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深入浅谈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的精选范文

深入浅谈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的精选范文

时间:2023-06-12 16:07:04 作者:WJ王杰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深入浅谈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的篇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政策,同时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也主要是根据当地gdp的增长情况。这样的考核模式在当时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但是,历经35年的发展,单纯考核传统gdp已很难满足实际需求,更造成了政府层面对于环境保护的消极态度。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构建上的重要作用,应该构建绿色gdp考核制度。

谓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核算的基本思路是将资源和环境独立出来,建立资源和环境账户,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补充,在此基础上对现行gdp进行扣减和调整,从而得出绿色gdp。简单地说,绿色gdp=传统gdp -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对绿色gdp的实际测算,目前集中在对资源环境损失的测算上。可以说,绿色gdp这个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就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可见,绿色gdp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表达和反映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通过绿色gdp核算有利于真实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效果,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gdp唯上的政绩观,增强公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可以说,绿色gdp核算概念的提出,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资源的结合点,实行绿色gdp核算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与此同时,要把绿色gdp这一科学的概念转化为实际操作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这缘于绿色gdp核算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是对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量化困难;二是绿色gdp对资源耗费的估价没有标准,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所以有一个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问题。但是由于绿色gdp所具有的优越性,开展绿色gdp核算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

(二)产业升级、结构转型是根本保障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要克服即将到来的“刘易斯拐点”所引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障碍,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从“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和低产出”的棕色经济向“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和高产出”的绿色经济转变。真正践行“绿色经济”战略,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宏伟目标。

以浙江省为例,2014年伊始省政府就做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决定,其实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倒逼”机制的体现。表明了浙江省政府将经济发展的重点从“数量”转移到“质量”上来,把 “环境”回归到“民生”的本质上来。“五水共治”最重要的还是要从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出发,“腾笼换鸟”实现经济发展结构的绿色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当前应该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促环保、以环保倒逼产业升级,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路子来。

(三)环境保护税制改革

环境保护税制体系是指在税收体系中与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税目和税收政策的总称,旨在实现特定的环境政策目标,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调节纳税人的环境保护行为。环境保护税是一种庇古税,其核心精神就在于“谁污染,谁治理”。

通过对污染行为附加环境保护税使污染行为的成本变高,使得企业放弃采取污染环境的行为。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外部性,具有负的外部性的行为会使得供给大于合理的供给,也就是说,污染的供给大于合理的污染供给。环保税的目的就是让那些污染的企业承受自身污染所带来外部性的成本,这样企业的生产成本升高,污染必然会下降。

我国现行税制,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大多散见于各税种之中。其中涉及环保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个方而:一是有关企业“三废”的税收减免。包括免除、先征后返增值税及减免征企业所得税;是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所得税减免;三是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消费税、车船使用税税收调节;四是开征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五是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城镇环保建设筹集资金。

深入浅谈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的篇二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的发展容易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经济飞速增长的背后,由于偏重追求效率的生产模式以及粗放型增长方式,忽略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形势非常严峻。培养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对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首先要明确何为“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人类认识人、自然、社会三者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置身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将自身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应当认清与自然的关系,把自身与自然当成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就是要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教育。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思想觉悟的群体,不少学生对环境问题较为关注,这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环境危机感。然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不成体系。由于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大学生在主观上虽然有着学习生态文明观的渴望,并且有着初步的生态文明意识,但对于生态文明的认知仍是感性的,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学习,无法形成深层次的、成体系的`认识。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不成常态。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今天,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环境保护的相关专业和课程,然而生态文明观作为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素质,仅仅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其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覆盖到全体学生的常态化教育。再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不成规模。由于大学生容易受到当下流行的“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之自制力较差,且大学校园里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也不是很多,很容易导致过度消费等违背生态文明观的行为的产生,即使有学生在生态文明意识驱使下,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其影响力及持久性也较为有限,没有在大学生人群中形成规模。

现代工业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近年来,“雾霾”等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无不应正了这一说法。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所取得的富有创造性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由此看来,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1、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需要其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求其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求其能够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能否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就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衡量尺度之一。

2、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可促进高校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

高校是大学生的培养基地,其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反之,大学生是高校中除教职工外的主要人群,是高校中占比最大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言论及行为对高校的人文生态环境同样影响巨大。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可以使学生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奢侈浪费的风气,能促进高校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

3、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可促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国民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大学生是祖国的青年一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其能否拥有适应未来发展的观念,能否培养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深入浅谈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的篇三

1崇明岛生态建设背景

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位于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t”字形格局的交汇点,是上海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之一。崇明的自然资源数量,特别是滩涂土地面积,风能、太阳能和大量生物能等绿色能源供给状况,以及绵长稳定的深水岸线在本区域都具有一定优势。此外,崇明岛也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受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影响较小的地区,素以“水清、土洁、气净”而著称[18]。但是,由于崇明岛远离上海市中心,受交通条件的制约,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严重受阻,所受辐射影响较小,导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显缺乏竞争力[41],被称为上海的“西部”,已严重制约了上海市社会经济的全面腾飞。

