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不仅仅是教学设计的工具,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证明材料。小学教案是指针对小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材料,一份优秀的小学教案应当贴近课程标准,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如何编写一份完善的小学教案是每位小学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每人都带来了计算器,各种品牌的计算器,大小、功能都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计算器的功能比较复杂,而这一个比较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区、加减乘除符号区和开关键、归零键这些基本的按键,其它按键以后再学习。今天我就想请你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你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2、比赛。
出示。
第一组:15+23=。
1000×5=。
第二组:7861+3492=。
35×21=。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身边算起。
那么你最想用它来算算身边的什么呢?
课前以同桌四人为一组,调查了一些数据。现在就来汇报一下你们最想算什么。(汇报)。
四人一组,用计算器来算一算你最想知道的数据吧!
问: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计算的情况?
一人说题目,一人汇报,一人补充。
三、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
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之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科书第63页例1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课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科书第63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动数学列车——复习铺垫。
1、口算(指名说得数并说出怎样口算的)。
30×40=80×30=900×10=60×70=。
21×20=88×10=13×30=32×20=。
2、笔算:
24×3=38×2=。
同学们乘坐数学列车的方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完成准备题。』。
二、进入儿童乐园——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63页例1的情境图。
(1)学生观察: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要算一共付多少钱,该怎么列式呢?(2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3、分小组讨论,尝试计算。
4、全班交流,整理算法。
6、生尝试用笔算方法计算。
7、师生共同分析24乘12的笔算方法。
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8、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1)相同数位要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回顾反思。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第1、2题。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生2:(个)。师:比较一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41。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以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红线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看一看,感知边线、一周的意义。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跑步比赛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到蚂蚁王国的跑步比赛现场,去看看蚂蚁的跑步比赛。
(播放课件:蚂蚁王国跑步比赛。一号蚂蚁沿着枫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示意顺利通过。接下来是二号蚂蚁沿着银杏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也示意顺利通过。)。
(2)你们看到了什么?一号蚂蚁、二号蚂蚁它们是怎么跑的?(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图片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请同学们继续看课件(播放课件:三号蚂蚁出场了,它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只跑了一半就停了,小猴裁判示意犯规)。
(5)三号蚂蚁是怎么犯规的`?(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三号蚂蚁没有沿树叶边线跑完一周)。
谁愿意当当三号蚂蚁跑一跑,让它能顺利通过!(指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用树叶图片指一指、说一说,以巩固一周的概念)。
(6)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2、描一描,感知树叶周长的意义(1)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三号蚂蚁比赛的场地,(教师拿出三号蚂蚁比赛的树叶图片)老师给每个同学们也准备了一张树叶图片,请同学们拿出树叶图片并在白纸上描出它的周长(指名一位同学在实物展示台上描)。
(2)议一议,感知起点。
你们的起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上任何地方都可作为起点)。
(3)归纳描树叶周长的方法和树叶的周长。
刚才我们描了树叶的周长,说说你是怎样描的?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描树叶的周长起点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要沿着树叶的边线描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这样描出的都是树叶的周长)。
二、贴近生活,体验物体的周长。
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汇报交流。
三、动手操作、认识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1、想一想。
(1)刚才同学们找到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长方形)。
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正方形、三角形等)。
(2)谁来说说怎么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
(3)师:如果是圆形、月牙形这样的图形呢?怎么求它们的周长。
2、小组合作,探索图形的周长。
每个小组选择3-4个图形进行探究,并将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3、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办法量出周长的?
