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种文体的特点和要求,从而更好地进行写作。通过阅读这些范本,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针对有些学生比较聪明,以及家庭、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机会可能很少。这种学生在顺境中应对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撅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应人为地设置障碍制造挫折,以训练其对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适应生活。如可以在考试中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费了好大的劲却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让其人为地遭受挫折,学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试论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现今的孩子大都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了,这些“蜜罐罐”里长大的孩子们在享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可能会缺乏某些对他们终生发展都具有极重要意义的心理素质。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家长、教师等都纷纷呼吁,今天孩子需要挫折教。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让幼儿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应该适时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公认。幼儿已有了一定的体力,也具备了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就使幼儿有可能去面对一定的困难,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一、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时,尤其是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
幼儿在接触外界事物、学习知识时,的确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如果这种帮助变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一旦因为遇到挫折而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会产生畏难、懒惰的情绪,造成学习障碍。
因此,幼儿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幼儿学习的`依赖性,要让幼儿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自己感受困难,并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
例如,当幼儿摔倒后,应让他自己爬起来,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地赶紧去扶,否则,幼儿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赖心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二、利用和创设困难情景,提高幼儿挫折承受力。
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成人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新买的鞋不会系鞋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系一次,并让他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帮忙,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如果幼儿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
幼儿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干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成人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如:把幼儿喜爱的玩具藏起来让幼儿寻找,让幼儿到黑暗的地方取东西等。但是,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设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幼儿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2.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在孩子作出努力并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困难。
3.对陷入严重挫折情景的幼儿,要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
三、利用榜样作用教育,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要注意父母和老师的榜样作用,在幼儿眼中,父母和老师非常高大,无所不能,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
例如:有些幼儿不敢走平衡木,老师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或者说:”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在榜样的影响下,幼儿会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战胜困难后,老师的”你真行“就会变成幼儿心理上的”我真行"。
四、多鼓励,改变幼儿的受挫意识。
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成人要多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进步,要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成人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家长、老师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培养,否则,幼儿在压力面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经常笼罩在这种挫折感中,会损害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总之,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成人要正确引导,使幼儿能正视并战胜挫折,健康发展。
如何给现在的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表明,在0到6岁之间,儿童的心理呈现出阶段性的连续变化。每一阶段儿童都会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只有抓住这些突出特征才能对症下药,对婴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
儿童的行为多是无意识的,成人的悉心照顾会使他们获得一种安全感,从而使它能够以成人为“安全基地”进行各种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这种探索还无所谓成功和失败,所以不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也就无须进行挫折教育了。
1~3岁遇到困难才鼓励。
这一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因为出现了许多对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语言形成、思维萌芽、自我意识的萌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因为一但儿童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就开始“”,在行动上什么都要“自己来”!而对成人的话很少听从。
资料。
3~6岁寓教于游戏。
儿童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少了成人的很多约束。而对于成人来说,游戏也正可以作为了解自己孩子心理的绝好工具。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儿童常会把在平时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在游戏中加以发泄,和孩子一起游戏,您常可以找到平时找不到的症结所在,这时您就可以用“角色语言”鼓励她,您会发现这比在平时的劝解更加有效。比如有一个内向的孩子,平时无论干什么都显得很没信心,别人鼓励她却常常是无功而返。
她的父母费了很大力气也找不出原因。在一次游戏中,她的妈妈以一个她喜爱的小动物的“角色”和她对话,才发现原来以前有小朋友说她笨。以后,这位妈妈就注意让孩子做一些她胜任的事情,慢慢培养起了这个孩子的自信心。这里有一点提醒您一定要注意:前一阶段的鼓励收效不大,滥用没有实际内容的鼓励反而会事倍功半。
如何给现在的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父母总是不舍得让孩子吃亏。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越是没有经历过挫折,长大后的生活应变能力就会越差,从小无微不至的呵护,反倒可能成为未来的隐患。因此“挫折教育”一词也应运而生。
举个例子:
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济南发生六起中小学生坠楼事件。