因此,崇明的发展早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2002年,上海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积极做好崇明开发准备”,并随后编制了《崇明岛域总体规划纲要》。2004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上海市提出把崇明岛建设成现代化综合性生态岛的规划给予了肯定,希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规划好、建设好崇明岛。同年,国务院对崇明越江通道可行性给予批复。依照《崇明岛域总体发展规划》,根据崇明岛域自南向北的地带性规律,结合岛域东西两端的特色空间要求和道路布局特征,整个岛域总体布局将形成五大功能分区:崇东分区,以生态示范,休闲运动,国际教育为主体的门户景观区;崇中分区,以森林度假,办公总部,休闲居住为主体的中央森林区;崇北分区,以主题乐园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乐园旅游区;崇南分区,全岛人口和产业高度聚集的田园式中心城区;崇西分区,以国际会议,滨湖度假为主体的东方日内瓦式景湖度假区。到2020年,崇明将基本建设成为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品牌,以闻名的游乐度假为主导,以发达的清洁生产为支撑,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保障健全、城乡融合的上海世界级城市的生态岛区和最优美的“海上花园”,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人类生态环境与生态活动示范岛区。科技兴岛,从2004年7月起,上海市科委组织十几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上百名专家,先后几十次上岛,实地调查,倾听建议。十易其稿,一份《崇明生态岛建设科技支撑实施方案(2005-2007)》日臻完善。目前,上海市崇明生态科技创新基地已初具规模,市科委布局的包括“崇明岛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研究”的一批科研项目正陆续展开,新成立的六大实验室已经启动,生态崇明蓄势待发。

2崇明岛生态经济现状及生态建设中的科学问题

(1)从自然条件上,作为一个成陆历史很短的河口岛屿,崇明植被群落构成单一,稳定性差,服务功能和抵御风险能力低[26][29][32][37]。崇明岛岛屿面积变化显著,岸线不稳定。自公元7世纪露出水面以来,崇明岛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变化有两大特点:一是面积不断扩大,仅解放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面积就扩大了一倍,由建国初的600km2扩大为现在的1200km2。崇明东滩是历史上淤涨最快的岸段,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每年向海推进200~300m。但是,近十余年来,由于长江入海泥沙急剧下降,崇明东滩淤涨减缓[4][28][31]。二是不断移动,长期以来崇明岛呈“南坍北涨”之势,岛屿中心向北移动。演变不定的崇明岛不仅关系到岛屿的空间扩展,还会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诸多生态风险。

(2)在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突出的问题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首先,崇明生态岛的建设面临着淡水资源匮乏的严峻问题。虽然崇明岛三面临江,一面濒海,境内河网密布,雨水充沛,水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但是崇明岛水资源量和利用状况却不容乐观。崇明地表水总量虽然丰富,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约为33.60×108m3,但其中约90%为理论上可利用长江引潮水量,本地径流量仅占10%左右[33]。随着长江沿岸耗水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长江口咸潮入侵对崇明岛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每年用于防潮、排渍等的水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崇明淡水资源的季节性短缺会更加突出。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产业经营比较粗放,生产和生活用水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突出,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崇明可利用水资源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其次,由于近年来长江流域高度密集的人口和产业的快速扩展,造成崇明沿岸水质不断下降,其中三氮、活性磷酸盐等营养盐含量指标已接近或超过三类海水标准,油类含量相当于二类海水,海底的某些重金属元素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而岛内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有机污染和石油污染的范围扩大等加重了河网水系的污染,近40%的河道水质不能达到功能要求。崇明每年排放生产和生活废水4292.62×104m3,绝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水体,是造成河道水质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已成为困扰崇明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42]。最后,船行波淘刷、引排水带进的泥沙、水土流失等,造成河道淤浅严重,加之道路和城镇建设等导致的河道填堵等,使崇明岛河网水系不断衰减,水资源的调蓄和利用能力受到严重制约[27]。

(3)崇明岛是长江河口海陆相互作用复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特有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影响最严重的是盐水入侵。整个岛屿东侧和北侧每潮均受海水入侵之虞,西侧和南侧上段还要遭受北支盐水倒灌之害。特别在枯水季节,严重的盐水入侵可能会使崇明岛被咸水围困,给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危害。如1978年正逢长江流域流量大幅减少,沿江各地大量抽水,致使长江口南、北港盐水上溯强度大增,同时北支盐水连续大量倒灌入南支,致使整个崇明岛被盐水包围,众多工厂被迫停产,居民饮水发生困难,崇明县2万亩水稻因此错过种植季节。此次盐水入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400多万元,间接损失不可估量。而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三峡水库及河口深水航道等许多重大工程的建设,盐水入侵将进一步加剧。其次是风暴潮。崇明岛毗邻大海,地势低洼,由强热带风暴或台风造成的风暴潮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风暴潮席卷之处,海水淹没房屋等建筑设施,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的海水倒灌造成农田盐碱化,沿岸淡水资源受到污染,自然资源退化。风暴潮还增大沿岸泥沙的运移,加剧了对海岸的侵蚀。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具影响力的台风平均6~7次,特大风暴潮平均约18年出现1次。在全球变暖趋势下,海平面上升抬高了风暴潮的基面,势必会加剧风暴潮的破坏强度。

