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案在教学中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六年级教案样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1、掌握本单元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运用。
2、辨析同音词,正确应用。
3、背诵《船长》一文的有关段落。
4、说话练习:学习采访。
5、作文:学会感恩。
一、字词:
(一)、强调:廉、庸、簸、薄的写法。
(二)、注意多音字:
着想、背着、呼号、给予、尽管。
(三)、辨析同音词:
先找学生说说辨析的方法,再进行强化训练。
1、休养、修养。
(1)他经常读书,很有()。
(2)他在家()了一个月,便康复了。
2、截至、截止。
(1)作文竞赛()到本周五。
(2)()八月底,本刊物已收到稿件几百篇。
3、反映、反应。
(1)这篇文章()了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
(2)听了教师的提示,他没有任何()。
4、顷刻间是指再写四个这样的词。
5、聚精会神形容再写四个这样的词。
6、负荆请罪出自《史记》、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
二、课文重点。
廉颇是的人。
蔺相如是的人。
有关知错就改的名言有(两句)。
负荆请罪意思是。
形容知错就改的成语还有。
学了这一课让我明白了。
2、船长哈尔威是个的人。
他的做人之道是。
学了这一课我领悟到。
本文的作者是他被称为,他的代表作有。
3、《爱之链》课题的意思是乔依是()的人,学了本文,我懂得了。你联想到有关的名言有。
4、默写〈〈船长〉〉有关段落。
5、根据〈〈我不期望回报〉〉仿写诗名。
如果你是,我乐意是;
如果你是,我乐意是。仿写。
三、口语交际:
学习采访:刘老师让同学们采访小作家张桐,请你列一下采访提纲。
四、作文:
题目:感恩的心。
重点指导如何写细致。
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精选】
1、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舒适、搁板、帐子、呼啸、健康、抱怨、厉害、忧虑、揍一顿、熬过去、自作自受”等词。
3、续编《穷人》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单幅投影三框。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请齐读课题。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请一个同学把预习朗读一下。预习中有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出示投影。
点将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2、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学生讨论后回答。
板书:桑娜勤劳善良。
渔夫勤劳善良。
西蒙善良。
3、用笔划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并板书。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指导朗读。
学习第一部分时,出示投影。
1:提示。
(1)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
(2)想到了什么?此时桑娜在想些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桑娜家很贫穷?从哪看出桑娜很勤劳?
学习第二部分,故事接着往下发展:桑娜出门想去看看丈夫是否回来,善良的桑娜又想起生病的女邻居。出示投影。
提示:
(1)桑娜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读文。你体会到西蒙是个怎样的人?读文。
(2)桑娜看到这样的情景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3)桑娜把孩子抱回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
这段桑娜的内心独白应怎样读?试一试。
学习第三段,正当桑娜忐忑不安时,桑娜的丈夫渔夫回来了,渔夫会怎样对待这件事呢?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出示投影,提示: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的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课文使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感人的故事情节,更因为桑娜、渔夫这样的穷人身上所蕴涵的人格魅力。是什么呢?那就是勤劳和善良。他们都是穷人,他们的穷仅仅是财富上的穷,象桑娜、渔夫、西蒙,他们是千千万万穷人的代表,我们在叹息他们的贫穷是却敬佩和崇尚他们的人格高尚。这就是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
桑娜拉开了帐子,他们的生活又拉开了崭新的一页。五个孩子,七口之家,如今又加上两个这么小的孩子,一家的生活重担,渔夫怎样挑起,桑娜怎样挑起,渔夫的五个孩子如何接纳这两个孩子,这都是我们续编的情节。续编时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出示。
1、抓住原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2、抓住原文中的情节主线。
3、续编的故事情节发展要合理,想象要合理,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中心思想不能有本质上的变化。
9、穷(财富贫穷)人(人格高尚)。
小屋温暖舒适。
桑娜从早到晚干活勤劳善良。
抱回两个孤儿。
冒着寒冷和风暴去打鱼。
渔夫魁梧黧黑的外貌勤劳善良。
不顾自己帮助别人。
西蒙孩子身上盖者她的衣服善良。
脚上包着她的头巾。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地球的美丽和,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3、增强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增强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有关地球的资料。
两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美丽的地球》。说起地球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暖的感情。因为她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地球。昨天让同学们回家预习了课文,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快速巩固生字后,听写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小组长批改,教师评点。
2、交流词语的理解。学生小组交流后勾画出确实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三、自渎自悟,提纲学习。
1、教师布置任务。
(1)说说课文史抓住那些要点来写的?
