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庄子读后感(热门16篇)

庄子读后感(热门16篇)

时间:2023-11-02 23:23:52 作者:MJ笔神庄子读后感(热门16篇)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借鉴。

《庄子》读后感

他住在穷乡陋巷,斜阳草树之中,享乐天年,布衣芒鞋,鼓盆而歌。倘若用笔勾勒庄子,应当用近乎白描的悠闲飘渺的线条画他的衣纹,用灵动疏放的墨色写他的鬓发,他厌恶乱耳的五音,迷目的五色而钟情于自然的高山流水风吟虫唧。他啸傲山林,怜花惜草,他淡泊名利,息交以绝游,知道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不如鱼之相忘于江湖。知道繁华落尽必为凋零,故自然而生,自然而死,无欲无求。他的精神高高地飞翔在污浊不堪的泥沼之上,那是何等博大而辉煌的垂天之翅,他驱散着人类贪欲,残暴和自大的阴霾。庄子的思想是那样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民族,那些闪着智慧之光的文字,悠然而至,带来林林总总自然的生命与言说,欢焉而去,留下了深邃广博的宇宙苍穹,以及,美和自由的人生。

自然之美,正是美在率真和纯朴,毫无雕饰,灵动清晰,刻意雕琢可能美丽,但已失之于生动。人也应该如此。《庄子》中关于东施效颦的寓言,最能代表他的观点。西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都惹人迷醉。即便略施淡妆,衣饰朴素,也无法遮掩她的天生丽质。有个长得很丑的人叫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娇柔无限,十分惹人怜爱。当她从乡间走过,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东施看见西施姑娘这个样子很好看,就模仿着西施的样子,也手捂胸口,双眉皱起从乡间走过,可是村里人看到她这样子,都吓得紧紧地关上门不出来,或是远远的走开了。这丑女人只知道人家皱得好看,却不知道人家皱眉为什么好看,西施丽质天成,哪怕陷于疾痛之中,也自有一番风韵,动人心弦。那丑女人本已很丑,再以愁苦的样子,可谓丑上加丑了。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以为庄子借此嘲笑东施的丑陋和不自量力。其实,庄子讲这个故事,不是嘲笑东施的面貌形体,事实上他也并不在意人的外在形体,在他的著作中,对于丑得奇形怪状但心灵淡泊飘逸的人,庄子都是大加赞美的,他在意的是你是否是个自然的真人,一个诚实本色、率性、纯洁的人,一个卸掉众多虚伪面具的人。

我们都经过孩提时代,那时候饿了就哭,吃饱了就不闹,没有贪求的欲望。爱父母,亲同伴,恶坏人,全出自内心的情感而非虚饰和矫情,面对五彩的的世界,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只因好奇而非功名利禄之心。所有一切,皆自本性,快乐与悲伤、喜爱与厌恶毫无半点虚假。可是,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却学会了各种各样的虚伪。痛苦的时候不敢放声大哭,拼命地挤着笑脸面对世人,开心的时候不敢开怀大笑,偏偏板起脸像是没有发生任何事。我们一面真实的感受生活给予的苦难和幸福,一面虚伪地掩盖面容上的喜怒哀乐,慢慢地,我们学会硬起心肠,不动声色。我们失落了自己的本真,同时也失去了无所挂碍的自然的快乐。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一切最美好的都是最真挚的,只有能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才是精神的伟人,也才是永远快乐的人。相对于宇宙来说,人生何其短暂,为什么要逼自己背负各种各样的理想,使自己的心被奴役?假如世外有一双慧眼俯视红尘之间的财貌名利之争。看见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绞尽脑汁,刻意苛求,不再保持率真与纯朴,那它该如何悲悯人的愚昧啊!世事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绝非人力可以全然改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人力之外的声音,强人强己都不如顺其自然,这样才能是一个合乎自然之道的人,才能是一个“美”的人。

看见拈花微笑的佛祖和迦叶了吗?见到鼓盆而歌的庄子吗?见到发现了“一切美的相同性”的苏格拉底吗?背离了自然的本性,才是让人越来越不快乐的根源啊!

庄子读后感

人生在世,光怪陆离的东西实在太多,纷杂繁多的诱惑也实在太多,如何摆脱贪念,如何抵制诱惑,如何实现理想往往成为人们思索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我们也许可以通过理解《庄子》来回答这些问题。

《人间世》中有这样一句话:“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意为: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相互倾轧,而人类用于提升自我、改善生活的知识技巧在此时就成了斗争的工具,人自身最终为名所困。古人说,普通的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常常为欲望吵架,欲望满足了,就不吵了;知识分子则不单单是为欲望,欲望满足了也要吵。但是在争吵时,知识分子看似是在争是非,争对错,实际上争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名声。在现实生活里,人们难免犯“德荡乎名,知出乎争”的毛病,这便是“名心”在作祟。人若想要从名利场中抽身出来,就应该把“名心”抹平。