(4)经济相对落后[41]。2003年,崇明县的gdp增加值仅70.1亿元,为全上海市19个区县最低,是闵行区的1/4,浦东新区的1/8[30]。农村人口比重大。虽然人口是上海市各区县中唯一长时期来持续减少的地区,但是,随着沪崇苏快速干道建设规划的实施,横沙、长兴、崇明三岛之间以及三岛与浦东新区的联系必将大大增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必将跨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投资的增长、工业化的推进,必然会带来土地和人口的巨大压力。

生态承载力强调特定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多种生态要素综合形成的一种自然潜能[1]。与其它能力一样,它可以发展,也可以衰退,取决于人类的资源利用方式。一定生态承载力基础上,可以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是可变的,取决于人口与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优化程度、以及产业结构与产业技术水平[15]。因此,生态承载力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生态承载力的不断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34][38]。如果在一定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区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范围,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匾竭,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甚至倒退。生态承载力研究是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保障。生态承载力研究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属于评价、规划与预测一体化的综合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共容、持续承载和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价值的选择、社会目标、价值观念、技术手段与承载力的互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到一整套政策,使一个地区在人口和资源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证持续稳定的发展,或根据区域承载力制定相应的人口、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密切相关。

崇明生态岛建设旨在实现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跨越式区域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对崇明的资源与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明显压力[24]。首先,交通条件、流通环境的改善将会大大增加岛上的人口数量。相应地,这将要求单位面积上的土地产出更多。但是,由于崇明岛目前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均落后于上海市其他各区,从和谐社会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崇明县要尽力赶上上海发展的节奏,也必须大大地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地承载压力势必增大。其次,生态岛的建设目标对岛屿淡水水质和水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剧了原有的水资源矛盾和水环境问题,资源性、工程性和水质型缺水等问题更加突出,水资源安全利用的风险将会成为影响崇明生态岛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和战略瓶颈。加快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开发规划战略,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提供安全的水资源保障,是一项十分迫切的战略性任务。第三,根据《崇明岛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森林花园岛、旅游渡假岛以及生态人居岛的建设目标,未来崇明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要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产品、果品以满足更多人口消费和建设需求,还肩负着如何在人口压力增大、各项工程带来的生态风险增加情况下,维持和提升完备的生态涵养和防护的功能,同时能满足人们欣赏风景、陶冶性情的旅游需求。根据《崇明岛林业发展规划》(2003~2020),至2020年崇明森林覆盖率要达到55%,届时崇明岛将有一半以上的土地被森林覆盖,森林生态系统将成为崇明岛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崇明岛生态建设的主要部分[30]。因此,崇明森林资源承载力研究对生态岛的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最后,由于特殊的区位地理条件,崇明岛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自然灾害,如盐水入侵、风暴潮等。因此,崇明生态岛建设应该首先借鉴国际岛屿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自己的发展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布局方案,并对岛屿生态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估及阈值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对策,构建崇明岛重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建立、开发环境安全和灾害预警系统,为崇明生态岛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和战略决策依据。

4建议

4.1崇明生态承载力研究要紧密结合区域特点

(1)注重资源要素的网络关系,开展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综合研究。早期关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多侧重单一资源要素,如水、土地和关键矿产等,忽略了资源各要素间的网络关系以及系统的整体效应。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概念的提出,迫切需要从“自然—经济—社会”更宏观的复合巨系统层面上,探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同人口、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崇明岛面临着良好的国际、区域发展机遇和挑战,必须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复合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三岛联动,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加上崇明与浦东、苏北交通联系的改善,崇明与外界的联系必将大大加强,崇明县与上海市、长江三角洲、中国其它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态势、互利机制将增强,崇明岛将有更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机会,并会在未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机遇挑战并行,崇明生态岛良好的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利外部环境还将需要大量的协调与合作。因此,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研究要注重多目标、多情景系统模拟与动态预测。

(2)强调结果的动态及可预测性。以往生态承载力研究多偏重于静态现状分析,缺乏对动态变化过程的预测,未能将现状承载力同潜在承载力相结合。对于崇明岛而言,作为一个冲积岛屿,其面积和岸线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崇明岛生态环境建设将给岛上的人口、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等社会经济环境带来巨大变化。动态的环境要求其承载力的研究结果是动态的,并且具有可预测性。