四、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课程《操场上》教案设计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八”,“入”,“大”,“天”4个生字。认识5个偏旁“王”,“足”,“口”,“讠”,“亻”。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复习“ノ”“”两个笔画写法,区别“入”字的撇和捺与其它字撇和捺的不同。
4、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
2、正确书写“八”“入”“大”“天”4个汉字。
难点:
1、识记5个带新偏旁的字。
2、分辨“八”与“入”“大”与“天”。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一、激趣导入:
指板书:操场上(注拼音的)。
哪个小朋友能读一读呢?(个别、齐读)。
那么我们就和喜洋洋一起去操场上看看吧。
二、传授新知:
1、同学们看!这是哪里呢?(点击出示操场上图)(个别答)。
2、看一看想一想,操场上的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个别答:说到相应生词,应出示。如:有的在拍皮球,点击出拍皮球)(师引导小朋友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连起来说话)。哪个小朋友能把大家说的话连在一起说一说?(个别说、集体说)。
3、这些词语,你会读吗?(个别读,师相机纠正字音,范读)。
4、游戏:看谁小脑瓜反应快。请同学做图上的任意动作,学生猜词语:(个别猜,都会的齐猜)。
5、请你边配合自己的动作边读一读词语,好吗?(开火车)。
6、齐读(每词两遍)。
7、看到小朋友们读得认真,玩得开心,喜洋洋忍不住诗兴大发朗诵了一首儿歌!大家一起来听听(出示儿歌)。觉得读得好的就鼓鼓掌吧!操场上这么热闹,我们也来高兴高兴!看哪个小朋友读儿歌最高兴。(个别读,师相机纠正读音)(大组读)(齐读)。
8、小朋友们看!喜洋洋今天还带着生词宝宝们跑到我们的屏幕上来了,谁能大声和调皮的小宝宝们打个招呼?(先读拼音后读字,个别读,组词)(齐读)。
(生字卡的'运用)。
9、这么多的生字宝宝,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指名说)有的生字宝宝还是一家人,你发现了吗?(个别说)(师总结:足、跑、跳。足字变偏旁,一捺变一提。)。
(中间休息时间)。
三、写字教学:
(黑色卡纸做格子)。
1、(出示生字卡“大”字)这里有一位生字宝宝,你认识它吗?(个别读,组词)观察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个别答)师范写,生书空。生描一个,写两个“大”字。(师巡视辅导)。
2、(出示“大”)小朋友,它还有个哥哥,你们知道是谁吗?它总带着一顶红帽子,看!卡片(出示“天”)你认识它吗?快跟他打个招呼吧!(个别读,组词)把这个生字宝宝也请回家。观察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想小朋友写“天”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名说)师范写,生书空。生描一个,写二个。(师巡视辅导)。
小学的数学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结合教学用具和学生已有认知,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并根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同时,熟记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具体情境,借助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大家来看,这个圆柱形状的物体。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材料(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在求圆柱的什么?(边演示边讲解)
生成原理
(1)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生活动:要求“制作茶叶盒所需的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边演示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来求侧面积?(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和圆柱的特征研究)ppt展示小组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此圆柱的侧面积也就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
(4)学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那圆柱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师生活动:用字母表示侧面积和底面积的话,该如何表示圆柱的表面积。
深化原理
圆柱的表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面积之和。如果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它的表面积则是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之和。如水桶。
应用原理
课堂小结
生:测量、确定笔筒的大小
师:如何确定?
生:确定底面半径,还有笔筒的高
师:课后利用所学知识给自己设计一个笔筒,并做一下“做一做”。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8页。
二·教学要求: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提问: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师:9加4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键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板书:9+6)。
师: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加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9加几)。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的小结点到为止,不给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
四、课堂作业。(“做一做”第3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设计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2、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1、观察比较。
2、提出猜想。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三)总结规律,概括模型。
1、总结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齐读)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
2、用字母表示。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三、测评总结(约12分钟)。
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请你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20。
66×28+66×32+66×40=(++)×40。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前两道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后三道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4=11×4+25×4。
(45-5)×14=45×14-5×14。
强调: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0+4)×2539×8+39×6-4×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这道题吗?
86×101。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课时。
一、教学例1。
出示图片2:南京的气温是0摄氏度。
师:南京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出示图片3: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
师:和南京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呢?
6、练一练。
(2)小小气象记录员。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练一练(p6的1、2两题)。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出示:+3,-3,40,-12,-400,-155,+8848。
师: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练一练。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p6第3题。
3、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帮助学生了解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更简便。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乘法算中各部分的名称的认识。
教学准备:彩球图、小鸭图。
教学过程。
2+2+2=3+3+3=4+4=5+5+5+5=。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请一人口说答案。
2.让学生观察各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加数相同)。
教师:像这样几个相同数连加,我们还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的新知识“乘法”。(教师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彩球图。
依次出示3束气球圈,出示一束时,教师问:“一束有几个气球?”(5个)。
再出示一束时,问:“有几个5?”(2个5)。
当出示第三束时,问:“现在共有几个5?”(3个5)。
“要求3束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和乘法分别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分2人一组进行讨论。
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出示:(用加法算:5+5+5=15,用乘法算:5×3=15或3×5=15。)列完算式,让学生把乘法算式读一遍。
(2)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因数因数积(边板书边跟老师齐读并牢记)。
教学例3。
出示小鸭图。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几只小鸭?”
要求用两种方法求,指名一学生板演。
校对答案。
体会并小结:用乘法算式表示简便!
三.练习巩固。
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校对。
2.练习九第5题。
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1)两人各选1小题,独立完成。
(2)互说图表示的意思和算式的意义。
练习九第6题。
写出乘法算式,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读出乘法算式。
3.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并个别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文字题:(1)3个8相加,和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多少?
要求,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
练习九第十一题。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以7×2为例解释。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这样做?
