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月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好机会,可以通过实际行动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这些范文展示了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和付出,彰显了服务月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IT服务管理能力模型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由于公共艺术不同于建筑、环境艺术等功能性为主的专业,亦有别于艺术性和纪念性极强的雕塑专业,因此其模型的创作也有独特性。一般在实际应用前的设计阶段,除去对公共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创作之外,就其方案的实施与作品效果的深入研究,需要借助模型实体的辅助来完成。因此对于公共艺术而言,模型的设计和研究成为其作品落实和完善的必备过程。作者认为,需要在传统模型概念的基础上,与公共艺术这一新兴专业相结合来探究其模型的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从而推动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进而使整个艺术设计领域形成一个更完善的体系。
公共艺术顾名思义是由“公共”和“艺术”组成的。“公共”代表公众的、公共的、公开的,“公众的”是社会的主体,即大众的;“公共的”是共有、共享的概念;“公开的”是说信息观点要公布于众。公共艺术除了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外,更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于其公共性。公共艺术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包括以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观念、以艺术为媒介构建或者反省人与环境新的关系,其不仅是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关键是经由人、公共艺术、环境、时间的综合感知、批判、质疑,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一、公共艺术设计的根据。
城市化背景下,公共艺术是为居民生活环境空间提供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作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共艺术已经融入到城市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公共艺术的成长需要依托一定的成长环境才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作为公共艺术模型设计的灵魂的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在一定的设计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一)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在人群的生活空间中影响人们生活行为的客观存在,对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方向和目的具有决定意义。在具体时期和地区的独特环境中,不同的人文活动和社会形态会产生各异的地域性社会环境要素,从而影响一定范围内的艺术创作。
(二)人文活动。
人文活动指在一定范围的区域中,人们依据生活习惯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要使其与相近人文活动中的人能够各得其所、相对独立,又要使其相互联系、相互关照。
(三)人群结构。
人群结构指在一定活动范围内从事相关活动人员的关系网络,由于性别、职业等不同,可分为单一活动群体、简单关联群体、网状关联群体及自由群体。单一活动群体是指由单一公共活动组成的活动群体,如学校、军队等固定群体;简单关联群体是指有线性联系的`合作群体,如商业群体;网状关联群体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有复杂交织关系的群体互相活动组成的相对稳定关系;自由群体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没有特定活动方式的群体,如广场中的活动人群。
二、公共艺术设计思路。
公共艺术进入消费市场,其艺术设计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具备可选性、实施性和灵活可变性。而任何的设计都需要在一定的步骤和思路下进行,才能使该设计有条不紊,思路清晰。
(一)以市场供求为依据。
设计者要有经济头脑,学会掌握社会信息和市场信息。以市场的供求为依据,以买方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前提,按使用对象和人群结构设计出多标准、多类型、多档次的系列化作品,使其投入市场后具有可选性。
(二)造型设计要具有灵活可变性。
公共设施是耐久消费品,为了适应几十年使用周期中人们对审美要求的变化,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在保证时代特点和经济的前提下,适应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结构、不同人群活动类型发展状况的需求。
(三)设计要具有可实施性。
公共设施是在公共领域中展现地域价值观、提升艺术品位的设施,除去具有功能需求、艺术美感,还需要在比例、色彩、运输、安装等方面与周围环境和自身结构的协调统一。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纸面绘制方案按比例进行模型设计,作为实施性的探讨和研究。
三、公共艺术应用模型设计特点及要求。
模型是根据设计图样或设计构思,按缩小或者放大的比例,用易于加工的材料制作成的样品,用于表现设计的具体面貌。由于资金、环境、技术等实际情况的具体限制,很多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只能停留在模型设计阶段,可见模型设计对于公共艺术的作用之大。
(一)模型设计随着设计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公共艺术模型的设计应针对实际设计需求进行变化。在设计方案确定的前提下,按同等比例进行缩放,以展现实际设计效果,应根据艺术效果选定不同的比例。1.模型比例对于以显示环境活动特色为主的公共艺术设计,针对的主要是感官刺激,因此一般体量较大,大多模型选择缩小比例。但作为指导设计深化与后期施工安装的模型设计,应尽可能具有设计预想的细节表现。因此,不可局限于固定的比例,应按照表达的复杂程度,选择尽可能表现主要设计细节的比例。2.模型材料模型制作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就是材料,模型的材料会影响模型设计的质感、形态、表现效果。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针对设计本意所体现的艺术效果,选择恰当的模型制作材料,成为模型设计效果成败的关键。就造型而言,在面对平直简洁的造型时,可选用质地较硬,不易变形弯曲,但容易打磨的材料,如模型板、木料、玻璃等。若设计的随机性较强、需要根据设计者的需求随时变化和修改,则应选择可塑性较强的材料,如abs板、有机玻璃板、纸、草等,甚至是电线里的铜丝、牙签。凡是能用来表达形体的,都可以加以利用,而且材料的范围还会随着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不断扩展。因此,对模型制作人员而言,要在多种材料中进行最佳组合,在了解和熟悉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材料,做到物尽其用。在模型的设计中,材料色彩的感觉也是对设计效果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在同等体积下,色彩深浅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因此,在有扩张力的视觉效果中,应用明度较高的材料进行表现。而深色多有神秘的感觉,因此在某些科技色彩较重的模型设计中,适当采用深色材料可以增强设计的神秘感。同时,色彩对温感、平衡感、重量感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制作者根据科学合理的设计构思,最终拟定合理的模型设计方案。通常对于表现设计方案最初阶段的模型,应使用方便快捷的材料、工具,用简单的工艺对方案的整体形态、空间关系进行塑造。在概念草模阶段力求快速、准确地表现形体的基本关系,反映界面和体量的关系。在扩展模型阶段,探讨与完善设计方案。其中,框架结构制作多用木质、金属、塑料等线形材料,反映内部构造以及建筑的支撑关系;体块结构多用石膏、泡沫、板材或黏土材料,快速、有效地反映形体外部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进一步推敲设计方案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二)模型尺度随设计功能的变化而变化。
模型设计作为作品落成前的参考研究方法而言,需要在整体效果上模拟真实效果,这就需要选用合理的比例尺度:过大则耗时耗力,过小则难以展现细节。总体而言,为研究整体效果而设计的模型,应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度,便于设计者对其整体观察。而对具体设计细节要进行探究的模型,则需要选择较大的比例尺度,至少应以满足双手操作的空间来完成细节模型的设计。模型设计的另外一个功能在于展示设计效果,而非单纯作为设计者的设计工具。这就需要从观察者的角度寻找合适的比例,若作品威严庄重,如纪念性雕塑,需要选择较大的模型比例,增加观察者心中的厚重感,并以对称的布局方式来摆放;而对于灵动活泼的公共艺术作品,或者面积较大的作品,如秦皇岛的红丝带广场,则需要用较小的比例模型来体现整体的设计动感,让观察者明白整体的设计意图。
(三)模型的表现随着设计目的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者的目的,往往是公共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不同的设计目的会影响到设计作品的方向,而作为表现设计者设计思想的模型设计,也需要随着设计者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公共艺术广泛应用于生活环境之中,从其作用分类可以归纳为功能性作品,如装置艺术;精神性作品,如城市雕塑。在功能性作品中,模型设计需要表达作品的功能属性,让作品具有功能性和多变性,同时赋予其设计美感。精神性作品主要体现作品所在环境的文化境界和艺术品位。因此,在这种模型设计中,往往更加偏向于对形体美感的把握,设计的空间比例更加以精神需求为主,同时能够从模型中体现出所处环境中人们的精神文化认知共鸣。
结语。
当前,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的应用范围,从建筑领域发展到越来越多的工艺美术和工程技术领域,为越来越多的专业研究和商业活动提供服务。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以人居环境为服务目标,应用范围广泛且发展潜力较大。在这一领域的设计研究过程中,需要模型设计作为设计者思想展现和进行更深层次设计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唱瑞芬.模型制作与创新设计[j].大众文艺,2010(22).
[2]蒋健武.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型制作课程的必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3]钱媛园.环境艺术设计模型包装材料与工艺浅析[j].中国包装工业,2015(13).
[4]王智睿,贺庆文.模型空间研究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3).
服务业员工管理论文
近年来,服务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服务具有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特点,使得顾客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要与员工发生密切的接触;服务的无形性和不可储存性,使顾客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作为衡量服务水平高低的标准。目前,好多学者也认为使顾客满意度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公司必须积极的识别和管理可能会影响顾客满意度的组织内在因素。服务业管理者很重要的就是思索如何提高自己的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本文通过全面地分析员工和顾客的心理契约来满足企业员工和顾客的需要,达到员工满意、顾客满意、顾客忠诚的统一。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满意度的研究
借鉴科特勒的观点,将顾客满意定义为:顾客对一个组织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包括服务、活动、情况、过程等的可感知效果与其期望值比较后所形成的感受状态。菲利浦•科特勒曾指出:“内部营销是指成功地雇佣、训练和尽可能激励员工很好地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内部营销(internal marketing)通过能够满足雇员需求的分批生产来吸引、发展、刺激、保留能够胜任的员工。内部营销是一种把雇员当成消费者,取悦雇员的哲学。它是一种通过形成分批生产来满足人类需求的策略。内部营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服务营销组合中各人员要素的管理过程。
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认为,顾客保持率与员工保持率是相互促进的。美国质量服务营销咨询公司的总裁sybil http://(1996)在她的文章也阐明了雇员在组织中的经历对顾客的态度、意图和认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结合一些经济学基础知识,对员工的满意度进行探讨。
2.心理契约的发展
kotter则指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协议中指明了彼此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付出的内容和得到的内容。(kotter 1973)rousseau (1990) 发现心理契约可以分为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两个维度, 交易型维度关注经济的、货币化的关系,契约内容明确、责任公开并可观察。关系型维度关注情感化、非货币化的关系,个人投入水平深,契约内容隐含、主观性强 。dunahee 和wangler (1974) 认为心理契约产生和维持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雇佣前谈判,这个是形成心理契约的基础;二是工作过程中对心理契约的再定义,成员与更高层管理者的沟通使得契约得以清晰化;三是保持契约的公平和动态平衡,成员主观感觉到契约不公平时会单方面进行调整以实现平衡。国内学者陈加州、凌文辁在对中国企业雇员与组织进行了研究后,将心理契约分为了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两个维度。
三、影响服务业基层员工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1.交易型心理契约与关系型心理契约
rousseau (1990) 发现心理契约可以分为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两个维度,交易型心理契约表现在80后身上主要指的是职工薪酬(员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员工福利费;保险费;非货币性福利等)。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并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80后员工有努力赚钱,买房,买车等物质压力,还面临着无形的竞争压力(与婴儿潮又莫大关系),所以,80后的员工在独立的背后有寻找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员工之间存在合作与竞争、冲突与矛盾,良好的员工关系可以使员工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感,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意愿和积极性,员工关系是影响员工行为态度、工作效率和执行能力的关键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把员工的情绪传递给了消费者,因此员工间的关系值得企业管理者高度关注和重视。
在大公司内部,基层员工与高层领导之间几乎是面对面零沟通,在目前企业发展的历程中,领导者的个人影响力和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满意度的影响越来越得到了重视,被认为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领导的小小鼓励都会使得员工有受重视的感觉,领导者的理念和员工对自身价值的统一使员工的忠诚度增强。
2.关系型心理契约和交易型心理契约的关系
关系型心理契约涉及到了员工需求的精神层面,交易型心理契约是员工需求的物质层面,这两者之间不是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员工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员工满意的基础,精神的需求是员工满意的补充。在特定时期,精神需求可以高于物质需求。在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员工们非但没有抱怨工资福利的缩减,反而是联合起来和公司共存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因为员工对公司的一切有了感情,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家。
3.员工剩余
员工是服务的提供者,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因子有员工报酬(salary)、员工的关系网络(relationship)和顾客的态度(attitude).员工的满意度q=f(s、r、a),随着员工报酬的提高,关系网络的和善和顾客态度因子的提高,员工满意指数是不断提高的。
所谓员工剩余就是指员工为顾客和公司提供了服务,有一个相应的期望报酬x1(员工提供服务所花费的成本),而公司和顾客给予员工的报酬为x2,则员工剩余为x2―x1。当员工剩余为0时,员工的心理期望所得和实际报酬是相等的,此时只能说员工处于“保健”(员工不会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状态;当员工剩余大于0时,其心理期望大于实际报酬,此时员工的满意指数是不断提高的,反之,则下降。
四、影响顾客满意的因素分析
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就是产品,另一个就是服务。消费者购买的不只是产品的实体,还包括产品的核心利益(即向消费者提供的基本效用和利益)及附加产品,即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影响消费者满意的服务通常是无形的,是为满足顾客的需求,供给者和顾客之间在接触时的活动,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及其一种体验的活动。这两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不符合消费者心意都会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
五、员工――顾客满意链模型来看解决措施
1. 塑造员工满意的企业文化, 价值留心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用来培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平等、信任和透明的组织文化,员工之间的竞争遵从平等合理,员工也不一定必须遵循老板的指令,若员工与上司意见不统一,可以向老板的老板反映。80后的员工不认为因为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而留下来,企业所要做的是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职业自由,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工作任务及全方位的发展和学习空间,让他们在学习与进步中留下来。
2. 关注员工的物质需求
据统计基层员工大部分是“月光族”,房租、电费、生活费等基本的生活费用已经占据员工的大半个口袋,大部分基层员工的跳槽是和报酬相挂钩的,企业领导者要不仅要关怀、理解员工,更重要的是要把员工的“根据地”打扫干净,人力资源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报酬体系,才能使员工更有动力。80后的员工容易接受凸显个性风格的工作方式,不屑于被捆-绑在繁琐的规章程序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自由是管理方式,限量工作,不硬限工作时间。
3. 企业领导要合理的处理员工与顾客的关系
情绪感染指的是信息接受者感受到信息发送者的情绪状态,进而和他的心理状态进行吻和。公司员工对外所服务的对象是外部顾客,而公司的领导所服务的对象既包括内部的员工也包括外部顾客,在“顾客是上帝”这一金子招牌下如何处理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的关系是迫在眉睫的。企业要发展是不能够得罪外部顾客的,当员工与顾客发生冲突时候,领导者往往会先指责员工的过失,而不事先进行调查以期待会保留住这个客户,然而这直接的伤害了员工的感情。所以说在企业内部应该建立一个非正式的聚会场所,如设立领导与员工的咖啡时间,把员工看成自己的家人,相关领导和员工一起来喝咖啡,倾听员工的意见,并向员工进行各项工作的合理解释,给员工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平复心情。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服务业员工管理论文。
高校教务管理服务现状论文
摘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学机制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使用至今,使大量的业务信息数据化,虽然基本满足了新的教学模式的业务需求,但由于数据量过大,导致隐含的规律无法被发掘,从而不能应用这些规律去指导学校的工作。本文结合教学管理具体要求,通过设计适合教学管理决策需求的数据仓库模型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建立了完备、正确、无冗余的教务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模型,为后期进行决策分析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依据,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为高校全面进行数据仓库建设、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据仓库模型;数据仓库;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