1月6日,天桥区天桥东街,一名初二女孩从5楼家中阳台跳楼,疑与考试成绩不理想被父亲训斥有关。
1月7日,章丘明水小学,一名小学生从学校教学楼上坠下。
1月12日,历下区西蒋峪和苑小区,一名八岁小女孩从8楼家中跳楼身亡,疑因学习不好被批评而一时想不开。
4月5日,工业北路万象新天小区,一8岁男孩被发现坠亡在楼下,据了解,男孩跳楼疑因与玩手机被父母批评有关。
4月11日,历城区上海花园,一名12岁身穿校服的小女孩从7楼坠亡。
6月22日,一名六年级女生放学后没进家门从自家单元8楼坠亡,至于坠楼原因,多位居民表示可能与被其母亲批评有关。
近年来类似的悲剧接二连三的上演,大家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在一次次的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是家长急功近利,望子成龙?还是孩子太脆弱?大家普通认为是家长教育方式和教育体制的问题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是温室里的花朵,缺少必要的.挫折教育。
一、挫折不是越多越好。
正所谓适得其反。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面多挫折的勇气,为的是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自信。
但是,过多的挫折反而会让孩子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变得战战兢兢,性格也会变得懦弱,不敢去尝试新鲜事物,甚至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感。
二、适度的期望。
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者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失去信心。过高的期望最常出现的就是父母给孩子贴的成绩标签。
其实,对于青少年而言,成绩并不是真正去判断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而家长给予青少年的成绩期望更是应该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去制定目标,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些目标。
三、正确的评价。
举个例子:有个学生很努力,考了85分,高兴地回家想跟父母分享,结果家长的一句谁谁谁考了100分。你猜孩子是什么心情。所以,无论孩子取得好成绩也好,考砸了也好,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是被肯定的,也才能让孩子更能接受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并从而努力。
四、改变教育观念。
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家长而言,独生子女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尽可能使孩子少遇到点困难,最好不要遇到困难成了很多家长一致的教育观。一旦孩子出现任何问题,父母就一手包办。
这也使得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手足无措,无法自行解决任何问题。因此,家长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在孩子面对挫折时,教育孩子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并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引导,相信孩子能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五、给予孩子适当的批评,让孩子品尝失败的滋味。
现今的孩子大多是“众星捧月”,过份表扬。如果只受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能接受批评的心理,听到批评,就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生活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和失败,所以平时对孩子应及时引导,适当批评,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让他明白他并不是完美的个人。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利用节假日带孩子郊游、爬山、逛公园等,让他从中体验劳累、艰辛,体会到生活中除了甜,还有苦和辣,让他在各种环境下受到磨练。
总之,毕老师认为:真正的挫折教育既不是在孩子面对挫折时袖手旁观,也不是故意给孩子冷嘲热讽。相反的,挫折教育真正的核心就是在孩子受到挫折时,父母能够在身边支持孩子,并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
如何给现在的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凡凡是我们班上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思维敏捷,上课表现非常积极,也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有一次离园前,老师给一些表现好的孩子奖励五角星时,他因为没有得到表扬,结果竟一边哭一边闹着非要老师奖给他五角星不可。
像这样的孩子,班上不只一两个,这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有的妈妈来向老师反映,由于午睡时孩子睡不着被老师批评后,都不愿来上幼儿园了,很怕老师批评他。其实,造成孩子这种表现很大原因都是家人过于宠爱造成的。一些家长宁可苦了自己,不可苦了孩子,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小孩铺平道路。有些家长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他们要尽其所能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要求:优越的物质条件、充分的爱抚和关怀,多种多样的智力投资……结果,长期生活在“特别幸福”的空间里的孩子,不但对幸福的感觉明显降低,而且变得特别害怕困难了。有些孩子尚未走向社会,就因受不了一点点挫折而败下阵来。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十分重要。
首先,家长要破除孩子的依赖性。父母应该让孩子坦然面对现实,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快乐、失望,都要让孩子去体验、去经历,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去面对未来各种各样的竞争。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产生一种积极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自信心。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接受适当的批评。有些家长怕孩子受委屈,总是以赏识教育为主,不愿说孩子的不是,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批评。其实,孩子错了,受一点点批评也很正常。虽然当时孩子的心里会不好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是必要的。要让孩子明白,大人的批评是为了有更大的进步。当然,批评也要把握好度,避免超越孩子的承受力,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挫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当孩子遇到困难出现情绪时,大人不必急于包办代替,正确的方法是留在孩子身边,给他们一种安全感,并给与适当的鼓励、指导和帮助。
总之,在生活优越的今天,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越来越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挑战也越来越多,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抵抗挫折的能力。我们的孩子能否经受住将来的考验,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夸奖孩子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发现孩子有成绩时就要给予表扬,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更要表扬,激励他,鼓励他奋进;孩子有了缺点,不要直接指出其缺点,更不要指责和训斥,要分析孩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到原因之后在适当的时候找他谈。在谈问题之前要肯定孩子的成绩,然后再说他目前还存在一个小问题——指明他努力的方向,如果这个问题改了他就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了。这样他就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改正不足。
试论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一个有着坚强心理素质的民族才是真正坚强的民族,一代儿童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其实就代表了未来这个民族的基本素质。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和挫折。如今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是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的磨练和大的挫折。这一方面,为他们的顺利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是值得庆幸的大好事。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从完美的人格塑造角度,从坚强的意志品格锻炼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又不能不说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缺憾。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和途径给他们“种一下牛痘”、“打一下预防针”,补上这一课,将来他们就有可能在艰苦、复杂的情况面前无所适从,在困难和挫折的风浪面前难以应付。
