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精选19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1-27 15:14:04 作者:HT书生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不同领域的写作要求和规范,提高文档撰写的准确性。在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经典的作品,通过欣赏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和理解文学之美。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认知情感体验

“德育:一项不可停滞的社会系统工程”"德育:一项不可停滞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西湖国宾馆采访了前来杭州主持“海峡两岸21世纪教育发展与经贸交流学术研讨会”的台湾《远见》杂志总编辑王力行女士。

谈到德育这个话题,?王力行女士颇有感触地说,?目前台湾的教育也出现了“重智轻德”?的不良状况。?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生下来后就进入了一种“半封闭”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只要读好书就行了,很少介入社会。许多学校和家长都偏重于学生的智力教育,台湾的学校采用“联考制”,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特别是中学生,许多学生每天的作业要做到凌晨一两点钟。

在台湾的学生中,眼睛近视的比率要比大陆高。

王女士说,从表面上看,许多学生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实际上学校和家长都轻视了德育,学生受到的是不完全教育。一些学生毕业后,不知道怎样做人和做事,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有些人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干什么都以我为中心,非常自私。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智商过人,但道德低下,走上用高科技手段犯罪的道路。还有些青年人在谈恋爱时,如果对方不同意,就采劝得不到的东西就将其毁掉”的极端行为,这些都跟德育工作做得不好有很大的关系。台湾发生了“白晓燕事件”后,在岛内影响很大,也给人以警示。

王女士认为,今后的社会不仅需要高智商的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

因为一个人要有所成就,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过去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方法,早已过时了。现在学生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还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学会怎样与人相处,怎样适应社会,尤其要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重智轻德”的状况如不改变,教育最终必然“滑坡”。

王女士最后拿出一本《远见》杂志。她说,最近几年来,《远见》杂志非常关注教育这个问题,与大陆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交流,取得了许多共识。特别是在德育方面,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这是一项不可停滞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不断拓展,代代弘扬。不仅家长,学校要对学生加强德育,而且学生毕业后,要在社会上终身接受德育。只有全社会都重视,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取得真正的成功。

作文评语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1.实行情感教育。

要想在教学中渗透情感,就必须实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就是要教师善于发现教材的情感因素,并及时联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情感的对应点和寄托点。对应点也就是教材中与同学们情感经历的相似点,比如说一些思乡、思家的诗歌,有的同学也是“离乡背井”的来上高中,这样就容易引起同学们思想上的共鸣。寄托点则是教材中情感寄托之处,比如很多诗歌里的景物就是诗人的寄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这样可以让同学们的理解更加到位。

2.选用情感色彩丰富的教材。

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就是要让同学们去体会充分其中的情感因素,引发同学们对教材中的内容产生共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或是少情感色彩的教材,很难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就提不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发不了学生的共鸣,缺乏语文的生命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情感色彩丰富的教材,这样才容易把握其中的情感基调,然后去享受其中的美感,体会其中的酸涩感,从而感受文章中的各种情感。

3.教师做好“情感模范”,把情感融入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们都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教师若想把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则必须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在整个教学中。这需要教师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也需要平时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因为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而才能渗透到教学中。

1.背景渗透。

背景渗透是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们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心情与感受。这种背景介绍可以有效缩短作者和同学们的时代感,让同学们感觉此景似乎就在眼前,从而快速的走进文章,也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格调。比如说苏轼《赤壁赋》,苏轼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诗人,在这一课中,教学除了给同学们巩固一下苏轼的生平经历之外,还要给同学们讲解《赤壁赋》的创作背景,是在王安石变法中遭到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倾轧报复,一些偶发牢骚的诗文遭受弹劾侮辱,被抓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游览赤壁时所写。虽然苏轼遭受小人的弹劾与侮辱被贬,但是文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多处表现出其积极、坦荡、乐观的'态度,这可以让同学们学习苏轼在逆境中开阔自己的心境,培养同学们积极的人生观。

2.形象渗透。

形象渗透是通过对教材中人物形象的描述和解剖,包括语言、行动、衣着等,让同学们把握该人物的整体形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形象渗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使同学们的精神得以升华。比如说鲁迅笔下《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以及巴尔扎克笔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等,这些人物都被作者刻画都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被人们深深的刻在脑海里。这就是形象渗透的魅力所在,可以使同学们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在形象渗透中,教师除了讲解教材中描述的字句以外,还可以播放相关的影片视频或是画,以更直观的展现教材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可以让同学们动手绘制课本中的人物形象,这样也可以加深人物形象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象。

3.阅读渗透。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阅读不仅是同学们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更是同学们提高个人能力和修养的重要过程。而要使得阅读更好地发挥其效能,就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阅读中,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还是要渗透情感教育。因为只有感情的阅读,才能让阅读的内容走进同学们的心中,住进同学们的脑海里,才能让同学们需要用的时候“手到擒来”。阅读中渗透情感,就是要让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读出写作者的情感,提炼其中的精髓,以用作同学们今后写作的素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让同学们读,更要让同学们有感情的读,最好是能够提炼其中的精华与大家分享,这样不仅能让一个个的写作素材住进同学们的脑海里,也能很好地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

4.写作渗透。

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很大比例。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其写作能力,因为语文写作测试的是同学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在目前的高中语文写作上,很多同学都不够重视,总觉得练与不练写作得分都相差不大,于是很多同学平时不注重素材的收集,写作的时候乱编事例,所以写出来的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又“空”又“假”,没有感情色彩;还有的同学写作时生搬硬套几个例子来证明观点,都没有显现出任何的感情色彩,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作文得分总是不高。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比如说让自己表达的语言更加优美,让自己刻画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让自己的写作情景更加动人等,总之,要尽可能地让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有情调”,达到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这样,就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写出好文章,也容易得到一个高分数。

三、结束语。

语文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如何更好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远离陈旧的、死板的、固定、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教学,完成对高中的情感教育,培养高中学生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处事态度,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奋斗的目标。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情感势在必行。同时,教学中的情感渗透策略还需要大家多多探讨研究,本文只是列举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认知情感体验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我们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学生是不是注重用联系和理解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二,学生是不是依赖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三,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是否具有独立性?这可以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小学二年级的小学生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方面已有一些不同,这些不同往往和学生所采取的学习策略有联系。在小学二年级学生中,学习的方式已经初步形成。并且,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方式将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投入类型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也与其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有关。综合起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往往和认知水平有关。