引言教学管理是计划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是保证高校教学机制正常运转的枢纽,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务管理系统是为了方便教学管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而开发的数据库系统,由于教学管理工作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设计这些系统时,通常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将其设计为几个子系统,包括培养计划子系统、排课子系统、成绩子系统、学籍子系统等等,每个子系统都包含若干个关系表,这些关系表中记录着各种属性信息。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系统给予的权限对学生在校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录入、修改、审核、发布、查询、打印、统计、汇总等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是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
以培养计划和排课两个工作环节之间的联系为例。04年以前,在排课前向各开课学院下达教学任务的过程是这样的:学院教学秘书根据下学期的教学计划,将各个专业所上课程摘录下来,然后将不同专业所上的相同课程进行汇总,再将所有课程按开课学院进行分类汇总,最后将任务书按开课学院下到有关学院。由于存在着学生和任课教师不在同一学院的情况,因此,各学院之间还需要相互频繁地交换任务书。现在这一切,随着培养计划系统的使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由教务处统一按学院生成任务书,并下达到学院,并且所生的计划数据,可以供排课系统直接使用,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需要人工地建立每学期需要安排的课程和上课的班级数据。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使用至今,使大量的业务信息数据化,基本满足了新的教学模式的需求。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教务管理系统收集了大量的数据,正常运行近十年,学生选课数据达到近30万条记录,成绩历史数据达到近200万条记录,交费数据达到近10万条记录,教师课堂工作量达到近5万条记录,面对如此海量的数据,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只是对它们进行一下查询、更新操作,并没有完全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没有去挖掘大量数据中所隐含的规律,从而应用这些规律去指导学校的工作。因此,如何借用信息化的手段来为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支持服务,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及相关理论国内外发展状况数据仓库目前大多应用于商业或战略目的,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应用暂时不多,且由于国内外教育培养方式的差别,国外关于教育管理单方面的数据仓库的研究及设计的并不是很多,更多是集中于学校整体教育评估的研究。综合国内外情况,目前关于数据仓库理论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教务数据仓库的应用开发研究;年,nikolaosdimokas等人在一文中,通过对希腊第二大综合性大学亚里士多德大学的教育管理系统进行分析,确定学校建立数据仓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需求分析,确定所需要的数据维度和粒度级别,选择星型模型,基于microsoftsqlserver建立数据仓库并进行联机分析处理,结合microsoftsharepoint和excel创建基于web用户界面的olap应用程序,为学校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有利的依据。
(2)基于教务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算法研究;年,王长娥在《数据挖掘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针对数据挖掘聚类算法k平均分区算法和层次凝聚算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算法(np算法),通过对潍坊学院的成人教育数据进行挖掘,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3)针对教务数据仓库的数据预处理算法研究;年,曹薇在《教务数据仓库中数据清理方法的研究》一文中,从属性清理和记录清理两方面对数据清理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如何用贝叶斯分类方法来修补缺失值,通过对原有方法的组合和改进,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检测相似重复记录的方法,减小了时间复杂度且提高了精度。
相关理论数据仓库数据库系统作为数据管理手段,从它的诞生开始,就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这些数据库中已经保存了大量的日常业务数据。传统的业务系统一般是直接建立在这种事务处理环境上的。数据库技术一直力图使自己能胜任从事务处理、批处理到分析处理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处理任务,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在目前的计算机处理能力上,直接使用事务处理环境来支持决策是行不通的。近年来,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人们尝试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再加工,形成一个综合的、面向分析的环境,以更好地支持决策分析,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简称dw)正是为了构建这种新的分析处理环境而出现的一种数据存储和组织技术。数据仓库弥补了原有数据库的缺点,将原来以单一数据库为中心的数据环境发展为一种新环境:体系化环境。数据仓库的建立并不是要取代数据库,它要建立在一个较全面和完善的信息应用基础上,用于支持高层决策分析,而事务处理数据库在企业的信息环境中承担的是日常操作性的任务。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数据在进入数据仓库系统之前的处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来自关系数据库、实时数据库或者文件系统等多个外部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抽取、清理、转化和综合,检查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等质量指标,对其中的噪音数据、空值等进行处理,最后存入数据仓库[1]。数据预处理与数据仓库系统的关系数据预处理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2]:
(1)异构平台下的数据透明性(2)数据准确性与实时性的平衡(4)成本与维护性联机分析处理(olap)联机分析处理,英文名称为on-lineanalysisprocessing,简写为olap。
联机分析处理具有灵活的分析功能、直观的数据操作和分析结果可视化表示等突出优点,从而使用户对基于大量复杂数据的分析变得轻松而高效,以利于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它可用于证实人们提出的复杂的假设,其结果是以图形或者表格的形式来表示的对信息的总结。它并不将异常信息标记出来,是一种知识证实的方法。
研究的主要内容(1)在传统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库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清理,消除噪声和不一致,整合存放在不同数据库和文件中的数据。
(2)设计合理的系统模型,提取相关数据,采用适合的数据预处理算法,建立完备、正确、无冗余的教务数据仓库。
(3)基于所建立的数据仓库,结合教务具体应用需求,开发olap应用。
(4)设计交互性良好的用户界面,将分析结果用可视化和知识表示技术表示出来。
课题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教务管理系统中的组合数据清理技术以往常用的清理方法是根据不同的数据背景采用如平均、分类、聚类、预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真实值进行估计,但比较通用的算法目前还没有。1969年,和首次提出了组合预测的理论和方法以来,组合预测的理论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从组合预测思想的出发,给出了数据清理的组合模型。该模型的思想是:
对于同一数据进行处理,可以用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为了有效的利用各种模型的优点,回避其缺点,将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只要选好权重便可以得到较好的处理结果。实践证明,任何一个独立模型,哪怕是效果不佳的模型,只要它含有独立的系统信息,当与一个较好的方法进行组合后同样可以改善结果精度,增强模型的可靠性。本课题使用遗传算法确定各种单一算法的估计结果的最优权,然后加权平均,得到一种相对通用的算法。实验表明,这种组合算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比使用单一算法要精确。
数据仓库模型设计学校教务数据主要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大量的数据和数据模型,都是反映历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计划,已开发的数据库系统基本上是面向事务处理的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随着学校对决策信息需求的日益广泛、复杂和迫切,这些传统的数据库系统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1)原有数据库系统是面向oltp而不是面向olap的;(2)原有数据库系统难以适应各类对象数据粒度的不同要求;在数据仓库中,系统体系结构是关键[3]。要成功地实施数据仓库,首先要拟订适合高校特点的数据仓库系统框架,一个真正实用、有效、灵活的数据仓库系统体系结构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国际学术界正积极对数据仓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展开研究,例如,美国大学的adms系统[4],colorado大学的h2o系统[5]和stanford大学的whips计划等。在对教务系统进行深入调研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教务管理自身的特点,我们提出了一个集中式数据仓库(即中央教务数据仓库)、分布式数据集市(即部门学院级数据仓库)和个人级数据仓库相结合的、适合教务管理的`数据仓库体系结构下面就图中各个部分予以简要说明:
(1)信息源信息源(informationsource)即数据仓库的数据源。它可以是异种或异构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可以是数据文件、学校内部数据、市场调查报告或其它各种文档数据等。在本课题中,数据主要来自两种数据源:关系数据库(interbase和sqlserver)、文件系统(早期数据)。
(2)提取器提取器(extractor)又称为包装器/监视器(wrapper/monitor)。它主要负责如下工作:
数据格式转换监视标明时间戳(3)集成器集成器(integrator)主要负责将数据按数据仓库的各种规则(如一致的命名转换、一致的编码结构、一致的数据物理属性等)将数据正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由于信息源众多,数据集成是数据仓库建设中最关键和最复杂的一步,它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数据过滤数据汇总数据合并(4)元数据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它是数据仓库的管理性数据,在数据仓库的设计、运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数据仓库的核心。它描述了数据仓库的数据和环境,用于存储数据模型和定义数据结构、转换规则、仓库结构、控制信息等。
(5)中央数据仓库中央数据仓库的目标是进行决策支持,它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时变的数据集合,它面向主题组织数据,每个主题对应一个客观分析领域,它可以为辅助决策分析集成多个部门、不同系统的大量数据。
为了满足不同应用对数据库的不同处理深度的要求,数据仓库中的多重粒度是必不可少的,其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组织结构分为四个级别,即早期细节级、当前细节级、轻度综合级和高度综合级四级粒度,如图3所示。当前细节级保存来自集成器的当前细节数据,为单位当年的详细数据;早期细节级保存历史详细数据,一般保存5-8年的历史数据。详细数据经进一步汇总,以综合的数据进入轻度综合级和高度综合级。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时间控制机制将当前细节级的老化数据转入早期细节(即转为历史数据)。
(6)数据集市与个人级数据仓库中央数据仓库使数据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始的操作数据转化为适合分析的导出性数据。随着数据的不断载入,中央数据仓库将越来越庞大,若所有的决策分析工作都完全基于中央数据仓库,性能将十分低下。因此,有必要建立数据集市(部门级数据仓库)以及个人级数据仓库,形成一个分层的数据仓库环境,校级、院系级和高级管理(个人)级数据仓库浑然一体,以适应学校不同层次分析的需要,并与原有的操作型环境形成一个四层的体系化环境数据集市(datamarts)是一种更小、更集中的院系级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数据仓库的四个基本特征,它是按照某一特定的决策支持需求而组织起来的、针对特定主题的数据仓库。图4的四层体系化环境可以很好地与学校的各个院系组织结构对应起来。例如,对于所有学校的总体成绩在教务处进行宏观管理,对于各个院系的成绩在院系级进行分析。高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战略决策,需要进行复杂的分析加工,个人级数据仓库面向这一层。
针对学校各个院系对数据访问的局部性,有必要为访问数据仓库十分频繁的关键业务部门建立自己的数据集市,以便节约开销,提高响应速度;对于一般通用业务的分析决策应用,建立一个通用的数据集市,并且建立一个学校高层管理人员使用的个人级数据仓库,以支持学校的宏观战略决策。这样,既可以提高解决分析效率,又便于对中央数据仓库进行有效的维护。
结束语本文基于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对数据仓库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在详细研究数据仓库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实施策略及应用技术等相关知识后,结合教学管理具体要求,寻找适合教学管理决策需求的数据仓库模型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设计建立完备、正确、无冗余的教务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模型,为以后进行决策分析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依据。通过本文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为高校全面进行数据仓库建设、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建设科学合理的教务管理系统数据仓库,不仅有效地提高了高校信息管理和数据利用的能力,并且加强了高层教学管理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高校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品牌酒店服务管理论文
品牌管理的实质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生意管理”。也就是说,品牌管理不应仅停留在对品牌形象的维护,或者是广告传播、促销推广上的策划,它应该是对品牌代表的生意进行经营,对新产品开发、营销投资和roi进行管理,对市场、销售、利润和品牌资产进行全面负责。品牌管理的内容包括品牌核心价值、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推广和品牌组织架构与流程等五个方面。品牌管理的意义主要有:
品牌就是关系: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经验告诉我们,在人们购买商品时,买的不一定是买产品,而是在买品牌dd就如一位很好的老朋友,有一种熟悉、舒服和信任的感觉,在购买时有一种安全感,如果想试一个新的品牌,则预示着会建立起一种令人兴奋的新关系,人们势必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去转换购买其它商品,因为其它商品你不熟悉,不能保证你的购买是满意的。因此从这一点出发,品牌有助于建立商品和顾客的关系,也就是一种顾客的忠诚度,这对企业和商家来说是一种无形资产,非常的重要,并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品牌就是感受:感受本身和关系一样,也能产生影响。就品牌而言,感受则涉及到多个方面,例如产品本身、包装设计、购物环境、服务态度、与产品相关的其他任何服务、品牌标识的外观和感觉、宣传广告dd能否让人们很容易产生联想或愉快的心情,这种种感受,就是该品牌带给消费者的印象,品牌的最初印象也就是从这些方面建立的,一个美好的感受就能给顾客良好的品牌印象,对建立品牌意识十分重要。
品牌在不断地演变:品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需要适应新情况,应对其它品牌的挑战,并抓住发展机遇强化自身的品牌,从而建立稳固自己的地位。
品牌具有连贯性:多年的驰名品牌可以为消费者和客户提供一个参照标准。品牌的建立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慢慢赢得大众的信任,它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因此企业和商家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建立顾客对该产品的品牌意识,形成品牌概念。
总的来说,品牌可以创造价值和忠实度。品牌感受具有与众不同的重要价值,良好的和不断重复的良好感受,将会赢得忠实度,与客户建立起长期持久的关系,让客户重复购买;与您不认识的新客户相比,让回头客和您熟悉的客户满意比较容易,而且也可从他们那里获得较好的利润,因此品牌既能创造真正的客户价值,也有助于提高盈利能力。
因此,在面对如此激励的竞争市场,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建立自身品牌,做好品牌的管理,对企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企业有自己稳定的客户源,能够更好的应对其它企业带来的挑战,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2以大红鹰超市为例的品牌管理案例分析。
杭州大红鹰超市是民营商贸型企业,从到现在已有7个多年头了,该品牌是由大红鹰烟草公司发展而来。杭州大红鹰超市实施名牌战略中要做好各项工作,把实施名牌战略的决策落到实处,这些工作集中起来就是创立名牌、宣传名牌、发展名牌和保护名牌。
第一,创建名牌企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确定指导思想,然后就是实施具体的措施去实现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举措:
(1)公司和品牌统一性。要想塑造一个品牌,公司要明确自己的使命和愿望,这样才能明确品牌的定位。品牌管理者要设法使全体员工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理解自己的品牌代表着什么。虽然公司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对品牌进行管理,这是由于企业规模的局限。但是企业从上到下就是一个团队,在做好企业的同时,也就包括了品牌管理这个层面公司和品牌是统一的。虽然这当中的具体理念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一直认为做好品牌是公司上上下下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做好的,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明白做好这个品牌的重要性。
(2)管理者自身理念的形成。每个管理者都有一个中心的思想指导自己的管理工作。超市的管理者是秉承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经典思想,认为任何理念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是成功的,所以他们一直在实践中去探索成功的理念,从实践中学习,不断寻求发展,来把品牌这一管理做好,使理念是与实际相联系的,并经得起实际的考验。同时,认为企业的成长和品牌战略构建可以说是同步进行,两者紧密相连,在企业成长建设的过程之中,品牌战略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企业的成功当然离不开品牌管理的成功。科学的品牌战略才能使企业更好地成长。
