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作中遇到困难报告篇一
在时代的大环境下,面对机遇与挑战,应努力打造自己一支具有文化素质、具有实干精神、具有奉献意识、具有创新能力的队伍。强化思想政治建设、作风纪律建设、综合能力及理论素质建设都是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完善激励与约束制度,同样可以促进队伍发展建设,燃起队伍发展的热情与动力。(一)思想政治建设。队伍建设首要内容是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思想品德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品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管对个人还是对集体都是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在干部职工队伍中积极树立自强不息,热爱社会的良好价值观,推行“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烟草行业共同价值观,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二)作风纪律建设。工作作风是贯穿于人们工作过程中的一贯风格。好的工作作风,是优化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必须重视作风纪律、行为规范的建设,为企业树立好形象。倡导优秀的工作作风,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品质,勤奋好学,认真谦虚,讲究效率,遵守纪律,尊重领导,团结群众,作风正派,脚踏实地。
(三)激励与约束制度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把工作质量、量化指标、日常管理全部纳入考核范畴,坚持对考核结果实行激励,考核结果与干部奖惩挂钩,并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企业内营造进、位、赶、超的良好氛围。切实疏通各个类别岗位的成长通道,重点抓好职称和考核晋级工作,强化员工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效率意识,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四)综合能力及理论素质建设。
1、理论素质。理论水平代表着智商,有着聪明头脑、懂科学、明道理、识大体能更好地完成工作。行业内的专卖营销理论与技能知识对指导具体工作开展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素质,锻造强大的队伍是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智力支撑。
2、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交流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好的综合能力,能灵敏地发现问题,妥善地处理问题。面对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如何处理实际问题,如何解决矛盾,树立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考验着干部员工的综合能力。
工作中遇到困难报告篇二
最近,笔者参加了由赤壁市财政局举办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培训,但发现其中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却涉及甚少,而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较企业来说相对简单,涉及环节较少,内控度认识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务收支无法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如何通过建立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促进作用,达到防止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财经纪律的目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内部控制规范适用范围虽然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内,但主要在企业单位实行,却没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度详细解释,而且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4、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5、内部控制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和对策
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控制方法,来达到内部控制目标。
(一)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按照科学、精简、搞笑的原则,各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能目标,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二)授权批准与集体决策制度相结合。有关事项在业务发生前必须经过书面授权批准,明确责任,单位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责,对于越权行为要有一定的惩罚制度。同时,授权批准要与集体决策相结合。内控制度要求,每一种权利都要接受纵向制约(即单位内部上下级之间),同时也要受到横向制约(即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之间)。
(三)财产保护制度。要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核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务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防止财产流失、浪费。
(四)预算控制制度。提高预算控制管理水平,一要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制度,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二是完善预算控制制度,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建立预算执行情况预警机制,科学选择预警指标,合理确定预警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五)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六)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要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单位内部各个责任部门和干部职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来实现对区在工作过程中行为的约束和引导。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七)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要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职能部门的特点,设计出一套符合本单位实际,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促进自身的管理发展。
工作中遇到困难报告篇三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单位组织为保证业务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保证单位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确保单位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1月1日,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最新修订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同日实施,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内部控制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1.规避单位公共道德风险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资金大多为纳税人的收入,作为广大社会公众资金使用的受托者,一旦缺乏控制,履行受托责任的自觉性就会失去约束,进而产生腐败。随着公民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纳税人对财政预算披露程度和内容的要求愈发严格,如何规避和控制这些风险,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审计。
2.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证。内部控制是动态的、持续的,也是不平衡的,受时间、地点、政策、具体执行人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仅靠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自主执行是不够的,常常会因为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串通作弊或不作为而失效,因此还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不断进行评估,即对内部控制设计、运行及修整活动进行评价。这就要求不断改善内部控制活动,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监督其充分、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3.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资金的安全运行,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障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加强内部控制可以确保单位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提升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内部控制减少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质量,并为测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审计又对内部控制起到再控制的作用,有利于内部控制执行与运行的有效性,并合理保证内部控制不断趋于完善。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控制措施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既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层面,又涉及业务和事项环节,也涉及下属部门或分支机构层面,覆盖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内部控制建设不是单纯的制度设计,而是要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非常健全,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流于形式、事故频发。而内部控制审计更强调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2、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由于内部控制是为了推进经济实体的有效运营,而内部审计则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在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系统由经济实体经营管理部门指定并在实施执行中评价和改进,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如何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审计任务制定灵活适用的审计方案,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内部审计的角色由监督者逐步转变为控制者