因此,对今天的儿童少年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增加一些磨练,使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困难,从而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实施抗挫折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必须遵循科学规律。
要制订科学的实施计划,遵循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分步实施。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低,表现千奇百怪,情况千差万别,对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一定要摸准病情把准脉,区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必须充分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其行为的特征,破译其内心的密码,根据不同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比如,有些学生各方面都比较出色,或者在某些方面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长处,经常受到表扬,成长比较顺利的青少年,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他们自身显露出的“光芒”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别人也容易只看到“光芒”而忽视他们的不足。一旦有人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他们往往难以接受,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的打击。因而,对于显示出这样那样“光芒”的学生,可以故意设置一些挫折,故意不表扬,不肯定某些优点,使其在受挫中得到磨练,以弥补他们心理锻炼上的缺陷。又如,那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往往比较多地表现出怯懦和自信心不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往往表现为无所适从。要提高这部分青少年的自信心,必须多一些鼓励和肯定,从而使他们建立起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二、实施抗挫折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教材中有关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采用讲明道理、直观引导、设置障碍、模拟训练等方法,启发学生懂得每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必须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挫折面前不气馁,敢于夺取胜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抗挫折意识。在实施抗挫折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是必要的,它对矫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正确施教,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是不可缺少的。
三、活动课程和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是实施抗挫折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途径。
[1][2]。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没有知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会处处碰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解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如: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在没有任何亮光可以凭借的情况下,意志顽强的人是如何走出这个山洞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等,这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并且让学生终生受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何给现在的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人生就像一条曲折而多石子的道路。因为它是曲折的,所以能使人感到无奈;因为它是多石的,所以使许多人遇到挫折而跌倒。挫折,没有人喜欢,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它不仅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它更是天才的垫脚石。
有识之士提出,应当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挫折耐受力,以防长大后种种不幸事件的发生。
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表明,在0到6岁之间,儿童的心理呈现出阶段性的连续变化。每一阶段儿童都会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只有抓住这些突出特征才能对症下药,对婴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
孩子的行为多是无意识的,成人的悉心照顾会使他们获得一种安全感,从而使它能够以成人为“安全基地”进行各种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这种探索还无所谓成功和失败,所以不会使孩子产生挫折感,所以在一阶段也就无须进行挫折教育了。
1~3岁遇到困难才鼓励。
1~3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时期,我们会发现,在这一时期上的孩子,他们行为上开始变得独立起来,对成人的`话很少听从。这时候父母的教育是显得非常头疼的。
但是在这时期,你您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自己”遇到困难,然后再进行鼓励。
3~6岁寓教于游戏。
孩子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少了成人的很多约束。所以家长要知道,游戏可以作为了解自己孩子心理的绝好工具,可以利用好这一工具来教育孩子。
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可以通过一个游戏来教育孩子如何应对挫折,更直观的让孩子感受到。
多肯定、鼓励孩子。
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在精神上常常是最脆弱的,这时父母及时关心和鼓励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他会感到孤独无助,会有被遗弃的感觉,有时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父母及时地安慰和帮助孩子,孩子就会抑制和忘却难过,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遇到挫折先冷静。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告诉孩子,要及时跟自己沟通,并且强调会跟孩子一起好好分析,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原因在哪里,而不是当孩子考得糟糕时,先劈头盖脸地一顿责备,更不能夸大挫折的影响力。所以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一定要冷静下来。
适当合理宣泄。
挫折会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要引导孩子通过合理的途径,把这种消极情绪宣泄出来,不要自我压抑,闷在心里,哭泣、大笑、倾诉等都是宣泄的途径。但也要让孩子明白,宣泄的方式要合理,也就是说,在宣泄时不要影响和伤害他人。
强化榜样意识。
要知道,孩子喜欢模仿,也很容易受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坦然对待挫折,勇敢面对未来。有时,同伴的榜样力量也是无穷的。比如,通过和邻居的孩子一起做游戏,来激励孩子,树立孩子的榜样意识。
让孩子经受一点失败。
我们都知道遭遇挫折时正常的,但是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的长大,不要遭遇到挫折。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从今天起要改正了,要知道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其实,作为家长,有时让孩子体验一点失败的滋味未尝不是好事,可借机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总之,挫折是暂时的,也是永远的,抗挫折能力应该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把锋利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顽石,为了使青春的刀更锋利,就让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的磨砺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试论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养尊处优”,这个成语可以完美地展现当代幼儿的特点。目前,大多家庭都只生一个子女,因而对孩子宠爱有加,他们从小都习惯了养尊处优,因而受不了一丁点挫折。因此,一旦孩子遇到挫折,他们便不知所措。当然,当孩子受到挫折时,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走进了一些误区,具体表现为:以批评为主,让孩子服输;运用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的体罚形式;毫无目的的让孩子吃苦等。其实,这些方法对于年龄尚小的幼儿并不奏效。挫折教育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启发;挫折教育要从意识出发,注重后天培养;挫折教育要注重方法,并结合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展开等。
