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建筑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设计理念,例如住宅、商业建筑、文化场馆等。建筑设计是一门无穷无尽的艺术,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建筑作品,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黄冈古建筑欣赏心得体会
黄冈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古建筑。作为一位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充满兴趣的人,我去黄冈参观了一些古建筑,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根据这次经历,分享一些关于黄冈古建筑的欣赏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被黄冈古建筑的宏伟和精美所折服。在黄冈的城市中心,有一座古老而宏伟的城楼——黄冈七里城。这座城楼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城楼高大而壮观,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青瓦顶,给人一种古朴而庄严的感觉。我在城楼上远眺,可以看到整个城市的美景,感受到了古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此外,黄冈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这些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比例吸引了我的目光。站在这些古民居前,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这种历史感和文化的沉淀令我心生敬畏。
其次,黄冈古建筑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在黄冈,我见识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古建筑,如明、清两代的宫殿式建筑、宋代的民居和唐代的寺庙等。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点。例如,明代的宫殿式建筑注重参差错落的建筑布局和雄伟的规模,凸显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而宋代的民居则以简洁、实用和注重私密性为特点,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品味和文化追求。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另外,黄冈古建筑中融入了很多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参观了黄冈的几座寺庙后,我被那些石雕、木雕和壁画深深吸引。这些传统的工艺品展示了当时匠人们卓越的技艺和对艺术的追求。特别是一些壁画,既生动地表现了古人的生活场景和信仰风俗,又彰显了绘画技艺的高超。此外,我还了解到,黄冈在民居建筑中广泛使用木井和天井,这种传统的建筑设计不仅美观,而且起到了采光和通风的作用。这些传统文化和技艺的融入,使得黄冈的古建筑更加具有历史韵味和艺术价值。
最后,黄冈古建筑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在去黄冈之前,我并没有太多对古建筑的了解和关注。但是,通过这次的参观,我意识到古建筑是一个国家和地域的重要象征,是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见证。无论是城楼、民居还是寺庙,它们都是历史的积淀,是后代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因此,保护古建筑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才能让后代子孙有机会继承和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黄冈古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它们的宏伟和精美、多样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的融入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使得黄冈的古建筑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欣赏这些古建筑的过程中,我不仅领略到了建筑艺术的魅力,也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也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并将继续关注和支持相关的保护工作。
苏州园林建筑欣赏心得体会
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众多精美的园林建筑。近期我有幸参观了苏州的几座著名园林,这些园林建筑令我深深震撼。通过观赏这些园林,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还加深了对于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探索。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在这次观赏中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
苏州园林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们以自然风景为基础,融入了传统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精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包括拙政园、留园、退思园等。这些园林以精致的构造和精美的细节闻名于世。在这些园林中,我真切感受到了传统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建筑作品,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表达。这种和谐关系让人感受到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连接,也让人对于生活和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二段:园林的设计理念与艺术手法。
苏州园林以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将自然与人工景观完美地结合起来。在这些园林中,常见的设计手法包括假山、曲水、廊亭、亭台楼阁等。这些设计元素既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又融入了自然景观的美妙。同时,这些园林还注重空间的错落有致和动静结合的原则,通过疏密有致的植被和隐约透视的景观,打造出宛如画卷般的美景。这种设计理念和艺术手法的运用,让园林建筑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第三段:园林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苏州园林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园林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最高艺术境界。它们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建筑形式,打破了传统建筑的约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让人们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同时,这些园林也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寻找灵感和写作创作。园林建筑不仅是一种美的表达,更是对于生活品质和文化积淀的提升。
第四段:通过园林的参观,我对于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参观苏州园林让我深入思考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些园林不仅拥有精致的建筑构造,更是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园林中,我体验到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和谐统一。建筑通过其精美的设计和人工构造,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共同展现出美的景观。正是这种和谐关系,使得园林成为了人们心灵得以放松和舒缓的场所。同时,这也引发了我对于可持续建筑发展的思考,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继续保护自然环境,使得建筑能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第五段:对于苏州园林的美好祝愿。
苏州园林拥有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古代中国园林建筑的精华。我深深被其精致的设计和细腻的手法所打动。希望苏州这片美丽园林之地能够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希望建筑与自然能继续保持和谐的关系,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让我们的未来能够更加美好。
世界古建筑欣赏心得体会
走进世界各地的古建筑,我被那庄严肃穆的氛围所吸引。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巴特农神殿,还是中国的长城和故宫,它们都展示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和智慧。在欣赏这些古建筑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被古建筑所传递的文化和历史所折服。
第二段: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每一座古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背后故事。例如,埃及的金字塔是古埃及人为了纪念法老而建造的,巴特农神殿则是为了祭祀神灵而兴建的。这些古建筑不仅仅是作为建筑物存在,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在欣赏古建筑的同时,我也在思考着当年的人们是如何设计建造这些结构的,他们是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和手工技艺来创造这些壮丽的建筑。
第三段:古建筑的艺术价值。
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例如,中国的故宫在建筑结构和装饰细节方面都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精髓,希腊的巴特农神殿则是古希腊人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欣赏这些古建筑时,我不仅仅是被其规模和壮丽所吸引,更是被其建筑细节和装饰所震撼。这些细节是古人智慧和艺术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第四段: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古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自然力量的侵蚀,许多古建筑正面临着破损和衰败的危险。因此,保护和传承古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国际上许多组织和机构都在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通过科学技术和合理的保护措施,使古建筑得以延续并为后世所欣赏。保护古建筑不仅仅是保护一个个建筑物的完整性,更是保护人类文明的记忆和智慧。
第五段:古建筑给予我的启示。
古建筑教会了我许多,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从中学到了智慧和创造力。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时,我意识到我们需要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需要发扬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来建设我们的未来。古建筑是一本无声的百科全书,它们记录了人类发展的历程,也让我们明白了文化的重要性。通过欣赏古建筑,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不同文化的魅力。