四.作业:1练习九第9、10题。
2.《随堂练习》。
小学数学《买书》教案设计
课题。
买书。
计划学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
倡导学生自动参与,积极合作,探究小数加减的方法。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加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的运算。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
(一)创设情境师:
2、要求学生独立列出算式:3.2+11.5=。
3、请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小数的加法,思考与同桌交流.
3
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
探究。
要求学生独立列出算式:3.2+11.5=。
3、请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小数的加法,思考与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方法:。
(1)3+11=14,2+5=7,所以是14.7。
(2)3.2元=32角,11.5元=115角,32+115=147角。
(4)……。
总结方法: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小数的算法,可以教师引出。
板书:两小数相加,先将小数点对齐,然后再相加.
想一想讨论: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3、请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小数的加法,思考与同桌交流.
每种做法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
7
设计意图。
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独立探究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巩固与探究。
试一试。
1、问题: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
2、要求学生尝试解决11.5-3.2=,可以用竖式来解决。
3、让学生思考小数减法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4、巩固练习:17.8-2.3=5.64-1.32=。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第6页第2题。
将两个小数组成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并进行计算。
(2、书本第7页第1题。
在做此题时,巩固学生掌握算法的同时理解算理。
3、解决问题。
(1)小明买这两个玩具共花了多少元?
(2)玩具小熊比玩具车便宜多少元?
说说在列竖式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集体交流。
4、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这三个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20。
设计意图。
教师注重评价各种方法或策略的特点,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并加以掌握。教师也可以作为平等的一员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比较策略,开拓学生的思路。
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都学到哪些数学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发言。
5分。
作业布置。
竖式计算:5.70+4.28=6.20+3.55=。
设计意图。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的掌握。
板书设计。
买书。
小数点一定对齐。
3.2。
+11.5。
14.7`。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面积,以及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
教具准备:1、三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的纸(学生每人一份)。
2、小黑板一块。
3、实物图,足球,封闭图形,非封闭图形1个。
4、奖励星5、画好方格的长方形纸两张。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唱一首儿歌,好不好?唱一首《粉刷匠》。
生:齐唱《粉刷匠》。
师:粉刷匠不错,能把房子刷的漂亮。有谁想当粉刷匠来个刷墙比赛呢?(选两名同学给大小不一的两块黑板涂色)。
生:说出比赛的不公平。
师:(怎么了?)逼破学生说出他涂的太大了,肯定涂得慢。(什么太大了?)黑板太大了,(黑板的什么太大了?)黑板的面太大了,(黑板有好几个面,指其它的面其实你们比赛刷的是两块黑板的表面)。
板书:表面。
生: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不公平在哪里?(我刷的黑板表面比他刷的黑板表面大)。
师:比赛不公平,比赛结束。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同学们,黑板有表面,生活中哪些物体也有表面?
生: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的表面,什么什么的表面这么大)。
师:出示电视机,钟表,彩旗,五角星实物图,足球实物,贴在黑板上(它们有表面吗)让学生指一指他们的表面。(明确:物体都有表面,有的物体的面是平的,有的物体的面是曲的,例如:球或笔)。
生:比一比几个物体表面的大小,说一说大小关系(明确: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板书:大小。
师: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给它起个名字叫---------面积。
板书:面积。(板书)。
生:与教师一起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表面的面积,并进行比较。
2、探究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涂一涂这些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一个非封闭图形。
师: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你能涂出这个图形的面吗?
明确:这个图形没有具体的面,也就没有面积可言了。(或它的面积无法确定)。
师:这个图形与其它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明确:封闭图形有面积,而非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补充板书:封闭图形。
小结:什么是面积?
3、探究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涂一涂,描一描,比一比,连一连。
(完成练习纸与课件中的习题)。
4、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a墙面积大b墙面积大,怎么知道的。--------观察比较。
(3)比较通过观察比较不出的物体面积,或无法重叠的物体的面积。
小游戏:引出测量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需用统一的标准测量。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
面积的认识。
面积:面的大小。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周长:线的长度。
板书设计2:
面积的认识的表面。
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在第一册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丰富感性经验,而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教学设计思路。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力提供了空间。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对于在幼儿时期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教师在桌子上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有印泥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
(教师给大家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儿再让学生看白纸,“咦,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学生很奇怪。)
师: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由于所用的物品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很快明白了“魔术”的奥妙,纷纷举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
(教室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学生纷纷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生1:老师,我用长方体印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印了一个正方形,是用正方体印的。
生3:我用三棱柱印了两个三角形。
(就这样,在玩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在动手玩中,具体感受到了“面在体上”这一数学思想。)
师:我们的淘气遇到了一点麻烦,你们能帮帮他吗?
(听说要去帮助别人,学生马上聚精会神地听我说。于是,我出示了各种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他们进行分类。)
师: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生1:长长的是长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
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把这几种图形的特征分析得很透彻。)
师:你们能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吗?
