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论文篇一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构建满足当代社会设计类人才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转型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原理的基础上,设置以实践为特色的核心课程,加强基础课程群的建设,而且还应对课程体系的运作予以保障,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设计类;课程群;体系构建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培养有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的综合应用型复合人才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心理素养、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四部分组成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全方位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实践,提高现代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既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又进一步要求高等教育需以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思维去面对互联网时代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急剧变化,从而培养大学生敢于创新、积极主动应对变化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要转化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教学实践,必须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实际情况,以设计类专业群为例,笔者根据以下要求对设计类专业群构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科学界定人才培养规格
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广西“14+10”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行业、用人单位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深刻把握专业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界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要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应具备适应的行业部门、岗位群的基本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培养规格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同结构明确给出具体的培养要求。
2合理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大类学科基础课程群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突出精准性、可行性和系统性。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基础优化、融会贯通、突出应用的课程体系。适当减少学科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性的课程比例,提高应用性、创新性课程比例;优化教学内容,使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有效地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既要遵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又要结合高校各个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还要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安排的成功经验。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把培养理论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转变。经调研发现,我国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面向少部分有良好的创业意识及潜能的大学生而开设的,而面向所有大学生所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是大势所趋。在方向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社会、行业发展实际和学生就业或创业需求。原则设立2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分方向培养。分方向培养的时间要根据专业实际,合理安排,以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上学期为宜。进一步推动设计大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一个设计类学科基础课程群平台。将“相同的技术基础”或“相近的学科基础”相关的课程整合,构建相应的课程群;将相同的或相似的实验设备,整合成统一的实验平台。
3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在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根据广西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和渠道,构建和完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第一,整体规划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校内与校外培养、毕业实习与社会专业技能实践,结合企事业单位工作实际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需求,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窗口,重点加强各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理论性学习和应用能力训练的环境;第二,根据设计类专业的特点与性质,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把设计技能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第三,增加设计技能实习实训、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时间,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四是合理安排学生课余的创新创业活动,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竞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企事业单位设计项目实践和创业实践。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可以开设创新指导课程和开放实验,大力推进创新训练项目,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4坚持传承创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服务面向,模块化、小型化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递阶式就业创业面向模块、考证模块和深造模块等。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使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适应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增强专业竞争力。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响应“3+1”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基础培养与就业创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是产学研融合一体、教学做合一的综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3”是指前三学以校内教学为主,学习专业基础知识,采用“学以致用”的原则开展课堂教学;“1”是指最后一年把学生送到企业一线进行实习或自主开展创业活动,使学生得到行业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以专业技能为主的创新创业能力。
5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为落实和推动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高校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设置一定比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识必修课程可以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创新创业类通识必修课可开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主体课程,而选修课可设置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际关系学、商业法律等课程供学生选择。必修课、选修课相辅相成,可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此外,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合理分析讲解各种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让学生从案例传达的经验中有效掌握成功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创新技能,使学生在开展创新训练和创业实践时少走弯路。
6注重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6.1双师型教学团队能力培养
基于设计行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倡导以设计技术作为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创业知识完善和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整体竞争力。为帮助青年教师尽早过教学关,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相应措施如下:(1)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2)对教师的思想状况、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水平、为人师表等各方面的素质进行全面指导与考核,开展“心目中的'好老师”评比活动。(3)要求青年教师参与各教学环节工作,包括听课、讲授理论课、指导课程设计、实验及课内外教学活动、批改作业、答疑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4)开展“一师一课”工程,全面提升整体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一个显著提高。(5)鼓励教师参加教改课题和课程研讨,编写创新创业教材。(6)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院的教学竞赛。(7)鼓励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院内外创新创业项目。(8)激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鼓励老师带领学生自主创业,做到真正懂创业、会创业,再来教创业。
6.2教学团队建设保障
合理落实制度、政策、资金和物质等保障措施,可使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得到长期的发展,教学团队更有激情和活力,运行机制更健全,管理更顺畅,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从而实现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1)制度保障:根据国家、企事业单位及行业对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校的办学基础、目标定位,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将教学团队建设摆在显著、重要的地位,制定并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和激励制度,为团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教学团队管理方面,建立所在单位总管、团队负责人主管、骨干教师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分工明确、高效实施、有机协调的团队建设管理模式;制定教学团队建设整体规划和相关管理实施制度,以团队负责人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主力军,以青年教师为储备军,理清团队的发展方向,树立共同奋斗的远景目标。(2)政策保障:在高校管理层面,出台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及企事业单位进修学习与实践,并在岗位聘任上向建设团队成员倾斜,有助于更多的团队成员成为教学骨干和创新创业导师,推动团队的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3)资金保障:教学团队的建设将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使用项目建设经费,专款专用。高校有关部门应根据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合理安排专项配套经费支持团队建设。(4)物质保障:高校应积极改善教学团队的教学及团队建设的设备设施,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条件,为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创新创业实践环境。