总结:
古建筑为我带来了无尽的震撼与启迪,它们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令人着迷,艺术价值令人叹为观止。我们需要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从中汲取智慧和创造力,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引。通过欣赏古建筑,我们会更好地理解并欣赏不同文化的魅力,更加珍惜人类的文明成果。
苏州园林建筑欣赏心得体会
苏州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有幸来到苏州,亲身体验了苏州园林建筑的魅力,深受感动。在这片园林的世界里,我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崇敬。苏州园林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观念的体现。通过参观苏州园林建筑,我体会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感受到了修身养性的价值。在这里,我领略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会到了建筑和艺术的融合,收获颇多。
在苏州园林建筑中,我最受震撼的是它们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苏州园林建筑以标准化的技法,将花木树石、水景亭台有机地融入到一体,形成了亭廊、殿堂、山水、走廊、石桥等多种元素构成的画面。每一处细节都恰到好处,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仙境。在这里,人们可以随着园林的布局,在小桥流水和亭台楼阁间自由穿梭,尽数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如此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让我深信人类与大自然本可以和平共处,只要我们愿意尊重并保护她。
苏州园林建筑除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外,还展现了建筑与艺术的融合。苏州园林建筑以砖、木、石为基本材料,注重线条的简洁和比例的协调。在建筑的外部,装饰有精美的雕刻,细致入微的装饰物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典雅和精美。在内部,建筑师巧妙地布置了景观和摆设,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一种舒适和宁静。每个苏州园林都注重独特的构思和设计,使人们在参观中能够体验到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魅力。
苏州园林建筑的参观,也是一次修身养性的过程。在苏州园林建筑中,人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忙,体验到一种宁静和内心的平静。园林中的琴音、书声、碧水、亭台都让人心生向往和舒适感。在园林中漫步,细细品味,不仅是欣赏,更是对人生的思考。苏州园林建筑告诉我们,修身养性、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是培养心灵的重要途径。
此外,苏州园林建筑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些景点和元素,如假山、曲桥、廊亭等,都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每个苏州园林都有它独特的故事和寓意。通过参观这些园林建筑,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对中国传统的艺术和美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之,参观苏州园林建筑给了我深刻的触动和感受。在这片园林的世界里,我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崇敬,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过程中,我深信人类与大自然可以和平共处;我体会到了建筑与艺术的融合,感受到了修身养性的价值;我也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因此,我深深地爱上了苏州园林建筑,将继续探索这独特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建筑艺术欣赏课程心得体会
建筑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为重要和辉煌的艺术之一。建筑艺术从建筑里的线条、形状、曲线、颜色,到空间的纵横、高低、空旷、狭小,还包括建筑内部的装饰艺术和艺术品等方面。建筑艺术与城市生活、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密不可分,其后的艺术形式也与时代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建筑艺术欣赏课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建筑艺术,提升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
在建筑艺术欣赏课程中,我受到了一系列讲解、研究和探索,深入了解了建筑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学习了构建和设计风格,探索了材料、技术和建筑基础,以及与空间和环境的关系。同时,我还在课程中获得了实践经验,比如参观建筑展览和实地考察,与同学一起合作设计项目,加深了对建筑艺术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学习建筑艺术欣赏课程,我知道了如何把审美品位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当我穿过城市街道时,我能感觉到建筑艺术的存在,我能在建筑的形状、材料、颜色、线条和空间中寻找艺术的美感,我能感受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我能在建筑的功能、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看到其深刻的意义。这些都是建筑艺术欣赏课程的实际体验所带来的技能与洞察,促使我更好地理解世界。
建筑艺术欣赏课程的学习,对未来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学习建筑艺术欣赏可以培养个人的审美素养,提升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有利于自我发展和职业发展。当我们在职业领域中从事建筑或相关行业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建筑艺术,增强自己的创意spirit,并发掘建筑领域的潜力和机会。此外,建筑艺术欣赏课程还有助于推动人们对当代城市和建筑问题的重视,转变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体而言,建筑艺术欣赏课程是我学习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使我深刻理解到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艺术欣赏课程将继续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和作用,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建筑艺术欣赏课程让我受益匪浅,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继续学习、探索、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建筑艺术领域探索新的机遇和挑战。
建筑艺术欣赏课程心得体会
建筑艺术欣赏课程是一门让人兴趣盎然的课程,它以人类的建筑艺术为基础,通过掌握建筑知识、欣赏建筑美、体验建筑情感等方面的学习,带给我们视野上的新体验、情感上的新提升。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有了很多心得和体会。
一、传承文化就是传承历史。
这堂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传承文化就是传承历史。建筑艺术是一个国家的资源,而它背后深藏着一个个文化的积淀和历史的记忆。在欣赏建筑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得以以建筑为媒介,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的特色。建筑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作品,代表了历史和文化的演变过程,它既有“建筑语言”,也微妙地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社会的精神和风貌。因此,在这个课程中,我学到了传承历史与文化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二、多样化的建筑风格。
建筑艺术欣赏让我意识到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方式的差异,是由于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从古到今,各国的建筑艺术都有其独特之处,欣赏建筑作品就能领略到各种文化之间的多样性。同时,我也发现,在建筑艺术中,它可以随时转化,随时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所以建筑艺术学习中要站在时代和未来的角度去观察和欣赏。
三、建筑与生活。
除了欣赏建筑风格,建筑艺术欣赏课还通过研究建筑在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了解到建筑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建筑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并通过艺术手法将其融入生活中。在这门课程中,我们有机会观察到建筑作品与我们的真实生活场景,也有机会更加深刻地了解建筑艺术的实用性和人性化。
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通过学习建筑艺术欣赏课程,我学会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建筑作品既有视觉美感的体现,也有结构、功能等理性方面的考虑。我们不能光凭审美,而忽视对建筑作品的功能和结构做出理性的认识。建筑艺术欣赏需要我们大量的观察、思考、记忆和比较,让我们在学术上学会综合考虑,同时又能在感性上留下深刻印象,很好地丰富了我的知识与情感世界。
建筑艺术欣赏没有边界和极限,每座建筑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正是这种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欣赏,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是难以被言语描述的,它是那种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的磁场感。通过学习建筑艺术欣赏课程,我开启了我的建筑之旅,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内涵。
结语。
在学习建筑艺术欣赏课程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养成了运用感性、理性以及比较、分析和综合思考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们生活中的建筑文化,也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领域。建筑艺术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这种艺术独特的魅力令人难忘、令人向往,我坚信,在未来,我们一定会更多的欣赏更加精美、美妙的建筑作品。
建筑欣赏心得体会
建筑作为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结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建筑伴随着我们,陪伴我们走过每一个时刻。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建筑之美,从中发掘人类创造出的无限魅力。下面是我对建筑欣赏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和大家分享。
第一段:美学视角下的建筑欣赏。