一、引导正确认识挫折,奠定教育基础。
人生道路上,难免会磕磕碰碰,遇到不同的挫折。也就是说,挫折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不能避免挫折。而幼儿阶段是教师引导幼儿们正确认识挫折的黄金时期,为此,作为教师,要利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从而奠定挫折教育的基础。但传统挫折教育中,教师却走进教育误区,即避开挫折教育,怕幼儿幼小的心灵难以接受。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教师要走出误区,直面挫折才是正确的做法。
例如:有一次,教师开展“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活动,孩子们玩得不亦说乎。在游戏活动中,有幼儿扮演“老鹰”;有幼儿扮演“小鸡”;有幼儿扮演“母鸡”,幼儿们在游戏中玩得非常开心。但是,由于这个游戏需要一定程度的跑动起来,一个挨着一个抓紧前面小朋友的衣服,因此,在“老鹰”尝试抓“小鸡”时,有一位小朋友摔倒了。教师观察了一下,这名幼儿只是轻微摔倒一下,并无大碍,但是这名幼儿却赖在地上不起来,并非常生气,同时好像等着教师过来扶起来,并安慰,要不然就是不起来,也不管游戏是否要继续进行。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扶起幼儿,而是走到这名幼儿身边,微笑着说着:“这是游戏中的一点点小挫折,轻微跌倒,要主动爬起来,和小朋友继续进行游戏哦,这样你会玩得更加开心。”通过教师的引导,这名幼儿开始尝试站起来,很快继续投入游戏中。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微笑打动幼儿,让幼儿直面挫折,认识挫折。此外,如果扮演“老鹰”角色的幼儿总是抓不到“小鸡”,也会感受到挫折,教师要趁势引导幼儿直面挫折。
挫折教育,并不是一定要等到幼儿遇到挫折时,才展开教育。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科学设计现实生活中幼儿们可能遇到的挫折情景,在情景中展开挫折教育。这样一来,当幼儿遇到挫折时,则会自主处理遇到的挫折,而不是等待、发怒、害怕等。
例如:在幼儿园中,穿鞋子,系鞋带是每天生活的必须。但是,对于小班的幼儿们,系鞋带对于他们并不是那么简单。一般出门前,都是由父母帮忙穿戴好,因而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弱。针对此,教师设计设计现实情景,引导幼儿参与其中。此次活动为“我会系鞋带,我很棒”。以往幼儿们不会系鞋带时,都是跑到教师面前请求帮忙,这样不利于孩子们发展。为此,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拿起自己的鞋子,看一看谁会系鞋带。这样一来,幼儿们主动开动脑筋,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为了达到效果,教师可以拿起自己的鞋子做示范,让幼儿模仿,以更快地掌握方法。在情景活动中,有个别幼儿总是不会系鞋带,于是想到放弃学的`念头。教师观察到后,进行挫折教育:小朋友,你看,系鞋带多简单啊,老师再示范一遍,你跟着系鞋带好不好?这名幼儿产生了兴趣,于是跟着教师慢慢系鞋带,终于成功了。师:你好棒,你看,你战胜挫折了(竖起大拇指)。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指责幼儿笨、学不会等,而是再亲自指导,教会幼儿,让幼儿自主战胜挫折,从而走出挫折教育误区。
三、注重发挥榜样作用,增强抗挫能力。
榜样对于幼儿具有感染性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榜样人物,模仿他们的行为以及处理挫折的方法,从而增强幼儿的抗挫能力。在带领幼儿学习榜样人物时,教师要注重启发与引导。
例如:教师可以引进轮椅上的霍金、海伦.凯勒等著名的人残志坚的人物,带领幼儿们学习,让他们知道这些人物虽然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是都战胜了挫折,并取得卓越的成就。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在学习这些榜样人物时,教师要利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运用到幼儿园生活中,如在进行走平衡木时,有一些胆小的幼儿不敢走,教师则以身边的幼儿为榜样,激励幼儿。师:你看,这位小朋友多勇敢,一下子走过去。再想想我们学习的霍金,他双腿不便,但是仍然能够战胜很多困难。老师相信,你也可以的,大胆试一试。在榜样的影响下,一些幼儿开始克服自己的畏惧心理,大胆走上平衡木,顺利通过。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教师给幼儿贴上“胆小鬼”这个标签,那么幼儿永远无法战胜挫折。相反,发挥榜样作用,并利用语言激励,则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并增强幼儿的抗挫能力。
总之,教师要在幼儿阶段开始注重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教师要让幼儿们直面挫折,想办法战胜挫折,但要在幼儿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以避免挫折教育这段幼儿的羽翼。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人生中充满着各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经受各种挫折与困难的考验。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从小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很有必要。
孩子在面对挫折的过程中,有些挫折是孩子可以解决的,而有些挫折靠孩子自己是无法解决的,这时候孩子就会面临着失败。心理专家指出,人生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不经历过失败,也就不会懂得成功的可贵。因此,在孩子的挫折教育中,有必要让孩子经受失败的洗礼,教导孩子学会勇敢面对人生中的失败。
斌斌是个好强的孩子,上小学时,总是班里的第一名。但是,进入初中后,优秀的孩子越来越多。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斌斌的排名是班级第三,这让斌斌非常不好受,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斌斌的妈妈不理解儿子,反而说:“以前都是第一的,这次考了个第三,你退步太大了!”这让斌斌一下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父母有必要让孩子预料未来的种种困难,因为每次做未知的事情或冒险时,都会遇到许多风险、困难与变化。
如果我们的孩子出去旅游,一定要等到“天气晴好,交通便利,吃住都安排妥当,甚至每一站都精心安排”之后才出发,那么他什么时候能出发呢?当孩子计划去某个地方时,选择一下行车路线,检查随身携带的物品,并尽量排除其他意外的做法,都是出发前必备的。可在旅行途中,仍然无法消除所有的意外,因为意外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出现,总在人们意料之外。
既然生活中充满着意外,失败和困难也就不可避免,那么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应该如何教导孩子面对失败呢?心理专家建议,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帮助孩子具体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帮助孩子从失败中走出来,继续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重大,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有必要教会孩子面对挫折、失败的正确态度。生活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境也有逆境,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有挫折,也会有失败,父母要教导孩子学会勇敢面对这些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失败不可怕,关键是面对失败的态度。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把建立吸引学生对学习工作、热心、认可和表彰的激励机制作为建立完善班级奖励制度的出发点。如每个学期中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达到一定目标的学生进行奖励。哪怕是一本小小的笔记本、几个作业本、一支并不起眼的笔,都成了对学生某个阶段学习或工作的肯定和认可。
教师激励学生是学校教育激励机制的重要方法。然而,激励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活动的矛盾的统一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教师的诱发和引导,又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接受,双方都有其主观能动性。其中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激励引导学生的自主意识。所谓自主意识,即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产生一种自觉意识,是作为主体的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观念表现。当这种观念支配他们的行动时,就使行为有了自觉性。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教给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的品德和心理素质的不断完善,使他们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对生活和学习保持向上的热情。