(3)员工理念的不断灌输。超市管理也对员工灌输这样一个品牌理念:它是自己的事业,就要倾注自己的心血。同样这也是管理者自己的理念,企业从上到下是整个团队,只有这个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企业的品牌发展的更好。因此,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对品牌的管理同样是很重要的因素。首先是重视人的素质,重视劳动者职工的素质,重视整个企业的总体素质,把素质放在第一位,这是人本主义。超市对基层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内容主要是围绕怎么样接待和与顾客沟通,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坚持了品牌的管理与人结合起来,实现人本主义。其次企业要有诚信。不仅总经理、董事长跟外面签字要讲究诚信,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也要讲究诚信。超市要求每位员工对待顾客是一定要真诚,讲究信用,使顾客对超市能百分之百的信赖。另外,一个企业还应该将人员的流动性和企业的稳定性结合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批比较稳定的管理人员和职工,这个企业很难保持原有的经营水平和产品质量。如果一个企业无论是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和职工,尤其是管理人员都是老面孔,这个也不行。必须要不断更新,有一定的流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输入新鲜血液,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有创新精神。任何企业文化都要考虑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超市在管理层上看,都是本地人进行管理的,所以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能清楚地了解企业在本地的发展状况。但也会吸收一些新的人员进入企业,有些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从其他超市跳槽过来的,与企业的发展能与时俱进。
(4)从手段和目的来看,通过真诚的态度和服务来设计和塑造自己的品牌,打造区域性品牌。这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明确的一个品牌管理的目的,清楚的知道企业要塑造自己的品牌需通过什么手段,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这整个管理过程中,也一直遵循这个原则。每位员工都能以热情的态度去服务于每位顾客的需要,以热情的服务对超市产生一种归属感,努力的做到使顾客满意而归。
(5)注重品牌的创新。大红鹰是一个全国商标和驰名商标,从卷烟到现在的超市,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品牌的创新。虽然这是一个延伸品牌,但从它的发展来看,已经超过了大红鹰卷烟这个品牌。从品牌模式来看它是单一的品牌模式。在品牌识别上,大红鹰的符号一直都没有变过。
(6)面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设立了不同的目标任务。根据每年发展状况相应的对策。从企业这些年的发展看,企业的销售额每年稳定增长。但是,这样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还面临着其他超市的竞争压力。在面对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相对落户余杭,企业有很大的压力,但是同时也是一种动力,从而来推动企业把品牌做得更好。超市还是把落脚点放在了质量和服务上,努力赢得顾客的满意和信赖,形成顾客的忠诚,对超市的品牌产生依懒性和认同感,可以说是从顾客的满意度的提高来赢得品牌的信任做好品牌的管理。并且希望相互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实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超市在品牌管理上,是紧密结合当时的现实环境的变化,从而来适时的调整自己的一些政策。超市在顾客上,主要是针对本地顾客,赢得他们的支持,而不是整个消费群,具有针对性,制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是为了拉动这部分顾客。
第二,宣传名牌。品牌传播与推广把握以下原则进行:
(1)合理布局运用广告、公关赞助、新闻炒作、市场生动化、关系营销、销售促进等多种手段。由于超市做的是区域性品牌,宣传的手段主要是通过电视台,还有报纸进行辅助,这样更有效,反而如网络技术还没有这个必要,大量的投入未必有较为可观的回报。通过电视台的新闻炒作,来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增加消费者的概念,形成第一印象或者说是首因效应。集中力量把地方性影响力做好。
(2)根据目标消费群的触媒习惯选择合适的媒体,确定媒体沟通策略。由于顾客群是本地顾客,超市主要就是把宣传力度集中用在本地的余杭电视台上,这个电视台是本地顾客主要关注的,选择了符合顾客习惯的电视台,这样的对宣传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减少了其他不必要的宣传开支。还有一个辅助性的宣传就是当地的余杭报,也进行适当的宣传,让顾客知道超市的发展动态和一些最新的优惠促销措施。
(3)品牌传播要遵守聚焦原则。因为超市本身主要还是以做好本地宣传为主,所以它把宣传力度都集中在当地的媒体和报纸,遵循了该原则,可以减少超市的开支,又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4)品牌传播要持久、持续。超市在每个不同时期都有相应的宣传,定期的做好一系列的宣传,而不是做了一次下一次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有规律的进行宣传,不间断的宣传使品牌的宣传达到深入人心的作用。
第三,发展品牌。在发展品牌的这方面,目前超市还没有考虑到要走出浙江。首先是想在余杭做好,打好根基,原因主要是管理人员还跟不上这个规模的扩大,所以只能一步步来。品牌不是在短时间所能够形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形成。联系到改革开放以来,有些企业家有一种浮躁心理,希望把企业很快做大、做强,这是不切实际的。从管理人员中了解到,超市遵循的就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做,而不是急于扩展,了解到要做好一个名牌需要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我们不能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应该长期知识积累、经验积累、能力积累、社会资源积累,应该重在长期稳定的增长。在管理、资金等各方面的能力跟的上的时候,再考虑扩大品牌的影响范围,把品牌推向省外,甚至是全国。
第四,保护名牌。杭州大红鹰超市是民营商贸型企业,从20到现在已有7个多年头了,起先该品牌是由大红鹰烟草公司发展而来。它是全国商标,也是驰名商标。已经注册了品牌,做好了品牌的保护,使之有法律保护。
大红鹰有今天的成功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使企业一步步走向成功。它拥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在整个临平的中心地带,人流量大,顾客比较方便。由于团队人员都是本地人,就拥有着优良的客户群体,所以超市大部分是本地客户。企业注重品质,产品线很长,与其他大型超市相比利润点不同。在众多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选择了亲密的顾客关系的品牌管理的价值法则。每位员工和管理者都要以热情的态度迎接每位顾客,使顾客满意,打好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来做好品牌的管理的一个价值理念。形成了部分品牌忠诚的消费群,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使超市能一点一滴的走向成功,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我们也还必须看到在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不断的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对品牌做定期的相关调查,没有及时反馈,不能及时了解顾客的一些需要,这样容易与顾客产生脱节;第二,形象塑造贫乏,品牌形象不鲜明,消费者立即产生识别比较困难;第三,创新力度不足。这主要和超市现阶段的发展要求有关,缺乏一定的远见,对品牌的创新力度上欠缺一些考虑。
在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中国企业要成功,必须发展“五大能力”,即:完善财务、完善经营、完善营销、完善战略和完善领导的能力。不同的公司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不同,会有自己发展的重点,就是说不可能所有的模式都是一样的。做品牌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断完善好自身的能力,才能把品牌做实、做响,进而扩大影响,实现长远的发展。
大红鹰超市围绕着品牌管理的四个重点要素展开自己的品牌管理。这四个重点要素是建立卓越的信誉、争取广泛的支持、建立亲密的关系和增加亲身体验的机会,每个环节都是不可忽略的,抓住这四个重点要素,有利于品牌管理的有效展开,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此外,企业品牌管理存在三个价值法则:最优化的管理、最优化的产品和亲密的客户关系。大红鹰超市主要运用的是第三个法则,使品牌管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可以根据不同企业自身的状况和面对不同的周围环境,去选择有效、适合的法则来进行自身的品牌管理,使管理卓有成效。
这四个重点要素三个和价值法则,是我们进行品牌管理时必须围绕的,是重点需要去抓住的。在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竞争日趋激励的国内外市场,忽略品牌管理这一重要环节,在强大的企业也会被激励的竞争环境所排挤,难以在市场中立足。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品牌管理有了自己的理念,也越来越重视对其的发展,因为,我们看到了品牌管理背后巨大的力量,没有一个系统的品牌管理,企业很难建立自己的牢固地位,将会被激励的竞争所淘汰,一旦能做好自身的品牌后,这个结果带来的力量是强大的,一方面它能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顾客,使顾客对企业产生偏好,对企业满意,逐渐形成忠诚度,对企业推出不同产品起着良好推动重要,从另一方面来说,良好的品牌可以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企业将获得不可估量的经济收益,这也是对一个企业发展来说所必须的。所以,从这利弊两方面来看,品牌管理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能保持住自身的特色,这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品牌管理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像王老吉,耐克等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企业想要不断发展就需要去学习他们在管理中的精髓,不断吸取精华,改善不足之处,使中国的民营企业能不断的做大、做好,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客户服务管理师论文
期望工作地区:南京。
批注:简历一定要有个人基本信息项目,而且应该放到简历开端。求职意向如果不是必填项目,最好不要写薪酬,这样会增加面试机会。
自我评价。
资深客服管理人员,有外企多年的客服实践及管理经验,擅长以数字来量化的工作方式;有良好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能力,带领团队通过设计并优化客户服务各种流程,为企业间接或直接创造经济利润;重视客户的投诉,并能从投诉中分析投诉成因且能制定有效防范机制,为企业避免投诉风险总结经验.重视团队人才的培养。适合从事客户服务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可短期出差。
批注:自我评价能与自身工作经验和求职方向结合,很好。
工作经历。
/10--/11:某投资顾问公司|客户服务部|客户服务经理/主管。
部门的制度建设和培训及其日常管理工作。完善客户服务流程,提升客户服务作业规范,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
1、负责与客户的日常沟通及保持良性互动,巩固和加强客户关系;
2、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将公司利益最大化,积极争取更多的业务机会;
3、与营业部紧密合作与沟通,取得更多的行业相关信息;
4、分析各种客户问题,并制定方法加以解决和改善。
5、内部系统操作与报表分析等。
6、及时处理所有来源的相关投诉,做好记录工作,适时上报投诉处理进程及处理结果。定期做好投诉案例检讨及跟踪反馈。
7、随时检查电子邮件,及时做好记录并回复。
8、业绩的日常跟进与反馈。
9、对下属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提升。
10、制定和完善客服制度和流程,并监督执行。
/08--2007/10:某日资外贸公司|国内贸易部|客户协调。
该公司为日商独资企业,主营喷墨打印介质,如墨盒,打样,影像等专用纸。任职期间工作努力、在固有模式基础上寻求创新。与上层商定销售激励计划,定期向生产部门下达生产计划并跟进产品加工进度;通过erp系统下达客户订单,跟踪货物出厂顺利发运至客户手中;各项内部单据和报表的生成与审验,按照合约规定与客户定期核对账款以及开具销售发票,客户应付货款的催缴工作;每个月每个季度本部门内部员工销售考核业绩的审核与发放;与各办事处业务及财务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收集相关证据并建立索赔台帐,解决商务索赔及纠纷。
对本部门的工作向领导提出合理化改进方案及措施,并得到领导首肯与赞与。
/08--2005/05:保健品公司|客户服务部|经理助理/秘书/文员。
办理来宾食宿安排、购票和迎送事宜,协同其他同事组织参与公司重大活动和联谊活动的后勤总务保障。
负责公司商标、名牌等无形资产的申报与认定;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新品商标权办理,完成各项批文手续。各种企业资质的申报/认证/复审/年审工作;负责完成上级部门和领导布置的临时性工作。
/06--/06:某通信系统有限公司|话务部门|话务班长。
寻呼业当时一直是中国较早向社会开放的通信产品,曾经风靡一时。我所从事的工作是更好的处理用户投诉,并带领下属完成一系列的寻呼工作。
在为用户提供优质寻呼服务的同时,提供准确、高效、及时的增值服务。如股票、天气资讯等群发信息。为用户及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经历了通信产业从寻呼业向手机通作过渡的历史变革。曾经参与过熊猫—爱立信手机宣传平面广告的拍摄。
批注:工作经历非常详细,但是如果能用数字量化自己的工作成绩(这好像是你擅长的)就更好了,会更有吸引力。
培训经历。
培训课程:办公自动化office。
所获证书:全国计算机应用。
客户服务管理师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卓越人力资源管理师”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本文以邵阳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系统介绍了“卓越人力资源管理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人才学等多个范畴的应用性综合学科。其理论教学既是培育学生入手才能、察看才能、剖析和处理实践问题才能以及发明才能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手腕,关于培育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和完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山东科技大学新申报的本科专业,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如何在起步晚的状况下尽快依据本身的办学定位,寻觅打破点,打造本专业的中心竞争力是目前该专业开展必需注重和处理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育目的。
面对剧烈竞争的外部环境,关于我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该充沛思索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性,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培育形式,即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完成人才培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育形式更能顺应社会和企业的请求。把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育目的定位为创新型应用人才,处理综合性大学培育目的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顺应的问题,培育学生的理论才能与创业肉体。依据培育具有以理论才能和创业肉体为特征的应用型经管人才培育形式定位,树立创新创业才能培育体系,树立互相衔接的集成教学体系,使专业理论与技艺培育互动,突出创新技艺的培育形式。
人力资源专业管理的学生要系统学习和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根本理论和根本学问,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必需的根本技艺(如工作剖析技艺、薪酬体系设计技艺等等)。而且也要纯熟控制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办法和手腕。具备科学、完好、合理的学问构造和深沉广博的学问底蕴,这是将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立足之本。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的准绳。
2.1立足理想,顺应社会经济开展的请求。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人才是为社会活动效劳的,在新经济时期,人力资源管文科学趋于国际化、综合化、复杂化、网络化、战略化和标准化,那么我们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要能培育出顺应这些开展需求并控制其变化规律的人才,更好地为新经济下各品种型的经济主体效劳。实践上,上述思想也正契合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教育目的的总体性请求,即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开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开展教育,针对学生的兴味喜好,鼓舞他们的个性培育,并在教学中增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才能的培育,创新才能的培育。确立与社会开展需求相顺应的,并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力所能及的人才培育形式。
2.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树立特征品牌。
我国高等教育在“专才教育”形式下,突出的弊端就是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别离。以致于有许多人固然控制了一定的学问和技术,却没有健全的人格。现代社会的开展召唤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把学生培育成为既有高尚的人文肉体、又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学校要注重品牌效应,并使本人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有本人的特征。要想本人的毕业生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就必需注重本人的特征教育。
2.3以需求导向为根底,理论教育与社会理论相分离。
目前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二是社会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资讯人才的需求;三是公共管理部门对组织人事管理人才的需求。因而,学校应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目的与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胜任力特质相匹配,这样才干使毕业生契合企业对人才的特质需求。留意增强学生的的剖析才能、识人才能、问题处理才能、效劳认识、亲和力、学习才能、自我控制才能、接受压力才能、顺应力、主动性等。
高校教务管理服务现状论文
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只有中、小学的初级美术教育发展得比较可观,高效美术教育比较落后。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越厚,其民族的实力就越强。随着文化逐渐的与经济政治融合,文化建设对民族建设有着非凡的重要意义。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教育界的工作者应该意识到,高等艺术的教育对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等艺术教育不单单是传播美术知识和技能,更深层的意义是培养具有艺术修养的人。
一、高校美术教育宗旨。
高校美术教育应传授先进的艺术文化,培养优秀的美术学者,创造发掘具有天分的艺术人才,充当我国文化建设的先驱者,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奉献力量。然而,一些高校美术教育没有发挥这样的作用,越来越趋向于产业化和市场化。美术高校凭着高等的硬件设施和昂贵的学费,成为报考学生认为的“优质”出路。中国的美术高校面临着重重利益矛盾,违背了教育宗旨。
二、教育缺乏全面性,师资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的教师部分是从美院毕业的学生,对学生做教育的时候,过于强调“专业性”,不考虑师范类学生的现实情况。这种教学模式偏离了高校美术教育的主体。
三、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我国一些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创作能力的发展。
四、缺乏对理论研究的探索精神。
部分美术高校的.学生缺乏对世界美术史,尤其是我国传统优秀美术文化的认知,部分学生的专业素质仅停留在掌握一般简单的操作技能的水平。这使他们将来作为美术的教育者或实践者,会是一个艰难挑战。部分学生不做研究探索,个别教师对于这种现象无动于衷。