(2)完成课后练习。
(3)细读课文,把你在阅读中所增长的见识写在课文旁批处。
(4)思考: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有什么关系?
2、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上述4个问题。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集体反馈,整体感知。
学生分别汇报自学情况,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问题(1)地球的颜色、年龄、表面有大量的水、自转和公转等几个方面。
问题(2)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教师小结。只要有依据即可。
问题(3)指名汇报,或者根据巡视情况小结。
问题(4)前后照应的关系。作用: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形式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五、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前后照应。课文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面对有关地球的许多问题,究竟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回答”,接着具体从颜色、年龄、表面、有大量的水、自转和公转等方面展开了介绍;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要认识到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球只有一个,只有我们珍惜她才能拥有买好的明天。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介绍了关于地球的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后师导:关于这些详细的知识,我们这节课接着学习。
二、交流学习,了解地球。
1、教师导入:我们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地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对地球的认识提出相关问题,指名回答。
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设计问题。
3、学生提问,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地引导,加深体会。
(1)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年龄究竟有多大?
(3)为什么地球称为“水球”也许更为恰当?
(4)什么是地球的自转?
(5)我们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的轮番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4、教师小结:的确,读了课文,再听你们的介绍,老师也了解了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三、拓展,总结全文。
1、教师:这是一篇介绍地球的说明文,在文中作者运用了不少的说明方法,使得文章生动、易懂。请同学们边读书边找出这样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找句子,找到后反馈。
3、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呢?
4、教师小结:地球确实是一颗得天独厚的星球,她是大自然妙手偶得的杰作,是大自然献给人类的最后礼物,是我们的家园。可是,人类却要新手毁掉这个家园。
5、教师出示有关地球受到人类破坏的资料。学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
四、课堂小结。
地球是目前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我们这哦呦认识地球的性,才能真正成为拥有光明和希望的物种。同学们,为了热爱这个美丽的地球、更为了保护这个美丽的地球,行动起来吧!
五、作业。
向家人介绍有关地球的知识,并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保护地球的倡议书。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1、能以“悲”为学习线索,感受悲,分析悲,评价悲,认识悲,较深入理解斯科特等人的悲剧意义,形成对悲剧事件的系统思考和认识。
2、学习根据语言材料,独立分析判断事件的过程与方法。
导入:悲剧是伟大的,但悲未必是很伟大的一件事。斯科特一行出于伟大的目的,历经一个艰难的过程,终止于生命的消失,这中间弥漫着无限悲伤。
一、悲情重现。
斯科特一行在南极的暴风雪中遭遇的悲剧过程和悲剧结局,不仅表现在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的残酷上,还体现在心理的煎熬上。让我们重新来回顾它们历经的最后的悲情日子,具体感受队员们死亡前所承受的悲凉。
分组合作完成下列二题或自主选择其一完成,具体学习形式可以多样。
1、按时间顺序划出有关描写自然环境残酷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体会与悲剧结局的内在联系。
2、按时间顺序划出描写斯科特等队员心理感受的语句,串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他们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体会他们在心理上最后历经了怎样的煎熬,体会与悲剧结局的内在联系。
(教师提示:这些语句基本能找出来,主要是进行简单的筛选。正是他们面临了残酷的自然环境和明知是走向死亡却还要顽强地走下去、不断趋向绝望的心理煎熬,使他们的.结局显得尤为悲壮。)。
二、悲情探源。
小组一起分析讨论:造成斯科特一行的悲剧结局,原因在何处?(鼓励自主探究、多元探究。教师做好引导,帮助归纳提炼。做到紧扣原文。)。
教师参考分析之一:可以集中于批判斯科特科学精神的缺乏——这也是传记中有意回避的方面——他们已较强烈预感到会发生悲剧,却不能清醒地制止走向悲剧的行动。明知阿蒙森已经到达南极,补给不足,自己步后尘已意义不大,却仍旧心怀侥幸,在盲目的倔强意志力下,冒险前进,以致于使探险充满了冒险的意味,最终酿成悲剧。他们此时追求的东西也许早已经超出了探险本身,探险的象征意义和心理失衡下寻求心理的补偿已成了他们当时真正追求的目标了。如果斯科特此时能够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现实(在后来南极点的表现还是体现了面对失败的现实的理性态度),也许事情的结局就不是这样。
参考资料: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圏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
三、悲情评估。
