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大全(22篇)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大全(22篇)

时间:2023-11-16 06:39:41 作者:XY字客

范文范本是我们取得写作突破的法宝,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汲取写作的灵感。

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创新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

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我们认为,任何一所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自己的办学实际,针对自己的生源特点,研究自己的管理方法,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管理。为了实施精细化管理,我们学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明确各自责任。

原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米卢的帽子上有一行字,写的是“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先利用各种方式对学校教职工进行观念培训,要求大家“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工夫”,反思自己以往的工作,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形成精细化管理的舆论氛围。然后,我们通过召开学校事务扩大会议,在讨论的基础上,出台了《西宅小学管理规定》,用这把尺子来加强对教职员工的管理。在规定中,实行“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任务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的岗位责任制。除此之外,大到教育教学行为,小到教师的言行举止,也都给以明确的规定。我们认为,只有严以律“师”,才能严以律“生”,只有老师紧起来,老师才能把这种“紧”传递给学生,学生才能紧起来。

2、重视过程管理。

曾有一著名学者如是说,学习如登山。登山的路径选择,一般有三种。第一种,山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路多的是,自己选择一条上去即成。其乐趣既在于“无限风光在险峰”,又有许许多多个体化的体验和过程性的享受。第二种,是选最好走的路,大家一窝蜂地挤在“预设”的水泥石板路上,这样登山,尚有过程,但个体化的体验少了。第三种,是省事省时省力,坐缆车“呼啦啦”直奔主要景点而去。这样“登山”,不仅没有个体化的体验,连过程性也被省略了。

其实,学校管理也如同登山一样,老是走第三条路,只重视结果肯定是不行的。走第二条路,缺少“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这样的管理既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也不利于管理者个性的张扬。结果是重要的,过程也十分重要,我们应尽可能走第一条路,在“过程管理”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在“过程管理中”享受结果的快乐。新课程改革不是提出了“三维”目标吗?其中,“过程与方法”首次作为一个教育目标提出,这意味着教育将普遍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我们的管理也要跟上这一转变,必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行动(如听课、笔记、作业、提问等),关注学生的每一天,甚至每一节课,构建学生的成长记录。

3、坚持制度管理。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是学校多年来的重要工作方法和管理经验。完善教师督导、综合管理制度,突出反馈环节;强化中层目标管理,建立中层述职和群众考评制;完善考核、职称晋升等制度,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完善每年一次的财务内审制度和行风监督制度;加强行风建设,严格收费管理,管好用好有限经费;完善公物财产的保管赔偿制度,制定各专用教室的使用细则;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建立教师定期体检制度。

4、加强监督力量。

文本转化为学校组织成员共同的文化,让师生员工从依赖规章守则转变为能够习惯地、自觉地遵守制度。为此,我们学校设置了一个“监督组”,监督组直接对校长负责,担负起全面检查、监督的权利,发挥对学校管理的监控作用。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对责任人通报检查结果。学校的各项检查做到标准明确,检查结果在校园公告栏上及时公布,以增强透明度。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质量提出更高的需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于社会的需求不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关系。面对不断改革的社会环境,一定要改变原有的被动式教学方法,做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关键词:自学考试;职业教育;结构优化。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具备开放性与灵活性的自身优势,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高等教育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存在一定的应试教育倾向。学习者缺乏实践经验,技能水平也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专升本模式的构建等,办学模式逐渐趋于多样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一定会受到自身因素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之间的衔接,可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

一、自考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优化。

(一)促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新的科学技术逐渐地被开发与运用,社会对一线劳动者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在人才聘用时不但对技能提出了标准而且对学历也提出一定要求。当前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步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模式的推广打破了这一现状,自学考试不但是国家考试,而且是一种继续教育,将培养目标定性为实用性和职业性。与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在实训、管理、技能培养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开展自学考试模式可以促进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专接本”打破了原有封闭的教学状态,把自学考试与高职教育相对接,相对于普通高职教育,增添了实践教学环节,解决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难题。“专接本”课程设置方面对学分认证方式进一步完善,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培养,实现了自学考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从实践方面看,自起,江苏省筛选了一些实用性强、社会需求量大的相关“专接本”项目。主考学校在已经开设的本科专业中选取相关的“专接本”专业,面向全省的高职院校开展对接工作。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自开始与南京工程学院对接“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已经连续进行了五年,学生毕业通过率一直在90%以上。

(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在自学考试中的“专接本”模式能够发挥本科学校与高职院校各自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互惠互利。作为本科院校,由于主考的是本校最具优势的专业,所以在体系构建、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具备最优质的资源。而高职院校在实践与培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专接本”模式的开展,可以充分地将二者之间的教学资源优势融合,为专科生提供提升学历的渠道,促进专科学校完善校风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对于主考院校来讲,可以通过调研、督导等方式来进行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与办学实力,帮助其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三)提高就业质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难问题已经普遍存在于各大高职院校。全新的工业技术在不断地更新与运用,企业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操作技术,而且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职业院校主要为生产一线培养人才,“专接本”模式的实施可以使考生通过高职专科教育来提升实践技能,然后通过自考教育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从根本上拓宽了实践技能的范围,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自学考试“专接本”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拓展办学渠道。

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学考试中“专接本”模式的实施,首先要拓宽办学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位与学历。高等教育的自学考试可以尝试建立学分制教育,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进行学分互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办学渠道,通过多种方式来满足考生和社会的.根本需求。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发展逐渐向信息化、工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实施,以开放性的特点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结构方面都比较灵活,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时代性。为了确保各学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国家需要及时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现状与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机制,真正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开辟一条全新道路。

(三)改革评价机制。

自学考试主要是通过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最终核心体现在国家考试上,所以一定要维护其严肃性与权威性。这种考试制度的主要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与职业型,所以评价机制要不断地改革与完善,加强对教育过程的重视,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把考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个人素质等因素全部列入对学生的考核范围,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不断推动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实现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结语。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我们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早已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成果颇丰。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同样是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各种各样的问题挑战相互并存的,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矛盾体中得到创新发展的。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亟待我们创新工作思路,依靠改革,破解难题,推进工作。

一、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职普发展不平衡,比例严重失调。以我市为例: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在全民义务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小,职普比例严重失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导向的双重影响,人们普遍重视基础教育,而轻视职业技术教育;其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尚不够健全,措施办法还不到位,学生对口升学面狭窄;其三,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的孩子都希望跳出农门的思想观念根深蹄固,出现职业技术学校涉农专业招生难的现象长期存在。

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教师严重匮乏。其一,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大都是由基础课教师通过转岗而来,他们尚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过程,学校一部分教师难以适应目前岗位的教学工作,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其二,学校外聘专业课教师工资费用较高,学校无力长期承受这样的资金压力;其三,外聘适宜的大学生来校任教,人员编制问题往往有无法解决,一些志愿到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学习用人方面又求之不得的人才无法迈进学校的门槛。

第三,实践实训设备不足。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学设备落后和教学设备不足的现实问题,如汽修、数控等等专业对实际技能要求比较高。但是由于实训实践课的严重不足,课堂教学远远多于实践教学,使学生专业技术不精,实际操作能力差,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缺乏,难以满足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

第四,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标准过低。学生学非所用的现象非常严重,专业对口率不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主要培养从事生产和经营一线的操作技术或经营管理的人员,他们就业的最大优势就是专业技术特长,而从就业的实际情况看,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更换岗位较频繁。毕业生经常更换工作岗位已成为家常便饭,一些毕业生试用期未满就更换了岗位。毕业生工资福利待遇较低。毕业生初次就业工资标准仅仅在全市最低工资线上,就一千五、六百元。

第五,用人单位用工持证上岗不到位。用人企业在招录工人时往往没有依据劳动法办事,部分工人无证上岗。这样势必造成培训不培训一个样,有证无证一个样,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第六、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结构性调整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坚实基础,客观上要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的大量涌现。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企业用工的“技工荒”和大量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就业难”。

二、对改革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第一,从实际出发,整合职业技术教育公共资源,创建县区级公共实训基地,切实解决培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对职业技术学校全面进行调查摸底,作出评估。对已经停止招生的或生源非常困难,发展前景并不看好的学校要进行撤并重组整合。600多名在校生、6000余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和实习车间,各式车铣刨床、焊机60余台,学校免除了农村生源的全部学杂费,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年还能获得元助学金,毕业学生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这就是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职教中心,靠政策扶持、行业助推、就业通畅。

第二,从体制上深化改革,解决专业课教师匮乏问题。职业技术教育迫切需要教学和技能都过硬的双师型人才,应改进招聘录用办法,千方百计吸引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到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其一,安排教师到生产基地学习充电、进修实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人人争做双师型教师。其二,科研院所要定期为教师进行培训授课,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工作水平。其三,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学校对教师的需求状况,集约优化教师资源,统筹分配各专业教师。其四,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根据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分析行业发展用人需求,设置相应对口专业。

第三,改革职业技术教育考评管理,创新考核机制。切实加强对教师的业绩考核管理。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实训。所以对教师的工作考核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是更加注重对实践实训的考核。不妨可以参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增加实践实训考核科目,推行理论实践双评制度;职称评定中提高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训课的授课时间的考评权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对毕业生的考试和考评。要改变过去的唯分数考试,可以借鉴交管部门考驾照管理方式。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进行县市区范围内的统一考核,合格后方能获取毕业证书。

第四,多措并举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采取特岗教师待遇;定期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和劳动竞赛等等。

参考文献:

[1]李香钻.让职业教育永远走在春天里[j].中国政协,2014(15).

[2]刘文娅.浅谈技能大赛主推职业教育发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6).

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创新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2011年12月13日至14日,我有幸参加了南昌市工商局新考录公务员培训班。作为一名刚进入工商系统两个月的新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培训班开幕伊始,江西省工商局副巡视员、南昌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东庚同志给我们做了《公务员靠什么燃烧激情》的动员讲话,刘局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工商转型阶段时期工商行政管理所处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提出了思路,找准了方向。特别是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机遇等与我们工商人工作紧密相关的问题做出了简要的阐述。这次为期两天的培训,给我的感受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管理、落实、创新。

管理。

核意愿调动难等难点入手,注重权责明晰量化,实现机关考核指标设置的科学化。为建设服务型工商真正做到了“有为才有位”。

落实。

为有效推进绩效考核对整体工作的推动作用,如何落实数字绩效考核便成了重中之重。刘局长在《公务员靠什么燃烧激情》里谈到了“五化”有的放矢地化解了这个难题。特色在“数字化”,一方面强调考核内容的量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考核数据的采集、归总、分析和评分;核心在“个性化”,强调考核机制因人而异,改变了以往“千人一面、万人一表”的考核模式;魅力在“关联化”,体现在公务员之间,甚至是部门与个人之间的考核成绩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团队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关键在“常态化”,通过建立月度、季度和考核制度,实现了考核的连续化、长期化,避免了“考核一阵风,考完就轻松”;绝招在“严肃化”,落实的关键就在于考核结果的严格兑现,把职位升降、福利待遇、个人收入、荣誉处罚与考核结果紧密结合起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决不讲情面、开后门。有此“五化”的配合,南昌市工商绩效管理实际上构建了一种“落实——改进——再落实”的持续改进机制,从而为不断提升执政能力提供了一条创新之路。

创新。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既持续发展,又能低成本运行。为此首先需要整合好监管资源这一关键性载体,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价值作用。通过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考核,做到标准管人、机器管事,将人、制度和科技有机结合,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动态管理、量化管理和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实现了运用高科技手段,达到高质量考核的目的。第二实行效用化考核,创新绩效管理奖惩。注意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系统人才培养依据,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让庸者懒者让其位,让失德失职者失其位,让能者勤者居其位。通过绩效管理导向作用,打造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多干事、干成事、干干净净干事”的基层工商队伍,提升工商监管服务效能。

“天地合同,取法为民”巍然立在南昌市工商局的正门,证明了南昌市工商局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决心。作为一名工商新人,我更要做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思想准备,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将自己的激情燃烧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

近年来,职业院校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学校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实践操作,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获得很多荣誉。

一、树立为社会服务意识,紧贴企业生产发展。

开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国家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互联网、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具有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日益加剧,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就必须紧紧围服务社会这个宗旨,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充分发挥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当前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大纲等方面需要改革创新,因该紧跟市场、服务市场。要牢固树立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观念,适应体制转换对学校带来的影响,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市场、适应市场,积极为企业提供合格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着力培养学生的技能。

近几年来,社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也不断挖掘办学潜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存量和优势,着眼于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相接合,“传、帮、带”,教学上下结合的立体办学模式,以及质量求稳,发展求活的策略,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种层次的技术型和实用型技能人才。