如何把“名心”抹平,这就要提到《大宗师》里的一句话:“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也。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南怀瑾先生认为这里的“藏”可以理解为执着,即抓得很牢。但是人生又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总有些难以预料的事情,也总有些难以被抓牢的事物,因此有时不必太执着。正如感情,感情是一捧细沙,握得越紧,越容易流失;也正如名利,名利是一根向上攀岩的绳索,握得越紧,越容易在原地停留,拽得越紧,越容易绳断身落。诚如庄子所言,只有昧者才会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一切藏得严严实实。其实,呱呱坠地时,我们浑身赤裸;撒手人寰时,我们两手空空,既然如此,又何必偏执于某一点,某一事,某一物呢?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碍,达到某种程度的突破,有时必须放下“执着”。当把“执着”放下,“名心”自然会离我们而去。

但是这里的“执着”并非是指理想追求,而是指人们容易贪求的东西。举个例子,钱固然不可缺少,但我们没有必要去执着于追求花不完的财富。量需而行,量力而行,切不可贪多求全。《大宗师》中“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就恰好指出了这一点。古时的真人都是一切不贪求,一切不计谋,一切顺其自然。虽然这样的境界我们难以企及,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承担起我们自身的'责任,不要麻烦任何人为我们代劳,也不要抢着为任何人代劳,即“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第二,看淡成败得失,看淡他人评价,注重于“养中”即可。过分顾忌别人,把自己弄得像个四处卖笑的戏子,实在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第三,正视自我,不自欺欺人;量力而行,不要制定高到令人望而生畏的目标。

放下不必要的“执着”,有利于我们在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迷失方向。《逍遥游》中提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有志气的青年往往像鲲鹏一样拥有远大的理想,但是理想的实现需要由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成功累积而成,因此我们要有远大的计划。有这样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只会回忆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体验感伤;第二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事;只有第三种人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只有将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情都打理妥当,才能走好漫漫人生路。但是生活中,常常有人被眼前利益的绚烂外貌蒙住了双眼,宁愿一直低头享受那片刻的短暂欢愉,也不肯抬起头望望远方,去寻找更大的空间。然而事实往往证明,只为眼前利益的人,会受人性所限,只会陷入庸人自扰的无边烦恼;唯有立足长远的人,才能突破人性的瓶颈,活出精彩人生,享受智慧人生。

简而言之,我们要正视自我,踏踏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要注重自身的内心情感,重视“养中”;放下不必要的“执着”,抹平“名心”,坚定前行在超越自我的道路上,通过远大的计划将一个个小目标连接汇聚,使之最终化身为理想的实现。

庄子读后感

读他,如涓涓春水融化万丈玄冰;望他,似凌霄仙翁误入人世歧途;念他,像萍水相逢却似曾相识;品他,却是独倚高楼道不尽万古的悲凉。

《庄子》——千百年来落寞文人的心灵港湾。他用他的逍遥拂去尘世的伤痛,用他的达观换来心灵的皈依。他用他的乌托邦俘获了我的灵魂,而踏入他的世界,我却读出了那潇洒的外表下一颗饱含无尽痛楚的心灵。

世人说他逍遥,我却说那是一种无奈。

楚人请他为相治国,它却持杆不顾,以乌龟之典故婉言相拒。人都赞他淡泊名利,参透凡尘,我却看到他的矛盾。为何为相就定会如庙堂龟壳?他所向往的是既能保得一方百姓平安,又能像泥塘中的乌龟一样逍遥。难道出世就非要等同于受难吗?他所希望的是没有冰冷的杀戮,没有生灵的涂炭,没有道德的悲哀。世界再无出入之分,处处逍遥才是真正的逍遥。如果这样,纵使居于庙堂之高也享得一世逍遥。可是,世界却被巨大的利益所划分,出世与逍遥成为了永不相容的对立面。这恰恰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但他无法改变,他剩下的只有抉择和抉择后深深地无奈。面对曾经的逍遥世界,他只能无奈地说声抱歉,转身离去,留下悲凉。

世人说他达观,我却说那是一种逼迫。

庄周妻死,他却鼓盆而歌。世人问他为何不哭,他却笑道妻子已经超脱尘世,回到快乐的故乡。人都说他对情达观,我却看到这是人世的逼迫。人活着的时候是痛苦,只有死后才能回到快乐的世界,这是多么的悲凉!为什么活着就注定是痛苦?他所希望的是:生也是快乐,任何生命快乐的生,快乐的死。这样的生死无差别,这才能真正的超脱生死。可是,当世界充满无尽的杀戮,人们用自己的脚碾死同等的生命,在一个漠视生命价值的时代,他只有向往死后的快乐,因为,生就意味着无望。与其说他是达观,倒不如说是他被逼的不得不达观,这是一种无情的逼迫。

世人说他浪漫,我却说那是一种反抗。

列子御风而行,而凡人为何不能御风而行呢?是因为列子能够与天地融为一体。而是什么让我等凡人和天地分开呢?是一种对尘世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的累加,才有了杀人盈野,尸骨遍城的惨象。

庄生梦蝶,却不知孰是庄生孰是蝶。为何蝶是那么的惬意快乐?因为庄周不快乐,他向往快乐,所以向往化蝶。

每一笔浪漫的色彩下,总会有悲凉的阴影。而这阴影便是他无声的反抗。

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当这个世界荒唐到灭绝人伦时,庄子则要写出更荒唐的故事。因为他要反抗,看看他与世界究竟谁荒唐。当这个世界的生命已经没有价值可言,他便要超脱生死。他要告诉你:面对生命,我早已经超脱,我比你更看轻生命。当这个世界已然到处充斥着腐臭,他也会抬起高贵的下巴,告诉他们,宁肯饿死也不践踏生命。