(3)考虑区域及国家政策等人为影响,强调经济发展的跨越性。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崇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享受到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青睐。优惠的政策,巨额的投资,将为崇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使崇明成为国际投资环境新热点,并迎来一次跨越式的大发展。同时,势必带来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的大演变。因此研究崇明岛生态承载力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及国家政策等人为影响因素,注重其时效性、滞后性和潜在性。

(4)从“3r”原则、b模式理念出发,探讨提高崇明承载力的对策。“3r”原则是指循环经济建立依赖于以“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内容的行为原则。与传统经济“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污染物的高排放”相对,以“3r”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展示出的特征是“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污染物的低排放”。相类似的,莱斯特·r·布朗提出的b模式是以太阳能、氢能为主要能源,广泛再使用、再循环和稳定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布朗提出要通过市场的努力,促进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最重要的是要调整能源经济结构,改变过去那种以高度能源消耗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崇明生态岛建设为一种跨越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许多资源与环境问题,必须遵从“3r”原则、b模式理念,积极寻求提高崇明生态承载力的对策与策略。

4.2研究生态岛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尽管具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崇明的发展也需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美国纽约长岛和崇明岛的情况是最相似的,它是毗邻大都市的岛屿经济发展典范。它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土地,大力发展度假居住、科技研发等产业,成为纽约集投资移民和智力移民的后来居上的现代化综合型生态岛。通过对纽约长岛生态岛研究,分析如何利用毗邻大都市岛屿的区位条件,发展以科技研发、度假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同时又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开发模式。重点应放在生态岛与毗邻大都市区互动的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政策文化环境。制定与区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的调整和优化布局方案,提出崇明生态岛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模式。

(1)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首先必须对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的现状有清楚的了解。可以通过对现有自然、社会和经济背景资料进行调研,采用网格法对岛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要素调查、取样、分析,获得相对完整的水、气、土、动植物、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它们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进行环境监测。对卫片、航片进行判读和解译,应用国内外成熟的商业数据管理系统和主流的商业gis工具,以及成熟的web服务技术框架,建立崇明岛生态信息系统,以便为研究人员提供简捷、高效的数据贮存、获取、量化、分类,可视化分析和制图,情景模拟以及辅助决策管理等综合服务平台。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与上海市数字城市基础平台的对接。系统主要由多源、分布式生态环境资源数据模块,生态信息管理模块,元数据库和目录服务模块组成。基于生态信息系统,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测方法、资源与需求差量方法、可持续环境承载力模型方法、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及状态空间法等对比[14][20][21][39]研究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现状。

(2)评价崇明岛重要资源和环境要素承载力

崇明作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其重要资源和环境要素承载力应当建立科学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评估模型研究,探讨特定资源或环境要素的承载力与区域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确定特定资源或环境对人口、产业的支撑能力和阈值。应包括以下内容:i)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应从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经济发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速度与人口合理承载的动态关系,从而为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与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承载力的双向互动关系;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经济密度、空间结构与土地经济承载力的互动关系;在特定前提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与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的互动关系;在上述三方面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多目标、多因素综合评估目标体系,提出可供选择的决策咨询方案。ii)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根据崇明岛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探讨崇明岛生态环境需水类型,研究崇明岛不同功能区域各部分生态需水量。从水资源供水系统、需水系统和排放系统,筛选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构建崇明岛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设立评价指标体系内各系统的反馈结构及其因果关系链,定量计算崇明水资源所能承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生态资产维护目标,判断崇明岛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承载可行性。研究制定崇明节水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技术、经济、政策、宣传等角度,构建崇明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机制。iii)森林资源承载力研究。森林是区域生态基础设施之一,对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森林资源承载力应从岛屿森林资源现状质、量调查入手,根据木材、果品、防护、景观美化、道路养护等不同目的需求及其动态变化,基于岛屿不同的生态功能分区,采用3s系统,对整个岛屿的森林承载力进行评估、模拟和预测,为崇明岛未来森林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崇明岛区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估和多目标系统模型预测

考虑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目标定位,应从整个岛屿的可持续利用管理出发对崇明岛生态系统承载力现状和发展动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探讨崇明产业状况、人口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协调机制,寻求提升崇明生态承载力的对策等。同时,应纳入预测的科技发展、可利用的区域优势,进行情景分析,预测崇明重要资源承载力在未来(2005-2020年)的发展动态,并评估不同时段崇明资源承载力潜势与预测人口、产业发展的耦合状况,提出优化资源配置、利用途径以及提升资源承载力的有效对策。具体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量化综合指标体系建立;以ecco(enhancementofcarryingcapacityoptions)模型为基础的崇明生态系统承载力数学模型的构建和参数化;崇明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动态模拟及变化趋势预测;崇明产业状况、人口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优化配置等。