斯科特的悲剧行动,到底有怎样的悲剧意义?是否真如题目所说?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请同学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独立的评判。(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自主判断,畅所欲言,又要注意对观点作适当的引导,不统一看法。可在适当范围内进行交流。)。
四、悲情同构。
课外完成,任选其一。
1、假如你就是斯科特,在明知阿蒙森已到达南极后,你还会像同斯科特一样悲壮地走向南极吗?你还会为阿蒙森作证吗?请想一想,写一写。
2、你有过一些(曾经失败的)探险之类的经历吗?如有,请回忆,写成文章,希望回忆能建立在理性的认识和反思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就找一找相关的文章看看吧。
五、资料平台。
1、茨威格《夺取南极的斗争》,见于《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2、高登义《南极历险》。
3、《中国当年为何会勃发如此大规模的民间探险热潮》。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设计例文
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作者由北京申奥成功,想到自己身为10年的体育记者以及采访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经历,想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申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奥运、举办权、水花四溅、嘹亮、魅力、拆除、申请”。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从小爱祖国、热爱体育、热爱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等的优秀品质。对学生进行有关奥运方面的教育,唤起对北京奥运会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申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的含义。
教学构思: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本文,理解本文的内容,然后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后练习题中句子的意思。然后小组间讨论交流,集体订正。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补充认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奥运会和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疑读,确定精读感悟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这是个什么标志?它代表什么意义?这个标志呢?
2、2003年7月13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请同学们看图片,萨马兰奇主席宣布北京为2008年奥运主办国,你们能谈一谈去年7月13日那个不眠之夜你的心情吗?(请学生回答,说说那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全国人民的心情也是这样激动,让我们看看当时全国人民欢乐的场面。
3、是啊,多少年的追求,多少年的渴望,今天终于实现了。我们感到激动和自豪。作为一名曾亲临奥运赛场,采访过奥运明星的体育记者又会有什么感受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4、出示课题。
二、读悟品味,激发向往奥运的情感:
1、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出感受最深的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想法。
溢彩流光:光彩闪烁流动,形容非常好看。
沁透心脾:欣赏美妙的乐曲,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对待。
锱铢必较:在细微的差别中决出高低。
2、同位议议初读感受。
3、组织交流: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品悟,把握情感内涵。
1、理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申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的含义,思考:作者是怎样说明的?作者采访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经历,想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申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作业设计:
1、查找有关奥运的资料。
2、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6、向往奥运。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申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以朗读为主,抒发向往奥运之情,出示奥运资料,学生读后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延伸,激发爱国之情。
学生学习内容:
一、读书讨论,感悟体育精神与奥运魅力。
1、再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向往奥运的什么?
2、在作者的向往之中,哪一点也是你最向往的?反复阅读相关段落,然后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理由。
3、相机播放申奥录像。
二、交流收集的资料,深入体会作者的感受。
1、小组内的同学间互相交流资料。
2、教师出示补充材料,学生阅读。
3、再谈谈你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申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
4、小结:是的,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中国由“东亚病夫”成为体育强国,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中国、北京,能够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让我们共同期待奥运圣火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
三、再读课文,随文积累:
1、感情朗读课文。
2、摘抄优美的句子段落。
四、写写想象作文《2008,我的奥运》。
1、指名说说自己梦想中的奥运会。
2、谈谈2008年,你会为奥运做些什么?