1.浅层次策略。

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背公式或方法。这些同学认为,记忆是学习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背出基本的公式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练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反复练习,在解题练习中学数学。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学好数学,没有练习就没有数学。这些同学通过反复和练习记忆概念公式以形成技能,他们认为数学成绩是练出来的。

测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学习数学的过程作为一个准备测验(或者考试),进行测验和事后订正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没有测验,就记不住知识。这些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学习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测验来形成的,准备测验,进行测验以及事后订正等过程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形成技能。

2.深层次策略。

审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审题和分析作为学习数学的关键。这类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是最重要的,学好应用问题关键是看清问题(包括条件和问题),并把这些资料和学过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重要的。

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归纳出数学单元知识的要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理解和记忆。这类学生认为,在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书的基础上,都要归纳出若干要点,对这些要点进行理解和记忆是重要的。

联系和理解的策略。这一类方法的基本的特点是把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这类同学认为,学习数学要想一想这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多大的用处,或者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类同学学习比较活,思路一般比较广。

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的策略,其基本特点是经常对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一些反思。例如,这些学生如果用一种方法解题并无法求出答案时,会用另外的方法来尝试。在读数学课本时,经常思考其中有哪些是要切实掌握的要点,而不是简单地把课本看完。在学完数学章节时,总是回头看看哪些内容我掌握得不够。

3.依赖的策略。

依赖家长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的特征是有问题找家长。学生的家长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陪读,由家长归纳出若干要点,并解答难题,学生一有问题,就找家长。离开家长的陪读,学生无可适从。

依赖老师。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进度是学生的学习进度。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老师教什么,我学会什么;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学。

此外,还有自学的方法。这类学生认为,学习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进度进行,自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自学的方法可以是深层次的,也可以是浅层次的。

实际上,学生这三种策略表现体现了三种认知的特点,反映了学生认知。

[1][2][3]。

作文评语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在当今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里,多数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多地转向孩子的未来;同时由于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父母很难静下心来和孩子促膝谈心,与孩子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慢慢地,很多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在最近几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以及在和学生、学生家长交流时,我发现不少学生对家长的有些做法不能理解,而家长又认为孩子学习不努力,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父母与孩子之间在认知目标上存在距离,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隔阂,结果是父母过多的呵护和过高的期望,却培养出既无责任感又无情无能的孩子。为什么现在有的孩子变得如此冷漠无情?这是很多家长和老师很困惑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度的呵护和过高的期望纠结在一起,造成许多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很可能发生扭曲。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一方面,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激情和梦想;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很多困惑,其中很多学生觉得他们已经长大了,厌倦了家长的唠叨,甚至出现了逆反心理。亲情是美好的情感,亲情是教育的源泉,从乞丐到总统,从达官贵人到贫民百姓,亲情都是不可少的精神财富。亲情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研究表明,经常接受父母抚爱、亲吻等美好情感熏陶的孩子能促进自身内分泌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长大后更容易融于社会、直面人生。因为亲情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难以替代的滋润和营养作用,针对目前部分学生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存在一些矛盾的现象,我尝试在生物课堂中渗透亲情教育,通过亲情纽带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增加孩子与父母的相互理解。

在学习了《人的生殖》后,我收集了很多母亲从怀孕到生产身体上的变化的资料,和他们一起观看相关视频,感受母亲的辛苦。很多同学看完以后深有感触。我还要求学生回家和父母沟通交流,询问母亲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怀孕初期有哪些生理反应,生活中有哪些不便,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令父母记忆犹新的事情,而学生自己又能记起哪些令他感动的事。

许多孩子表示,在和父母共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及分娩时的痛苦,也体会到父亲的不易,学会了理解父母,也理解了他们对自己的关注,对父母有一颗感恩的心。

初中学生正步入一个重要的发育时期――青春期,这是一个生长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不仅身体变化明显,心理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心理特点,表现为独立意识增强,有的甚至会和父母顶撞,发生冲突。更有很多学生痴迷于网络难以自拔,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了《青春期》这节内容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网络妈妈》,剧中妈妈帮助网瘾少年的不易和深情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观看时,很多同学由一开始的喜悦和好奇,慢慢变为感动和泪水,很多同学用“震撼”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我适时让他们回去写一篇观后感,并在课上进行了讨论。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同学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行动上有了质的变化,他们学会了和父母沟通,学会了互相体谅、关爱他人,对社会和家庭有了责任感,不再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原则。

我们学校属于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很多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农村的情况也制约了家长对营养安全方面知识的普及和应用。在学习了《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后,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家的食谱,并给家长设计了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有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食谱,亲自在家中烹调,请家长品尝。他们体会到家长每天为自己做的尽量营养合理的一日三餐,确实来之不易,要花费不少心血,自己不应该挑食,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关心长辈的饮食。很多家长感受到了孩子的心意和进步,心里感到由衷的欣慰。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的情感水平不仅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而且情感因素对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引导、定向、激励和强化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发展及教育教学效果。同时,初中学生正处在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是认知、情感以及个性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

尽管我们无法去改变每一个家庭,但是在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可以让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及学生之间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减少家庭和社会矛盾的产生,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进步。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认知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整体感知,读中感悟,启导自主,重视朗读,培养语感,摒弃对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体上存在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情的现象,教学中常常以教师的理性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忽视学生阅读中情感体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可见,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训练和体验是举足轻重的,那么,如何有效地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训练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会阅读,我主要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训练和体验。

一、诱发阅读的兴趣。

新课程倡导变革学习方法,要求阅读教学给学生体验和感悟的机会。兴趣是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具有定向、动力、支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津津有味学习知识,情真意切地融入到文中的主人公情感中,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正如歌德所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因此,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来起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性和刺激性易引起人的兴趣。教学中要尽量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让学生产生兴趣。

如教学《五彩池》在没有音像的情况下我用彩色珠子放在分别盛有深、浅水的两只碗里,在有阳光的情境下演示五彩池不同的颜色。这样的颜色效果,顿时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兴致高涨。于是,大家带着悬念开始学习课文。

二、发掘情感源流。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发掘情感的源流,使学生较好的积蓄情感。积蓄情感可以首先定好情感基调。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伤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作品中的情况。其次理清情感层次。古人云:“情者文之轻,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藏在“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情感变化的层次。小学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强调,阅读这些篇目,全文中总有一两处感人致深的佳境深深打着读者的心。同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形象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以境激趣。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最后三个自然段,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志愿军和朝鲜亲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我通过范读,在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情况下用口演示火车起动时的情景,让学生闭目想象,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优美的语言,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再现情真意切的告别情境,让学生身濡目染,从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感知过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情感,教师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含意、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