他用他的秃笔与诸侯的剑比试,他想用热心去感化世界。而世界所给他的,却是执迷不悟与无尽的冷眼。他只有借逍遥的躯壳,写下自己的无限悲凉。

庄子读后感

子列子问关尹曰(1):“至人潜行不窒(2),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3)。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4),非知巧果敢之列(5)。居(6),予语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7)?夫奚足以至乎先(8)?是色而已(9)。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10),夫得是而穷之者(11),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12),而藏乎无端之纪(13),游乎万物之所终始(14),一其性(15),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16)。夫若是者,其天守全(17),其神无郤(18),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19)。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20),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镆干(21),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22),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开人之天(23),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24)。不厌其天,不忽于人(25),民几乎以其真!”

记得小时候,面对可怕的事物时,我经常有种恐惧感。总想变得更加勇敢,但又没有很好的办法。这里正好有篇文章为人们克服恐惧感给出了一个奇妙的答案。道德修养完善的至人潜于水中不会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却不会感到灼热,行走于万物之上也不会感到恐惧。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大概是保全精神,把自己藏于自然,获得完整的心态而忘却外物,这样就没有什么外物能够侵袭自身了。庄子用了醉酒之人不会感到死、生、惊、惧为例,说明了人从醉酒中保全心态,而忘却了外物。进而谈到,如果从自然中保全心态忘却外物就更棒了。

看了文章,我突然对自然突然有种既敬畏又亲近的'感觉,感觉自然也是活的,自然———不言不语却总向我们传达着某些信息。我们向往着,好奇着,痛苦着,无聊着,无奈着,劳累着,愁苦着,寻找着。然而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糊涂,迷失着看不清方向。原来心智的通透和心灵的纯净也是一种智慧。宁静貌似很简单,但宁静又非常难。人,你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要把自己权威化,看扁自然;人,你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低下,洒脱便是自然,自然才能洒脱;自然才是真实,真实便是自然;真实也可以浪漫,浪漫也是真实。

《庄子》读后感

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将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个巅峰,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要谈庄子,必先说说老子。有人说老子的成就在于读懂了《易经》,其言行与思想被其后人篆记成书《老子》,是一本《易经》。老子政治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他向往结绳计事的原始社会,“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这是一种复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张自然。有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见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为大”。

现在言归正转,说说将道学推向高潮,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说庄子,必先淡其文。在《庄子》一书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内篇便是庄子所着,于丹说其文;气势磅礴、纵横恣肆;而所表达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但何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庄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个叫“知”的去追问何为道?道又在哪里?此时,或许有人问,庄子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无为谓”,知追问,无为谓却听而不答。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无为谓,是讲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道在心中,为苦寻道,庄子一语点破。儒家讲积极出仕,必要大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汉独尊儒术,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垒。而庄子主张“无为而冶”修身、冶国、平天下,应当顺于自然,合于人心。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种心态。这就是庄子的道法合于心。也就是“心为大”。

《秋水》篇中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日,庄子逍遥于濮水之上,闲垂钓。楚王派两个士大夫去请庄子,出山为相,博取名份。而庄子一口回绝:宁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疮。这就是庄子对名的态度。人心是自由的,因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及做到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结发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是“鼓盆而歌”。惠子困惑不已,便问,你好没良心,你妻子为你所累,现已亡故。你不哭也罢了,反而鼓盆而歌,何为?这时庄子说了:人之生死,合于自然,对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观察人最初的开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气吗?此时,她安静而去,回归自然,不好吗?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庄子已经参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现在,是常人无法接受的,更是无法去体会庄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庄子乘物游心,独往于精神之间。他晓梦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还是自己变成蝴蝶。

后言:每一个人的生命无异于一只小鸟,是困于樊笼,还是追求自由,全在于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决于我们的天地之心。

庄子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中说: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生与死,是人的一生中开始与结束的两极。一般来说,人们是乐生恶死。我也一直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理所应当的事。但读了《庄子》上述文字却使我有了新的感悟。按庄子说的意思,死后去的那个世界不一定就不好。这就如同做梦一样,好梦不一定是好预兆,而坏梦也不一定就是坏预兆(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庄子认为,对于未知的事没有必要忧伤。他给我们讲了丽姬的故事:她开始被晋国掠去,因而哭泣(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后来成为王妃,享尽荣华富贵(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就为曾经哭泣而后悔(而后悔其泣也)。庄子借此告诫我们:有可能到了那个世界后,我们会像她一样,后悔当初哭泣。而且还有可能后悔死而投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生与死所在的两个世界到底哪个更好些,恐怕无人说得清。

