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模板14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模板14篇)

时间:2023-12-27 15:48:22 作者:QJ墨客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模板14篇)

教案模板可以起到教学设计和备课的框架作用,让教学更加有条不紊。通过阅读以下教案模板范文,教师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要点和重点。

人教课标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设计

这个结论是伽利略得出的。

你知道有关伽利略的情况吗?

课文还有一个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你知道有关他的情况吗?

请你用上这两个人名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刚才我们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你觉得能理解吗?

三、伽利略说的话:你能理解吗?

画示意图,看着示意图,联系课文内容,自己来说说伽利略的话。

四、伽利略提出问题,然后又怎么做?请看课文4、5、6自然段,用简单的词句来概括后面的事情。

提出问题——多次试验——接受质疑——证明结果。

五、模拟实验现场:

现在我们来到了比萨斜塔的.实验现场,现场有很多人来围观,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人是怎么议论的?现场采访。

出示最后一句话: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你欣赏伽利略的什么?

人教课标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区文教局教研室高静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数学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学。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呈现形式,解放老师和学生,形成大语文观。现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的值得推广的好的方面总结一下:

一、开放教材。

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如:让孩子们课前搜集:

1、伽利略的资料。

2、不唯书,不唯师,敢于挑战权威的人和事。

3、搜集:

物体下落速度究竟和什么有关的知识。这些信息有目的是孩子感性趣的,有的是学生的问题,也有老师的精心策划目的是为了拓宽学习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二、开放课堂呈现形式。

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学习结果,用不同方法理解课文,如:

1、联系上下文。

2、抓重点词句。

3、图文结合。

4、画图法。

5、引用资料。

6、换位。

7、感朗读。

8、表演等等。

尊重孩子的多元感受,让孩子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资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出示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塔吗?对,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加利略就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试验,使这座塔名声大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这个试验的文章。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课题?(指名一位同学读。)你读得很准确,这里有一个多音字,“着地”的“着”字,在这里读zhao,是“接触”的意思。(在“着”下面加黑点。)。

请大家齐读课题。

1.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概述课文)真好!这位同学采用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述全文,真善于学习!|真好!这为同学会围绕课题来概述课文,真是不错的方法。

3.先来读读介绍加利略的语段,谁来?(学生读第一段。)。

4.从这段话中,你对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伟大的人,爱提问题的人)。

5.是啊,(出示课件)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发现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星星所组成的等等许多许多,在科学领域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你还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学生说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

7.那课文中是怎样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谁来读读?(学生读第二段。)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成为是百科全书,他的思想影像了人类近两千年,人类历史上再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对人类的启蒙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遇见解答不了的难题还是会从他的著作中区寻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无人匹敌的领袖。所以,人们把他的话当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这样(点击)责备他:(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责备的话。

8.感受信奉。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大声的责备他:让学生读。

1.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说明重球比轻球先着地,速度是轻球的十倍。)。

看老师演示。(演示)。

2.这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4.请学生用道具便说边演示。

5.刚才从同学们的演示中,我们明白了加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一起再来看看动画演示。(放动画演示)大家可以看到,同样一个事实却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看来伽利略的置疑是有道理的。

6.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近两千年,人们对此毫不怀疑,但加利略却对这段话产生了疑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不迷信权威的人。)板书。

过渡:带着这样的疑问,加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1.(出示:加利略带着……)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再来看这段,自己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复”和“许多次”)(课件,点红)。

3.体会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你能也像我这样想象下去吗?学生说。

5.过渡:加利略严谨治学,科学试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找出书中的话说说。(读“两个……”)由此,我们看出亚里士多德的确说错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轻重没有关系。(把有关的板书改过来。)。

6.过渡: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证明自己推断的正确性,一次次的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他很清楚同为科学家的布鲁诺曾因为坚持“日心说”而触怒教廷被逮捕,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坚持做公开试验)。

1.出示书上的图,看,消息一传开,许多人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比萨斜塔,他们要看看到底是谁嬴谁输。你们瞧,斜塔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他们都在说什么呢?谁来读读书上的话?(学生读,没有感情。)你读的很通顺,请同学们注意看两句话的结尾,出示,都有一个感叹号,你能体会出什么啊?(人们对伽的不满,嘲讽。)。

2.那请你不满的读读第一句话,再请另外的同学嘲讽的读读第二句话。

3.过度:就是在这一片讥讽声中,加利略登上了斜塔顶端,请看:出示试验的课件。

你听到了什么?(人们的惊呼声。)。

你就是惊呼的人群中的一员,你说些什么?

5.由此,人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话。(先逐个读,后齐读。)。

来,我们一起将心中的赞美呼喊出来:出示课文第一句。

结束语:关于加利略在科学上勇敢探索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认真搜集,他不迷信权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同时,对课文最后“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一句,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都深有体会,我们下节课可以一起交流。下课。

速度与质量有(无)关。

加利略亚里士多德。

大胆质疑。

伟大不迷信权威。

执著追求真理。

人教课标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有的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课时:两课时。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重点)。

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尝试)。

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

(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针对学困生)。

(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

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特别是学困生)。

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重点是学困生)。

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2.出示斜塔图片: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幻灯片。

四、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幻灯出示比萨斜塔,简介斜塔,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2、幻灯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教师引导: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这句话讲了一个什么问题?(两个铁球着地)(板书:两个铁球   着地)。

(二)研究探讨。

1、研究亚里士多德说过的这句话。

这句话两千多年以来,从没有人怀疑过,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句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

书上是怎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

书上又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呢?(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的相关语句。)。

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说后,师总结(指板书):两个铁球   着地,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设疑:谁对谁错呢?