1.对准岗位设专业,加强需求调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深入到各企业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同时,通过在不同企业工作的学生反馈所学专业技能与岗位适应度等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社会需求,不断开发新的专业。以岗位技能要求设专业的目标,要紧跟市场合理灵活开设专业的模式。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源地、录取成绩、性格差异较大等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学校在教学方法上也作较大突破,除了采用常规教学外,还大胆尝试新媒体教学、行为引导新型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法。校内实习基地方面,尝试性的使用灵活的互教互学的“师徒制”方法,使学生优势互补,并要求学生带着生产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参加实习学习,学员们学以致用,解决了许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难题,让毕业生都能找到合适自己岗位的工作。

3.增加设备投入,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的实习条件。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饭碗”教育,就是要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它必须要以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线,解决好技能培训、实习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民办职业学校的经费也捉襟见肘。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忽视职业教育的真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加强岗位能力培养。不断的更新教学设备硬件及软件,使实训培训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职教团队。

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使培养对象获得进入社会前必须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而这种技能的习得,除了要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外,还必须要有过硬技能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的硬件可以通过用钱在短时间内买到,而过硬的教师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培养。为此,我们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开阔教师眼界。要加强和国内外大型企“校企”联合办学,在合作期间,要培养大量的教师。为了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保持稳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国内外(职业教育较好的)合作机构,把教师们送去各大型企业培训、进修,到国外培训。使他们开阔了眼界、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距离。

2.积极参加各种大赛,促进教师提高水平。提高教师的技能,每年都要主办各种不同的职工技能大赛。这既是我们了解企业需求的好机会,又是我们要求教师提高技能的好时机。

3.积极参与企业实习,提升教师技能水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是以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积极安排教师参与企业实习,如参与企业的数控机床改造、见习企业的工段长、车间主任、现场工艺员等,使教师们在掌握企业岗位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指导学生必要的技能。

4.对专业教师进行“双师型资格”、“双师等级”资格认定。学校要开展名师工程建设,坚持每学期评出名师,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在师德、工作态度、业务能力、教研能力、协作精神、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以确保教师在教学、实训质量。

5.聘请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聘请一批在企业或知名的高级技师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改善了教师队伍的结构,降低了教学成本,保证了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定岗培养和委托培养项目中始终有高技能教师任教。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就业的重大举措,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新机遇。只要我们紧跟社会,服务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开展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加强体制改革,探索教育创新,我们的职业教育事业一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

摘要:本文就选择性课改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了观点阐述。在职业教育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课程的重设,专业教学内容向专门化、精细化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对较自由。因此,作者通过分析提出,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及信息化手段来实现。

关键词:选择性课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越来越高,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会带来信息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尤其在职业教育中,信息化教学对各个专业及教师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会带来新的挑战。

一、信息化教学的优点及意义。

信息化教学是指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及网络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现代化工具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学科特点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互动化。信息化教学对比传统教学来看,它扩展和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范围,提升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还有指导、计划、统筹、评价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整合知识,内化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信息化教学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教学也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坚固的基础理论。

二、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教学改革突破了时空限制、思维限制和教师角色的改变,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带来挑战。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传授知识技能,而是要做好知识的引导,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环境中自主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如何转换教师的角色,如何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动力,如何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何开展校本教材及课程的研修,如何善用信息化进行教学创新等,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同时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角色行为也提高到了一定的要求:善用技术、善用资源、善用设问、善用教法、善于评价、善于沟通、善于入群等。目前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教学改革主要有视频微课、翻转课堂等。“微课”是指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小型课体。视频载体主要记录教师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展现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方法。“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也是教学重点或难点的重要呈现,它主要包含与该教学主题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素材课件、练习测评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教学组织关系和独特的呈现方式共同构建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鲜明的资源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不是传统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设、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而是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创新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是对传统教学资源的补充和拓展。翻转课堂一般被称为“反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前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引、微课、课本、学习任务等学习资源,学生按照学习指引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也可通过平台记录下不懂的地方和问题反馈给教师;课内成为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教师通过学习的平台统计出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给出评价,并整理学生需要解决但又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由教师创设活动情境(自主探究、小组协作解决、教师答疑)来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随后教师再通过课堂练习测试,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可再布置拓展练习,提升知识,深化课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所以“翻转课堂”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递与灌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化课堂,创新思维,让学习内化自身的需要,构建知识结构。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能。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的授课知识。并且课堂和教师的角色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去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自主探究。

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应做到以下方面内容:教育思想的信息化,从班级批量化的教育到信息化、小班化、个性化、人本化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校要创建各种分布式的、超链接的、多媒体化的、智能化的、开放性的多种教育教学资源库,使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实训室、阅览室等全面网络化、智能化,学校要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最优化;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开发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水平;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努力构建信息化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及知识的学习、掌握、评价等进行教学模式过程的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信息化,提高各种应用于教学软件、硬件的信息化技术含量;教育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学校要创设丰富多样的、个性化、合理化、美化的信息化环境。

四、新一轮选择性课程改革给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带来可能。

新一轮的选择性课程教学改革给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分层、走班、自由选课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自由选择性课程会带来课程的丰富性,课程内容更细化、专门化。分层教学,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兴趣。自由选择性课程会带来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可能,同时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及课程专业特点提供一定自由选择课程。那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课程整合的能力,课程的丰富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班化教学及课程整合都给信息化教学改革和创新奠定基础和带来了可能性。尤其是一些微课视频,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通过上网学习“微课”来完成,它需要学生具备高度的学习自觉性。那么选择性课程大多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为课前自主学习的实现提供可能。小班化的教学为翻转课堂的课内问题探讨及小组讨论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信息化应用的可能。丰富的课程资源及课程整合,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学校教师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空间是自由的,我们完全可以构建自己的信息化校本课程。尤其在职业教育中,课程改革带来课程的重设,专业教学内容向专门化、细化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对较自由,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及信息化手段来实现。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求就业与升学并轨,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发展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每一课程都设置相应的学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取相应的学分。如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更好地信息化,以下方法或许可以值得一试。第一,网络自学模式,如艺术欣赏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视频,利用网上现有的资源,如名家名画欣赏,教师对课程进行前期的重整,开通网络课程,利用网上的视频资源如艺术家的简介及艺术特点介绍、名画赏析等,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行观看视频,完成相应的作业,教师对其作业进行网上批改,在线评价完成课程教学,使学生拿到相应的学分。第二,课前自主学习,实现翻转课堂的可能,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微信,或开发相应的课程网站,如美术手工教学,建设网络课程,将每一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制作成视频教学,并设置一定问题,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的技能知识,再在课内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一定考评,解决较难的技术问题,最后通过课堂作业(技能训练)掌握技能知识,教师将学生的作业评价反馈到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看自己的作业评价结果,了解作业的不足地方,教师同时上传优秀作品供学生学习欣赏,形成一定的图片库,日积月累,会形成强大的课程资源库。第三,建立课程网络电子书,教师可以根据现有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课程内容重组,将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知识掌握的难易进行编辑,将课程内容按照学时进行编排,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含义,基本技能讲解,技能应用要点,操作步骤,问题解释,作业内容,评价标准,如美术手工的卷纸造型,包括卷纸的含义及特点,卷纸的方法及要点,卷纸的变形方法,卷纸的造型技巧,图片赏析,作业内容,作业评价等。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电子书,掌握知识技能,完成课程内容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教师在课内对学生的作业过程进行指导。当然,课程网络电子书相对教学技能较简单的课程内容或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能很好地进行。第四,游戏闯关模式,游戏闯关是根据游戏的特点,设置关卡或作业题(技能题),学生通过打游戏的形式,层层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每一关卡上设置一定的知识内容及技能要点,让学生通过自学模式。每一关设置一定的评价及奖励机制,通过一关游戏拿到一定奖励积分,当学生遇到问题无法突破时,可以寻求帮助,或求助于教师及同学,整个学期下来能把游戏打通关了,就表示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获取相应的学分。当然游戏闯关模式更适合技能性较强的项目技能学习课程。当然,信息化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尤其是课程前期的准备需要教师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如果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就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如果教师在驾驭各种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能力上不能够完全具备,或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情况预备不足或课堂随机应变能力稍逊时,就有可能无法很好地掌控课堂的进展和出现的局面,这也会给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带来困难。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直接提供教学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他们自主学习探索活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控制支配的地位明显地降低了,学生探索性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能会失去以往的教学权威地位,在这个丰富的环境中,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出乎意料的情况和难于预见的问题,教师有能力必须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学生的问题能及时解决。

信息化教学会带来信息资源的丰富、教学资源的整合,信息量、知识量增大,各种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实现个别化教学的可能,并且也有利于因材施教,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发展。但是信息化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有些学校可能难以实现。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求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不断更新和升级、维护,学校的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也不平衡,有些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学校无法全都具备购置必要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即使有些学校能够购置目前流行的全部现代化设备,具备上网的条件,但要能够支付起每月的网络信息费,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此外,先进的教学设备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要求也较高,一些学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每位教师都可以自如地驾驭先进的现代教育设备,这些都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施行带了阻碍。

参考文献:

[1]范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8).

[2]高铁栓.试论信息化教学模式[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5).

[3]贾小云,刘海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比较[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

介绍职业教育中的定制班模式,指出定制班模式下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创新主要体现为: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更为考虑地方需求、培育内外兼修型人才。

当前,职业教育在我国获得充分重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培养出来的大批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一些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之间开启定制班模式,根据企业或者是客户的需求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在定制班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它也呈现出和其他教育不同的特点,比如根据企业客户对人才需求来培育,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外兼修,所有的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稳定发展,提升了学校人才的就业率。具体来说,定制班模式下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受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是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点在职业教育的目标上体现得更为充分。企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十分庞大,尤其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人才在企业中深受欢迎。但是很多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这其实就是职业教育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而解决这种问题关键就在于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也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学校在推广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秉承着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根据企业的需求设定教育的目标,开设相关的专业,同时关注社会需求,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实用性更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分组审议的过程中,多名常委会委员认为,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政府承办,所以多数企业对其参与度不高,而职业教育想要获得充分的发展,就需要让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地释放出来;职业教育学校需要和企业拓宽合作领域,一方面根据企业需求来培育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将人才派遣到企业内部实习,丰富人才的实际工作体验。尤其是在对人才培养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做好学校教育和企业的对接工作,定制班模式更能够适应当前这种需求。确切来说,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对接其实就是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紧密结合,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来选择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向,让每一个人才都有用武之地。这种定制班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势十分显著,一方面它充分满足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保证人才的就业问题。很多职业教育学校按照这种模式来培养人才,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开设了各个专业的人才,随着这些专业中人才获得实际岗位,这些专业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品牌专业,可以说,这种教育模式也提升了教育所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这样的职业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之间也应该让合作方式更加的多元化,比如企业和学校之间就人才培养签订相应的合同,根据当前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来对职业学校提出一定的人才培养要求,规定相应的时间中培养人才的数量和程度,如此一来企业所获得的人才就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企业可以在职业教育学校中设立奖学金,对于一些表现优秀的培养生或者是毕业生给予丰厚的奖学金,奖学金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有助于激发更多人提升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不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好处,而且对于企业获得更多的优秀人才也很有好处。另外,企业也可以将内部职业输送到学校中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再次学习,如此一来,职业教育中培育的人才就会有更高的社会适应性,而企业也获得了更充足的发展动力。

二、更为考虑地方需求。

当前,我国的人才流通现象十分的显著,这种现象一方面迎合了当前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一定的问题,即很多人才在当地很难找到理想的就业机会,久而久之,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因为人才的匮乏而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地方性的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就需要对当地的人才需求给予充分的考虑。所谓在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地方需求,指的就是人才培养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地域在发展中会对人才有不同需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一些地域偏重于农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有的地域对于服务型人才需求较多。有一些地域则对加工人才需求较多,职业教育培育人才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不但能够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避免了人才流失,有助于地区经济繁荣。

职业教育创办过程中保持特色和创新,就应该以服务地方为基本理念,人才培养方向、数量和个性的根本依据应该建立在当地经济发展和调整升级上,真正地实现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等一体化,体现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特色和职业特色。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和经济社会的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教育目标的制定就是根据实际需求而来的;从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人才培养过程并未和地方性需求紧密结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业教育中的人才质量,而定制版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则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和其他的培养模式相比,它操作起来要简单很多,可以对培养的.人数有一定的规定,而对于职业培育的程度也更容易掌控,因此更加容易培育出真正优秀又能够促进地方发展的人才。这既是定制班模式的特色,也是它的创新之处,更是符合实际需求的明智之举。