婴儿出生时,都是哭来到人世间的。有人说,一落生就啼哭,是说婴儿知道苦难的人生开始了。此话虽不科学(科学的说法是:环境骤然变化的生理反应),但确有一定道理。确实,极少有人在一生中,步步坦途,事事皆顺,处处有圣人帮扶。绝大多数人的一生,是为生存奔波劳碌的一生。有过不完的坎儿,着不完的急,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与婴儿本人相对应,人们大都以欢笑来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既然人生多苦难,旁人为何还笑,是笑又多了一个陪着自己受罪的人?好像没多大道理。

死后要去的那个世界,外国人称之为“天堂”,佛法称为“极乐世界”,按说是应不错的。但一个人故去时,本人哭者有之,平静者也有之,笑者恐怕极少。旁人大都是要哭的,也可不哭,但绝不能笑,笑则一定招骂。

由此说来,以往我们认为正常的表现好像没什么道理。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生,就让我们快快乐乐地生(生活)。死,也快快乐乐地去迎接死。还是那话,快乐每一天!每天快乐,一生快乐。

《庄子》读后感

心晴时,雨也晴;心雨时,晴也是雨。

巴尔扎克曾说过:不幸的是,天才晋升的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无底的深渊。

当我们沉迷于一片绿荫的悲伤情绪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片绿荫,还有一片森林。

山上的仁慈不仅包含了天空中的古树,而且还包含了野生的草,不仅孕育了豺狼的咆哮,而且还滋养了弱小的悲伤的咆哮。或者环抱你的手,把水变成湖,或者裂开你的身体,让瀑布倒挂在前四川。山谦卑地站着忍受时间的痛苦和折磨,仍然保持沉默,山的仁慈,在于它安静而冷漠的态度,有时山也可以成为人们的榜样。

我们不是庄周的鱼。我不知道鱼在水里遭受了什么,它们是否真的快乐,但我们可以成为我们心情的舵手。创造一些意想不到的、合理的幸福。

像庄子一样,做一个天上的泉水,做一只夜夜鸣叫的鸟,做一棵月光下宁静超然的精神古树。

"举世名而不劝,举世非而不抑。"当你冷静下来读庄子的.时候,问问自己,我们能否平静地面对别人的各种评论;没有别人,没有我,当我读庄子的时候,我不妨问问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自己;在与庄子交谈时,我问自己是否把一切都包括在胸前,默默地理解;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我知道无限是有限的,无限的,危险的。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是否敢如此真实地生活,如此诚实地面对学习。庄子活出了智者的风范。活着的意义,活着的价值,活着的态度,精神的源泉不在于他。

活着,我们追求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事物和我之间的界限,知道荣誉和耻辱,区分是非。活着,我们想要什么?有追求,但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有评论,但没有争议。活着,我们追求什么?看到黑暗,但仍然坚持追求光明。轻松地生活,轻松地生活在自己身上,生活在生活的色彩中。今生没有遗憾。

走自己想走的路,唱自己喜欢的歌,一路唱歌,冷暖自知,只想走满格桑花,像朝圣的信徒一样,保持信仰。

至人无己,神无功,圣人无名。庄周做到了,所以他很高兴。如果我们也想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经常思考自己的生活,经常问自己是否能在宁静的月光下站成一棵精神古树。虽然充满了斑驳的岁月痕迹,但它可以根深100米,不谦虚或傲慢,让树枝在风中,站起一个安静的姿势。

我们快乐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不必与世隔绝,忘记世界的温暖和温暖,不要看到凡人的世界,不要尝到世界的痛苦。相反,它应该是看到世界上的一切,品尝世界的凉爽,在世界的沧桑之后,仍然可以闲置的云野鹤,微笑,保持安静和超然。

庄子读后感

还记得初一历史课上,看到庄子的一小段话。他的思想,在当时的我看来,确实如他自己所说:“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一样。现在却渐渐地觉得《庄子》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这当中却蕴含有无数的大智慧。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重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精神令我十分敬佩,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存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人们常说:很多人活着的时候,对名与利两个字看得最重。到了最后终极大限,名利可能不再重要了,还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就难看透了。

庄子却能够对待生死有这样一种坦然的欣慰,可能是他真正参透了生命的真谛吧!

庄子在《庄子》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乐生”。即内心豁达、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抗癌俱乐部,有很多的抗癌明星。过去一听说人得了癌症,几乎就是给人下了死亡通知书,可是现在很多患者还能活很多年,因为他的内心乐观豁达,不惧怕死亡,才可能真正地战胜病魔,战胜死亡。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吗?

渐渐读透庄子后,才真正发现庄子的确蕴含大智慧,他的思想,就“乐生”这一点而言,已让我为之动容。我暗下决心,在今后的日子里,乐观坚强地面对,就从身边每一个做不到的.小细节做起。

《庄子》读后感

这几天拜读了明月悠书友的读后感,受益匪浅,有感于自己见解和明月悠书友的异同,也根据自己肤浅的认知发一篇自己的感悟吧。因为我小时候没有接触传统文化,文言文不好,就不对各别字的意思进行解读了,只把握大义。