如教学《西湖的“绿”》。这是一篇游记,为了让学生体验西湖神奇的“绿”,本教学设计变常规的理性剖析为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西湖多姿、多彩、多情的“绿”,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有一段教学我是这样设置的:西湖“绿”得如此神奇,每年慕名前来观赏的游客成千上万,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请你选一处景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尽情地向游客们展示一下西湖那别有韵味的“绿”。看哪一位“导游”最能打动游客的心,让他们一饱眼福。学生先小组准备后选代表介绍,允许他们配以动作、表情、尽量让学生凭借文本语言,适度口语化,老师、学生充当游客,根据“导游”介绍提出一些质疑,在多向互动中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美好滋味,使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即西湖多彩、多姿、多情的“绿”,感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创设表情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小学国文教授诸》一文中说:“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要,努力学习。所以国文教授必须为学童设备一种境遇,引导他们的需要。”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体现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带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感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洋溢情趣的情境,即再现课文中的情境或提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形,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感染,或为优美景观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冲动,创设情境可用于教学的任意环节,如导入新课中创设情境(如《再见了,亲人》,课伊始,教师讲述朝鲜亲人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学习课文中再现情境(如阅读《景阳岗》打虎部分,教者要把握好学生急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培养学生丰富移情能力。叶圣陶先生还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总之,在情感教学中兴趣是前提,情感是延展。阅读教学理想的境界应是作者、教师、学生的情感达到有机相融、和谐统一,才能优化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

作文评语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人情感教ff关键是引导学生进人情境耶么如何才能入情入境呢?可以通过人物或事物形象的体会和感受,触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教《苏武传》-文时,通过分析苏武的生平、他的生长环k以及他出使西域的细vi和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面对威逼利诱.绝不屈服的爱闻志十的形象,学生就会对这样的形象产生一种敬佩和崇敬之情,带荇这种怡感去阅读和学习文章,这节课的气氛就会始终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不仅可以提尚课堂效率,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疗和感染其次还可以通过朗iifi阅读一些激怡澎湃的诗文或钩子.例如一些抒怡性的散文或岳诗歌等等,另外还可以通过赏析牌精彩的句子或同讯等,例如小说等叙#类的文章.通过-些精彩的语言句子,勾画出文章中的形象,创造氛围,渲染情感.在情境中学^后,还可以通过实际性的营造气氛,例如在教室内做-鸣相关的布,利用多媒体设济播放音乐、视频等,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情感世界,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进人其中,体会特定意义下的特定情感。

二、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动之以情。

在特定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情感是可以感染到别人的,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尽创造条件?用作者的内心怡感来感染学生.要发掘文亭:的内在情感:作教学过程中,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荇,老师的情感是会影响到学生的,所以,老师要首先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悄感融入到文章中去,把自己变成作,体会作荇的真实m感,然后通过自己的怡感来感染学生,以悄感怡。

三、把握情感的倾向性,调节情绪。

面对不同的人成$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神怙感还会相互转化,消极会转化为积极,快乐会变成悲伤,喜欢也会转化成讨厌等等,在教学中,快乐积极的情感会感染学生,让他们变得积极,主动去学习,反之,消极的情绪会使学生变得低迷,不船意主动学习。所以,作为老师要始终保持积极向t的情绪,用最好的心态来丨对学生,感染学生情感是一把双刃剑,老师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倾叫,调节自己的情绪。

五、体会课文内涵,感悟人生。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学科.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语文,领悟其中的.内涵,感受中肀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高尚的情操,提升道德品质。通过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到中闻文化的内涵,调动学生的积极怡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朵烀感,弓i起学生的共鸣。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弘扬民族情感的文章,老师要注意合理利用,帮助学生树、y积极鲑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高尚的人格,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立人“目标”例如在学习《论语》时,这篇课文退有很多包含人生哲学的名句名肓,通过这些名句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让人一生受用的道理,这些道殚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升华,传承下来,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牛文化的伟大,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总而言之,情感教荇是语文教学中巾常|要的一部分。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认知情感体验

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认为教学过程决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人的发展过程,即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发展,同时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也应得到发展。为此,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一是以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二是以热爱本学科学习、以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这两个领域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正如大纲所概括的那样:“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1]如何完成这一基本任务呢?一般来说,认知目标往往被人们重视,而且对于认知目标的研究也卓有成效。但对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的研究相对显得薄弱。然而,对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忽视将会削弱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整体水平。前苏联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赞可夫极为重视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作用。他的一般发展理论将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置于显著位置。强调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2]他说:“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效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3]。又说:“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情绪意志有关,其深刻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各种精神需要”。[4]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由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5]一个学生,如果具有积极的情感,就会表现出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痴情等等,有助于增强对学科学习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就能顽强地思考,大胆地探索,从而提高思维效果,形成较强的能力。相反,情感消极,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烦乱的心境、冷漠的态度,就会阻碍思维的顺利展开,降低思维的积极性、削弱思维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但是,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确实比认知目标的制定评价要困难得多。曾有人断言:“与大多数认知目标不同,情感目标无法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如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之内达到。因此,它无法在学校环境中予以评价。”[6]事实果真如此吗?认知与情感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赖以制定和实施情感目标的理论基础。如前所述,认知与情感同属人学习的心理过程,情感行为与认知行为具有基本的统一性。正如现代心理学先驱威廉・詹姆士分析的那样:“从认知角度看,所有的心理事实都是智慧的。从主观角度看,全部的心理事实都是感情的。”[7]“认识与情感永远不能完全分开。”[8]情感“是从某些认知领域里日益增加的信息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情感也会在认知目标的展开过程中‘自然’地产生出来。”[9]可见,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情感,情感产生有赖于认知。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厚。所谓知之深,爱之切便是如此。反之,认识越肤浅就会导致情感的浅薄。为此,不少研究者极为重视从学生的认知行为中去发现评价其情感行为:“教师应始终注意认知领域里那些产生于学生的行为,如阅读、写作、演讲等,因为这些行为往往是情感发展的主要迹象。”[10]正是由于认知与情感的这种统一性,费斯廷格和海德提出了“把感情变化作为认知行为的结果来研究的方法,即所。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班主任是学校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主体,同时还肩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初中生是学生青春期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思想养成的重要阶段,学生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加以引导,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的德育教育作用,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要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很多时候胜似父母的教育,因此,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多益处。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一定会特别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班级德育工作无处不在,班主任如何把握和实施是关键。