在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存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开放性系统,因此研究区域承载力就不能过于局限,而应该把它放在更高一层的系统中综合考虑。尽管崇明岛是一个孤立的岛屿,它与周围生态系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上海市或整个长三角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模式及水污染的状况直接影响崇明岛的水资源现状。崇明岛不断与外界发生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特别是当沪崇苏快速干道和东海大桥建成之后,崇明与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就会迅速融合为一个整体。因此研究崇明岛区域生态承载力,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整个上海市,甚至长三角地区的资源与环境要素状况。

4.4研究提高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的对策

生态承载力是可变的,但这种可变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人类活动加以控制,这体现出生态承载力具有人类价值的选择性。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应有目的地寻求生态限制因子,并降低其限制强度,以使生态承载力在量和质上向人类预定的目标变化。但人类施加的影响和作用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必须在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然规律范围内,否则会降低系统的生态承载力,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提高生态承载力的过程是人类在一定条件下,将生态承载力低的生态系统改造为生态承载力高的生态系统,且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法律、行政、经济等,阻止生态系统功能发生退化。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增加自然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太阳能要通过绿色植物才能被固定下来,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流动。研究表明,植被覆盖率将直接影响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因此,大幅度增加崇明岛植被覆盖率将有助于其承载力的提高。由于各植被类型固定太阳能的能力不同,其承载力也不同。森林是净生产力最高的植被类型,生态承载力也最高。因此,为提升崇明岛的生态承载力,应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目前全岛森林资源总量明显不足,2003年森林覆盖率达16.8%,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按照《崇明岛林业发展规划》,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55%。如何实现,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作者认为除了按规划在岛屿中部建设100km2左右的森林休闲度假区外,在岛屿西、南、北面沿江200m范围内建设防汛护岸的江防林,树种以阳性、耐湿树种为主,如湿地松(pinuselliottii)、旱快柳(salixmatsudana)、加杨(populuscanadensis)等。东面在围垦地边缘建设保地防潮的海防林,选择阳性、耐盐碱、耐生理干旱、根系发达的树种。以上两种防护林应同时考虑配置灌木树种来增强防护效果,树种选择耐阴、树型优美、花期长久的品种,如柽柳(tamarixhispida)、小叶黄杨(buxusmicrophylla)、赤杨(alnustinctoria)(有固氮能力)。这样,在崇明岛不断向东淤长的过程中,将在岛屿东部逐渐形成大面积的森林生态系统,也会大幅度提升东滩的旅游承载力。在道路两侧50m范围内建设景观优美的防护林;在农田中每隔500~800m建设宽度为30m左右的农田防护林网,树种以阳性树种为主,枝叶繁茂,防风效果好。这些防护林不仅能直接提高生态承载力,同时通过抗灾减灾间接地提高了崇明岛区域生态承载力。此外,优质牧草场、高产作物品种等也属于承载力较高的植被类型。

(2)科学规划园区建设,适度发展立体交通

崇明岛由泥沙淤积而成,成陆历史很短,目前还在不断向东扩展,面积以每年两万亩的速率逐年增加。但作为岛屿,它的发展空间还是受到限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单位土地的生产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各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道路建设的增长,环境压力将增大,对土地的需求将空前高涨。因此必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寸土寸金。在城镇建设和道路建设规划中要有超前意识,充分发展空间结构,科学规划园区建设,避免“住宅”污染,保证有大面积的土地以实施生态农业、集约经营的需求。在交通建设方面,应考虑崇明的长远发展,须作到水、陆、空结合,立体发展。陆路交通要合理规划,具有前瞻性,避免重复建设。

(3)开发利用无公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能源的利用方式对区域生态承载力影响很大,很多能源工业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严重污染环境,造成区域承载力下降,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所以必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开发崇明岛具有优势地位的清洁、无公害能源,如风能、太阳能,进行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布局,使得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与生态岛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紧密结合。

(4)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生态农业有利于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避免掠夺式开发和经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因而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及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投入少,产出多。在崇明这个一直以农业为主,今后以保护原生态为目标的相对落后的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是唯一可行的对策。因此必须调整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资源节约型、集约化、科技含量高的规模化农业模式。在牧业方面,到目前为止,崇明岛上的牧业(山羊)还是以散养为主,不仅效率低下,对生态系统破坏也很严重。对牧场的管理基本上采取只取不给的掠夺式经营。要提高生态承载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要建立以人工或半人工草场为主的经济型畜牧业生产基地,提高草场净第一性生产力。草场管理集约化经营,牲畜采用圈养,不仅可发挥崇明畜牧业的原有优势,还可大大提高其草场的生态承载力。

(5)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优化

根据生态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应用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产业集群、新产业区、点轴模式等理论,以崇明岛经济社会基础、资源和区域优势、科技进步等为前提,进行崇明资源供给需求分析,崇明岛经济物质代谢对外界依赖度分析,以及经济转型后的资源利用模式情景分析,构建崇明经济资源消耗密度评价和资源节约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崇明未来生态型经济发展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探讨生态产业园区的组织模式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路径,最终建立基于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的崇明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模式。