第一段,庄子列举了五种人,几乎包括了世间所有人,这里就不赘述了。然后庄子笔锋一转,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从这段文字看,圣人没有刻意,仁义,功名,江海,道引,而达到了高,修,治,闲,寿的.境地。所以说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圣人忘掉了去追求以上五种事物,而达到了别人追求那五种事物境地,此可谓不求而得,无欲无求而得,无中生有也。妙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后文也说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天地和圣人都是无中生有,可谓造化神机也。然后又说,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道德之质也。这句是承上启下句,后文专门解释了淡,不与物交,虚,无所于忤。天地之平,道德之质。平,这里做使......平,想到平天下,四海承平等词语,这里引申为造化讲。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可见,天地和圣人有共通之处,都可以无中生有。

下端又说,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故其德全而德不亏。这里讲圣人没有追求,但是自身造化,却都得到了,多么容易啊。因为平易,已经拥有知晓,所以恬淡,不会有物质的追求。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圣人无欲无求,而自生种种心境,不需要借助外物,所以对德没有损伤,精神纯素。然后紧接着又说,故曰,圣人之生也天性......乃合天德。几个故曰,层层递进,条分缕析,解释了圣人如何达到这种无中生有的境界,然后达到这种境界后,无天灾......的种种妙果。其中说明了圣人并不是不与外物打交道,而是不与物交,圣人可自得。因为圣人自得,如此了解人们种种状态,所以不需要思虑,也不需要谋划,只是光而不耀,信而不期。仿佛一切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这真的是和天的德一般。后面又故曰,悲乐者.......劳也竭。这段是讲的反例,对照圣人,正反论证,最后通过讲水,进一步说明圣人圣人的养神之道。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

下一段讲到,夫有干越之剑,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这是对应上文水而说的,水者滋养万物,剑者,摧枯拉朽,一生一杀,化育万物。不用而杀,可谓我无为而民自化......不敢用也,是道德体现,以柔克刚,恩威并济。后文总结了圣人的养神之道,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也,合于天伦。圣人之道贵素贵纯贵精。

《庄子》读后感

庄子崇尚远古时代,因为远古的社会与人民符合“道”,符合自然。人民淳朴、简单、平等,社会没有等级、没有压迫,更没有战争动乱。庄子和道家,一直就是赞颂这种社会状态。

然后他们考察智慧与技能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而庄子也是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德荡乎名,知出乎争”(《人世间》)。也就是说,所有的智慧、技能、名声、礼节、等级秩序等等一切一切被称为人类文明的东西,是因为人们淳朴的心性受到迷惑了,才逐渐发展出来的。因为有了斗争之心,所以才会又不断进步的智慧;因为有了盗窃,所以才会有锁链和监狱。所以《庄子》一书多有反对、批评儒家孔子主张恢复礼乐仁义的做法。

再者,庄子考察智慧、技能出现之后的影响和后果。道家始终认为,仁义智慧是不符合“道”、不符合“自然”的,如果越是鼓吹这种文明的发展,人们就会越来越远离自然淳朴的状态。所谓“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缮性》)因为提倡贤能,百姓就会互相竞争;因为提倡礼节,家人就会产生隔膜;因为有了贵重的财物,人民就会成为盗贼。

以上就是庄子和道家批评智慧仁义的主要原因。因此,庄子极力提倡“无知、无欲、无为”的状态,反对智慧与仁义。

在《渔父》一篇中,庄子讥讽儒家想通过提倡礼乐来恢复社会和谐的做法,就像一个人想摆脱自己的影子而在太阳下拼命奔走,结果跑到累了也没能摆脱影子。庄子主张,想要恢复社会的和谐稳定,只要让人们放弃智慧,回归淳朴就行了。就像那想要摆脱影子的人,只要在树荫出歇息就可以了。

所谓“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绝圣弃知,大盗乃至,“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过,无论庄子的这个思想有多大的合理性,但都是不符合现实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河流是不可阻挡的。他所提倡的“无知、无欲、无为”的状态,不可能再退回去。而且,他本来也没有实现这一理念的实际措施。他只是一个思想家。

庄子读后感

第一次遇到这篇文章是在高三语文课选修本中,那时它本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但兴趣使然,我便深入地去接触和了解这篇盛誉千古的文章。老实说,在看了庄周梦蝶,鹏徙南冥、曳尾于涂的典故之后,我非常震惊与于他讲的这些不是故事的“故事”,它们让我感觉如沐春风,已然置身事外,乘浮云一览众生。

许是经历的大大小的挫折多了,压力大了才能感到点庄子所营造的那种超然轻脱的意境,多么令人向往和痴迷。庄子的著作有时是人类灵性的睿智与才情的发挥,有时是扎根于无可奈何之乡,强梁霸道之世的奇葩,有时又像是服用了可以升天的`仙药奇符。服了此药,你是麻木不仁、冬烘结石,是抱月凌风,羽化登仙,是鹤发童颜,尽数了然,还是痴迷错乱与精神分裂。很想向庄子的汪洋怒肆、纵横驰骋、尴尬无奈,深者世事却飘然转身,智高三等、不拘一格,气象万千,文才倾泻的人格特色接近再接近,很想像庄子一样,在面对名利权势诱惑的时候,不囿于外界规则大声说“不”!这样遵从内心的生活好生自在!