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论文篇二
摘要:
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本文首先明确了档案学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在简要介绍了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后从档案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创业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对我国高校的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提出了适合创业教育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论文篇三
中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的基础,文中提出做好实验室资源配置,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保障;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中医实验课程体系是中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优化实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是中医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举。
实验教学是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虽然中医实验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是与中医理论教学和现代医学的实验教学相比仍然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其实验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1)中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相适应;(2)中医实验教学观念落后,不少师生把实验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属;(3)中医实验室规模较小,管理体制不科学,大多数实验室依附于所在教研室,各学科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致使实验内容重复;(4)实验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创新能力较差,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近年来,中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中医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且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一体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及其质量评价标准,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为适应高校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为解决中医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1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1。1优化资源配置,改革中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
我校中医系成立于,建系来,坚持继承创新,强化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注重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培养体系,侧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现代中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建系之初,由于尚未设置中医学专业实验室,部分实验课程只能借用西医学科的实验室开展,存在着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医特色仪器较少,实验课程由教研室独立负责及实验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为了中医学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于成立了中医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针灸推拿学实验室、外科骨伤学实验室、中药方剂学实验室、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中医综合实验室5个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的中医本科教学实验室,并且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强化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落实本科实验教学任务,其中在实验室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在实验室管理上由“大一统”代替“小而全”,实现对实验室用房的集中调配,控制各学科实验室的盲目扩张,对仪器设备实现统管共用,对实验技术人员统一培训和对各科目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明显提高了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效率和效益。(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依据实验内容的类同性、仪器的通用性、手段的相关性,构建优化的实验教学模块,建立跨学科、跨方向的综合性中医基础与临床课实验室。比如设置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统筹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和中医儿科学等实验、实训课程,按学科功能进行调整、归并和重组,实现仪器设备资源优化利用。(3)教研并重,建立本科教学和研究生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为此在本次实验室改革中,我们成立了中医综合实验室,满足本科动物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和部分研究生科研实验的需要,设立专门实验场地,使其成为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步提高。
1。2构建多层次、模块化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中医学实验室健康、良好的运行,还需要构建中医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实验课程结构,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建立多层次、模块化的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此我们构建以专业课程群组为主体,以手法操作、基础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为内涵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第一层次为手法技能操作课,该层次实验针对《针灸学》《推拿学》《刺法学》《骨伤学》等科目,这些科目主要以手法技能实训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规范的手法基本技能和临床操作思维。第二层次为基础性实验,该层次实验针对《实验针灸学》《实验中医学》《温病学》和《方剂学》等科目,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基础性实验,属于指导性实验,该层次实验主要在一些中医基础科目中设置,在于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深化。第三层次是研究型实验,主要针对本科创新工程、“挑战杯”项目等设置的实验,该类实验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开展相关科研实验活动,重在科研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1。3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一直处于从属和次要地位,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缺乏中医特色,实验教学方法落后,实验教学信息化程度不足,因此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我系在实验教学培养模式上,依托综合性大学专业和学科资源优势,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和完善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学生自我构建、实践能力锻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我系积极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精品课程、网上优质示范课程、网络课程及专题站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以来先后建立了中医四诊专题站、《推拿学》网上优质示范课程,《中医骨伤科学》网络课程等16个网络开放平台,为学生中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医临床技能的实训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库。通过虚拟的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开设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并根据自身学习计划,进行网上预约和选择实验教学项目;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实验设备介绍、实验操作流程教学视频、实验课程考核标准及试题库等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空间由实验室延伸到宿舍,由上课时间延伸到业余时间,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消化和提升,更大限度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创新性。
2中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未来突破口
2。1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建立国际化标准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国际化、信息化和学科交叉渗透的大背景下,中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转变教育理念,切实引入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医专业特色,深化中医学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通过更新教学观念,从教育思想上建立起“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观,在实验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从课程的源头进行总体设计,深化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革。目前由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普遍,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未来的实验教学将以专业课程群的交叉实验为基础,并有机整合成若干模块式实验课程,发挥同类实验技术和相近实验方法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2。2建立规范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要实现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有机结合
建立全新的比较完善的中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系,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探索和实践规范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式,通过将功能性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弊端,因此作为一个教学体系要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验教学和其它实践性教学的关系,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和统一。目前国家和各省市都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组建了很多本科学生创新团队,这些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和开展相关实验,取的很多满意的成果,其中很多课题的来源是与所学课程密切相关,是学生从课程学习中延伸出新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更提高了本科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未来中医学专业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积极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系,在推进中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实现有机结合,做到医学教育和科研素养共同培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大研究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