五、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全面培养。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规律模式,其步骤即为学生基础临摹,然后是教师对画法步骤的阶段性的师范,接着是教师对学生传授关于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常规知识,最后是教师针对性的辅导。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表达出自身对美术的认知和理解,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作潜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培养。
六、艺术教育观念不准确,审美标准模糊。
一些西方文化宣扬他们的艺术教育观念和审美标准,使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领域受到了影响。在我国,部分高等美术院校急功求成,为了能与国际文化接轨,不经过深思熟虑就直接引进一些西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潮流,将其视为新艺术文化的标准,忽略了我国原本自身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步伐,使高校美术教育陷入艰难的境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化解这个难题呢?美术教育过程就是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高层的审美心理,恢复艺术教育本该有的活力和魅力。美术教育在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学科文化教育。其中很明显的差异是,学生在学习美术时,要求超脱现有的知识范围,进行创作型思考。美术教育因其独有的特性,前提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有创作能力的人的基本权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持以认可的端正态度,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作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从基本稳定的教学内容出发,以储备知识和应用知识为最终目的,但教师不能一味地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框架,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地将学生培养成才,使其能够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做出杰出贡献。
七、结束语。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也说明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着乐观的前景。要想高校美术教育有所成就,高校教师必须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多重意义,端正艺术态度,改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优化美术课程的内容,要注重艺术氛围的环境建设。所以,高校适当地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是我国艺术文化实力更上一个台阶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敏.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状况的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张莉君.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与改革建议[j].黑河学刊,
高校教务管理服务现状论文
教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作者:邓晓华刘江顾洁菁作者单位:邓晓华,刘江(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
顾洁菁(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刊名:管理观察英文刊名:managementobserver年,卷(期):2009“”(23)分类号: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
服务行政管理论文
3、行政管理现代化评价系统初探。
4、依法保护我国环境问题的几点探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原则。
6、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
7、提升政府公共行政职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
8、关于社会发展中的行政道德问题的思考。
9、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
10、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探讨。
11、谈我市党政机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路对策。
12、试论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
13、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思考。
14、城市化建设中的信访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15、论地方政策的决策模式。
16、牢记为民服务宗旨 树立良好政府形象。
17、浅谈市场经济社会的民主建设。
18、浅谈加快我市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几点政策措施。
21、论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法制监督。
22、试论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
23、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思考。
24、乡镇政府体制改革之我见。
25、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之浅见。
26、关于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27、浅析知识管理的目标与策略。
28、试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29、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
30、试论依法行政。
31、论行政管理效率观--兼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对策。
33、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35、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
36、试论构筑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
37、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38、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探析。
39、略论遏制吏治**的治本之策。
40、创新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之我见。
41、浅谈**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
42、浅议政府工作中的浮夸问题及治理对策。
43、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
44、浅论“机关效能建设”的意义与对策。
45、浅谈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与对策。
46、当前提高村级组织威信的几点想法。
47、浅谈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及其工作措施。
48、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转制度建设的思考。
49、浅谈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其要求。
50、浅谈实施农村信用工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51、对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认识。
52、论我国入世以后的反腐新课题。
53、试论行政程序法治化。
54、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55、对我市实施小城镇战略若干问题的探索。
56、浅述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
57、浅谈政府保护自然资源的若干措施。
58、管理策略浅论。
59、试述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管理变革。
60、浅谈管理中的“人本”问题。
61、浅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措施。
62、浅谈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工作措施。
6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行政发展方向。
64、正确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想法。
65、关于加快城镇化与解决农村问题的关系之我见。
66、公共管理基本问题的初探。
67、尽快建立和健全我市农村社保体系的理由分析。
68、新时期企业如何做好管理创新。
69、浅析干部**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服务行政管理论文
:在我国高校改革进程持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内部管理趋向行政化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露。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也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去行政化与“服务型”行政管理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开展“服务型”行政管理的具体策略。
高校行政化,主要是指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趋向,以及学校自身内部管理的行政化趋向。而在高校改革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意识到这种学术权力受行政权力压制的情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时代发展。笔者将主要通过学校自身内部行政管理的视角,在研究高校去行政化必要性的同时,研究“服务型”行政管理走向的具体策略。
1.1行政权力的相对主导性。
高等院校内部管理趋向行政化的表现之一,是行政权力在管理活动中处于相对的主导地位,出现行政权力压制学术权力的情况发生。不少高校在进行学术成果汇报、院校课程设置、教师职称评定以及专业学科审查时,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本应由教授学者进行专项主持,但现实情况是由于行政部门的干预,专家教授所拥有的学术发言权被逐渐削弱。而且不少学校的学术机构人员,甚至直接由校长、院长以及系主任等领导层担任。高校内部管理趋向行政化,不仅会出现行政权力垄断高校运作的现象,管理活动取代学术活动也会降低教授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追逐权力的不良风气使高等院校未来的发展逐渐与其自身的核心价值取向相背离。
1.2学术权力的相对弱化。
学术权力在教育界中一直处于拥有分配资源,以及制定规则的绝对地位,但由于高校内部管理逐渐趋向行政化,开始出现学术权力相对弱化的局面,因此教授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在分配学术资源配置、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以及组织学术决策等方面的话语权,也受到行政权力的压制。在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一种“基层学术单位事务不需要学者教授们的参与”的错误观念。所以不少专家学者在学术权力被弱化的过程中,渐渐丧失原有的学术意志,并潜移默化地趋向于“行政本位”,出现思想作风上的行政化。例如,不少学者通过行政手段解决学术事务,就是学术权力相对弱化的具体体现。
1.3行政权力的相对官僚化高校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同时也是促进高等院校自身核心价值观念实现的重要举措。但现阶段,由于行政权力开始逐渐的反客为主,占据高校内部管理活动的主导地位。行政人员在进行管理活动时,往往以命令的方式对学术事务以及教学活动进行管理,这种缺乏为科研人员主动服务的管理理念,不仅与高校设置行政管理机构的目的相背离,也在官僚化的作风下,降低了学者进行科研活动的热情,同时也对高校的社会形象产生很大的影响。
随着高等院校内部管理趋向行政化问题的逐渐显露,人们对其转为“服务型”行政管理的要求也迫在眉睫。国家也对高校改革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出“高等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配套政策的完善,能够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在努力克服行政化的过程中,进行对行政化管理模式转为‘服务型’行政管理的变革”。但需要明确的是,高校去行政化并非对行政体系进行取缔来实现“教授治校”,因为校园事务过于琐碎和繁杂,需要由专门的行政专员进行处理。如果管理活动都由教授组织,不仅会耗费其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也会在降低管理质量的同时,影响教学学者们的本职工作。通过政府行政管理与学校内部行政管理间的联系,可以发现当前高等院校内部管理趋于行政化,主要是受“管制行政”的影响,所以只有运用“服务行政”的观念,对高校内部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才能顺利地进行内部管理的去行政化。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主要指行政机构以社会服务对象的合理要求为服务主旨,在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健全对“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积极地完善服务体系及制度,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推动高等教育未来更好地发展。笔者通过对高校开展去行政化转为“服务型”行政管理的必要性进行研究,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论述。
第一,去行政化管理模式与“服务型”管理模式,都需要对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高等院校想要进行去行政化改革,就要抑制行政权力过于膨胀的现象,通过减少行政权力行使职权的范围,削弱其对学术活动的参与。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充分了解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合理对二者职权进行划分,明确具体环节、活动、事务由何者负责,从而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合理分工,在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活动中,实现二者互相配合、互不越线、相互监督以及互不取代地行使各自职权。
第二,去行政化管理模式与“服务型”管理模式,需要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以师生合理的服务需求作为开展管理活动的首要职责。因此,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对自身的官僚作风进行改变,将服务理念作为行政管理的核心价值,以师生的实际需求作为开展管理活动的基础,从而推动高等院校去行政化,转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进程。
第三,去行政化管理模式与“服务型”管理模式,需要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以民主管理作为开展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民主管理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去行政化改革转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高校的决策管理不再被领导把控,而是通过对师生、家长、社会服务对象意见的收集进行决策,在注重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管理重要性的同时,完成“服务型”行政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3.1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林大正曾经说过:“授权就像放风筝,部属能力弱线就要收一收,部属能力强了就要放一放。”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对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行政管理体系的变革。高等院校内部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做好对学术研究与教育事务的服务,因此行政管理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打造良好学术氛围的同时,实现高等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人才培养以及科研工作等方面的职能。所以行政机构的人员需要改变行政化的管理理念,把为学术服务、为教育服务以及为师生服务等思想,作为开展行政管理活动的核心价值理念,发挥专家学者以及科研工作人员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作用,在民主管理的理念指导下完善“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
3.2对管理职能的转换。
高等院校需要将服务师生作为主要职能,来落实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活动。因此,需要改变行政权力对高校事务大包大揽的现状,在管理好行政事务的同时,积极地与学术权力相互配合,从而进行“服务型”管理职能的转换。行政管理者也要改变其参与管理活动“主导”地位的思想,使教授学者能够有效地进行对学术成果汇报、院校课程设置、教师职称评定,以及专业学科审查等活动的专项主持,充分地为学术组织提供良好风气的教育环境。另外,行政管理者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以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来,加强对师生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高校内部管理向“服务型”发展的目的。
3.3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
高校想实现由行政化转为“服务型”的内部行政管理,就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对服务质量与管理效率进行双重提高。第一,高等院校需要对传统的直线型组织结构进行变革,通过对中间层行政职位与组织进行适当的削减,建立起扁平化、科学化以及简约化的行政组织结构,在实现基层组织结构完善的同时,做到管理重心的下放。比如,现阶段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都在期望对学部制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削减的过程中,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第二,高等院校需要通过对职务评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以及教育指导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建设的加强,做到与行政体系的相互独立,并使学术机构拥有不受行政管理干预、能够独立处理事物的权力,积极改变高等院校内部管理趋向行政化的现状,为其回归学术本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高校可以建立“一站式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等综合性的服务组织,通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来实现高校内部管理从行政化转向“服务型”的变革。
高等院校通过对服务机制进行有效的完善,以及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实现对“服务型”管理体系的建立。这就要求高校的行政机构与各类的服务对象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当社会服务对象提出正当要求时,可以迅速及时地给予回应,并积极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解决。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对微博、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的有效运用,作为与社会服务对象的交流平台,通过及时的沟通交流,来达到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的双重提高。另外,为了对服务制度进行更好的完善,高校需要通过对服务评价制度的构建,组织师生真实地对行政机构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效率以及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与监督,来帮助行政机构在改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服务质量。
[1]李志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8.
