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石钟山记教学设计范文(13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范文(13篇)

时间:2023-12-29 06:07:11 作者:琴心月石钟山记教学设计范文(13篇)

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我们需要及时对计划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范文中展示了如何将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突破口:让学生找出课文开头“我”是怎么走的,课文结尾“我”又是怎么走的,将两者作一番比较,从而引出课文中间部分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a从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b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c“行”指什么---。

师:什么人在草地夜行?夜晚在草地行走会碰到哪些困难?

(二)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一步一挨冲着落下一大段丧命可恶。

2根据课后练习给课文分段。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读了课文,我获得的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三)提出突破口。

1找出课文开头和结尾的有关句子,出示在黑板上进行比较。

2学习课文第1段,第5段。

(1)读读第1段。找找“我”在行军中,遇到的困难。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一直伸向远方。---遥远。

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空着肚子--饥饿。

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掉队。

稀烂的泥路--难走。

拖着僵硬一步一挨像一座山似的喘不过气来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疲劳。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

(3)困难重重,为什么“我”会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前走了呢?

3有感情的朗读第1段、第5段。

4概括这两段的段意,写在课后练习题1中。

(四)假如小红军没有遇上老红军将会怎么样?

生3:也许会饿死在这草地上。

生4:也许会一不小心陷进泥潭,就此牺牲。

……。

“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

这里的“光明之路”具有象征意义,它不是实指,实虚指。象征了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实际老红军的精神和人格在闪光。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

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时安排:

二教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学习目标:

一、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1、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附:板书设计。

《石钟山记》学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

a 彭蠡(li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 今以钟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 枹(pao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指声响)焉。

(2)(            )。

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 磔磔(zhe鸟叫声)云霄间。

c 或曰此鹳鹤(huanhe一种水鸟)也。

d 噌吰(cengho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

a 则山上皆石穴罅(xia裂缝)。

b 有窾坎镗鞳(tangta钟鼓声)之声。

c 汝识(zhi 通“志”,记住)之乎。

d 周景王之无射(she 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 莅临指导。

2.是。

a 是说也,人常疑之。

b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 觉今是日昨非。

d 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 得双石于潭上。

b 此余之所得也。

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体会。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作业 :背诵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 因笑谓迈曰。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事出有因。

2.焉。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 语焉不详。

e 且焉置土石。

3.固。

a 余固笑而不信也。

b 固已怪之矣。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 则将焉用彼相矣。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            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            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 自以为得其实。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石钟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一、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

1、导语 :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布置作业 ,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附:板书设计 。

石钟山记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在质疑中对苏轼的评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检测(幻灯)学生口头回答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预习任务见附),积累文言知识。

提问:石钟山颇有名气,景色也不错(幻灯感受),要写“石钟山记”这样一个题目,按通常的写法,应怎么写?思考回答:描写山水景物初步体会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提问:本文怎样写的?回答出文章的大体思路:质疑——解疑——总结为具体感受文本做铺垫。

(见附的板书)进一步熟悉文本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文章主旨,体会写法特色。

引入总结写法特色回答:通过记游揭示哲理进一步明确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拓展:由体会作者的观点和作者对李渤的态度,导入对苏轼的质疑。

1、李渤真的可笑吗?

提问:苏轼对李渤的嘲笑是不应该的,他自己的结论也有问题,这是不是影响了同学们对他的评价?点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和“对李渤进行嘲笑是不对的,但他反对臆断,注重实践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引导学生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一分为二地看待。

总结谈自己的体会培养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

1、学生写作。

2、提供互联网信息。

(1)以“由苏轼的质疑说开去”为题列一份提纲;

(2)有兴趣和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登陆网络自己进行拓展学习。

(3)让学生学以致用。

(4)满足不同层次和条件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附:

(一)预习、自学题:

1、借助老师提供的翻译,找出文中的活用字词和特殊句式;

2、对照文言词汇手册,总结“而”的用法;

3、整理作者的思路,体会文章的主旨;

(二)、幻灯检测题: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下列有名词作状语现象的是。

1、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得双石于潭上。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e、今以钟磬置水中。

(三)、幻灯板书:

郦道元:人常疑之。

质疑。

李渤:余尤疑之。

白天小童择乱石扣之。

(固笑而不信也)。

解疑实地考察。

莫夜以小舟泊绝壁下。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

总结不可臆断其有无。

写文章的目的。

石钟山心得体会

石钟山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名山。近日,我有幸登临石钟山,亲身感受到了这座山的壮丽和独特之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从山势、景色、文化、人文等方面进行介绍和体会。

石钟山属于丘陵山脉,地势较高,山峰错落有致。我刚开始爬山时,发现石钟山山势陡峭,山路蜿蜒盘旋,需要一定的体力和毅力。但是当我登上山顶,鸟瞰山下的美景时,感到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山顶呈现出一片平坦的广场,从广场四角可以俯瞰济南市的全景,视野极其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石钟山的景色十分优美,无论是山顶广场上悠闲垂钓的老人,还是山腰平台上休憩的游人,都在温馨的氛围中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山上的植被茂盛,空气清新。尤其是春天,山谷中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山林间传来鸟儿的鸣叫声,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夏季虽然气温较高,但幽静的山谷为游客提供了一片清凉的避暑胜地。每到秋天,山腰的枫叶渐渐泛黄,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秋色画卷。而冬天,白雪皑皑的石钟山更是如诗如画,风光迷人。

石钟山是中国的佛教圣地之一,山上有多座寺庙,韩湘子寺、丈光寺等都是出了名的古刹。石钟山在古代被誉为“九华山之祖”,曾是佛教的黄金时代。古代名僧慧远、慧然等都曾在这里弘扬佛法。如今,石钟山依然是众多信徒朝拜的圣地,每年佛教节日吸引了大批香客和游客,为山上的佛教文化增添了浓厚的氛围。

登山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一些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他们大多数都是石钟山的忠实粉丝,对这座山充满了敬畏之情。他们中有的人信奉佛教,带着虔诚的心来此祈福;有的人则是因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这里寻找心灵的宁静。大家相互交流心得,分享登山的乐趣,使我意识到石钟山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净化,使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放松和快乐。

总的来说,石钟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它壮丽的山势,优美的景色,悠久的文化底蕴还是热情好客的人文风情,都让我流连忘返。这次登山经历不仅让我锻炼了身体,也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我相信,石钟山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在我生命的旅途中始终作为一个美好的回忆存在。

石钟山记教案

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积累文言知识,把握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在质疑中对苏轼的评价。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检测(幻灯)学生口头回答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预习任务见附),积累文言知识。

提问:石钟山颇有名气,景色也不错(幻灯感受),要写“石钟山记”这样一个题目,按通常的写法,应怎么写?思考回答:描写山水景物初步体会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提问:本文怎样写的?回答出的大体思路:质疑——解疑——总结为具体感受文本做铺垫。

(见附的板书)进一步熟悉文本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主旨,体会写法特色。

引入总结写法特色回答:通过记游揭示哲理进一步明确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拓展:由体会作者的观点和作者对李渤的态度,导入对苏轼的质疑。

1、李渤真的可笑吗?

提问:苏轼对李渤的嘲笑是不应该的,他自己的结论也有问题,这是不是影响了同学们对他的评价?点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和“对李渤进行嘲笑是不对的,但他反对臆断,注重实践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引导学生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一分为二地看待。

总结谈自己的体会培养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1、学生写作。

2、提供互联网信息1、以“由苏轼的质疑说开去”为题列一份提纲;2、有兴趣和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登陆网络自己进行拓展学习。1、让学生学以致用。

2、满足不同层次和条件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附:

(一)预习、自学题:

1、借助老师提供的翻译,找出文中的活用字词和特殊句式;

2、对照文言词汇手册,总结“而”的用法;

3、整理作者的思路,体会的主旨;

4、读懂李渤的《辨石钟山记》。)。

(二)、幻灯检测题: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下列有名词作状语现象的是。

1、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得双石于潭上。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e、今以钟磬置水中。

(三)、幻灯板书:

郦道元:人常疑之。

质疑。

李渤:余尤疑之。

白天小童择乱石扣之。

(固笑而不信也)。

解疑实地考察。

莫夜以小舟泊绝壁下。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

总结不可臆断其有无。

写的目的。

5

o

m

石钟山游记作文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潘阳湖畔,这里风景优美怪石嶙峋历史悠久。

我一下车就看见雄伟的石钟山门口挺立在眼前,我很想进去。我们旁边有一馆卖炒粉、炒菜的,我们去那里吃早饭……吃完早饭我们又走向石钟山门口我们拿好票给检票员阿姨她把我的票上面用打洞机打了一个洞然后把票还给我了让我们前行。