将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仅是一个检查系统。内部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确认和建议”,而不再是以往的“监督和复核”。他们通过咨询活动,为管理当局提供专业服务,为风险管理出谋划策,降低风险,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有关数据和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而在实质上促进财务报告内容的确定性和质量的提高。
(3)风险意识的提高、风险管理的加强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风险是单位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在一定的经费保障下履行国家赋予的公共管理职能。这个目标既强调了全面履行好公共管理职能,又确定了有限的行政经费保障,要履行好职能就必须用好经费,用好了经费也就保证了职能的落实。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识别影响单位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因素,评估风险进而管理风险。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对单位经济运行和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风险化解。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持续监督和定期评估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及时识别和认定内部控制风险,从而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促进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高。
(4)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整个内控体系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济业务发生部门严格按照内部设计的程序、相互牵制的制度开展业务活动,建立起第一道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的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严格按照控制步骤流程办理。第二个层次,经济业务最终的流向都是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去,因此财务部门就要在事后建立起第二道监控防线。要对原始的数据、凭证、票据进行日常性、规范化的检查稽核,要及时把监督的过程和信息反馈给财务负责人。第三个层次,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起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通过内部控制测试来发现管理流程中的不足和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内控体系建设趋于完善。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内部控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率。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内部控制审计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设计一套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使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失去了根本性指导。部分单位虽然能够制定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内控制度涉及的范围缺乏全面性,未能包含所有人员和业务环节,更多的是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制定、会计核算管理制定、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对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和监督等问题缺乏全面性和深层次的思考,内控发挥不出应有效果。笔者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时发现有的单位甚至设置违规的内控制度,对单位的有的业务事项实行内部科室或个人承包制,对承包事项的财务缺乏监管,致使承包事项的财务没有真实和完整地反映,其分配的不公引起单位干部职工的不满。
(二)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大多属财务部门内设,没有独立性,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内部控制管理。有些单位虽然具备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门的审计人员,但不能对内部会计管理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及履行有效性做出客观公平的评价。
(三)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落后
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仍采取事后审计,工作方法单一且落后。这样没有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审。不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就不会及时发现单位业务发生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无法把行政风险降到最低。而且随着行政单位对计算机信息化等高科技的引入,管理方法的创新,审计内容也相应扩展,工作内容大幅增加,因此,如果审计手段仍停留在原始阶段,依靠业务素质不完善的内审人员手工操作,那么内审工作的科学性及权威性便很难得到切实保障。
(四)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结构单一导致审计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服务和规范单位的经济行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必然参与到单位的各类经济行为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多元化,不仅要懂得财务和审计知识,而且还要精通各项相关业务。内控审计人员的素质成为开展高层次审计监督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一直存在着一种“审计即是审账”的思想,大多数的内控审计人员都是财务出身,知识面比较单一,缺乏经营、管理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审计内容方面,一般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检查财务数据是否合理合法上,认为这就是内控审计,他们的审计对象主要集中在账证、账表、账账是否相符,忽略了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的控制,片面理解了内控制度审计的内涵,使得内控审计仅从凭证和账面找问题,难以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四、内部控制审计手段与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措施
(一)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搞好系统内部审计的基本保证。在对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实施改革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都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各行业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行业主管部门都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势必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强调与其它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特别要求的是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设,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定期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曝光;二是加强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合作,形成有力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的权威性的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单位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发生;三是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外部监督者,应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加强财政监督,强化绩效理念,规范收入分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全面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单位的依法理财积极性,以及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自觉性。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标准化管理