激励是对人们的良好思想和行为作出肯定、积极的评价。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受到精神鼓舞,焕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因而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使用。实践证明,激励作为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有它独特的艺术技巧,了解之,把握之,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任何教育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激励教育也有其值得注意的方面,否则会事倍功半。
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家长们应该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治疗”。
第一阶段:培养孩子的信任感。适用年龄:0~1岁,低幼阶段。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应该开始。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格外的照顾与养育,家长应该积极的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对家人及环境产生美好的信任感觉,为与孩子的沟通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适用年龄:1~3岁,幼儿阶段。
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孩子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阶段:培养孩子心理的独立性。适用年龄:3~5岁,幼儿园阶段。
平时我们总会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并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然而有时候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却给予过多帮助的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
第四阶段: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年龄:5~6岁,学前阶段。
孩子步入课堂后,传统的教育重视数理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孩子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表现,此时,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怕丢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进行试验来探讨。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就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的障碍、干扰,并难以克服,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状态。挫折教育就通过学生对挫折的体验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教育,使孩子有勇于面对困难,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挫折教育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有的放矢的进行有效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漫骂和严厉的责打或者与孩子对着干。
挫折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青少年的挫折认知能力,学会正确使用心理防卫机制和心理调节机制,增强对挫折的排解能力。挫折教育具有引导性、渗透性、实践性、长期性等特征。渗透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提高认识与实际磨炼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是挫折教育的主要原则。
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比较艰苦困难的条件,让青少年在与困难和挫折作斗争中经受磨炼,受到教育,以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对付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即磨难教育。在挫折中得到磨炼,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前几年,就曾听到"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的说法,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近年来,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发达国家兴起。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
如何进行幼儿挫折教育
【论文摘要】我国迎来了独生子女的第一代子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6+1家庭”。这就决定了幼儿的成长势必是在备受关注的环境中,家长过多地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淡化了其经历挫折和苦难的机会。孩子们不懂得什么是挫折,也更谈不上抗挫折能力。家长教养态度和方式的不正确,不仅不利于幼儿个人的成长,同时也不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本文着重阐述了什么是挫折及幼儿挫折教育,并结合实际浅谈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应如何进行开展。
【论文关键词】幼儿挫折教育抗挫折能力心理素质挫折教育方法。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从事相应的职业;又要求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能经受住工作和生活的波折。这就要求我们要启发和促使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幼儿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人的一生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挫折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我国近几年对挫折教育尤其是幼儿挫折教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综合国内外有关理论和学说,本人认为所谓挫折就是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在追求达到特定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和消极的情绪反抗。所谓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事业发展和教育的要求,利用或创设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使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第一,正确地认识挫折。挫折几乎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的伙伴。它伴随着我们起伏跌宕的一生。有的理论强调挫折会引起人的情绪恶化,但错并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每个人对挫折的认知和态度。所以说形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是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关键。而这就需要家长做到教会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第二,真实体验挫折。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往往会采用说理教育法,这也是大多数家长的通病,他们恨不能将所有的经验和教训一股脑地教给孩子,以避免其将来走弯路。但是家长却忽略了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才是挫折教育的基础。相对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更让孩子们印象深刻。当他们面临困难时,成人常常会代他们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可能会有对挫折的充分感受和深刻体会。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幼儿形成依赖心理。而挫折教育势必要破除幼儿的依赖性,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切身地感受困难。我想只有当孩子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解决问题及克服困难的能力。