(很快地,一双双小手摆出了各种图形。)
师:有一个图形你们谁也没摆,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圆的边是弯曲的,小棒是直的,我们没办法摆出来。
生2:老师,我摆正方形用的小棒一样长。
生3:老师,我摆长方形时,有两边用的小棒一样长,另外两边用的小棒也一样长。
生4:老师,我用一样长的三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生4:老师,我摆三角形时用的小棒不一样长。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各种图形的本质特征,很了不起。)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
生2:应该说教室门的表面是长方形的.。
生3:我们到酒店吃饭时,很多桌子的面是圆的。
生4: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大家众说纷纭,气氛非常活跃。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不愿离开。)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第一个活动:认图形,对平面图形有一个基本了解;第二个活动:找图形,比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三个活动:摆图形,挖掘平面图形之间的本质区别;第四个活动:说图形,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请你们阅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7的乘法口诀,并掌握和熟练运用。
2、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7的乘法口诀卡片、转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接写得数。
26=44=3365=11=64=54=46=44=51=22=14=。
2、准备题。
每次加7,把得数说出来.
(1)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练习。
(2)集体评析。
提问:1个7是多少?2个7是多少呢?21是怎样得到的呢?几个7相加得28?
3、揭示课题:
师:1到6的乘法口诀大家学得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相信同学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这些口诀进行计算。
板书:7的乘法口诀。
二、新课。
1、猜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七()。
师:七的前面是哪些数?七的后面是什么?
2、生试编。
3、汇报。
学生口述。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准备题检查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理解口诀意义。
学生齐读七的乘法口诀。
5、交流。
6、记忆。
按顺序齐背口诀。
教师指着准备题中的得数,学生说出口决。
学生阅读课本,填写例题中的算式与口诀。
7、应用.完成想一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
2、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师小结。
小学乘法数学教案设计
《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笔算乘法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对容易一些。
数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规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
难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的定位。
说教学互动环节。
1、旧知铺垫:
引导学生回忆两位、三位数、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复习旧知: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课学习做铺垫。
2、点出例题:
“145×12”知道这是一个新内容。先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三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处“145×12”时,问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根据什么列竖式计算的?290表示什么,145又表示什么。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探索,掌握了三位数两位数的算理和积的`定位。
3、巩固练习。
当学生自己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时,这一内容还不够扎实,所以及时给出练习,学生思维得到更深刻的认真!
给出四道练习题,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分小组上台版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订正,加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迁移,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再巩固。
我设计了三道:“小马虎”做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小马虎”的计算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中容易犯的错误,这样为我们的学生提了醒,当学生找出了“小马虎”的错误时,是快乐的,可能有类似的学生得到了提醒。
4、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回顾,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受所学的知识价值。
反思。
本节课得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意了学生的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教师创设情意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探索的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
小学数学一册教案设计
教科书第60—62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1、使学生了解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单位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2、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
3、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转换的数学思想。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学会等值人民币的交换。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储蓄罐,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看到储蓄罐你
会想到什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
指名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与同学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二、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1、认一认
师:我想同学们对人民币有了不少了解。请从学具盒里取出你认识的人民币,并在你的小组内介绍一下。
学生相互介绍。
师:谁愿意将你知道的向大家介绍一下?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类贴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到的几元、几角、几分,其实这里的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并且用来标记人民币的多少。(教师板书)。教师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生自由辨认,然后小组内由组长负责“看谁认得多”的游戏。
2、练一练
做61页的“想想做做”1,2题。
学生独立练习,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3、取一取
师:小朋友们乘过公交车吗?它需要多少钱呢?可是今天小明身边没有5角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二角的零钱,你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个小朋友可以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比比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学生活动,小组汇报交流方法。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拿。
小组活动,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付1元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10角就是多少?1元就是多少角。
板书:1元=10角
4、想一想
刚才我们认识了1元等于10角,下面大家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呢?
学生自由发言。
三、创建购物情境,巩固新知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人民币的知识,同时又知道了人民币之间的进度。新学期开学了。妈妈给小明5元钱。让他到商店里买一些自己需要的物品。
小组活动,设计购买方案,在方案中说明买那些商品,需要多少钱,还余多少钱?
汇报交流,学生互评,谈对某种购买方案的看法,渗透节约意识。
四、质疑、看书
学生自由看书p60—62。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你知道了什么?
六、课后作业
1、“想想做做”第
5、7题
2、到商店看一看,哪能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3、帮家里购买物品。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单位:元角分1元=10角1元1角1分1角=10分
2元2角2分
5元5角5分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课件、教具。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
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大型板图,随意粘贴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交通图)。
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东南西北。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地图上的方向:
上北下南北。
左西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