一是在审计目标上,坚持查找内部控制缺陷和优化内部控制相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审查评价既要揭示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缺陷和漏洞,更要持续不懈地促进内部控制的优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履职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在审计方式上,实现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结合,审计重心前移,实施全过程跟踪、“同步”控制和突出“环节”控制,不但关注控制过程,还重点控制结果,达到降低风险成本,突出增值目标;三是在审计形式上,坚持整合审计和单一审计相结合.既可以采取全面内部控制或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的形式,也可根据“整合审计”理念,将内部控制审计与和业务审计、信息技术审计、财务审计有机整合起来;四是在审计内容上,坚持全面内部控制审计与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审查评价;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政策贯彻落实、业务管理、财务收支、信息安全等内部控制进行专项审计。
(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
一是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举办审计项目现场观摩会、评比会等形式,使内审人员掌握更多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二是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证以客观、公正态度参与审计项目检查,敢于坚持原则,善于协调好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赢得被审计对象的信任和尊重;三是完善内审人员业绩考评办法,要充分引入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奖罚并重,择优上岗,把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取得的绩效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创造平等竞争机会,激发内审人员积极性,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统一。同时对审计监督应作为而不作为、作为不到位、作为效率低下,应追究相关内审人员责任,有效地保证内审工作质量。
(五)健全内控审计管理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建设,在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单位面临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随时关注现有流程中的控制措施是否全面涵盖了风险,这些控制措施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形成了充分的控制证据,控制措施是否在相关规章制度中予以体现。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控制度。不断的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使审计工作具有权威性,避免使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一纸空谈。
工作中遇到困难报告篇四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当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混乱、会计核算不实、监督不力等现实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对于完善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具有之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适合单位自身实际情况,用于激励、约束员工行为的内控制度。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有利于加强单位廉政建设,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内部控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建设的“防火墙”,可以确保单位各项活动有章可循,促进单位人员廉洁从政,有利于从源头上和制度上治理腐败行为;有利于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同时通过内部控制采取各种管理和监督手段,能够有效保证单位财产物资的不丢失和不损坏;有利于实现政府对单位的宏观管理和控制,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效率,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可以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实现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控制,同时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强化对单位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和考核,确保单位内部各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受传统管理方式影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对单位健全内控体系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一方面,部分单位领导不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对内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制度的设计仅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未能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成为应付检查的装饰品,未能发挥其真正的效用;另一方面,一些单位误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等同于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的执行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于是将财务部门当成“钱袋子”,会计人员则成为“付款员”,内部控制的执行存在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脱节的现象,无法达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内部控制也就缺乏有效性。
2.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迄今为止,很少有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设计一套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使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失去了根本性指导,同时也引发了单位内控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但由于不同单位具有不同的业务特点,导致其针对性和适用性相对较弱;缺乏详尽的内部控制细则,使得单位岗位职责不明确,特别是会计岗位设置不够严谨,工作程序缺乏规范性,业务流程不清晰,使会计处理事项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部分单位虽然能够制定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内控制度涉及的范围缺乏全面性,未能包含所有人员和业务环节,更多的是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制定、会计核算管理制定、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对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和监督等问题缺乏全面性和深层次的思考,内控发挥不出应有效果,造成不良后果。
3.会计基础薄弱,预算控制缺乏力度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改革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会计基础薄弱和预算控制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在会计基础方面,一是缺乏成本核算要求,会计核算不规范,不重视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财务处理不规范,例如对于应纳入单位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并未体现在单位账目上;二是原始凭证问题,部分单位存在会计原始凭证失真现象,原始凭证填写不规范,或是违规编制虚假的自制的原始凭证,既影响到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又造成了国家资产的流失和财政收入的减少;三是财会人员素质问题,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单位财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单位财会人员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培训,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影响财会数据准确性。在预算控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单位的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预算编制未能细化到具体项目,且预算编制更多的是基于上年的收支情况和当年的财政状况来核定,科学性不强,或是预算涵盖范围有限,预算刚性偏弱,缺乏预见性,从而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4.内外部监督控制力度不够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是虽然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但却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在审计内容上,对指定效率的评价涉及不多,且部分单位存在“一言堂”现象,领导集权严重,内部审计人员不能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没有如实、公正地编写审计报告,内审机构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监管作用。在外部监督方面,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大多侧重检查单位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合法,对单位是否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未进行实质性检查,外部监督缺乏力度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