建筑在美学视角下,成为了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居住、工作和活动场所的实用建筑群,更是为人们带来一种审美的享受。在这种视角下,建筑的色彩、结构、形态、比例和线条都成为了建筑师用来表达思想和观点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学会通过建筑的外观、结构和规划来发掘其内在美感,享受其传递的思想和意蕴,感受它为我们带来的艺术美感。
第二段:历史文化视角下的建筑欣赏。
建筑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每一幢建筑都是人类社会,特定时代、特定地区的文化瑰宝。在历史文化视角下,建筑欣赏就需要更多的阅读,了解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通过建筑本身,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感受之前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传承。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看到它背后的历史意义。
第三段:环境保护视角下的建筑欣赏。
建筑作为人类社会产生的重要产物,也需要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在环境保护视角下,建筑欣赏也需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我们应当学会欣赏那些符合环保要求的建筑,远离那些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的建筑群。并且,在建筑欣赏时也需要重视建筑能源利用、节约能源的技术和建筑材料的环保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建筑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段:人文关怀视角下的建筑欣赏。
建筑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巨大的角色,它陪着我们度过了每一个时刻。因此,建筑欣赏也需要关注建筑与人文的关系,建筑与人情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建筑细节入手,感受建筑对人的情感关怀和用心之处。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深入发掘建筑与人的情感纽带,在建筑中感受到温暖与人情味。
第五段:审美理念下的建筑欣赏。
美是一种精神之美,更是一种审美理念之美。在建筑欣赏中,我们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美学理念,把人放在建筑设计的中心位置。建筑师必须考虑人的需求和感受,把设计思路与人体力学、人心理学和人生活方式相融合,营造出具有人性化特征的建筑。同时,我们作为欣赏者也应该具有这种美学理念,通过建筑欣赏来强化我们对于“以人为本”的审美思想,慢慢培养出独具魅力的审美品味。
总之,建筑欣赏是一种美学体验,更是一种人类智慧的印记。在建筑欣赏中,我们不能单纯地看待建筑的表面,而是要从多种视角和思想深入地发掘建筑的内在美感和艺术精神。加强建筑欣赏,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建筑,更加全方位地了解人类的历史与文化,让我们在美的环境中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园林建筑欣赏心得体会
园林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展现和表达自我审美的体现。园林建筑欣赏,是人们感受自然、体会人文、理解历史、品味艺术的一种途径,是人们与自然互动、文化熏陶及心灵愉悦的一种方式。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我营造了对园林建筑的兴趣,并走遍国内外多个园林,感受着园林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启示。本文旨在分享我对园林建筑欣赏的心得和感受。
第二段:自然的美妙与独特之处。
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园林发挥了中华园林建筑的独特性。各个朝代的文化积淀,使中华园林建筑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比如北京颐和园,它既有自然风光的美丽,又有人工建筑的精美,是一座北京园林古代文化汇聚于此的代表之一。而苏州拙政园,则有着独特的园林设计,以爱情,诗词,文化为标志,展现着国学文化的深度和内涵。从自然景观到人工建筑,从历史文化到艺术设计,都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工创造的精湛之美。
第三段:园林文化的深度。
园林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园林,更代表着当地文化的深度和人民精神文化的积淀。从每个园林的规模和设计可以看出,这其中蕴含着一种文化的底蕴,这些文化在园林中得以续传。在西湖上咏梅楼附近,张爱玲的小说曾经流传过,此处便有了数百年前的咏梅文化;而在苏州园林中,“亭台楼阁,盆景花朵”之间,富有韵律的景观和充盈精神的园林文化,使人沉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
第四段:园林与人类文化之间的互动。
园林建筑不仅是人类文化之一,也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可以说,在园林中,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以良好地延续。园林建筑在创造美的同时,也起到了人类修身的作用。游走于园林之间,人们会感受到自然的恩赐和生活的真实,体会到自然生态的原始之美,更重要的是,园林在景观的基础上,凸现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谐调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人类主宰自然,而是人类与自然之间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第五段:结语。
在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中,人们时常忽略了园林建筑。然而,在人工和自然之间的互动中,园林建筑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和价值。园林建筑不仅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地方,也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之一。人类在审美时,需要有一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观念,才能更好的欣赏园林建筑。在我们对园林建筑的欣赏之后,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园林给予我们的启示和养分。希望人们在欣赏园林建筑的同时,更加重视和重拾对人文历史和文化艺术的情感。
世界古建筑欣赏心得体会
古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世界各地古建筑的欣赏,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技术,还能够体味到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对美的追求。这次我个人所欣赏到的那些神奇的古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有了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以下将就个人感受和体会进行阐述。
首先,古建筑的存在使我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站在那些富有历史痕迹的古建筑前,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很久以前的年代。比如在中国,我参观了中国的万里长城。长城作为古代军事防御的伟大工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长城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见证了中国古代的繁荣和辉煌。同样,在埃及,我亲眼目睹了吉萨金字塔和埃及博物馆中的木乃伊,深刻地感受到了埃及古文明的伟大和神秘。通过对这些古建筑的欣赏,我不仅了解到了世界各地历史的发展,也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其次,古建筑的美丽和工艺让我在欣赏中感受到了卓越的人类智慧。世界各地的古建筑无不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术的成就。比如在印度的泰姬陵,它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浮雕雕塑闻名于世。通过观赏泰姬陵,我不禁想象出了当时印度人民的辛勤工作和精湛技艺。同样,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被它那独特的倾斜度所吸引。我惊叹于建筑师们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知识,成功地保持了它的纵向稳定。这些古建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欣赏中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
除了美丽和智慧,古建筑还使我对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世界各地的古建筑展示了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特色。比如在日本的京都,我参观了许多古老的寺庙和宫殿。这些建筑无论是它们的建筑结构还是装饰手法,都完美地体现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而在法国的凡尔赛宫,我了解到了法国式宫殿建筑的典型特征,如条理分明的花园和华丽的室内装饰艺术。通过对古建筑的观赏,我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此外,古建筑的文化价值也在欣赏中得到体现。作为历史遗产,古建筑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比如在希腊的雅典卫城,我欣赏到了古希腊建筑的完美结合和优雅曲线。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希腊人对美的追求和高度的审美意识。同样,在印度的金色寺庙,我领受到了印度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我不仅鉴赏到了建筑的美学价值,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通过对世界各地古建筑的欣赏,我既获得了对世界历史的更深入的了解,也领略到了人类智慧的辉煌成就。古建筑的美丽和工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而古建筑所展现的文化价值也使我对人类的文明之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探索世界各地的古建筑,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体验人类智慧的伟大。
建筑艺术欣赏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创造的空间环境。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欣赏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金壁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还有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建筑的美。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单元教学目标 。
1、 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 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 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写作的线索。
4、 能抓住特点,描写事物,在观察时注意观察事物特点。
5、 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
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课时。
巍巍中山陵 2课时。