三、培育内外兼修型人才。

企业十分看重人才体系的稳定,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成本和日后的发展前景。因此,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不但看重人才所具有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同时也会对人才是否有稳定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做出一定的考量。在定制班模式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企业往往付出了一定的成本,因此更为看重人才培养成功对自身的回报,不但要求人才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而且对人才就业的稳定性提出要求,确切说来,企业所需要的是一些内外兼修型的人才,就外来看,人才具有定制班培育所传授的高超的职业技能,而就内来看则在就业观和世界观,对职业岗位十分的负责认真,对公司十分的忠诚;内外兼修型人才不但掌握了职业教育知识和技术,在价值观和就业观念上较为稳定,进入企业之后更倾向于为企业做出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赵少华认为,和人才的专业技能一样重要的是人才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一个优秀的职业教育人才不仅要有足够专业的实用性技术,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就目前来看,一些企业人才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稳定性不高,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在定制班模式下的职业教育中,一方面会更为注重技能培养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也会更加关注人才的个性需求,能够真正地实现人才和岗位相匹配,从而提升了人才体系的稳定性,最大可能地避免人才流失现象。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一方面注重对人才实用性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更为看重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帮助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才体系的稳定流通。

总之,我国的职业教育在20多年时间中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大批实用性优秀人才。职业教育中的定制班模式有极大的发展前景,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就在于根据企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育人才;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招生、培训课程到实习,定制班中的职业教育都会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能够在知识理论和应用技术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在实际就业中也更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更容易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同时定制培养模式下的职业教育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性人才,未来这种定制班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创新也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更强大的经济引擎。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

新加坡以国际化发展为战略,以低成本与高效率的投资环境为依托,吸引跨国公司与人才,弥补其资源与技术的不足;同时透过各种奖励政策,鼓励民间创新、劳动力升级,经济发展迅速。职业教育方面,新加坡目前有1/4的学生选择工艺教育学院,青年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堪称世界上最成功的职业教育系统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本文旨在介绍新加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状,并探讨新加坡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特色。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发展与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新加坡已经实现了从“早期工业化”向“新工业化”的过渡,经济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程度非常高。与此相适应,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革新。

1.推行“工读双轨计划”

随着新加坡经济发展和转型,新兴产业不断出现,这对劳动者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提高在职人员的技能,新加坡理工学院于1991年7月开始推行“工读双轨计划”。学生利用一天工作时间、一个晚上以及周六上午在学院上课,其余时间则在公司一边工作一边接受培训。学生必须完成4年的课程才能获得理工学院文凭。“工读双轨计划”促进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扩大了办学规模。

2.国家工艺教育学院代替了工业与职业培训局。

1992年4月1日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工业与职业培训局改组为“工艺教育学院”,隶属于工业与职业培训局的职业专科学校改组为“国家工艺教育学院”。国家工艺教育学院具有五项新职能:第一,对学生进行就业前培训,扩大较高层次的培训课程范围和设计新的课程内容。第二,为在职工人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第三,鼓励和协助更多公司设立内部训练中心。第四,颁发证书,认证新的技术和技能,尤其是与服务业有关的技术。第五,为雇主提供员工培训的咨询服务。

3.推行“产业培训计划”

80年代初,南洋理工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在职业与工艺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教学工厂”的新教学模式。随后,南洋理工学院制定了“产业培训计划”,把在职培训和学习有效结合。学生从第2年起,必须在校内的教学工厂、企业中完成校内实习计划,然后到不同的企业进行3~5个月的实习。这一计划已经在新加坡的各个职业院校中推行。

4.实行“混合型学徒计划”

1992年7月开始实施的“混合型学徒计划”规定,私人企业的学徒必须先到国家工艺教育学院接受3~6个月的集中培训后方可进入公司学习,每周还要接受一天学院培训。对学徒的集中培训,一方面可以节约教育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短时间内提高学徒的技能。工作与学习相互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徒对工作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对照理解。

5.推广“见习生计划”

“见习生计划”由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提供。企业选送新聘员工到学院接受为期3~6个月的集中培训,再回到企业进行“半工半读”:每周在企业工作4天,到学院学习1天。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从企业聘请培训员,并且要求企业安排见习生到不同岗位轮转学习,由培训员负责见习生在企业工作过程中接受系统化的实务训练。学院也定期派教师到企业检查见习生的学习情况,并与企业培训员一起就见习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新加坡以国家战略的高度,全面考量劳工、雇主、政府三方利益,形成共识,快速建立完善的成人继续教育与就业培训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人力资源变化的挑战。其教育制度设计的原则是精英教育与全民教育并重,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具有良好的就业技能。

1.以战略高度看待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新加坡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战略,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制,逐渐改变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设立负责全国职业培训工作的专门机构、规定中学课程应学习职业课程、以立法方式使职前培训制度化。实行全国统一的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制度,使其与个人就业、收入、晋升紧密联系。设立全国技能发展基金、建立专门人才评估制度、对教育的投资,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加。

2.以先进的理念指导职业教育发展。

新加坡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发展的支撑,特别是以职业教育优先发展为其基础。新加坡政府一贯秉持的教育理念科学务实,不仅要能培养科学家,也要能培养技术工人,这是其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中的实务训练,其目标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企业创造效益。因此,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学校提供最新型的专业教学设备,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

3.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现代双元制职教模式。

新加坡充分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职业院校广泛采用“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即学校按工厂模式办,工厂按学校模式办,这是新加坡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学校、教学工厂、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使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对企业工作岗位的`适应力更强。

新加坡从1981年即开始在中学实行分流机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形成“双轨”,但与此配套的是普教与职教之间的互通和衔接机制,丝毫不影响学生向上的学业晋升路径。理工学院或艺术学院毕业生可以报考新加坡及国外大学的本科;工艺教育学院的优秀学生可转入理工学院研修文凭课程;初级学院或高中与职业学(院)校的学生也可以双向流动。许多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成就,高中后选择先进入理工学院学习一项技艺,之后再进入大学深造。

5.建立了教育学历与资格证书的对应机制。

新加坡的资格证书系统是与其继续教育与培训系统相适应的,目的在于构建新型的产业职能,学历与资格证书相互对应,激励员工参与培训,提高技能与学识。例如,员工的初次工资是以学历为基础而确定的。国家还规定,国家三级公务员证书、三级技工证书、一年或二年的职业培训证书和其它培训课程毕业证书都相当于初中毕业证书。国家二级公务员证书、一级技工证书则相当于大学毕业水平。这样就使持有职业技术资格的员工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起始工资。

6.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养形式。

从承担主体而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各级政府承办的成人职前培训。第二,政府和企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职业技术培训,政府和企业分担培训成本。第三,海外培训,包括外资或合资企业新进员工到投资国或技术先进国家进行培训,以及政府选拔青年员工进入跨国公司见习或岗位学习。第四,政府与别国的跨国公司举办的国际联合培训,培养高级职员和技术人员,比如前面提到的与法国、德国合办的法新技术学院和德新技术培训中心。

7.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新加坡的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培养专业教师团队,聘请的教师一般都要求具有3~5年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对教师的培训已经常态化,以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专业能力,保证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例如,南洋理工学院就持续提供机会和经费,要求教师每年有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学习进修,可以到企业学习,也可以海外带薪深造。

8.成立专门机构推动职业教育。

新加坡政府主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构几经变迁,但核心职能都是推动职前教育和在职员工的教育与培训。除此以外,新加坡还成立了其他的培训机构,比如,公务员培训学院、教育学院、劳工研究学院,分别负责培训公务员、中小学教师及行政部门工会领导等。目前,新加坡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职前与职后并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

政府通过征收技能发展税,建立全国性的技能发展基金,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负责基金的管理与使用。基金一方面能够为职工培训提供经费来源,使雇员获得培训机会,随着技能的提升,雇员的收入也可能随之增长;另一方面,技能发展税对雇主也会形成倒逼机制,促进雇主对低技能员工进行培训,客观上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需求。

新加坡成功地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有力地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在总结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批判性思考。

1.如何确定分流的时机。

新加坡教育体制的设计,原先基本参照德国,学生在小学四年级(10岁左右)即要按照双元学制的要求进行分流,这在新加坡国内也一直存在争议,后来进行了调整,小学前4年均为基础阶段,此后2年为定向阶段,但六年级毕业时仍然要进行分流,选择进入“普教”和“职教”双轨中的一轨。虽然此后在每个阶段都提供了相互融通的桥梁,但是,这种单纯依据考试成绩进行未来发展路径的强制分流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考虑到儿童个体发展早晚的差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发展,仍需要进行探讨和观察。

2.如何建立长效的职业生涯辅助机制。

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职业生涯做准备。新加坡建立了小学后“职教”与“普教”的分流机制,以及配套的“普教”与“职教”的转换和衔接政策。这样就造成学生及家长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不同时期,都面临着关系到升学、就业、再学习,以及职业或岗位转换的选择问题。因此,如何协调学生和家长在分流、转换、职业生涯发展等关键问题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建立起实时的、长效性的辅导与协助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3.如何弥合职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缝隙”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为产业界培养高级技术工人,除了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形式以外,职业教育院校内部也以“教学工厂”的形式,以使实际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融为一体。然而,教学环境终究不是企业环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德国也面临着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逐年下降、学徒素质不佳,以及精细分工导致的过度专门化和缺乏弹性等问题。这样的问题,新加坡也同样会面临,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或许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再思考和再创造。

4.如何在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之间寻求平衡。

新加坡虽然实行的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流的“双轨制”,但由于两者间可以实现弹性互换,从而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紧密结合。发表的wolf报告曾经指出,学生过早分流容易造成年轻人的母语和数学等基础能力不足的情况。然而,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国际排名,新加坡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学科的表现优异。那么,新加坡是如何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保持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值得更加深入地,尤其是在微观教育与教学层面的分析和探索。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

由于政府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干预力度过大,使得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再加上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划与控制过于具体,从而使得其自身的创新积极性得不到全面的发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工作受到限制。所以说,要想更加全面而又具体的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工作,就要求其必须及时的转换管理模式,降低政府部门的控制力度,来促使其能够更加自主的探寻相关的创新改革方法与政策[5]。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更好的环境与服务,来促使地方的建设活动能够更加全面的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全面配合并相互促进,努力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与水平。

2.2建立起全面的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理念。

现阶段,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影响作用,使得人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全面的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促使其形成更高的社会竞争力,就要求其在全面进行观念创新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管理理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过程中,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努力提高自身在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其能够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2.3努力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努力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是改革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将其内部的各个管理机构依据其实际的.职能作用,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并确保各个层次之间能够对其自身的责任与分工进行深入的明确与掌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进行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时,必须要充分的依据其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并全面的结合其特有的地域特点,将自身的教育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水平。

3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管理系统,不仅仅是用于促进学校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其内部管理质量合理提升的重要方法。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往往还缺乏清晰的管理权限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先进的改革理念,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时,要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并进一步建立起全面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理念,来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从而确保其能够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更好的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工作。

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创新论文

近年,校企共建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已经成为共识。职业院校通过与当地行业协会、企业紧密合作,创新办学方式,在人才培养中显现出极大的优势。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如何在校企共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机制,突破瓶颈,办出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需要迫切思考的一个问题。

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组建了一大批高等职业类学校。,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和招生就业的改革,河南的职业院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河南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河南省共有920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招生63.30万人,在校生173.87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8.74%和47.44%;高职院校73所,招生24.89万人,在校生72.19万人,分别占全省高校的51.95%和49.42%。多年来,这些职业院校为河南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了许多有用之才。但是,由于河南的工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理念落后,办学条件不足,大部分职业院校缺乏清晰的定位和办学目标,忽视对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当前,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级专业技能性人才的需要也与日剧增。职业院校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河南省虽然是人口大省,却并非人才强省,要实现中原崛起,需要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开始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此,以河南省为例,对我国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共建运行机制的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一)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职业类高等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但是在河南真正办出特色的并不多见。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只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一味模仿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希望升格为本科院校,却忽视了职业类院校应有的特点,职业教育的特色越来越淡。职业院校应立足于自身,不应将学术研究和学术教育作为自身发展的方向,而应努力培养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人才。此外,还要结合地方特色,发展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使学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办学经费明显欠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但是,当前河南职业教育的投入却明显不足。据统计,大部分高职院校每年收到财政划拨的经费,维持在30%左右。这不仅与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学校无法相比,也和国内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相去甚远。这一现状使河南职业院校无法在校内基础设施、实训场地和师资培训上得到长足发展。由于缺乏经费,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工工资、福利待遇也得不到相应保障,部分学校不得不把办学成本分摊到学生的学费当中,使了职业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三)师资力量比较匮乏。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类院校不仅需要那些会上课、会教学的老师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还需要更多具备实践经验和真实本领的能工巧匠手把手地传授职业技能。为此,职业院校应该提倡“双师型”教育。目前,河南职业院校中“双师型”依然比较匮乏,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河南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科学校、技校整合组建而成的。虽然学校的层次得到了提升,但是办学主体和教师却没有太大变化。数据显示,河南众多高职院校中,生师比不足20:1,距全国高等职业学校15:1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大限制了学校的发展。