[3]林祥柽,范丽娟。服务型行政管理与高校去行政化改革[j].中国轻工教育,2011(1):3-4,24.
服务型公共管理论文
摘要: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把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国家体育总局在发布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同时指出“认真研究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和范围,明确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扩大公共体育服务的盖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1引言。
公共体育安全保障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全民参与公共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增加体育运动的全民化普及与建设,并进一步推进健身娱乐的影响力,我们以上海市的体育公共服务为主要切入点,主要通过对目前上海体育公共服务内容进行梳理及对上海公共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资料整合后找出上海公共体育服务中显而易见的一些不足,并结合小组调查及分析讨论后提出一些较为可行的改进方案。
2关于建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深入思考。
为更好地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府和民众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推进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突破:
2.1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
政府行为以公共利益为服务为目标。对于政府而言,要保障公共体育服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就要建立并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安全保障体系,并且要做好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规划。公共运动设施作为公众运动的基础,政府在完备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下首先要做好运动设施的安置工作和设施安全保障工作,最大程度满足民众所需。时代的变迁导致民众对运动的观念发生改变,为更好地做好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应大力宣传科学合理的运动理念,激励人们主动运动、科学运动。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通过调查等方式寻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不足,在根据民意所需做出调整和改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和决心参与工作。
2.1.1设施安全保障标准化。
今年来随着国家地方政策的支持,上海市各大小地区都新建或添置公共运动器材或公共运动场所。随着使用人数和时间的增长,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和担忧。在器材的使用中并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运动设施的安全性,导致器材损坏引起不必要的伤害。政府应建立标准化的设施安全标准,要求各场馆地方配备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并严格按照指定的设施安全标准执行。设施安全保障的标准化,也是对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和重视。
2.1.2收费公平化、合理化。
来自京华时报的一条报道:由于公共运动场馆收费高,接近89.0%受访者抱怨运动不起。这是现在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的现象,这也是中国在大力推进“加强国民体质”工作中的矛盾点。高收费已经成为限制民众参与运动的首要因素。政府在投入相关工作的同时,应尽可能多的将场地公开给民众。或者对各个场馆指定明确的作息时间、收费时段。
2.1.3运动项目布局合理化。
民众对上海市运动设施项目分类和安置布局并不是十分满意。社区中多为简单运动设施,例如单双杠、肋木等。羽毛球、游泳等场馆相对集中在大中型运动中心,收费相对较高。民众为改善运动,占用车道、公共场地打羽毛球等,或者在河道中游泳,运动危险系数大增。而且,有民众表示:由于居住地远离运动中心,所以不愿去。运动项目布局越合理,民众的满意程度就会越高,这就要求政府在规划公共设施的时候,充分考虑距离为民众带来的不便;可能多的安置多样化的运动项目设施,为民众运动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2.1.4运动场地管理专业化。
场地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该场馆在民众眼中的印象。就大多数场馆现状而言,设施损坏是民众最担心的问题。大多数公共场馆没有配备专业养护人员,仅仅是定期检查,而且间隔较长。对于大多数收费场馆而言,虽然配备了相关人员进行定期检查,但是缺少专业的检查设备或者检查间隔较长。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运动质量,导致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推进滞缓。这样的状况还有可能导致场馆无人问津,造成空间浪费。政府应重视相关现象,制定明确的管理规定和措施。加大安全保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运动场地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民众的利益。
2.2公共体育服务功能的落实。
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包含了体育活动组织、体育信息网络建设、运动指导等多个方面。体育服务功能能够有效保障运动质量、有效监测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为运动研究提供大众化的数据。就上海市现状分析来看,基层建设仍然不足,人民需求日益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从民众的角度来看,民众更在意如下几方面:
2.2.1体育活动开展多样化。
体育活动的展开,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宣传,也有利于提高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运动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等等。上海市热门的运动项目主要有篮球、足球、台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民众所参与的运动项目较为集合。政府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时,选择民声较旺的项目,因此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冷门项目。但造成冷门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项目本身存在较大的危险系数和难度系数等。而这些运动又通常作为一种供人们观赏的运动存在,例如杂技等。随着现状的不断发展,这些运动将面临无人问津的危险。政府或地方社区在开展活动同时也不忘组织相关冷门运动的表演,一方面展示运动的行为艺术,另一方面为改项目的传承奠定基础。无论是单纯的体育活动还是表演,都需要大量资金。资金是体育活动多样化开展的必要基础,如何管理资金使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还要看政府或地方如何管理、统筹,以及民众的参与度。
2.2.2体育组织建设公众化。
就目前形势来看,体育组织主要以俱乐部形势存在于社会,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运动场所。俱乐部是一批有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运动俱乐部在社会中广为存在。但就俱乐部而言,所面向的社会群体较少,而且较高的收费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营利性质的运动场所,面向人群较广,收费相对较为合理,是人们健康科学的运动的首选。政府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时,其场馆服务模式可以参照俱乐部、社团等,但其运动项目设置、日常收费标准应进一步适应大众。在建设的同时也要通过政策限制非公共场馆的数量,将更多的市场投入到公共利益上来,从而更好地将服务回馈给民众。
2.2.3体育运动指导专业化。
公共体育作为自愿参与的运动,其科学性无法掌控。就社区运动建设而言,应成立运动指导小组,以传单、授课、广播、设指导站等方式向民众倡导科学运动及提供科学指导。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在建设公共体育服务时,可以在运动场地附近设置指导站,一方面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还可以参与设施检修的工作。这项工作进行时,还要考虑指导站人员的专业等级及指导人员专业涉及面。政府可以通过招募、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专业的指导员,为公共体育服务增添一份坚实的基础力量。
2.2.4体育信息网络建设丰富化。
信息发展水平决定城市发展水平。信息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们时时刻刻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体育运动也不例外。如若民众不知道某种体育活动的存在或开展,体育本身就会变得无人问津。而民众了解信息的媒介主要是电视、互联网。就上海目前状况来看,电视节目发展水平已经到一定高度。信息化的程度也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但还是存在很大一部人民众通过传统信息渠道了解信息,例如公示牌、广播等。为促进公共体育服务进一步深入民众生活,应当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可以将电子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工作重心,配合公示广告、互联网信息建设、媒体媒介传播共同发展,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网,将大小信息及时全面地传递给民众。通过先加强构建信息网、再加强信息内容传递的途径,不断丰富和发展现有信息网络。
2.3公共体育服务的产出。
公共体育服务的产出主要表现在参与运动人群相关测试数值的变化、与体育服务相关的建设状况、活动开展状况及资金的筹备状况。让人民参与到运动中来,一方面为推进我国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奠定基础。为更好地了解各方面的变化,有关部门应在政府建立好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行长期调查:统计场馆数量、总结服务需求、调查运动场所覆盖率等等。调查结果可以较为详尽和准确的反应出运动人群比例、群众需求等,以便与更好地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工作。
3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11-)》以及《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上海市制定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为积极推进体育生活化、科学化、信息化、法治化,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健身设施大幅增加。上海市已建成社区健身苑点7741个、公共运动场316、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3个、建成健身步道859条469公里、全市80%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二、健身组织不断壮大。全市建有社区健身俱乐部108个,社区健身团队1万余支;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3000余人;开展了体育健身配送服务。三、健身活动创建品牌。每年举行的“全民健身周”、“社区健身大会”、“全民健身节”已成为本市市民体育健身的三大活动;创办了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等综合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四、体质监测深入推进。全市建成9个区级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和81个社区体质监测站,依据体质测试结果,开具运动处方,指导科学健身,上海市民的身体素质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一。五、宣传平台有效拓展。各级体育部门建立站,方便市民进行网上简易体质测试,及时公布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名单,创办《健身时代》栏目交流健身技能,向市民普及健身知识。
通过上海市关于公共体育的一系列改革、改善,市民健身素养普遍增强,市民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明显提高,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据统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市民主要体质指标处于全国前列水平。
4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足。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以及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仍然保持大幅度的增长。从当前情况看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但是与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相比,体育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还显得不足,并且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进程中:体育主管部门的服务功能还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全方位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还没有完整地建立;上海各类体育社团因为缺乏体育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关注,社会影响力不足;体育总会与单项体育协会功能“缺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活动较少,社会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上级政府支持,社区、街道为主导的大众体育活动常年开展,但是,大众性体育比赛却较少、开展项目也较少;体育健身场地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5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5.1创新发展模式。
目前,上海市工作创新实现较大突破。设立“上海市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中心”,主要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工作,有效管理和处理体育公共服务各项事务。
政府职能转变是由强势的管理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要求政府确立公共服务的战略思想,确保可持续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为深化体育改革、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府应首先建立并完善服务型政府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宏观调控、法律等方式,对社会中提供体育服务的部门、场所进行管理和监督;确立统一标准,严格评价服务质量;从民众需求出发,均衡供求关系。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之一,如何保障民众公平地享受到公共服务与政府如何规章、财政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资金是政府开展活动、推进工作的基础,政府有责任协调好多方财政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财政收支体系,以加大资金投入到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
5.2拓宽公共体育服务渠道。
公共服务渠道的拓宽建立在服务水平提升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宗旨,努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包括业务能力、服务规范服务项目在内的各方面素质。在此基础上,将不同人群所需要的服务进行分类,有所侧重地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民众基本需求。基层民众长期依赖都是社会的主体,他们的利益代表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基层消费水平较低,所参与的运动属于大众运动,其场所主要依赖于公共场地。完善基础设施是进一步建设的基础,也是评价公共服务质量的社会标准。
二、发展第三部门,拓宽服务渠道[1]。在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总量供给不足、服务供给形式和内容单一的现阶段,大力发展第三部门不仅能够满足社会中少数市民的异质性体育健身要求,还能发动社会力量,为非营利体育组织拓宽市场,从而拓宽公共服务供给渠道。
三、支持体育社团,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在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社团、俱乐部等能够为公共服务减轻负担。政府可以将一些公用场地交予相关组织管理,以减小政府压力。在公共场地密集度小的地区,政府可以向地方相关组织租用场地以供民用。这样既能提高场地利用率还能在移动程度上提升服务质量。
5.3广纳民声、保障民权。
上海市经济发展良好,城市建设先进。但是,城乡地域差异和经济建设差异显著,要更好的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首先就要求政府统筹城乡体育服务的发展。从郊区状况来看:一、加大郊区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让民众先有地可去。二、建立服务供给站(点)。这要求政府培养并合理调配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指导员,去郊区场馆进行指导。三、合理管理郊区场馆,防止场地占用或浪费。其次政府还要关心社会中一些弱势群体。满足弱势群体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但是是全面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必要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另一个标杆。
参考文献:
[1]曹可强.完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a].体育科研.