凡尔赛宫 1课时。
短文两篇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确立自己本单元的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2初步探讨建筑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明确学习本单元的意义。
第一块:导入 单元学习,初步了解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第二块、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确立自己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2 布置任务:找3—5个和你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大家一起读读你们感兴趣的课文,找出你们最想了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你们本单元的专题。 学生自由分组。读课文,发现问题。记录。
3 教师组织交流 交流各组的专题。
第二课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课前学习: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收集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所展示的历史事件的内容(任选一件),并把它整理成一个小故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历史地位。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2 布置任务:通读全文,从落成时间、位置环境、规模、高度、质地、艺术价值、意义方面概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学生阅读思考,按要求概括。
3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二块英雄的故事。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十幅浮雕中的历史故事。 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讲故事。
2 组织评价评价要求:口齿清楚,事件交代清楚,生动 学生根据要求评价。
4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三块探究活动。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2 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回答。
3 如果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建国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浮雕,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为什么?并请你描述一下浮雕的内容。 思考,自由发言。
4 教师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用150—200字左右的文章,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重点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课前学习: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作者活动路线、观察顺序的词句。 阅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4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第二块体会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2 教师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第三块写作练习。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2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继续完成并修改课堂上的作文。
第四课时巍巍中山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或查找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事迹及思想。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 ,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2 组织交流。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第二块整体感知。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2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讨论。
3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4 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学生思考。
5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三块深入探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2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讨论。
3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讨论。
第五课时 巍巍中山陵(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山陵。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探究·练习二中的示意图,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阅读,思考,填表。
2 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4 组织评价 学生解说。
第二块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2 教师点评 全班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2 组织评比 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继续完善“我心目中的”设计草图。
第六课时凡尔赛宫。
学习目标: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学生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阅读读本课文《故宫博物院》。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3 巡视指导 学生讨论。
4 教师组织 学生交流。
第二块富有文学性、趣味性的语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2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3 文中可有你喜欢的语句,请你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朗读。
4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三块比较阅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2 教师巡视 学生讨论。
3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七课时短文两篇黄鹤楼。
学习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体会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诗、文。
利用工具书初读课文。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第二块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
2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3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4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5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第三块体会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提供有关黄鹤楼的图片,联系课文分析黄鹤楼得名的原因。 学生看图对照课文分析。
2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积累文中的字词,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八课时短文两篇于园。
学习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欣赏黄鹤楼和于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课堂学习:
第一块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
2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3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4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5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6 作者说:“至于园可无憾矣”欣赏了于园之后,你感到是否还有遗憾。 学生讨论。
7 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第二块欣赏黄鹤楼和于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2 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
把《黄鹤楼》或《于园》改写成白话散文。
学习目标:1、理解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学习、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
课堂学习:
第一块朗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3 教师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第二块拓展阅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2 你认为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还应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
3 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
反复诵读《文笔精华(二)》,力求熟读成诵。
第十、十一、十二课时写作。
好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仔细地观察,观察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用心去发现事物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表现事物的特点。因此,本单元作文训练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同时,要求学生运用生动准确,富于变化的语言去表达事物的特点。
第十课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组织自读《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学生自读文章,作好圈点勾画。
2 组织交流 交流所得。
3 组织交流 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关于写景状物文章的特点。
4 布置任务:口头作文(书上第二题) 思考组织语言。
5 组织交流 交流。