(四)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创新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必须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使“教”“学”“做”真正融合。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是基于生产过程的教,“学”是基于生产过程的学,学生在生产过程中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完成工作流程,是掌握应用技能的必然途径。所以,职业院校要将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重点内容。然而,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河南省现有职业院校中,有实训基地的还不足一半。虽然也有部分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定向培养机制,但是仅限于少数专业,不能覆盖其他专业。由于缺乏实训基地,学生所学知识只能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认知上,无法转化为实用的工作技能。所以,大力发展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支撑。

(五)生源质量限制发展。

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良好的生源质量。但是传统的招生制度下,职业类院校在却处于录取批次的末端,经过一二批次的筛选,好的生源剩余较少,大部分被招进来的学生都存在文化底子薄、学习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强、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明显处于劣势,教师教学也存在严重困难,难以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河南职业院校的招生数量也出现了日趋减少的趋势。以中等职业院校为例,共招生77.19万人,20招生68.02万人,则招生63.30万人。由于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缺乏重视,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日渐滑坡。所以,如何突破政策的瓶颈,引进优质生源,是职业院校对当前招生政策提出的一个重大挑战。

(一)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了提升河南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首先就要改革落后的人才培养思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为各行各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这既不同于本科院校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目标,也不同于中等职业院校培养技术工人的目标。因为高职院校不是普通高等院校的翻版,不能把本科院校的培养理念复制到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高职院校要以职业为导向,要了解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特点,贴合市场需求。而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区别,就表现在要求学生不仅“一专”,还要“多能”,虽然二者同为职业教育,但高职人才的培养不应局限于具体岗位、工种这种狭小领域,而是要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北美的cbe人才培养模式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所谓cbe,即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需的全部能力。这一培养理念并非只传授某种具体技能和操作技术,而是把职业培养看作一个系统科学的内容。河南的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避免抓小失大,使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改革中职教育“螺丝钉式”的小工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职业能力定位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真正成为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亮点,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倡工学结合。这方面也可以向德国学习有益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采取“双元制”的教学模式,一是职业院校,一是企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分工,分别负责学生的理论传授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在学校完成,而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的练习则在企业里以生产劳动的方式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互补互用。此外,政府还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监控校企合作,凡是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可以面交部分税务。在这一方面,河南省也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鼓励职业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定向实习岗位,并大力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学习、生产、科研创新的人才培养链条,通过“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产学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活学活用。

(三)“双师型”教育的师资队伍。

当前,一些职业院校之所以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一大原因就是由于“双师型”教师的缺乏。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财政支持较少,许多一线教师很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知识体系严重落后,这对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职业院校应该大力提倡“双证”教育,全面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一方面鼓励学校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到社会各行各业顶岗实习,交流学习,了解企业生产的新工艺、新流程、新趋势,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同时还应积极聘请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参与教育教学工作。

(四)无缝对接的培养体系。

能力不同于知识,可以单靠学习成绩来单一考量。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难以就业的大学生。学生们在校“白天上课,夜晚自习,期末考试”,其教学和考核模式与中学无异。要培养社会有用之才,就要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对职业能力的考查和鉴定,考核其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应在职业教育阶段积极提倡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积极推行“双证”“多证”的毕业标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还应获得相应的劳动技能证书或特色专业技能证书,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使学业和职业无缝对接。

四、校企共建,创建河南职业教育新机制。

(一)健全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和实施细则。

校企共建要真正落到实处,有赖于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各级政府要打破观念禁锢,进行制度创新,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在财政、土地、人才引进上给予支撑和引导,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为此,我省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机制。首先,要出台详细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中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各自的职责,并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共建的专项资金,加大对校企合作项目和实践基地的财政和经济支持,充分调动社会行业、企业单位加入校企共建项目的积极性。另外,政府还要成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完善社会服务机构和体系,以便整合协调各种社会资源,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便利服务。此外,教育部门要与人社部成立联动协调机制,完善人才流动和评聘机制,使双师型、技能型教师能够在企业和高校间相互流动,相互兼职,对在校企合作中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二)校企联合建立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短期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也容易与市场需要、经济发展脱节。从长远来看,校企合作对企业后续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利。只有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来做,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使企业、学校、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培养出有用之才。为此,应该积极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在“自愿协商、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企业建立有效的人才培训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首先,企业要与职业院校联合共建对口专业,把企业的厂房、车间、先进的技术设备作为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可以在实践岗位上获得娴熟的专业技能。其次,企业可以与学院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定向招收专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的毕业生,并对准备录用的人才开展岗前培训,鼓励教师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再次,企业还可以同职业院校联合开发继续教育项目,为在职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三)改革职业院校内部运行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作为一个行政组织机构与企业的运行机制有着极大差异。目前,在河南省的许多职业院校中都存在着“学术组织行政化”“校园风气官场化”“学生学习功利化”的不良现象,缺乏独立的办学思想、自主办学的勇气。加强校企共建,需要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改变其内部运行机制。首先,要积极转变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提升学校自主办学能力,推行政校分开、依法治校的办学模式,建立成熟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创新,为社会培养专业优秀,职业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改变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以市场为导向,创新高校的现代管理模式,完善学校治理环境,鼓励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抑制校园不正之风。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摆脱发展瓶颈,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培养更多后备力量。

(四)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要积极尝试校企合作新形式,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近年,集团化办学由于具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至20河南全省各类职教集团总数发展到60个,其中有19个省级职教集团,770个成员单位,涉及294个职业院校,89个行业协会。但是若要得到长久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支持。为此,可以选择部分条件比较成熟的院校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试点单位给予扶持,对于这校企合作中成绩突出的企业、行业、院校给予自助和奖励。另外,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牵头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在财政、税收、土地、制度等方面对职业教育集团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优惠便利的政策和机制。再次,要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配备,避免资源浪费和无效利用,支持重点、效益较好的院校对基础薄弱的院校进行重组、兼并,把职业教育集团做强做好。

(五)改革高职教育教育投资办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许多高校都存在经费不足、办学基础薄弱等问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各行各业的人才需要也越来越丰富,而公办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安徽省曾出台多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措施,对企业投资的职业教育学校,达到一定规模的返还其上缴的一定比例的教育附加费。如在校生规模在1000人以上者,按应缴总额的5%返还;在3000人以上的,按10%返还。另外,还出台政策鼓励各种民间资本以股份制的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并承诺在办学的前三年维持政府对学校原有的财政支持比例。河南省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境外资本投资办学,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创新职业教育的投资办学模式,改变单一的公办教育模式,树立“大家办教育”的思路,拓宽职业教育融资途径,树立“谁投资,谁受益”,提倡“政府为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办学模式,欢迎各界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投资办学中,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行创新机制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进一步改变,而相应的劳动力结构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有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来承担相关的技术工作,而职业教育起到了培养人才的作用。文章针对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劳动力结构;人才培养;职业院校。

1概述。

在我国目前的发展中,经济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改变,一些工作岗位需要大量的专业型的技术人员。在社会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担当了绝大部分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的责任。而如何在现有的职业教育基础上去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一定的优化则是目前职业教育学者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工学结合这种方式是目前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实践证明工学结合的方式可以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一个优化的作用。工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是进行一定程度的校企合作,在进行校企合作时,需要建立一定的有效的机制来维持巩固校企之间的关系。本文针对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2.1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服务观的形成。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中,职业教育是最具实践性的区域之一。职业教育不仅担负着培养特殊职业人才的责任,还具有在专业领域开发技术的功能,同时还有着为社会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的职责。职业院校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以其在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来衡量。职业院校对于社会的贡献,标志着学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浅,也是学校综合办学能力的一种体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而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要想建立一个好的教学体系,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强调终身教育的理念,为学生的教育工作创建一个较大的格局,这样才能有效的奠定相关的教育教学的基础。

2.2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企业的关系。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就必须与一些企业进行一定形式的合作。与企业进行合作也可以体现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特点。在职业教育院校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目标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主要导向,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来寻求企业对自身的支持。通过对企业进行专业人才的输送,来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进行校企方面的合作,不仅表现在对人才的培养上,还包括在一些技术工艺上的改进上。只有以对口的形式为企业搞好服务,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职业院校要注意搞好针对企业的整体服务,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的职业需要。在职业教育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在不同阶段不断充实自身,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3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对于校企合作的要求。

发展现代化的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重视校企之间的合作。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一些重点的职业院校被建立起来。职业院校教育模式的成功是建立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不仅增强了院校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给企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校企之间的合作开展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职业院校外聘教师教学、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的实践教学等。一些院校还承接了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提升的教学任务。这些都为企业与院校的深度发展注入了强劲不竭的动力。事实证明,只有不断贯彻校企合作的战略方针,实现校企合作的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才能为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不断开辟出新的途径。

我国自从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轨道后,加大了对于人才资源的培养力度。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人才,因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发展职业教育。进行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实行一定程度的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只有进行体制和制度上的'完善才能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获得实质上的变化。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上,需要将职业教育与产业教育之间进行桥梁的搭建。对此,我国政府进行了一定的教育学界的会议的召开,专门就职业教育中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进行一定的探讨,以建立一定的合作机制。这种会议的召开有助于产业中企业和院校的有效对接,通过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来促进产业的整体发展。对于一些校企合作中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也做出了进一步的判断与保障。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形成了一些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集团的形成对于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一个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校企之间的合作共赢。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管理体制具有集中统一管理,地方分散执行,政府统筹规划的特点。虽然职业教育的管理权集中于中央,但是具体的执行还是要靠地方政府和各级的教育部门进行统筹的规划。通过政府的督导和协调,建立相关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体系。校企合作之间主要是依靠企业来为职业教育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这样的合作机制对于本行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只有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办学效果的多元化,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育部门、人保部门和行业部门根据不同的权限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进行了一定的分工管理。这种管理机构的设置很好地优化了职业教育中的管理问题,使得管理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3.3在现有发展趋势下校企合作机制的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有着一定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朝着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向发展的。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的目标不再是由单纯的给企业进行人才的提供,而是更多的朝着服务区域经济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人才的供应要跟上,就要求职业教育有着更广的目标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自身发展的意义。在校企合作中,合作越来越多元化、有机化,由过去的松散式的合作向着多层次合作的方向发展。一些校企实体合作、基地型校企合作等项目被创造出来,更好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可靠的劳动力资源。一些职业院校的合作企业不仅是单一的企业,而且是集合了大中小型的企业同时进行相关方面的合作。合作方式的更新加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取得了很客观的成绩,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毕竟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院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还缺乏一定的创新,在制度和合作机制上有一些不完善,合作环节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首先,一些职业院校和教育部门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导致在一些问题环节不能进行正确的选择;其次,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缺乏学校和企业两方面共同主导的宏观机制,条块分割、职能分割的现象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在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必须建立一定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结构,只有实现管理结构的创新才能在校企之间形成一定的协作关系,从而产生不同的合作效果。在管理结构的设置中,应该尽量地减少管理层次的设定,使校企之间的合作达到最大的效益。另外,在管理部门的设定上要遵循精简高效的原则,使各种事务都能有效地获得解决。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训部分,要使校企双方进行明确的分工,科学地进行组织管理。只有在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方式上进行一定的优化和创新,才能实现校企合作中权力的平均合理分配,使校企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协调。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合理进行等级结构和网状结构的布局,以科学管理结构模式来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

4.2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中的决策体制的创新。

在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中,要制定一定的决策。所谓的决策就是在不同的合作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能否做好决策方面的创新,要确保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决策体系。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是双方的关系,因此进行决策主体的决定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决策活动的策划人要对决策有一定的负责能力,决策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不同的团体。在决策过程中,决策主体可以进行一定的划分。高层和中层以及低层的决策主体负责进行决策的层面也是不同的,例如院校一级的决策层主要负责院校一级的校企合作事项。

只有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机制,才能促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决策的落实。良好的机制也是使校企合作协调、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有一定的一致性,校企合作的目标就是培养对企业和社会有用的专业型人才,只有培养出了相关的专业人才,才算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校企合作具有一定的双向性,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受教育者即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扮演着学生和学徒两个角色,在学习和实践之间具有一定的双向性。因此在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也要坚持双向性的原则,实现考核过程的双向性。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产业也在进行着升级。企业和市场都需要大量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中国的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加强管理,提高教学水平,以实现对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问题是职业教育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也是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一个最复杂的问题。我们要深入研究校企合作的现状,提出更多促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分析论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性