3、学生写作文。
作业设计。
1、你喜欢哪些奥运明星?选择其中的一位,与班中的体育爱好者就2008奥运会搞一次模拟采访。
2、收集有关奥运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6、向往奥运。
体育:相对的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客观性。
奥林匹克精神:和平、友谊、进步、发展。
向往奥运,好梦成真——北京申奥成功。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精选】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4.续编《穷人》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理清文章的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
(二)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穷人》。(教师板书课题。)。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1.提问:谁为大家读一下预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2.老师可以把小资料中的内容,再介绍给学生听,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作者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3.解题: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一百年前在沙俄统治下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所以本文以《穷人》为题。
(三)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先标出自然段序号,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1.学会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蕴涵的浓浓师生情。
4.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试着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
1.整体把握,抓准情感主线。
2.以读为主,结合讲、思、议一起理解内容。
感受师生情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抓住关键语句读思议想,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1课时。
一、谈话导入单元整体内容。
1.师: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爱的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去领略一下爱的真谛。
2.学生自读第三单元课题及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
二、初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初读第七课,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初探作者写作目的。
三、精读诗句,体会感人师生情。
学习第一节,感受老师对工作的热爱。
1.同学们,刚才大家初读了全诗,深深感受到全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节,看看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能读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
2.学生自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边勾画重点语句,并在关键词语下做记号,写批注。
3.指名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将体会到的感情出来。
学习第二节,具体感受浓浓的师爱。
1.自读第二节,看看诗中回忆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哪几件事。
2.概括出三件事。
3.指名朗读第一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交流想象,激发情感,练习朗读。
5.读第二件事,说说“无声的语言”传递怎样的千言万语。
6.读第三件事,体会老师说的话,并指导朗读。
学习三四节,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
1.自由读三四节,勾画体现学生热爱老师的语句并作批注。
2.重点交流学生为什么送老师“勿忘我”?联系课文说说老师和勿忘我有哪些相似之处?再次体会老师默默奉献的精神。
3.想象轻轻地,默默地给老师送花时,学生在心里回对老师说些什么?
4.指导感情朗读三四节。
四、再读全诗,集中体会学生对老师的热爱赞美和感激之情。
五、联系实际,深化感情。
2.学生自由练说,全班交流。
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3、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感受海棠花的美,感悟生命的魅力。
4、提高质疑的能力,并能通过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初读课文,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
能感悟生命的无穷的魅力
一、审题质疑 感知花如潮
1、出示课件:(潮水) 谁来说说这潮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课件:(花)那这些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3、出示课题:可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种特别的“潮”(花潮)
4、审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花如潮有什么关系?花潮是什么样的?
5、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圆通公园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6、圆通公园里那么多的景物就包含在这14个字,让我们来读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7、其实圆通公园不仅景致多,那里的花潮更是美不胜收。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二、初读解疑:寻找花如潮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在课文中找找写花潮的句子,想想这是这样的花潮?
(3)、课文除了写花潮,还写了什么?
三、精读研究,感受花如潮
1、作者为什么称海棠花为花潮呢?大家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研读
(1)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若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板书:花多如潮)
a你们是怎么理解:枯枝瘦叶和花团锦簇的?
b(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簇簇、一丛丛的海棠花,形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所以作者称海棠花为花潮。老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花多如潮)
(2)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朗读指导
c、(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在枝头微笑的海棠花,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你将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着自己的喜悦?(让学生大胆想象)
d、这么多的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的感觉,你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e、现在你能模仿老师刚才的样子,概括花与潮的关系?(板书:花盛如潮)
(3)、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入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引导质疑:为什么无风花也在动?
b、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
c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一下吧。
d你们怎么理解“有一种生命在不断扩展?”
e、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种生命的魅力吗?
概括花与潮的关系 (板书:花动如潮)
(4)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板书:花声如潮)
a、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b、还会有些什么声音?
c、这些声音是作者听到的,为什么还要写上一个“也许”?(讨论)
d、是啊,正是这朦朦胧胧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让作者想到了――海上午夜的潮声。
e、通过朗读来表现这隐隐约约的声音?
f、能试着背一背吗?