1.注重班级管理中细节渗透德育。

班主任要从学生的一举一动抓起,从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去帮助和引导学生。班级德育要改变的是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不可能立竿见影,班级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班主任老师可能苦口婆心,声情并茂地去给学生讲道理,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或者学生已经有了进步,可不久又重蹈覆辙,出现反复性。所以教师在教育效果不佳时,要不愠不火,坦然接受。不能奢望在学生心田上撒一次种子,洒几次汗水就能收获成长的果实。许多受益一辈子的东西是在学校生活中播种的,但往往来不及开花结果,学生就已经离开了,我们要把学生当成成长中的人。相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相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师。”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去尝试新的方法,寻找新的突破口。而不能对学生轻言放弃,放任自流。

2.加强班主任的自身道德修养。

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思想、意识都在不断的改变,因此,作为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班主任老师也要学会和学生交谈。可以利用谈网络游戏、谈明星、谈球赛、微信聊天、谈奇闻异事、谈与父母之间的叛逆心理等等。这样会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会认为老师离自己很近。班主任老师深厚的知识阅历,会给学生产生一种崇拜的心理。因此,学生会崇拜班主任老师,对班主任的话言听计从。学生也会自然地和老师沟通,把老师当做最信赖的朋友。一个有道德修养的班主任,一定要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关爱献给学生,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动态,尊重和理解学生。

3.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如果班主任老师做到身先士卒一次,远比在班上讲十遍有效。看到学生在打扫清洁中有几处没有打扫干净,班主任经常拿起扫帚把不干净的地方打扫干净;讲台上很乱,班主任一声不响地把讲台整理整齐;地上有废纸,班主任亲自拾起来扔进垃圾桶等等。

班主任是学生的楷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影响和感染着每一个学生。班主任良好的语言、优雅的行为激励着学生,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平常班级管理中,希望学生语言文明,班主任自己首先要做到。在班级中随时说:您好!再见!对不起等礼貌语言。言教永远比不过身教,学生是看你的行动,不是听你的指挥。班主任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永远是无穷的。

4.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晓之以理。

古语讲得好:“读书事小,明理事大。”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是w生的楷模,学生心灵的崇拜者。班主任要明白:教育学生成人远比成才更重要的道理。所以既要教学生做学问,更要让学生修身明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他们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助人为乐、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等。但学生往往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表现漠然。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白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会心存感激。当你遇到困难时,他也必然会倾力相助。如果你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你遭遇困难时,别人也会袖手旁观,甚至会幸灾乐祸。所以帮助别人表面上看孤立地看是吃亏,实际上是间接地帮助自己。这样对学生讲清道理,晓之以利害,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会心甘情愿地按照道德行事。

5.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交知心朋友。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实际,有的放矢,看准时机击中要害。要避免盲目发表意见,讲得过多、过频。天下的道理很多,但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吸收那么多东西,在这一点上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教师的讲解要简洁明了、中肯、深刻而富于哲理,对学生成长有深远意义。绝不是班主任说得越多学生受益越多。班主任还要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因为单一的说教会让学生疲沓厌倦,产生零效应甚至负效应。我们可以采用看影视作品、读名人传记、举行演讲会辩论会、有奖征文等诸多更加直观感性、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感染,从而明是非、辨善恶、懂美丑。

许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认为只要成绩好就一好遮百丑。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学生自私冷漠、娇气任性、爱慕虚荣、缺乏正义感和责任心。加强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渗透是切实抓好德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总之,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对农村中学来说更是应该加强,但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让学生厌烦,要提高渗透的隐蔽性,注重渗透的灵活性。只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多渗透德育教育,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必然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对于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动情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教学时语言一定要优雅得体,庄重潇洒,风趣幽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

二、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创设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要求有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这首先需要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并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三、创设激情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乐园。

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就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这就需要在课前和教学过程中做好准备工作。

四、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

语文课本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根据课文的素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知语文内容美中去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而且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拔,学生以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讲授中,我先请学生对江南地区为活人大肆建墓这一现象作评论,而后引导感受托尔斯泰墓美的本质所在――伟大的精神力量,进而再联系生活中有人为“不朽”而为自己写书立传、有人耗巨资建豪华陵墓希望自己万古流芳的事件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以语言理解为本、以情感感悟为线索的课文讲读中,学生的心灵明显受到强烈震撼而将课文中的感情升华为了人生中的崇高情感。

五、做好情境延伸的助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

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应是结果。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伸,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要做好“授”后服务,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正确引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要及时掌握课外阅读情况,适时组织好课外阅读的评价活动。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失时机地鼓励、引导、发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能成为课内阅读的延续,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语文教师可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诸如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大比武活动等等,都可使学生课内情感在课外得到延伸。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出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并联系感受着自己生活的同时,阅读出新意,激发出灵感,直至产生付诸笔端的冲动,在知识海洋的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

总之,新课程阅读教学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的培育。我们应当明确: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目标,也要重视情感目标。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语文教师不能只是不苟言笑、不动声色地读书念教案,进行知识的填充、“发售”,而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为此我们尚需深入研究,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人格优化的最佳途径。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富兰克林说过:“空袋子难以直立。”写作文,平时的储备非常重要。写作规律、素材、技法的积累储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可供利用的素材恐怕还是语文课本。初中语文课本名篇佳作荟萃,用好用足这处宝藏,对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阅读与写作教学删繁就简特别重要,具体教学中应该分解目标,化整为零,一节课训练一个点:文笔优美的课文,就重点训练积累优美词语、句子,多采用仿写的形式进行训练;人物描写传神的课文,就抓住关键词句去体会人物形象和情感,多采用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进行训练;写作方法巧妙的课文,就重点体会写法,多采用读悟仿的形式进行训练;谋篇布局精当的课文,就重点进行整体感悟,多采用学以致用的形式进行训练……这样,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又因任务相对简单,有充足的时间,使写作训练落到实处。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分析讲解完课文后,从课文中挖掘写作源泉进行“课文作文”,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深入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个性。

教学呈现:

请学生补写内容在横线上或回答问题。例如:

怕茶房不妥帖”。

提示:可想象“父亲”怎样地再三嘱咐,怎样甚是仔细;可设计一些“父亲”认为茶房不妥帖的情节。如倒茶水、放行李等。注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2)到南京后,有朋友约“我”去游逛,请想象“我”的所见所感。

提示:可选一二处景物进行描写。注意景物中一定要有颜色、声音、人的活动,还得结合作品的气氛、人物的心情。

提示:“父亲”是去干什么的?在他买橘子的过程中,会不会引起一些误会?如挑橘、讲价等。注意对不同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进行描写,如买方的付钱、抱橘,卖方的收款、称橘等。

(4)在望父买橘这个细节中,“当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提示:结合课文前几段想想,“我”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可以是心理活动)什么。可用一二组排比句填补句中空白处。

提示:注意要着重描写“我”看见橘子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6)认真揣摩那著名的“背影”镜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显出努力的样子。”试使用这样的手法,满怀深情地描写你的父亲(母亲)做某件事的过程和情景。

提示:注意着装的色彩,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还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使其画面感强烈。如父亲(母亲)在你生日时为你切蛋糕的情景,在你出门时为你扯衣领衣角的情景等。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引入写作源泉,途径和注意点可概括如下:

(1)寻找隐点,据情补白,不要违背原文。

(2)寻找略点,启思扩展,不要脱离原文。

(3)寻找续点,延情接编,不要拘泥原文。

二、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体悟谋篇布局的重要性。

如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结构精巧,且篇幅不长,与初中学生作文的篇幅要求颇为接近。针对学生在写作结构安排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将这篇文章的`教学与写作辅导挂上钩,侧重在谋篇布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挖掘。

教学呈现:

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景美”――(西北高原)是不平凡的。

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力争上游)实在是不平凡的。

白杨树内在的“神美”――(坚强不屈)绝不是平凡的。

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抓不准,结构就理不清。文章中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三个字,这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继之,作者从三个不同侧面分别叙写:从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说到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又进而揭示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写尽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说话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包括生理、心理和物理等活动在内的复杂过程。说话训练不是孤立的一门课,它是语文教学结构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阅读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要注重把它与阅读、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整体,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大纲指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训练。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种做法。

一、创设情境,进行说语训练。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制力不强,他们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因此,在说话教学中,要让学生敢说、乐说,就必须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畅所欲言。如在诵读《鹅》一课时,在学生初读后,老师播放课件,把一幅生动形象的白鹅戏水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学生们被眼前的画面吸引住了,个个兴趣盎然,踊跃发言。教师这样巧用电教媒体,创设启发学生思维的情境,能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从而把诗的意境化为形象画面的描述。

二、利用插图,进行说话训练。

人教社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形象、生动、有趣,常能唤起学生观察、思维和说话的兴趣,插图的内容又多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所以它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好材料。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插图,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对物状有形象的认识,使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获得知识。指导学生观察时应按一定的顺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插图描绘的内容表达出来。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的第二、三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借助图,大致观察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然后引导学生从漓江水和桂林山的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接着让学生边看图边展开想象,()用上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述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抓住“静、清、绿”和“奇、秀、险”等词语,把桂林的山和水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连起来说一说。这样利用插图训练说话,既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模仿句段,进行说话训练。

阅读教材中的句式非常丰富,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反问句、祈使句等,有些课文中,还经常出现一些优美的段落,仿照这些句段说话,往往是学生进行说话的好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模仿这些句段进行说话训练,可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我在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先出示课文片段,让学生说说这段话在写法上的特点,接着让他们想想如何仿照文中“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说话,然后组织学生到公园或瓷器商店等地方去观察,再仿照上面的句式、段式进行说话训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句段说话,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课后延伸,进行说训练。

课后设计的练习和思考题,有助于巩固阅读的成果,也是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后,学生从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描写中读懂了他们是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这时教师可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设计这样的问题:“渔夫一家为了养活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苦的了,桑娜却瞒着自己的丈夫把死去的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抱回来,那么渔夫知道桑娜已经把孩子抱回来了,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加以联想和想象,纷纷举手发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得头头是道,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课后的小练笔续写《穷人》打好了基础。

五、借助板书,进行说话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巧妙地设计板书,让学生紧扣板书训练说话,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所学内容,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把“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一部分内容用简笔画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板书上的简笔画说说,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可见,板书的巧妙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总结全文时,我再让学生借助板书上的文字,说说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好多同学都能有条理地流利地表达出来,说话效果很好。

【结语】。

总之,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说又是读写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说话训练的做法有很多,教师应该想着法子,变着法子让学生敢说、乐说、能说,使学生具有说得准确和说得流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高中是人生阶段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接受教育的一个特殊时期,因为高中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正在加强,他们看待事物都有自己的一些视角、观点,但他们的内心比较脆弱,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关注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但尚不能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容易多愁善感。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与推行,以及高中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对高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实施者,作为连接学校、家庭、学生的纽带,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品德言行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完善德育渗透。那么,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究竟应该怎样渗透德育,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高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在高中阶段获得健康的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道德水准正在下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各种不和谐的生活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一些阴暗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社会丑陋现象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这就给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全面提高,不但需要未来公民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而且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个人品行的要求高于对知识的掌握。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修养,维护师德形象,提高自身的道德榜样作用和意识,拓宽教育空间,完善教育策略,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在温馨的班级氛围中成长。对待学生的错误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时刻提醒自己德育的重要性,以实际有效的行动,促使德育工作向高水平发展。

高中班主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多地参加各种与德育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总结经验,完善自己的德育意识。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知武装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在开展班级工作时,在面对学生出现各种状况时,才能做出合理科学的应对,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德立人。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念,在对待优中后进学生时要能做到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对待,不搞两极分化,在班级中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要重视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他们的长处,凝聚他们成功的信心,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高中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来为学生排忧解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的眼光来教育学生、看待学生,促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班主任要走下讲台,发挥主动性,向学生表示友善、平等的态度。可以以课堂上的问题做沟通的纽带,在交流中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并顺势给学生做思想的熏陶,围绕着学习展开话题,帮助他们认清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世界观。注重营造班级中的亲和力,将德育工作做得切实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以各种轻松、娱乐的方式树立自己的“亲民”形象,消除学生内心的隔阂,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朋友关系,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能够更加拥护自己,从而配合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