构建多层次、模块化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核心内容。虽然近年来本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本科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已形成广泛共识,但由于中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其实验教学体系起步较晚,在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建设、课程运行体系建设和考核机制方面与西医现有实验教学体系仍存在差距,这需要我们中医专业的师生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将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逐渐丰富和完善,为社会输送更多地创新型人才。
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论文篇四
构建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要求融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这里的“融”字应该理解为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4]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就是把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知识、技能、实践教育的四个层面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到传统的课程体系四大模块当中。
2.2.1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层面融入公共基础课
传统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中除了体育和计算机基础课外,其余科目都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比例分别是80%、20%。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层面教育教育融入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60%、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占20%、实践占20%,培养目标也发生变化,除上述传统目标外,增加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培养目标。以我院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为例,授课教师带领学生选取创业项目,共同进行社会调研、共同制定企业策划书,并在虚拟网商实验室进行可行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树立创业信心,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2.2.2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层面融入专业基础课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分别为60%、40%。融入创新创业知识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40%、创新创业知识占20%、实践占40%。以我院开设“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为例,授课教师设置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篇,在学期见习中带动学生有目标地去调研实习酒店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优点,分析存在问题,初步提出创新性建议,见习结束后,汇总学生建议,进行分析验证。
2.2.3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层面融入专业技能课
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分别为40%、60%。融入创新创业技能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30%、创新创业技术培养占20%、实践占50%,培养目标为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课教学中,授课教师不仅介绍现有酒店前厅设计构成要素让学生了解,还从创新创业角度出发让学生设计前厅环境,教学生运用软件绘出图纸,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技能;“餐饮服务与管理”课中关于中餐摆台的教学内容,老师和同学共同设计主题,设计餐桌、桌布、餐巾餐花样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摆台比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
2.2.4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层面融入拓展训练课
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拓展训练理论知识占20%比例、实践占80%比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课占10%、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占20%、实践占70%,培养目标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以我院开设“会展服务与接待”课为例,我院教师组建礼仪接待队,利用课余或者假期进行训练,学院或淮北市召开大型会议,教师带领学生从会议接待、会场的布置到会议服务等全程参与;会议接待结束后,师生一起总结接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大三学生主要安排顶岗实习、撰写论文。在学生去实习岗位前,系部会请校企合作的企业家和一线管理人员进校园,为学生做动员。指导教师召开学生会议明确实习目标,把主题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资料,分析实习酒店存在问题,发掘市场商机,并最终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上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习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后可把这些创新的思想、理念通过创新实践呈现出来。
3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刚起步,处于摸索、试点阶段,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一方面,需要高校领导从思想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制定出政策和物质的支持和保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觉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断学习积累创新创业教育知识,训练创新创业教育技能,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体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3]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6.
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论文篇五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杠杆,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如何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客观的认识和把握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趋势,积极寻求未来社会变化的高度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策略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的意义
首先,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学校整体实力的反应。如果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从总体上能较完整和有特色地反应该专业或学校主体就业领域所需人才应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及素质要求,那么,其毕业生的质量就高,竞争能力就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适应性就强。这就是说,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受欢迎的程度,取决于该专业或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
其二,促进个体不断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促使学生不断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提供给学生一套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犹如大学针对社会的不同需要,向不同学科、专业及层次的学生提供的具有不同营养的“菜谱”,每一位学生可以据此选择喜欢的菜单并品尝其“美味佳肴”,以“吸取”自己需要的适合实现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其获得不断地成长与发展。
其三,以往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诸多弊端,已经不合时宜。比如:对科学技术发展缺乏深入分析,致使课程内容陈旧;对社会经济需求了解不够,造成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对课程体系内容要素缺乏深入认识,造成课程内容重复;对课程总体结构缺乏系统研究,致使课程门数增多,以理论为中心构建课程实施模式,相对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等等。
二、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的原则
一是拓宽知识基础。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必须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拓宽专业口径,着眼于培养人才的发展后劲,致力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专家指出,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有关基本素质、基本能力的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自己的空间和条件,有利于培养多规格、多层次、有特色地复合型人才,充分满足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
二是前沿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注重吸收最新科技成果,保持学科的前沿性,只有使教师和学生时刻站立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才能跟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视野的人才,才能孕育出原创性科技成果。
三是完整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应保证基本原理、原则和知识在逻辑上的内在完整性。有的教学内容只讲静态的、分散的具体知识,缺乏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发展趋势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这样,学生既无法掌握各门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无法达到创新性发展的'高度。
四是实践性原则。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是一个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使理论教学中一个一个独立的知识单元在实践过程中“串联”起来,达到对专业知识的整体的把握。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性原则也能够使人才较早地对“创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人才的创新素养的积累。
五是个性化。个性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重学校个性,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充分利用各学校的现有资源和办学传统,打破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现状,进行“特色”教育,以达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另一方面是注重人才个性,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既要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能够为各类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