g、概括(花声如潮)
小结:花团锦簇,繁华似锦,看花人蜂拥而至,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潮之中
3、整体回归
这么美丽的海棠花真是让人留恋往返,就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吧。(读三个句子)
四、分工积累
1、这么美的句子能把他积累下来就更好了。大家可以小组合作,一人背一句,等会儿,一起展示你们的成果。
2、展示背诵成果。
附板书:
10、花潮
花多如潮
花盛如潮
花动如潮
花声如潮
六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教案
“儿”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就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同学们别小看“儿化”,它在意思的表达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鲜花儿、女孩儿、好玩儿、山歌儿。
小孩儿、竹棍儿、门缝儿、一会儿。
您慢慢儿地说、我和你说说贴心的话儿。
盖(动词)——盖儿(名词)。
画(动词)——画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眼(眼睛)——眼儿(“小洞”之义)。
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之义)。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
3、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体会夹竹桃身上的品质,懂得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
1、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特色。
夹竹桃相关图片,课件。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出示夹竹桃花),请仔细观察她的花和叶,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引导学生从花和叶子着手观察: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因此,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课件出示夹竹桃图片让学生观赏夹竹桃的图片。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季羡林老爷爷对夹竹桃的感情怎样?(让学生阅读后举手回答。)。
生回答后总结:第二自然段,花色,第四自然段花期,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月光下的幻想。同时板书:花色、花期、幻想。
3、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夹竹桃的花色有什么特别之处,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夹竹桃花色的相关语句体会。
课件出示:红与白搭配宛如火与雪——奇妙有趣。(同时板书:奇妙有趣)。
课件出示: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请三名同学一个说季节,一个说花名,一个同学说描写花的成语。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哪里悄悄开放。夹竹桃是怎样开放的?请阅读阅读第四自然段。指明回答。
课件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了出一嘟噜。
师:夹竹桃从哪个季节开到哪个季节?
课件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说明了夹竹桃花期怎么样?-板书:花期长——韧性可贵。
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韧性可贵。
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地图,水中的荇藻,一幅墨竹。
7、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朗读训练。
2、赏析语言美: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独特感受的写作手法,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3、理解古诗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4、品味文中哲思,领会作者感情以及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ppt。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
2、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文章背后的哲思。
2课时。
1、查阅作者背景,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画出写得好的词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1、导入
疏通字词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菊花:坚贞;梅花:高洁;牡丹:富贵;雏菊:天真单纯;百合花:冰清玉洁;玫瑰:爱情;四叶草:爱和幸运……)
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人文初探“丁香结”
(1)看题目,“丁香结”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散读全文:
读准字音;画出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
(2)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后半部分。
从而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关注,
3、理清写作思路
(1)提问: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什么?
引导学生试着划分文章结构,说出理由: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理清课文脉络。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答: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4、赏析优美语句
先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觉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试着赏析。
再用提问法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拟人和比喻。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将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第三段,积雪、莹白实际上是什么?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首先,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而带来累赘感。
其次,修辞手法: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喻体和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观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白,而且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白而且光洁、令人眼前一亮。
文中你还能找到那些句子用了借喻或者借代吗?
(2)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再反推印象画的特点,最后准备印象派画作加以印证,解释朦胧、模糊的艺术美感)
5、学生朗读全文,读出丁香的娇俏和雨中丁香结的美感。
6、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借喻、借代
7、作业
抄写本课字词4遍;字帖;思考“思考探究题”
三、积累拓展四。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课时知识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
2、介绍宗璞和其行文风格
宗璞的散文诗特点:清新轻盈,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写作)
3、 总结主题内涵
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扣图。解释丁香结名字由来。
(2)结合拓展积累第四题,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愁思的作品中。
4、 写作思考:睹物联想。由丁香的色形味等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生活的小体会、人生的大感悟与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又富有内涵、耐人寻味。
5、板书设计
丁香结解不开的愁怨
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睹物联想
6、作业
语文练习册;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200字以上。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了解黄山各松树的特点。
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教授法、自学指导法。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加以概括谈话导入。
2、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三去领略黄山松的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懂课文,读通句子,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探究重点,分析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黄山有哪些名松?这些名松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
2、在读课文,加深理解。
(1)、再读具体描写黄山松的段落,并画出描写黄山松特点的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选择最恰当的一个词来概括每种松树的特点。
例如:热情好客的“迎客松”;执着探寻的“探海松”等。(答案不,只要合理即可,启发学生谈出个性化理解。)。
(3)、找出每种松树的关键词后,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相应语句,读中体会作者描写的每种松的特点。
(4)、作者为什么说“黄山归来不看松”,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导学生从黄山松的外在美与内在气节两方面来谈)。
3、播放黄山美景的课件,学生欣赏。(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的美)。
4、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检查识字。
教师出示文中出现的生字活着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也可以同桌合作互读,记住词语。
五、拓展延伸,增加积累。
1、收集描写松树的优美片段进行阅读,同学之间交流,并与《黄山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2、把本课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句子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黄山松。
迎客松热情。
探海松执著黄山归来不看松。
黑虎松高大。
连理松缠绕。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要抓住场面描写。
2.词句段运用: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谈谈人物说话时“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3.书写提示:举办书写作品展览,注意行款整齐、正确、工整。
4.通过理解、感悟、诵读,积累“爱国”的名人名言。
1.重点:阅读文章,关注场面描写;背诵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
2.难点: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以及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1.准备书法作品的课件。
2.词句段运用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关注场面描写。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要关注场面描写。
(2)要学会在作文中进行场面描写。
5.怎样在习作中进行场面描写呢?