1.强化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单位人员的意识和行为,其中更为关键点是单位领导者的内控意识。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在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应起带头作用,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其次,加强对单位全体员工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全体员工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同时明确各个岗位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职责,增强他们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意识;再次,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单位文化,使整个单位沉浸在良好的内控氛围中,有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2.健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目前我国并未出台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单位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在明确各级权责关系的基础上,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应从管理模式、内部核算体系、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等四方面着手,除主要制度外,还应建立授权审批制度、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和预算控制制度等,且各职能部门都应参与到控制活动中。具体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规范职能职责划分,避免一人多岗现象,注意分离不相容岗位,如采购与财产保管分离,会计与出纳分离等;规范预算、资金和费用支出等的管理,确定单位内控的重点和目标,确定合理的报销审批程序,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防止舞弊事件发生,对重大事项则应按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责任到位,权责对等,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
3.增强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强化预算控制力度
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薄弱问题:首先,需要从单位出发,制定一套适合的会计制定,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的处理程序,建立严格的会计控制系统,确保会计目标的实现;其次,认真抓好会计基础规范工作,规划日常会计业务,对账簿和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从实际出发,并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等措施,确保单位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严格资产管理制度,杜绝浪费、贪污和挪用等腐败行为的发生,实现单位财产、物资管理的科学化;再次,提高单位财会人员素质,定期对单位财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以应对当前单位不断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在预算控制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考核等环节的`管理,制定合理的预算指标体系,着重抓好专项资金的预算和管理,分类制定业务支出定额,对于超出预算的开支应及时查明原因,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度,并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从而加强单位预算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4.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外部监督机制
强化内部会计审计,加强外部政府监督,利用内外合力,确保内部控制的全面规范有效执行。行政事业单位首先应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确保内部审计人员能独立行使职权,加大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其对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客观、公正的审核和稽查,确保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定期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做出评价,在保证内部控制贯彻实施的同时,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提供参考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完善相关的外部监督机制,通过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外部监督检查,通过外部中介结构来评价单位内控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政府和外部机构的监督作用。
总之,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体系。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监督管理作用,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工作中遇到困难报告篇五
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最新修订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同日实施,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内部控制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1.规避单位公共道德风险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资金大多为纳税人的收入,作为广大社会公众资金使用的受托者,一旦缺乏控制,履行受托责任的自觉性就会失去约束,进而产生腐败。随着公民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纳税人对财政预算披露程度和内容的要求愈发严格,如何规避和控制这些风险,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审计。
2.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证。内部控制是动态的、持续的,也是不平衡的,受时间、地点、政策、具体执行人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仅靠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自主执行是不够的,常常会因为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串通作弊或不作为而失效,因此还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不断进行评估,即对内部控制设计、运行及修整活动进行评价。这就要求不断改善内部控制活动,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监督其充分、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3.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资金的安全运行,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障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加强内部控制可以确保单位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提升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内部控制减少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质量,并为测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审计又对内部控制起到再控制的作用,有利于内部控制执行与运行的有效性,并合理保证内部控制不断趋于完善。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控制措施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既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层面,又涉及业务和事项环节,也涉及下属部门或分支机构层面,覆盖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内部控制建设不是单纯的制度设计,而是要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非常健全,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流于形式、事故频发。而内部控制审计更强调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2、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由于内部控制是为了推进经济实体的有效运营,而内部审计则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在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系统由经济实体经营管理部门指定并在实施执行中评价和改进,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如何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审计任务制定灵活适用的审计方案,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内部审计的角色由监督者逐步转变为控制者
将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仅是一个检查系统。内部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确认和建议”,而不再是以往的“监督和复核”。他们通过咨询活动,为管理当局提供专业服务,为风险管理出谋划策,降低风险,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有关数据和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而在实质上促进财务报告内容的确定性和质量的提高。