第十一课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明确作文的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十二课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十三课时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学会形象生动的描述事物。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自学《话须形象才动人》布置:文中的两段话为什么生动? 阅读。
2 评价 思考回答。
3 提供某物或某景的视频 学生仔细看视频。
4 组织评价 学生尝试生动地介绍它。
第十四课时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 、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
(2)完成作业 的情况。 。
(3)参与活动的情况。 。
(4)学习兴趣的增强。 。
(5)学习能力的提高。 。
(6)情感态度的升华。 。
(7)对老师建议、评价 。
课后学习:自我评价单元收获,完成表格。
200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教学设计。
建筑艺术欣赏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重难点:能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学会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优秀的建筑。
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
建筑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因该是非常熟悉的,现在还有人不住房子而住山洞,那就是野人了。我们逛的超市,读书的教室,还有体育馆,这些都是建筑。但作为美术的建筑我们又显得陌生,建筑就是房子吗?(提问)除了房子,桥梁,陵墓,纪念碑等都属于建筑。所以,比较准确地讲,建筑是利用物质材料创造一种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的空间。某些纪念碑、桥梁等建筑虽然没有供人使用的内部空间,但却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外部空间。但是,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它与一般主要供观赏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具有明显的区别,它与工艺美术一样是有实用价值,不象一张油画、或一座雕塑只供人们欣赏。(举例子:见漫画,说明作品中存在什么问题)总结得出结论:建筑不仅要考虑美观,还要注意其实用性和牢固程度。我们去买房子不是都十分注重房子的套形、所处地点、朝向,还有房子的外形是否气派。外滩的房子价格高,正是因为他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实用、坚固、美观"被称为构成建筑的三要素。评价建筑的艺术性,不仅仅是看它的造型和装饰是否美观,还要看它是否做到了实用、坚固、美观的统一。这也是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出发点。
二、讲授新课。
(1)建筑形象和表现的多样性。
任何一种建筑都具有自己的建筑形象。这就是通过各种结构、造型体现的建筑的外观。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建筑匠师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段,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受。(天坛与江南民居对比)。
(2)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历史性和时代性。
建筑具有许多社会文化的属性。一是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文化等条件的不同,从而形成建筑形式的地域差别。同一民族,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建筑形式也不一样。(帕特农神庙与---------雅典卫城)。
二是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态,具有较大的差别。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差别就更明显。象上边欣赏过的天坛与现代的江南民居就具有相当大的差别。所以,欧洲人把他们以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代建筑称作是"石头的史书"。
2、如何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
当然,面对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优秀建筑,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欣赏。
(1)(五塔寺) (设问:这座建筑从外边看有什么用途?)。
宗教,其奇特的外形使人感到迷惘和神秘,符合宗教建筑的性质。 。
不同类型的建筑的不同功能的外在表现。例如,优秀的住宅建筑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有舒适安定的感觉;文化娱乐建筑表现出富丽美好、新颖别致的感觉;办公建筑表现出庄重严肃的感觉;学校建筑表现出明快大方、开朗宁静的感觉。当然,建筑性格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常用的手法是形式服从功能。例如纽约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它的外形如大鹏展翅,形象地将候机楼的性质 旅客等待起飞,展示在旅客眼前; -----------建筑的性格美。
2.(飞云楼)这座建筑造型包括建筑体型、立面、色彩、细部等,它是建筑内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是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物质技术等条件而设计的,决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创造,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同时,建筑的造型还要考虑到形式美的一些原则,如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等。这些也都是判断建筑造型是否美观的重要标准。例如北京(天坛祈年殿)在体型和色彩运用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整个建筑无论是三重檐的圆形大殿,还是逐层收缩的三层台基,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线条十分优美。在色彩配置上,三重檐都铺以蓝色琉璃瓦,用以象征蓝天,顶上冠以巨大的鎏金宝顶,与下面的朱红色的木柱和门窗,以及白色的台基,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整个建筑的色彩显得分外灿烂夺目。---------建筑的造型美。
3.(飞云楼)建筑结构是建筑的骨架又是建筑物的轮廓。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额枋、雀替等,从不同角度映衬出古典建筑的结构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结构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如框架结构、薄壳结构、悬索结构等。建筑的结构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取得完全统一时,建筑结构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建筑的结构美。
4.任何建筑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都处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因此,就存在一个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很早就十分重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的理论,也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相和谐,就像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流水别墅)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座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私人别墅,坐落在一个具有山石、林木和溪流瀑布的优美环境之中。建筑的前部从浇铸在岩石上的钢筋混凝土支撑悬挑出来,上下两层宽大的阳台,一纵一横,好像从山洞中"长"出的两块巨石,后面高起的片石墙和前面挑出的部分取得平衡并形成水平与垂直的方向对比。这种自由灵活的组合,不仅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而且可以使人们在不同的角度看到各种丰富多变的体形轮廓。----------建筑的环境美。
5.建筑的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古今中外历史上已形成了许多建筑风格。不同风格的建筑体现出不同的美。例如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虽然同属宗教建筑,但它们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的美。前者空灵轻巧,超凡脱俗;后者清秀明朗,装饰华丽。---------建筑的风格美。
(作品欣赏:由学生去体会,找出作品中的美,并讲出理由,学生每欣赏一幅作品后,教师作必要总结)。
1、著名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3、罗马小体育宫,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建筑结构,并且有意识地将结构的某些部分,如在周围的一圈丫形支架完全暴露在外,混凝土表面也不加装饰,这些支架好似许多体育健儿伸展着粗实的手臂承托着体育宫的大圆顶,表现出体育所特有的技巧和力量。正是这种结构的美,使这一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4、北京五塔寺:这是一种金刚宝座式塔是一种群体塔,俗称"五塔"。藏传佛教大量采用此种五塔形式,因寺内建有五塔,故俗称五塔寺。
金刚宝座塔由宝座和石塔两部分组成。宝座为7.7米的高台,系砖和汉白玉砌成,分6层,逐层由下而上收进0.5米,外观庄重。最下一层为须弥座,其上5层,每层是一排佛龛,每个佛龛内刻佛坐像一尊。宝座顶上平台,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层,高约8米,象征毗卢遮那佛;四角小塔各11层,高约7米许,东塔象征阿辁佛;南塔象征宝生佛;西塔象征阿弥陀佛;北塔象征不空成就佛。5塔所象征的佛称五方佛。各塔均由上千块预先凿刻好的石块拼装而成。宝座南北正中辟券门,塔内有石阶44级,盘旋而上,通向宝座上层平台。台上还盖有下方上圆琉璃罩。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装饰。中央大塔刻一双佛足迹,意为"佛迹遍天下"。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各部分比例匀称,给人以坚实而不可动摇的印象。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建筑艺术,对于建筑艺术,已经不再陌生,我们可以以专业的方式去欣赏这些建筑艺术。看看这些建筑是否优秀。
板书设计。
1、建筑的性格美。
2、建筑的造型美。
3、建筑的结构美。
4、建筑的风格美。
5、建筑的环境美。
附录: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建筑艺术欣赏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外国古代建筑艺术,特别是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有所了解。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有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配套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提问:欣赏完了中国古代建筑,外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比较大的有哪些?