虽然崇明人口是上海市各区县中唯一长时期来持续减少的地区,但是,随着崇明大发展的不断深入,必然会带来人口的大量集聚。意味着消费的增加,也意味着人类向自然索取的递增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增多。因此,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如何确保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必须切实予以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应深入研究适宜崇明生态岛持续发展的产业与人口结构,探讨崇明产业结构转型、人口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互动机制[23]。同时,应制定与区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的调整和优化布局方案,对于实现崇明大开发的目标定位和宏伟蓝图,促 进崇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采用p—s“可能—满意度”法、“环境—就业”法,“趋势—理想—目标”法等方法建立经济适度人口规模理论模型,评估崇明岛人口发展的压力,并在多方案设计下,模拟和预测未来(2005-2020)的适度人口规模。应重点探讨人口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人口发展与城市化过程关系,人口发展和资源承载力扩展以及人口发展与环境容量发展的协同关系。

(7)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法制观念,运用法律、法规等保护环境

法律、法规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人们生态意识还不太强时,它是防止生态退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应加强有关法律的执行检查力度,依法打击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与企业在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惩前是为了毖后,还应充分利用崇明县前卫生态村生态学科普教育基地,加强示范和生态宣传教育。

4.5构建崇明岛生态安全预警调控系统

与生态承载力密切相关的另一人类关注的问题是生态安全[2][8][17][36][40][43]。随着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实施,生态安全问题将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重要的资源生态系统、环境敏感区,如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区、重要滨岸湿地、淡水资源等。如何构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以确保生态岛建设目标的实现将是当务之急。生态安全的基础是生态承载力,在前两项建议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数据采集方式,进行不同尺度调查和过程模型分析,结合区域人口、产业、交通、能源和资源需求的动态发展状况以及承载力阈值分析,开发多层次、多尺度以及兼备评价、预测、预警和对策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安全预警信息系统,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评估淡水资源生态安全

应参考崇明岛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一步对崇明岛淡水资源的状况,供需平衡,重要风险源过程、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结合宏观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环境等多因素预测,对崇明岛淡水资源安全现状和未来20年的变化进行生态安全评估。

(2)评估重要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安全

依照《崇明岛域发展规划纲要》,未来崇明交通状况将发生巨大变化,如陈海公路和拟建中的沪崇苏高速公路等,将大大改善崇明的交通状况。作为一个生态岛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崇明岛交通干线及沿线区域重要生态系统健康和风险状况以及环境,对污染、土地占用和能源消耗等安全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沪崇苏高速公路开通后崇明交通状况进行情景模拟分析,预测和评估未来崇明主要交通干线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状况。从生态和资源环境角度对崇明交通的发展规模进行监控和预警,以促进崇明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3)评估重要滨岸湿地生态环境安全

湿地是崇明岛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应对崇明岛重要滨岸湿地结构和功能,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湿地在不同层次的安全阈值等进行评估。利用“p-s-r”法,从“压力(p)”,如咸潮入侵、风暴潮冲淤频率、围垦强度、沉积物污染状况、水体营养状况、动植物污染状况、滩涂养殖和捕捞等,湿地“状态(s)”,如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滩地面积、滩地淤涨速率等,,以及“响应(r)”,如湿地保护措施的加强、恢复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治理经费的增加等,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滨岸重要湿地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估和预测。

(4)基于3s系统的崇明岛生态安全风险管理与预警系统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3s系统是区域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与方法。运用3s技术,基于崇明生态信息系统,可以构建崇明岛生态安全的风险评价、管理和预警信息系统,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提供安全管理的分析平台。主要内容包括:用户需求调研和分析,主要风险要素的识别,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体系建立,生态环境风险评价,风险要素的制图和地球观测数据的使用和评估模型建立等。

5结语

崇明岛由于其独特的区域位置和自然优势,成为上海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崇明生态岛建设应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类似发展的成功模式,结合崇明岛生态建设目标,以及崇明岛重要资源、环境、人口和产业现状以及区域优势,提出适合崇明生态建设目标的发展途径。通过确定崇明岛重要资源的承载力,环境容量以及适宜的人口和经济支撑能力,提出与区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布局方案,并积极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对策。构建崇明岛重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开发环境安全与灾害预警系统,为崇明生态岛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和战略决策依据。

深入浅谈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的篇四

1、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全面发展和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以人为中心,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促进、相互衔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把到2020年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将“绿色发展”写入“十二五”规划并且独立成篇。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一系列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2、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和体现重要成效的需要。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的实现特别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实现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只有整治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并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逐步恢复和综合保护才能推进新农村建设。因此农村的生态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它不仅是对新农村建设进行评价的关键性指标,更是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

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需要。

“美丽中国”成为报告中最受普通群众欢迎、最能使社会各界产生共鸣的的词汇。我们对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人定胜天”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建设“美丽中国”这一认识过程,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正在发生变化,趋向于更加尊重自然,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美丽中国”首先强调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同时它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我国农村占地面积大,人口众多,所以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1、农民生态文明观念缺乏,生态文明建设主观动力不足。