可是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之中,绝对自在的生活要么不能实现,要么就是代价太大。当然理论上每个人都有这样选择的权利,但问题是你的内心是否经得住现实社会的各种考验选。选择本身很容易,但要作出负责任的快择却很难,这一点我曾深刻体会。你总得为自己所谓的前途,得在乎父母的愿受,你还得克服对外界的物欲。我很羡慕庄子那种超越常人的勇气,不惧自己今后生活孤独潦倒。我觉得这种能够选择则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的勇气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源于对自身实力的底气和对目身需求的了然。要超脱先得看透,要看透先得明白!只有自己内心极度认可和笃定这种想法,才会不顾层层阻碍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抉择。

除了庄子的勇气和大气之外,思想的深度度也是他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侧面。老子与庄子对于道的想象与论述,与数学家对于无穷大和无穷小的论证发挥极为相似,激动,超越,甚至悖论,无不令人耳目一新,拍手称快。令愚者疑惑茫然,令智者的觉悟大大提升。无穷与永恒是现实的存在,你我都生活在其中。因为我们不能给自己的空间向外延伸划出局限,正像不能为过往划出局限,同样不能为未来划出面限,即我们都生活在个溯前无边,预后无穷的天地,我们的敬畏与崇拜,同时万事万物,都是有限有穷的,从而亲切用确、摸得着抓得住,可以感知的具体。与无穷比,它们都是趋向于零,与零比,它们都是趋向于无穷,而局限与具体的总和与发展是无穷的。

我们本来可以收到,既能从思辨精神上达到无穷大的宏远,又能珍惜实物的有形有情有体有用,无穷与零,这是两个激动人心的概念,但也是会让一部分人摸不到头脑的概念,用心掌握好这两个概念,我想我们会活得更明白。

庄子读后感

有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他感到愉快而惬意!不知道自己原本是人。突然间醒过来,他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他自己。不知是自己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人呢?人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化”——“物我界限消解,万物融化为一”。

这个人是庄周,这个故事叫“庄周梦蝶”。它的寓意是“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庄子》。

这个年龄的我们早已经认识到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宇宙起源、人类起源这一类披着科学外衣的宗教神学问题,难免会感到困惑、纠结,更在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这一问题探求的渴望。庄子不仅能让你轻松下来,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伴侣。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在庄子那里有所收获。正如叶适所说:“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喜好文学艺术的人,可以在庄子那里找到一些好词句和写作的技巧;寻找真理的人,可以在庄子这里体验得道的美妙和对人生的透脱理解;被世俗的忙碌搞得太累的人,可以在庄子这里得到精神上的休息;而想做坏事的人,也可以在庄子这里找到做坏事的理由。

刚刚进入高中的我们,振翅欲搏,庄子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呢?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水汇集不深厚,她就无力负载大船;风的强度不够大,她就无力承负起巨大的翅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若非厚海积之水,非阔天积之风,则鹏亦无知于众人矣!

1942年金岳霖先生用英文所写的《中国哲学》一文中这样评价庄子说:“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个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其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一语道破却不是武断,生机勃勃而又顺理成章。使人读起来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这种怀疑主义里,可以说希腊的明朗渗入了希伯来的美妙,希伯来的美妙软化了希腊的明朗,有幸接近这种理想的人会妙趣横生。怀疑主义并不使他尖酸刻薄,美妙也不使他冒冒失失地勇往直前。”

所以,情感充沛而又不失理智的同学们,不妨读一下《庄子》。其中确实有太多的属于中国的最伟大的智慧。

《庄子》读后感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庄子读后感。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很笃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就是如此。

庄子过惠子墓的时候,他给随从的人讲了个奇怪而不可思议的故事:楚地有个人,鼻子给弄了点白色垩土。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这人没去擦,而是跑到一个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给他拿砍掉那块大小厚薄象苍蝇翅膀的垩土。更奇怪的是那个木匠,没象常人那样叫他擦掉垩土,却真的随手拿起斧头砍去,那斧头虎虎生风,从那人的鼻尖擦过,垩土被砍掉了。他站在当地儿,脸不变色心不跳,鼻子完好无损。

这是怎样的一种奇景?!这是怎样的一种际遇啊!人世间难得有这么个胆子大的,难得有这么个技术高的。没有那斧子当前不眨眼的气度,谁敢砍?怕是斧子还没砍下,人已战栗觳觫了吧?没有那高水平的技艺,谁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稳,也会给那没水平的家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许脑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这俩人竟然就搭档配合得这么高妙。所以,当郢人死后,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垩土时,他再也发挥不出如此高的技艺了。

庄子为什么要讲这么个故事呢?他自己给我们点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意思是说,从惠子死后,自己没有谈话的对手了,没有谁可以说话了。真的是没有说话的人了吗?他这不是正在给人家讲故事么?其实,他是在哀叹,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对手,心中万分悲凉罢了。

虽然庄子和惠子对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两人在一起时喜欢互相批评和争辩,但是这相争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即使在论争,那也争得是不亦乐乎啊!