学生回答: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东罗马帝国建筑、中世纪教堂建筑及古代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等。
师生一起作一张表格:展示图片,小结的形式。
国家地区建筑特点建筑类型建筑风格代表建筑。
古埃及石柱结构陵墓、神庙埃及建筑卡纳克神庙。
古希腊石制的梁柱结构,形成多利安、爱奥尼亚、科林斯柱式等。神庙希腊建筑雅典卫城。
古罗马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泥土结构;券拱结构。神庙罗马建筑万神庙。
印度尼西亚塔佛教建筑婆罗浮屠。
印度陵墓伊斯兰建筑泰姬陵。
注解:
一、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本身则考虑到了单体相互之间在柱式、大小、体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规则不对称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最佳透视效果,当人身处其中,从四度空间的角度(即运动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建筑群时,一种和谐、完美的观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崇高,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群本身固有的艺术意境了,而是成为了接受者、审美主体的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感受。这座建筑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过一代又一代审美者的艺术感受流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范本,一种于和谐中见完美,于完美中显崇高,于崇高中见永恒的“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杰出的品格和最伟大的价值之所在。
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都与神有关,而神庙的辉煌更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古。
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
三、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从内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内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内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四、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然而,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建筑工程实习周记欣赏
早饭后,我在教师和同学一片告别和祝福声中离开学校,踏上去应聘公司报到的旅途。隆隆的列车声遮掩不住我内心的激动,昨天隆重的毕业典礼大会上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宋校长语重心长的讲话使我深受感动,他说:“你们四年大学生活结束了,圆满地划上了句号,我衷心祝贺你们。四年的大学生活将成为你们人生旅途上一段美好的回忆。从明天开始,你们将走上工作岗位,这是人生旅途的一个新起点,预祝你们走得一路顺风平安。”
奔驰的列车,连接着我学习生活的终点和工作的起点,我想,人生也许就像一列奔驰的列车,只有不停地奔驰,才有它旺盛的生命力,也才有它巨大的社会价值。
6月17日星期一天气晴。
今天阳光灿烂,使整个城市显得热气腾腾,生机盎然。上午去公司报到后,公司组织人事部门约我下午与总经理见面。
想尽量多接触一些实际知识,并希望能安排一名老工程师作为我的业务导师。陈总经理很赞成我的要求,他说原想让我留在公司机关工作,因我自己有这个要求,就同意安排到公司第八项目部去工作。陈总经理还说:“四年大学生活应该说学到了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但还缺乏实践知识,从知识的完整性和人才培养来讲,先到施工第一线去工作锻炼是好的,只有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长才干。”
6月19日星期三天气晴。
昨晚回宿舍后学习图纸,一直看到11点多钟,上床后满脑子尽是图纸在打架。这是一个技改扩建项目,主要内容为建设一个工厂自备热电站和碱回收工程,大小单位工程36个,主厂房将锅炉房、常用配电室、汽轮机房合为一体,并与煤廊、烟囱连接,结构复杂,难度高,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核心部分。建设项目中,也有结构极为简单的平房,如砖砌体结构的仪器维修车间和钢结构的干煤棚。还有多个地下钢筋混凝土水池和两个45m(高的烟囱)一个是钢筋混凝土的,另一个是砖烟囱*。赵工程师说,这个工程要力争中标。我想中标后参加该工程施工,对我是一个极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想着想着,我成了一个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进行质量检查的实习施工员,我心旷神怡地向着远方眺望,突然吹来一阵大风,脚手架摇晃了几下后把我抛到了空中,我大叫了一声醒了,原来是一个梦,只觉得背上全是冷汗。
6月21日星期五天气阴。
上午和赵工程师去造纸厂工地进行实地考察。赵工程师说,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前,一定要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千万不能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只有详细了解了现场的具体情况后,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才有针对性,也才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临行前,赵工程师要我了解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1.现场供电情况(线路、容量等);。
2.现场供水、排水情况(线路、容量等);。
3.现场道路畅通情况;。
4.现场可供利用的建筑物情况;。
5.现场已有地下管线情况;。
6.现场周围城市测量控制点情况等。
赵工程师说,如果是外地工地,还应了解当地施工期间的气温、降雨量、风力、风向以及地震烈度、地方资源、地方交通运输、地方施工协作单位以及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建筑市场的管理文件等。
下午,赵工程师主持召开技术工作会议,讨论造纸厂投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点,要求项目部有关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大家从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多方面提出了各自的意见,我听了很受启发。我最后一个发言,根据设计图纸和上午了解的现场情况,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建议本工程以主厂房为主线编制施工进度网络图。为便于锅炉房和汽轮机房的屋架制作和屋面吊装工作,建议两车间中的楼层部分在屋面吊装结束后再施工,这样可大大加快主厂房的施工进度。
第二,现场可供利用的原有建筑物不多,如果全部搭建临时用房,成本较高。建议将两栋结构简单的平房———砖混结构的仪器维修车间和钢结构的干煤棚开工时抢建后(干煤棚的钢柱、钢屋架提前在综合厂预制好),作为工地办公用房、工具用房和工地搅拌站用房,以节约搭设临时设施的费用。
第三,本项目单位工程较多,建议在干煤棚内设砂浆、混凝土集中搅拌供应站,既有利于砂浆、混凝土质量的控制,也有利于现场文明施工,同时还可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赵工程师最后总结时,对我所提的三点建议作了肯定,决定采纳。他还表扬我考虑问题比较细致。
6月22日星期六天气阴。
上午不休息,赵工程师带我到项目部一个在建工地去检查工作。这是一个宿舍工程,一到大门口,赵工程师就赞扬门口挂的一块安全警示牌:进入施工现场,请戴好安全帽。其中“戴好”两字用红漆描写,特别醒目,旁边还画一幅正在戴安全帽的头像,双手正在系结安全帽带子。工地负责人王队长介绍说,这是针对有些人戴安全帽马虎提出的。虽然只多了一个“好”字,但其安全要求却深化了很多。
王队长陪我们楼上楼下看了一圈。今天正在砌筑顶层砖墙,外墙面的铝合金窗框和内墙的木门框正在安装。检查后赵工程师发现了两个问题,要他们立即加以纠正。我真佩服赵工程师的施工经验,王队长称他火眼金睛”。事情虽小,但确实影响施工质量,现记录如下。
1.少数铝合金窗框下面紧贴砖墙,预留空隙偏小,如图1所示,窗台抹灰后,抹面高于窗框底面,易与窗框之间产生裂缝,造成日后下雨时窗台渗水、墙面受潮。正确的作法如图2所示,窗框比窗台砖墙面高20~30mm,待窗台抹好后,以低于窗框底面10mm为宜,这样雨水就能顺利向外流淌,杜绝了窗台处裂缝渗水的质量通病。
2.少数木门框的上面和两侧与砖。
墙贴得太紧,如图3所示。将来抹灰后,抹灰层盖住门框太多,影响美观。正确作法如图4所示,木门框与砖墙之间应留10~15mm空隙,待抹灰完成后,抹灰层盖住门框5~8mm较为美观。
6月23日星期日雷阵雨。
午饭后正想休息,突然接到赵工程师电话,说天气预报下午有雷阵雨,风力有6级或7级,阵风8级。我们几个人分头到工地去检查、落实有关质量、安全措施,叫我到昨天上午去的宿舍工地。赵工程师在电话中说,干我们建筑施工这一行业,要十分注意天气变化情况,气温的高低变化,刮风下雨、下雪、下霜等都有可能对施工质量、安全生产造成影响。赵工程师关照我上工地注意以下几方面事宜:
1.昨天刚砌的顶层砖墙,因檐口圈梁混凝土还未浇筑,应做好防风、稳固措施;。
2.检查井架缆风绳锚固是否稳妥;。
3.检查工地电动机等电器设备的防雨措施是否完好;。
4.检查脚手架上是否有零星木板、砖块,防止大风刮下伤人;。
5.检查工地水泥仓库屋面是否渗漏、地面是否垫高?