三、拓展德育途径,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些高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中德育渗透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班主任不能以生为本,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也没有重视德育实施的方法,在德育渗透中方法不恰当,至使学生不接受;德育渗透工作只是重形式、轻过程,结果不理想,既浪费了时间,又耗费人力。德育工作的中心是学生,因此,德育工作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德育不仅是口头的施教,更要注重行动的熏陶。要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辅助德育工作的开展,以活动带动讲述,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但学生乐于参与,而且可以将德育于轻松有趣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样的德育比起单纯的说教,自然效果更佳。为此,笔者采取了在学生中开展“说一说”“看一看”“走一走”等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历史性建筑、走访孤寡老人、采访有影响的人物、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志愿活动等等,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熏陶,开阔视野,贴近社会,体验生活,随后开展总结感悟活动,以实践教育实现自我教育。这种方式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会起到深远的启发、教育作用,使他们在今后能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品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另外,笔者还组织学生参加作文比赛,进行音乐、绘画欣赏等等,拓宽学生的涉猎面,激发他们的兴趣,找到自己的特长,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要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学习课本以外更富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熏陶,以这种形式使得师生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形成了融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长足发展。

四、扩展德育实效,强化学生抗挫能力。

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他们心理比较脆弱,承受能力有限。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可以通过德育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抗挫能力。挫折无疑是对高中学生的意志的考验,德育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能更好地对待挫折。高中时期,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开始快速向成熟方向发展。挫折是学生能力成熟的“催化剂”,能够使人的意志得到更全面的锻炼。抗挫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有足够的自信心,以淡然的态度客观面对。为此,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会时间,围绕“挫折”这一主题,讲述励志故事,讲述抗挫实例,在故事中吸取教训,受到启发,从思想上进行升华教育,从思想上影响行动,实现自身能力的加强。班主任在实施这一活动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使学生冷静地面对自己的缺点,教育学生乐观积极,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挫折,不至于走向思维误区,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总之,德育工作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要学会从细节抓起,把握好各个环节,避免出现漏洞。要做好德育工作,班主任就应该切实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拓展德育途径,增强德育实效,真正让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开展,才能结出丰硕的德育果实。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阅读教学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感受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情感。语文教学要把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是伟大的,深入学生心中。有意识地把生命教育与阅读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灌输,增强学生生命意识。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于刘和珍等的徒手请愿,明确持否定态度。因为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面对穷凶极恶又荷枪实弹敌人,这无疑是不当的,只能作无谓的牺牲。在另一篇《为了忘却纪念》中,也一样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珍惜。这里要说明的是,鲁迅先生对于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害怕死亡,更不是贪生怕死。保存生命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就是“韧”的战斗,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从“韧”的战斗的角度分析,缺乏从生命层面上的分析探究,其实人是最可宝贵的,生命赋予人类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如何用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而不是一味地蛮干,导致生命的夭折。生命无谓丧失,是对革命的最大损失。鲁迅先生鉴于这样的深刻考虑才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提出了自己“逃走”的策略。如果不从生命的层面作考察,对于鲁迅的这样的行动,学生就会费解,以致误解。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世界的主宰。但是,每当我们回望或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人们从这些自然生物的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人类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积极投入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新教材选用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这类主题作品,是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例子。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的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你看那些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蜜蜂,摇头晃脑、展须疾行的蚂蚁,忽飞忽走、时隐时见的瓢虫,还有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间的雨燕,让人浮想联翩满是稚气地留在地上蹒跚歪斜深深浅浅的孩子们的脚印……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意识促使主人公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去实现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这是一个进行生命意识培养很好的例子。

三、把阅读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生命力。

现行教学体制特别是应试教学的弊病就是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和学习的机器,而不把他们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与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一)、开讲座,传授生命的知识。人们习惯于开设文学讲座,为了灌输生命意识,把文学讲座和生命意识结合起来,把一些著名的作家的生命观,或在小说等文学形式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作为讲座的内容向全体学生讲解,使学生了解作家对生命问题的看法和思想动态。

(二)、办专刊,写出生命的感悟。随着生命意识的逐步渗透,学生对于生命问题的思考也逐步深入,想对生命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的欲望也渐趋强烈,写作的情绪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把学生的作文结集,或利用文学社期刊或班刊和团刊,把这些对生命的认识、感悟、理解予以发表,更能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写作欲望,生命意识必然增强。

(三)搞实践,体会生命的真谛。现代语文教学讲究大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而更多的是在课外的时间里进行。而关于生命问题正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极好题材,组织学生走出去,去调查周边地区的物种情况,人民的生存情形,人们对于生命问题的看法等等,然后写出调查报告。通过学生的亲身调查,学生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会有一些真切的看法,生命问题就会更加深入学生心中。

从贱视生命到珍惜生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现实生活中对生命意识的淡薄依然令人心寒,轻视生命现象屡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必须要把生命意识的教学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生命更加灿烂辉煌的印记,让生命之花永远在阅读教学中绽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的渗透论文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在备课时设计好德育教育的环节。

俗话说“人无圆涣,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者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后,出现一些社会问题。语文课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目标导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从字、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1、识字。

在教学中抓住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和渗透思想教育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设计一些层次性很强的系列问题:先,弄清基本意思,又感悟到字、词的深刻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如学教学“碴”字,有个同学编了个字谜,一个人拿石头砸警察。我首先表扬他善于动脑,然后引导大家评论,这样做对不对?把认字与育人联系起来。

2、写字。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写字教学中,如果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教学“爽”、“寞”二字,同是一个“大”字,“爽”字的“大”要写得舒展,“寞”中的“大”要适当收缩。从中懂得做人也要个人服从集体,不能有个人主义。再如“轰”字,同是“又”字,但第一个“又”中“捺”要变成“点”,这样互相谦让,字形才能美观,从中教育学生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谦让,不懂谦让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影响集体的荣誉。知道了集体生活中不能处处以“我”为中心,应多想想他人、集体的需要。

参加比赛时,同学们积极都很高,但名额有限,怎么办呢?我就举了一个例子。如“王”字,虽然都是横,但有长短之分,主副之分,如果都把它写成一般长,字就不好看。适时教育学生,虽然分工不同,但作用都很大,需要互相配合,班级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二、从多媒体优势入手,渗透德育教育。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善良、真实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完善,情趣的陶冶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电教手段以它独特的优美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作品内在美及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三、从有感情朗读入手,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如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