打造个性化客舱服务管理论文
1、岗位和员工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人力资源管理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显著的,企业内部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确有区别。鉴于此,人力资源管理要实现差异化成为共识同样道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劳动关系管理也应相应地实现差异化,在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按照劳动力的社会属性或心理学特征对人力资源进行分类,如性别、年龄、经历、工种或者气质类型、个性等标准,据此对员工进行差异化管理。
2、人力资源管理差异化是节约管理成本的需要。
现代企业在拥有相对丰富的物质资本的同时,迫切需要寻找与之匹配的人力资本,但并不是所有的员工对企业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企业只有拥有较多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发展的空间才会比较大。同时,企业每雇用一个员工都会耗费一定的成本,除了向员工支付报酬和福利、提供培训等物质支出之外,还要花费很多非货币性的成本。因此,在组织内部多种类型的员工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有差别地管理员工,仍然对员工“一视同仁”地投入相同费用的话,势必会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的浪费。
3、对人力资源实行差异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
对不同人力资源的正确划分,能够将日常性的工作规范化,减少无效劳动,使管理人员集中精力解决特殊性问题,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节省了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有利于企业进行正确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做出合理的雇佣决策。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差异化管理实施对策。
1、针对高价值和高独特性的人力资源。
这类员工可称为核心员工,他们从事与企业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企业将其视为产生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员工所处的基本上是卖方劳动力市场,在劳企双方的力量对比中,占相对的优势地位。对这类员工,管理者应注重劳动关系中的信任和组织承诺,要与员工建立以组织为家的紧密的劳动关系,鼓励雇主和员工在开发企业关键技能方面相互投资。管理这类人力资源的关键因素是长期介入和投资,组织通过投资和开发员工技能,允许员工更多地参与企业决策活动,使员工产生高水平的持续承诺,而员工的承诺就能转化为更高的绩效。这类员工一般都能得到高薪水、高福利甚至企业的一部分股权,工作中的自主性也比较大。但同时这类员工是企业用人中的“双刃剑”,他们在具有高价值和高独特性的同时也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威胁,因为企业会为这类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花费较大的成本,但能否收回投资是一个长期的、有风险的过程。另外,一旦这些核心员工违约离开企业,就有可能把核心技术带走,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这类员工除了要有健全的激励机制以外,还需要有相应的约束措施,如在劳动合同中设置竞业禁止条款和商业机密条款,以此维护企业的利益。
2、针对高价值而非独特性的人力资源。
这类员工是企业的必备员工,从事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工作。企业可以直接从市场获得这类员工,他们拥有的技能很大部分是各企业通用的。为有效地管理这一类员工,组织将谋求建立一种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的、以提高生产率为基础的互惠式共生劳动关系。这些员工较少对组织承诺,而是更多的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承诺,所以他们向组织提供的技能都是建立在希望得到高回报的基础上的。但是就组织而言,在关注即时绩效的.同时,必然期望在双方关系存续期间员工对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忠诚。因此,企业也会为这类员工提供较好的工资待遇,薪资水平高低将以市场为指导。
3、针对价值和独特性都较低的人力资源。
这类员工是企业的辅助性员工,从事基础性工作,例如操作工人、普通文秘、后勤人员等。这类员工价值较低,且容易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他们拥有的技能可以说是一种“公共知识”。这一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其劳动力数量在我国相当庞大,但是这类员工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企业各类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这类辅助性员工,保持其工作的连贯性是企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针对这类员工,企业方将以命令和服从为基础建立劳动关系,与之签订尽量详细的劳动合同,并严格按照合同履行职责,管理方的主要工作在于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和制度化的工作流程,做好监督和约束,努力追求管理的规范化。这类员工的薪资水平一般都不高,以满足一般生活为标准。
4、针对高独特性低价值的人力资源。
这一类人力资源通常是指那些从事基础研究,不直接从事产品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等,又比如企业内部刊物的作者等,他们也属于企业的辅助型员工,但其工作又是难以替代的。这类员工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对创造客户价值并不具有直接的作用,这类人力资源使企业处于两难境地,其低价值使得企业不愿花费较多的成本进行内部培养,且内部化的成本过高,其独特性又决定了企业无法完全依赖外部资源得到适用的技能。因此,可以采取业务外包的作法或雇佣非全日制员工,如一些企业与高校在基础性研究方面的合作对这类员工的劳动关系管理应该以合作为基础,与之建立一种联盟关系,注重协调。
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差异化管理的环境建设。
1、让员工参与制定动态绩效考核目标,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如果将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标准提前明确要达到的结果和需要的具体行为,即“事前计划”,并且考核标准的制定由部门经理和员工共同完成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各级主管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以及书面调查等形式制定岗位工作说明书,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职责,使得员工对自己所处的岗位有明确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双方共同分析和制定的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不仅使员工增强了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意识,增强管理人员、团队和个人在实现动态目标上的共同责任,而且还可以促进主管与员工的沟通,便于主管在员工执行目标的过程当中起到监督、辅助的作用,并在员工偏离目标的时候予以警示。考核标准的制定应抓住关键指标、避免繁琐,尽量量化,并且考核期间应可随客观因素进行调整,也就是动态的考核目标。这不仅实现了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还促使员工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相一致,使得在企业管理中形成公司成长的正向反馈管理回路。
2、优化评估工具。
目前大多数企业将360度的绩效评估用于对员工的行政管理,而忽略了其对员工个人发展的作用。通常是到了年底,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员工进行一次年终总结,并填写一份绩效评估表,列出各项需要评估的项目,如工作成绩、能力、态度等等。所有的项目都要通过员工自评、同事之间互评、领导评价、考核小组审定等程序进行全面的评估,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档次,每个部门还有获得优秀的名额限制,评估得出的分数与员工薪酬、晋升等挂钩,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仅仅是一个分数,并且大多是良好,可想而知,员工对绩效评估也就缺少了充分的信任。本文认为,合理的绩效评估表应分为业绩评估表、素质评估表和个人发展评估表三个表格,分别用来对员工的工作业绩、素质和发展潜能进行评估。业绩评估是由管理人员与员工共同制定动态的绩效考核目标后,由管理人员对员工实施的工作业绩考核,业绩评估表应列出岗位职务说明、考核期的绩效考核目标、实现目标的工作项目、所需的条件和完成时间、效果等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五个档次,业绩评估结果与员工的薪酬、奖励挂钩。素质评估是对员工个人工作能力和表现的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由员工个人、上级、同事、下属和相关客户对员工进行评估。为了达到公平、公正评价个人能力的目的,素质评估不与员工薪酬和奖励挂钩,仅为换岗、培训、晋升等提供依据。个人发展评估是挖掘员工个人发展潜力的一个辅助手段,包含有员工想改变的意愿和个人职业生涯设想、管理者对员工今后改进工作、岗位晋升、扩展和发挥潜能的建议等等,人力资源部可作出次年的换岗、培训计划,还可以对次年绩效考核的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
3、加强绩效沟通与反馈。
绩效反馈应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的过程当中,传统的企业中员工与管理者沟通绩效的机会不多,管理者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常用的反馈方式是召开部门会议,定期下指标、分任务,员工在年终也仅仅是拿到一个分数或考核等级结果。绩效沟通是管理者与员工追踪工作进展情况,找到影响绩效的原因和应采取方法和措施的过程,绩效沟通的方式有很多,如定期或不定期的部门或小组工作情况交流会、员工定期书面报告、专门的沟通以及非正式的沟通等等。另外,绩效沟通要做到及时、准确,才能达到解决问题、明确和实现目标的目的。正确反馈评估结果是决定整个绩效评估是否有效关键的环节之一,只有正确地对绩效评估进行反馈,并且正确地传达企业对员工的期望,才能使企业和员工达到共同改进和提高的目的。一般来说,年度或半年的绩效评估结果应由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负责向其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反馈,部门管理人员向其部门员工反馈,人力资源部在整个反馈过程中应起到帮助、指导和监督作用。
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
绩效评估的具体执行人是各级管理人员。随着通信企业的不断发展,一批年轻干部不断涌现,加强管理者的素质也是绩效评估能够有效、公正执行的一个关键。人力资源部在进行绩效评估之前应对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保证他们做出的评估前后一致并公平、公正。在绩效评估过程当中要根据不同的评估执行人进行适当地指导,发现偏差及时与其沟通并共同修正,并且对其执行绩效评估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以帮助其不断地提高绩效评估的水平。
为了起到监督、指导和控制的作用,对人力资源部人员的培训也不容忽视。传统的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一直停留在行政事务管理上,为了适应企业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也日益重要,对人力资源部人员进行专业的绩效评估体系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服务行政管理论文
【】在信息化时代,我国电子档案开始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促使其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因为电子档案的使用,各行业具备更大的发展优势;将其应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能为整体提供方便。将电子档案应用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能促使其服务工作的执行更为便捷。本文对相关要点进行探讨。
随着现代社会的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得以充分应用,保证各个发展领域的有效执行。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基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整体上存在较多缺点。在大数据时代下,需要实现档案电子化,并应用到行政管理工作中,能维护整体的安全性。
电子档案是社会组织在实际办公以及管理工作中,基于对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利用,通过视频、图像以及音频等多个形式进行传输、储存。与传统档案是相对的。在社会实践发展中,电子档案的使用,具备更高的参考价值。在整体上,具备一定特点。如:电子档案信息为我国的大数据信息,需要利用现代化设备才能对其使用。如:电子档案需要通过计算机等设备才能对信息进行传输,消除了时间与空间上的界限。对电子档案进行保存期间,不需要为空间提出更高要求。
(一)电子档案的服务,能促进工作效率的稳定提升。基于信息化发展要求,计算机的使用具备更大优势。将电子档案应用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能保证工作效率的提升。比如:使用传统档案,在信息录入的时候将消耗大量人力,还需要利用文字进行储存和统计,无法在整体上维护其准确性。但是,电子档案的使用则不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和储存,简化了档案的录入和管理工作,也能在整体上增强其可靠性,将其引入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将为整体提供较大帮助。(二)档案分享效果得以增强。将电子档案应用到高职院校中,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积极发展,也能展现良好服务。对于传统档案,在信息搜索以及提取工作中,将更为复杂,不仅发展中规模更大,实现的长距离档案调节工作也很不方便,从而导致档案损伤等问题的产生。因此,转变传统档案,实现档案电子化,能促进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基于现代化办公软件的应用,各个人员进行档案搜索的时候更方便,增强其准确性,也能获得良好的档案分享效果。(三)降低档案的管理成本。在高职院校中,使用电子档案能为信息保存工作提供方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使用成本和实施要求。使用传统档案对周边环境温度要求高,当处于比较潮湿和干燥环境下,将引发档案问题的产生,并造成更大损失。同时,为了实现绿色校园建设,使用电子档案也能达到资源的节约性,保证档案信息在更安全的环境下保存。(四)提升档案的传输速度。当文件资料数量巨大的时候,基于传统的方式,需要使用车对其运输。但是,电子档案的使用存在较大不同,仅需要利用储存卡,能实现信息资料的传输。所以,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下,实现档案管理工作,并对电子档案进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提升其传输速度,也能保证整体的安全性。将其应用到高职院校中,进行信息传输工作更为普遍。一般情况下,传统档案信息传递需要邮递方式,在对其传输过程中,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将引发文件的丢失或者损坏,也会在整体上造成更大损失。因此,电子档案的使用,不仅能提升传输速度,也能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一)安全性。电子档案储存期间,占据的空间小,能实现更快的传输速度。但是,该特点也导致电子档案面临损坏和丢失的风险,并造成不良后果。在大数据信息化发展时代,对信息数据进行储存,都是字体和标识。在该情况下,将产生相同的档案,当无法对其真实性进行区分的时候,将给人们带来较大损失。同时,随着网络普及速度的加快发展,导致很多工作存在信息修改现象,所以,其安全性要更加重视。(二)完整性。传统档案中,将其应用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将出现一些错误,无法对其进行有效修改。对于电子档案,能对大量的行政管理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批量工作,能促进工作效率的稳定提升。当发现其存在问题的时候,也能对其有效修改。尽管如此,电子档案储备的环境更为开放,如果无法实现信息更新,将引发信息不足等问题,对其使用期间能导致资料不完整。(三)长期性。在大数据发展下,电子档案成为主要发展趋势,也展现其新的发展领域。将电子档案应用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体上,是需要设备来实现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设备也需要进行更新,当设备产生问题的时候,很难找到适合的硬件对信息资料进行读取和储存,从而影响电子档案的使用寿命。
(一)构建电子档案。在高职院校实际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积极执行,需要在工作中,为其建立相关的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目录数据库的成立,能将电子档案和传统档案进行结合,也能在管理工作中,保证人力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所以,在实际建设和发展下,需要基于相关要求,为每个文件设计一个电子文件链接,也要为纸质档案设立合理的存放位置,保证档案目录数据库在使用的时候更合理,为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查询、检索工作等创建条件。在为其建立电子档案的时候,需要使用更为专业的软件,以促进电子档案使用期间获得更大方便。根据现代大数据的发展要求,可以在使用期间,提供计算机软件,并在计算机中为其设立几个目录,以达到电子档案的存放目的。对于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接收工作,要以数码照相或者扫描的方式对其储存。当将纸质文件进行转化后,电子档案会在是数据库中产生。针对现存的电子档案,还需要对其备份,以免受各个因素的影响导致丢失等问题。对于电子档案中目录的设立,需要根据其级别和权限,禁止他人对其修改,以维护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在这种发展形式下,高职院校师生不仅能查询电子档案,也能维护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二)实现电子档案的应用。为了在高职院校中对电子档案充分应用,需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学校的具体条件以及行政管理情况、档案的服务情况和建设情况等。并通过校园网、公共网以及政府服务网等对其服务,保证在最大程度上促使电子档案价值充分发挥。第一,对学校局域网的应用。电子档案能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服务,所以,在实际使用期间,基于对学校局域网的应用,能为其开展服务平台,保证学校的师生都能基于网络访问电子档案,达到信息的共享化。当打开档案目录后,可以输入文件名,以最快的速度对目录进行查询,保证能获得档案信息。第二,政府服务网的使用。在高职院校实际发展过程中,实现行政管理工作,都促进学校的稳定发展。基于政府服务网的使用,为其构建服务平台,能提高学校的实际发展地位,增强其影响力。比如:在服务平台中,教师共享学生的学业情况,实现档案信息的在线使用和在线查询,能为工作的执行提供指导意见,也能根据实际情况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从而为高职院校的积极发展提供保障。第三,公众网的使用。高职院校的积极发展是对社会进行服务,为其构建交流平台,构建电子信息档案,是其中的主要途径。基于公众网的使用,在服务工作中,不仅能满足社会大众的发展需求,也方便学校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时,对社会信息进行采集与收集,保证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应用。同时,在服务工作中,也能有针对性地对行政管理进行调整,维护学校的积极发展方向。当前,通过对电子档案和传统档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电子档案在服务发展中具备更大优势,高职院校也在逐渐转变。但是,电子档案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大数据发展时代,电子档案的应用能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各个环节中,也能对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多个问题进行应对,但并不是短期内才能完成的,还需要实现高职院校内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对电子档案充分应用,保证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实现电子化工作,从而为高职院校的积极发展提供服务。(三)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结合。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实现管理工作,促进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升。该系统中为技术资源与信息资源,能在整体上对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处理,也能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实现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在高职院校实现的自动化发展背景下,电子档案成为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面对这些复杂信息,需要将办公自动化与电子信息档案进行结合,以促进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也能符合当前的行政管理需要。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在大数据发展时代,基于工作中的实际要求,实现电子档案的应用,能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也能为工作整体提供方便,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也实现传统档案向电子档案的转变。
【】。
[2]林琳。谈高等专科院校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档案,2016(3):76.