(1)注重对整个场面进行概括性地描写,这便是“面”的描写。
(2)注重对某个人物或具体的事情进行细致地描写,这是“点”的描写。
(3)注重点面结合,活动过程才会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才能够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场面描写的作用。
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到位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返,一直辐射到遥远的地方。
生:这段话有点的描写,也有面的描写,有点有面,所以能够很生动地描绘出大合唱的气势雄壮,也能够反映出大家的团结一致。
生:这是对延安歌唱场面的描写。既有鸟瞰式的描绘,又有特写的镜头,点面结合,层次分明,把一个热闹非凡的伟大场面,写得十分动人,从而表现了延安军民的革命精神面貌。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课件。
读句子,注意红色画线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b.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讨论词句反复运用的妙处。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4.反复与排比的不同。
数量不一样,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
四、继续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词句段运用”课件。
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读句子,仿照着写一写。
a.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b.“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c.“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d.满腹下甚至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2.朗读,理解其意思。
3.分析不同的“说”。
a句是“赞叹”,b句是“婉言谢绝”,c句是“话一出口”,d句没有用“说”,只是用“:”引出说的内容。
4.生活中形容“说”的词语比较多,如“窃窃私语”、“谈论”、“争吵”……请选择表示“说”的一个词语写人物的“说”。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要关注场面描写,以及词语反复的妙处。
2.“说”可以用不同方式加以表达,请写一句人物的说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交流词语反复的妙处。
2.谈谈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
二、学习“书写提示”
1.出示书法作品的课件。
2.学生朗读。
3.交流两幅书法作品的相同点、不同点和妙处。
相同点:作品后面都有题款。
不同点:《游子吟》是一首诗,是竖着写的。
《草原》(节选)是课文的一句话,是横着写的。
妙处:字迹工整,条理清晰,注意行距,给人以整齐端庄的感觉。
4.老师指导:完成书法作品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款式,同时要全面。另外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书写正确,不出现错别字,不规范的字。
(3)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5.学生临摹,注意要求。
6.老师及时点拨。
三、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选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句诗诠释了文天祥的爱国之心,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证明了中国人是有民族骨气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几则爱国名言。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4.学生理解意思,交流感受。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这句话可以看出曹植非常的热爱国家。
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这句话告诉了后人要保卫祖国的疆土,神圣不可让敌人侵犯。
尽管地位低下,但不敢忘记处于患难中的国家。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每个人都有为祖国担忧的意识,因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是中华儿女的责任!