格言。

爸爸才安定了我们又向前走发现了一个观景台我去一看因为我有恐高症妈呀吓得我腿软了我赶紧跑回石钟山里面我又向上走了一层阶梯发现了一个什么植物标本呀休息室啊用敲的东西来敲八音石呀?然后爸爸请求走去坐船我也梦寐以求我们走出石钟山向海湾发动好不容易等到船来了我们穿好救生衣走向船的入口走向二楼找个位子坐上。我在船上吃了橘子和酸奶。过了好一段时间我都睡着了当妈妈说船停岸了我立刻跑下去回到了大巴士上。

今天真爽快呀,石钟山这是一个美丽观景的地方。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案)。

今日话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 一个历史疑案。

2、 在我们江西的湖口,鄱阳湖入长江的地方,有山名叫石钟山,山的面积并不大,还不足1平方公里,绝对高度也只有70米上下,就说是交通方便,风景幽美,也不至于成为人们纷纷前往的旅游胜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声名鹊起,名满天下的呢?其实这与它的名字有关。

石钟山的名字到底因何而得,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北魏的郦道元以为山的下部临水处有许多缝隙和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的高度时,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此山就会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而唐代的李渤却认为山上的石头在被敲打时会发出声音,那便是此山得名的原因。后一种说法涉及到溶洞地区的一些地理知识,大家在初中时学过化学,因为碳酸盐的沉淀形成一些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这些岩石被敲打时是会发出清越的声音的,所以,有很多人也相信这一观点。让我们先来熟悉下这些内容。

查找课文内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在苏东坡的文章中是怎么样叙述的?

学生找到: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得双石于潭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那么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先看看苏东坡的说法吧。

3、 苏东坡的疑问。

针对郦道元的说法,苏东坡质疑的是什么?

学生找到课文:“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针对李渤的观点,苏东坡又提出了什么疑问?

学生找到课文: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看来,我们还真得找到一些有力的证据,然后才能发表见解。还是让我们与苏东坡一起去做一次实地考察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 一次偶然的机会。

苏东坡毕竟不是学地质的,他来到石钟山只不过是路过。请大家找出是什么时候,因什么事情而到了石钟山。

学生找到课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5、 苏东坡的观点。

a、 此山得名还是与声音有关。

第一种声音:学生找出为“噌吰如钟鼓不绝”,且指出其发声位置为山下。

第二种声音:学生找到“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且指出其声音发自两山之间挡在中流的大石中。

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难点,那就是石钟山的地理不好理解。在此处,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石钟山分为上钟山和下钟山,上钟山在南边,滨临鄱阳湖,面积为0。34平方公里,下钟山在北边,滨临长江,面积为0。2平方公里。而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两山之间湖水涌入长江或者江水灌入湖中。一般情况,夏季是江水灌入湖中,这是因为长江上游冰雪溶化,长江水位猛长,下游无法排泻汹涌的江水,所以大量倒灌入湖中。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来分析苏东坡当时游山正好是水位高涨之时,所以风与水相吞吐发出洪亮的声音,是完全实际的情况。而且,夏季水急且汹涌,江水灌入湖中,则必定使两山之间的大石发出巨响,这分别就是“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

b、 命名与声音有关,也与史料有关。

先让学生找出两种声音与什么发出的声音有关,学生应该找到“汝识之乎?……古之人不余欺也。”

这里涉及到《国语》与《左传》的一些记载。问题是山的命名与“钟”字有关,“钟”在古代就是乐器,代表例子有编钟。那么,此山的名字当是取山之发音如乐器之美妙。

6、 苏东坡夜泊绝壁之下的情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找出阴森恐怖的景物描写,学生当能找到“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就说明到绝壁之下是要胆量和勇气的,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说明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