3、细读第3自然段,研究伽利略当时的想法。

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善于思考,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4、探讨伽利略是怎样试验及其结果如何。

细读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第4自然段)。

提问: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

(2)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5、研究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1)再次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2)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4)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5)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6)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要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三)总结升华。

讨论: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实践)。

(四)实践创新。

1、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幻灯出示句子:

师引导: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2、出示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鼓励学生质疑。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家,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亚里士多德  一慢一快。

伽利略    试验(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善于思考 敢于质疑 勇于实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片断

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

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直到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师:那么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是怎样的。

生: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信奉亚里斯多德这位古代哲学家,把他说的话当成不容更改的真理。

生:人们不相信伽利略,直到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即将公开试验前,还有人说他胆大妄为。

师:伽利略正是在顶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做了公开试验,用事实证明亚里斯多德的话是错误的。那么,原句能不能改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斯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请同学们再读读。

(生读)。

生:不能这样改。如果这样改,就只是说亚里斯多德一个人说的话不是全对的。而原句中有“像……这样……”。它告诉我们,并不只是亚里斯里德一个人说的话不是全对的,而是所有的大哲学家说的话都不是全对的。

师:难道只有哲学家说的话有错。

生: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名人说的话都可能有错。我们应该像伽利略那样敢于提出疑问,并且用事实证明自己的看法。当然,这需要科学的思维和巨大的勇气。

师: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再说一遍。

生:这句话是说,直到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斯多德这样伟大的人物,尽管知识丰富、才思敏捷,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

[评析]。

这是课文中一句很重要的话。教者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了句意,认识到即使伟大的人物也可能说错话,培养了学生的辩证观点;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到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

(二)自渎自悟: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2.出示斜塔图片: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一、导入:。

强调多音字着,在这里读zhao。

2.再来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两个伟大的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伽利略。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是啊,这篇文章就是讲了两个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然后经过反复试验,公开试验,最后向大家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三、重点探究。

(一)学习1、2自然段。

1.你们了解这两位科学家吗?现在大家就来读读课文的1、2自然段。

2.咱们来相互交流一下,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们对他们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伽利略十七世纪科学家辩论家。

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人们都信奉他)。

课下大家都查了字典,信奉什么意思呢?(信奉敬仰)。

你知道许多老人一般都比较信奉什么吗?神佛。

3.课文讲的谁信奉亚里士多德?是啊,连科学家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就像信奉神佛一样,所以当别人怀疑亚里士多德时,人们就非常愤怒地说:

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4.你来读读。

(我觉得你这个科学家信奉的不够哪个科学家更信奉他啊。

看出来了,你这个科学家已经坚定不移的信奉他了。

是啊,那时的科学家都信奉他,我们一起来信奉一次吧)。

5.亚里士多德还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人类的百科全书”,所以在人们的心目当中,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人类的真理。

(二)、第三自然段。

1.出示:这个博学的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2.当亚里士多德说关于铁球下落的话时,人们会怎么看待。我们来表演一下。我就是亚里士多德,你们就是当时研究科学的人们。

老师:“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学生:人们来赞扬。

对于这句话,伽利略你是怎么想的?可以说课文内容,也可以含糊回答。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们听到伽利略的话,会说什么?

自由发言。

听了人们的指责,你会放弃自己的想法吗?

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敢怀疑,勇敢、不迷信权威。

这才是研究者的态度。

3.大家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看看他的疑问是怎么产生的?

(1)、读明白了吗?我看好多同学都迷惑不解。

(2)、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来给大家读读这段文字呢?现在明白了吗?

(3)、谁来说说,他得出了哪两个相反的结论吗?学生发言。

(5)、画完了同位来交流一下,把你们这样画的理由讲给同位听听。

(6)、谁来给大家讲讲。同学们束起耳朵认真听伽利略讲啊。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片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伽利略通过思考分析,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存在矛盾,他通过反复试验证明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最后勇敢地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让大众明白了并不是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都是对的。选编本文的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受到启发:我们尊重,但不能迷信,在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像伽利略那样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以取得相应的成功。同时,能领略到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另外,课文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人物特点的方法,也值得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不难,只要老师在课堂上拿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做这试验,学生就明白了。但是,引导学生明白伽利略是如何分析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存在错误就有点难。要想突破这难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抓住关键词理解。另外,也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辩论、信奉、不容更改、真理、违背、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4、初步领略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不迷信,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伽利略是怎样分析发现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的错误以及他是如何通过试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生字词,收集有关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相信科学家说的话都是对的吗?