站在濠水桥上的惠子和庄子,又开始争辩了。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读后感《庄子读后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能一起出游,非好友者何?那庄子出游从容,看鱼儿从容欢快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心有所感,大发感慨。惠子是个不可知论者,所以,他反问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说,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到此,我们觉得惠子该闭嘴了。可那惠子还是没服气,辩论水平是高高的,他继续着自己的辩论事业: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大家全都不知道了!这是何等的论辩才能啊!叫我们怎么听怎么觉得象绕口令了。这大约已到了论辩的高峰,可庄子仍能在这高峰上在拔高一筹,他告诉惠子,你先前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等等等等,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鱼的快乐了。

这次论争,庄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没有惠子的高论,又哪来庄子的妙论啊!难怪张之纯在《评注诸子菁华录》里说:“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寥寥数语,写出低徊踯躅无限凄凉。”

另一次的论争,更是叫庄子发了一通关于生死的妙论。

说来庄子可真是个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势不雅观也就罢了,他竟然敲着个盆儿唱了起来。这情景给前来吊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评他:“你跟人家过了这么久,她给你养大了孩子,现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这通责备有理有节,却没难住庄子,正象明代陈深辑在《诸子品节》里说的那样“庄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笔,乃知奇文待人而见也。”

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恍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噍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庄子》读后感

因为闲着无聊,家里刚放了一本《庄子》,就拿起来看了好几天。平时不喜欢看这些古文书,但那天真的静下心来看了一下,有了一些感受。

在这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人们理想的社会应该就是这一刻。然而,这是一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时代。此时此刻的大多数人都容易极度焦虑。物质满足并不意味着精神财富。庄子——贫穷不累。贫穷并不意味着不快乐。与物质生活的丰富相比,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拒绝放弃一点时间。从长远来看,他们会感到身心疲惫。世界的喧嚣都是为了过去。我们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这只是一个道理。然而,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他才有了终身服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服役而不知其归。这一天提倡的应该是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丰满。在《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御天气之辨,游无穷。我们不必要求这么高。只要我们学会冷静下来,放松混乱的自己和忙碌的自己,我们的个性就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这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我们能达到这句话所包含的境界,它不仅可以释放疲惫的身体,而且对我们的精神世界更有益。

庄子强调自由这个词。庄子渴望自由、自由、无拘无束,身心不受束缚。虽然这个时代不可能像它说的那样,但它也可以要求我们的自由。有了自由,人们可以更全心全意地释放,在工作或学习中需要这种自由。这种自由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必须被束缚的自由。在许多情况下,束缚并不妨碍自由。相反,它是为了让我们在一个世界上做得更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当今社会,有许多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疾病,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为什么?原因是人们把物质与身心融为一体,抛弃精神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庄子所倡导的,思想精神应该优于物质,因为精神世界带来的幸福远远大于物质。

《庄子》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童话庄子》这本书,这本书是由一个个有趣又包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小故事组成。而故事的编写者是一位潇洒又悠闲自得的庄子,他才华横溢、智慧过人。虽然生活贫苦,却逍遥自在。即使遭遇挫折,也打扰不了他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这本书里富有科幻和想象的色彩。有神话般的河神和海神,有童话般的大鹏鸟和大蟒蛇,也有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物种。读来令我仿佛身临其境,情景再现。我在书中追随着庄子,一起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开启快乐的密码。

最令我喜欢的小故事是《蜗牛角上的'国家》。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魏王为点小事要出兵征讨齐国,却被一位名叫“戴晋人”的老者劝住,讲了“蜗牛角”的寓言,让原本攻打齐国的魏王想到:这世界无边的空虚,不管输赢,也只是在蜗牛角上打了一场胜仗罢了。

我读后,深有感触。是啊,心胸宽大些,烦恼不就变小了吗?原来我们也像在“蜗牛角”上一样渺小。古人竟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不觉得有些惭愧吗?住在“蜗牛角”上的比喻还算客气,想想全宇宙,我们就像看不见的细菌,而我们那些像细菌一样的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常常为许多繁琐无聊的小事担心烦扰,在那些事情到来的一刹那,会放大几百倍横在你面前,但风平浪静过后,又觉得变小了,甚至认为是小题大做。放下心来吧,试着把那些小事放在蜗牛角上,一切都会变小,这样我们就可以处之泰然面对任何事情。

让我们一起读读《童话庄子》,一起追随庄子的步伐,寻找真正的智慧和快乐吧!

《庄子》读后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提倡养生之道,均衡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精神,关注生命本身,希望合理的养生之道可以赋予他们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态,让生活变得充满生机,生命变得充盈。

其实,早在20xx多年前,庄子就告诉了我们养生之道的精髓,就是要遵循中正自然之路,顺应自然天性,安时处顺。他所论及的养生超越了养生的一般养其形的层次,揭示了养生的真性,即护养生之主精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我们如今还经常听到的名言,曾经我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知识的无穷无尽,一个人不应该满足于自己所掌握的,应当不断进取。现在我才明白,这不是庄子的本意,他想说明的是,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涯随无涯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会使人陷入困顿,这是不符合养生之道,在无涯的知识海洋中,我们应该放任心灵,不必追求在书中得到什么,更不必在意自己所懂得的究竟能换来什么。我们要做的,只是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跟着心灵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缘督以为经”是养生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节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这是一个为众人所知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里却蕴涵着很深刻的道理。以庖丁分解牛体来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自然”,“依乎天理”。“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庖丁解牛用的不是手中的刀,而是用他的神。在他看来,解牛已经不是一种赖以生存的工作,而是能让他感到心满意足,得到精神上的愉悦的事。“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句话很形象的写出了一种处世之道,这个社会,有太多的法则和太多的潜规则,复杂得如同牛的筋骨,要在这样复杂的社会中生存,要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就要懂得生存之道,生活的艺术,处理世事顺着自然的纹理,面对纷繁的世事就能泰然处之,游刃有余。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就要学会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什么时候锋芒毕露,什么时候韬光养晦,这样才能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这是极为明智的处世哲学。