【内容摘要】1999年以后,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越式发展态势,在规模、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特征显著。本文通过探讨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以期能准确地把握住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1999年以后,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越式发展态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及社会的发展,广东省高职教育在规模、质量、规格上均有较大的进步。广东省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突出自己的发展特色,紧紧围绕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广东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尝试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争取更多的社会认同。总的来说,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呈现跨越式的发展态势。

1999年广东省只有14所高职院校。2005年,全省高职院校的数量快速增长到65所,在校生人数也增长到44.7万。全省高职院校中共有1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高职高专类精品课程,是全国同类院校最多的。2010年10月,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曾表示,未来广东的高职教育将实行阶段式发展战略。魏中林副厅长指出,“第一步要在2010年到2012年这两年时间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继续扩大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的目标”。2011年,广东高职院校达到74所(综合类39所、理工类21所、艺术类3所、财经类7所、体育类2所、政法类1所、医药类1所)。2012年,全省有1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省高职院校已经达到84所,全省高职院校在校生已达到55.33万人次。2013年3月,广东省有22所高职院校还进行了自主招生,招生人数为9475人。不管是在院校层次、院校数量、招生人数、毕业人数上,还是就整个广东高等教育的规模而言,广东高职教育这十多年时间都呈现出一种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广东省继续捍卫其“经济大省、文化强省”的地位保驾护航。广东高职教育已渐渐成为了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一方面,广东各高职院校培养了一大批能胜任一线工作、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劳动力,从而优化了广东整个从业人员的体系结构。另一方面,广东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在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继而普及化的过程中,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多样化、多元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

二、致力于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上。《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需要,健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迁移的基本能力”。国家和省的政策都在指引高等职业教育要努力培养第一线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这类人才需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以第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地方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需要设置专业,这是广东众多高职院校一致表现出来的特征。据调查统计,广东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覆盖了52种职业技术门类,大多数专业集中在计算机类、市场营销类、工商管理类、财务会计类、机械设计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旅游管理等几大职业技术门类[2]。广东高职教育始终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强调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毕业生。学校与用人部门相结合、教学与实际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一起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在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努力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广东省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如广轻工的创意工场模式、广铁路的搬校入厂模式、岭南学院的引厂入校模式、广机电的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模式、中山火炬的火炬模式等。高职院校为广东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活跃在广东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对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三、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1995年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进一步明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为合格,而达到70%者为优秀,这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有了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对各个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11年,广东省教育厅在广东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工作指导中明确要求,各高职院校要努力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实施“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中要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等项目建设引导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改革提高质量。2012年,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到2016年,各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比例达到55%,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需占80%以上。对于一个高职院校来说,需同时打造一支既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就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3]。这种教育要求毕业生需要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成为社会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科研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省内不少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经验强的师资队伍。广东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支撑结构等均符合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教育部评估指标的要求[4]。

四、以珠三角地方为中心不均衡分布。

广东省的高职院校区域分布是十分不均衡的,粤北、粤西、粤东高职院校数量较少,大部分高职院校集中在南粤地区(珠三角地区)。广东省高职院校不平衡分布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其中经济和人口因素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经济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珠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和有力的区位条件,已经成为我国崛起最快、成绩最瞩目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地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远远高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更多的保障和动力。珠三角地区已经发展成为我省的职业教育高地,这和它发达的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直接影响该地区支持教育发展的经济实力。(二)各区域常住人口数量不同。广东各高职院校的不均衡分布也和各经济区域常住人口数量的不同有关。2012年广东省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珠三角地区常住的人口数为5646.51万人次,占省内总常住人口数(10505万人次)的53.75%。教育以人为对象,人口是教育的重要决定因素。人口数量影响了教育的需求,从而对教育的规模、学校数量、结构、分布和质量也提出了要求。珠三角地区密集的人口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职院校的生源,对各大高职院校是很有吸引力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广东的高职教育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目前,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毋庸置疑,高职院校的责任将会更加重大。不过,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继续保持自己的办学特征,并逐渐积累经验,扬长避短,广东高职教育也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2]黎荷芳.高职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29~31.

浅析中关村立法的创新与特色论文

第一,构建具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运行机制,科学设置实习、实验等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实现以解决处理特定行业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推动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上台阶。第二,将工科特色和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建设上实现工科品牌优势与经管特色的深度融合,凸显高校特色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渗透和统帅作用,培养既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又具有工科基础理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经管人才。第三,以塑造具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整合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紧跟特定行业发展方向,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督导与管理、教材建设体系,提升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第四,探索差异化优势的办学思路,打造与重点高校、财经高校相区别的非对称性竞争优势。由于学校办学的行业特色较鲜明,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的主导专业竞争力较强;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不属于这类高校的主导专业,鲜明的行业特色如果不能被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有效吸收的话,行业特色就会成为行业的累赘。为此,经济管理类专业主动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上向学校的主流特色靠拢,既能借助学校工科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自身,也能强化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与非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差异化优势。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体框架。

课程建设要突出特色[2]。在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要始终要求立足于特定行业,依托工科行业这块“自留地”来推动专业发展,培养具有解决特定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这即是说,要将工科特色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导方向,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强调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整体建设,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彼此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3]。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推动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工科特色的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其总体框架可概括为5个方面(图1)。由图1可知,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实现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其总体思路为:(1)优化教学内容,要构建以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2)充实教学条件,要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3)促进教学过程与考核的科学化,要完善能充分体现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体系;(4)提升教师素质,要塑造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经管教师队伍;(5)强化实践教学,要设计工科特色的经管实践教学环节。这5个方面内容共同构成了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从图1能够看出,工科特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与考核、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的统一体。其中,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在适当增加工科类课程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紧紧跟随时代发展和特定产业发展,充分掌握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最新前沿与发展趋势。教学条件建设首先要求组织编写具有工科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材,着力解决工科特色的经管专业教学的一些共性问题,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教学过程和考核的科学化,要求从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入手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凸显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典型案例教学作用,并逐步建立以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考核体系。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则强调引进具有工科背景的经管师资的重要性,将派遣教师进修工科类课程、派遣教师到企业调研学习作为解决现有教师欠缺工科知识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环节,要强化与行业内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建立具有较高仿真性的模拟实验企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内容。

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实现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与考核、师资队伍、实践性教学环节共5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内容。

要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向纵深发展[4]。为培养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经管人才奠定基础,必须构建以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1.增添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可在保持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不变的基础上,适当增添个别体现工科特色的基础课程。笔者所在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近年来为了突出石油化工特色,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如石油化工过程概论等基础课程。2.设置行业经营管理类课程。这是指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反映特定行业特色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如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开设了国际石油经济学、石化商品学等课程,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会计学专业学生开设了石化商品学等课程。3.教学内容紧跟行业经营管理最新前沿与发展动态。这主要是追踪学术前沿,实现经济管理类教学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如请行业内企业管理层到校做学术讲座,介绍行业经营管理经验与发展前沿,及时将企业经营管理最新发展动态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如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依托茂名石化公司、中海油西部公司等石油化工企业,聘请这些公司高中层管理者到校为学生做行业经营管理前沿讲座,加深了学生对行业特色的把握,也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同步前进。

(二)充实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建设包括教材、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硬件设备等诸多方面。为培养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经管人才,充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建设条件,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须从教材、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等方面展开研究。1.编写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教材。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教材建设是关键环节,教材选用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质量[5]。因此要积极联合其他同类型工科高校教师,组织共同编写具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专业教材。2.编写凸显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工科行业特色及其用人规律,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在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方面,设置明确具体又具有操作性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进度安排。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积极推动石油化工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制定出了具有石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打造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3.编写凸显工科特色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习指导书。要从凸显工科特色的要求出发,结合工科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需要和行业特色,编写相应理论课程以及实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大纲或实习指导书等。比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近年来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凸显石油化工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大纲、实训指导计划等。

(三)促进教学过程与考核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与教学考核是教学组织实施及其效果检验的关键。要在广泛调研行业经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当前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经营管理规律,对教师选聘、备课、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习教学乃至毕业论文指导与学业成绩考核评定等教学过程和考核体系的诸多环节进行设计,完善充分体现行业特色和企业经营管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体系,促进教学过程与考核的科学化。1.从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入手设计教学过程。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凝练行业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并以回答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导向,有的放矢,围绕问题进行教学安排,设计教学过程与环节。当前,在教学方法上不少教师仍以讲授为主,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有待推进[6]。从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入手,要求积极推行探究式、讨论式教学。2.将行业内企业管理经验作为主要教学案例。要在查阅文献资料、走访调研企业的基础上,搜集整理行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案例,建立行业经营管理教学案例库。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案例来进行讲解,以加强学生对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3.建立以解决行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能力考核体系。设计以行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行业经营管理内在本质,必然要求建立以解决行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能力考核体系。

(四)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力量。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才保障[7]。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要求“引培结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引进工科背景或工作经验的经济管理类师资,推动经管师资队伍朝着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塑造一只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经管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1.引进具有工科背景的师资。引进既具有行业从业经验、又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师资,弥补现有师资队伍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的缺陷,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经济管理类师资队伍素质。2.引进具有工科专业背景的经管师资。在引进的经管专业教师中,强调教师原有专业知识具有工科背景。如引进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中,其本科阶段为工科专业。这样,该引进人才对相应课程的理解可能较之于单纯市场营销专业博士毕业生更深刻、更全面。3.派遣教师进修工科类经管课程。教师团队不仅要教好课程,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及时更新知识[8]。这要求采用在职培训、脱产进修等方式,推动现有教师加强对工科类经管课程的学习,以期达到胜任工科类经管课程教学任务的目的。4.派遣教师到行业内企业调研学习。这是指加强与企业的互动,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调研、跟班学习等,以加深经管专业教师对企业管理经营活动的认识,拓展教师知识面。如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要求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学习,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周边的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实践调研、跟班学习,从而加深了教师对石油化工企业的认识,有力推动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建设步伐。

(五)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是要从事具体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管理工作[9],因此必须加强会计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应用能力。为体现工科特色,要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传统教学机制,另一方面将着力建设模拟行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增强经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科特色。1.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当前多数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建立了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实习基地,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提升这些实习基地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与周边城市相关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增加企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与茂名石化等石油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石油企业工作现场听取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石油行业的理解,推动了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2.建设模拟行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要在充分调研行业经营管理流程、运作模式、决策程序的基础上,建立模拟行业企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推动经管实践教学朝着特色更鲜明、实用性更强、针对性更准的方向前进。

四、结语。

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推动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是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谋求非对称性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是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有别于重点高校、财经高校同类专业的显著分界点所在。它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借助本校优势学科资源打造自身特色,并立足于特色做大做强自身。本文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践,提出推行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构建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完善体现行业经营管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体系,塑造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经管教师队伍,设计工科特色的经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与改革,将工科特色全面渗透到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培养特色鲜明的复合型经管应用人才,能有效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中遇到的困惑。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一些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的经济管理院系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践证明,实现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是增强学生在特定行业的就业竞争力的必然之举,是推动专业发展、提升专业品牌的可靠抓手。当然,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征途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还在持续。

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创新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一年来我局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以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强化综治安全责任制,加大安全检查与专项整治,稳步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建设,着力化解矛盾纠纷,提高事故防控能力,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制,深化和谐平安创建,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安全“零事故”的目标。

一、认清形势,增强安全的责任感与紧迫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行业各项改革的稳步深入,企业的安全工作重点和范畴发生了新的变化,形势面临着严峻地挑战。当前,烟草行业以“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为主要特征的卷烟网络建设的全面推进,卷烟销售结构的有效提升,各种机械设备的不断运行,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等等。这些形势的变化对我们安全工作增加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难度。

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非常紧迫;做好防火、防盗、防交通事故,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确保专卖人员安全、交通安全等诸多风险,有效保障信息网络安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确保企业和谐发展等工作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充分认清当前的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防微杜渐的责任意识,千万不要认为近两年年没有出重大事故就可以松口气了,要坚决克服“工作松懈、检查应付”的麻痹思想,加强宣传教育,把安全工作这根弦融入到每个干部职工的头脑中;一定要积极探索新阶段、新形势下做好安全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

二、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一)是要建立安全值班制度。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各专卖所必须明确兼职安全员,并制定安全职责和权利。