10.关照工地值班人员,待雷阵雨过后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及时与项目经理部电话汇报情况。
6月24日星期一阴转多云。
前几天,赵工程师建议我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载从书报、杂志上或参观学习时或日常工作中碰到的一些点滴业务知识,这对自己知识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有很大帮助。赵工程师说这是他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总结。他还打了一个很精彩的比喻,他说平时收集的点滴资料尽管只言片语,但他把它们看成是一颗颗珍珠。单颗珍珠也许显不出它有多大价值,但珍珠多了,串起来就是一条项链,就成了一件艺术品,就有一定的价值了。他说他写过好多篇有影响的技术论文,这些平时不起眼的点滴资料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感谢赵工程师对我的真诚帮助,我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了两句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话: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延伸阅读:
建筑工程方向的就业方向:
1、勘察工作:勘察测量房屋所在地段的地质和地形;提供地质水文资料、地形图;提出对房屋结构基础设计的建议;提出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意见。
2、结构设计工作:确定房屋结构承受的荷载,并合理选用结构材料;正确选用结构体系和结构形式;解决好结构承载力、变形、稳定、抗倾覆等技术问题;解决好结构的连接构造和施工方法问题。
3、施工工作: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现场布置;确定施工技术方案和选用施工设备;建筑材料的购置、检验和使用;熟练技工和劳动力的组织;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进度。
4、项目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项目经理的工作;监理工程师的工作。
园林建筑欣赏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喜欢旅行和摄影的人,我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了园林建筑。园林建筑是一个融合自然和人性的艺术形式,如何通过视觉和情感去欣赏和感受呢?下面,我将分享我对园林建筑欣赏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感受自然。
园林建筑最具特色的设计就是融合了人性和自然,其中的自然元素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厦门鼓浪屿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这里的园林建筑又美又大气。每当我走进这样一个园林建筑中,心中无限感慨,仿佛自己置身于童话般的美丽世界中。这里的园林建筑不仅保留了自然的原始美,而且通过精致的设计,打造了一个更加完美的世界。于是,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完美、简单、自然的世界。
第二段:倾听声音。
除了自然元素之外,园林建筑中的声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园林建筑必须将声音纳入设计的范畴。在上海豫园,我发现这里的园林建筑和自然元素都很重要。没有人为地破坏自然的美,也没有刻意地去设计一些声音,它就自然而然地在园林建筑中产生。由此,我体会到园林建筑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人工的美,而是要让自然呈现最自然的美。
第三段:体验美食。
美食也是园林建筑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特别是在中国的传统园林建筑中更是如此。在苏州园林建筑中,我发现古色古香的建筑并不会影响我对美食和环境的愉悦感受。这里的园林建筑很值得欣赏,园林建筑中的园林石、亭、台、楼等是园林建筑的独特体现,给我的感觉是拥有一份天然的韵味。
第四段:体验文化。
中华园林建筑与中华文化是分不开的——文化不仅来自于园林建筑的美,同时也来自于文化的折射和流露。在北京颐和园中,我发现园林建筑除了美景之外,还体现了文化的博大和深长。颐和园汇集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穿越它,仿佛穿越了一段崭新的历史。融合了人性和文化的美,是无法被描述的。
第五段:享受感受。
园林建筑最可以感受到的美是心灵的触动,它的美无处不在。在西湖中,我感受到了它那种温馨、安抚、宁静的生命之美。看着水边的美景,听着水波沙漏的声音,感觉着风轻轻地吹过,我不知不觉地沉醉其中。看园林建筑不是眼前的美,而是眼后与心底的美。园林建筑之美,才是相互交融,细微且接触无微不至的。
总之,园林建筑是一种完美的折衷艺术,将自然动态、声音、美食、文化、享受完美地融合于一体。它的建筑美学与文化内涵都是无法言传的。欣赏园林建筑并不是对其美的剥离和划分,而是要全面解读与表达。所以,我认为,在园林建筑的世界中,不只是欣赏,更是一种全新的心灵体验。
建筑艺术欣赏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激励学生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课前学习:
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收集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所展示的历史事件的内容(任选一件),并把它整理成一个小故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方位。
顺序。
事 件。
时 间。
意义。
东1。
第一幅。
虎门销烟。
2
南1。
2
3
西1。
2
北1。
2
3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3、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十幅浮雕中的历史故事。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讲故事。
4、组织评价 。
评价要求:口齿清楚,事件交代清楚,生动。学生根据要求评价。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创设问题情境: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思考,自由发言。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第三块:探究活动。
1、如果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建国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浮雕,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为什么?并请你描述一下浮雕的内容。思考,自由发言。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课后学习:
到西山烈士陵园扫墓,收集为国捐躯的溧阳烈士的事迹,并讲给家人或附近的小朋友听。
第4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按空间顺序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了解中山陵的特征。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特征中体会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理解其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课前学习:
1、学生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2、利用图书馆或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事迹。
课堂学习:
一、导入 新课。
利用中山陵的图片直观导入 。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阅读课文,划出作者参观的顺序;
2、根据作者参观顺序填写中山陵示意图(探究.练习二);
3、充当中山陵的讲解员,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说清楚。
三、深入探究课文。
问题设计:
1、为什么第2段用大半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2、联系贝聿铭的成功,说说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
3、中山陵的总体布局为什么“值得称道”?