第三节讲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公文轩看到只有一只脚的右师,一开始觉得很奇怪,后来想了想便很坦然了,右师只有一只脚,其实是天意所造成的,而不是人为,即使是因祸而断足,也是由于上天的处罚,既是天意,是自然之态就无需在意,无论是健全还是残缺,自然即是美好,这样的心态实在难得,若能拥有这样的意识,内心就能保持一种健康,平淡的状态,那么离达到养生之旨也就不远了。另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沼泽中的野鸡虽然饮食很艰难,但它却并不乞求被养在笼子里,因为在笼子里精神虽然旺盛,但并不自由。人人都向往自由,但精神的自由比肉体的自由更加可贵,被囚禁的灵魂是没有什么色彩可言的,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束缚于无形之地,就是因为人们越来越追求一些物质享受,反而置精神世界的丰富于不顾,“十步一啄,百步一饮”虽然很艰苦,但是精神是自由的,是逍遥自在的,在笼子里,虽然无须为食物所奔走,却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心灵的自由。这样简单的道理,连动物都明白,为什么我们人类却想不通呢?是因为金钱、利益、名利的吸引让太多俗世的灰尘蒙住了我们的眼睛,在追求物欲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由的快乐,却始终不明白是自己作茧自缚。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崇尚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主张顺其自然,这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但这并不能说庄子就没有追求,庄子所追求的,不是俗世中的名与利,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却常常被我们遗忘的东西,是精神的无羁无绊,是人类最初的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活状态。

第三部分,写了老聃死了,秦矢前往吊唁,仅仅哭了三声就出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与死都始于自然,终于自然,并非人力所能改变,所以面对已经逝去的亲人,不必太过悲痛,生与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应运而生,顺势而死,与四季变化,植物生长一样地自然。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亲人的离开,往往是悲痛欲绝的,这是人之常情,庄子所要告诉我们的,只是一种思想,一种处变不惊的思想,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内容,只要经常状态处于一种平和的心理状态,也就明白养生之道了。“指穷于为薪火,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脂膏作为烛薪有燃尽的时候,火种却流传下去,没有穷尽。人的生命也是这样,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个个体都会消亡,但是人类却世世代代繁衍下去,生生不息,物质的东西很快就会消失,但是精神却可以长存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文章虽是在谈论养生,却时时散发着庄子哲学思想的光芒,庄子的哲学往往潜藏于自然之道中,无为,随性,平和,自然,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养生,并不在于养护身体,过丰衣足食的生活,而是养护生命,而生命的实质是人的精神,只有精神世界丰富了,养生之道才有了意义。对于物质来说,精神重要得多,若想学得养生之道的精髓,首先就要拥有自然、平和的心境。用怎样的态度心态看待世界,就会有怎样的境界。

相关范文推荐
  • 11-02 公司行政部个人工作总结(实用22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调整工作策略,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质量和效果。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月工作总结,小编从多个领域选取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 11-02 大二上学期个人计划总结范文(16篇)
    总结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下面是一些写作总结的经验和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通过参考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提高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
  • 11-02 小区环境调查报告小学(模板24篇)
    调查报告的撰写需要遵循科学的逻辑和统计分析方法,以确保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小编希望读者在阅读这些调查报告范文的同时,能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和提升。
  • 11-02 大学生开学军训心得感悟(专业18篇)
    军训心得是对参加军事训练期间所体验、所思考和所感悟的一种文字记录,有助于我们回顾和总结这段特殊经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军训心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指导写
  • 11-02 公司管理辞职信(热门15篇)
    辞职是指员工主动向公司申请离职的一种行为,它标志着员工与公司的解除劳动关系。辞职信是辞职过程中必须提供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清晰地表达辞职原因和离职意愿,有助于保持
  • 11-02 幼儿园传染病防治工作应急预案(实用19篇)
    应急预案是针对突发事件制定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和行动计划。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的优秀应急预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为科学、有效地应对学校突发传染病,最大限度地降低
  • 11-02 科学四年级教案(通用20篇)
    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材的要求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四年级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启发。3-3温度和气温探究活
  • 11-02 换位思考高(通用16篇)
    优秀作文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是感悟人生的深度思考,是文字的魔力和灵魂的舞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我是个火爆脾气,
  • 11-02 集体林地承包合同协议书(通用16篇)
    承包合同是一种约定,用于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按时交付。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承包合同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十、甲方有权监督、检查、督促乙方。合同。的执行情况
  • 11-02 教学督导工作情况总结(热门15篇)
    情况汇报是一种对特定时期内工作、项目进展等情况进行概述和说明的书面材料。情况汇报是对某一特定情况、事件或项目的详细描述和说明,可以很好地展示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如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