第三,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面对挫折我们不能盲目应对,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家长一定要做幼儿行为的导师。通过挫折教育,要使孩子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加强挫折认识,并积累经验、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相信只有掌握正确的对抗策略,幼儿应付挫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一般来说,幼儿战胜挫折的方法有:自我鼓励法、补偿法和适度宣泄法。
第一,利用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利用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情境,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自然情境因为有自然性和真实性,能使孩子充分地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挫折的思考和领悟会更成熟。如,孩子跌倒了,家长不要去扶,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这就是一种简单而实际的磨炼。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学会独立的空间和接触挫折的机会。第二,通过创设困境进行挫折教育。为了让孩子适应现代人的竞争能力,家长应舍得让孩子去吃苦,并有意识地去给孩子创设一些困境,使孩子的意志得到更好的磨炼。国外的幼儿教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如日本有许多幼儿园,无论是春夏秋冬,都让孩子进行裸身锻炼;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价亿万,却要求子女去打工挣钱;印度已规定了小孩子的“饥饿日”。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客观地评价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及成长背景不同,所以也会各有长处和不足。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也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变得骄傲自满并且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教育期望过高,不符合实际,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知己,就是说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未来的人生道路可能会在哪方面受到挫折。而知彼就是要帮助孩子认识环境、了解社会,如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又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等。必须让孩子懂得做事要向高目标努力,但同时也要做好承受最坏结果的思想准备。
第二,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战胜困难的信心。家长在幼儿的眼里是非常高大、无所不能的,家长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幼儿,对幼儿来说家长的行为是最具说服力的榜样。因此,作为家长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常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并教育孩子要把名人作为榜样,激励幼儿勇敢地面对挫折。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第三,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培养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在闲暇时多带孩子到公园、游乐场活动或到亲戚朋友家做客,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人交往,从中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并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力,培养互助精神,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一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首先应纠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从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服开始,大胆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二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到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一定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家长应注意创造机会,在家中营造民主的氛围,给予孩子决策的权利,培养孩子选择和作决定的能力。
第五,加强艰苦磨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家长应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况,加强对孩子艰苦磨炼,让孩子获得适应能力。一是让幼儿体验“累”的滋味;二是让幼儿体验“饿”的感觉;三是让幼儿体验“冷热”刺激。
第六,增强孩子心理防卫机制,树立正确的成败观。我们知道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甚至心理健康被看做是更为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提高其对挫折的忍耐力,消除负面影响,增强幼儿的心理防卫机制。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会孩子在失败中总结教训,鼓励孩子在挫折中百折不挠,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所以说,学前时期承受一些挫折是一生的宝贵财富。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家庭是人生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需要我们了解、掌握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并掌握好挫折“度”,避免负面效果的产生。家庭这一个体社会单位具有教育的随机性、长期性和影响性。所以,幼儿在学前期实施家庭挫折教育是实施幼儿启蒙性挫折教育的最佳途径,对幼儿的一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及时的疏导,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从而避免孩子情绪的严重受挫。要让孩子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要时刻以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孩子,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学会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事物。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现在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差,每当孩子看到别人买了好吃好玩的东西而心动时,我们认为家长应以适当的方式把家中的困难告诉给孩子,让孩子也品尝一点家庭生活的忧愁,让他们逐渐认识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并非事事都一帆风顺,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做为家长不要不切实际地满足孩子们提出的各种要求,那样会增加孩子的依赖性,不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孩子正视现实的同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学习中有了一点进步时,做为父母更要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以增强他们的自信。
如何进行幼儿挫折教育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时,尤其是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
幼儿在接触外界事物、学习知识时,的确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如果这种帮助变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一旦因为遇到挫折而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会产生畏难、懒惰的情绪,造成学习障碍。
因此,幼儿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幼儿学习的依赖性,要让幼儿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自己感受困难,并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