阜新地区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大的环境的熏陶下正在逐步的提高,但整体上看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难运用科学先进的生产技术,仍然以传统的加大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的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和污染。农民不能够从理论、实践上对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实现生态文明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缺乏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所以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严重缺乏主观能动性,作为农村主体的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很少能够参与进来。

2、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阜新地区许多村庄里没能形成规范的生产生活习惯,依然以分散式的生活方式为主,这样就很难把生活生产垃圾进行有效的收集处理。所以村民让生活废水放任自流、把生活垃圾秸秆、禽畜粪便等随意堆放。对于生产生活垃圾即便是处理,现在的处理办法就是用农用车把这些垃圾运到山沟里,直接倒掉,或将秸秆焚烧掉,长期处于放任自流或自生自灭的状态。农业生产比较多的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状态,集约化程度低,所以在农业生产中缺乏机械化和科学化。农村的这种生产生活状况,长此以往会造成水体、大气等方面的污染,不但建设不了生态文明,还会加剧生态的恶化。

3、乡镇企业和城市的工业发展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压力。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很多农村都陆续创办了乡镇企业,并且乡镇企业的数量在逐渐增多,这就使得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另外,由于城市用地紧张,缺乏用于存放工业垃圾的大片土地以及存在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工业企业或是搬迁至农村地区、或是把农村作为它的垃圾处理厂,把大量的工业垃圾堆放在农村。城市工业向农村的搬迁给农村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大量垃圾的堆放和工业生产中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也给其造成了严重的土壤、空气和水质等环境污染,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更大的压力。

4、不健全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使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良好的行为需要制度的约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以政府为主体所制定的政策和项目上,更重要的是必须形成健全的可行的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形成联动机制。虽然我国已经制订了《环境保护法》来保护环境问题,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比如没有明确界定在生态建设问题上政府、企业、个人应承担怎样相应的法律责任,很难对农村生态建设产生强有力的督促和约束。另外专业的环境保护机构的设置还不完善,很容易出现基层政府在生态建设工作中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这种情况下很难建立系统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三、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作为农村主体的农民是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力量,如果没有农民这一主体的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很难突飞猛进的进行。所以针对我们上述分析的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不高的现状,我们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应从改变农村建设这一主体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可以利用新闻报刊上的一些具体事例现身说法对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宣传,使他们了解生态环境的恶化轻则会使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危害,重则会危及到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意识到现在某些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只有我们人人关心环境,人人参与环境的保护,才能为我们营造绿水蓝天,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调查培训活动,深入老百姓当中了解老百姓对农村生态建设的想法,及时解决他们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建设成果的享受者,这样就会提高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

2、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的相关制度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相应的制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农村的生态建设工作能够有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作为支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顺利地进行生态环境的改进建设。例如阜新地区十家子镇盛产玛瑙,玛瑙产业比较发达。但是多年来无组织的群众自发性开采和挖掘,已经严重地损毁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大片的耕地;家庭作坊式的玛瑙加工业也显现出了对环境的危害。玛瑙加工过程中掺杂了许多化工原料的废水在得不到统一合理的处理情况下,而大量排放已经出现了一部分村民的吃水困难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成文的法规来明确规定这种随意排放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所以村民即便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出现了相对严重后果,但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仍然是我行我素。这种类似情况在其他乡镇也都存在,当务之急是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地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以这种法律的强制力来保护生态环境,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3、加大技术投入,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

循环型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技术手段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生产的废物资源化,其目标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从而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阜新地区2014年底畜禽的养殖数量为:猪560万头、牛60万头、羊350万只、禽类7500万只,据有关部门测算,1000头奶牛日产粪尿50吨,1000头肉牛日产粪尿20吨,1000头猪每日约排放粪便2吨,1000只蛋鸡日产粪便2吨,据此推算阜新地区畜禽日产粪便近20万吨。如果运用相关的技术来建沼气池,不仅避免了任意堆放粪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解决了农村的燃气和有机肥问题。阜新市拥有近700万亩耕地,如果发展循环农业实行秸秆还田技术会替代大量的化肥,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大量农药的使用,这样就会降低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壤、大气、水体的污染,避免因大量燃烧秸秆而造成的雾霾等空气质量问题的出现,使阜新地区不仅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建设我们山青水绿的美丽家园。

4、合理引进投资项目,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农村的经济发展除了依靠农牧业的自身发展外,还要依赖于外来投资和建设项目来加快发展速度。要以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对外来的投资建设项目加以必要的选择,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能以牺牲农村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在项目建设当中,加大监督与管理力度,防范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灾害,对于已经引进的存在环境污染的企业应当及时整改,将影响降到最低;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引进和扶持风能、太阳能、温泉热能等经济效益高污染小的生态产业和绿色产业来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深入浅谈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的篇五