四、从写话训练入手,培养良好品质。

在“十一”期间,我要求学生把他们过节的活动内容写在日记本上,到校后一评,看谁过得最有意义。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五、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良好习惯。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文档为doc格式。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直接的关系。阅读与写作同样是社会现象与生活实践的缩影,其不同的是进行阅读学习时,学生体会作者利用文字展现社会现象的美感;而进行写作学习时,学生需要自己动脑利用文字表达其思维下的社会现象。因此,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本文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为题,进行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策略的分析。

【引言】。

众所周知,学习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举一反三式的学习方法,而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就是利用阅读内容进行举一反三,使阅读教学服务于习作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选择的阅读篇目都是著名的篇目,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与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渗透策略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重点与关键。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学意义的。

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必然会遇到一些具有鲜明写作风格与修辞手段的阅读段落,利用这些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可以利用文章结构分析与文章内容条理分析的机会,对阅读文章的写作手法与优势进行简要的分析,让学生以此为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仿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中精彩段落的仿写,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利用阅读进行写作的抄袭,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借鉴的方法。

比如说在讲解《鲜花和星星》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朗读,在阅读讲解过后,询问学生最喜欢的段落,推举出大家公认的精彩段落进行仿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到了晚上,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比较感兴趣,恰好,这个段落中灵活地运用了拟人、夸张与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与写作方法,教师可以先对此段落可借鉴之处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仿写时利用这些具有优势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与写作水平。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课文大多以故事为主,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描述形象。故事情节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法定,而一些文章的故事情节存在许多不固定之处,这就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契机。联想能力是学生进行写作所必须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以阅读中的故事情节为线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改变与发展。

比如说在学习《做什么事最快乐》的时候,文章中涉及到啄木鸟、水牛、蜜蜂这些动物关于最快乐的事的见解。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合理的延展,比如说小青蛙在路上遇到老鹰,老鹰最快乐的事是在天空飞翔,遇到小狗,小狗最快乐的事是找到骨头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更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也会因此而更努力与其它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利用这样的发问式的写作形式来陈述一件事情,比如写一个人物——我的爸爸的时候,学生可以以阅读为根据进行排比式习作训练,“我的爸爸最喜欢看报,他认为报纸上有许多有用的信息,我的爸爸最讨厌做家务,因为他觉得做家务很麻烦”等等。这样的续写与改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联想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普遍认为古文与古诗是最难学习的一部分。阅读时,也不能完全理解其意思。教师可以将古诗的学习与习作训练联系起来,在解读完古诗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的文体进行改变,将古诗中的道理与观点用来丰富自己作文的内容。这不仅是对古诗的有效利用,更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深度加深,也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不困难的前提之下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古诗的时候,其核心就是讲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一个道理。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习作练习时,将这首古诗的文体变为现代文,用白话文的方式对古诗内容进行重新描述。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与古诗内容相关的题目,比如说“节约”“珍惜”等等,使学生可以在阅读学习之时对阅读内容加以利用,加深印象,提高知识的应用性能。

【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离不开写作教学,写作教学也依赖于阅读教学,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对小学语文中如何利用阅读教学对学一进行习作训练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以此来引起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视,切实加强语文学科特性的打造,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摘要:大多数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经常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渗透情感教育,让阅读不再成为一种考试的手段。抓准共鸣点,创设情境、强化体验来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

一、缘何而发。

最近几日在教习《木兰诗》,因诗歌朗朗上口,且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大声地诵读,大声地背诵。课堂教学很顺利,学生钦佩木兰替父从军的勇气和决心。然而,当我问及如果你是当时的木兰,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处理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回答是逃避。这不禁使我感到惊讶,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和情感目标的落实是相分离的。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的渗透是刻不容缓的,不仅有利于达成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迷途点睛。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达成阅读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双优呢?根据笔者的实践,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

1.抓准共鸣点。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准课文中容易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要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共鸣点就是指那些在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能触动学生内心柔软之处的地方。只有找准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共鸣点,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共鸣点的选择很重要。有些句子看似平常,经过老师的处理,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成为完成情感目标教学的突破口。比如,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时,学生读到杜小康那句梦中的呼喊“我要回家……”时,学生感动了。这时,作为教师,我就引导学生放开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自己为杜小康的懂事、不让父亲担心而感动,他白天隐忍孤独,只有夜晚在梦中才敢喊出来,我们也应该多体谅自己的父母;有学生站在杜小康的角度感同身受,以自己的心情去理解杜小康的处境……因为学生与杜小康年级相仿,所以只有抓住了情感共鸣点,我们的情感教育才更深入。

2.诵读入情境。

在充分的自主时间内,让学生全心投入优美的语境,全心投入阅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使声入学生之耳,让情入学生之心。

教师教学可以利用实物演示、声情并茂的朗读、多媒体图片的介入、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性。教师要努力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寻求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悲欢,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这样,教师教学中才能释放自己的情感,才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学生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激发独特体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已有的知识结构不同,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同,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体现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具有能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作为老师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尊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卡尔威特说过:“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一个好老师应该在学生学习时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这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教学中,教师将原文“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改成“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轻柔地叫,羊儿欢快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悦耳的流水声”.将原文与改后的文章比较时,教师问学生改后效果怎么样?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文好,因为原句不但在词性上运用了拟声词,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动物的情态,而且形式上用了叠词,符合孩子活泼的个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但是有个学生说:“老师改后的比较好,老师改后的词都是形容词,能体现盲孩子在影子的陪伴下那种高兴愉悦的心情,我觉得很贴切。”这时教师并没有给予否定,反而感谢学生对老师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后来在讨论文章主题的时候,孩子们就很积极,各抒己见。我觉得,这和前面对学生阅读体验的肯定和激发是密切相关的。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挖掘文章共鸣点,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让阅读不再成为一种考试的手段。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直接的关系。阅读与写作同样是社会现象与生活实践的缩影,其不同的是进行阅读学习时,学生体会作者利用文字展现社会现象的美感;而进行写作学习时,学生需要自己动脑利用文字表达其思维下的社会现象。因此,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本文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为题,进行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策略的分析。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新世纪需要新型的人才,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是21世纪的人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教育强化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的重要渠道。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短时演讲。