(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会说相信,也会有几个学生说不相信,老师就请双方各派一两个代表说说各自的理由。)。

2、师:是的,早在17世纪的意大利,有位的科学家就通过一个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这位科学家就是伽利略。(幻灯出示伽利略的照片。)。

请学生交流伽利略的资料。

3、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个的试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幻灯出示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指名朗读,提醒学生注意:“着”的读音。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并指导学习生字词。

1、幻灯出示生字词: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十磅、拴住、拖住、解释、宣布、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不容更改、真理。

指名朗读生字词,学生读错的,老师指导读对。

2、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老师请同学举手回答。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比较难写的生字:辩、磅、释、萨、妄。指导学生辨别“辩”的形近字:辨和辫。

(三)、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幻灯出示问题。

(1)、伽利略质疑哪位哲学家说的哪句话是错的?

(2)、伽利略为什么会认为这句话是错的?

(3)、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伽利略是怎样做的?

(4)、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之后,伽利略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朗读。请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在读中思考,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3、小组积极讨论这四个问题。

4、请学生回答这四个问题,如果学生不懂,老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片段,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问题。

在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老师可请学生交流“亚里士多德”的资料,让所有的学生都了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他对世界科学做出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是个非常了不去的人。

在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老师幻灯出示“伽利略的疑问”,先引导学生质疑:伽利略是怎样想的,请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请其他学生解答。学生都不懂,老师播放动画,引导学生通过列数学式明白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是错的。老师再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三个关联词,了解伽利略思考问题的严谨性,并指导学生用这三个关联词造句。(幻灯出示这三个关联词语。)。

相机板书:善于质疑。

在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老师抓住“反复”一词,并通过和学生一起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也可以用不同重量的物体)做实验,引导学生想象伽利略每次试验成功后的想法是什么,导致他继续试验,从而体会到伽利略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他不允许自己的试验结果有半点差错。

相机板书:反复试验。

在学生回答第四个问题后,板书:公开试验。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请同学们踊跃交流自己的体会。

板书:我们要尊重,但不能迷信。

(五)、布置作业。

幻灯出示作业超市,学生任选其三。

1、课后及时复习生字词。

2、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3、熟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在相关片段的空白处,下节课讨论。

4、划出自己认为需要仔细体会的句子,在旁边写下感受,下节课交流。

5、课外收集和本篇课文类似的故事,如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的故事,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善于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教学反思(5篇)。然而,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觉得本科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前,我就明确宣布:学习21课,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这个结论。由于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我又针对本文的特点,别出心裁地把“习题训练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课后的习题为纲,充分利用形象,创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本文是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但是,要让生活在今日的中国儿童理解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充分发挥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下面是我对《》的教学反思。

课文开始,我让学生回答课文提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再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接着我问:“小朋友,是什么让生活在17世纪的伽利略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联系在一起的呢?到课文里面找出相干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了板书(两个铁球着地)。我让学生看,问:“中间放上哪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放上哪三个字又成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生马上回答加上“同时”二字便是伽利略的观点。可该加上哪三个字才会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孩子楞住住了,我知道孩子在初读课文后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我限时三分钟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孩子马上默读课文,有的孩子互相讨论了开来,看到孩子们兴致那么浓,我真的很开心。果然,不到三分钟,孩子们回答出来了。原来小小的一个巧妙设计,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来,教学环节设计的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解伽利略的想法。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还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既简单又明了。

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些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学生们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展开想象,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的写话还是很不错的。

相关范文推荐
  • 12-27 诚信为人方案范文(21篇)
    在社会关系中,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以下是一些关于诚信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希望能对大家对诚信的认识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 12-27 假如地球遇见地球(专业19篇)
    优秀作文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引发深入思考,甚至改变人的生活态度。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范文,相信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地球。花儿谢了明年还
  • 12-27 防诈骗的活动策划方案(通用19篇)
    在策划方案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可行性分析和执行风险等。在以下范例中,大家可以看到策划方案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取得成功。
  • 12-27 最好的奖赏初中(精选22篇)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有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观点,还要有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恰当的修辞运用。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值得学习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 12-27 雷锋日活动的策划书范文(18篇)
    一份优秀的策划书能够帮助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问题和错误的发生。每一份策划书范文都有其独特之处,不妨多角度地观察和学习,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的策划方法。今年是毛泽东同志
  • 12-27 后的我六年级(优秀20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的心灵之窗,通过文字展示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阅读一些优秀作文能够培养我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引发我们对美的追求。我有一个智慧、风趣的外公,他正直而又
  • 12-27 国庆教育班会总结(汇总13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为了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
  • 12-27 创建的工作计划(模板22篇)
    在编写工作计划书过程中,可以对工作内容进行思考和整理,进一步提升对工作的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和借鉴。
  • 12-27 我留着美好的小学六年级(实用19篇)
    优秀作文是写作者对所学知识的巧妙运用和个人思想的独特体现,它能够展示出作者的才华和创造力。为了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我们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 12-27 主任工作计划(专业19篇)
    在编写工作计划书时,需要考虑时间、资源和优先级等因素。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涵盖了不同岗位和职场需求,希望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初步观察,学生在智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