4、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处理方法:
1、先自己精读课文,试着解决;
2、学生提出自学中出现的问题;
3、学习小组讨论;
4、班级交流(好的段落齐读加深印象);
5、教师点评小结。
建筑艺术欣赏
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本单元,我们将一起瞻仰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欣赏金壁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游览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审美特点;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从这些建筑中,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体会课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进一步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
3、能理清课文写作的线索,体会说明中融入记叙的写作方法。
4、能仔细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作准确的描述。
5、通过搜索资料、上网调查、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了解国内外或本地有名的建筑,感悟建筑艺术的魅力。
二、学习资源:
1.图书资源:
《当代国外著名建筑师作品精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世界城市环境雕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世界景观大全》中国台湾建筑报导杂志社。
《世界建筑史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影视资源:
《天安门》《埃及金字塔探秘》《惊异澳洲》。
《故宫》《秦陵地宫探密》。
三、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2课时。
《巍巍中山陵》2课时 《凡尔赛宫》1课时。
《短文两篇》2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单元综合活动1课时。
四、学习过程:
第1课时“走进建筑之林感悟艺术之美”——第三单元整体学习。
一、激情导入 (见开头语)。
二、学生活动。
整体浏览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了解建筑物及其特点。
三、学生交流。
1、在本单元所介绍的建筑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2、在你喜欢的建筑物中,你最想了解它什么?(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进行分组讨论、交流,探究结果组长记录,包括学生的疑问。)。
3、各组交流探究结果及需要帮助的主题。
4、评价后启发学生课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四、布置本单元综合活动要求。
活动主题:我来向你介绍。
1、进图书馆或上网搜集你感兴趣的国内外著名建筑的资料,加工整理后,由你作一次导游,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这些建筑。
2、了解、参观身边的名胜,如天目湖、高静园、凤凰公园、南山竹海等,体会家乡的建筑特色,并向同学和老师介绍。(为单元结束作准备)。
第2课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
学习目标:
1、能根据作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活动路线,逐步理清说明的顺序。
2、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体会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作者路线转换的词句。阅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对照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教学挂图,根据课文的描述,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作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所走的路线。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3、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导入 :从下面的句子中可以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哪些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a.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
b. 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的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c. 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小组讨论,交流。
3、布置任务:从文中你还能找出哪些可以表现出我们民族建筑特色的地方?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畅所欲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
1、你还了解我们民族建筑的其他一些特点吗?小组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课后学习:学习上网的基本知识,到网上搜索更多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
建筑艺术欣赏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创造的空间环境。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欣赏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金壁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还有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建筑的美。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写作的线索。
4、能抓住特点,描写事物,在观察时注意观察事物特点。
5、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
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2课时。
巍巍中山陵2课时。
凡尔赛宫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确立自己本单元的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2初步探讨建筑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明确学习本单元的意义。
第一块:导入单元学习,初步了解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艺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本单元我们将研究建筑这一种艺术形式。
第二块、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确立自己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布置任务:找3—5个和你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大家一起读读你们感兴趣的课文,找出你们最想了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你们本单元的专题。学生自由分组。读课文,发现问题。记录。
3教师组织交流交流各组的专题。
第二课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课前学习: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收集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所展示的历史事件的内容(任选一件),并把它整理成一个小故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历史地位。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布置任务:通读全文,从落成时间、位置环境、规模、高度、质地、艺术价值、意义方面概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学生阅读思考,按要求概括。
3教师评价学生交流。
第二块英雄的故事。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十幅浮雕中的历史故事。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讲故事。
2组织评价评价要求:口齿清楚,事件交代清楚,生动学生根据要求评价。
4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第三块探究活动。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组织交流学生交流回答。
3如果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建国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浮雕,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为什么?并请你描述一下浮雕的内容。思考,自由发言。
4教师组织交流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用150—200字左右的文章,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重点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课前学习: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作者活动路线、观察顺序的词句。阅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4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第二块体会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教师组织评价全班交流。
第三块写作练习。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继续完成并修改课堂上的作文。
第四课时巍巍中山陵(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或查找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事迹及思想。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紫金山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余分别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于此。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2组织交流。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第二块整体感知。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4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学生思考。
5教师评价学生交流。
第三块深入探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
3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讨论。
第五课时巍巍中山陵(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山陵。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探究·练习二中的示意图,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阅读,思考,填表。
2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4组织评价学生解说。
第二块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教师点评全班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组织评比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继续完善“我心目中的”设计草图。
第六课时凡尔赛宫。
学习目标: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学生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阅读读本课文《故宫博物院》。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公元17世纪时法国国王路十四兴建了凡尔赛宫及其奢华的园林,它以无与伦比的规模集中表现了豪华和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参观一下这举世闻名的建筑。
2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你发现了凡尔赛宫举世闻名的原因了吗?学生阅读,思考。
3巡视指导学生讨论。
4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第二块富有文学性、趣味性的语言。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教师评价学生交流。
3文中可有你喜欢的语句,请你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喜欢的原因。朗读。
4教师评价学生交流。
第三块比较阅读。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教师巡视学生讨论。
3教师评价学生交流。
第七课时短文两篇黄鹤楼。
学习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体会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诗、文。
利用工具书初读课文。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第二块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4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5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第三块体会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提供有关黄鹤楼的图片,联系课文分析黄鹤楼得名的原因。学生看图对照课文分析。
2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积累文中的字词,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八课时短文两篇于园。
学习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欣赏黄鹤楼和于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课堂学习:
第一块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4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5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6作者说:“至于园可无憾矣”欣赏了于园之后,你感到是否还有遗憾。学生讨论。
7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第二块欣赏黄鹤楼和于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创设问题情:作者带我们去黄鹤楼和于园“神游”了一番,你对黄鹤楼和于园的总体印象如何?两者有何不同?境你“神游”时的感受又是怎样的?阅读,思考,分小组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全班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
把《黄鹤楼》或《于园》改写成白话散文。
第九课时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理解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学习、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
课堂学习:
第一块朗读。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3教师组织评价全班交流。
第二块拓展阅读。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你认为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还应具有哪些特点?学生思考。
3组织评价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
反复诵读《文笔精华(二)》,力求熟读成诵。
第十、十一、十二课时写作。
好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仔细地观察,观察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用心去发现事物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表现事物的特点。因此,本单元作文训练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同时,要求学生运用生动准确,富于变化的语言去表达事物的特点。
第十课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组织自读《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学生自读文章,作好圈点勾画。
2组织交流交流所得。
3组织交流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关于写景状物文章的特点。
4布置任务:口头作文(书上第二题)思考组织语言。
5组织交流交流。
第十一课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明确作文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十二课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十三课时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学会形象生动的描述事物。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学《话须形象才动人》布置:文中的两段话为什么生动?阅读。
2评价思考回答。
3提供某物或某景的视频学生仔细看视频。
4组织评价学生尝试生动地介绍它。
第十四课时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课后学习:自我评价单元收获,完成表格。
200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教学设计。
建筑艺术欣赏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特别是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有所了解。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有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配套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提问:欣赏完了中国古代建筑,成就比较大的有哪些?
学生回答: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东罗马帝国建筑、中世纪教堂建筑及古代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等。
注解:
一、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本身则考虑到了单体相互之间在柱式、大小、体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规则不对称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最佳透视效果,当人身处其中,从四度空间的角度(即运动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建筑群时,一种和谐、完美的观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崇高,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群本身固有的艺术意境了,而是成为了接受者、审美主体的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感受。这座建筑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过一代又一代审美者的艺术感受流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范本,一种于和谐中见完美,于完美中显崇高,于崇高中见永恒的“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杰出的品格和最伟大的价值之所在。
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都与神有关,而神庙的辉煌更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古。
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
三、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从内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内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内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四、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然而,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