(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落实好安全责任制度,实行“一岗双职”,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负直接领导责任,全面行使安全管理职责,而且每名干部职工不仅要履行好自己的日常工作职责,还要履行好自己范围的安全责任。要进一步梳理工作流程、明确安全责任,将具体的工作职责进一步细化分解到岗、责任到人。

(三)是要全力提升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要充分发挥单位“四委会”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尽快落实管理职责,强化监管措施。职能部门要增强对安全生产新形势、新动向的敏锐认识,根据流程的整合、变化,及时调整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适应性,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考核制度和防范措施,逐步规范安全生产工作台账,规范安全管理行为和岗位操作行为,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三、创新管理,推进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建设。今年要大抓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建设,使之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要真正做到“四清”:要求清、任务清、流程清、标准清。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中,我们一定要切实创新管理模式,改进工作方法,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防微杜渐,深入开展隐患排查专项工作。今年我们坚持每周一小查,每月一大查,牢牢地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严格按照单位的具体部署,结合职业健康体系的运行情况,深入开展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为重点隐患排查工作,仔细查找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认真分析造成隐患的原因,制定出具体的整改措施。今后要把隐患排查工作做到制度化和经常化,切实做到隐患排查监控心中有数、隐患治理及时有效。

五、突出重点,推行安全精细化管理。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今年我们要继续加大投入和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仓库、微机房、车辆集中停放场所等重点要害部位的防盗、防抢、防骗和防监守自盗能力,确保不发生财产被盗、被骗等可防性案件;要严格根据消防部门《关于集中开展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组织专门力量,重点对仓库、办公场所、停车场所、单位消防、监控设备设施的配备及运行情况,用火、用电、用气的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认真查找并及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二)是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坚持“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原则,严格落实机动车辆使用与管理安全责任,对使用车辆部门或个人未尽到安全监管责任的也要追究连带责任。要继续坚持车辆集中停放和派车单制度,按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要求,严格聘用驾驶员的资格审定。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严禁擅自出车、借车、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超速行车和随意停放车辆,预防交通事故、车辆被盗事故。

现在的安全工作形势严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要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创新管理,扎实工作,把安全工作抓实、抓牢,抓出成效,为实现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行创新机制探索论文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职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通过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教育过程,高职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中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生产实践,使实际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磨练,并且置身于企业生产环境中,高职学生必然会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为其成为“职业人”打下职业道德素养的铺垫。同时,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也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活动中为合作企业输入了优秀的文化因子,能够为企业生产管理与技术创新带来了先进理念,补充和丰富了企业文化系统。虽然工学结合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其本质就是学校与企业两个文化系统之间的双向交流,校企文化互融是工学结合的教育本质。

(二)文化互融:工学结合的实现机制。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途径。校企双方能否为工学结合的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和文化氛围,这是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机制得以良性运行的关键。在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企业文化通过校企合作的通道进入高职院校,能够有效补强高职校园文化的不足,从而对高职学生产生文化辐射作用。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和学习形成了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提前进入了职场,提前接触到了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管理,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工学结合需要在校企文化互融互渗中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校企文化互融能够为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提供必要的育人环境。校企文化互融是工学结合人培养模式的实现机制。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与湘电集团形成了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校企间顺利实施,学院通过校企文化互融来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第一,通过营造校园环境的职业氛围来引入企业文化。本着环境育人的基本理念,导入企业文化元素建设校园文化,积极推进校园物质环境的企业化。在校园绿化美化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企业文化元素,如在学校宣传栏中展示湘电集团技术能手的风采(有国家技能大师董日中、牟密等);实训楼张贴湘电集团优秀管理人员的照片及其体现先进管理理念的经典语录;以湘电集团企业员工的工作服作为学生的校服等等。第二,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来注入企业文化。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有大型企业湘电集团办学,充分利用湘电集团的丰富资源进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在湘电集团内的事业部和分公司建立了15个稳定的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与互融,湘电集团所倡导的“严谨、创新、感恩、自强”的企业文化宗旨在学校已深入广大师生员工的心灵,并与学校文化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形成了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通过共建学习型企业来强化校企文化互融。校企合作过程中资源流向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既应有企业的优势资源流向学校,又应有学校的优势资源流向企业,从而实现校企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基于校企文化互渗融合,构建学习型企业文化,既是高职院校的义务,也是企业的内在需求。

教育论文:探究初中作文特色创新教学

作文。

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题。如果教学方法使用不当会使学生对作文写作缺乏兴趣,完成的作业抄袭严重,内容千篇一律、没有创新。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作文教学必须要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渐变,让初中作文教学能够实现特色创新。教学是一个引导的过程,教师要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作文学习往往停留在模仿层面,一味借鉴别人的内容进行模仿拼凑,使文章缺乏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何实现写作的创新是当今语文教学需要予以重视的一大难题。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模仿式写作到创新的渐变,让作文学习富有新的活力。

1.选材。

要想让作文出彩,材料的选择是关键。由于当代学生的生活空间较小,往往处于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模式中,因此写作的选材也较为局限。以往教学中,学生的作文选材就局限于生活区域,因此选材很容易重复雷同。为实现写作的创新,学生在选择写作材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新鲜的材料,做到与他人不同,这样更容易做到与众不同。作文的选材要新颖、有趣,可以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捕捉生活中的快乐镜头,让作文更富有真情实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对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找寻事物独特的点。

2.立意。

立意即确立作文的主题,是作文整体的灵魂。在立意后,作文的材料、结构、表达都需要围绕主题来展开。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喜欢借鉴已有文章的内容,因此在立意上也会跟随他人的思路,无法展开独特的角度。作文创新需要学生做到在立意时正面思考,提升主题。学生要在作文中表达积极向上的观点,生活态度需要乐观,只有在正面思考才能独具慧眼,产生别人没有的见解,从而提升作文的高度。立意确定后要围绕主题对材料的全方面进行思考,选择最巧的切入口,使作文主题能够被更好的展现。行文过程中要适当使用语句进行主题升华,达到画龙点睛之效。

3.结构。

模仿式的写作结构就是三大段,没有细致的划分和结构的安排。而优秀的作文结构需要做到质朴流畅,从开头到结尾衔接自然。文章可以应用首尾呼应法,让文章主题能够凸显。还可以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方法,让作文不会平谈无奇、缺乏亮点。结构的巧妙安排能够使作文更加出彩,让行文曲折,引人遐想。

4.语言。

语言是作文写作的重点部分,直接影响作文能否出彩。模仿式的作文往往要么语言平淡,要么缺乏真情实感。要实现作文教学的创新,就需要让学生有雄厚的语言功底,在写作时不仅要有文采、有个性,还要做到富含真情实感。适当的使用修辞手法也能让语言更加出彩,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强化积累。

当代学生每天与电脑为伴,很少进行课外阅读,因此写作材料极度缺乏,在写作时无话可写。古语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让学生做到下笔生花,首先就要进行知识的积累。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认识到更多的事物,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强化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能够相互交流自己看的书籍,产生思维的碰撞,形成更多新的知识。在进行。

成语。

诗词。

的积累时,可以开展猜灯谜、成语接龙、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能够用有趣的活动方式学习诗词,使记忆更加深刻,还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更好。

2.鼓励写实。

很多学生的写作内容脱离实际,没有真情实感,因此作文不具有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写实事,可以让学生养成写。

日记。

的好习惯,不仅是在锻炼写作能力,也是让学生记录生活实事。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个角度看问题,用心去理解和思考生活。例如:窗外下起了小雨,教师可以让学生抒发此时的感受。学生会产生“我没有带伞怎么回家?”“天气真凉爽!”“好久没下雨,终于下雨啦!”等多种多样的感受。教师还可以以此为话题让学生展开写作,让学生写出自己最真实地感受。

3.创设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写作的空间和情境,引导学生写作文。例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今天天气格外晴朗,同学们相约出去游玩,在树林中,他们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兔子……”.此情境较为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尽情发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上述情境进行书面写作,结合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进行内容拓展。写作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作文交流,将自己的作文分享给大家,从而让学生了解大家多种角度的观点,以便日后看待事物也要做到多角度。

4.发挥特长。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个性和特点都需要被尊重,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由于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挥出自身的特长,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写作的兴趣。教师在日常作文练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材命题,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的优秀作文,教师要及时给与肯定,让学生能够在肯定中获得激励,从而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语文写作中来。

总之,作文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点教学,它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一改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让作文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渐变。作文要敢于创新,独辟蹊径,做到与众不同更容易脱颖而出。学生在生活中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使作文能够有内容可写。

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创新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江苏能源监管办公室(2014年5月9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省政府在这里召开全省电力迎峰度夏电视电话会议,对江苏电力迎峰度夏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下面,我就做好迎峰度夏和青奥保电安全生产工作谈两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当前迎峰度夏和青奥保电面临的形势今年以来,全省电力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局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突出抓好电网安全风险管控、燃煤机组脱硫脱硝设施工程改造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等专项工作,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全省电力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平稳态势,没有发生电力安全事故、设备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在充分肯定电力安全生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江苏电力安全生产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安全风险。迎峰度夏和青奥保电安全生产的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电网结构日趋复杂,系统运行风险客观存在。一是随着外来电的不断增加,特别是特高压的运行,对电网输送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夏季锦苏直流等外来通道将满负荷运行,一旦发生双极闭锁或线路故障等异常情况,将对江苏电网的安全稳定与可靠供电产生较大影响。二是电网短路电流超标问题日益严重,供电分区增多,确保分区内输变电设备安全的压力更为特出。三是根据预测分析,今年夏季江苏电力供需总体处于紧平衡状态,但局部区域和部分时段还存在较大的电力缺口,为提高供电能力,电网调度采取的临时和特殊运行方式较多,在提高供电能力、满足地区负荷平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

(二)迎峰度夏面临青奥保电的严峻考验。今年电力迎峰度夏与青奥保电高度重叠,电力不仅面临高温高负荷的挑战,同时还将面临青奥保供电的严峻考验。与去年南京亚青会相比,今年的青奥会无论从规格、规模、时间以及涉及的场馆、社会影响都要远远超过亚青会。确保青奥会电力供应保障万无一失,时间紧、要求高、任务艰巨。

(三)极端灾害性气候频发,外力破坏对电力安全生产的影响不断加大。近年来,灾害性天气、雾霾天气频繁发生,迎峰度夏期间江苏将经受强台风、强降雨、强雷电的严峻考验,外力破坏对电网安全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近年来空气污染和雾霾天气加剧,因此造成的户外电气设备故障不断增多。

(四)电力行业网络信息安全与反恐怖防范工作面临新的压力。目前,电力二次系统防护与网络信息安全还存在漏洞风险,来自国内外黑客网络攻击的威胁不断加大。同时,当前我国反恐怖形势十分复杂,电力设备设施存在点多面广、防范难度大的特点。加强电力行业网络信息安全与反恐怖防范工作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五)电力安全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安全生产大检查还不全面不深入,隐患治理还不细致不彻底。二是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电力设备故障较多,成为引发电力安全事故事件的重要因素。三是电力安全信息报送仍存在不及时、不规范的现象。

二、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夏和青奥电力安全保障工作。

各电力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局、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工作部署,落实各级安全职责,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突出做好六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各电力企业要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认真梳理、系统排查当前电力安全生产存在的各种风险和薄弱环节,举一反三,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不留盲区死角。排查出的重大隐患要立即整改,对暂时无法整改的要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二)强化电网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电网企业要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加强电网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电网安全风险全过程闭环管控常态机制。加强电网调度管理,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坚守确保电网安全的三道防线,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防范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切实维护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三)全面开展各项安全专项检查。一是积极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项行动。作为青奥保电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周国家能源局和公安部还将在南京召开专门的启动会,各相关电力企业要按照要求,按期完成二次系统安全评估和信息系统等保测评工作。二是全面开展危化品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排查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所有生产设备和设施。三是认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预防坍塌事故专项整治“回头看”工作,加强对脚手架、起重设备以及环保设施改造的专项检查。四是开展防台防汛专项检查,不断提高电力行业防灾避险的能力。

(四)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要加强电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好以“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征文以及各项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切实增强一线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不断夯实基层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五)加强应急管理和反恐怖防范工作。一是各电力企业要加强与气象、水利、国土资源部门的信息沟通,加强预测预警,提前做好各项防范措施。二是要进一步完善青奥保电应急预案,围绕青奥保电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应急演练,提高预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结合电力生产实际,加强电力设施的人防和技防,重要时期、关键环节,要加强安全保障力量的配备,加强重要电力设施的安全防护与巡视检查,严防外力破坏和蓄意破坏事件的发生。

(六)加强应急值守,确保信息畅通。各电力企业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特殊时期要做好领导带班和应急值守工作。要切实加强安全事故信息报送工作,按“先报信息”、“续报原因”的原则,提高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青奥会期间,要严格执行安全信息“零报告”制度。