[3]陈月嫦。浅谈技工院校免学费学生资助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卷宗,2017(18):31.
[5]陈月嫦。浅谈技工院校免学费学生资助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卷宗,2015(11):542.
服务行政管理论文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民办高校蓬勃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行政管理的职能、内容以及模式等方面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构建科学的行政管理模式是当前民办高校发展中需要面对的较为突出和紧迫的问题。民办高校的私立性质决定了其行政管理迥异于公办高校,在行政管理的变革方面应该更加自由,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和“服务至上”的管理原则,采取基于服务理念的管理模式是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发展和改善的重要途径。
20世纪末,美国学者罗伯特·丹哈特和珍妮特·丹哈特在总结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职能在于服务,目标是确保公共利益居于主导地位,并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被管理者,将服务型管理理念应用于高校行政管理是现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体制结构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深入剖析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的内涵:在管理理念方面,服务型行政管理认为管理归根到底是服务的性质,其核心在于帮助高校的广大师生明确表达并实现其公共利益;在管理职能方面,公共服务职能是管理的主导职能,需要完成、服务主导、“民本位”和“透明行政”的转变;在体制结构方面,强调管理职能的有限性,明确不同管理主体的职责权限,合理的约束和分配高校的行政权力,确保行政权力的服务功能;在服务对象方面,强调“以人为本”,在行政管理中首先考虑广大师生的利益,行政管理的目标以满足师生的诉求为归依,广大师生的需求是服务型行政管理职能界定的依据。
科学的管理观念是促成行政管理优化和改善管理效率的基础,民办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首先应从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的更新着手,这种理念上的更新是指超越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传统管理工作中已经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式和陈旧观念,建立起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适应民办高校发展的、以服务为核心的全新的行政管理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需要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完善行政服务意识,将自身定位为“服务者”,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尊重民办高校广大师生的行为主体性,用人性化的服务来替代传统僵硬刻板的管理手段,在基于服务的思想下进行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创新,大力推进和服务广大师生人性需要的满足,营造出有利于广大师生主观能动性发挥、自我管理意识增强以及促进个性发展的宽松、和谐的制度环境和管理环境,将以促进师生自身价值的实现作为行政管理的核心和目的。
2.2完善服务型的组织机构建设。
民办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实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作为基础。传统模式下,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过于强调行政约束,组织结构条块分割明显、组织结构刚性特征过强、集权现象明显,运行机制也不够灵活。在服务型的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思路下,迫切要求民办高校在行政组织体系方面进行变革,打破过于刚性的组织管理体系,构建简约化和扁平化的管理组织结构。其一,在组织管理的职责方面下放行政权力,将部分以往由学院掌握的行政管理权力下放到部、处、系等中级层次的管理机构,充分发挥这些管理机构与基层联系相对密切的优势,方便了解一线师生的需求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改善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其二,优化层次过多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取消过多的中间层管理机构,构建扁平化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并通过增加综合性行政管理服务机构来履行正常的行政管理服務职能,改善使行政管理的效率和增强服务职能。
民办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实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服务型的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对于提升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创新考核制度。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才能正确评价人才的绩效,才能为分配制度、培训与开发制度等提供合理的依据。因此,民办高校需要进一步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形成年度考核、日常考核、专项考核等并行的局面,在方法上应该多样化,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类别及岗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并充分借鉴如360度评价法、等级评估法、目标考评法、重要事件法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领域的成熟方法,并将考核结果与相关的奖惩机制紧密联系起来。其二,推进校务公开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对民办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的建设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校务公开制度能够更好地约束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行为,防止滥用公共权力,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体现行政管理活动的公共本质和服务理念。其次,校务公开制度保障了民办高校广大师生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的实现,使全校师生都能够共同关注和参与行政管理,对于服务型行政管理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束语:民办高校要在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中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质量,这就决定了必须加强民办高校的管理。行政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方面,是影响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和促进高校发展的关键一环。要使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第一”的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制度,构建基于服务的行政管理模式。
服务行政管理论文
高等院校所承担的基本功能和我国高等教育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要求高校行政工作必须以“服务”为中心,高校行政部门应不断强化服务职能,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高校实行服务型管理,也是整个社会行政管理思想变革趋势的必然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逐步实施,我国的高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高校大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管理工作,尤其是传统的高校行政管理的弊端日益暴露。例如: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部门、行政管理服务意识淡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导致行政管理的效率与质量环节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必然导致高校全体师生对行政服务会心存不满。
目前,提高教育质量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加强为教学和学生服务的职能。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进人了快速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提高教育质量必然成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不断强化为教学和学生服务的职能,以此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中学术权力的发展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加强自身服务学术研究的职能。学术权力的必然回归已成为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变迁的重要趋势。有学者指出,目前高校中学术权力已处于上升态势,今后将形成“品”状组合的权力结构,即学术权力置于顶端,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构成底部支撑,因此,学术权力的日益发展无疑要求高校行政机构不断地加强自身服务学术的职能。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日益明显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加强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也明确地提出建设服务型高校的目标,强调高校要主动承担推动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高校行政机构的职能必须适应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日益紧密的联系状况,使内部机制更好地适应服务社会的功能要求。总而言之,高校建设服务型行政模式势在必行。
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就是指高校行政管理应满足高校服务对象的需求,以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等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为工作的导向,并通过强化行政管理服务意识,完善行政管理规范的服务规章制度,进而为保障高校全体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一种管理模式。
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应该体现服务的高质量和高品位,具体体现以下特征:
(一)专业的服务。
专业性是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只有专业人员懂管理、会管理,才通晓事务的处理程序,才会减少行政事务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从而保障高效优质的服务。高校的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应该由专业人员组成。也只有具有丰富的行政工作经验、能创造性地开展行政工作的人员才能胜任。
(二)规范的服务。
规范的服务是探寻实现高质量服务的一条路径。为实现高校有效的行政管理,各高校应该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制定高校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在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中,行政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依据行政权力按照规范的制度运作,以设置科学化、流程便捷化、过程人性化为目标,以最大限度提高行政效能和满足师生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规范行政权力和办事程序,从根本上提高行政效率。
(三)尊重的服务。
尊重的服务体现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具体讲:
第一,各项管理制度的生成应该体现尊重的原则,即在最广泛地统计广大师生甚至是家长和社会的意愿,在经过充分论证、反复沟通和平等公开对话的过程中生成规范。
第二,在各项管理制度的具体执行中,行政服务对象应该是受到尊重的,行政人员要用服务的态度,人性化的方式执行任务。第三,设置人性化的救济机制体现尊重。当行政管理影响到管理对象的基本权益时,应该允许服务对象有充分申辩的机会,建立起相应的申诉等相关的救济机制,防止不必要的矛盾的发生。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挑战,高校行政管理者应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对学校的行政工作进行完善。
就现阶段而言,高校行政工作人员首先要将自己定位在服务者的角色上,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把服务视为管理的核心要素,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其次、高校行政工作人员要在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内部发展规律和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外部规律的基础上,转变过去不适应高校发展的陈旧管理思想,强化服务意识。最后,高校的行政工作人员要积极地改变管理工作方式,变被动的工作方式为主动服务的工作方式,并努力为师生员工提供周到细致地服务。在工作中,行政工作人员应该牢记服务对象,换位思考,急人所急,为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总而言之,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应该将服务作为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在服务中求管理,在管理中求服务,充分体现出高校管理的服务性特征。
在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对高校行政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是使行政工作人员能顺应时代发展的基础。学校的人事和组织部门一方面可以组织行政工作人员学习有关行政管理等知识,使行政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知识和专业化技能获得提高,从而造就一支能够掌握并运用服务型行政管理理念和手段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可以组织行政工作人员走出去,多学习、多交流,以提高和丰富行政工作能力。总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行政工作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形成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以促进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高校行政工作高效、规范运转的基本前提和保障。随着高等教育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与学校办学目标一致的规章制度,是建立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高校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范行政管理工作,以实现行政机关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总体讲,只有健全和完善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规章制度,才能保障高校顺利地运行和发展。
(四)建立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考核机制建立以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目标为导向的高校考核机制是保障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要把考核评估体系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评估考核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服务评价考核机制,使行政职能部门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服务方式置于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之下,有利于促进行政工作高质保量地开展。同时,通过设置对行政职能部门、行政工作人员的考核,可以及时肯定积极行为,否定消极行为,激励行政职能部门和人员不断改进自身行为,努力做好工作。在考核时,师生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行政职能部门的服务内容、质量与方式进行有效评价和监督,促进行政职能部门和人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尤其是,要科学运用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职称聘任、绩效工资相挂钩,形成综合考核运用体系。
服务行政管理论文
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不到位,体现在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具体的行政工作中效率低下,对工作消极怠工,办事拖拉。例如在对行政管理工作范畴进行调查研究时不深入基层,谈空话、讲大话,没有完成行政管理工作应该完成的任务。对教师和学生反映的一些问题既不上报也不解决,对师生提出的要求讲条件,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一些工作人员一味追求工作环境的优越,但在本职工作中却流于形式,行政管理专业素质相对较低。
2片面强调行政管理制度的执行,缺乏合作意识。
高校中一些行政管理部门过度强调管理制度的执行,对于监督制度、信息反馈制度重视不够。同时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各个部门工作相对独立,在一些制度的建立过程中互相掣肘,这些问题都严重地降低了行政工作的效率,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增强服务意识。
增强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首先需要增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提供充分的条件和保障。行政管理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师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契机,有效地推动高校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从而达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的最终目标。
2提高服务能力。
抓紧提高高校行政人员服务能力,一方面要靠科学的培训来提高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靠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来提高工作效率。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采用科学的培训方式,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用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面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为更好地发挥行政管理的服务功能做好人员储备。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硬件投入要加大,逐步改善高校行政管理的办公设备,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加强对高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3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目前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臃肿,人员配置重叠,通过进行有效的组织结构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有一些高校目前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组织结构发展的方向之一,具有管理层次少、管理费用低、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失真率低、管理跨度大等优点。高校要逐步改变原有的层级过多的结构,尝试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的二级学院,二级学院的管理部门因为直接与师生接触,对于老师与学生的一些思想动态和诉求掌握得比较清楚,可以为师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还可以促进组织内部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沟通的有效进行。
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方面来看,采取科学有效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模式能够促进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构建以人为本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服务体系,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及发展的必由之路。
服务型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所有,在国家管理职能中,非常明显地,公共性则是其最为根本的特性。
在论及公共性在近代的演变时,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变化,真正的公共理论架构应是以宪法为基础,公共性指称政治层面。
各种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曾出不穷,公共管理由“公共”和“管理”构成,在我国,它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的活动。
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内涵表现为是一种分析工具的“公共性”。
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是一种公共精神的“公共性”。
认为公民应具有平等的权利,作为一种最新理念的“公共性”,揭示了管理目的的公益性,是一种价值基础的“公共性”,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政治要求。
作为一种公平与正义的“公共性”,是在公共事务中广泛程度的公民与公务员参与,作为一种理性与法的“公共性”,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公共部门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体现为公开与参与,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
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凸现的必要性在于公共管理实际上仍然是以国家为核心,由于公共管理权力的公共性意识淡薄,促使公共管理的官僚制结构的泛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的自我封闭。
我国公共管理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市场体制仍不成熟,我国的法制建设虽取得一定进步,却常常缺少市场运作的经验,约束性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内容也不明晰。
我国的第三部门还难以担负起公共管理的重任,我国公共权力呈单向运行态势,非政府组织效能很难发挥。
随着我国第三部门的成长壮大,对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研究不仅是公共部门的内在要求,就其现实性需要而言,也是公民社会外力推动的结果。
因此,必须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公共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善政府的管理绩效,强化公共服务的理念要求,更好地凸现公共性。
公共管理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注重效率的理念,需要明确责任的新管理观要求公共部门凸现公共性。
依法治国意味着一切公共权力必须以法律为准绳,权力与法律冲突时,权力无条件服从法律,公共管理公共性必须在我国政府和公众中树立起法律法规,这既是法治的要求,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公共管理的社会性与公共性是相辅相成。
国家是公共性的代表,公共性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性是社会性的特殊体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社会性以公共性为指导。
社会性具有量的规定性,公共性则有质的规定性。
公共性是我国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公共管理主体之所以是公共机构,尽可能吸纳一切可以吸纳的人或组织参加,从事公务活动,而不是私人事务,代表的行为目标必须具有公益性本质,公共管理主体只有依法行使权力,是公众意志的表达,才真正具备合理性。
它体现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要求公共行政进行价值判断,即追求社会公平是公共组织的天职,公共管理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公共管理在保证效率的情况下,对整个社会发展肩负引导义务,应该对有效的.管理和社会公平做出承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体现出社会责任感。
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事务,避免对公众利益的侵害,以执行社会职能为基础。
我国公共管理公共性的作用在于有利于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有利于实施公共管理活动,实现公共利益,以社会公众的喜好为导向,实现公共利益。
3公共部门采用私部门管理工具彰显公共性。
私部门管理的核心内容表现为追求不能损害社会中其他人的权益和利益,私人组织的控制力主要来自市场,它也不处在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场之中,,它所管理问题涉及的标的人口较少。
公共部门采用私部门管理工具有利于我国公共部门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利益博弈进入公共管理领域,我国公共管理公共性受到威胁。
而私营部门管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公共管理将私部门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以顾客为导向的管理理念与管理哲学,满足民众的需求。
广泛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构建科学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改革和创新公共部门管理方式,引导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重塑公共部门管理的业务流程,实现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使公共部门更有效率和活力。
又比如实现标杆管理,促进公共管理组织学习和变革,彼此合作、信息分享,主要以竞争者为对象,并了解对方是如何实施某项具体程序,希望创造组织的成长空间,发展出新的、能符合未来挑战的能力,充分利用好战略管理手及长期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东.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实现途径—兼评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现状[d].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博士论文,.