有些文章讲的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在课外也容易收集到同类的材料,教学时,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作者在文中强烈呼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遭受巨大的灾难,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家园--地球。学习此文时,大概分析了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把课前收集的有关破坏环境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分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选派代表面向全班进行短时演讲。同学们个个都振振有辞:大面积破坏森林,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现象触目惊心;由于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导致有些稀有动物无处藏身;因为大量捕捉被保护动物,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极好,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表演。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表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普通话是否标准,语言是否流畅,可以在表演过程中体现出来。有些文章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也趣味盎然。这时,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主人公”,不是更有意思吗?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时,我启发学生用一只蟋蟀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如何建造住宅,建议学生自由想象,适当扩充,并辅以动作和表情,只见一只只“蟋蟀”在栩栩如生地建造住宅。这样,发展了学生的'自我想象能力以及表演、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

三、填补文章的空白。

鲁迅先生的著名《少年闰土》一文,文中讲到生活空间小、知识贫乏的少年鲁迅与来自农村见多识广的闰土相处了一段时间,他们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由于生活的关系,闰土的父亲必须把闰土带走,文中对他们之间是怎样依依惜别的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这时就可联系文中的插图进行想象: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有什么表情和动作,先让学生两个一伙用对话的形式表演,然后让学生毛遂自荐上讲台表演,表演时,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场面实在感人。闰土和鲁迅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为中学阶段进一步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打下了基础。

四、化“简”为“繁”。

五、总结课文。

在总结《艰苦的岁月》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虽然……但是……”这一关联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有学生说:虽然老红军、小红军生活在艰苦的岁月里,但是他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相信一定能彻底打垮敌人,使穷苦人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六、续说故事。

一些故事性的课文,文章虽然结束了,但意犹未尽,学生的兴致也很高,这就可以让学生把故事进行续说。如《小摄影师》一课,小男孩好不容易才取得给高尔基照相的机会,却忘记了带胶卷,只能返回。小男孩有没有再一次来?他再来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进行续说。

七、想象。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众所周知,学习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举一反三式的学习方法,而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就是利用阅读内容进行举一反三,使阅读教学服务于习作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选择的阅读篇目都是著名的篇目,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与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渗透策略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重点与关键。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学意义的。

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必然会遇到一些具有鲜明写作风格与修辞手段的阅读段落,利用这些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可以利用文章结构分析与文章内容条理分析的机会,对阅读文章的写作手法与优势进行简要的分析,让学生以此为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仿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中精彩段落的仿写,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利用阅读进行写作的抄袭,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借鉴的方法。

比如说在讲解《鲜花和星星》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朗读,在阅读讲解过后,询问学生最喜欢的段落,推举出大家公认的精彩段落进行仿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到了晚上,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比较感兴趣,恰好,这个段落中灵活地运用了拟人、夸张与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与写作方法,教师可以先对此段落可借鉴之处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仿写时利用这些具有优势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与写作水平。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课文大多以故事为主,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描述形象。故事情节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法定,而一些文章的故事情节存在许多不固定之处,这就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契机。联想能力是学生进行写作所必须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以阅读中的故事情节为线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改变与发展。

比如说在学习《做什么事最快乐》的时候,文章中涉及到啄木鸟、水牛、蜜蜂这些动物关于最快乐的事的见解。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合理的延展,比如说小青蛙在路上遇到老鹰,老鹰最快乐的事是在天空飞翔,遇到小狗,小狗最快乐的事是找到骨头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更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也会因此而更努力与其它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利用这样的发问式的写作形式来陈述一件事情,比如写一个人物――我的爸爸的时候,学生可以以阅读为根据进行排比式习作训练,“我的爸爸最喜欢看报,他认为报纸上有许多有用的信息,我的爸爸最讨厌做家务,因为他觉得做家务很麻烦”等等。这样的续写与改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联想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普遍认为古文与古诗是最难学习的一部分。阅读时,也不能完全理解其意思。教师可以将古诗的学习与习作训练联系起来,在解读完古诗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的文体进行改变,将古诗中的道理与观点用来丰富自己作文的内容。这不仅是对古诗的有效利用,更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深度加深,也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不困难的前提之下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古诗的时候,其核心就是讲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一个道理。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习作练习时,将这首古诗的文体变为现代文,用白话文的方式对古诗内容进行重新描述。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与古诗内容相关的题目,比如说“节约”“珍惜”等等,使学生可以在阅读学习之时对阅读内容加以利用,加深印象,提高知识的应用性能。

【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离不开写作教学,写作教学也依赖于阅读教学,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对小学语文中如何利用阅读教学对学一进行习作训练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以此来引起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视,切实加强语文学科特性的打造,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 11-27 争吵四年级学生大全(16篇)
    学会欣赏和分析优秀作文,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接下来是一些提高作文质量的实用方法和技巧,供大家参考。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我到一个不知名的瀑泉看彩虹。
  • 11-27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教案(优秀22篇)
    教学工作计划鼓励教师自主创新和探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请大家参考以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0页、1
  • 11-27 学生迎接元旦演讲稿(通用16篇)
    学生演讲稿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写一篇好的学生演讲稿都需要一些技巧和经验,下面就是一些范文供大
  • 11-27 校园团拜会主持词(精选17篇)
    值此隆重时刻,我作为主持人,将带领大家共同度过一个难忘的时光。接下来是一些备受好评的主持人的实际表现,让我们一起欣赏并从中受益。(女)伟峰的兄弟姐妹及家属们。(
  • 11-27 五一假期的小(热门24篇)
    写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是为了得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我苦苦期盼的“五一”终于来了,我
  • 11-27 医院设备安全隐患排查自查报告(专业19篇)
    在写自查报告之前,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和深入分析。在下面,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自查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安全文件精神
  • 11-27 参观博物馆有感心得(实用18篇)
    年终总结时,写下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心得体会,对未来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走进这些心得体会范文,你会发现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和感悟,或许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思路。
  • 11-27 灾后恢复重建自查报告(优质18篇)
    自查报告是一种自我审视和评估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发掘潜力、提升能力,并为未来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以下是一些写自查报告时容易犯的错误和改进方法,希望可以帮
  • 11-27 社区网格员年度总结(通用21篇)
    时间过得真快,一年又要结束了,是时候对这一年的学习和工作进行总结了。现在,请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年度总结范文,看看别人是如何总结自己过去一年的成长和经验的。
  • 11-27 入党申请人谈话记录入党申请人谈话记录(通用15篇)
    入党申请谈话是申请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步,也是一次机会,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党的历史、理论和组织。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入党申请谈话案例,希望能给申请人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