摘要:我国目前面临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严峻现实,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本文正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探究村屯绿化工作,并提出相关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人与自然要和谐,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而村屯绿化工作既是响应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更是提升村屯绿化覆盖率,改善农村居民生态环境的强力措施。

1村屯绿化工作的必要性

村屯环境长久以来一直是污染治理与环境监管的死角,几乎处于“自治”状态,再加上污染治理措施、设施以及公共环境服务远远无法满足村屯现实需要,进而造成村屯环境状况不佳。因此开展村屯绿化工作[1],绿化、美化村屯环境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开展村屯绿化工作,也是各级林业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生态效益发挥的强力保障,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强大助力。

2村屯绿化工作建议

2.1转变旧观念,确立新理念

村屯绿化工作需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按照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富足的文明社会要求,将村屯绿化作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首先,确立村屯绿化新理念[2],转变传统的植树造林工作注重绿化荒山的观念,充分利用各个村落自身的环境优势,大搞村屯四旁植树等村屯绿化工作。其次,转变绿化美化工作是林业局园林部门工作的传统观念,确立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新的建设理念,将村屯绿化工作作为各个乡村的自觉行动。最后,转变林业局园林部门关于村屯绿化工作的传统观念,切实确立全社会、乡村全员参与到村屯绿化工作中来的新理念。在村屯绿化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不但需要号召乡村全体成员参与到村屯绿化工作中来,还可以让有义务植树任务的企事业单位也参与到农村村屯绿化工作中来。

2.2加强管理,整合资源

在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各项管理,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村屯绿化工作合力。比如做好资金预算管理、各项财政资金整合以及保障绿化用地等。首先,各县建设局要切实做好村屯绿化工作的基础服务以及村屯绿化规划的指导工作,各县林业局要确保各个乡村能够选择和栽植适合当地环境的苗木,并协助各个乡村购买种植所需各种苗木、果树等,最后帮助一些贫困的村落合理修复生态环境。其次,建立长效机制以加强管护村屯绿化建设。[3]在设计村屯绿化方案的过程中,应引导全村群众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充分体现全村群众的主体地位,争取他们的意见,确保村屯绿化建设方案更加科学合理,这也有助于吸引全村群众积极参与到后期绿化建设工作中来。最后,要想做好村屯绿化工作,还需要对农村居民开展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管理技术和技术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村屯绿化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因地制宜,生态优先

开展村屯绿化工作,还需要结合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为,采用灵活多样的绿化形式和科学合理的绿化布局,使村屯绿化既能反映乡村特色的绿化风貌,又能反映乡村地形特征和时代特点。对原本存在的绿化成果要充分利用好,做到保护与发展并重,建设与改造并举。比如在开展村屯绿化工作的过程中,地方林业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既要寻求发展,又要保护好乡村原有的绿化成果、古树名木和森林资源。生态优先则是指要将改善村屯环境作为村屯绿化工作的首要目标。在村屯绿化工作中,要以村屯绿化为主,突出乔木树种的比例,做到乔、灌、花、草、藤的科学搭配,针阔混交,常绿与落叶结合,从而建设一个功能齐备、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的村屯绿色生态系统,构建一个优美的村屯绿化景观体系,将村屯绿化工作的生态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此外,还可以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态经济型树种,大力发展庭院林业经济,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既美化村屯环境,又能够给乡村居民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 06-12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目录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目录篇一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之一。大学生就业是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我们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 06-12 资助育人诚信感恩主题班会教案
    资助育人诚信感恩主题班会教案篇一本次主题班会聚焦于“资助育人,诚信感恩”,旨在引导同学们从正确认识资助、从自身的情感出发认识资助,并提高同学们的个人品德和社
  • 06-12 热爱国家的作文素材
    热爱国家的作文素材篇一当我们提到国家时,它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和信仰。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关注它的动向,为它做出贡献。首先,爱国意
  • 06-12 庭院设计方案设计思路
    庭院设计方案设计思路篇一庭院设计是指把一个户外空间转换成一个漂亮、实用和可持续的空间,使其适合各种活动和户外娱乐。庭院设计通常包括考虑到使用的地形、自然和建筑环
  • 06-12 热爱国家的作文素材精选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
  • 06-12 最新青年志愿活动名称 志愿者日班会教案(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
  • 06-12 突发治安事件现场处置方案
    突发治安事件现场处置方案篇一在我们的社会中,突发治安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可能是意外的,但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巨大的影响。对于突发事件,如何有效地进行现场处
  • 06-12 宿舍打扫卫生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
  • 06-12 英语新课标心得体会题目
    英语新课标心得体会题目篇一英语新课标心得体会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对于新课标的实施有着很深的体会。新课标的出台,不仅仅是对教师、学生的一次挑战,也是对于教育行业的
  • 06-12 整改计划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整改心得体会(实用6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