[2]王乐夫.试论公共管理的内涵演变与公共管理学的纵向学科体系[j].管理世界,(6)。
[3]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振明.竞争型政府—市场机制与工商管理技术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张德信.中国公共行政案例教程[m].北京: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餐饮管理服务论文【】
乙方:身份证号:
第一条:合伙宗旨以健康、营养、味美、便捷为理念,打造味传天下餐饮品牌,促进饮食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条:合伙字号、合伙字号使用限制和合伙期限。
双方确定合伙饭店名称为:味传天下,该合伙名称归甲方所有,在合伙终止后,甲方有权继续使用,乙方在合伙终止后无权使用该名称。合伙期限为年,自起至止。
第三条:合伙经营项目和范围新疆风味菜肴,餐饮服务,置办酒席。
第四条: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及对出资质量的保证和互负的告知义务1、甲方以位于镇村道旁的平方米的自有房屋(房屋证号为:)投入合伙经营。甲方应保证此房为其所有的合法财产,保证该房没有抵押、出租、出售等影响合伙经营的情况,保证该房屋能够用于餐饮服务的商业用途。因为甲方投入使用的房屋不能达到上述要求给乙方造成经济损失的,甲方应承担违约金元并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至合伙终止之日,甲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将该房屋出售、出租或抵押,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该房屋的使用。2、甲方负责办理工商、税务、卫生等经营手续,所需费用由双方同等承担。办妥手续的期限是签订本合同之日起的天内。3、乙方负责从新疆招聘技术人员并主要负责技术方面事务,技术人员到位的期限是签订本合同之日起的天内,或者是办妥经营手续后的天内。4、乙方在签订本合同之日起的天内,先期投入元现金对甲所投入的房屋的前厅和后厨进行装修,并负责购置桌椅等餐饮设备,具体是:5、甲方承诺在饭店开始正常营业后的连续4个月内的所有收入均归乙方所有,以补偿乙方先期投入的装修和购买设备的费用及风险,甲方在此期间内既不负担任何费用(原料、水电费、工作人员工资及饭店正常运转的费用等)也不取得饭店的收入。在此4个月时间内的经营风险,双方按同等比例承担。如果饭店在此4个月内经营不善,不能继续经营下去,对于乙方先期投入的装修费用和购买的设备,甲乙双方合意这样处理:6、自第5条中所约定4个月的经营期间届满之日起至合伙终止,经营饭店的原料、水电费、工作人员工资及饭店正常运转产生的卫生、税务等所有经营产生的费用均由甲乙双方同等比例承担。7、在本合同生效之日起,双方互负如实告知对方情况的义务。甲方对本地区外来因素有可能影响经营的情况负有如实告知乙方的义务,以避免造成乙方的损失。乙方对事关合伙发展的有可能影响经营的情况负有告知甲方的义务,以避免造成甲方的损失。8、双方在履行上述1-7条约定时,因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9、自第5条中所约定4个月的经营期间届满之日起至合伙终止,双方的权利义务在本合同中第五条规定。
第五条:盈余分配与债务承担1、盈余分配,双方合意同等比例分配。2、债务承担,合伙债务先由合伙财产偿还,合伙财产不足清偿时,以各合伙人的家庭或个人财产同等比例承担。
第六条:入伙、退伙及出资的转让1、入伙,双方约定在合伙期间内,不接受他人入伙。但确因业务需要的,双方另行协议。2、退伙,(1)需有正当理由方可退伙;(2)退伙需提前1个月告知对方,并经双方同意;(3)未经双方同意而自行退伙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进行赔偿。3、出资的转让,在合伙期限内不允许转让出资及经营权。
第七条:合伙事务处理方式及负责人所有合伙事务均由双方共同协商和讨论决定,不设合伙负责人。如有设的必要再另行协议。
第八条:禁止行为1、未经双方同意,禁止任何合伙人私自以合伙名义进行业务活动;如其业务获得了利益应归合伙,造成损失的按实际损失赔偿。2、禁止合伙人经营与合伙竞争的业务。3、如果合伙人违反上述各条规定,应赔偿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第九条:合伙的终止及终止后的事项1、合伙因以下事由之一得终止,(1)合伙期届满;(2)双方均同意终止合伙关系;(3)合伙事业的目的不完成;(4)合伙事业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被撤销。2、合伙终止后的事项,(1)双方清理合伙事务,如有盈余按同等比例分配,如有亏损则先以合伙共同财产偿还,不足部分由合伙双方按同等比例承担。(2)对乙方先期投入的装修费用和购买的设备按以下方式处理:
第十条:违约责任本合同约定内容双方应全面遵守,任何一方违反合同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一条:争议的解决方式在合伙期间如发生争议,应共同协商,本着有利于合伙事业发展的原则予以解决。协商不成的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二条:本合同自订立之日起生效。
第十三条:本合同如有未尽事宜,应由双方共同讨论补充或者修改,修改和补充的内容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四条:其他约定事项。
第十五条:本合同正本一式5份,双方各执2份,送工商部门及相关部门留存1份。
甲方:乙方:
友情提示:承保餐饮场所责任险,保险费由双方按比例承担。
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是处理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的新范式,它是以公民权利为本位、以切实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为宗旨、公民权利主体成为公共权力主体的新阶段。
摘要:强调“以问题解决”作为一切活动的逻辑,使得整体性治理必须充分利用包括政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专有资源和比较优势,自发生成多变的网络治理结构。在此网络结构中,协调、整合和信任机制是整体性运作的关键性功能要素。在数字化时代即将来临的21世纪,整体性治理的思想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公共管理的整体性治理范式日益凸显。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网络结构;协调;整合。
在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方国家开始了一场新的寻找“公共部门协调与整合机制”的改革运动。这一趋势不仅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被称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先锋的盎格鲁一撒克逊国家非常明显,而且在其它并没有致力于推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国家也日益显现。
一、整体性治理兴起的背景。
从理论渊源来看,整体性治理的出现既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衰落以及19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改革所造成的碎片化的战略性回应,又是一定意识形态的折射还是合作理论的一种复兴,只不过其内容要更加复杂。
首先,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它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衰落和新公共管理改革过程中造成的严重“碎片化”的战略性回应。传统公共行政范式适合于大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管理,也是管理大规模人口所必需的。
其次,整体性治理风行于西方国家还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后新公共管理时期,在美国对新公共管理进行批评并对其大有取代之势的是新公共服务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伯特.登哈特。在英国,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发展起来的是整体性治理范式,其代表是佩里.希克斯和帕却克.邓利维。英国新工党政府实行的“协同政府”即是作为一种象征,它与之前连续执政之久的'保守党政府的碎片化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回应了对英国中央政府“空心化”导致的责任问题和能力问题的担忧。此外,新工党对“第三条道路”理论情有独钟,整体性治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第三条道路”这一政治思潮在行政改革层面的折射。第三条道路力图超越传统左与右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适应社会现状和发展的需要。在第三条道路的影响下,工党政府所推行的整体性治理,既主张继续借鉴企业竞争文化与市场机制来实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高效性,也提倡通过协商、协调、整合与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平等、公正等民主价值。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推行整体性治理时也有同样的政治考虑和意识形态色彩。
最后,整体性治理理论也是传统的合作理论和整体主义思维方式的一种复兴。当前,面对复杂化、动态化、多样性世界的挑战,整体主义思维再度风靡学术界。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和合作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行之有效并有广泛应用的传统方法和论域。但是,深受经济学帝国主义对公共管理研究的入侵和影响,整体主义思维一度被轻视。以社会资本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组织网络理论等为主要流派的各种协作理论为整体性治理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要素,使得整体性治理理论在摒弃新公共管理时期盛行的个体主义思维的同时,复兴了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
二、整体性治理的治理机制。
随着公共问题复杂化,跨部门的公共议题不断增多,协调与整合问题再次受到重视,并赋予时代的内涵。因此,与遵循经济学逻辑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不同,整体性治理追求的是更注重全局、“通盘考虑”的战略,它借鉴的是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和文化理论)的理论而不仅仅是经济学的。毕竟,在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只是作为行动者之一,公共管理发生在由不同行动者组成的网路结构当中,没有一个行动者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来支配其他行动者的行动,各组织是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1.协调机制。
官僚制的特色之一是分工和专业化,这必然伴生协调需求,因而协调是公共行政研究永恒的主题之一。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组织环境的不同,协调的目标、范围、方式相应也会有所不同,这些不同赋予了“协调”这个古老概念以新的内涵,并形成了新的话语体系。新公共管理很重要的一个不同点在于,整体性治理还是以官僚制为基础。佩里。希克斯在论及整体性治理时也是以官僚制为背景的,这与新公共管理要打破官僚制的努力是不同的。因此,协调是整体性治理中涉及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整体性治理的语境中,“协调指的是在信息、认知和决策方面理解相互介入和参与的必要性,并非定义不精确的行动”。
在诱导和动员机制中,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在于选择恰当的行动者和资源,动员相关的诸如资金、人员、专业知识、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参与到网络结构中去处理复杂而棘手的公共问题。因此,动员是网络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整合机制。
整合是整体性治理中涉及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在整体性治理的语境中,整合是指“通过为公众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无缝隙的公共服务,从而达致整体性治理的最高水平”。政策内容的碎片化及政策利益部门化等问题远不是政策内容所主导形成的,而是由制定政策的体制所决定的。通过政策合并达到政策一致性已经成为历史,寻求新的整合方式是整体性治理的改革方向所在。整体性治理着力于政府内部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功能整合,力图将政府横向的部门结构和纵向的层级结构有机整合起来,并试图构造一个三维立体的整体性治理整合模型。
3.信任机制。
整体性治理内生的网络治理结构是多个组织相互依赖的结构,组织之间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不同的行动者和组织,在缺少合法权威领导和价格机制诱导的条件下,为什么会联合起来去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呢?因此,在行动者和组织之间建立信任是整体性治理所需的一种关键性要素。信任是一种核心的凝聚力,是合作达成的劲合剂,是任何社会往前走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信任又是不确定、易逝和有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