同志们,江苏即将进入迎峰度夏和青奥保电的关键阶段,做好电力安全生产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电力企业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扬江苏电力厂网协调、团结治网的优良传统,压力之下增干劲,挑战面前勇拼搏,再接再厉、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夏和青奥保电安全生产工作,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浅析中关村立法的创新与特色论文

中国的工艺思想向来对造物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感化作用非常重视,在使用方便、形状颜色得以满足的同时要求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

在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当中,图案、造型、尺度或者纹饰都具有特定的寓意,在这些造型当中都是以遵循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前提的,在造型千变万化的同时又与伦理道德相联系,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文化教育、伦理教育在工艺美术中的重大作用。

2工艺美术产业和教育相结合的实践特色。

2.1中国元素与工艺美术相结合中国的工艺美术不是纯粹单一的模拟、再现事物,而是通过其外在形态去描绘表达出特定的氛围、格调、趣味和风尚,并能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对于工艺美术来说,其审美学特征是用来满足实用的需求,使得工艺品体现出工艺美、材质美和装饰的美感,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寻求别致的形态、巧妙地构思和深刻的内涵。

中国艺术将对工艺品的审美行为转化为漫长而缓慢的时间过程,使人们在反复体会中得到不断地满足。

釉中散发着淡淡优雅的光泽,釉色美轮美奂,更为惊奇的是由于钧釉里面含有微量的铜元素,在一定的窑内环境下能产生不同变换,有时在青色釉色中出现一抹红色,像极了蓝天下的晚霞;有时呈现出紫色的斑片,如同飞渡的晚霞。

这种意境所散发的浓浓“中国味”,迷倒了无数的中国人,它同时也体现出了深厚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般西方人难以体会到的。

因为人类的历史像不断流动的河流一样,所处环境、地势不同,流动的速度也跟随者变化,正是由于历史发展的这个特点,使得美术作品不断地发展同时也保留着时代特色。

在观赏同一种历史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中国艺术中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它是外在和内在的完美统一,可远观也可以近距离把玩。

工艺美术追求的内在意蕴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深厚。

2.2工艺美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工艺美术的材料在审美上不是以精贵或者廉价来判定的,它主张“因材施艺”。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装饰或者造型上面都是依据材料的原始特性,充分利用或显露出材料的自身美感,着种特性使得工艺美术做出来的物品恬淡优雅、自然天真而又别具情致。

工艺美术的作品要求能够直接使人大脑中产生知觉、感觉和表象,从而进一步产生联想,使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美才是工艺美术所要展现和表达的美。

内容产生形式,而内容又包含在形式里面,任何艺术美都是包含和反映生活的',工艺美术作品所展示的形象,不但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

而且还能反应出一些社会本质,寄托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3教育在工艺美术中发挥的作用。

材料的选择和利用决定着一件工艺美术作品的成功。

要根据不同材质的原材料充分合理的取其所长,为将要表现的内容服务,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例如,苏绣在日本引进了先进的电脑绣花技术,玉器厂从外面引进电动水凳的技术等。

说明艺术和科学技术、传统工艺和民间工艺与现代工艺是可以互相融合,使工艺美术在科技发展的时代表现出该时代所具有的特色。

我们在进行工艺美术教育的同时,要看出自身工艺特征在在制造过程中被材料、制作水平的限制发挥程度。

发挥程度越高,美学价值就越大;对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教育使工艺美术的发展源远流长避免工艺的失传,加大对工艺美术的宣传,让更多人不局限于古董鉴赏这个方面。

4结论。

工艺美术行业不同于一般的手工业,它同时具有工业生产的特点。

工艺美术作品在生产过程中又包含着艺术要素(色彩、造型、构图),融汇着制作者的审美观念、社会经验、艺术修养等内涵,它的特点是将艺术技巧和工艺技巧转化为商品价值,是集经济教育、文化教育为一体的特殊领域。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行创新机制探索论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校企合作的广泛和深入,校企之间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逐渐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以职业为特征的特色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建立校企文化互融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校企文化互融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建立企业文化引入机制。

在校企文化融合方面,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践行了“文化三进”的具体做法:一是让企业文化进入校园环境。将湘电集团企业文化的内涵引入校园,融为学院校园文化体系,外化为校园物质环境,从而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建设湘电集团杰出校友墙;设立充满湘电企业文化气息的雕塑、壁画、宣传标牌等人文景观;实习实训室引入湘电车间文化;举办湘电集团企业文化培训班;校企联合开展文体活动、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让湘电集团的企业文化精神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深入学院师生员工的心灵。二是让企业文化进入学生课堂。湘电集团的“力道”文化是在湘电七十余年的发展史逐渐积淀而成,有着悠久的传承和深厚的底蕴,是湖南省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为更好地融入湘电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文化进入课堂,学院开设了湘电力道文化课程,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托“职教新干线”建设了“力道文化空间资源课程”。另外,学校还设立了“企业家论坛”(侧重管理内容)、“专家论坛”(侧重技术内容)、“大师讲坛”(侧重操作内容)、“校友讲坛”(侧重创业内容)等。三是让企业文化进入学校管理。学院借鉴湘电集团6s管理理念,通过实行校园6s现场管理,使学生的安全意识、节约意识、服务意识等得到有效培养;把湘电集团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引入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形成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用湘电“严谨、创新、感恩、自强”的企业精神来激励全院师生员工为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进而转化为学院的办学精神。

(二)建立学院文化输出机制。

湖南电气职院主动适应湘电集团转型升级的需求,通过建立面向企业的学院文化输出机制,为湘电集团实现产业战略转移服务,为湘电集团构建学习型企业、创新性企业服务。第一,建立面向湘电集团的人才培养机制。对接湘电产业建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系企联合构建“湘电电机学院”、“海诺电梯学院”、“湘电风能学院”等校企利益共同体,为湘电集团培养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一线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第二,建立面向湘电集团的员工培训机制。根据湘电集团产业转型对员工素质更新的需求,学院大力开展专业技术、技能人员的岗位培训、岗前培训,每年为湘电员工进行技术技能培训达3000人次;根据湘电集团干部队伍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等需求,开展多种形式和各层次的管理干部、管理人员培训,年培训规模达3000人次;根据湘电集团建设“学习型企业”的需求,帮助湘电集团员工建立“职教新干线”个人空间,享受世界大学城资源,为湘电员工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第三,建立面向湘电集团的技术输出机制。根据湘电集团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电气职院与湘电集团公司电机事业部成立了“电机研究所”,与湘电风能公司成立了“风电技术研究所”,与海诺电梯公司成立了“电梯技术研究所”,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为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与销售方面提供服务,目前,校企共同开发产品23项,获得专利19项,为湘电集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校企文化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充分吸纳企业文化的优质因子,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丰富和发展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既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通过校企文化互动促使校企双方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展开交流与合作,让校企文化渗透在工学结合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以文化为纽带来紧密校企合作关系,既让高职学生在车间生产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又让企业员工在文化互动中得到学校文化的滋养,可以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的教育目的和丰富工学结合的教育内容。(本文作者:彭曼、秦祖泽、严俊杰单位: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行创新机制探索论文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职业人才需求尤为迫切。现有职业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与社会、企业、行业对人才需求结构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产业与教育、职业与教育脱节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深度融合、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关键。目前,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探索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是视角偏颇,多数研究站在学校的角度考量问题,而忽视了对企业需求的关注,同时对于如何深层次地挖掘校企合作各方的动力要素、合作主体的共同利益最大化表现形式及实现存在缺失;其二是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长效机制的必要性研究及设计思路、设计原则上,对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和可行性分析等关键问题尚少。本文从博弈论视角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并应用于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中。

二、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

所谓博弈论,就是决策主体在他人行为选择制约条件下做出最优的行为选择策略,其实质是研究组织或人的行为,并假定组织和人是理性的,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预测均衡,在一个博弈里,如果参与方都拥有占优战略,则占优战略均衡是可预测的唯一均衡,因为没有一个理性参与人选择劣战略,使用占优的逻辑找出均衡。

1.合作是实现整体利益增益的首要前提。

假设校企双方选择合作,一般产生三种结果:(1)“负和博弈”,即校企双方全部遭受损失;(2)“零和博弈”,即校企一方获得利益,另一方遭受损失,一方所得等于另一方所失;(3)“正和博弈”,即校企双方共同协作,实现互利共赢。假设校企双方选择不合作,且采取理性行为,最终实现收益最大化,但双方整体利益不会超过各自利益的总和。如果校企双方选择合作,整体利益可能出现“增益”或“减益”;如果校企双方选择不合作,整体利益绝对不可能实现“增益”。因此,合作是实现校企双方整体利益增益的首要前提。

2.互惠合作是实现整体利益帕累托改进的基本策略。

如果校企双方采取个体理性行为策略,能够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但可能无法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容易陷入“囚徒困境”——“个体理性、集体不理性”。因此,校企双方必须摒弃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理性行为,采取互惠合作策略实现帕累托改进,真正获得更大的整体利益。

3.互补合作是实现整体利益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

合作是校企双方整体利益增益的重要手段,但并非所有的合作都有意义,缺乏互补性的合作或者简单人力数量的组合,非但整体利益帕累托改进不明显,而且容易掉入“邦尼定律陷阱”。校企合作双方只有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合作才富有吸引力。因此,互补合作能够促使校企双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是实现整体利益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

高职院校是以育人为首要目标,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企业则更追求经济效益,是以赢利为首要目标。因此,寻求校企双方目标的统一,其最根本的要点是找准校企双方共同的利益点,方能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因此,基于博弈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可以实现校企双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建立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目的。

1.深入挖掘合作动力,寻求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

校企合作本身是各参与主体相互博弈,寻求“共赢”的过程,即占优战略均衡。双方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企业和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利益诉求。因此,博弈主体之间要在相互信任、精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合作共赢机制,以确保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首先,在校企双方合作中,各自理念更新尤为重要。要积极投入,看到合作中的自身利益所在。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转化科技成果、保证产品质量的主干力量。要认识到在人才培养中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同时把它作为是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最大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其毕业生是企业的生力军。人才培养要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校企双方合作使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发展才具有生命力。其次,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战略目标、组织文化、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双方具体利益追求不同,合作过程就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因此,在长期合作中必须相互信任,其信任关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合作双方自身行为表现,如很好地完成相关业务、信息共享等。最后,由于技能型人才的刚性需求,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及时地补充企业的用人需求,提高企业员工的任务执行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人才培养是校企双方最基本的利益共同点,因此,校企合作既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切实需要,又是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2.建立合作平衡机制,寻求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与企业行为的动机、目标有着本质不同,在市场体制环境中,即使在合作博弈的情况下,合作双方的博弈也不能只靠信任维系,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必须有一套能够实现均衡的制度,这是博弈双方长期合作的核心要素,也是保证双方合作共赢的关键所在。平衡机制的建立应从寻求双方资源互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同承担出发,北京联合大学在建立相应的机制方面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以校企双方人员的互用为突破口,建立相互依存的平台。

学校作为知识和技能传授的主战场,拥有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而企业则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员工,双方的合作必将产生互补效益。因此,在合作中,我校首先采用从校企双方人员互聘开始,选派高水平教师为企业员工做培训,如文化素质、某些专业领域等方面。目前,我校有一支企业金牌培训师队伍,承担阿里巴巴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企业培训任务。同时,根据需要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能手来校任教,把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且企业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我们采用提高相应待遇,如提高课酬、改善办公条件、聘为兼职教授和推荐为市级特聘专家等方式吸引企业人才。通过校企人员互聘,建立校企共同合作互利互惠的依存平台,并共同制定了相应制度,如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教师、学生企业实践管理办法,企业教师管理规定,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等,以确保合作顺利。

(2)以科学研究项目为依托,巩固相互依存平台。

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占据着知识资本的优势,特别是在行业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能力突出,但成果往往转换不够,多停留在论文和专利上,而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应用推广的主体。校企双方合作要有针对性地在企业关键技术上进行突破,使得教师的科学研究目标更加具体化,其成果更加显性化。企业成为实验场所和孵化基地,使教师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我校与企业共同组成研究团队合作解决企业的技术难关,如与燕莎奥特莱斯共同提炼设计企业文化及发展战略等;利用高校科技园区(有企业入驻)的平台,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和专利发明进行推广和实施;另外与企业共同申请解决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等,来进一步巩固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