7、 苏东坡的感慨。

正因为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苏东坡感慨良多。无论是鱼工水师还是士大夫,或者像郦道元一样的学者,要弄清山的得名的原因都是不大可能的,而这其中,最为根本的条件还是要亲自考察,所以,苏东坡不无得意之色,因自己夜泊绝壁之下而得意,也因为得意而“叹郦元这简,而笑李渤之陋”。而他的调查为他自己赢得了评说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心理自信,所以,我们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8、 附言:苏东坡的不足。

苏东坡自己能够实地考察这是好事,值得我们学习,可是,他不该自以为是,理更不该嘲笑别人,他哪里知道,他的观点也未必就是绝对正确的。事实上,石钟山的得名还与它的形状有关,历来就有两派观点,即“主声派”和“主形派”,而后者认为枯水季节山下有洞,可以容纳数百人,深不可尽,都是事实,山如覆钟,所以,这也是得名的原因。

9、 总结:本课的讲解突出了思想、思路、语言和相关知识,希望各位学生课后反复诵读。

10、 作业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讨论。

石钟山记教案

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a彭蠡(li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今以钟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枹(pao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指声响)焉。

(2)()。

a而山上栖鹘(hu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磔磔(zhe鸟叫声)云霄间。

c或曰此鹳鹤(huanhe一种水鸟)也。

d噌吰(cengho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a则山上皆石穴罅(xia裂缝)。

b有窾坎镗鞳(tangta钟鼓声)之声。

c汝识(zhi通“志”,记住)之乎。

d周景王之无射(she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莅临指导。

2.是。

a是说也,人常疑之。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觉今是日昨非。

d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得双石于潭上。

b此余之所得也。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体会。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作业:背诵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七.教学后记: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因笑谓迈曰。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事出有因。

2.焉。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语焉不详。

e且焉置土石。

3.固。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固已怪之矣。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则将焉用彼相矣。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自以为得其实。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以上是《石钟山记》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石钟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2.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3.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治学要会置疑,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而我们的学生所欠缺的正是这种精神,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并指导他们用在学生与生活之中。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代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a彭蠡(li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今以钟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枹(pao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指声响)焉。

(2)()。

a而山上栖鹘(hu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磔磔(zhe鸟叫声)云霄间。

c或曰此鹳鹤(huanhe一种水鸟)也。

d噌吰(cengho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a则山上皆石穴罅(xia裂缝)。

b有窾坎镗鞳(tangta钟鼓声)之声。

c汝识(zhi通“志”,记住)之乎。

d周景王之无射(she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莅临指导。

2.是。

a是说也,人常疑之。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觉今是日昨非。

d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得双石于潭上。

b此余之所得也。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体会。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作业:

熟读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因笑谓迈曰。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事出有因。

2.焉。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语焉不详。

e且焉置土石。

3.固。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固已怪之矣。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则将焉用彼相矣。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自以为得其实。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全文。

相关范文推荐
  • 12-29 早教老师的工作总结(精选24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成果的一次对账,也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一次合理规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两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
  • 12-29 炎热的夏天初一(热门19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篇章,供大家欣赏和学习。春姑娘的脚步还没有走远,美丽活泼的
  • 12-29 内部控制培训会议通知(通用16篇)
    为了加强员工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请大家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课程。在下文中,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写作注意事项和常见误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为了推动学校内部控制建
  • 12-29 烈士纪念日个人心得(通用17篇)
    总结心得体会是我们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它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
  • 12-29 物业办主任工作总结(通用18篇)
    月工作总结不仅可以记录工作的进展和成果,还可以反思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是否需要调整。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月工作总结范文,请大家认真阅读,思考自己的工作表现。
  • 12-29 学生军训心得有感(热门20篇)
    军训心得是对参加军事训练的收获和收效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篇文章,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为未来的成长提供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军
  • 12-29 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总结大会心得体会(精选22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下面是一些值得阅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迪和帮助。开展“不忘初心,牢记
  • 12-29 夏天小学生大全(20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以下是一些作文大赛获奖作品的分享,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你从夏日经过。来到我身边。走进我的世界里。天空总
  • 12-29 我最喜爱的一部电影范文(23篇)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思想深度和个人观点的独特性,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如果你想写一篇优秀作文,可以先参考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大家应该都看过电影
  • 12-29 写春节见闻的小学(优秀14篇)
    每年春节都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人们会返乡与亲人共度佳节。以下是一些关于春节庆祝活动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时间过得好快了,转眼间新的一件已经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