例如,当幼儿摔倒后,应让他自己爬起来,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地赶紧去扶,否则,幼儿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赖心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成人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新买的鞋不会系鞋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系一次,并让他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帮忙,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如果幼儿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
如:把幼儿喜爱的玩具藏起来让幼儿寻找,让幼儿到黑暗的地方取东西等。但是,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设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幼儿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2、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在孩子作出努力并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困难。
3、对陷入严重挫折情景的幼儿,要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要注意父母和老师的榜样作用,在幼儿眼中,父母和老师非常高大,无所不能,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
例如:有些幼儿不敢走平衡木,老师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或者说:"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在榜样的影响下,幼儿会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战胜困难后,老师的"你真行"就会变成幼儿心理上的"我真行"。
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成人要多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进步,要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成人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家长、老师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培养,否则,幼儿在压力面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经常笼罩在这种挫折感中,会损害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总之,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成人要正确引导,使幼儿能正视并战胜挫折,健康发展。
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面对挫折,每个人的态度都不一样。有的人会消极应对或者逃避,也有人积极、勇敢地面对。心理专家指出,挫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每个人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挫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对人的成长很有好处。
孩子在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便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态度和抗挫折的能力。对孩子来说,挫折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种:
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他人的先进思想、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使学生从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是班主任常用的工作方法。
首先是班主任的榜样作用。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直接责任者;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重要教育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了榜样的作用,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就是一个榜样,其一言一行无时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品格、学识、涵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先进人物言行具有导向性,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激励学生,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先进人物言行的榜样作用主要在于:其一、教育作用。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较浅,道德观念较薄弱,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激励学生,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其二、感染作用。人类高尚的品质、情感和顽强的意志、行为都能在正面的人和事中体现出来,学生模仿时会受到一定的感染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并将这种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动。其三、矫正作用。向先进人物学习,学生便会经常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对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引起自愧和内疚,从而自觉抵制外界的不良诱因,克服缺点以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三以优秀学生为榜样。每个学期学校都要评出一定数量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和学雷锋先进个人等,他们都是优秀学生的代表。班主任要经常采用不同形式对这些优秀学生进行表扬,重视优秀学生对其他学生的榜样、表率作用。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有很直接很具体的意义,由于同学们生活学习在一起,学习环境和经历基本相同,学生中的榜样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更具有可比性,更易为其他学生所接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
如何进行幼儿挫折教育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技能与智力的训练和提高当做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却忽视了孩子的人格与身心素质培养这一最为重要的环节,浅谈幼儿挫折教育。须知道,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教育的取向将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让孩子适应社会,从小就学会正确面对各种压力与挫折,是家长们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现在的孩子大多养尊处优很难面对困境,其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比较差。一些自认为懂得挫折教育的父母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不给吃饭,与孩子对着干,让孩子服输等。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耐挫力差是因为家庭溺爱造成的,所以只要让他们吃点苦就能解决问题。其实这种强行措施不仅很难生效,往往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挫折,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逃避的事。一个人对抗挫折的能力,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曾经应对挫折的经历。遇小挫而胜之,可以为受挫者留下宝贵的经验,增强其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经常应对小挫折的人,往往能在大挫折面前坚韧不拔,而那些毫无挫折经历的人,一次大的挫折就可能使其一蹶不振。
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教育:使孩子有勇气敢于面对困难,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挫折教育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漫骂和严厉的责打或者与孩子对着干。
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家长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在幼儿个性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意识地让他们受点“苦和累”,经历点挫折,正是爱孩子的表现。俗语说得好,“自古英雄多磨难”,岳母刺字励子,孟母断织训子,历史佳话不胜枚举。可见,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懂得人生道路的坎坷,学会从小小挫折中不断地汲取有益的教训,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应对困难的勇气。