(3)风险意识的提高、风险管理的加强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风险是单位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在一定的经费保障下履行国家赋予的公共管理职能。这个目标既强调了全面履行好公共管理职能,又确定了有限的行政经费保障,要履行好职能就必须用好经费,用好了经费也就保证了职能的落实。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识别影响单位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因素,评估风险进而管理风险。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对单位经济运行和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风险化解。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持续监督和定期评估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及时识别和认定内部控制风险,从而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促进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高。
(4)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整个内控体系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济业务发生部门严格按照内部设计的程序、相互牵制的制度开展业务活动,建立起第一道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的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严格按照控制步骤流程办理。第二个层次,经济业务最终的流向都是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去,因此财务部门就要在事后建立起第二道监控防线。要对原始的数据、凭证、票据进行日常性、规范化的检查稽核,要及时把监督的过程和信息反馈给财务负责人。第三个层次,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起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通过内部控制测试来发现管理流程中的不足和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内控体系建设趋于完善。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内部控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率。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内部控制审计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设计一套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使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失去了根本性指导。部分单位虽然能够制定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内控制度涉及的范围缺乏全面性,未能包含所有人员和业务环节,更多的是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制定、会计核算管理制定、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对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和监督等问题缺乏全面性和深层次的思考,内控发挥不出应有效果。笔者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时发现有的单位甚至设置违规的内控制度,对单位的有的业务事项实行内部科室或个人承包制,对承包事项的财务缺乏监管,致使承包事项的财务没有真实和完整地反映,其分配的不公引起单位干部职工的不满。
(二)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大多属财务部门内设,没有独立性,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内部控制管理。有些单位虽然具备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门的审计人员,但不能对内部会计管理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及履行有效性做出客观公平的评价。
(三)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落后
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仍采取事后审计,工作方法单一且落后。这样没有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审。不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就不会及时发现单位业务发生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无法把行政风险降到最低。而且随着行政单位对计算机信息化等高科技的引入,管理方法的创新,审计内容也相应扩展,工作内容大幅增加,因此,如果审计手段仍停留在原始阶段,依靠业务素质不完善的内审人员手工操作,那么内审工作的科学性及权威性便很难得到切实保障。
(四)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结构单一导致审计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服务和规范单位的经济行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必然参与到单位的各类经济行为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多元化,不仅要懂得财务和审计知识,而且还要精通各项相关业务。内控审计人员的素质成为开展高层次审计监督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一直存在着一种“审计即是审账”的思想,大多数的内控审计人员都是财务出身,知识面比较单一,缺乏经营、管理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审计内容方面,一般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检查财务数据是否合理合法上,认为这就是内控审计,他们的审计对象主要集中在账证、账表、账账是否相符,忽略了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的控制,片面理解了内控制度审计的内涵,使得内控审计仅从凭证和账面找问题,难以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四、内部控制审计手段与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措施
(一)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搞好系统内部审计的基本保证。在对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实施改革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都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各行业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行业主管部门都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势必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强调与其它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特别要求的是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设,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定期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曝光;二是加强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合作,形成有力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的权威性的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单位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发生;三是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外部监督者,应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加强财政监督,强化绩效理念,规范收入分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全面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单位的依法理财积极性,以及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自觉性。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标准化管理
一是在审计目标上,坚持查找内部控制缺陷和优化内部控制相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审查评价既要揭示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缺陷和漏洞,更要持续不懈地促进内部控制的优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履职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在审计方式上,实现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结合,审计重心前移,实施全过程跟踪、“同步”控制和突出“环节”控制,不但关注控制过程,还重点控制结果,达到降低风险成本,突出增值目标;三是在审计形式上,坚持整合审计和单一审计相结合.既可以采取全面内部控制或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的形式,也可根据“整合审计”理念,将内部控制审计与和业务审计、信息技术审计、财务审计有机整合起来;四是在审计内容上,坚持全面内部控制审计与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审查评价;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政策贯彻落实、业务管理、财务收支、信息安全等内部控制进行专项审计。
(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
一是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举办审计项目现场观摩会、评比会等形式,使内审人员掌握更多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二是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证以客观、公正态度参与审计项目检查,敢于坚持原则,善于协调好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赢得被审计对象的信任和尊重;三是完善内审人员业绩考评办法,要充分引入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奖罚并重,择优上岗,把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取得的绩效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创造平等竞争机会,激发内审人员积极性,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统一。同时对审计监督应作为而不作为、作为不到位、作为效率低下,应追究相关内审人员责任,有效地保证内审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