赛自我介绍秒(优质15篇)
    自我介绍是建立信任和理解的第一步,它可以让他人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撰写一份出色的自我介绍需要技巧,以下是一些自我介绍范文,供大家在撰写时参考与借
  • 11-04 网络暴力的实践报告大全(16篇)
    实践报告的撰写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反思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接下来是一些建议和经验分享,教大家如何写好一份出色的实践报告。
  • 11-04 退休告别会上的发言(通用21篇)
    发言稿是在特定场合进行口头表达时用于陈述自己观点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使听众对我们所说的内容有更清晰的理解。或许我们需要准备
  • 11-04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方案(热门17篇)
    编制活动方案时,还需要考虑活动的可持续性和长期影响,以保证活动的价值和效益。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活动方案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和指导。
  • 11-04 农机管理个人总结(优秀13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经历,发现问题和不足,并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写个人总结有所帮助。
  • 11-04 国学智慧心得体会(专业15篇)
    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过去经历和未来规划的一种思考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感人至深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 11-04 奉献教师心得体会(通用12篇)
    教师心得体会的写作能够使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师心得体会的案例,希望能给广大教师们带来一些教学方面的启示和思考。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