生活中的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说,挫折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家长应教育孩子克服畏难思想和依赖心理,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比如说,孩子走路摔了摔跤,有的家长往往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还哄孩子说:“这路真不好走,让宝宝绊一跤,来,让我们打它。”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把摔跤归于外因,不敢正确地面对“摔跤”这一小小挫折。孩子生病时,有的家长总是哄孩子说,打针一点儿都不疼,事后孩子觉得受了骗,下次就会拒绝打针了。我认为,正确的方法是向孩子解释产生挫折的原因,并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吃一堑,长一智”。同时,也要把未经历之事的真实情况告诉他,让他在心理上有所准备。每遇到上述情况,作为家长要告诉孩子:“走路眼睛要看着路面,才不会被绊倒。”“打针有一点儿疼,吃药有一点儿苦,但打了针、吃了药,病就会好了。”我想孩子在思想上有了这种准备后,就不会因为摔跤而大哭不起,也不会因为吃药、打针而犯难。这样的教育机会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对于一些在经济上有一些吃力的家庭,每当孩子看到别人买了好吃好玩的东西而心动时,我认为家长应以适当的方式把家中的困难告诉给孩子,让孩子也品尝一点家庭生活的忧愁,让他们逐渐认识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并非事事都一帆风顺,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幼儿教育《浅谈幼儿挫折教育》。做为家长不要不切实际地满足孩子们提出的各种要求,那样会增加孩子的依赖性,不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孩子正视现实的同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孩子考试没考好,家长应和孩子一起查找原因,保证孩子在下一次遇到同样问题时不会再出错。学习中有了一点进步时,做为父母更要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以增强他们的自信。生活在“优化”环境中的孩子仿佛温室中的秧苗,极少经历风吹雨打,但最终他们都要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并在其中一步步成长。家长应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让孩子接触自然和社会,让他们经受风霜雨雪和各种困难的考验,让孩子在实践中接受挫折教育。
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孩子仿佛温室中的花朵,极少经历风吹雨打,但最终他们都要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并在其中一步步成长。家长应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让孩子接触自然和社会,让他们经受风霜雨雪和各种困难的考验,让孩子在实践中接受挫折教育。家长在提供锻炼机会的同时要注意适度适量,不要因困难太大而使孩子丧失信心。无论孩子做事成与败,都要给予正确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儿,怎样改正,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近年来,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己在发达国家兴起。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
孩子在幼儿期最喜欢、也最擅长模仿,也最容易接受暗示。在挫折教育方面,家长的身教重于言传。有的家长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上自己特别沉不住气。孩子有点事,家长比孩子还焦虑不安。家长的消极言行不知不觉影响着孩子,使孩子遇到点什么事就不知所措,这是家长自身言行暗示的结果。
作为家长,要冷静、客观、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即便遇到大的麻烦和困难,也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丧气的样子。家长的冷静、宽慰的语言给了孩子以信心,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坦然对待挫折。在幼儿眼里,父母和老师非常高大,无所不能,成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对幼儿的影响甚大。因此,成人碰到困难和挫折时,一定要冷静、勇敢。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上,也可有意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如有的家长在家务劳动中,有意识地让孩子帮着一起做,在处理某些家庭问题时让孩子参与讨论,通过父母对待挫折的态度、反应、行为等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利用榜样的力量,也是增强幼儿抗御挫折能力的一种是好方法。例如,幼儿登山怕摔时,家长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的。再说,摔一跤有什么,看,别的小朋友都爬上去了。”或当幼儿有些害怕时,对他说:“你真像××一样勇敢。”这样,在榜样的影响下,幼儿就会树立信心,努力地去克服困难,在他们一次次战胜困难后,便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时家长的“你真行”,也就变成了幼儿心理上的“我真行”。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挫折,能使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和处理问题,真正地“长大”。而如今的孩子对“挫折”二字大都比较陌生,许多为父母、为师长者,只重视让孩子吃好玩好学习好,对人格健全、心理成熟则关心很少,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挫折,“脆弱”成了许多孩子的“致命伤”,一旦遭遇某种压力,容易钻牛角尖,做出偏激之事。
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时也很无奈。做父母、当老师,不能庇佑孩子一辈子。所以无论是学校、家庭,老师、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孩子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力,让他们身心俱健,全面发展。西方教育界人士说,“挫折教育”说白了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自找幸福的本能。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文与所有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家长与朋友们共勉。
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现代职场是个高度竞争的场所。在职场中遭遇挫折是很常见的事情,遇到挫折,大部分人都会感到心情低落,这是正常的现象。如何抵抗挫折,克服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也成为了职场中人一个重要的话题。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挫折是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就是看一个人能否做到败而不馁。失败挫折可以锻炼一班优秀的人物:它挑出一批心灵,把纯洁与强壮的放在一边,使它们变得更纯洁更强壮;但它使其余的心灵加速堕落,或是斩断它们飞跃的力量。下面为大家介绍四种职场排忧法则,助你重拾将领之风。
1、倾诉法。
倾诉,可以把不良情绪清除出去。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倾诉作为一种健康防卫,既无副作用,效果也较好。如果倾诉对象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将会对失衡者的心理给以适当抚慰,鼓起你奋进的勇气,受挫人会在一番倾谈之后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痛定思痛。
当自己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之后,应认真审视自己的受挫的过程,多从自身找原因,接受受挫的事实,克服工作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3、优势比较法。
在职场中,你永远不可能是最差劲的一个,总会有比你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通过挫折程度比较,将自己的失控情绪逐步转化为平心静气。其次是寻找分析自己没有受挫感的方面,即找出自己的优势点,强化优势感,从而扩张挫折承受力。认识事物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挫折同样蕴含力量,可激发人的潜力。
4、重新确立目标。
职场上的挫折干扰了自己原有的工作氛围,毁灭了自己原有的目标,因此,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排除挫折和干扰,向着目标努力。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人已经从心理上走出了挫折,开始了下一步争取新的成功的历程。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我们很多人从小就接受过挫折教育。在职场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把身上的不良情绪清理清理掉,然后反省自身,确定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挫折常有,因为挫折,人可以变得更加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