(3)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强化相互依存平台。

从合作博弈的角度来看,高质量技能人才是校企合作最终目标和利益追求的共同点。要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校企双方必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质量评价标准等核心环节上达成一致,即企业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我校充分依托职教商贸集团、职教信息集团和多家企业合作共同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改革进程,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采用订单班等形式,如与百度和苹果公司签订长期订单,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也实现了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总之,校企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能全面了解对方的信息,无法全面综合判断,也就不能使双方利益最大化发展。从合作博弈角度看,要有第三方的介入协调、沟通、监督和保障,而最有主导性、权威性和高效性的就是政府,且政府是职业教育的出资者,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很高期盼和直接影响。因此,政府应建立国家层面的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通过立法、拨款、税收优惠等经济杠杆引导企业与学校合作,真正做到谁付出谁获益。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校企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平衡机制,引导校企合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1.对于校企合作整体方案,学校应深入思考、统筹规划。

高校针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制订整体的校企合作方案,系统梳理学科专业的优势特色,明确与什么领域的企业和什么类型的企业合作;与企业到底合作什么、合作的具体方案和合作的目标;在合作中如何保障企业、学校及学生的各方面的利益;合作中资源如何共享及利益如何分配等问题。同时寻求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制度及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支持与协调沟通。

2.从合作博弈的角度出发,学校应谨慎选择合作伙伴。

高校在选择合作的企业方面,要追求与自身学科专业相匹配的大企业(品牌企业),大企业具有示范性,与之开展合作,可以为更多学生提供高质量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社会效益。最好做法是以优势特色的专业群为契合点,寻求与大企业合作,然后以点带面,服务于全部相关专业。另外,要注重整合中小企业的力量,最好是与某行业集团联合,这需要寻求政府主管部门出面的搭桥铺路才能实现。最好做法是建立相关专业集团,该专业集团包括多个中小企业,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

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创新职业教育管理论文

目前,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管职业教育的部分厅长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围绕“落实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机制的思路和措施”展开了研讨,并一致认为要落实各级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责任。

发挥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职业教育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应发挥规划、指导、投入和监督的作用。在规划方面,政府要统筹配置职教资源,包括职业院校布局,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应承担不同的统筹任务,资源统筹应以市级政府为重点。在指导方面,政府要平衡老百姓对学历教育需求和企业对产业技术人才需求;要办好一些示范性职业院校,以此带动其他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投入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按照《职教法》规定,制定职业学校生均费用,对中职全额供养。在监督方面,中央、省、市、县应承担不同的责任,中央一级应通过立法和宏观政策指导,省级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具体制度实施中央政策,县市一级则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对于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举办的职业院校,政府要加强监督和指导。

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混乱,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共同管理职业教育,出现政出多门、管理多头、统筹困难、资源浪费等现象。为此,建议统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关于统筹管理的层级,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统筹的关键在中央一级,即从国务院、教育部开始到基层,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还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统筹重心在地市一级,因此,从地市层面统筹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而针对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中职与高职分开管理的现状,建议应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中职和高职,目前,湖南省教育厅已经实现中职、高职统一管理。在职业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层面,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建设职业教育品牌与特色;实施职教师资队伍分类管理,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职教师资评审制度;以市地为单位进行专业统筹和学校的布局调整。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大家建议应从招生制度改革、学位体系建立、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招生体制方面,建议削减高考入学比例,试点高职单招,提高中职生进入高职比例,降低普通高中学生进入高职的比例。在学位体系方面,建议打通职业教育通往大学和研究生的通道,增加专业学位、减少科学学位的比例;建议在本科院校中建立专业硕士学位,高职学生毕业后直接攻读这一学位,学制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两年;在学历教育之外建立“现代学徒工制度”,面向一线生产技术人员,招收没有经过技术培训的产业工人,采用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对学徒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在课程方面,要统筹设计中职和高职课程,避免学生学习的重复与浪费,提高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职教师资人事管理制度。当前职教师资人事管理与普通高中一致,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职教师资的特殊性,不利于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议改革职教师资人事管理制度,应建立职业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聘请企业技能型人才,送职业学校教师去企业实践;改革职业学校工资管理制度等。为解决技能型人才入编问题,安徽淮北市允许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先入编,进校三年后通过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重庆市南岸区也在政策上给予职业学校新任专业技术教师一定的优惠,即可以在聘任后的一定时间内拿到教师资格证书。

此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建议政府出台刚性政策,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权利和责任,明确企业在学生实习中承担的责任,搭建校企合作支持平台;借鉴浙江宁波的做法,颁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规定政府向企业征收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帮助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民办职教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有益补充,与会人员建议,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通过办好一些公办职业学校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出台民办院校办学标准,定期考核,保证民办教育质量;同时,政府还应对民办职业院校建设进行经费上的投入。对于跨区域合作办学,建议国家出台跨区域合作办学细则,明确规定在合作办学中公用经费、办学经费、减免学费和中职助学金分担与发放。对于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建议中央必须承担起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责任。

浅析中关村立法的创新与特色论文

摘要:如何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基于区域经济特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将是今后mba教育的研究重点。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mba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对mba教育产生的影响,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区域经济特色的mba教育改革和创新举措。

关键字:mba教育;区域经济;改革和创新。

mba(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即工商管理硕士,以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为目标。

经过的发展,我国的mba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考查人才的第一标准[1]。

mba教育应该传授的是面对实战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

现阶段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学生培养方案雷同、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制约着mba教育的进一步发展,mba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因此,如何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热点,基于区域经济特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将是今后mba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研究重点。

一、mba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mba教育已经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和了解,mba教育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但是mba教育管理体制还留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还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而作为“专业学位”的mba教育则以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

但是,现阶段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都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且这种教育思想仍然影响着mba教育,使得部分培养院校在培养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使mba教育成为另一个“管理学”研究生教育。

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目前,国内mba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与普通管理类硕士生的课程差别不大,整个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部分,加上最后的毕业论文,不同院校课程设置的差异主要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与选择方面[1]。

多数课程重在管理知识传授与理论讲解,对管理应用能力的指导较为欠缺,且课程内容单一,没有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学员的专业特长、行业分布的特点进行细分。

教学形式与专业教材单一。

mba现行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mba学员学习积极性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

由于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管理实践中的一些“典型”现象分析不够深入,学员的创新热情得不到激发。

专业教材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现阶段很多mba院校使用的教材往往与“学术型”研究生使用教材相同,缺乏实战的案例研究和开放式的思维引导,这就使得授课形式很难有较大的突破。

专任师资缺乏。

mba并不缺乏具有高职称、高学术能力的教师,但缺乏的是具有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并能够适应mba教学方式的教师。

现阶段担任高校mba教学的教师往往都具有高级职称,在学校甚至研究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由于其缺乏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学术理论往往无法联系实际并解决具体问题,且大多不是mba专任教师,教学方式无法适应mba互动式的案例教学,过多的科研和教学压力也很难使他们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案例研究。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mba教育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与mba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高素质、复合型的mba人才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对mba教育产生了新的需求和影响。

培养的多元化。

mba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自身的发展也必须体现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征[2]。

在市场竞争激烈、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完善的大环境下,mba教育未来的发展必须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结合学校自身的所处区域、专业特长、学科背景等开展特色化教育,注重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使mba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案例的本土化。

案例教学是mba教学中最大的特色,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采用沿袭已久的经典案例,不能反映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的真实情况。

未来的案例教育的发展将会紧密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充分选取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及发展阶段的企业,采用能够真实反映国内企业成败特色,特别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经济的现实状况,更好地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资的专业化。

mba教育水平的提升归根结底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2]。

随着mba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mba教育的要求也不断增长,现阶段的教师队伍将不能适应mba教育的发展和需求。

未来的发展亟需一大批具有较强的专业学术能力,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特别是了解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特点企业发展的特点,能适应mba的案例式教学,与学员实现良好的互动,并致力于教学研究的专任教师。

教学的多样化。

mba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职业教育,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使其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

以综合的案例分析取代传统的毕业设计,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的产业化。

mba项目不仅仅是一项研究生教育,更是一个社会服务和资源互助的平台,凭借着mba强大的师资队伍,广阔的校友资源,大量的案例资料和数据,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管理咨询、营销策划、资源整合等全方位的服务。

未来mba项目将向着产业化发展,集教育、研究、服务于一体,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三、基于区域经济特色的mba教育改革和创新举措。

mba教育已经进去市场竞争,实现中国mba教育价值的回归必定是大势所趋[3],因此必须基于区域经济特色进行mba教育改革和创新举措。

1.把握市场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创新培养模式。

mba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因此必须结合区域经济特色,考虑哪里应用、如何应用,根据需求进行改革。

如北京、上海等处于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跨国企业、大型企业众多,mba教育必须注重国际化,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等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活跃,mba教育必须了解和掌握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规律,注重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培养,特别是自主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西部内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mba教育要和当地企业类型、文化发展相适应。

总之,mba人才培养要适应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

2.完善课程设置,依托高校办学优势形成特色。

mba院校在课程设置中除必要的主干课程之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增设大量的选修课程,结合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上市、财务、合同与知识产权等问题开设专题课程,进行系统的讲解与研究,开办高层次的讲座论坛,以满足不同层次mba学员的需求。

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可以依托其强大的教学科研能力,为学员提供更多更广的课程,并积极开展国际化教学与联合人才培养;地方院校及财经类、理工类院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高校办学特色,为金融、电力、旅游等行业与领域的企业进行系统性的人才培养。

3.丰富教学形式,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增长。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引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也不仅仅停留在ppt、视频等基本形式,要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

如证券投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要充分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实现课堂中教与学的良好互动。

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引入案例研讨、企业挂职、校际间交流学习、头脑风暴等教学形式,丰富考试模式,改革毕业论文等形式实现教学的多样化,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积累大量的本土化案例资源。

4.加强教师培训,打造属于mba教学和研究的专任师资。

提高mba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高度重视增加教师的培训。

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和研究,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更要促使教师去企业担任实际管理职务。

要选派本校教师到进行研修学习,邀请外校教师进行授课,建立全国范围内优质mba师资的人才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同时,各高校在人事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建立和完善mba教师的考核管理制度,对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mba专任教师在政策、待遇方面有所倾斜,逐步组建mba的专任教师队伍。

5.整合办学资源,促进mba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引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对mba项目进行企业化管理。

紧密依托mba项目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和高校资源,集教育、研究、服务于一体,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mba教育培养大量企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依托mba教师的专业和学术能力,帮助政府进行咨询决策,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教师和学员在咨询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本土化案例,进而促进mba教学和研究的发展。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中国将形成一大批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经济形态,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将是摆在我们mba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机遇和挑战。

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mba教育才刚刚起步,今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它不仅需要培养经济发展的创新者,其自身也必须成为经济发展的创新者。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理论在mba教学中的应用【2】。

目的在于寻求适合mba教学的有效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此研究是建构主义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一次探究。

1mba教育及教学特点。

1.1mba教育特点。

相关范文推荐
  • 11-16 财政支出绩效运行监控报告范文(21篇)
    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报告能够促使我们对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和总结。接下来是一篇经过精心整理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报告时有所启发。为了保证项目运行进
  • 11-16 消防员个人计划和目标(优质17篇)
    范本中的写作技巧和思路可以启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提升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2、完成支队二季度战训工作考核;。3、完成
  • 11-16 亚马逊店铺转让协议书(精选18篇)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时我们会面临需要转让某种权益或责任的情况。转让涉及到许多法律和合规事项,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法律法规和案例分析。
  • 11-16 公务员个人第一季度工作总结范文(16篇)
    公务员工作总结要注重事实分析和数据支撑,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的干扰。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公务员工作总结范文,供您参考和借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11-16 乡镇安全生产情况汇报大全(18篇)
    情况汇报是向上级或相关方汇报某一特定情况或进展的一种书面或口头表达方式,它能够提供相关信息和数据,使得决策者能够了解最新的局势和进展情况。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份完美
  • 11-16 工厂安全生产会议总结(热门20篇)
    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因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生产管理经验和案例分享,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 11-16 奶茶店员工月总结大全(18篇)
    工作总结应该注重思辨和反思,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将来的工作积累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工作总结模板,供大家参考。从十月初开始,一直到十月末。然后再从
  • 11-16 医疗器械采购合同书(模板22篇)
    采购部门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与供应商沟通、协商和合作,保障企业运作的正常进行。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采购合同的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和遵守。甲方(采购单位)
  • 11-16 南方电网新员工入职培训心得体会(实用20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效果和价值的总结和评价,对于确定培训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参加培训课程或活动后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记录方式,它
  • 11-16 领导干部违规借贷自查情况报告(精选22篇)
    自查报告是对自身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估和总结的一种文书,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提升自我。自查报告的写作不仅对个人成长有益,也对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起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