5.讲一则爱国故事,学生谈感悟。
爱国的杜子威。
在苏州,流传着一位归国博士的动人事迹。他叫杜子威,是苏州医学院副院长。他出生在日本,在东京获得博士学位。1972年,他离开日本,和妻子一起回到了祖国。
侨居在日本的父亲为杜子威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建造了一座研究室花了整整一百万元人民币。杜子威不要一点报酬,把研究室献给了国家。有人以为杜子威很有钱,问他:“你戴的是什么牌的手表?”他爽朗地笑道:“国产的,苏州牌,才45元,走得相当准。”杜子威把价值一百万元的研究室献给了国家,自己却省吃俭用戴的是45元的手表。人们被他这种崇高精神所感动。敬佩地伸出了大拇指。
1979年,杜子威率领医学代表闭访问日本,他离开日本七年了,家里听到这个消息,高兴极了,准备好饭菜等着他。可是,等了好几天,也不见他的身影。原来,访日时间只有半个月。杜子威舍不得这点宝贵的时间,全安排了工作,只是在归国的前一天,代表团的其他同志上街参观去了,他才回家吃了一顿饭。
1982年,杜子威再次到日本。他为了给国家节省外汇,从宾馆搬到父母家住。临走前,父亲给他一台彩色电视机。杜子威却说:“电视机我有了,我缺的是专业资料,今后给我寄点”。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书写作品要行款整齐、布局合理,还要正确。
2.理解、背诵关于“爱国”的名言。
语文园地二。
阅读文章——关注场面描写。
词语反复不同的“说”
书写提示——行款整齐、布局合理、正确规范。
爱国名言。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同学形象。
2、体会作者如何描写每位同学的`特点。
3、拓展练习作文。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全班同学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
二、了解内容、分析写作方法。
自由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1、课文描写了几个同学,每个同学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交流回答。
3、复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
4、分析每个同学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列举出课文中的例子。
5、师生交流。
三、拓展写,完成作文集文章。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 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18、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意,释诗题
读正确,明其意
悟其意,用学法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学会介绍本地的一种特产,并能为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3、学会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并进行整理。
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了解本地的特产,增强家乡的自豪感。
一、谈话导入。
2、生:背诵诗歌二、学习《江南》和《江上渔者》。
1、指名读诗歌《江南》。
2、解释“汉乐府”的意思。
3、结合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4、重点词“田田”
5、指导背诵。
6、指名读《江上渔者》。
7、结合插图,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8、重点词:“但”
9、指导背诵。
10、讨论:从两首诗歌中,你了解江南有什么特产?
三、成立“特产探宝组”
2、观察地图,说说我们的省份和直辖市。
3、老师小结: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国家,我国共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我们的祖国可真大啊!同学们你的老家在哪啊?谁来指一指,给大家看看。
4、指出家乡所在的位置。
6、学生自由组合,成立“特产探宝组”,发动学生共同研究全国各地的农作物特产。
7、小组制定计划(研究对象,研究项目,研究方法,研究小结)。
一、“特产探宝组”汇报会。
1、请各小组的组长汇报资料。
2、交流研究方法。
3、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把这些水果和其最有名的产地连一起。
2、写一写下列物产的产地辣椒、枸杞、茶叶、香菇。
3、自己归纳一下不同地区的同样物产。
三、成立新的研究小组,研究我国的著名特产。
1、对照书上“刺绣、铁画、湖笔……”的著名特产制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2、成立新的研究小组。
3、制定研究对象,研究项目,研究方法,研究小结。
4、思考怎样把特产介绍清楚。
一、特产交流会。
1、小组汇报。
2、同学交流研究方法。
3、谈谈收获。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三、讨论:怎样把一种特产介绍清楚。
1、指名发言。
一、“我的家乡美”厦门特产介绍会。
1、小组交流。
2、指名发言。
3、交流收获。
二、我们一起说一说。
1、请介绍同一种特产的学生互相补充,介绍特产。
2、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请小组的同学回答。
三、制作小册子。
一、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
1、齐读课文。
2、思考:我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杨梅?我是怎么具体介绍杨梅的特点的?
3、指名发言。
4、老师小结:介绍杨梅的生长特点,外形,味道。
二、你学会了怎样介绍特产。
1、仔细观察。
2、抓住特点。
3、具体介绍。
三、观察你最感兴趣的一种特产,收集相关资料,准备习作。
一、范文欣赏,积累优美词句。
二、指导写作。
三、学生习作训练。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
1.在略读和精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内在精神。
2.明确为什么以“标签”为题。
3.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在略读和精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内在精神。
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搜集科学家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交流课下搜集的科学家的故事。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你有什么疑问?(板书学生的问题。)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主人公写了哪些事情?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填空:课文记叙了德国化学家( )的两件事------其一:( ):其二:( )。这两件事告诉我们,在科学的道路上( )。
3.根据内容给课文分段,找出文章的过渡句。
1.默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1)是什么使李比希与新元素失之交臂?
(2)为什么要将标签贴在床头?
(3)标签起到了什么作用?
(4)为什么以“标签”为课题?
2.交流
问题1:出示句子:他( )呼吸,( )地阅读,读完( )。
(1)填空,抓住所填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2)想象:李比希此刻会想些什么?
问题3:李比希的“更认真、更严谨表现在哪里?
本文以别具匠心的标题、精心的选材、巧妙的细节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严谨、持之以恒的科学家李比希,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具有这种精神。
失败:失“溴“ 浅尝辄止
成功:柏林蓝 吸取教训
更严谨、更认真、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